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_第1页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_第2页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_第3页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_第4页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1

一、课型: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第2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亚的自然地理环境,比如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主要河流等。

了解自然环境与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当地发展节水农业所取得的

成就。

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根据地图,

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

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四、教学重点:

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

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五、教学难点:

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

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六、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七、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板图、班班通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提问上节课上要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通过熨习总结西亚独

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通

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

北部非常相似

二、讲授新课:

以高原为主的地形特征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提示分析地形特征的四个方面(平均海拔高度、相对

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学生分别分析西亚地形的四方面特征。

炎热干旱的气候

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伊朗高原和小亚西亚半岛中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

气候,黑海、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阿拉伯半岛的西南有小部分热带草

原气候。大部分较干燥。在如此干旱的地方,对于人、动物和植物,水都是非

常重要C强调西亚地区大部分属干旱地带C

河流

找出西亚两条的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指出这里是古代巴比伦

文化的发源地,以此来增加趣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伊拉克战争引出1991

年海湾战争,从而引出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

世界石油宝库

西亚石油的储量、产量、输出量居世界首位。

西亚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

51页图2-24西亚石油海上运输路线

强调霍尔木兹海峡的重要性”西方的生命线”。

阅读“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阅读材料,“西亚石油资源和生产特点”

三、作业:

目标检测上的题

四、小结:

本课主要内容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2

一、课型: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第1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认识里海、黑海、地中海、红

海、阿拉伯海、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土耳其海峡。

能在西亚的填充图上准确的填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过程与方法

了解西亚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西亚地区的宗教特色以及与宗教有密切关

系的两个城市一一麦加、耶路撒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西亚也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是犹太教、.的发源地。

四、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能够正确填图

五、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

六、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七、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板图、班班通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二)、导入新课

由新闻直接指出硝烟弥漫的战场一一伊拉克。找学生指出伊拉克所在的位

置,由此引出伊拉克的所属区域一一西亚地区。联系实际、从新闻出发吸引学

生兴趣。

板书:第三节西亚

(三)、讲授新课

通过读图确认伊拉克的位置,了解西亚的范围

读图找出亚洲欧洲、非洲I,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大西

洋、印度洋

五海三洲之地

通过读图掌握西亚的地理(海陆)位置:

间接的沟通着大西洋与印度洋

位于亚洲的西南,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带

位于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之间

所以被称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交通要道(古代、现代)

找学生介绍历所学的古代丝绸之路的知识。

从古代起,西亚地区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简单介绍现代铁路、公路、航

空运输途经西亚的情况。强调其重要性

主要国家、首都

指导学生读世界地图以及图2-17西亚的国家图。在图2-17中找出西亚的'

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伊拉克一巴格达、阿富汗一喀布尔、

土耳其一安卡拉、科威特一科威特、

伊朗-德黑兰、沙特阿拉伯一利雅得、叙利亚一大马士革、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等国

利用填充图册12页的题目进行练习。填注两洋、三洲、五海、大洲分界

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埃及、

土耳其、科威特等名称的位置。

阿拉伯国家、宗教

启发学生根据所看新闻报道回忆西亚地区居民的外貌、穿着打扮,西亚居

民多数为阿拉伯民族,主要为白色人种,口常生活中以白色头巾、白色长袍包

裹全身,男子蓄须,女子以面纱遮脸。语言以阿为伯语居多。

简单介绍巴勒斯坦地区以及巴以之间的矛盾冲突。试着分析引发矛盾、战

争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良好习惯。

(四)、小结与作业:

目标检测上的题目

板书设计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亚洲地形、河流以及气候的特点;读图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

其相互关系;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以及对亚洲地理集锦的了解,培养了学生

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市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

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

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

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

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

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

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展示亚洲之

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

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

之一。

知识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状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

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

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弗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一一比例尺和方向,但

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

悉地图的“语言”一一图例。

板书

地图的基本因素一一图例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什么是图例?

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

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

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组织活动

1.让学生看课本P14图1.24“一些常用图例”,自己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

常用的图例。

2.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教师给予指导启发,

如点状的'符号有哪些?分别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线状的呢?面状的呢?等等。

3.教师可用电脑逐个展示各种图例,让学生辨认,也可用课前准备的“图

例卡片”,进行“找朋友”或“对号入座”等游戏。

4.组织学生进行绘制自己居住房间平面图的比赛,看谁画的乂符合实际乂

美观,图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设计的图例等要素。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5

学习目标:

1、准确说出地球的形状,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

小。

2、认识地球仪,能在地球仪上准确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

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了解赤道、纬线、纬度的定义。

4、分析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明确南北纬度、南北半球、高中

低纬度的划分。

5、根据所给出的纬线图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南北半球位置及所在

的纬度区位置。

学习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南北半球的.划分。

学习难点:

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能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所在

的南北半球位置及纬度区。

学生自学

学习任务(一)自学课本14-16页地球的形状部分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说

出地球的形状。

2、利用图中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并记录。

组间:以各组代表为代表交换各组记录,作出汇总。并互相解答。

学习任务(二)自学课文第16-17页地球仪部分思考回答:

1、什么是地球仪?

2、在地球仪上准确指出地轴、南北两极、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

极圈、北极圈、经线及纬线。

3、说出赤道、纬线、纬度的概念,南北纬度的是如何划分的,南北纬度各

用那个字母表示。

4、观察“纬线与纬度”图分析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填下表。

纬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特点

纬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相同度数的区分

零度线的确定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6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是七年级地理的第一章,也即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

起首章,而本节又是其中的起首章。由此本课设想通过多媒体和充分利用章首

页、设计动手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的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讨论地球形状的活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方

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案例

[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

迎进入地理知识殿堂!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

(老师亲切地说,配合屏幕文字动画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能用数据说明描述地球的大小吗?

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

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

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石圆的,引申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

形状不同,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同学说的出,有的同学

说不出来也没关系,以后我们是要讨论的;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只

是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问题3:球体,这一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得的来源不

同,尽情叙述,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

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

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一一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一一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一一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一一证熨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环球航行,再谈谈感想,引导他们明白下列道理:科学是

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有可能是正确的真理,明天有可

能就认为是错的,要相信科学;追求真理有时以芍出生命为代价。

4.地球卫星照片一一证实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月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

识,根据同样的计算方法可以冲算地球的大小。

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

老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

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

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

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赤道周长:大约4万千米

赤道半径:6378•二米

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首先,我们先

来复习一下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活动2讲授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沸别

(一)复习:在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二)授课: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

明:在一般情况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情况1: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按照一般地图辨别

方向的方法来辨别方向。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情况2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辨

别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解)

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

确定方向:(1)确定中心地点。

(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

西南北。

⑶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例题二、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充分说明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平

移指向标法和旋转地图法

例题三、通过给陌生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由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1、如果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图来辨别方向

2、平移指向标

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般地图)

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八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会正确的阅读、使用地图的方

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方向的辨别。

教学难点:

1、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2、比例尺大小的辨别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过地图吗?比如你想去动物园参观需要寻找

景点,请问你会借助什么工具?想了解世界热点地区的位置,需要参考什么地

图?

学生回答:导游图,世界地图等。

用一些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地图的用途广泛,这样容易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承转:那么什么是地图?如何在地图上获取各种信息呢?下面我们就来探

讨阅读地图的'方法吧!

学会阅读地图

L比例尺

(1)多媒体出示台湾岛地图出示问题:

比例尺的概念

公式

(2)多媒体展示比例尺表示方式主要有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三种。

师引导点拨:

强调: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比值,是一个分数.转换时注意单位的统一.I

千米=100000厘米

(3)提问:在台湾地图上,量得高雄到台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约为多少千

米。

(4)活动:判断比例尺的大小

归纳总结: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

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5)活动:比较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请问哪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大?哪一

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哪一幅图表示的内容更详细?

归纳总结: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愈小,要表示的内容愈详细,选用的比例

尺应愈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小。

学生回答,联系小学时学过的知识

(1)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2)比例尺=图

上距离/实际距离

练习:巩固三种形式的比例尺可以互相转换。找同学给大家展示比例尺的

三种形式的转换

学生讲解自己量算高雄到台北间的实地距离的思路。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引导学生从练习中归纳图幅大小相同的两幅地图,比例尺大小跟表示范围

的大小、内容的详细程度有什么关系。

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通过学生的讲解,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比例尺在地

图上量算两地之间距离的方法。

通过习题,让学生会判断比例尺的大小,记住要点。

利用中国地图和北京地图的实例,来归纳。学生记起来更好接受。

承转:地图上的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

学会阅读地图

2、地图的方向

第一步:

一般地图,动手指一指

课件展示:八个方位。

第二步:

指向标地图,动手画一画

师引导点拨:

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其箭头代表正北方向,判断方向时可采用指向标平

移法。

归纳总结:

画出指向标的步骤:即在需要判断方向的点中顺指向标画出其正北方向,

再分别画出南、东、西三个方向。

第三步:

经纬线地图

课件显示:最简单的经纬网方向的判断

活动:

读图1.26山东省地图,完成问题。

读图1.24,判断怀特霍斯在温哥华的什么方向,尼皮贡在温哥华的什么方

向?

巩固练习:辨别图中各点间的方向。

拓展提问:当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站在

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

倾听学生发言,及时鼓励、评价

学生自学,并结合课件明确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并用手指出任意方向。

通过学生自由发言,熟练掌握一般定向法。

学生进行练习

①指向标方向的判断

②判断敌军指挥部在我军指挥部的什么方向?

转换不同方向的指向标,学生动手画图辨别方向。

讲解: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

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然后在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最后辨别方

向C

通过练习,讨论徨出: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无论经线、纬线怎样弯曲,

在同一经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南或正北方向;在同一纬线上,

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东或正西方向。

结合地球仪的演示,让学生找到极点,再辨别方向,组内交流。

本部分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实际生活及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

让学生多练习几次,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由导,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这一部分教学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培养学生分析问

题的能力。

把利用地球仪辨别方向,和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结合起来,

学会学习方法的迁移。

结合地球仪,直观形象。

学会阅读地图

3、图例

课件显示一些常用图例

讲解:图例是对地图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学生对照课件或课本自学内容

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选择适用的地图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

地图的发展

学生自学本部分内容,学会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选择适用的地图。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本节知识网络图

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通过本节课的学

习,我们了解了地图的组成要素,希望大家学以致用。

学生回答本节关键知识点自我检查自己的收获。

完成反馈练习。

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个系统了解,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C

板书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一、学会阅读地图

1.比例尺

2.方向一般地图

指向标地图

经纬网地图

3.图例

二、选择适用的地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上

人情和文化特点,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课上通过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

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

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难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引入(视频内容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晖》),请大家看一段录。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的特点,刚才大家也看

了视频,我们知道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不仅生活着汉族同胞,还有不少兄弟

民族和我们汉族一起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C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民族的大家

板书: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民族构成与数量

承转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到底有多少个民族呢?生(56个)请同学们

阅读课文第一段内容回答屏幕上的问题。请生回答。出示答案教师总结:相对

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

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四百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人口数量最多的少

数民族是?(珞巴族)

出示图片归纳知识。

三、民族文化

承转师:同学们请你观察一下手上的人民币,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

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对照一下屏幕上的各族文字,看看人民币上是哪些民

族的文字。

学生活动:对照文字。蒙古维吾尔藏族壮族。

承转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节日风俗

等生产和生活方面独具特色。让我走进民族村去领略他们的.风采。

播放图片

思考•:为什么有的民族喜爱-,有的喜欢赛龙舟?师:出示答案。骑马是北

方草原牧区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所需,当地具有良好的-条件,同时,通过-活

动能锻炼提高骑马的技能因此盛行-。南方地区气候暖湿,多河湖海湾水域,舟

船是当地重要的传统交通工具,因而人们喜欢赛龙舟。

四、民族分布

承转了解完我国56个民族的人口构成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

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民族的分布情况又如何呢?

请大家读课本19页中华民族分布示意图。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我国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状况是:汉族遍及全国,主要集

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在这些

地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我国几乎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单一

民族的.这充分印证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板书)

五、中国的民族政策

承转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地区,那么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我国

是如何管理的呢?这就涉及到民族政策问题。请学生读课本,回答我的民族政

策。

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共有56个民族内

成,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2%,另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约占全

国总人口的8%,被称为少数民族。,他们虽然人数较少,但同样创造了灿烂的

文化,为祖国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56个民族,犹如56枝花盛开在祖国大地

上,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祖国的强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不断努力,奋发

进取。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9

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

径和赤道周长。(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

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的划分。(重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

约分钟。

O教具:

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章地球(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

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

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充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

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

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

回答)

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吸半径、赤道半径和周长在哪里?

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

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经,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

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

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问答]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可见地球是一

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

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

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

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一一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

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一一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儿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同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

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

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

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

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

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

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

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习: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

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

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

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

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

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

答)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条纬线,

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

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

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

字母“S”来表示。

[板书]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

20°So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

化有什么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

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二部分.其中

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多媒体展示]“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习: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

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示例题]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南极洲

在南半球。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10

一、课型: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第2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七、教学用具:

挂图、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同学说说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轮廓、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导入新课:

欧洲西部的各个国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简单易记,但是欧洲西部在世

界上最突出的地位还在于欧洲西部的经济和旅游业。

学生活动:幻灯演示欧洲的特产和风景让学生说说。

(三)教授新课:

板书:一、雄厚的经济实力

(对照书54页图简单介绍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

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C

(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

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5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瑞士----钟表

瑞典一一造船、汽车、机器制造业

丹麦一一鱼产品“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

挪威一一水产品

板书二、繁荣的旅游业

1

2

挪威一一陡峻幽深的峡湾,午夜的太阳

端上一一“世界公园”的称号、冰雪皑皑的山峰、世界表都伯尔尼

西班牙一一阳光灿烂的海滩、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国一一田园风光、“艺术之都”巴黎、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巴黎圣母

意大利一一“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罗马、庞贝古城、狂欢节

奥地利一一“音乐之都”维也纳德国一一慕尼黑的啤酒节

(四)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作业: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进一步理解当今世界

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2、分析亚马孙雨林现状和遭受破坏的原因,找到保护森林的相应措施,帮

助学生树立保护意识。

3、通过巴西迁都事例的学习,认识到当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

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

难点:认识热带雨林的生态作用,找到保护环境的措施。

教学过程

巴西面积851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国,人口2亿,也是世界第五大

国。同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一样,有着丰厚的自然资源,还有优越的自

然条件,那么,巴西的经济发展如何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节巴西

二、新课讲解:

(一)、发展中的工农业

1、农业:

(1)、地形气候:

出示PPT,总结巴西的地形气候特点:

两大地形区: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

相对应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出示PPT,介绍亚马孙平原:

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

To

总结:

地形和气候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农业发展

出示含动画的.PP7,学生了解巴西农业的发展。

出示PPT,总结巴西农业的发展:

耕地面积广大,约有可耕地3、7亿公顷;丰富的水资源。

盛产咖啡、甘蔗、柑橘、木材、天然橡胶

巴西农作物大量出口(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3)、咖啡王国

出示咖啡生产的PPT,总结:

咖啡王国”一一巴西是世界上最大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20世纪初,巴西

的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从而赢得了“咖啡王国”的美

称。咖啡是巴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2、工矿业:

出示PPT,学生了解巴西自然资源的丰富。r■产口出口量很大。

学生从书中找出描述工业发展的语句,总结:

自巴西独立来,工业发展迅速,现已建立了部门齐仝、生产技术水平较高

的工业体系,其中钢铁、汽车、飞机制造业等工业都居南美洲首位。

指出,巴西是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快速的国

家之一。但是,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和俄罗斯、中国、印度、南非,合称“金

砖国家”。(特点是经济增长快)。

3、巴西利亚

出示PPT,认识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是巴西的首都,位于巴西高原海拔1158米处。该城市以飞机状

的大胆设计及快速增长的人口而著名。巴西利亚气候宜人,四季如春,人均绿

地100平方米,是世界上绿地最多的都市。

虽然是首都,但不是最大城市。最大城市是里约热内卢。指出,2023年奥

运会,在里约热内卢举行。

活动:

P86页活动。

(二)、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1、亚马孙河:

出示PPT,学生认识亚马孙河

世界第二长河,流向大西洋。流量是尼罗河的100倍,是世界第一大河。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

亚马孙河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流经赤道地区,赤道地区是全年多雨区,流

域内全年降水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23亳米以上,干流水量极大。亚

马孙河的河面相当宽广,流域以内平原广阔,流域面积大,洪水季节流量极

大,河口地区一片汪洋,有“河海”之称c

2、热带雨林:

亚马孙河是世界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在亚马孙流域也分布着

地球上最广的热带雨林。

亚马孙的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为什么呢?

出示PPT,学生理解:

热带雨林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向大气中补充氧气。据估

计,亚马孙热带雨林所产生的氧气,至少可占到地球氧气供给量的20%以上。

因此,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热带雨林,除了提供氧气,还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看书总结:

3、热带雨林遭受破坏:

巴西热带雨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广大的热带雨林,它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

源:森林储量占森林总储量的30%以上,植物种类和鸟类各占世界的一半,河

里还有2023多种淡水生,是人类非常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可惜的是,这个宝

库目前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这个“地球之肺”功能正在减弱,这是怎么

回事呢?请看下一个话题一一雨林危机

n原始农业:印第安人,原始的种植方法,砍倒树木,开垦荒地。不断的

迁移,破坏雨林,但人口少,破坏较小。

n开辟牧场,发展畜牧业,使得越来越多的雨林消失。

n发展矿业:巴西热带雨林中公路旁的铝矶土加工厂正冒着滚滚浓烟。

n开辟农场,种植大豆,向国外出口,获取高额的经济利益。

总结:

非法采伐是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

在亚马逊地区,农业开垦也吞噬着珍贵的原始森林。由于国际市场对大豆

和牛肉需求的增长,这片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正在逐渐被大片的大豆种植园

和牧场所替代。大豆种植者唆使农民砍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然后大规模种植

单一物种的大豆。这些大豆成熟后,又被运往欧洲等地区作为鸡、猪等养殖场

的饲料。最后,这些动物的肉品被供应快餐店作为食物的原料。

同样,牧场的过度开垦也是亚马逊地区雨林破坏的重要原因。这些大型的

牧场也在蚕食着大面积的原始热带雨林.

总的来说,是人极端追求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的结果。在这一点上,

我们也需要吸取教训,调整心态。追求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融合。

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的破坏。

热带雨林的生态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

不能放弃,转身追求其它。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12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

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我国与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

图,并分析我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2.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一腾冲人口地理分界

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

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

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

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

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

1〜2课时。

1.引入新课

(1)由启发性问题引入新课:关于我国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

家”,学生对这一“话题”己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各种各样的看法。由启发性

问题直接引入新课,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发表意见,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形成活跃

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观点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可联系以前学过的‘世

界地理的知识,提问世界人口总数,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国和前五位面积大国,

再与我国人口和面积数值进行计算和对比。例如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

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国在世界上人口I亿以上的国家

中的排位,中国与印度在人口国情方面的异同点,从而说明我国人口在世界的

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

2.转折深入

(1)结合课本“我国人口的增长(公元初〜20某某年)”图,说明人口

增长折线图的绘法,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两个

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1949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

(2)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进一步分析: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

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人口增

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

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随后,联系正文的“话题”,引出197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

(特别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以上,平均每年

新增人口2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875万);我国1999年的人

口自然增长率为0.88%,每年新增人口1200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1570

万,超过南斯拉夫、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

口总数为1000万左右的欧洲国家),近30年少生2.5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

数2.78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说明70年代以

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实,并分析由于人口基数这

个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净增人口数很大的事实,突出“人均”观念,从

而使学生明确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自觉地执行与宣传我国

人口国策。

(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

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

观。再由学生联系实际,结合课本活动教材,举例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

过快所带来的突出的人口问题,以及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印发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我国的人

口构成和人口素质。例如利用“中国文化程度构成百分比变化”“中国人口文

化程度的构成”“中国每10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图表,说明新中

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素质正在逐步提高的事实,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

度优越性的教育。还可以举例说明我国四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加速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对人口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以上图表反映我国人口中大学、中

学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数值还不高,再依据“中国各省(区、市)文盲、半文盲

人口比”图及“各省(区、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图,分析我国文盲、半文盲

仍占较大的比重,各省区文化素质有较大的地区差异,说明进一步提高我国人

口素质的重要性,并结合人口教育的宣传图片,教育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

质,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

1.仍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先让学生复习人口密度

的概念,再指导学生计算中国人口的平均密度,与印度、美国、俄罗斯等国的

人口密度相比较,说明我国人口密度大的特点。

2.在讲我国人口分布时,重点应放在如何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图”和“我

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上,让学生使用图例和注记来识别人口

分布情况和分布特点。这些内容不要单凭教师讲授,要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

自己得出结论,例如问我国大约每平方千米多少人?这个数字是怎样计算出来

的?这样就复习了人口密度这个概念。还可以选出我国东、西部地区几个省级

行政单位的情况(例如完成活动教材),训练学生掌握其计算方法,并在“我国

人口密度分布”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

少状况的印象。

3.在指导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时,要及时提出一些问题,指

导学生观察。例如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哪些地区人口

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密度不足1人/平方千米的是什么颜色图

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黑河和腾冲,列表分析

“黑河一腾冲”这条“人口分界线”东南部与西北部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加

深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认识。

4.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是各地区自然、历史、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不要仅限于自然条件的好坏,要启发学生从经

济发展和人类生产方式等方面去思考.用近年来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内地

人口流向沿海和工矿地区的事实,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分布是在不断变化

的。

5.在人口国情教育中,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在教学时间又可容纳的条件

下,可以对我国人口增长、分布、结构、年龄构成、文化素质现状做一些补充

说明,并分析这方面的地区差异。例如,通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表,指

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一方面后备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到20

世纪末,我国面临又一个新的生育高峰;通过“中国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

况”图表,补充指出我国农业人n比重大的人口国情。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13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

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

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观察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

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

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

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经纬仪。

2.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一一地球仪

第二课时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

和生产。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

“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

题。

[讲授新课]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出问题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

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

学生回答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那么,古

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2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

读图思考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

设问引导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很多现象说明大地

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

多媒体画面3图略(课本P2图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

平面的”。

组织活动1.学生描述、举例。教师评价。

2.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进行以下几项活动:

列举事例:

模拟观船①模拟“海边看船”。让学生参照课本P4图1.3,边模拟,边记

录体验,如有到过海边亲身体验过的同学,可以交流印证。

实验行船②实验“桌上行船”。让学生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

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观察照片③观察“月食照片”。让学生观察课本P4图1.4,指出地球的影

子是哪一部分?(古铜色的部分)说明古铜色影子的边缘呈什么形状?(弧形)弧形

就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吗?(不能,如果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看到的影子边缘

也是弧形)

引导思考④思考“高站远瞩”。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站在广阔平坦的田野

上,瞭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约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远一

些。同理,飞机飞得越高,俯视的范围就越大,这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例,证明了大地确实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

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不能)这是人们的猜测和推理,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地球

是一个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4图略(课本P2图1.1"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

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结合课本P3阅读材料“麦哲伦

船队的环球航行”的介绍,进行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

评价过渡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麦哲

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

球体。但是最科学的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多媒体画面5图略(课本P2图1.1"地球卫星照片”)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

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小结过渡教师边小结,边点击在多媒体画面6上依次出现的图片和问题。

多媒体画面6

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

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天如斗笠,地

如覆盘”)、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

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

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讨论问题)?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大家谈的很好,我们应该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

树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

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提出问题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画示意图。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

球的大小)

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

时速100千米的汽车E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

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

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教师出示地球仪,有条件的

学校可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地球仪,配合学生学习)

多媒体画面8

地球仪略图

同学们请看课本P4中间自然段,观察地球仪,以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下各

题:

1.什么是地球仪?

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确定的?

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

4.地球仪有什么作用?

5.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地球仪的特点。

教师点拨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利用地球仪,边演示,边补充点

拨,并渗透在地球仪上确定方向的知识:指向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方向为

南。在确定南北方向的基础上,定出东、西方向,提示学生“地球自转方向是

自西向东”,因而演示地球仪转动也应自西向东转,并指导学生演示。

教师要对第5个问题作必要的总结,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①

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②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

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③地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

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明确了人类的家

园是一个球体,而且木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

认识了“地球仪”这样一位“新朋友”,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学习

地理。

根据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复述本节知识要点,并概括为“一•球三数”“一轴

二极”。

※板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活动与探究

1.随着人类科技手段的进步,目前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利用生活体验、其他学科知识或上网等渠道,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

些证据c

3.美国的孟席斯经过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