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归纳_第1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归纳_第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归纳_第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归纳_第4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归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归纳

第一章组织学绪论

本章重点:

1、掌握,:组织学、石蜡切片术、光镜结构、嗜酸性、嗜碱性、HE染色法和超微结

构的概念

2、了解: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组织学的内容和意义

1、组织学概念: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2.组织学研究水平: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

3、组织

(1)构成: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

(2)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二、组织学技术简介

1、光镜技术

石蜡切片术: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5〜10阿厚)、染色、封片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使染色质和核糖体着紫

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使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着红色

嗜酸性:组织细胞中的结构与酸性染料亲和力强者称为嗜酸性.

嗜碱性:组织细胞中的结构与碱性染料亲和力强者称为嗜碱性.

光镜结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组织细胞结构

2、电镜技术

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的组织细胞的结构.

第二章上皮组织

本章要点:

掌握:上皮组织的特点及分类;被覆上皮的分类,各类的分布及功能(掌握)

熟悉: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的功能意

了解: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的结构特点

一、概述:

(―)上皮组织的特点

1、上皮组织由大量琲4紧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

2、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

3、基底面附着于基膜

4、上皮组织内大多无血管

5、上皮组织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二)分类与功能

分类:1、被覆上皮一分布于体表,体内管、腔、囊的内表面

2、腺上皮一构成腺体

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

二、被覆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

特点:表面光滑,利于液体流动,减少器官间磨擦

分布:内皮: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

间皮:心包膜、胸膜、腹膜

其它:肺泡、肾小囊

2、单层立方上皮

特点:细胞呈立方形(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圆居中

分布:甲状腺滤泡、肾小管

3、单层柱状上皮

特点:细胞呈柱状(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长圆形、位于基底部

分布:胃、肠、胆囊、子宫等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特点: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核位置参差不齐;细

胞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基膜明显

分布:呼吸道

5、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

特点:表层细胞呈扁平状;中层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基底细胞矮柱状,有增殖

能力;基底面凹凸不平

分布:皮肤表皮一角化

口腔、食管和肛管一未角化

6、变移上皮

特点:细胞为多层,细胞形状和层数因器官功能状态不同而异

分布: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

三、腺上皮和腺

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腺: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

腺的分类:(1)外分泌腺: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如汗腺、唾液腺

(2)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释入血液,如甲状腺

外分泌腺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组成

四、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游离面一微绒毛、纤毛

侧面一紧密连接、黏合带、桥粒、缝隙连接

基底面一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

1、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功能;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

细胞的吸收

2、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功能

3、紧密连接: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恻面顶端。屏障作用,阻挡物质

穿过细胞间隙

4、中间连接:又称粘着小带。具有粘着作用,保持细胞形状,传递细胞收缩力

5、桥粒:最牢固的细胞连接。牢固的机械性连接作用,使上皮耐受摩擦(皮,扶、

食管)

6、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细胞间隙为2—3nm,内有许多间隔相等的连接点

功能:小分子物质(V1500D,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离子、信息分子等)

可通过,使相邻细胞的增殖分化、代谢、功能同步化,

连接复合体:细胞侧面4种连接中2个或2个以上紧邻存在则称连接复合体

7、基膜

LM:HE染色呈粉红色(见于少数上皮)

EM:由基板和网板组成.

主要功能:具有支持、连接和固着作用:为半透膜,有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垢缔

组织讲行物质交换:引导上皮细胞的移动并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8、质膜内褶:上皮细胞基底面细胞膜折向胞质形成的褶皱结构

LM:基底纵纹

EM:内褶间有与其平行的长线粒体

功能:扩大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第三章结缔组织

本章要求:

掌握: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疏松结缔组织细胞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光镜)

和主要功能

了解: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特性;基质的分子构成和作用

熟悉:组织液的概念和作用;网状组织的构成

一、概述

1、结缔组织的特点

(1)由细胞和大量细胞外基质组成,

(2)细胞外基质由基质、组织液和纤维组成,

(3)细胞散在分布于细胞外基质中,无极性,

(4)广泛分布于机体内部,形态多样,构成内环境,

(5)来源于间充质,

(6)功能: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

2、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蜂窝组织

结构特点:细胞种类多,纤维数量较少,血管丰富

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未角化间充质细胞、脂肪细

胞、白细胞

f纤维(3种):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细胞外基质:j基质

组织液

功能:连接、支持、防御、修复等

(一)细胞

1、成纤维细胞

LM:扁平多突起,胞质弱嗜碱性,核卵圆形。

功能:合成纤维和基质、以及多种生长因子。

2、巨噬细胞

LM:形状不规则,可有伪足;胞质嗜酸性,可含吞噬物:核圆形或肾形。

功能:①吞噬作用②抗原提呈③分泌:上百种生物活性物质一溶菌酶、补体,多

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

3、浆细胞

LM: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嗜碱性,核圆,偏于一侧

功能:参与免疫应答一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能抑制或杀灭细菌、中和病毒,促进

巨噬细胞的吞噬

4、肥大细胞

LM:圆形或卵圆形,胞核圆,居中;胞质充满粗大嗜碱性颗粒(分泌颗粒)

功能: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胞质含白三烯,释放后引发过敏反应

肝素:抗凝血

组胺(作用快)、白三烯(作用缓慢):引发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对抗过敏反应

5、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功能:为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参与创

伤修复

6、脂肪细胞

LM:大,圆或多边形,胞质含一大脂滴(HE标本中被溶解呈大空泡状),核扁

圆,偏于一侧

功能:合成和贮存脂肪,参与脂类代谢;分泌瘦素,控制饮食

7、白细胞

来源于血液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

形态:常为球形(在血液一章中讲述)

功能:免疫防御

(二)纤维

1、胶原纤维又称白纤维

LM:粉红色,波浪状,分支交织成网

特性:韧性大,抗拉力强

2、弹性纤维又称黄纤维

LM:细丝状,分支交织成网

特性:富于弹性

3、网状纤维

分布:网状组织、基膜

LM:分支多,交织成网

(三)基质

1、蛋白聚糖

由蛋白质和多糖(糖胺多糖)组成

功能:形成分子筛,有利组织液通过;限制细菌扩散

2、纤维黏连蛋白

为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黏连性糖蛋白,表面具有与多种细胞、胶原及蛋白多糖结

合的部位,因此是将这三种成分有机连接的媒介.

3、组织液: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血浆成分,是细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网状组织

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

功能:构成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基本成分,为血细胞发生和淋巴细胞发育提供

适宜的微环境

第四章血液

本章重点:

掌握: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网织红细胞的概念;五类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和

主要功能;血小板的光镜结构、来源和功能;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造血

干细胞的概念

一、概述

血液的组成:血细胞(45%)、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55%)

血浆(plasma):水、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激素、维生素、无机盐和各种代

谢产物

血清(scrum):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血像:血细胞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

血细胞分类和正常值

血细胞正常值

•红细胞男:(4.0~5.5)X1012/L

女:(3.5〜5.0)X1012/L

•白细胞(4.0〜10)X109/L

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0.5%〜3%

嗜碱性粒细胞0%〜1%

单核细胞3%〜8%

淋巴细胞25%〜30%

•血小板(100〜300)X109/L

二、红细胞

(一)形态结构

1、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内n;中央浅染、较薄,厚约1Pm;周缘较厚,约2

内11

2、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

故呈红色。

#血涂片(Wright或Giemsa染色):染色液含美蓝、伊红、天青等

(­*)血1幻1蛋白

正常值:于男性为120150g/。于女性为U0'140g/L

•Hb结合与运输02和C02,即供给全身细胞所需的02,并带走细胞所产生

的大部分C02

•Hb与C0结合更牢固,可导致煤气中毒

(三)红细胞形态可变性

红细胞膜骨架: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构成

(四)血型

红细胞膜中有血型抗原A和/或血型抗原B,构成ABO血型抗原系统

临床输血意义:避免溶血

(五)寿命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

老化的红细胞被脾和肝脏的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六)网织红细胞

新生的红细胞从骨髓讲入血液,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隹油蓝染色呈细

网状,在血流中1天后完全成熟,核糖体消失。

三、白细胞

球形,胞质内有细胞核乜有细胞器

分类依据:根据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

1、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50〜70%)

(1)形态结构:①直径〜12阿,

②胞质:含许多细小颗粒

嗜天青颗粒:浅紫色,20%,为溶酶体.

特殊颗粒:浅红色,80%,为分泌颗粒,含溶菌酶、吞噬素等

③核:呈杆状或分叶(2〜5叶)

(2)功能:趋化作用,吞噬细菌和异物,大量吞噬后死亡,变为脓细胞

2、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最少,0〜1%)

⑴形态结构:①直径10^12mn,

②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

③核分叶或"S”形或不规则;

嗜碱性颗粒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细胞基质内有白三烯

⑵功能:参与过敏反应(类似疏松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

3、嗜酸性粒细胞

⑴形态结构:①直径10"15Mm;

②胞质内充满粗大的鲜红色嗜酸性颗粒,内含组胺酶、芳基硫酸酯

酶及四种阳离子蛋白;

③核多2叶

⑵功能:组胺酶分解组胺,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从而抑制过敏反应

阳离子蛋白杀灭寄生虫(抗过敏和杀灭寄生虫)

4、单核细胞(monocyte)

⑴形态结构:①直径14~20即】;

②胞质弱嗜碱性呈灰蓝色,含许多嗜天青颗粒

③核呈肾形、马蹄铁形或不规则;

⑵功能:在血中停留12~48小时后进入结缔组织,分化成巨噬细胞

5、淋巴细胞(lymphocyte)

主要为小淋巴细胞

⑴形态结构:①直径6-8um;

②胞质少,强嗜碱性,染色质块状着色深

③核常为圆形,一侧常有凹陷,

⑵功能:免疫防御功能

四、血小板(bloodplatelet)

来源: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胞质小块

LM:双凸圆盘状,直径2〜4因1;受刺激后伸出突起:分中央颗粒区(含血小板

颗粒)和周边透明区

功能:参与止血和凝血,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修复肌管

#造血干细胞

1.概念:又称多能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祖细胞

2.起源:卵黄囊血岛,出生后主要位于红骨髓、脾和淋巴结,少量于外周血

3.特性:①强增殖潜能:反复分裂,大量增殖②多向分化③自我复制,终身保

持数量恒定

第五章软骨和骨

本章要求:

掌握:骨组织的构成(骨基质,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骨

单位的结构和功能意义

了解:长骨的一般组织学结构;骨发生的方式

熟悉:软骨的一般结构特点和分类

一、软骨

组成:软骨组织(软骨细、软骨基)、软骨膜

(-)软骨组织:软骨细胞、软骨基质

1.软骨细胞

同源细胞群:2〜8个成熟软骨细胞聚集成群,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位于软

骨中央

功能:产生软骨基质

软骨陷窝:软骨细胞在软骨基质内形成的腔隙

2、软骨基质:即软骨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

组成:基质和纤维(纤维成分的种类因软骨类型而异)

软骨囊:于HE染色切片中,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的区域

(~)软骨的类型

(1)透明软骨

纤维细且折光率与基质相同,于HE染色切片不易分辨

基质:含大量水

功能:强的抗压性

(2)纤维软骨

软骨细胞:成行分布于纤维束之间

纤维:胶原纤维束平行或交叉排列

基质:较少,弱嗜碱性

功能:韧性强

(3)弹性软骨

纤维:大量交织分布的弹性纤维,在软骨中部更为密集

功能:较强的弹性

(三)软骨的生长

两种方式并存

附加性生长(软骨膜下生长):软骨膜内骨祖细胞f成软骨细胞f软骨细胞f产

生纤维和基质一软骨加厚

间质性生长(软骨内生长):软骨细胞增殖和生长一产生新基质一软骨由内至外

扩大

二、骨

组成:由骨组织、骨膜和骨髓

功能:支持,保护,造血,贮钙

(-)骨组织

组成:细胞(4种)、骨基质

骨板: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以骨基质粘合,并有钙盐沉积,形成的板层状垢构

1、骨基质(骨质):钙化的细胞外基质

包括:有机成分:胶原纤维,基质

无机成分(骨盐):骨板:骨基质结构呈板层状

密质骨:大量骨板紧密规则排列

松质骨:数层不规则排列的骨板

2、细胞

(1)骨祖细胞

分布:位于骨膜中

功能:为骨组织中的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成骨细胞

(2)成骨细胞

分布:位于骨组织表面

LM:多为矮柱状,有突起,胞质嗜碱性

功能:分泌类骨质;促进类骨质钙化

(3)骨细胞

分布:胞体位于骨陷窝中,突起位于骨小管中

形态:小、扁椭圆形,多突起,突起伸入骨小管

骨陷窝:胞体所在腔隙

功能:参与调节钙、磷平衡

(4)破骨细胞

为多个单核细胞融合形成

LM:体积大,胞质嗜酸性;多核

功能:释放多种水解酶和有机酸,使骨质吸收。有很强的溶骨、吞噬和消化能

力。在骨组织内,参与骨的生长和改建。

(二)长骨的结构:

骨干、骨髓,表面覆盖骨膜和关节软骨;内为骨髓腔,骨髓充填其中

骨干二密质骨+少量松质骨

密质骨:环骨板、哈弗斯系统、间骨板

1.骨密质

(1)环骨板

指环绕骨干内、外表面排列的骨板,分别称为内环骨板和外环骨板

(2)哈弗斯系统,又称骨单位:指内、外环骨板之间的大量长柱状结构,由多层

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哈弗斯骨板:4〜20层,以中央管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

中央管:内有小血管、神经及少量结缔组织;

三.骨发生

1.骨发生方式

(1)膜内成骨:指在原始的结缔组织膜内直接成骨。

(2)软骨内成骨:是指在预先形成的软骨雏形的基制上,软骨逐步被替换为骨,

①软骨雏形形成

②骨领形成:于软骨雏形中段表面形成的薄层骨组织(骨祖细胞一骨细胞)

③初级骨化中心与骨髓腔形成

④次级骨化中心与骨雕形成

第六章肌组织

本章重点

掌握:膏骼肌纤维的光镜、超微结构;心肌纤维的光镜和超微结构特点,闰盘的

概念;平滑肌纤维的光镜结构特点;肌纤维收缩的结果,了解肌丝滑动原理

一、概述

(一)分类

骨骼肌、平滑肌、心肌

骨骼肌和心肌为横纹肌;骨骼肌为随意肌,心肌、平滑肌为不随意肌

(二)构成:大量肌细胞,细胞间有少量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肌细胞呈细长纤维状,又称肌纤维

胶原纤维:细胞外基质的成分

肌原纤维:肌细胞中的成分(有横纹)

肌细胞膜称肌膜

肌细胞质称肌浆

肌浆网: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

1、骨骼肌

①LM:形态:长圆柱状

结构:胞核椭圆形,数十至数百个,位于周边。胞质充满肌原纤维,有周期

性横纹。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相邻2条Z线之

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组成:1/2明带+暗带41/2明带)

*明带(I带)中央有Z线;暗带(A带)中央有H带,H带中央有M线

②:肌原纤维:由粗肌丝和细肌丝构成

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

肌浆网: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

(1)肌原纤维:

粗肌丝

①分布:中央固定于M线,两端游离

②结构:由肌球蛋白组成,

细肌丝

①分布:一端固定于Z线,一端伸入粗肌丝间,中止于H带外侧

②组成: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

*明带仅由细肌丝构成,暗带仅由粗肌丝构成,H带由粗肌丝和细肌丝构成

*细肌丝: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

(2)横小管(T小管transversetubule)

概念: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

分布:位于明、暗带交界处

功能:将肌膜的兴奋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3)肌浆网

概念: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

结构:肌浆网纵行包绕肌原纤维的部分称纵小管:两端扩大形成的扁囊称终池

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功能:膜中有钙泵和钙通道,贮存和释放Ca2+

(4)骨骼肌收缩的结臭:明带缩短,肌节缩短,肌纤维收缩,II带变窄或消失,

暗带长度不变

2、心肌

分布于心脏,收缩具自动节律性

LM:①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

②核1〜2个,卵圆形,居中

③有周期性横纹,肌原纤维位于周边,

④细胞间以闰盘连接

EM:①肌原纤维粗细不等,其间线粒体丰富

②横小管较粗,位于Z线水平

③肌浆网稀疏,纵小管不发达,终池小而少,多形成二联体

④闰盘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位部分存在缝隙连接

闰盘:①相邻心肌细胞的连接处染色较深的部位

②光镜下呈横纹或阶梯状;电镜下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位有缝

隙连接

③功能:便于心肌的同步舒张和收缩

3、平滑肌

分布:广泛分布于中空性器官管壁内

LM:①长梭形

②无横纹

③单核,杆状或椭圆形,位于中央

第七章神经组织

本章重点:

掌握:席经组织的构成;神经元的光镜、超微结构(胞体、树突、轴突)、功

能;化学突触的结构和功能;血-脑屏障

熟悉:有髓与无髓神经纤维结构与功能特点

了解:神经元的分类;神经胶质细胞

一、概述

神经组”神经细胞也称神经元,功能: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

1神经胶质细胞,功能: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营养和绝缘等作用

二、神经元

(一)形态结构和功能

胞体: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突起:树突、轴突

1、胞体

(1)细胞膜:可兴奋膜,接受信息,整合信息,产生和传导冲动

膜蛋白:含受体及离子通道

(2)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核仁大而圆,

(3)细胞质:含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①尼氏体

LM:HE染色切片中,强嗜碱性,粗块状或小颗粒状

EM: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功能:合成蛋白质(结构蛋白)、神经递质酶类、肽类神经调质。

②神经原纤维

LM:在镀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细丝,交错排列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

EM:由神经丝、微丝和微管构成

功能: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

2、树突

①粗短;一至多个;许多分支,在分支上有大量棘状的短小突起,称树突棘.

②树突内胞质的结构与胞体胞质相似

③功能:接受刺激,树突和树突棘扩展了神经元的表面积

☆可以扩大细胞表面积的结构:树突和树突棘、微绒毛、质膜内褶

3、轴突

①细长;一条;轴突末端形成轴突终末

②由轴丘发出,此区无尼氏体;

③胞质无尼氏体,含神经原纤维

④功能:传导冲动,参与物质运输

轴突运螺慢速轴突运输一新形成的神经丝、微管、微丝

I快速轴突运肺:快速顺向轴突运输一蛋白质、神经递质的酶、含神经

1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小泡、线粒体

I快速逆向轴突运输一轴突终末摄取的物质、某些病毒

或毒素

(二)神经元分类

1.按神经元的突起数量分三类:

①多极神经元: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最多)

②双极神经元:一个树突和一个轴突(很少)

③假单极神经元:从胞体发出一个突起,然后呈“T”形分为两支,周围突1分

布到周围器官,接受刺激,为树突;结构与轴突相似)和中枢突(进入CNS,

传出冲动,为轴突)

2.按神经元的功能分为三类:

①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多为假单极神经元

②运动神经元:又称传出神经元,一般为多极神经元

③中间神经元:主要为多极神经元,位于前两种神经元之间,加工和传递信息;

占神经元总数99%以上

3、按神经元轴突的长短分为两类:

①高尔基I型神经元:具有长轴突

②高尔基H型神经元:具有短轴突

(三)神经干细胞

(1)概念:神经组织中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三、突触

(一)概念: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二)分类:化学突触一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

电突触一缝隙连接,传递生物电流

(三)化学突触

突触前成分:即突触小体,为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内有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较厚,含钙离子通道

突触间隙:含有神经递质的水解酶

突触后成分:突触后膜含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受体以及离子通道

四、神经胶质细胞

(一)中枢神经系统

分类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参与形成血脑屏障,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形成胶质界膜

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形成

小胶质细胞来源单核细胞,有吞噬功能

室管膜细胞参与产生脑脊液

(二)周围神经系统

分类作用

施万细胞参与周围神经系统髓鞘的形成

卫星细胞营养、保护神经节内的神经元

X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

构成:连续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神经胶质膜

功能:阻止血液中某些物质进入脑,选择性允许营养和代谢产物通过,维持脑内

环境稳定

五、神经纤维

(一)概念: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及包绕它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二)分类:有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

(三)PNS的神经纤维:

L有髓神经纤维

施万细胞呈长卷筒状套在轴突外;相邻施万细胞间的狭窄处称郎飞结,相邻两个

郎飞结间的一段神经纤维称结间体

2.无髓神经纤维

施万细胞表面深浅不同的纵行凹沟,纵沟内有较细的轴突,施万细胞的膜不形成

髓鞘。由于相邻的施万细胞衔接紧密,无郎飞结

(四)CNS的神经纤维

1.有髓神经纤维

结构: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的多个突起末端形成扁平薄膜,

可包卷多个轴突,其胞体位于神经纤维之叵

2.无髓神经纤维

轴突外面没有特异性的神经胶质细胞包裹

(五)神经纤维的功能

1.传导神经冲动,电流的传导在轴膜进行

2.有髓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在郎飞结间呈跳跃式传导,故传导速度快

3.无髓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沿轴膜连续传导,故传导速度慢

*运动终板:躯体运动神经元的长轴突抵达骨骼肌细胞时失去髓鞘,其轴突反复分

支,分支与骨骼肌细胞建立突触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

起。

第八章神经系统

本章重点

掌握: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的分层;脊髓灰质各部位神经元的特点;血一脑屏障

的构成和作用

一、概述: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

CNS:大脑、小脑、脊髓神经元胞体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皮质与神经核、脊髓灰质

PNS:脑、脊神经节和神经,自主神经节和神经

功能:通过神经元及其突触建立的神经网络,直接或间接调控机体各系统、器官

的活动,对体内、外各种刺激作出迅速而完善的适应性反应

二、大脑皮质

均为多极神经元

高尔基I型神经元:大、中型锥体细胞,梭形细胞:轴突组成投射纤维、联络纤

维或连合纤维,传出信息

高尔基II型神经元:星形细胞(也称颗粒细胞)、水平细胞、篮状细胞、上行轴

突细胞;构成局部神经环路;接受传入的信息,综合后传递给高尔基I型神经元

由表及里一般分为6层

1、分子层

神经元少,主要为水平细胞和星形细胞;神经元的突起和其它神经纤维与表面平

2、外颗粒层

大量星形细胞和少量锥体细胞

3、外锥体细胞层

厚,大量中型锥体细胞;树突伸至分子层,轴突组成联络纤维与连合纤维

4、内颗粒层

大量星形细胞

5、内锥体细胞层

大、中型锥体细胞;轴突组成投射纤维

6、多形细胞层

梭形细胞为主,还有锥体细胞、星形细胞;梭形细胞树突伸至分子层,轴突组成

投射纤维、联络纤维与连合纤维

广4层的神经元与联合,’专入纤维形成突触,接受信息

5、6层的锥体细胞和大梭形细胞的轴突组成投射纤维,发向脑干或脊髓

3、5、6层的锥体细胞和梭形细胞的轴突组成联络纤维与连合纤维,发向大脑皮

质同侧或对侧的其它区域

三、小脑皮质

神经元有5种:

普肯耶细胞为唯一的传出神经元

颗粒细胞、星形细胞、篮状细胞和高尔基细胞,构成局部神经环路

由表及里分为3层:

分子层、普肯耶细胞层、颗粒层

1、分子层

较厚,含大量神经纤维

神经元少而分散,包括星形细胞和篮状细胞

星形细胞:位于浅层,小而多突起,轴突与普肯耶细胞形成突触

篮状细胞:位于深层,大,轴突长,末端呈网状包囊普肯耶细胞并与之形成突触

2、普肯耶细胞层

由一层普肯耶细胞组成

*普肯耶细胞

胞体:大,呈梨形

树突:顶端发出数条主树突伸向分子层,并不断分支呈密集扇形分布,其上有许

多树突棘

轴突:自底部发出;组成传出纤维,进入小脑白质

3、颗粒层

含密集的颗粒细胞和一些高尔基细胞

颗粒细胞:小而圆,树突末端分支如爪状,轴突入分子层后呈T形分支,形成平

行纤维,垂直穿过普肯耶细胞的扇形突起并与之形成突触

高尔基细胞:较大,树突分支多并进入分子层与平行纤维接触;轴突在颗粒层内

分支茂密,与颗粒细胞树突形成突触

平行纤维:颗粒细胞轴突上行进入分子层后呈T形分支,与小脑叶片长轴平行

接受3种传入纤维:

1.攀缘纤维一起源于廷髓,与普肯耶细胞形成突触,为兴奋性纤维

2.苔辞纤维一起源于脊髓和脑干,与颗粒细胞、高尔基细胞形成突触,为兴奋性

纤维

3.去甲肾上腺能纤维一起源于脑干,对普肯耶细胞有抑制作用

小脑小球:苔解纤维终末膨大,与许多颗粒细胞的树突、高尔基细胞的轴突或近

端树突形成复杂的突触群,形式小球。

苔薛纤维可兴奋多个颗粒细胞,通过颗粒细胞的平行纤维间接兴奋普肯耶细胞

四、脊髓灰质

前角:含躯体运动神经元

a运动神经元一胞体大,轴突粕,分布于骨骼肌

丫运动神经元一胞体小,轴突细,支配梭内肌纤维

闰绍细胞一小,短轴突与a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抑制后者

侧角:含内脏运动神经元

后角:神经元类型复杂,主要接受感觉神经元轴突传入的神经冲动

脊髓的功能:传导上、下行神经冲动和反射活动

五、血-脑屏障

血一脑扉障(blood-brainbarrier)

毛细血管中血液与脑、脊髓的神经组织间的结构

组成:连续毛细血管内皮(有紧密连接)、基膜、神经胶质膜(星形胶质细胞突

起末端扩大形成脚板)

功能:阻止某些物质进入神经组织,但能选择性地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通过,

维持脑、脊髓内环境的稳定

第九章眼和耳

本章重点

掌握:目艮球壁的一般分层结构;角膜的结构和生理特性;虹膜的结构和功能;睫

状肌与眼焦距调节的功能;视网膜的细胞分层,两种视细胞的电镜结构特

点与功能,黄斑的结构和功能;螺旋器的结构掌握位觉斑和壶腹靖的结构

和功能

熟悉:外耳、中耳的结构特征;内耳骨迷路和膜迷路的组成

了解:声波传导通路和听觉形成过程

一、眼

眼是视觉器官,主要由眼球构成,还有眼睑、眼外肌和泪器等附属器官

眼球由眼球壁和眼内容物构成

眼球壁:纤维膜:角膜(前1/6)、巩膜(后5/6)

血管膜:虹膜基质、睫状体基质、脉络膜

视网膜

眼球内容物:晶状体、玻璃体、房水

(一)眼球壁

1、角膜(cornea)

透明圆盘状,无血管和淋巴管,营养由房水和角膜缘的血管供应

从前至后分为5层

角膜上皮: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基底层细胞有分裂能力;有丰富的游离神经

末梢,感觉敏锐:无黑素细胞

前界层:由基质和胶原原纤维构成

角膜基质:由胶原板层(胶原原纤维规则排列)和成纤维细胞构成,含较多水分

后界层:似前界层,更薄

角膜内皮:单层扁平上皮

角膜透明的原因:①不含血管和淋巴管②无黑素细胞③含较多水分

2、巩膜(sclera)

致密结缔组织,眼球壁的保护层

巩膜距:巩膜与角膜交界处,巩膜向前内侧稍突起,形成一环形崎状突起,是小

梁网和睫状肌的附着部位

3、角膜缘(corneallimbus)

环绕角膜的带状区域;上皮内有黑素细胞

角膜缘干细胞:为角膜缘基底层的细胞,能增殖补充角膜基底层细胞,具有干细

胞特征

巩膜静脉窦:腔大而不规则,壁由内皮、不连续的基膜、结缔组织构成

小梁网:网格状,由小梁和小梁间隙构成,小梁间隙与巩膜静脉窦相通

4、虹膜(iris)

环状薄膜,周边与睫状体相连,中央为瞳孔

前缘层:一层不连续的成纤维细胞和色素细胞

虹膜基质: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的疏松结缔组织,较厚;围绕瞳孔有一束宽带状

平滑肌,称瞳孔括约肌,收缩时使瞳孔缩小

虹膜上皮:前层:为肌上皮细胞,构成瞳孔开大肌,收缩使瞳孔开大

后层:立方形,胞质内充满粗大的色素颗粒

5、睫状体(ciliarybody)

位于虹膜和脉络膜之间

睫状肌:平滑肌(纵行、放射状、环行),调节晶状体的位置和曲度

基质: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的结缔组织

上皮:外层为立方形色素上皮细胞;

内层为非色素上皮细胞,分泌房水,生成睫状小带

6、脉络膜(choroid)

为血管膜的后2/3部分,衬于巩膜内面

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的疏松结缔组织

7、视网膜(retina)

从外向内,由四层细胞构成

(1)色素上皮层:由色素上皮细胞(单层立方)构成;细胞顶部有大量突起伸

入视细胞外节间;胞质内含许多黑素颗粒和吞噬体

功能:防止强光损害;吞噬视细胞膜盘;贮存维生素A

(2)视细胞层:

视细胞(感光细胞,为神经元)

胞体:含细胞核

外突(树突):是合成蛋白质的部位;外节含大量膜盘,是感光部位

内突(轴突):与双极细胞形成突触

视杆细胞:外突呈杆状:膜盘独立:含视紫红质,感弱光,缺乏则导致夜盲症

视锥细胞:外突呈圆锥形;膜盘与细胞膜不分离;含视色素(三种视锥细胞分别

含红敏、绿敏、蓝敏色素),感强光和颜色,缺乏则导致红(或绿)

色盲

(3)双极细胞层:

双极细胞(中间神经元):树突与视细胞形成突触,轴突与节细胞形成突触

(4)节细胞层:

节细胞(多极神经元)组成,树突与双极细胞形成突触,轴突汇聚成视神经离开

眼球

神经胶质细胞:主要是放射状胶质细胞(米勒细胞);还有少量星形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

二、耳

耳由外耳、中耳、内耳组成;外耳和中耳传导声波,内耳是听觉和位觉感受器

(-)外耳

耳廓:由弹性软骨和薄层皮肤构成

外耳道:皮肤内有盯肝腺(类似大汗腺)分泌盯用:

鼓膜(tympanicmembrane):为半透明薄膜,分隔外耳道与中耳

结构:复层扁平上皮(外表面)

胶原纤维束(中间)

单层扁平上皮、薄层结缔组织(内表面一舞膜)

(二)中耳

鼓室:鼓室内表面和听小骨(三块)表面覆有薄层黏膜

咽鼓管: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近鼓室段)或假复层纤毛柱状(近鼻咽段);黏

膜固有层含混合性腺

(三)内耳

迷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

骨迷路:耳蜗、前庭、半规管,互相连通,内壁衬以骨膜

膜迷路:膜蜗管、膜前庭、膜半规管,互相连通,内壁衬以上皮

淋巴:膜迷路腔内充满内淋巴;膜迷路和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淋巴可营养

内耳和传递声波

(1)耳蜗:由骨蜗管和膜蜗管盘绕蜗轴形成

(2)膜蜗管:

前庭膜(上壁)

血管纹(外侧壁):上皮内含毛细血管,参与内淋巴形成;上皮下方为增厚的骨

膜,称螺旋韧带

骨螺旋板和基底膜(下壁):蜗轴的骨组织向外延伸形成骨螺旋板;基底膜上皮

增厚形成螺旋器;胶质盖膜覆于螺旋器上

(3)螺旋器(spiralorgan,柯蒂氏器)

为听觉感受器,含支持细胞(柱细胞、指细胞)、毛细胞。

柱细胞:基部较宽,中部细长,富含张力丝;分内柱细胞和外柱细胞,二者围成

三角形内隧道

指细胞:分内指细胞和外指细胞;呈杯状,顶部凹陷托着毛细胞

毛细胞:为感觉性上皮细胞,分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顶部有静纤毛(微绒

毛);底部与耳蜗神经节细胞的树突末端形成突触;底部胞质内含突触

小泡

听弦:基底膜中的胶原样细丝束,从内向外呈放射状排列

2、前庭、膜前庭、位觉斑

前庭:为一膨大的腔,连接半规管和耳蜗

膜前庭:包括椭圆囊与球囊,两囊之间由“Y”形小管相连,由其延伸出的小管叫

内淋巴管,管的末端为盲状膨大,叫内淋巴囊

椭圆囊外侧壁和球囊前壁的局部黏膜增厚隆起分别称为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构成

位觉斑

位觉斑:上皮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构成

支持细胞:分泌糖蛋白,构成位砂膜

毛细胞:位于支持细胞之间;有许多静纤毛和一根动纤毛,插入位砂膜;分为:

I型:呈烧瓶状,被前庭神经末梢(神经杯)包裹,形成突触

II型:呈长圆柱状,基部与前庭神经末梢形成突触

位觉斑感受身体的直线变速运动和静止状态

3、半规管、膜半规管、壶腹崎

半规管:三个相互垂直的半环形骨半规管,内有膜半规管,膜半规管内有壶腹崎

壶腹崎:膜半规管壶腹部骨膜和上皮增厚形成的隆起;上皮结构似位觉斑;支持

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形成壶腹帽;感受身体或头部旋转变速运动

第十章循环系统

本章重点

掌握:大动脉、中动脉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特点;毛细血管的一般结构、三类毛细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及各类主要分布;心壁的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结构

熟悉:伴行动静脉的比较

一、心脏

(一)心壁的结构

从内向外分三层: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

1.心内膜

(1)内皮:单层扁平上皮,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流动

(2)内皮下层:内层为薄层结缔组织,有少量平滑矶纤维

外层:心内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小血管和神经;在心室有心脏传导系统

的分支(普肯耶纤维)

2.心肌膜

心肌纤维(内纵、中环、外斜)

肌纤维之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3.心外膜

为心包脏层,为浆膜(间皮+结缔组织),含血管、神经、脂肪组织

(二)心脏传导系统

位置:位于心壁内,由特殊心肌细胞组成

组成: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室间隔两侧的左右房室束及其分支

功能:发生冲动,并将冲动传导到心脏各部分,使心房肌和心室肌有节律收缩

组成细胞有三种:

1.起搏细胞:是心肌兴奋的起搏点。

2.移行细胞:起传导冲动的作用。

3.普肯耶纤维: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和心肌膜;纤维短而粗,形状不规则,缝

隙连接发达:将冲动快速传递到心室各处,引发心室肌同步收

缩。

二、动脉

(一)大动脉

大动脉(largeartery)(弹性动脉)

1.内膜(tunicaintima):

内皮:内皮细胞含特征性、长杆状的W-P小体(内含vWF,可同时和胶原纤维及

血小板结合,参与止血)

内皮下层:薄层结缔组织,含少量平滑肌纤维

营养由血管腔内血液渗透供给

2.中膜(tunicamedia):

很厚,40~70层弹性膜,膜上有窗孔,由弹性纤维相连;弹性膜之间有平滑肌

细胞

3.外膜(tunicaadventitia):

疏松结缔组织;有营养血管,分支进入中膜

(二)中动脉(肌性动脉)

1.内膜: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内膜、中膜的交界处)组成

2.中膜:较厚,主要日10〜40层平滑肌纤维组成

3.外膜:为疏松结缔组织,有营养血管和神经纤维;有外弹性膜(外膜、中膜的

交界处)

(三)小动脉(外周阻力血管)

小动脉管径0.31mm,为肌性动脉

较大的小动脉有明显的内弹性膜

中膜有几层平滑肌纤维

有较多神经纤维,调节血管的舒缩

(四)微动脉(arteriole)

管径在0.3mm以下

无内弹性膜

中膜由1~2层平滑肌纤维组成

三、毛细血管(capilliary)

(一)一般结构

管径最细(一般为7~9即1)、分布最广的血管。

管壁由一层内皮和基膜组成

位于内皮细胞和基膜之间有周细胞(pericyte)

功能:进行物质交换

(二)毛细血管分类

1,连续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连续,由紧密连接封闭细胞间隙,基膜完整,胞质内含大量质膜小泡

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肺等处

2.有孔毛细血管

基膜完整,内皮细胞胞质部极薄,有内皮窗孔,窗孔为中、小分子物质交换的途

分布于胃肠黏膜、某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处

3.窦状毛细血管(血窦)

管腔较大且不规则

细胞间隙较大,血细胞或大分子物质可通过细胞间隙出入血液

分布于肝、脾等

四、静脉

分大、中、小、微静脉

管壁组织结构特点:

1、管径较大,管壁薄,管腔不规则。

2、管壁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分界不明显。

3、平滑肌、弹性成分较少,结缔组织较多。

4、大、中静脉腔有瓣膜

第十一章皮肤

本章重点

掌握:套皮的分层和角化过程

熟悉:皮肤的一般结构;黑素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

了解:毛、皮脂腺、汗腺的基本结构

一、表皮

表皮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分层:较厚表皮分为5层: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表皮细胞分两大类:角质形成细胞(多数)和非角质形成细胞(散在于角质形成

细胞间)

(一)表皮的分层和角化

1.基底层(stratumbasalc)

一层矮柱状基底细胞;胞质嗜碱性;有角蛋白丝;基底细胞与相邻细胞间以桥

粒、与基膜以半桥粒连接,是表皮的干细胞:

2.棘层(stratumspinosum)

4~10层棘细胞,多边形、有棘状突起,相邻细胞的突起嵌合,以大量桥粒相

连;胞质弱嗜碱性,合成角蛋白(形成大量角蛋白丝)与外皮蛋白(增厚胞膜);

胞质内含板层颗粒(内含糖脂)。

3.颗粒层(stratumgranulosum)

3〜5层梭形细胞,细胞核与细胞器已退化,胞质内板层颗粒增多,含许多透明角

质颗粒(强嗜碱性)

4.透明层(stratumlucilum)

2〜3层扁平细胞,细胞界限不清,呈强嗜酸性,细胞核与细胞器消失

5.角质层(stratumcorneum)

多层扁平的角质细胞,细胞呈嗜酸性,内充满角蛋白丝和均质状物质(透明角质

颗粒所含),细胞膜内面含一层外皮蛋白,浅表层细胞连接松散,脱落形成皮屑

由基底层到角质层的结构变化,反映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迁移、逐渐分化为角质

细胞、然后脱落的过程:与此伴随的是角蛋白及其它成分的合成的量与质的变化

(二)非角质形成细胞

1.黑素细胞(melanocyte)

胞体散在于基底细胞间,突起伸入基底细胞和棘细胞间

有特征性的黑素体,合成黑色素后,转变为黑素颗粒;黑素颗粒转移至角质形成

细胞内黑色素吸收紫外线,保护皮肤

2.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cell)

来源于单核细胞,散在于棘细胞浅层,为抗原提呈细胞

3.梅克尔细胞(Merklecell)

位于基底层,其基底面与感觉神经末梢形成突触样结构,可能是接受机械刺激的

感觉细胞

二、真皮

1.乳头层

由疏松结缔组织向表皮凸入,形成真皮乳头,扩大表皮与真皮的连接面

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游离神经末梢;在手指等部位含较多触觉小体

2.网织层

为较厚的致密结缔组织;深层有环层小体;真皮下方为皮下组织(浅筋膜),由

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

三、皮肤附属器

1.毛

毛干和毛根:为角化的上皮,细胞内充满角蛋白并含黑素颗粒

毛囊:内层为上皮性鞘,与表皮相连;外层为结缔组织性鞘,由致密结缔组织构

毛球:毛根和毛囊下端合为一体、膨大形成;

毛乳头:结缔组织在毛球底面突入形成,富含毛细血管;

立毛肌:与皮肤表面成钝角的一束平滑肌,连接毛囊和真皮;

2.皮脂腺

位于毛囊和立毛肌之间

功能:分泌皮脂,润滑皮肤

3.汗腺

分泌汗液,调节体温,湿润皮肤,排泄废物

第十二章免疫系统

本章重点

掌握:胸腺的主要结构和功能;脾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熟悉: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的形态、主要细胞构成;淋巴结的主要结构和功

了解:胸腺的血液供应及血-胸腺屏障

一、概述

免疫系统的组成

1、淋巴器官:

中枢淋巴器官(胸腺、骨髓)

外周淋巴器官(淋巴结、脾、扁桃体)

2、淋巴组织: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

3、免疫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巨噬细胞等

4、免疫活性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等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防御:体外Ag(Antigen)

免疫监视:体内变异C

免疫稳定:体内衰老C

二、主要的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抗原提呈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和由其分化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

血液单核细胞

CT(结缔组织)巨噬细胞

肺肺巨噬细胞

肝肝巨噬细胞

骨T破骨细胞

神经组织小胶质细胞

皮肤郎格汉斯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发合物,将抗原肽提呈

给T细胞,并激发T细胞活化、增殖的一类免疫细胞。主要有巨噬细胞和树突状

细胞

三、淋巴组织(lymphoidtissue)

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孔中充满淋巴细胞和其它免疫细胞。

1.弥散淋巴组织:无明确界限;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淋巴细胞从血液进入淋巴

组织)。

2.淋巴小结(lymphoidnodule)

又称淋巴滤泡。呈球形小体,有较明确的界限;含大量B细胞;抗原刺激下,增

大增多

四、淋巴器官

(一)胸腺(thymus)

被膜(薄层结缔组织),小叶间隔

胸腺小叶:分皮质和髓质

1.皮质(cortex)

胸腺上皮细胞构成支架,间隙内含有大量胸腺细胞和少量基质细胞

胸腺上皮细胞(上皮性网状细胞):星形,有突起,以桥粒连接成网;分泌胸腺

素和胸腺生成素

胸腺细胞:在胸腺内增殖、分化的早期T细胞。

2.髓质(medulla)

有大量胸腺上皮细胞,少量初始T细胞、巨噬细胞

上皮细胞:多边形,胞体较大,以桥粒相连接。能分泌胸腺激素,部分形成胸

腺小体

胸腺功能:培育T细胞的场所

*血-胸腺屏障

构成:①连续的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②内皮周围连续的基

膜③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④上皮基膜⑤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

功能:血液内一般抗原物质和药物不易通过此屏障,这对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

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淋巴结

1、一般结构

①被膜:结缔组织,输入淋巴管,门部有输出淋巴管②小梁③实质:皮质和

髓质

2、实质

(1)皮质

浅层皮质(B细胞区):由淋巴小结和小结间区

副皮质区:位于皮质深层的弥散淋巴组织,又称胸腺依赖区:

皮质淋巴窦:包括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

(2)髓质

髓索:索条状淋巴组织;有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

髓窦:腔宽大;巨噬细胞多,过滤功能强

3、淋巴结的功能

(1)滤过淋巴

巨噬细胞清除淋巴中的抗原物质(细菌、病毒、毒素等)

(2)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

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

(三)脾(spleen)

被膜:厚,含弹性纤维和平滑肌纤维的致密结缔组织

小梁:被膜伸入实质形成,有小梁动、静脉伴行

实质:白髓和红髓

1.白髓(whitepulp)

动脉周围淋巴鞘:中火动脉周围的弥散淋巴组织,含大量T细胞及少量巨噬细

胞等

淋巴小结:动脉周围淋巴鞘一侧,主要含B细胞

边缘区:白、红髓交界处的狭窄区域;

2.红髓

脾索:富含血细胞的淋巴组织:有较多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

脾血窦:长杆状内皮细胞围成,细胞间隙较大,基膜不完整;周围有大量巨噬细

胞;

*脾的功能

1.滤血:巨噬细胞清除衰老的血细胞;巨噬细胞加树突状细胞捕获血液中的抗

原,提呈给T细胞

2.他疫应答:对血源性抗原物质产生免疫应答

3.造血:胚胎早期造血;机体严重缺血或某些病理状态下,恢复造血

4、贮血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

本章重点

掌握:而状腺的结构和功能(甲状腺滤泡,滤泡上皮细胞、滤泡旁细胞);肾上

腺的结构和功能(皮质三带,髓质嗜辂细胞);下丘脑视上核与室旁核神

经内分泌细胞的功能,及与垂体神经部的关系;远侧部的细胞和功能;下

丘脑弓状核的功能及垂体门脉系统

了解:垂体的一般结构

一、内分泌系统

1、组成:内分泌腺(曰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

内分泌细胞(散在分布于其它器官中)

2、内分泌腺的特点:内分泌细胞形成团、索、或滤泡,无导管,毛细血管丰富

3、概念

激素: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物,激素分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

二、甲状腺

分左右两叶;外包结缔组织被膜;实质含大量甲状腺滤泡和滤泡旁细胞

(-)甲状腺滤泡

大小不等,由单层立方的滤泡上皮细胞围成.;腔内充满嗜酸性均质状胶质,即碘

化的甲状腺球蛋白;周围结缔组织富含有孔毛细血管;滤泡上皮细胞:产生甲状

腺素

(二)滤泡旁细胞: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或滤泡上皮细胞之间,较大,色淡,

分泌含降钙素

降钙素:作用于成骨细胞,促进骨盐沉着;抑制胃肠道和肾小管吸收Ca2+,降低

血钙

三、甲状旁腺

腺细胞:主细胞和嗜酸性细胞

1、主细胞:HE染色胞质着色浅。分泌甲状旁腺激素一一作用于骨细胞和破骨

细胞,使骨盐溶解,并能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钙,从而使血钙升高。

2、嗜酸性细胞:胞质含丰富的线粒体

四、肾上腺

外包结缔组织被膜;实质分皮质和髓质,前者占肾上腺体积的80%

(一)皮质

含丰富的血窦

球状带:较薄,细胞聚集成球团状;分泌盐皮质激素(醛固酮),促进肾保ba+

排K+和胃吸收Na+,维持血容量

束状带:最厚,细胞排成索;细胞较大,含大量脂滴,分泌糖皮质激素(皮质

醇),促进蛋白和脂肪转变为糖,抑制免疫应答,对抗炎症

网状带:最薄,细胞索吻合成网;分泌雄激素、少量雌激素和糖皮质激素

(二)髓质

含髓质细胞、少量交感神经节细胞、血窦,有中央静脉

髓质细胞(嗜铭细胞):肾上腺细胞一分泌肾上腺素

云甲肾上细胞一分泌去甲肾上腺素

四、垂体

r被膜

r远侧部(前叶)

垂体j腺垂解结节部

1中间部

神经垂婚神经部

1漏件正中隆起

I漏斗柄

(一)腺垂体

1.远侧部(parsdistalis)

嗜酸性细胞:胞质嗜酸性,分泌:生长激素GH:促进肌肉、内脏的生长及多种代

谢过程;刺激新软骨生长,使骨增长:催乳激素PRL:女性较多,促

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分娩前期和哺乳期功能旺盛

嗜碱性细胞:较少,胞质嗜碱性,分泌:促甲状腺素TSH:促进甲状腺素的形成

和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进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糖皮

质激素;促性腺激素:卵泡刺激素FSH一促进女性卵泡发育;促进

男性精子发生;黄体生成素LH-促进女性排卵和黄体形成;促进男

性分泌雄激素

嫌色细胞:为脱颗粒的嗜色细胞,或处于形成嗜色细胞的初期阶段

2.中间部

由嗜碱性细胞和滤泡构成;分泌黑素细胞刺激素MSH

3.结节部

主要由嫌色细胞构成,有少量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

4.垂体门脉系统

垂体上A一第一级毛细血管一垂体门微V

(结节部上端)(漏斗)(结节部)

小V-V窦一第二级毛细血管血一

(远侧部)

垂体门微静脉及两端毛细血管网(第一级毛细血管网、第二级毛细血管网)构成

垂体门脉系统

5.下丘脑和腺垂体的关系

分泌轴突释入

下丘脑弓状核一一6种释放激素和3种释放抑制激素漏斗一级毛细血管

网一垂体门脉

调节调节

系统f腺垂体-一激素分泌靶器官

(二)神经垂体

组成:无髓神经纤维: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轴突形成的下丘

脑神经垂体束

赫令体:视上核、室旁核的分泌颗粒沿轴突聚集而成的嗜酸性团块,内含抗利尿激

素(加压素)或催产素

垂体细胞:神经胶质细胞

*与下丘脑的关系:

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I下丘脑神经垂体束

神经垂体

I

为下丘脑激素的贮存和释放部位

血管加压素缩宫素(使子宫平滑肌收缩、促进乳腺分泌)

(促进肾远曲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第十四章消化管

本章重点

掌握:消化管壁的结构;食管的结构特点;胃的分层结构特点、表面黏液细胞和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胃底腺的细胞组成和各种细胞的功能;小肠的分层

结构特点和功能、小肠黏膜的结构特点;胃肠的淋巴组织及其免疫功能、

胃肠的分泌细胞及其功能

熟悉:小肠的各段形态特点、大肠的分层结构特点、阑尾

一、概述

组成:口、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功能:1、消化: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的氨基酸、单

糖和甘油酯等

•2、吸收3、排泄

二、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r上皮:复扁(口、咽、食管和肛门)、单柱(胃、肠)

1、黏膜]固有层:结缔组织,胃腺、肠腺

黏膜肌层:薄层平滑肌(促进腺体分泌物的排出和血液运行,利于物

质吸收和转运)

2、黏膜下层:结缔组织

皱裳-黏膜与黏膜卜层共同向管腔面突起形成的结构

食管腺、十二指肠腺、黏膜下神经丛

3、肌层:骨骼肌/平滑肌

内环外纵(胃为三层)

肌间神经丛

外膜:纤维膜:薄层结缔组织(食管、十二指肠大部和大肠末段)

浆膜:薄层结缔组织+间皮(胃,大部分小肠和大肠)

三、食管

结构特点:1.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2.黏膜下层有食管腺(黏液性)

3.肌层:上1/3--骨骼肌、中1/3-—混合、下1/3-—平滑肌

4.外膜:纤维膜

四、胃

1、一般结构

胃小区、胃小凹

「上皮:单层柱状,无杯状细胞

J(柱状细胞称表面黏液细胞)

黏破固有层:贲门腺、幽门腺、胃底腺

黏膜肌层:内环外纵平滑肌

黏膜下层:结缔组织

肌层:很厚的平滑肌(内斜中环外纵)

外膜:浆膜

2、胃底腺

(1)主细胞(chiefcell,胃酶细胞)

LM:柱状,核圆,于基部,胞质基部强嗜碱性,顶部有酶原颗粒

EM: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发达,顶部有酶原颗粒

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

(2)壁细胞(parietalcell,泌酸细胞)

LM:圆锥形,核圆,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嗜酸性

功能:分泌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杀菌)、内因子

(3)颈黏液细胞:分泌酸性黏液;楔形,色淡,核扁平,居基底

(4)干细胞:增殖分化为表面黏液细胞和胃底腺细胞

(5)内分泌细胞

3、自我保护机制

(1)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2)胃上皮细胞快速更新、迁移

五、小肠

(一)一般结构

黏膜:①上皮:单层柱状,有杯状细胞②固有层:大量小肠腺、结缔组织③

黏膜肌层:内环、外纵平滑肌

黏膜下层:十二指肠腺

肌层:内环、外纵平滑肌

外膜:部分十二指肠一纤维膜

其余一浆膜

(二)上皮

1.吸收细胞

(DLM:高柱状,绒毛游离面有纹状缘

(2)EM:游窗面:微绒毛、细胞衣

(细胞衣:糖蛋白,含双糖酶、肽酶、胰蛋白酶、胰淀粉酶等,是消化吸

收的部位)

侧面:紧密连接

胞质: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参与形成乳糜微粒

功能:参与消化吸收

分泌肠致活酶,激活胰蛋白酶原形成胰蛋白酶

2.杯状细胞

分泌黏液;从十二指肠至回肠,逐渐增加

3.内分泌细胞

(三)固有层

①毛细淋巴管(中央乳糜管)②有孔毛细血管:水溶性物质经此入血③淋巴小垢④

小肠腺

#小肠腺:

1.吸收细胞2.杯状细胞3.内分泌细胞

4.帕内特细胞:小肠腺所特有,锥形,胞质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分泌防御素和

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5.干细胞:增殖分化,更新上皮细胞

(四)表面积的三级放大

环行皱裳:距幽门5cm〜回肠中段,由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肠腔突出形成

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结缔组织向肠腔突出形成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指状突起,密集排列形成纹状缘

*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帕内特细胞

*扩大表面积的结构:皱裳、质膜内褶、树突和树突棘、微绒毛

第十五章消化腺

本章重点

掌握:胰腺的一般结构、胰腺腺泡的结构和功能、胰岛的细胞组成和功能;肝的

一般结构、肝小叶的结构、肝细胞的光镜和电镜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肝巨噬细

胞、肝内大颗粒淋巴细胞和贮脂细胞的形态特点和功能

一、概述

组成: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胰腺和肝

小消化腺:小唾液腺、食管腺、胃腺、肠腺

功能:分泌消化液,进行化学消化内分泌等

二、胰腺

(一)一般结构

①被膜:薄层结缔组织①间质③实质:胰腺小叶,分为:外分泌部、内分泌部[胰

岛)

(二)实质:胰腺小叶

1.外分泌部

(1)腺泡:主要由腺泡细胞组成,泡心细胞:

功能:分泌:1.多种消化酶如胰蛋白酶原和胰糜蛋白酶原等

2.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泡心细胞:延伸入腺泡腔内的闰管起始部的上皮细胞,扁平或立方形,胞质着色

谈,核圆或卵圆形

(2)导管

闰管(单层扁平上皮)一小叶内导管(单层立方上皮)一小叶间导管(单层柱状上皮)

一主导管一胆总管

2.内分泌部

胰岛: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球形细胞团,分布于腺泡之间,HE染色浅,大小不

等,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主要有A、B、I)、PP四种细胞

A细胞(甲细胞,。细胞):20%,分泌胰高血糖素

B细胞(乙细胞,B细胞):70%,分泌胰岛素

D细胞(丁细胞,3细胞):5%,散在分布,分泌生长抑素,直接作用于邻近的

胰岛细胞,抑制其分泌

PP细胞:分泌胰多肽,抑制胃肠运动、胰液分泌及胆囊收缩作用

三、肝

(-)一般结构

表面覆结缔组织被膜,多数为浆膜:结缔组织随肝门部的门静脉、肝动脉、肝静

脉和肝管的分支伸入实质,将其分隔形成大量肝小叶

实质:肝小叶

(二)实质:肝小叶

肝小叶:肝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多角棱柱状

1、中央静脉:微静脉

2、肝板:由单层肝细胞排列形成;切片上呈现为肝索,以中央静脉为中心放射状

排列,并吻合成网

*肝细胞:

LM:多面体形;核大而圆,居中,部分有双核或多倍体核;胞质嗜酸性,含嗜碱性

团块。

EM:⑴有三种功能面:血窦面、胆小管面、细胞连接面

(2)细胞器发达

(3)含糖原、脂滴、色素等内涵物

相邻肝细胞间有紧密连接、桥粒、缝隙连接

3.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腔大而不规则,窦壁由内皮细胞组成,汇入中央静脉;

肝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形态不规则,胞质嗜酸性,由血液单核细胞分化而

来;参与清除血液中的异物、衰老血细胞和监视肿瘤

4.窦周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