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教材《经济法基础》_第1页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教材《经济法基础》_第2页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教材《经济法基础》_第3页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教材《经济法基础》_第4页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教材《经济法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教材《经济法基础》电子书

第一章经济法概论...............................................................3

第一节法和经济法的概念.....................................................4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27

第三节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50

第二章会计法律制度............................................................58

第一节会计法律制度概述....................................................59

第二节会计核算............................................................69

第三节会计监督............................................................92

第四节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105

第五节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127

第三章税收法律制度概述.......................................................133

第一节税收与税法概述.....................................................134

第二节税收制度...........................................................141

第四章流转税法律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增值税法律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费税法律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营业税法律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关税法律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所得税法律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财产、行为和资源税法律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房产税法律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车船税法律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印花税,法律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契税法律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城镇土地使用税法律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城市维护建设税法律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车辆购置税法律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土地增值税法律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节资源税法律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税收征收管理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税务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税款价收............................................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税务检查...........................................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违反税收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支付结算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我行结算账户......................................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票据结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银行卡结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结算方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违反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经济法概论

本章知识点简介

本章介绍了法学中一些基本的概念与知识。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法和经济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

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通常由假定、处理、制裁三部分构成。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

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法

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内容三要素组成。法律事实是由法律规范所确定的、能够产生法律后

果,即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情况,通常划分为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

经济法是调整因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是经济纠纷的解决逾径。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有仲裁、民事诉讼、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仲裁适用的是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

采取协议仲裁和一裁终局制度。行政复议适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

行政行为侵犯其舍法权益,符合行政兔议法规定范围内的行政纠纷。公民之间、法人之间、

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发生纠纷可提起民事诉讼。公民、法

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提

起行政诉讼。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诉讼有管辖和时效的限制。

三是违反经济法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法律关系主体发生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

定而需承担法律责任,根据责任性质不同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大类0

第一节法和经济法的概念

一、法和法律

(一)法的本质与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要建设法治国家,就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

为公民,应当树立法律意浜,自觉地学法、用法,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本章对最

基本的法律概念和经济法律知识作简要介绍,便于考生学习和理解以后各章的相关法律制度

和法律知识。

1.法与法律的概念

一般来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

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

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法律一词可分别从广义、狭义两方面进行理解。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

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而广义的法律则指法的整体,即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

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一般情况下,“法”和广义的“法律”同义;

但在某些场合,“法”又和狭义的法律同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公司法》等。在我国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问,把法称为律,如“秦律”、“汉律”、“隋

律”、“唐律”、“明律”、“大清律”等;近代才把法与律连用,称法律。在法学上,法

和法律有时有严加区分的必要,法指前面所讲的特殊的规范体系:而法律则指法的渊源之一

或浮指法的表现形式。本书对此不加以严格地区分。

2.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不是超阶级的产物,不是社会各阶级的意志都能体现为法,法

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不是随心所欲、凭空产生的,而

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它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

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法体现的也不是一般的统

治阶级意志,而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即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所以法是统治阶级

的国家意志的体现,这是法的本质。

【例1一1】会计小王在学了法律课程后感到疑惑:噢,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那是不

是说统治阶级想制定什么样的法律就制定什么样的法律,被统治阶级在法律的制定上是无能

为力的?分析小王的认识是否正确。

【解析】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并不是说统治阶级的所有意志都能上升为法,统治阶级

中任何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制定法,这一意志的内容归根结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

所决定的。例如,奴隶制法确认奴隶主对奴隶的人身占有,封建制法确认对农奴的半占有,

资本主义法确认人身自由、契约自由等,都不是由任何人的主观好恶所决定的,而是统治阶

级赖以存在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要求。统治阶级的意志由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

所决定,其形成和调节必然受到被统治阶级的制约。所及,小王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例1一2】法律课后,小李对小王说:法既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那统治阶级犯了法,

是否就不用受到法律的制裁了?分析小李的观点是否正确。

【解析】法体现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但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的个人意志都能上升为

法。这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每个成员除有其共同利益外,还有各自的特殊利益,要使法就统

治阶级每个成员的特殊利益作出规定是不可能的,法反映的只能是统治阶级的共同的、根本

的利益,所以法对统治阶级的每个成员来说也是必须遵守的,他们的违法行为也要受到法律

的制裁,任何违法行为都是对统治阶级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的侵害。所以,小李的观点是不

正确的。

3.法的特征

法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和社会规范,不仅具有行为规则、社会规范的一般共性,还具有

自己的特征。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能直接形成为法,

它必须通过•定的组织和程序,即通过统治阶级的国家制定或认可,才能形成为法。制定、

认可,是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也是统治阶级把自己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的两条途径。法

是通过国家制定和发布的,但并不是国家发布的任何文件都是法。首先,法是国家发布的规

范性文件;其次,法是按照法定的职权和方式制定和发布的,有确定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

,法需要通过特定的国家机关、按照特定的方式、表现为特定的法律文件形式,才能成立。

(2)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的规

范。法的强制性是由国家提供和保证的,因而与一般社会规范的强制性不同。其他社会规范

虽然也有一定的强制性,如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的强制,习惯受到巨大习惯势力的强制,

这些强制都不同于国家的强制。国家强制力是以国家的强制机构(如军队、警察、法庭、监

狱)为后盾,和国家制裁相联系,表现为对违法者采取国家强制措施。法是最具有强制力的

规范。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法的主要内容是由规定权利、

义务的条文构成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义务来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

求,维持社会秩序。

(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法具有明确的内容,能使人们预知自己或他人一定行为

的法律后果“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凡是在国家权力管辖和法律调整的范围、期限内,对所有

社会成员及其活动都普遍适用。

(二)法的形式和分类

1.法的形式

法的形式,是指法的具体的外部表现形态,即法是由何种国家机关,依照什么方式或程序创

制出来的,并表现为何种形式、具有何种效力等级的法律文件。法的形式的种类,主要是依

据创制法的国家机关不同、创制方式的不同而进行划分的。

我国法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宪法。宪法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一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

规定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也具有更为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5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88年、1993年、19g9年、2004年先后四次以宪法修正

案的形式对现行宪法作了修改和补充。

【例1一3】下列法的形式中,属于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解析】正确选项为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各

种法的等级和效力是不同的,在学习时应加以注意:

(2)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通常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中某一方面芍根本性的社会关系或基本问题。其

法律效力和地位仅次于宪法,是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依据。法律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

以外的法律两种。基本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

,全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也有权对其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同其基本原贝!相抵

触。基本法律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基本问题,如《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制定和修改,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中某一方面的基本问题,其调整面相对较窄,

内容较具体,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

收征收管理法》等。另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还有权就有关问题作出规范性

决议或决定,它们与法律具有同等地位和效力。

(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一国务院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它通

常冠以条例、办法、规定等名称,如《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其地位次于宪法和法律,

高于地方性法规,是一种重要的法的形式。

(4)地方性法规。省、自治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与宪法、法律和行政

法规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地区情况制定发布规范性文件及地方性法规。省、自治

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某些经济特区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

其常务委员会在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允许范围内制定的适用于本地方的规范性文件,也属

于地方性法规。如2001年11月14日上海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3次会议

通过,2003年4月24日上海市第十二屈人民代表大会菖•务委员会第3次会议修改的《上海

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2002年9月6日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6

次会议通过的《北京市招标投标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效力不超出本行政区域范围,是地方

司法依据之一。

(5)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

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根据自

治权制定的综合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单行条例则是根据自治权制定的调整某一方面事项的规

范性法律文件。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

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自治条例》等。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作为民族自治地方的司

法依据。

【例1一4】民族自治地方有关调整经济关系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也是我国法的形式之一。

该观点是否正确?

【解析】正确。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6)特别行政区的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及特别行政区依法制

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的、在该特别行政区内有效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属

于特别行政区的法。1990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3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8条规定:'、香港原有法律,即普通法、衡平法、条例、附属立

法和习惯法,除同本法相抵触或经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作出修改者外,予以保留。”

(7)行政规章。行政规章是国务院各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

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某些经济特区市的人民政府,在其职权范围

内依法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行政规章分为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两种。部门规章是国务

院所属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的各种行政性

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也称部委规章。国务院所属的具有行政职能的直属机构发布的具有行政

职能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也属于部门规章的范围。如财政部发布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等。部门规章的地位低于宪法、法律、行

政法规,不得与它们相抵触。政府规章是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

政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也称地方政府规章。如河北省人民政府2003年8月15口发

布的《河北省冶金和有色金属矿山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o政府规章除不得与宪法、法律和

行政法规相抵触外,还不得与上级和同级地方性法规相抵触。行政规章在法院审理行政案件

时仅起参照作用。

(8)国际条约。国际条约不属于国内法的范畴,但我国签订和加人的国际条约对于国内的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也有约束力,因此,这些条约就其具有与国内

法同样的约束力而言,也是我国法的形式之一。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乌克兰关于民事和刑

事司法协助的条约》,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签订的一系列文件等。

【例1一5】小张认为,在我国,最高法院所作的判决书,也是法的形式之一。

分析小张的观点是否正确。

【解析】在我国,只有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法律文

件,才是法的形式。我国的法律形式主要表现为以宪法为核心的各种制定法,包括宪法、法

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特别行政区的法、行政规章以及我国缔结或如人并

生效的国际条约等。我国不实行判例制度,最高法院所作的判决书只是一种非规范性法律文

件,不能作为法的形式。所以,小张的观点是错误的。

2.法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作不同的分类。

(1)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这是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所作的分类。

成文法是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规范性文件。

不成文法是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不成文法也称习惯法。有的观点认

为判例法也是不成文法。

(2)根本法和普通法

这是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所作的分类。

根本法就是宪法,它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普通法

立法的依据。因此,它的制定和修改通常需要经过比普通法更为严格的程序。

普通法泛指宪法以外的所有法律,它根据宪法确认的原则就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的问题作出

具体规定,效力低于宪法,

(3)实体法和程序法

这是根据法的内容所作的分类。

实体法是指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如民法、刑法。

程序法是指为了保障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如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3

(4)一般法和特别法

这是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所作的分类。

一般法是指在一国领域内对全体居民和所有的社会组织普遍适用,而且在它被废除前始终有

效的法律。如民法、刑法,

特别法是指只在一国的特定地域内(如某个行政区域)或只对特定主体(如公职人员、军人

)或在特定时期内(如战争时期)有效的法律。

(5)国际法和国内法

这是根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形式所作的分类。

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形式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各

国公认的国际惯例,实施则以国家单独或集体的强制措施为保证。

国内法的主体主要是该国的公民和社会组织,调整对象是一国内部的社会关系,形式主要是

制定国立法机关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实施则以该国的强制力加以保证。

(6)公法和私法

这种划分方法,始于古罗马法学家,在法学界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划分公法和私法的标准却

不统一。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以法律运用的目的为划分的依据,即凡是以保护私人利益为目的

的法律为私法,如民法、商法。

二、法律规范与法律体系

(一)法律规范

1.法律规范的概念

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

它赋予社会关系参加者某种法律权力,并规定一定的法律义务。法律规范是构成法的最基本

的组织细胞,是通过•定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的、具有•定内在逻辑结构的特殊行为规范。

2.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从逻辑结构上看,法律规范通常由假定、处理、制裁三个部分构成。

假定,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的适用该法律规范的情况和条件。每一个法律规范都是在一定条

件出现的情况下才能适用,而适用这一法律规范的必要条件就称为假定。只有合乎该种条件、

出现了该种情况,才能适用该规范。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

第11条规定:”设立公司必须依法制定公司章程。”该法律规范中,“设立公司”就是假

定部分,意指这条法律规范是在设立公司时适用。

处理,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的允许人们做什么、禁止做什么或者要求做什么的部分,实际上

即为规定权利、义务的行为规则本身。如上例中关于“必须依法制定公司章程”的规定,就

是法律规范的处理部分。

制裁,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的在违反本规范时,将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制裁常常集中

表现在一部法律的“法律货任”部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

第43条规定:''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其中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就是对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

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行为的制裁。

法律规范是一种最发达、最完善的社会规范,它应当具有完整的逻辑结构,这种逻辑结构实

际上表现为“如果……,则……;否则……”的公式。假定、处理和制裁即分别体现这三个

部分。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上述三个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

各种法律文件,就会发现在一条法律条文中把这三个部分都明确表述出来的情况是很少有

的。如常常把假定部分省咯或没有把假定部分和处理部分明确分开,又或者把制裁部分放到

另一条文或另一法律文件中。这是为了使立法简明扼要,从立法技术上所作的处理。因此,

绝不能把法律规范同法律条文等同起来。另外,在许多重要规范性法律文件中,除了规范性

的规定外,往往还有一些非规范性的规定,这是为了帮助人们准确理解和正确适用该法律文

件,它们本身并不是法律规范。

3.法律规范的种类

法律规范可依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按照法律规范的性质和调整方式分类.将法律规范分为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授

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是要求人们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承担一定枳极作为义务的法律规范;

禁止性规范是禁止人们作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授权性规范是授予人们可以作出某种行

为,或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2)按照法律规范的强制性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强制性规范又称

命令性规范,是指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十分明确,不允许人们以任何方式变更或违反的法律规

范。强制性规范一般表现为前述的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两种形式。任意性规范乂称允许

性规范,是指允许人们在法定的范围内自行确定其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如,“从事会计

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见《会计法》第38条第1款)是义务性规范,

也是强制性规范;''萧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

不得侵占公司的财产”(见《公司法》第148条第2款)是禁止性规范,也是强制性规范:

''公司可以设立子公司”(见《公司法》第14条第2款)则为授权性规范,也是任意性规

范。

【例1一6】《会计法》第22条规定:”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方,

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

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分析这一条款包含了几

个法律规范,各法律规范的结构和类型各是什么?

【解析】这一条款包括了三个法律规范:(1)''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它的假

设即前提是对一般单位的会计记录文字而言的,处理部分是“应当使用中文”。这是一个义

务性规范,也是强制性规范(至于该规范的制裁部分,则见《会计法》第42条)。(2)'、在

民族自治地方,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该条法律规范适用的情

况是民族自治地方的单位的会计记录文字,处理部分是可以在使用中文的同时,使用当地通

用的一种民族文字。该规范是授权性规范,也是任意性规范,即给民族自治地方的单位一个

选择权,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也可以不使用。(3)、'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该条法律规范的结构和类型同(2),不再赘述。

(二)法律体系

1.法律体系与法律部门的概念

一个国家的现行法律规范划分为若干法律部门,由这些法律部门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互

相协调的统一整体即为法律体系。一个国家的现行法律规范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涉及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各种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但是它们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紧密联

系,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统一的体系。

法律部门乂称部门法,是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首先是法律调整的对象,即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如调整国家行政管理

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构成行政法部门,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

范构成社会法部门;其次是法律调整的方法;另外还考虑•些原则。

2.我国法律体系的部门划分

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意见,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划分为以下七个主要的

法律部门:

(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法律部门。包括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全闲

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

法;立法法:选举法、人民代表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人

民解放军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

人民代表的办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国防法、领海和毗连区法、

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国旗法、国徽法;以及集会游吁示威法、戒严法、国家赔偿法等。

(2)民法商法法律部门。民法是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与公民之间,法人与法人之间、

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以及调整公民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商法可以看作是民法中的•个特殊部分,调整的是公民、法人之间的商事关系和商事行为的

法律规范的总和。一般认为,民法法律部门包括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拍卖法、商标

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而商法法律部门包

括公司法、合伙企业法、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海商法、商业银行法、期货法、信托法、

个人独资企业法、招标投标法、企业破产法等。

(3)行政法法律部门。行政法是调整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行

政处罚法、行政监察法、行政复议法、政府采购法:兵役法、预备役军官法、军事设施保护

法、人民防空法、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缔结条约程序法;人民警察

法、中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枪支管理法、

消防法、国家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

教师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科学技术普及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农业技术推广法、文物

保护法、母婴保健法、传染病防治法、执业医师法、献血法、体育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律师法、监狱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

声污染防治法、防沙治沙法、清洁生产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

(4)经济法法律部门。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

理或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预算法、审计法、会计法、中国人

民银行法、价格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个人所得税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产品质量法、广告法:外资企业法、对外贸易法:农业法、种子法、铁路法、民航法、公路

法、电力法、煤炭法、建筑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矿产资源法、

土地管理法;标准化法、计量法、统计法、测绘法等。

(5)社会法法律部门。社会法是调整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

的总和。包括:劳动法、矿山安全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工会法、红十字会法、公益事业捐赠法等。

(6)刑法法律部门。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以

及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等。

(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法律部门。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调整因诉讼活动和非诉讼活动

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海事

诉讼特别程序法、引渡法、仲裁法等。

三、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的概念

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

利与义务关系。或者说,法律关系是指被法律规范所调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社会关系是多

种多样的,因而调整它的法律规范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

非财产关系而形成的法律关系,称为民事法律关系或民商法律关系;调整行政管理关系而形

成的法律关系,称为行政法律关系;调整因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管理而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

称为经济法律关系。它们也可以称为民法关系、行政法关系、经济法关系等。

(二)法律关系的要素

法律关系是由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和法律关系的客体三个要素构成的。缺少其

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构成法律关系。

1.法律关系的主体

(1)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法律关系的主体又称权利主体或义务主体,是指参加法律关系,

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法律关系主体的数FI因法律关系的具体情况而定,但任何一个法律关系至少要有两个主体,

因为最少要有两个主体,才能在它们之间形成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法律关系。

(2)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什么人或者组织可以成为法律关系主体是由一国法律规定和确

认的。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法律关系主体包括:

①公民(自然人)。公民是最常见的法律关系主体,可以参加的法律关系非常广泛。在我国,

还有一类由公民组成的特定主体,如个体户、农户、合伙人等,也可参与某些特定的法律关

系,如经济法律关系。

②机构和组织(法人)。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

和国家司法机关;二是各种企业、事业组织;三是各政党和社会团体。这些机构和组织主体,

在法学上可以笼统地称为法人。

③国家。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法律关系主体。例如在国内,国家是国

家财产所有权唯一和统一的主体;在国际法上,国家则是国际法关系的主体。

④外国人和外国社会组织。外国人、无国籍人和外国社会组织,以我国有关法律以及我国与

有关国家签订的条约为依据,也可以成为我国某些法律关系的主体。

2.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里的义务。

权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益,表现为权利享有者依照法律规定具有的自主决定作

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要求他人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自由。依法享有权力的主体称

为权力主体。如公民享有继承权,也可以放弃继承;财产所有权人有要求他人不作出侵害其

所有权或妨碍其所有权行使行为的权力。

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照法律规定所承担的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

负担或约束.依法承担义务的主体称为义务主体.义务主体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是指以积极的

作为方式去履行义务,称为积极义务,如纳税、服兵役等。义务主体不得作出某种行为是指

以消极的不作为方式去履行义务,称为消极义务,如不得毁坏公共财物,不得侵害他人生命

财产安全等。

法律权利和义务作为构成法律关系内容的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离的.

共同处于法律关系这一统一体中。任何一方的权利都必须有另一方义务的存在;而任何一方

的义务又都是为实现他方的权利而设定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在大

多数民商法律关系中,各方主体都既享有权利,又承担义务。也就是说,任何一方既是权利

.主体,也是义务主体。如买卖关系中.买方承担向卖方支付价款的义务,同时享有获得卖方

出售物的权利;卖方享有获得买方价款的权利,同时承担向买方支付出售物的义务。

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国家法律保障。当义务人拒不履行义务的时候,权利人可以请求

司法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依法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来保障权利的实现和义务的履行;些法律

关系主体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请求司法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给予保护。

3.法律关系的客体

(1)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法律关系的客体又称权利客体或义务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

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权利和义务只有通过客体才能得到体现和落实。如果没有

客体,权利与义务就失去了依附的目标和载体,无所指向,也就不可能发生权利与义务。因

此,客体也是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三要素之一。

(2)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法律关系客体的内容和范围是由法律规定的。能够作为法律关

系的客体应当具备的特征是:能为人类所控制并对人类有价值。只有具备这样的特征才适宜

由法律调整,才能成为主体的权利、义务指向和作用的对象。

法律关系的客体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①物。物是指可为人们控制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实物形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物可

以是自然物,如土地、矿藏、水流、森林;也可以是人造物,如建筑物、机器、各种产品等:

还可以是财产物品的一般价值表现形式一一货币及有价证券。

②精神产品。精神产品也称精神财富或者非物质财富,包括知识产品和道德产品。知识产品

也称智力成果,是指人们通过脑力劳动创造的能够带来经济价值的精神财富。如著作、发现、

发明、设计等,它们分别为著作权关系、发现权关系、发明权关系、商标权关系的客体。智

力成果是一种精神形态的客体,是一种思想或者技术方案,不是物,但通常有物质载体,如

书籍、图册、录像、录音等,就是记录、承载智力成果的物质形式。它的价值不在于它的物

质载体价值,而在于它的思想或技术能够创造物质财富,带来经济效益,它是i种知识财富。

道德产品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所取得的非物化的道德价值,如荣誉称号、嘉奖表影等。

它们是公民、法人荣誉权的客体。

③行为。行为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不是指人们的一切行为,而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为达到一

定目的所进行的作为(积极行为)或不作为:(消极行为),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如生产

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和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等。

④人身。人身是由各个生理器官组成的生理整体(有机体)。它是人的物质形态,也是人的

精神利益的物质体现。随着现代科技和医学的发展,输血、植皮、器官移植、精子与卵子提

取,人休解剖等现象大量出现,人体器官买卖和捐赠等活动也日益增多,人休(部分或整体)

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活人的(整个)身体,

不得视为法律上的“物”,不能作为物权、债权和继承权的客体,禁止贩卖或拐卖人口,禁

止买卖婚姻;二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人身不得进行违法或有伤风化的话动,不得滥用人身或自

践人身和人格,如卖淫、自杀、自残行为就属违法或法律不提倡的行为;三是对人身行使权

利时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超出法律授权的界限,如有监护权的父母不得虐待未成年子女的人

身。

【例1一7】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分析该观点

是否正确。

【解析】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法律关系主体的权

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是法律关系的客体。所以,本例中的观点不正确。

(三)法律事实

任何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都要有法律事实的存在.

法律事实,是指由法律规范所确定的,能够产生法律后果,即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发生、

变更或者消灭的情况。法律规范和法律主体只是法律关系产生的抽象的、-•般的前提,并不

能直接引起法律关系的变化:法律事实则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具体条件,只有当法律规范规定

的法律事实发生时,才会引起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发生、变

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

依据是否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标准,法律事实可以划分为两大类: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1.法律事件

法律事件,是指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定情况

或者现象。事件可以是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台风、森林大火等不因人的因素造成的自

然灾害;也可以是某些社会现象,如爆发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等,虽属人的行为引起,但

其出现在特定法律关系中并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灾害可引起保险赔偿关系的发生

或合同关系的解除;人的出生可引起抚养关系、户籍管理关系的发生;人的死亡可引起抚养

关系、婚姻关系、劳动合同关系的消灭,继承关系的发生;重大社会变革可引起多领域法律

关系的变化。由自然现象引起的事实又称绝对事件,由社会现象引起的事实又称相对事件。

它们的出现都是不以人们(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不可抗力的特征。

2.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指以法律关系主体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法律后果,即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

更和消灭的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它是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最普遍的法律事实。

其对应的是“非法律行为”,即不受法律调整、不发生法律效力、不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

简言之,即不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对法律行为作多种的分类:

(1)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这是根据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内容要求,即行为的法律性质所

作的分类。合法行为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具有一定的法律意义、与法律规范内容要求相符合

的行为;违法行为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违反法律规范的内容要求、应受惩罚的行为。

(2)积极行为(作为)与消极行为(不作为)。这是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对法律行

为所作的分类。积极行为:乂称作为,是指以积极、主动作用于客体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

律意义的行为;消极行为,又称不作为,则指以消极的、抑制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意义的

行为。

(3)(意思)表示行为与丰表示行为。这是根据行为是否通过意思表示所作的分类。表示行

为,是指行为人基于意思表示而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非表示行为,是指非经行为者

意思表示而是基于某种事实状态即具有法律效果的行为,如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等。

(4)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这是根据主体意思表示的形式所作的分类。单方行为,是指由

法律主体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如遗嘱、行政命令等;

多方行为,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方法律主体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如合同

行为等。

(5)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根据行为是否需要特定形式或实质要件,可以分为要式行为

和非要式行为。要式行为,是指必须具备某种特定形式或程序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非要式

行为,是指无需特定形式或程序即能成立的法律行为。

(6)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根据主体实际参与行为的状态,可以把法律行为分为自主行为

和代理行为。自主行为,是指法律主体在没有其他主体参与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从事

的法律行为;代理行为是指法律主体根据法律授权或其他主体的委托而以被代理人的名义所

从事的法律行为。

【例1一8]会计于某在单位领导的授意下,将一张空白发票填写金额后入账。

会计于某与其单位领导的行为是否构成了法律行为?

【解析】会计于某虚开发票入账和其单位领导授意虚开发票入乐的行为均构成了法律行为,

属于违法行为。

四、经济法的概念

(一)经济法的概念

在法学界,对经济法的概念和范围•直存在不同观点。i般认为,经济法是调整一定范围经

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调整全

局性的、社会公共性的、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单地说,经济法

是调整因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与法律关系的三要素相对应,经济法律关系也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所构成。

1.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也称经济法的主体,是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在承担

经济义务的当事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在经济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的一方称为权利人,承担义务的一方称为义务人。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包括:

(1)国家机关。国家机关是指行使国家职能的各种机关的统称,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

行政机关和国家司法机关。作为经济法主体的国家机关主要指国家行政机关中的经济管理机

关。

(2)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经济组织包括企业法人和非法人经济组织。它是市场最主要的

主体,是经济法律关系中最广泛的主体。社会团体主要是指人民群众或组织依法组成的进行

社会活动的组织,包括群众团体、公益组织、文化团体、学术团体、自律性组织等。

(3)经济组织的内部机构和有关人员。经济组织内部担负一定经济管理职能的分支机构和

有关人员,在根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参与经济组织内部的经济管理法律关系时,见具有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

(4)个人。个人包括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和公民。当他们参与经济法律法规规定

的经济活动时,便成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2.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

经济权利,是指经济法所确认和保护的具有经济内容的权利。不同的经济法主体享有不同的

经济权力,如经济职权、经营管理权等。

经济义务,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依照法律规定所担负的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得作出某

种行为的负担或约束。如按时纳税的义务,不得拒绝国家机关依法检查的义务等。

3.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时象。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物,是指可为人们控制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实物形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包

括自然物,如土地、矿藏、水流、森林;也包括人造物,如建筑、机器、各种产品等;还包

括财产物品的一般价值表现形式一一货币及有价证券。

(2)非物质财宫,也可以称为精神财富或者精神产品,包括知识产品和道德产品.知识产

品也称智力成果,是指人们通过脑力劳动创造的能够带来经济价值的精神财富。如著作、发

现、发明、设计等,它们分别为著作权关系、发现权关系、发明权关系、商标权关系的客体。

智力成果是一种精神形态的客体,是一种思想或者技术方案,不是物,但通常有物质载体,

如书籍、图册、录像、录音等,就是记录、承载智力成果的物质形式。它的价值不在于它的

物质载体价值,而在于它的思想或技术能够创造的物质财富,带来的经济效益,它是一种知

识财富。道德产品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所取得的非物化的道德价值,如:荣誉称号、

嘉奖表彰等,它们是公民、法人荣誉权的客体。

(3)行为,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为达到一定目的所进行的作为(积极行为)或不作为(消

极行为)。如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和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等

O

(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与经济法的概念相联系,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法

律关系。在经济法学著作中,通常将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划分为以下几类:

1.市场主体组织关系,是指国家在对市场主体的活动进行管理,以及市场主体在自身运行

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这里的市场主体,主要是指在市场上从事直接和间接交易活动

的经济组织,如企业(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等)和非企业性经济组织。

2.市场运行调控关系,是指国家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生产经营者

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干预市场所发生的经济关系。如关于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产品

质量、价格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所涉及的关系。

3.宏观经济调控关系,是指国家从长远和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

因素,实行全局性的管理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组织所发生的具有隶属性或指导性的社会经济

关系。这种隶属或指导性关系既包括上下级组织之间的命令与服从、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又包括同一级别组织之间在业务上的管理与执行的关系,主要包括产业调节、计划、国有

资产管理、交通、电信、能源、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关系。

4.社会保障关系,是指对作为劳动力资源的劳动者实行社会保障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市场经济强调效率、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最低基本

生活。健全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成员遇到风险后基本生活的保障,是市场经济

发展的后盾。

卜.述经济法律关系的范围实际上包含了商事法律关系的范畴,可视为广义的经济法律关系。

与上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相适应,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主要包括:规范市场主体的法律制度、

保障市场运行的法律制度、实施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法律制度和规范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

学习和掌握经济法及其他法律知识,对于公民和单位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具

有重要意义,对会计人员做好会计工作也有指导意义。本书依据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初级资格考试大纲,介绍了要达到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会计员、助理会计师)水平应当

掌握、熟悉、了解的主要经济法律制度的基本规定及相关知识,重点介绍了与会计工作有直

接联系的会计、税收、金融方面的法律制度。按照经济法概论,会计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

度概述,流转税法律制度:所得税法律制度,财产、行为和资源税法律制度,税收征收管理

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的顺序编排。考生在学习时应注意运用前后联系、分析比较等

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有关法律知识和法律制度的规定。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一、经济纠纷解决途径的选择

经济纠纷,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因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矛盾而引起的争议。它包括

平等主体之间涉及经济内容的纠纷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与行政机

关之间因行政管理所发生的涉及经济内容的纠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主体为实现各自的经济目标,必然要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由于各

自的经济权益相互独立,加之客观情况经常变化,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经济权

益争议,产生经济纠纷,如合同纠纷、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就纳税事务发生争议等。为了保护

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持社会经济秩序,必须利用有效手段,及时解决这些纠纷。在我国,

解决经济纠纷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仲裁、民事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仲裁、民事诉讼、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都是解决当事人争议的方式,但适月的范围不同。作为平等民事主体的

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经济纠纷适用仲裁或者民事诉讼方式解决;当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

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可采取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方

式解决。

仲裁与民事诉讼是两种不同的争议解决方式。当事人发生争议只能在仲裁或者民事诉讼两种

方式中选择一种解决方式,有效的仲裁协议可排除法院的管辖权,只有在没有仲裁协议或者

仲裁协议无效,或者当事人放弃仲裁协议的情况下,法院才可以行使管辖权.这在法律上称

为或裁或审原则。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方式的选择则与纠纷的性质有关。根据法律的不同规定,有的可以直接

向法院起诉,也可以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时再起诉;有的则只能先申请行

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才能提起行政诉讼:还有的则只能通过行政复议的方式解决,

由行政机关对纠纷作出最终裁决。

下面对解决经济纠纷的几种方式分别加以介绍。

二、仲裁

仲裁是指由经济纠纷的各方当事人共同选定仲裁机构,对纠纷依法定程序作M具有约束力的

裁决的活动。

从仲裁的概念可以看出,仲裁具有三个要素:

1.以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为基础;

2.由双方当事人自愿选择的中立第三者进行裁判;

3.裁决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约束力。

1994年8月31口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笫9次会议通过,1995年9月1口起

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以下简称《仲裁法》)是仲裁活动进行的基本法律依据。

(一)仲裁的适用范同

根据《仲裁法》的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

权益纠纷,可以仲裁。

下列纠纷不能提请仲裁:

1.关于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

2.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下列仲裁不适用于《仲裁法》,不属于《仲裁法》所规定的仲裁范围,而由别的法律予以调

整:

1.劳动争议的仲裁;

2.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

【例1一9】下列纠纷中,可以适用《仲裁法》解决的是。。

A.甲乙之间的土地承包合同纠纷

B.甲乙之间的货物买卖合同纠纷

C.甲乙之间的遗产继承纠纷

D.甲乙之间的劳动争议纠纷

【解析】正确选项为B。仲裁法的适用范围是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

合同纠纷或其他财产纠纷,与人身有关的纠纷,不适用仲裁法,具有行政管理关系的劳动争

议以及农业承包合同发生纠纷可以由法律规定的组织仲裁,但不由仲裁法调整。

(二)仲裁的基本制度

1.协议仲裁。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由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

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2.一裁终局.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即仲裁庭作出的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作出后,

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法院不予受理。

【例甲、乙两公司因合同纠纷向某市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庭作出裁决后,甲

公司不服,拟再次申请件栽,或向法院起诉。分析甲公司是否可以再次申请仲裁或者向法院

起诉。

【解析】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仲裁庭的裁决为终局裁决。甲、乙公司应执行仲裁庭的裁

决。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法院起诉的,冲裁委员会和法院都不会受理。

(三)仲裁机构

仲裁机构包括仲裁协会和仲裁委员会。

1.仲裁协会

中国仲裁协会是社会团体法人。中国仲裁协会实行会员制。各仲裁委员会是中国仲裁协会的

法定会员。中国仲裁协会是仲裁委员会的自律性组织,根据由全国会员大会制定的章程对仲

裁委员会及其组成人员、冲裁员的违纪行为进行监督;根据《仲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仲裁规则和其他仲裁规范性文件。

2.仲裁委员会

仲裁委员会可以在直辖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设立,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其他设

区的市设立,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

系。仲裁委员会之间也没有隶属关系。

(四)仲裁协议

1.仲裁协议的概念

仲裁协议是指双方当事人自愿把他们之间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经济纠纷提交仲裁机构

裁决的书面约定。仲裁协议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口头达成仲裁的意思表示无效。

2.仲裁协议的内容

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形式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

的请求仲裁的协议。这里的其他书面形式,包括以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

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形式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

仲裁协议应当具有下列内容:

(1)有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2)有仲裁事项;

(3)有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者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达

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

3.仲裁协议的效力

仲裁协议一经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

或者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

仲裁庭有权确认合同的效力。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

决定或者请求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另一方请求法院作出裁定的,

由法院裁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应当在冲裁庭首次开庭前提出。

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法院起诉未声明有仲裁协议,法院受理后,另一方在首次开庭

前提交仲裁协议的,法院应当驳回起诉,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另外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未

对法院受理该案提出异议的,视为放弃仲裁协议,法院应当继续审理。

(五)仲裁裁决

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符合卜.列条件:一是有仲裁协议;二是有具体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

三是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

《仲裁法》规定,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仲裁委员会应当由当事人协议选定。

仲裁庭可以由3名仲裁员或者1名仲裁员组成。由3名触裁员组成的,设首席种裁员。当事

人约定由3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的,应当各自选定或者各自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1名仲

裁员,第3名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第3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