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四季之景(时间:150分钟分值:1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在齐云山的密林中,雨水节气后,一直到五月初,春笋、嫩竹抖擞精神,啪啪往上冒时,被山中泉水滋润着的上堡梯田已蓄满了水。水面如镜,倒映着蓝天和青山,微风吹过,形成阵阵涟漪()像仙境。夏季,墨绿的禾苗迎风摇摆,扇动了村庄的袅袅炊烟。秋分之后,稻子被染成金黄色,在山里劲风的舞动下,飘逸起伏的稻浪毫不吝啬地奏起丰收曲。冬日,山泉水大部分回归到大地深处,静默起来,为来年(zhù)蓄能量。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1)(zhù) (2)擞2.在括号内填入的标点符号是。(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早晨,小雨淅沥,朝雾蒙蒙,天地之间安详。我撑着伞,再一次庄严地走向古榕树。一夜凉雨过后,榕树的果实和叶子落了一地。鸟雀在树下欢跃地吃东西,我则在树下端立凝神。尔后,一个抬首,脉脉含情地向大树问了声“早安”。隔了汤汤赣水相望,彼岸青山盘亘,村落绵绵,田畴如画,显现出人世。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村落绵绵,田畴显现出人世的如画。B.村落绵绵,田畴如画,显现出人世的安稳和庄严。C.村落如画,田畴绵绵,显现出人世。D.村落绵绵,田畴如画,庄严地显现出人世。4.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静谧 B.沉默 C.空灵 D.清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题。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生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从惊蛰到春分,草木萌发,原本销声匿迹的昆虫重新活跃起来。人们过去讲究春分祭日、秋分祭月,此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之后,春日里的鸟语花香、草长莺飞都成为过去,,那将是一场更加别致的体验。生活也是如此,纵使时光流逝,人们也总会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5.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春天便悄悄过去 B.春天终于结束了C.盛夏便随之而至 D.随之而来的盛夏6.某班开展“感受自然”综合性学习活动,大家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感想。下列发言中偏离主题的一项是()(2分)A.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好,认识到自然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B.历代文人墨客向来不吝于对四季的描绘,有李白、杜甫、苏东坡等著名文人的诗词为证。C.感受自然就是感受我们的家园,保护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让我们保护大自然,共建和谐家园。D.不经意间,我发现,我们与自然界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因四季变更而显得更加精彩美丽。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20分)(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7~8题。(4分)咏萤火李白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苔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李诗前两句写风雨中萤火虫光亮不灭的形象特点。B.袁诗前两句写身处背光环境的“苔”错过了春天。C.李诗后两句假定萤火虫飞到天上,一定可以做一颗小星。D.袁诗后两句写小苔花像牡丹一样也拥有自己的绽放。8.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这两首诗借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10分)鹿亦有知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①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注】①旬:十日为一旬。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1)甚()(2)乃()(3)固()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2)是夜鹿去,遂不归。11.从全文看,“鹿亦有知”表现在哪些地方?(用原文回答)(3分)(三)默写(6分)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1)《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荡漾和山岛耸立的诗句是“,”。(2)《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未来必定更加美好的哲理的诗句是“,”。(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诗句是“,”。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春(节选)朱自清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④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⑤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作者从“草”“花”“风”“雨”“人”五个侧面写春天的景象、春天的气息。B.这篇文章除了富有诗意和情感,还带有对春的感悟和哲思。C.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来描写春天,选择了大量表达鲜明情感的词语来形容春天。D.《春》语言生动、清新、隽永,口语、叠音词的使用给文章增添了活泼、欢快的气氛。14.如果我们要为《春》作配乐朗诵,选择的乐曲风格应是()(3分)A.宏大、激昂、澎湃 B.庄重、严肃、大方C.轻缓、低沉、感伤 D.清新、柔和、优美15.在第④段中,除了写雨,作者还写了人。试概括写人的场景,并说说这些场景的作用是什么。(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6分)材料一:中国有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对语言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分散在不同的地理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形成特定的发音方式。一些学者认为,口音还与地方气候有关。例如,西北地区海拔高,空气干燥,声波传播远,故语音高亢嘹亮;四川盆地气候湿度大,声波衰减快,故四川话尾音粗长而通透;江浙地区气候温润,故语速快,声音清越;广东湿热,海风大,故鼻音重;东北气候寒凉,吸气慢,呼气快,主要靠嘴呼吸,口音也是口腔共鸣多,鼻腔共鸣少。材料二:人的口音一般是在幼时形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想改掉口音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在婴幼儿阶段,我们的大脑中有着极为丰富和敏感的神经突触,使得我们具有强大的语言学习能力。然而,在青春期结束后,学习语言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学习新语言的能力会逐渐降低。有实验证明,人脑纹状皮层的神经突触增长最旺盛的时期是在人出生2~4个月,在出生后8~12个月的时候达到顶峰,随后神经突触慢慢减少,到十几岁时,会丧失40%的神经突触。科学研究表明,儿童不仅比成人更容易学习语言,而且更容易学会新的口音。随着年龄的增长,最难学习的部分是语音语调。因此,一个人成年后很难改变他幼年形成的口音。即使一个人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但如果这门语言习得于青春期之后,那么他可能永远也无法掌握该语言的正宗口音。材料三:口音是一种标签,比如在相声小品等文艺作品中,军人硬汉出场就经常说着一口山东话;而要表现人物性格温柔似水的特点,则会让她说几句江南的“吴软侬语”。这反映出人们在讨论和自己不同的口音时经常会带有偏见,这种偏见如此根深蒂固,甚至会在无意间根据口音快速判断对方是否可信。追根溯源的话,这类偏见的形成可以回溯到人们牙牙学语的婴儿期。研究表明,几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分辨不同音调的语言和方言,婴儿会对说母语的人更亲近。不过,这种口音带来的刻板印象虽然出现较早,但并非一成不变。人们对口音中附加的信任或者猜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主要取决于我们的社交圈和日常人际关系。英国普利茅斯大学伊拉里亚·托尔的一项研究发现,对口音的信任感有可能根据第一印象和判断而改变。如果受信任口音的使用者持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那么这种值得信赖的第一印象就会加深。而假如受信任口音的使用者做出失信于人的行为,他们给人的信任感就会降低。伊拉里亚·托尔说:“通过与很多不同口音的人交往,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是毫无根据的,我们对某种口音值得信任的看法也可能会改变。”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介绍了口音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地理环境,因为人们分散在不同的地理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形成特定的发音方式。B.人们在讨论和自己不同的口音时经常会带有偏见,甚至会在无意间根据口音快速判断对方是否可信。C.婴儿会对说母语的人更亲近,这是因为几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分辨不同音调的语言和方言,口音偏见已开始形成。D.材料三认为人们对口音的信任感一定会发生改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根据第一印象和判断而改变。17.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想改掉口音并不容易。这是为什么?(3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5分)听雨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难解的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③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A】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难解的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了:“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⑤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对老的概念,古今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50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⑥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的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我看到的也是细雨。⑦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B】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麦叶本来有点萎黄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⑧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⑨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地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作者:季羡林。有删改)18.本文围绕着“雨”表现“我”的态度。请阅读全文,补写下面的表格。(4分)事件态度接近90岁,“我”在雨天坚持研究难解的文字①②愿生命不息19.优美的写景散文常常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把景物描写得分外美丽、灵动。请借助小贴士,从文中A、B两处的画横线句子中任选一处完成品析。(4分)小贴士:可从炼字、修辞手法、多种感官视角、色彩与画面等角度去品析。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一句直接点题,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出下文作者的联想和回忆。B.第②段“同难解的文字拼命”和第③段“难解的文字仿佛活了起来”相照应,突出雨声带给作者写作上的灵感和内心的愉悦。C.第⑤段写蒋捷借“听雨”来概括自己的一生,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作者对此持欣赏态度。D.文章以“听雨”为线索,在描写与叙述中,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情感,感情真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21.这篇散文清新质朴,它可以作为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自读课文吗?请你结合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简要说明看法及理由。(4分)【第一单元导语】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本单元课文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用文学语言营造了富有诗意的美的情境,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9分)阅读《朝花夕拾》的内容,完成下列三项任务。22.任务一: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常》夹叙夹议,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B.《狗·猫·鼠》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单纯美好生活的怀念,蕴含了作者对儿时温馨的回忆。D.《朝花夕拾》中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的篇目有《无常》和《琐记》。23.任务二:根据《朝花夕拾》的内容,梳理鲁迅的求学之路。(3分)篇目求学历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读于三味书屋《①》先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后因不满其“乌烟瘴气”,改读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②》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后因“匿名信事件”和“幻灯片事件”深感弱国弱民备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拯救民族的斗争精神,因而做出人生中重大的抉择:③24.任务三:《朝花夕拾》多面地反映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在回忆往事的同时,该书也展现了普通人身上的高尚情操。请从下面两篇文章中任选一篇,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①《阿长与<山海经>》②《藤野先生》五、写作(50分)25.请以“值得铭记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3)不得泄露个人信息;(4)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一、1.(1)贮(2)sǒu(2分,每小题1分)2.,(1分)3.B(2分)4.A(2分)5.C(2分)6.B(2分)二、(一)7.B(2分)8.《咏萤火》中,诗人借萤火虫顽强的生命力,寄托了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苔》中,诗人借苔藓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对生命的尊敬和敬畏,以及对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的赞美。(2分)(二)9.(1)很,非常(2)于是,就(3)坚定,坚持(3分,每小题1分)10.(1)博山有位李氏,凭借砍柴谋生。(2分)(2)当晚鹿便离开了(逃走了),就不再回来了。(2分)11.①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②鹿出,至暮必归。③是夜鹿去,遂不归。(3分,每点1分)参考译文:博山有位李氏,凭借砍柴谋生。一天,(她)在山坳里捡到一只幼鹿,就带回家喂养。鹿渐渐长大,很温顺,见到人就呦呦地叫。她家四面环山,鹿每次出去,到傍晚必定回来。正好遇到了秋季祭祀天地的时候,(官府)照例要用鹿祭祀。由官府监督,猎人很着急,因为要在规定时间内送上鹿,然而猎人一连十天都没有打到鹿,就向李氏请求把鹿给他,她不答应。猎人坚持请求(李氏)把鹿给他。李氏犹豫地说:“等我考虑一下。”当晚鹿便离开了(逃走了),就不再回来了。李氏(对这件事)感到很后悔。(三)12.(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6分,每空1分,凡错、漏、增字,该空不得分)三、(一)13.C(3分)14.D(3分)15.写人的场景:人在傍晚时分撑伞慢慢走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