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工业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工业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工业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工业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业自动化与技术作业指导书TOC\o"1-2"\h\u24264第一章工业自动化概述 2217951.1工业自动化的定义与发展 223321.2工业自动化的分类与应用 323173第二章自动化设备与系统 3181782.1自动化设备的主要类型 395512.2自动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434002.3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416945第三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5155293.1传感器的分类与原理 588563.1.1传感器概述 5199613.1.2传感器的分类 5237363.1.3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6175423.2传感器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 6155973.2.1传感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6165013.2.2传感器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典型应用 6151263.3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76448第四章技术基础 7153244.1的定义与分类 7266554.2运动学及动力学 712704.3控制系统 828219第五章编程与调试 8176585.1编程语言 8213205.2编程方法 9210415.3调试与优化 929613第六章工业应用 985816.1工业应用领域 9231116.1.1制造业 9157616.1.2食品工业 10116976.1.3医疗行业 1018646.1.4仓储物流 10217086.1.5环保领域 1053386.2工业作业流程 10298406.2.1任务规划 10268156.2.2设备安装与调试 10147056.2.3程序编写与优化 10189556.2.4传感器集成与调试 10125086.2.5作业执行与监控 1042206.3工业系统集成 10234426.3.1系统需求分析 1125296.3.2设备选型与采购 11102236.3.3系统设计 1130176.3.4系统安装与调试 11151996.3.5系统优化与升级 117069第七章视觉与感知技术 11277967.1视觉系统 11103837.2感知技术 1172157.3视觉与感知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 12281677.3.1视觉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 12184357.3.2感知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 122678第八章工业网络与通信技术 12217848.1工业网络技术概述 12301318.2工业通信协议与标准 12120518.3工业网络在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136990第九章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 1340289.1系统集成概述 13165159.2工业自动化系统的集成方法 1460599.2.1硬件集成 14232149.2.2软件集成 14269819.2.3网络集成 14251979.3系统集成案例分析 1417017第十章工业自动化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152069810.1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151083710.2技术的未来展望 15806210.3工业自动化与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16第一章工业自动化概述1.1工业自动化的定义与发展工业自动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测、控制与优化,以实现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工业自动化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工业自动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机械化阶段:20世纪初,工业生产开始采用机械设备代替手工操作,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2)自动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业生产开始采用自动化设备,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3)集成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出现,将生产过程、管理过程和经营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生产过程的高度集成化。(4)智能化阶段:21世纪初,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工业自动化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1.2工业自动化的分类与应用(1)工业自动化的分类工业自动化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过程控制:主要包括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参数的监测与控制。(2)离散控制:主要包括生产线上的、数控机床、自动化仓库等设备的控制。(3)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将生产过程、管理过程和经营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4)网络化制造: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制造。(2)工业自动化的应用(1)制造业:工业自动化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广泛,如汽车、电子、食品、制药等行业。(2)交通运输: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飞机等交通工具的研制和应用,体现了工业自动化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3)能源领域:工业自动化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包括智能电网、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4)农业:农业自动化设备如智能温室、无人驾驶拖拉机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5)医疗领域:工业自动化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包括手术、智能医疗设备等,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第二章自动化设备与系统2.1自动化设备的主要类型自动化设备是指通过计算机、传感器、执行器等元件,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的设备。根据其功能和用途,自动化设备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1)传感器:传感器是自动化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检测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如温度、压力、湿度、位置等。传感器按照工作原理可分为接触式传感器和非接触式传感器两大类。(2)执行器:执行器是自动化设备中的驱动部件,用于将控制信号转换为机械动作,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执行器主要包括电磁阀、气缸、伺服电机等。(3)控制器:控制器是自动化设备的核心部件,用于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调节和控制。控制器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嵌入式控制器、工业控制计算机等。(4)人机界面(HMI):人机界面是自动化设备与操作人员之间的交互界面,用于显示生产过程中的实时数据、报警信息等,同时接收操作人员的指令。(5)通信设备:通信设备是实现自动化设备之间、自动化设备与上位机之间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通信设备包括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种。2.2自动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自动化系统是由自动化设备、控制策略和软件组成的整体,用于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以下是自动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输入设备:输入设备包括传感器、编码器等,用于收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号。(2)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是自动化系统的核心,主要由控制器、人机界面、通信设备等组成。控制单元负责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控制信号。(3)执行单元:执行单元包括执行器、电机等,用于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动作。(4)反馈单元:反馈单元用于将执行单元的实际运行状态反馈给控制单元,以便调整控制策略。(5)监控单元:监控单元负责对整个自动化系统进行实时监控,保证系统正常运行。(6)软件系统:软件系统包括控制算法、数据处理、通信协议等,用于实现自动化系统的各项功能。2.3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优化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环节。以下是自动化系统设计与优化的一些要点:(1)需求分析:在自动化系统设计前,应对生产过程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明确系统应具备的功能和功能指标。(2)设备选型:根据需求分析,选择合适的自动化设备,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3)控制策略设计:根据生产过程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控制策略,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4)硬件布局设计:合理规划自动化设备的布局,保证生产过程的顺畅进行。(5)软件设计:编写控制程序,实现控制策略,同时优化数据处理和通信协议。(6)系统调试与优化:在系统投入运行前,进行调试,保证各项功能正常运行。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实际运行情况,不断优化控制策略和系统参数。(7)故障诊断与维护:建立完善的故障诊断与维护体系,保证自动化系统的稳定运行。第三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3.1传感器的分类与原理3.1.1传感器概述传感器是工业自动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检测和转换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信息,为控制系统提供实时、准确的信号。传感器的种类繁多,按照其检测的物理量、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可分为多种类型。3.1.2传感器的分类(1)按检测物理量分类:可以分为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2)按工作原理分类:可以分为电阻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等。(3)按应用领域分类:可以分为工业传感器、生物医学传感器、环境监测传感器等。3.1.3传感器的工作原理(1)电阻式传感器:利用电阻的变化来检测物理量,如热敏电阻、光敏电阻等。(2)电容式传感器:利用电容的变化来检测物理量,如湿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3)电感式传感器:利用电感的变化来检测物理量,如接近传感器、转速传感器等。(4)磁电式传感器:利用磁场的变化来检测物理量,如霍尔传感器、磁电式转速传感器等。(5)光纤传感器:利用光纤传输的光信号变化来检测物理量,如光纤温度传感器、光纤压力传感器等。3.2传感器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3.2.1传感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传感器在工业自动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自动检测: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物理量,为控制系统提供数据支持。(2)实现自动控制:传感器可以接收控制系统的指令,实现对执行机构的精确控制。(3)提高生产效率:传感器可以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生产效率。(4)保证产品质量: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产品质量,保证产品符合标准。3.2.2传感器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典型应用(1)温度传感器:在生产线上的加热、冷却等环节,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温度变化,保证生产过程稳定。(2)压力传感器:在液压、气压系统中,压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压力变化,防止系统过载。(3)位移传感器:在机械加工、自动化装配等环节,位移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位置变化,保证加工精度。(4)流量传感器:在流体输送系统中,流量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流量变化,实现流量控制。3.3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科技的不断进步,检测技术也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传感器集成化:将多种传感器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实现多功能检测。(2)传感器智能化:利用微处理器和神经网络技术,使传感器具备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3)传感器网络化:将传感器与互联网、物联网结合,实现远程监测和控制。(4)传感器微型化:采用微电子技术,将传感器尺寸缩小,提高检测精度。(5)传感器绿色化:注重环保,开发低功耗、无污染的传感器。(6)传感器多功能化:开发具有多种检测功能的传感器,满足不同领域需求。第四章技术基础4.1的定义与分类技术作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义为:一种能够通过编程或预设的方式,自动执行各种任务的机械装备。具备感知、决策和执行的能力,能够在人类无法或难以工作的环境中完成复杂任务。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和功能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工业:主要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操作,如焊接、搬运、装配等。(2)服务:用于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如家庭清洁、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等。(3)特种:应用于特殊环境,如军事、航天、水下等领域的。(4)仿生:模仿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如四足、仿生手臂等。4.2运动学及动力学运动学是研究运动规律和运动参数的学科。主要包括运动学建模、运动学分析、运动规划等内容。(1)运动学建模:通过对关节和连杆的参数描述,建立运动学模型,为后续运动规划和控制提供基础。(2)运动学分析:研究运动过程中各关节的运动规律,如速度、加速度等。(3)运动规划:根据任务要求,规划的运动轨迹,使其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稳定的运动。动力学是研究运动过程中受力情况的学科。主要包括动力学建模、动力学分析、动力学控制等内容。(1)动力学建模:通过对关节和连杆的受力分析,建立动力学模型。(2)动力学分析:研究运动过程中各关节的受力情况,如力矩、力等。(3)动力学控制:根据动力学模型,设计控制器,使能够在运动过程中保持稳定性和准确性。4.3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运动控制的核心部分,负责实现对运动的精确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传感器:用于获取运动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如位置、速度、加速度等。(2)控制器:根据传感器采集的信息,控制信号,驱动执行器进行运动。(3)执行器:将控制信号转换为的实际运动,如电机、液压系统等。(4)通信系统:实现与上位机、其他之间的信息交互。(5)人机交互界面:为用户提供与交互的界面,如触摸屏、图形化操作界面等。控制策略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自适应控制等。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场景和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实现对运动的精确控制。第五章编程与调试5.1编程语言编程语言是编程的基础。目前常用的编程语言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RAPID:ABB公司开发的编程语言,广泛应用于工业编程。(2)KRL:KUKA公司开发的编程语言,适用于KUKA。(3)TP:FANUC公司开发的编程语言,适用于FANUC。(4)RL:Panasonic公司开发的编程语言,适用于Panasonic。这些编程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但共同目标是为提供精确、高效的指令。5.2编程方法编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示教编程:通过手动操作,使其完成特定的任务,然后保存这些操作为程序。示教编程适用于简单、重复的任务。(2)离线编程:在计算机上使用专门的软件进行编程,然后将的程序到控制器中。离线编程适用于复杂、多变的任务。(3)图形化编程:通过拖拽、组合图形化组件来构建程序。图形化编程降低了编程难度,适用于非专业编程人员。(4)代码编程:使用文本编辑器编写程序,然后编译、到控制器中。代码编程具有较高的灵活性,适用于高级用户。5.3调试与优化调试与优化是保证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以下是调试与优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1)程序调试:检查程序语法、逻辑错误,保证程序的正确性。(2)参数调整:根据实际工作环境,调整运动参数,如速度、加速度、路径等。(3)故障诊断:分析运行过程中的故障原因,及时排除。(4)功能优化:通过调整程序、参数等手段,提高运行效率。(5)安全监控:实时监控运行状态,保证安全可靠。在调试与优化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编程人员、技术人员的经验和技能,以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时加强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为用户提供专业、高效的解决方案。第六章工业应用6.1工业应用领域工业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发挥着的作用,其应用领域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6.1.1制造业制造业是工业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涉及汽车、电子、家电、机械制造等行业。可替代人工完成焊接、搬运、装配、喷涂等工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6.1.2食品工业在食品工业中,工业可用于食品的加工、包装、搬运等环节,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保证食品卫生安全。6.1.3医疗行业工业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如手术辅助、康复治疗、药品制备等,有助于提高医疗水平,降低医疗成本。6.1.4仓储物流工业在仓储物流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货架搬运、货物分拣、自动配送等,提高物流效率,降低人力成本。6.1.5环保领域工业在环保领域的应用逐渐显现,如垃圾分拣、危险品处理等,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6.2工业作业流程工业作业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6.2.1任务规划根据生产需求,对的作业任务进行规划,包括路径规划、动作规划等。6.2.2设备安装与调试将安装在指定位置,并进行调试,保证能够按照预定任务正常运行。6.2.3程序编写与优化编写控制程序,对程序进行调试与优化,保证作业的稳定性和效率。6.2.4传感器集成与调试根据作业需求,为配备相应的传感器,并进行调试,保证传感器能够准确检测环境信息。6.2.5作业执行与监控按照预定程序执行作业任务,同时对作业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作业质量和安全。6.3工业系统集成工业系统集成是将与生产线、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有机结合,实现自动化生产的关键环节。以下为工业系统集成的主要步骤:6.3.1系统需求分析分析生产线的作业需求,明确应用的场景、功能、功能等要求。6.3.2设备选型与采购根据需求分析,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并进行采购。6.3.3系统设计设计与生产线的集成方案,包括硬件布局、软件架构、接口定义等。6.3.4系统安装与调试将、传感器等设备安装到生产线上,并进行调试,保证系统稳定运行。6.3.5系统优化与升级根据生产实际需求,对系统进行优化与升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第七章视觉与感知技术7.1视觉系统视觉系统是感知外部环境的重要途径,它通过对图像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分析,使能够实现对周围环境的识别与理解。视觉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图像采集:利用摄像头等传感器设备,对周围环境进行图像采集。(2)图像预处理: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去噪、增强、分割等处理,提高图像质量。(3)特征提取:从处理后的图像中提取有助于识别和理解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纹理等。(4)目标识别与定位:根据提取的特征,识别和定位图像中的目标物体。(5)三维重建:利用双目摄像头或多摄像头系统,实现场景的三维重建。7.2感知技术感知技术是指通过传感器获取外部环境信息,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常见的感知技术包括以下几种:(1)触觉感知:通过触摸传感器,获取物体的硬度、温度等属性。(2)力觉感知:通过力传感器,获取物体施加在手中的力。(3)听觉感知:通过麦克风等传感器,获取周围环境的声音信息。(4)嗅觉感知:通过气味传感器,获取环境中气味的分布。(5)视觉感知:通过摄像头等传感器,获取周围环境的图像信息。7.3视觉与感知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7.3.1视觉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1)零件检测:利用视觉系统,对生产线上零件的尺寸、形状、颜色等特征进行检测,保证产品质量。(2)装配引导:视觉系统可以识别零件的位置和方向,引导完成精确的装配任务。(3)缺陷识别:通过视觉检测,发觉生产线上的产品缺陷,及时进行调整。(4)目标跟踪:视觉系统可以实时跟踪目标物体,实现精确抓取和放置。7.3.2感知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1)物料搬运:利用感知技术,实现物料的自动搬运,提高生产效率。(2)焊接作业:通过力觉感知,实现焊接过程的实时调整,保证焊接质量。(3)打磨抛光:利用触觉感知,实现打磨抛光过程中的力量控制,提高加工精度。(4)环境监测:通过感知技术,实时监测生产线环境,保证生产安全。(5)智能导航:利用感知技术,实现在复杂环境中的自主导航。第八章工业网络与通信技术8.1工业网络技术概述工业网络技术是工业自动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工业现场设备、控制系统以及上位机之间的信息传输与共享。工业网络技术具有高实时性、高可靠性、高安全性、易于扩展等特点,以满足工业生产现场的复杂环境需求。工业网络技术主要包括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两种形式。有线网络主要包括以太网、现场总线等,其中以太网在工业控制领域应用较为广泛,具有较高的传输速率和稳定性;现场总线则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和抗干扰能力。无线网络主要包括无线局域网、无线传感网络等,其在工业现场的应用逐渐增多,主要优势在于安装方便、易于扩展。8.2工业通信协议与标准工业通信协议是保证工业网络中设备间有效、可靠通信的规范。工业通信协议与标准主要分为两类:现场总线协议和工业以太网协议。现场总线协议主要包括Modbus、Profibus、CAN等。Modbus是一种串行通信协议,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支持多种通信介质;Profibus是一种高速、高可靠性的现场总线协议,适用于复杂工业现场;CAN是一种面向工业控制系统的通信协议,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和实时性。工业以太网协议主要包括EtherCAT、Profinet、Ethernet/IP等。EtherCAT是一种高速、高实时性的以太网协议,适用于运动控制等领域;Profinet是一种基于以太网的工业通信协议,支持实时性和非实时性通信;Ethernet/IP是一种基于以太网和TCP/IP协议的工业通信协议,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易用性。8.3工业网络在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工业网络在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互联:工业网络将各种现场设备(如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连接在一起,实现设备间的信息传输与共享,提高生产效率。(2)控制系统集成:工业网络将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等控制系统连接在一起,实现集中监控和管理,提高系统可靠性。(3)数据采集与传输:工业网络将现场设备的数据实时采集并传输至上位机,便于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为生产决策提供支持。(4)生产线监控与优化:通过工业网络,实现对生产线的实时监控,发觉故障及时处理,提高生产线的稳定性和可靠性。(5)远程维护与诊断:工业网络为实现远程维护和诊断提供了条件,降低了维护成本,提高了设备运行效率。(6)系统扩展与升级:工业网络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便于系统的升级和扩展,满足不断变化的生产需求。工业网络与通信技术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我国工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第九章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9.1系统集成概述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是指将不同功能、不同厂商的自动化设备、控制系统、执行机构、传感器等集成到一个统一的系统中,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系统集成是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其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并满足现代工业生产对高精度、高可靠性、高灵活性的需求。9.2工业自动化系统的集成方法9.2.1硬件集成硬件集成主要包括各种自动化设备、控制系统、执行机构、传感器等硬件的连接与组合。硬件集成需要考虑以下方面:(1)设备选型:根据生产需求和工艺流程,选择合适的自动化设备、控制系统和传感器等硬件。(2)接口匹配:保证硬件设备之间的接口匹配,包括通信接口、电源接口等。(3)安装调试:对硬件设备进行安装、调试,保证系统运行稳定。9.2.2软件集成软件集成是指将不同功能、不同厂商的软件系统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实现数据的交互与共享。软件集成需要考虑以下方面:(1)通信协议: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保证不同软件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稳定可靠。(2)数据接口:定义统一的数据接口,实现各软件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3)功能整合:对现有软件系统进行整合,实现统一的管理与监控。9.2.3网络集成网络集成是指将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通过通信网络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共享。网络集成需要考虑以下方面:(1)网络拓扑:根据生产需求和设备特点,设计合理的网络拓扑结构。(2)网络设备:选择合适的网络设备,包括交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