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新题速递之生态系统(2024年9月)_第1页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新题速递之生态系统(2024年9月)_第2页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新题速递之生态系统(2024年9月)_第3页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新题速递之生态系统(2024年9月)_第4页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新题速递之生态系统(2024年9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新题速递之生态系统(2024年9月)一.选择题(共18小题)1.如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字母a~h代表相应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表示桑树的同化量,b表示桑树呼吸散失的能量 B.e+f+g表示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由桑树传递到蚕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 D.桑基鱼塘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的示意图,序号表示该部分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和②分别指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和未利用的能量 B.散失的能量可以被生产者重新捕获而提高能量利用率 C.生产者的一部分能量经由初级消费者粪便流入分解者 D.减少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可以有效提高能量传递效率3.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某地实施了退耕还湖工程。某经过改造的湖泊生态系统中存在三个营养级,其能量流动情况如表(单位:×103kJ)。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同化量500YZ呼吸作用消耗13226.53.8未被利用29234.33.1其他部分X2.20.1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各种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的营养结构 B.候鸟迁入和迁出导致群落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这属于群落演替 C.通过该表无法计算出第三营养级的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表中的X的具体数值是6,由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4%4.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放苗1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1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1个月后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1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加重 B.1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仍处于主要地位 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 D.异养细菌依赖虾池中的沉积物和有机碎屑提供营养5.初级生产量是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或所固定的能量。初级生产量扣除生产者本身的呼吸消耗量的剩余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关于此类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初级生产过程是在生产者的叶绿体中进行的 B.某时期净初级生产的有机物量就是生产者的生物量 C.净初级生产的能量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活动 D.当净初级生产量为零时,输入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基本不变6.生态学家林德曼通过分析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发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某同学根据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金字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赛达伯格湖是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生态系统 B.图中Ⅲ→Ⅱ→Ⅰ构成一条食物链 C.该金字塔也可以用来表示生物量金字塔或数量金字塔 D.图中未体现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7.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下列有关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建立缓冲带,可完全消除人类的干扰 B.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可实现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C.退耕还林,通过自然的次生演替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给稻—蟹共生农田投入的物质、能量越多,生态的稳定性就越强8.碳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之一。如图为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d表示丙中的四种生物,①~⑦表示相关的生理作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B.①②③④过程中碳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 C.碳元素在图中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循环往复 D.甲→a→c→b可能是图中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9.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C.信息传递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10.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a—e表示某些生理过程,乙中的纵坐标表示生物的能量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丁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乙中存在一个的食物网 C.bde过程可以没有线粒体参与 D.该生态系统中,使CO2进入群落的是甲11.三叶鬼针草是农田常见的外来恶性杂草,其入侵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研究者在三叶鬼针草叶水提液中发现了大量的挥发性萜类等化感物质,并发现农业生产中在农田种植甘薯可显著抑制三叶鬼针草的入侵。下列有关信息传递叙述错误的是()A.三叶鬼针草叶产生的化感物质对邻近作物传递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B.农业生产中在农田种植甘薯抑制三叶鬼针草的入侵属于化学防治 C.生态系统中信息的来源可以是非生物环境或生物个体 D.信息传递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一般是双向的12.随着野生动植物的资源锐减,为满足人类生活对鱼、虾、蟹的需要,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人工养殖。如图是一个生态环境改善型鱼塘物质循环流程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的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可作为物质循环的渠道 B.图中螺蛳属于分解者,可以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增加沉水植物的数量能促进其对鱼、虾、蟹粪便中有机物的吸收 D.花津蟹和青虾既有竞争又有捕食关系,与草食性鱼类却没有关系13.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下列关于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叙述错误的是()A.尽快转变生活方式以增大生态足迹,探寻绿色生产力发展的途径 B.加强生物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培育绿色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C.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构建绿色生产力发展的模式 D.高效实现生态价值的转化,形成绿色生产力发展的保障14.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使CO2排放量与吸收量相等,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人们采用生态足迹定量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达到碳中和时,生物圈内所有生物呼吸释放的CO2等于CO2的吸收量 B.湿地保护可有效实现碳中和,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D.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越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弱15.苹果树间杂草是蚜虫天敌的良好栖息地,适当引入蚜虫天敌可实现“以草养虫”“以虫治虫”;秋冬季节,苹果树间杂草倒伏腐烂后成为有机肥,又实现了“以草肥田”。这一生态农业模式给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标记重捕法来调查果树蚜虫的种群密度 B.引入蚜虫天敌“以虫治虫”属于化学防治 C.“以草肥田”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该生态农业模式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16.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在气候变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CO2浓度升高、温度上升、核污水排放等问题,使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海洋中生产者直接利用的碳主要是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 B.全球变暖可能使浮游植物的生态位发生改变 C.年光合作用总量海洋生态系统低于陆地各类生态系统总和 D.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会导致海洋生物的遗传和物种多样性下降17.生态足迹理论将生态承载力(单位:10﹣2hm2)和生态足迹(单位:10﹣2hm2)相比较,得到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用于评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测得某省4市相关数据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城市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万元GDP生态足迹甲1206.7331.81乙2177.64131.83丙329.3343.05丁2586.9878.41注:万元GDP生态足迹是指产生一万元GDP所消耗的生态足迹,通常用来反映资源的利用效益。A.4市均出现生态赤字,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B.丁市人均生态足迹最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最大 C.丙市人均生态承载力最大,区域提供资源能力最强 D.乙市万元GDP生态足迹最大,资源的利用效益最高18.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对于垃圾中的有机废弃物将按照“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进行处理。如图为“无废化生态社区”中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相关方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无废化生态社区”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是协调 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 C.“无废化生态社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利用效率二.解答题(共2小题)19.为防止食草动物啃食,非洲稀树草原上生活的哨刺金合欢树除了长满锐利的长刺外,还长着一种特殊的刺(图1),刺的下面膨大中空,能给蚂蚁提供巢穴。同时树叶基部有蜜腺,当受到食草动物攻击时会分泌蜜汁吸引蚂蚁巡逻,蚂蚁的叮咬可以逼退食草动物。(1)哨刺金合欢树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食草动物促进了稀树草原生态系统的。该生态系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是因其具有一定的能力。(2)稀树草原上常见的三种蚂蚁Cm、Cn和Tp争相占领哨刺金合欢树,通常一棵树上只存在一种蚂蚁。研究人员调查了不同高度的金合欢树被三种蚂蚁占领的比例(图2),据图可知三种蚂蚁中的竞争能力最强,约占据了一半的哨刺金合欢树。(3)进一步的研究发现Cn和Tp具有不同的生存策略。如表统计了被三种不同蚂蚁占据的哨刺金合欢树的相关特征。蚂蚁种类CmCnTp蜜腺啃食率33%48%90%芽啃食率097%0顶端优势指数40%30%43%①据表推测,Tp通过,使这棵合欢树失去对其它蚂蚁的吸引力:而Cn则通过啃食芽对哨刺金合欢树进行“剪枝”,去除金合欢树的,减少与其他树的联系,避免邻近树上蚂蚁的“入侵”。②基于此研究得出“侵占蚂蚁的种类”与“哨刺金合欢树高度”的因果关系是。(4)有研究表明,当蜜汁减少时,Cm会饲养一种能分泌蜜汁的蚧壳虫“解馋”,这种蚧壳虫不仅对植物生长不利同时还传播疾病。生物学家曾用栅栏围起哨刺金合欢树以避免食草动物的采食,十年后发现这些受保护的哨刺金合欢树日渐枯萎、死亡。推测围栏造成哨刺金合欢树死亡的原因,并阐述该结果对你的启示。20.如图中甲图为某河流中的食物网及其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乙图表示某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甲图中含有的成分,还应包括、等成分。大鱼f处于第营养级。(2)甲图食物网中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计算保留一位小数)。(3)乙图中的字母C表示该营养级的能量,该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可用小写字母表示。(4)现有生产者P(总量不变),Q取食P,R取食P和Q,如果R取食P的比例由调整为,则R的量可增加到原来的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新题速递之生态系统(2024年9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8小题)1.如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字母a~h代表相应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表示桑树的同化量,b表示桑树呼吸散失的能量 B.e+f+g表示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由桑树传递到蚕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 D.桑基鱼塘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考点】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专题】模式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答案】C【分析】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中一些以遗体残骸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如果被次级消费者捕食,能量就流入了第三营养级。【解答】解:A、a为光合作用固定的所有能量,表示桑树的同化量,b表示桑树呼吸散失的能量,a=b+c,A正确;B、d表示蚕同化的能量,e+f+g=蚕同化量减去呼吸消耗的能量,故e+f+g表示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正确;C、由桑树传递到蚕的能量传递效率=蚕的同化量/桑树的同化量=×100%,C错误;D、桑基鱼塘通过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养桑,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的示意图,序号表示该部分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和②分别指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和未利用的能量 B.散失的能量可以被生产者重新捕获而提高能量利用率 C.生产者的一部分能量经由初级消费者粪便流入分解者 D.减少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可以有效提高能量传递效率【考点】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专题】模式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答案】C【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答】解:A、①和②分别指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生命活动,A错误;B、散失的能量不可以在被利用,B错误;C、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的同化量,所以生产者的一部分能量经由初级消费者粪便流入分解者,C正确;D、减少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可以有效减少能量的散失,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能够准确分析能量流动的有关图解,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3.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某地实施了退耕还湖工程。某经过改造的湖泊生态系统中存在三个营养级,其能量流动情况如表(单位:×103kJ)。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同化量500YZ呼吸作用消耗13226.53.8未被利用29234.33.1其他部分X2.20.1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各种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的营养结构 B.候鸟迁入和迁出导致群落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这属于群落演替 C.通过该表无法计算出第三营养级的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表中的X的具体数值是6,由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4%【考点】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群落演替的类型.【专题】数据表格;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答案】D【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部分,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指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为纽带所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2、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未利用+流入下一营养级+其他部分。3、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部分,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指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为纽带所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B、候鸟的迁入和迁出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属于群落的季节性,B错误;C、根据计算公式: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未利用+流入下一营养级+其他部分,在该生态系统中,肉食性动物为最高营养级,无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结合表中数据可得肉食性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3.2×103KJ,C错误;D、根据C选项中的计算公式可推算出肉食性动物能量计算公式为:Z=3.8+3.1+0.1=7,植食性动物能量计算公式为:Y=26.5+34.3+2.2+7=70,植物能量计算公式为:500=132+292+X+70,即X=6;结合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公式: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可计算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70÷500×100%=14%,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4.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放苗1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1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1个月后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1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加重 B.1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仍处于主要地位 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 D.异养细菌依赖虾池中的沉积物和有机碎屑提供营养【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物质循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专题】模式图;生态系统.【答案】C【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解答】解:A、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虾池中有机碎屑含量增加,水体中N、P等无机盐增多,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加重,A正确;B、藻类作为生产者,在物质循环中占主要地位,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流入生态系统,B正确;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同时浮游动物摄食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D、异养细菌属于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利用虾池中的沉积物和有机碎屑中的能量,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5.初级生产量是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或所固定的能量。初级生产量扣除生产者本身的呼吸消耗量的剩余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关于此类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初级生产过程是在生产者的叶绿体中进行的 B.某时期净初级生产的有机物量就是生产者的生物量 C.净初级生产的能量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活动 D.当净初级生产量为零时,输入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基本不变【考点】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答案】C【分析】生态系统能量的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能量的来路: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的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解答】解:A、并不是所有的生产者都有叶绿体,如蓝细菌中没有叶绿体,A错误;B、生物量是每个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总干重,包括某时期前积累的有机物,B错误;C、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另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C正确;D、初级生产量扣除生产者本身的呼吸消耗量的剩余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当初级生产量不变时,输入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不变,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6.生态学家林德曼通过分析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发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某同学根据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金字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赛达伯格湖是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生态系统 B.图中Ⅲ→Ⅱ→Ⅰ构成一条食物链 C.该金字塔也可以用来表示生物量金字塔或数量金字塔 D.图中未体现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考点】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金字塔;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专题】模式图;生态系统.【答案】A【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能量金字塔,则其中Ⅰ代表第一营养级(生产者),Ⅱ代表第二营养级,Ⅲ代表第三营养级。【解答】解:A、赛达伯格湖是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生态系统,所以林德曼以此为例研究能量流动,A正确;B、由于Ⅰ、Ⅱ、Ⅲ表示的是营养级,每个营养级包含多种生物,因此图中Ⅲ→Ⅱ→Ⅰ不构成一条食物链,B错误;C、生物量金字塔或数量金字塔存在倒置情况,因此该金字塔不一定能用来表示生物量金字塔或数量金字塔,C错误;D、图中未体现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7.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下列有关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建立缓冲带,可完全消除人类的干扰 B.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可实现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C.退耕还林,通过自然的次生演替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给稻—蟹共生农田投入的物质、能量越多,生态的稳定性就越强【考点】研究能量流动实践意义;物质循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专题】对比分析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答案】C【分析】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解答】解:A、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建立缓冲带主要是为了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A错误;B、农村地区推广的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B错误;C、退耕还林有助于水土保持等,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D、由于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给稻—蟹共生农田投入的物质、能量越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没有增强,D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难度适中。8.碳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之一。如图为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d表示丙中的四种生物,①~⑦表示相关的生理作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B.①②③④过程中碳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 C.碳元素在图中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循环往复 D.甲→a→c→b可能是图中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考点】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与食物网.【专题】坐标曲线图;模式图;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答案】D【分析】物质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解答】解:A、在碳循环中生产者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之间是双向箭头,且生产者为一进多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多进一出,即通过左图双向箭头以及箭头的数量,判断甲是生产者,乙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库,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A正确;B、甲是生产者,①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②③④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碳元素都是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B正确;C、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因此碳元素在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循环往复、循环利用,C正确;D、通过右图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多少,判断a应该是食物链中营养级最高的一个,因为重金属在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会随着食物链进行富集,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食物链、食物网和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环境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9.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C.信息传递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考点】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专题】模式图;正推法;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答案】D【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解答】解:A、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物质循环的特点有全球性,往复循环,反复利用,A正确;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共同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B正确;C、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C正确;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信息传递,但是不是各种形式的信息在各种成分之间都能传递的,如行为信息一般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功能,掌握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的特点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0.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a—e表示某些生理过程,乙中的纵坐标表示生物的能量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丁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乙中存在一个的食物网 C.bde过程可以没有线粒体参与 D.该生态系统中,使CO2进入群落的是甲【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与食物网;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专题】模式图;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答案】B【分析】据图分析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代表消费者的呼吸作用,a代表生产者的光合作用,b代表生产者呼吸作用,e代表分解者的呼吸作用。【解答】解:A、分析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正确;B、乙是消费者,而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B错误;C、d代表消费者的呼吸作用,b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e代表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因此bde过程可以没有线粒体参与,C正确;D、a代表光合作用,该生态系统中,使CO2进入群落的是甲,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11.三叶鬼针草是农田常见的外来恶性杂草,其入侵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研究者在三叶鬼针草叶水提液中发现了大量的挥发性萜类等化感物质,并发现农业生产中在农田种植甘薯可显著抑制三叶鬼针草的入侵。下列有关信息传递叙述错误的是()A.三叶鬼针草叶产生的化感物质对邻近作物传递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B.农业生产中在农田种植甘薯抑制三叶鬼针草的入侵属于化学防治 C.生态系统中信息的来源可以是非生物环境或生物个体 D.信息传递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一般是双向的【考点】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答案】B【分析】信息的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作用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隐定。【解答】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研究者在三叶鬼针草叶水提液中发现了大量的挥发性帖类等化感物质,三叶鬼针草叶产生的化感物质(化学物质)对邻近作物传递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B、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农业生产中在农田种植甘薯可显著抑制三叶鬼针草的入侵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C、生态系统中信息的来源可以是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个体或群体,C正确;D、信息传递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一般是双向的,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信息传递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12.随着野生动植物的资源锐减,为满足人类生活对鱼、虾、蟹的需要,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人工养殖。如图是一个生态环境改善型鱼塘物质循环流程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的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可作为物质循环的渠道 B.图中螺蛳属于分解者,可以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增加沉水植物的数量能促进其对鱼、虾、蟹粪便中有机物的吸收 D.花津蟹和青虾既有竞争又有捕食关系,与草食性鱼类却没有关系【考点】物质循环.【专题】模式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答案】B【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中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故生态系统结构不完整,A错误;B、螺蛳以有机废弃物为食是分解者,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C、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废弃物中的有机物,需要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后,吸收其中的矿质元素,C错误;D、由图可知,花津蟹、青虾和草食性鱼类都以沉水植物为食,三者为中间竞争,花津蟹又以青虾为食,两者之间为捕食关系,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3.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下列关于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叙述错误的是()A.尽快转变生活方式以增大生态足迹,探寻绿色生产力发展的途径 B.加强生物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培育绿色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C.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构建绿色生产力发展的模式 D.高效实现生态价值的转化,形成绿色生产力发展的保障【考点】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答案】A【分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解答】解:A、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因此应尽快转变生活方式以减小生态足迹,探寻绿色生产力发展的途径,A错误;B、加强生物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培育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与可持续发展一致,B正确;C、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减小碳足迹,构建绿色生产力发展的模式,C正确;D、高效实现生态价值的转化,形成绿色生产力发展的保障,达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态足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环境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保证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措施。14.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使CO2排放量与吸收量相等,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人们采用生态足迹定量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达到碳中和时,生物圈内所有生物呼吸释放的CO2等于CO2的吸收量 B.湿地保护可有效实现碳中和,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D.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越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弱【考点】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专题】正推法;生态环境.【答案】A【分析】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CO2排放量,实现CO2的“零排放”。实现碳中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解答】解:A、达到碳中和时,生物圈内所有生物呼吸释放的CO2和工厂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等于所有生物固定的CO2总量,A错误;B、湿地保护可有效实现碳中和,从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C、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了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从而减小生态足迹,C正确;D、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越大,说明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要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越大,对于资源的利用越多,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弱,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足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15.苹果树间杂草是蚜虫天敌的良好栖息地,适当引入蚜虫天敌可实现“以草养虫”“以虫治虫”;秋冬季节,苹果树间杂草倒伏腐烂后成为有机肥,又实现了“以草肥田”。这一生态农业模式给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标记重捕法来调查果树蚜虫的种群密度 B.引入蚜虫天敌“以虫治虫”属于化学防治 C.“以草肥田”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该生态农业模式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考点】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专题】正推法;生态工程.【答案】D【分析】1、样方法适合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记重捕法适合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解答】解:A、可用样方法来调查果树蚜虫的种群密度,A错误;B、“以虫治虫“属于生物防治,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是生物防治的典型优点,B错误;C、“以草肥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D、该生态农业模式给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6.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在气候变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CO2浓度升高、温度上升、核污水排放等问题,使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海洋中生产者直接利用的碳主要是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 B.全球变暖可能使浮游植物的生态位发生改变 C.年光合作用总量海洋生态系统低于陆地各类生态系统总和 D.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会导致海洋生物的遗传和物种多样性下降【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环境.【答案】C【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解答】解:A、海洋中生产者直接利用的碳主要是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碳,A正确;B、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全球变暖可能使浮游植物的生态位发生改变,B正确;C、年光合作用总量海洋生态系统可能大于陆地各类生态系统总和,这是因为海洋中有许多可以吸收碳的生物,浮游植物,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促进了生产者的光合作用,C错误;D、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会导致海洋生态环境被破坏,进而造成海洋生物的遗传和物种多样性下降,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群落的生态位、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碳循环过程、温室效应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17.生态足迹理论将生态承载力(单位:10﹣2hm2)和生态足迹(单位:10﹣2hm2)相比较,得到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用于评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测得某省4市相关数据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城市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万元GDP生态足迹甲1206.7331.81乙2177.64131.83丙329.3343.05丁2586.9878.41注:万元GDP生态足迹是指产生一万元GDP所消耗的生态足迹,通常用来反映资源的利用效益。A.4市均出现生态赤字,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B.丁市人均生态足迹最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最大 C.丙市人均生态承载力最大,区域提供资源能力最强 D.乙市万元GDP生态足迹最大,资源的利用效益最高【考点】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专题】数据表格;正推法;生态环境.【答案】D【分析】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解答】解:A、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4市均出现生态赤字,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A正确;B、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丁市人均生态足迹最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最大,B正确;C、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丙市人均生态承载力最大,区域提供资源能力最强,C正确;D、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乙市万元GDP生态足迹最大,资源的利用效益最低,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足迹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18.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对于垃圾中的有机废弃物将按照“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进行处理。如图为“无废化生态社区”中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相关方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无废化生态社区”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是协调 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 C.“无废化生态社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利用效率【考点】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专题】正推法;生态环境.【答案】A【分析】农业生态工程,就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因地制宜应用生态农业技术,将多种农业生物生产进一步组装为合理的生态农业系统。农业生态工程有效地运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生物群落共生原理,多种成分相互协调和促进和功能原理以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从而建立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解答】解:A、“无废弃物农业”生产模式,主要体现在废物利用,遵循循环原理、整体等基本原理,A错误;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通过多层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中的物质,既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因此途径②、③优于④,B正确;C、自我调节能力体现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方面,“无废化生态社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C正确;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且能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如:有机废物中的能量可用于燃烧发电,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解答题(共2小题)19.为防止食草动物啃食,非洲稀树草原上生活的哨刺金合欢树除了长满锐利的长刺外,还长着一种特殊的刺(图1),刺的下面膨大中空,能给蚂蚁提供巢穴。同时树叶基部有蜜腺,当受到食草动物攻击时会分泌蜜汁吸引蚂蚁巡逻,蚂蚁的叮咬可以逼退食草动物。(1)哨刺金合欢树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食草动物促进了稀树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该生态系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是因其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2)稀树草原上常见的三种蚂蚁Cm、Cn和Tp争相占领哨刺金合欢树,通常一棵树上只存在一种蚂蚁。研究人员调查了不同高度的金合欢树被三种蚂蚁占领的比例(图2),据图可知三种蚂蚁中Cm的竞争能力最强,约占据了一半的哨刺金合欢树。(3)进一步的研究发现Cn和Tp具有不同的生存策略。如表统计了被三种不同蚂蚁占据的哨刺金合欢树的相关特征。蚂蚁种类CmCnTp蜜腺啃食率33%48%90%芽啃食率097%0顶端优势指数40%30%43%①据表推测,Tp通过大量啃食蜜腺,使这棵合欢树失去对其它蚂蚁的吸引力:而Cn则通过啃食芽对哨刺金合欢树进行“剪枝”,去除金合欢树的顶端优势,减少与其他树的联系,避免邻近树上蚂蚁的“入侵”。②基于此研究得出“侵占蚂蚁的种类”与“哨刺金合欢树高度”的因果关系是侵占蚂蚁种类不同导致哨刺金合欢树生长高度差异。(4)有研究表明,当蜜汁减少时,Cm会饲养一种能分泌蜜汁的蚧壳虫“解馋”,这种蚧壳虫不仅对植物生长不利同时还传播疾病。生物学家曾用栅栏围起哨刺金合欢树以避免食草动物的采食,十年后发现这些受保护的哨刺金合欢树日渐枯萎、死亡。推测围栏造成哨刺金合欢树死亡的原因,并阐述该结果对你的启示。原因:栅栏围起导致食草动物刺激减少,哨刺金合欢树减少蜜汁分泌,Cm缺少食物,而扩大饲养蚧壳虫,影响植物生长,传播病害,导致金合欢树死亡启示: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生态系统存在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稳定性),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扰【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类型;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专题】表格数据类简答题;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答案】(1)生产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自我调节(2)Cm(3)大量啃食蜜腺顶端优势侵占蚂蚁种类不同导致哨刺金合欢树生长高度差异(4)原因:栅栏围起导致食草动物刺激减少,哨刺金合欢树减少蜜汁分泌,Cm缺少食物,而扩大饲养蚧壳虫,影响植物生长,传播病害,导致金合欢树死亡启示: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生态系统存在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稳定性),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扰【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是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解答】解:(1)哨刺金合欢树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食草动物促进了稀树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该生态系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是因其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2)稀树草原上常见的三种蚂蚁Cm、Cn和Tp争相占领哨刺金合欢树,通常一棵树上只存在一种蚂蚁。研究人员调查了不同高度的金合欢树被三种蚂蚁占领的比例(图2),据图可知三种蚂蚁中Cm占领比例最高,所以Cm的竞争能力最强,约占据了一半的哨刺金合欢树。(3)①据表推测,Tp蜜腺啃食率最大,Tp通过大量啃食蜜腺,使这棵合欢树失去对其它蚂蚁的吸引力:而Cn芽啃食率最大,则Cn通过啃食芽对哨刺金合欢树进行“剪枝”,去除金合欢树的顶端优势,减少与其他树的联系,避免邻近树上蚂蚁的“入侵”。②基于此研究得出“侵占蚂蚁的种类”与“哨刺金合欢树高度”的因果关系是侵占蚂蚁种类不同导致哨刺金合欢树生长高度差异。(4)有研究表明,当蜜汁减少时,Cm会饲养一种能分泌蜜汁的蚧壳虫“解馋”,这种蚧壳虫不仅对植物生长不利同时还传播疾病。生物学家曾用栅栏围起哨刺金合欢树以避免食草动物的采食,十年后发现这些受保护的哨刺金合欢树日渐枯萎、死亡。推测围栏造成哨刺金合欢树死亡的原因是:栅栏围起导致食草动物刺激减少,哨刺金合欢树减少蜜汁分泌,Cm缺少食物,而扩大饲养蚧壳虫,影响植物生长,传播病害,导致金合欢树死亡,该结果给我们的的启示是: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生态系统存在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稳定性),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扰。故答案为:(1)生产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自我调节(2)Cm(3)大量啃食蜜腺顶端优势侵占蚂蚁种类不同导致哨刺金合欢树生长高度差异(4)原因:栅栏围起导致食草动物刺激减少,哨刺金合欢树减少蜜汁分泌,Cm缺少食物,而扩大饲养蚧壳虫,影响植物生长,传播病害,导致金合欢树死亡启示: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生态系统存在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稳定性),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扰【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0.如图中甲图为某河流中的食物网及其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乙图表示某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甲图中含有的成分,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等成分。大鱼f处于第四、五营养级。(2)甲图食物网中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9.2%(计算保留一位小数)。(3)乙图中的字母C表示该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该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可用小写字母c表示。(4)现有生产者P(总量不变),Q取食P,R取食P和Q,如果R取食P的比例由调整为,则R的量可增加到原来的1.6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考点】食物链与食物网;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专题】概念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四、五(2)29.2(3)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c(4)1.6【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的相关知识:①概念: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传递,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②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③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④能量传递效率:10%~20%。【解答】解:(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甲中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除了图甲中含有的成分,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大鱼f处于三条食物链中,第一条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a→小鱼c→中鱼d→大鱼f,第二条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a→中鱼d→大鱼f,第三条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b→中鱼d→大鱼f,因此大鱼f处在第四、五营养级。(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该食物网中,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3700+4200)=7900J•m﹣2.a﹣1,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840+210+1260)=2310J•m﹣2.a﹣1,再根据能量传递效率公式可以知道,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310÷7900≈29.2%。(3)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乙中D为呼吸散失的能量,故字母C表示该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该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该营养级未被同化的量,即字母c。(4)设生产者P的总量为A,设R取食P的比例为时R的量为X,R取食P的比例改变为时R的量为Y,则根据P、Q、R三者之间形成的食物链结合能量传递规律可知:①X÷10%+X÷10%÷10%=A,②Y÷10%+Y÷10%÷10%=A。由①②两式相等可求出=1.6,即改变比例后R的量可增加到原来的1.6倍。故答案为:(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四、五(2)29.2(3)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c(4)1.6【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考点卡片1.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知识点的认识】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调查方法:①总数调查:逐个计数.②取样调查:计数种群一部分,估算种群密度.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3)常用取样:①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如图所示:(4)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5)调查记录样表及计算公式: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样方X1X2X3X4X5X6X7X8种群密度N1N2N3N4N5N6N7N8(注意:这里的N1、N2指的是样方的种群密度,而不是指样方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2、标志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3)计算公式:=(4)标志重捕法中的标志技术: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伤害.②标志不能过于醒目.原因:过分醒目的个体,在自然界中有可能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最终有可能改变样本中标志个体的比例而导致结果失真.③标志一段时间内不能消失;④标志不能影响个体生活,不影响重新捕捉;⑤调查期间种群不能有个体的迁入或迁出.【命题方向】题型一:样方法及其注意事项的考察典例1:(2012•海南)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随机取样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在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样本数据足够大等.解答:A、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最关键是进行随机取样,以使所得数据更加接近准确值,A正确;B、据A项可知,取样时应随机取样,不能在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B错误;C、根据调查数据取平均数可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正确;D、根据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样方法,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注意点,难度不大,解题关键是识记和理解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题型二:取样方法的考察典例2:(2010•海南)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分析:该草地的面积比较大,直接把该地区的所有该种植物统计一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应选用样方法,样方法的注意点是本题解题的关键.解答: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为样方法.该草地上全部个体数全部统计难度较大;只选取一个样方的数目进行调查不具有代表性;一般随机设置1m2的样方为宜,并且尽量选择多个样方求平均值.故选C.点评:本题着重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样方法的注意点,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典例3:(2010•徐汇区一模)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分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具体过程为: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解答: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①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不能参入主观意识,且选取的样方大小要相同,①正确;②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不能选取种群分布比较密集地块,且样方大小要相同,②错误;③计算种群密度时,要取平均值,不能以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③错误;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最后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④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重点考查样方法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一般过程,能注意相关细节,特别是取样的时候,要注意随机取样,而且样方的大小要相等,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题型三:标志捕重法的考察典例4: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分析: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解得X=14000只/140hm2,所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14000÷140=100只/hm2.解答:A、鹰是鼠的天敌,鹰的数量肯定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A正确;B、由以上分析可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100只/hm2,B正确;C、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但并未灭绝,C错误;D、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因此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特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能运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识记群落的特征;理解和掌握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特点.【解题方法点拨】1、样方法注意事项:(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1)样方应随机选取(2)样方大小:①一般草本植物:1m×1m;灌木:4m×4m;乔木:10m×10m;②如果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需要适当扩大;③应以物种个体数达到最稳定时的最小面积计算.(3)样方数目:总体面积大要多取,总体面积小可少取.(4)样本统计:位于样方边线上的植物计数相邻两边及其交点上的植物;不同生长期的个体都应统计.2、标志重捕法注意事项:(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1)前提: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2)标记技术: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又不能过分醒目.2.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知识点的认识】一、群落中的生物关系: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1)种内互助;(2)种内斗争。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种间竞争(你死我活):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①体内寄生: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②体表寄生: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③胞内寄生: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等。(5)原始合作(互惠):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壳螺上。二、种间关系图示类型曲线图例箭头图例种间关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捕食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和猎物者种群的数量呈周期性的波动,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猎物者.竞争C代表共同的生活条件,结局有三,①两种群个体间形成平衡;②A取代B;③二者在空间、食性、活动时间上产生生态位的分离.寄生A:寄生物;B:宿主寄生种群A得利,宿主种群B有害,寄生物一般比宿主小,如蛔虫与人.【命题方向】题型一:根据种间关系曲线判断类型典例1:(2013•石家庄二模)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B.M时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两种群的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种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了该生态系统正在衰退分析:在表示捕食关系中的曲线中,有两种方法判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一、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相对较多,因此可以判断图中甲为被捕食者;二、被捕食者的数量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趋势,捕食者的数量呈现后增加者后减少的趋势.解答:A、在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趋势,捕食者呈现后增加者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图中甲种群为被捕食者,乙种群为捕食者,故A正确;B、M点时,乙种群的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应大于死亡率,故B正确;C、图中,甲种群增长时促进乙种群不断增长,但是当乙种群增长大一定程度后就会抑制甲种群数量的增长,因此可以看出两个种群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故C正确;D、两种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逐渐趋于稳定,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种间关系中的捕食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型二: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的综合判断典例2:农业生产中人们可通过防除农田的杂草而实现增产,农田中杂草与农作物的关系可能是()A.种间竞争B.种内竞争C.种内互助D.互利共生分析: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寄生等.解答:A、农田中杂草与农作物会共同争夺有限的水、阳光、矿质营养等,它们之间属于种间关系中的竞争,A正确;B、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息地或其它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叫做种内竞争,B错误;C、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叫做种内互助,C错误;D、互利共生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种间关系,考生要能够区分种内关系中的种内斗争和种间关系中的竞争,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考查.【解题方法点拨】1、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比较项目范围实例种内斗争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竞争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大草履虫与双核小草履虫混合放养后,大草履虫因在食物中竞争失败而死亡2、竞争和捕食的比较:(1)竞争关系可使劣势物种灭绝,有利于优势物种得到更多的资源与空间.(2)捕食关系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决定数量的种间关系,相互制约着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一般不会因捕食的数量的增多而灭绝.3.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知识点的认识】1、生态位:(1)概念:物种利用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种群中其他物种关系的总和.(2)作用:决定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3)意义: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2、基础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能够被生物利用的最大资源空间,称做该生物的基础生态位.3、现实生态位:由于存在着竞争,一般物种都不能够占领基础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称为现实生态位.4、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宽度又称生态位广度或生态位大小.一个物种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当资源的可利用性减少时,一般使生态位宽度增加,例如在食物供应不足的环境中,消费者也被迫摄食少数次等猎物和被食者,而在食物供应充足的环境中,消费者尽摄食最习惯摄食的少数被食者.5、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生态位重叠的两个物种因竞争排斥原理而难以长期共存,除非空间和资源十分丰富.通常资源总是有限额,因此生态位重叠物种之间竞争总会导致重叠程度降低,如彼此分别占领不同的空间位置和在不同空间部位觅食等.在向某一地区引进物种时,要考虑与当地物种的生态位重叠的问题.外来物种总因数量有限、对环境尚未适应等原因处于竞争的弱势,因此,如与当地物种生态位重叠过大将会导致引种失败.【命题方向】生活在同一群落的各种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显不同的,而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都同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明显分开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草原群落中生态位不同的生物不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敌B.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其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出现频率等特征C.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与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无关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群落中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植物的生态位研究的内容包括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动物的生态位包括: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解答:A、生态位不同的生物可能被同一种生物捕食,故草原群落中生态位不同的生物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敌,A错误;B、研究某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该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研究某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B正确;C、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且与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即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则该生物的生态位可能会随之改变,C错误;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位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解题方法点拨】如果把“生态位”作进一步的解释,那就是在大自然中,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生活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会在同一地方出现.如果它们在同一区域内出现,大自然将会用空间把它们各自隔开,如虎在山上行,鱼在水中游,猴在树上跳,鸟在天上飞;如果它们在同一地方出现,它们必定利用不同的食物生存,如虎吃肉,羊吃草,蛙吃虫;如果它们需要的是同一种食物,那幺,它们的寻食时间必定要相互错开,如狮子是白天出来寻食,老虎是傍晚出来寻食,狼是深夜出来寻食….在动物世界里没有两种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有些物种亲缘关系接近或相似而使生态位部分重迭,这时就会现严酷的竞争,如一山不能容二虎.如果强者进入弱者的生态领域就会出现“龙陷浅滩受虾戏,虎落平川遭犬期”的状况;如果弱者进入强者的生态领域中就会出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状况.因此,强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是强者,弱者也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才能自由生存.4.群落演替的类型【知识点的认识】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命题方向】为研究河流中石块群落的演替情况,将灭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统计石块上不同时间新增物种数目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石块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B.该石块群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