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小脑卵黄囊瘤病例随访课件_第1页
【头颈】小脑卵黄囊瘤病例随访课件_第2页
【头颈】小脑卵黄囊瘤病例随访课件_第3页
【头颈】小脑卵黄囊瘤病例随访课件_第4页
【头颈】小脑卵黄囊瘤病例随访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例討論

病史:男,4歲,頭痛半年,嘔吐一周,外院CT示右小腦腫瘤,2010.4.20手術治療。實驗室檢查:正常AFP:0-13.6ng/ml;(2010.4.30)AFP:429.7ng/ml;(2010.5.25)AFP:757.8ng/ml;(2010.6.03)AFP:696.0ng/ml。T2WIT1WIT1WI+C右側小腦半球見一類圓形團塊狀稍長T1稍長T2信號灶,其內見多發斑點狀明顯長T1明顯長T2信號影,病灶邊緣清楚,大小約3.1cm×3.2cm,周邊見條帶狀明顯長T1明顯長T2信號影環繞,腦幹受壓移位,第四腦室受壓變窄,幕上腦室明顯擴大,增強後病灶明顯不均勻強化,其內見多發斑點狀、條狀無強化區,病灶周邊條帶狀異常信號影無強化。診斷?影像診斷:星形細胞瘤可能性大討論顱內生殖細胞瘤較少見,卵黃囊瘤是其中一種更為少見的腫瘤,又稱為內胚竇癌。好發於松果體區,又稱為松果體精原細胞瘤;亦可位於鞍上,累及三腦室前部、下丘腦、視交叉,稱之為異位松果體瘤,其中以鞍上多見,而發生於小腦半球罕見。

歐美國家的文獻報導其占顱內腫瘤的0.5%~2%,而在日本可達2.1%~4.8%。該瘤多見於小兒及青年人,30歲以前多見,傾向於男性。Ebert復習了18例原發於顱內的卵黃囊瘤,15例發生在松果體或松果體旁,90%發生在男性。發生於幕下小腦卵黃囊瘤國內有三例個案報導,MRI所表現的長T1長T2信號改變及增強掃描明顯均勻強化。一例術後測血清及腦脊液AFP分別為2400ng/ml、320ng/ml,HCG值正常。右側小腦半球長T1長T2信號灶,信號不均,增強明顯均勻強化。本例男性,4歲,AFP為429.7-757.8ng/ml,位於右側小腦半球,MRI信號不均,呈長T1長T2信號改變及增強掃描明顯強化。鑒別診斷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兒童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好發於幕下,以小腦蚓部多發,其次為小腦半球,屬於良性腫瘤,預後良好,腫瘤完全切除後5年生存率高達90%~100%。小腦星形細胞瘤囊變率高,水腫較輕,邊界相對清楚,多表現為“囊中有瘤”或者“瘤中有囊”,腫瘤實性部分明顯強化,易出現阻塞性腦積水。小腦蚓部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囊中有瘤”和“瘤中有囊”,腫瘤實性部分明顯強化。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明顯強化,是腫瘤血管的自身特點—為有孔型毛細血管,不代表腫瘤為惡性和血腦屏障破壞。

髓母細胞瘤髓母細胞瘤是一種神經上皮胚胎性惡性腫瘤,兒童多見於小腦蚓部,年長兒和成人常見於小腦半球。腫瘤囊變、鈣化、出血少見。增強掃描病灶大多明顯均一強化,當有小囊變存在時,強化也可不均質。髓母細胞瘤由於其發病部位的特點,常可導致四腦室受壓移位變形,進而合併梗阻性腦積水(小腦蚓部)髓母細胞瘤(WHOⅣ級)F30血管母細胞瘤多發於20-40歲成年人,主要發生在小腦半球,發生於幕上及脊髓少見。大囊小結節型是其典型的影像表現,實性型和單純囊型較少見。增強掃描實性成分明顯均勻強化,囊性成分不強化,有時可見血管流空影。大囊小結節轉移瘤轉移瘤好發於中老年人,大部分為血行播散性疾病,腦供血動脈在皮髓質交界處變細,瘤栓易受阻於此而形成瘤灶,因此轉移瘤多位於小腦半球周邊部位,少數位於小腦蚓部。轉移瘤多多發,瘤體多呈類圓形,少數呈不規則形,平掃多呈長T1長T2信號,當有出血時T1呈高低混雜信號,增強掃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