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一中特色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一中特色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一中特色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一中特色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一中特色班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月考二特色高一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对于宋代的王安石及其领导的“王安石变法”,当时人和后来人都有不同的判断和评价,直到现在学术界还有很大的争议。大致来看,对其人品、学术水平等,当时人和后来人中多数人是肯定的;而对其变法的看法,则分歧很大。从南宋到清末的700多年间,学术界和政界对王安石变法大多持否定态度,甚至把北宋亡国归罪于王安石变法。到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大变局,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革派认识到王安石变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先进性,进而积极研究、赞扬王安石变法。梁启超的重新评价与高度赞赏,不仅在学术界产生广泛而长久的影响,而且在政界也有重要影响。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欢宴各军将领会上的演说中讲道:“周朝所行的井田制度,汉朝王莽想行的井田方法,宋朝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王安石变法确实想通过一系列的兴利除弊措施改善民生,特别是通过“农田水利法”,在全国掀起一场古代罕见的兴修农田水利的高潮,兴修了一万多处水利田。同时,更重要的是想通过改革变法富国强兵,保证国家政权长治久安。从孙中山的讲话可以看出,他的“民生主义”思想,某种程度上受到王安石“新法”的影响。在清末民国时期,学界政界很多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在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带动下,政界很多人士积极研读王安石的著作,宣传王安石的“新法”。仅1935、1936年两年,各类报刊就发表了100多篇论述王安石的文章。他们对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非常欣赏,并尝试在制定政策时对某些变法思想有所借鉴。清末民国,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传播到西方国家。担任过美国农业部长和副总统的华莱士,自述从20世纪初就深受中国留学生陈焕章的博士论文《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原理》的影响,深入研究了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表现出来的“三不足”(天变不足惧,祖宗之法不足守,流俗之言不足恤)精神和气概,对现代许多政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毛泽东曾引用“三不足”称赞他。据研究,“三不足”之说,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替王安石和宋神宗总结出来的。其实,王安石批评汉儒的“天人感应论”、人君过失导致天象异常灾变之论是“蔽而葸”;批评“灾异自天事耳,何豫于我”的说法是“固而怠”,都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但王安石并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没有不加区别地笼统否定前人。比如,他对夏商周三代也是推崇备至,多次公开主张“法先王之意”。“三不足”之说,虽然不能表现王安石的全部真实理念和精神,但确实反映了他不畏艰难、果断变法的改革家风范。(摘编自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宋朝至现在,大多数人都肯定王安石的人品和学术水平等,但是对其变法看法不一。B.从南宋至清末,学术界与政界对王安石变法多持否定态度,甚至认为他要为宋亡负责。C.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受到了王安石“新法”的影响的。D.王安石对“天人感应论”“‘灾异自天事耳,何豫于我”进行批评,并提出了“三不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等手法,突出清末民国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重视与肯定。B.文章先阐述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看法不一,再肯定其变法的目的、影响及精神风范等。C.文章在论证王安石变法所产生的影响时,大体上是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论述的。D.文章列举两年各类报刊发表100多篇论述王安石的文章的实例,论证其变法的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清末民国,中国面临的局势使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革派积极研究、赞扬王安石变法。B.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等被借鉴到了民国时期的政策中,所以一些政界人士非常欣赏。C.王安石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新法,源自周朝所行的井田制度和汉朝王莽想行的井田方法。D.“三不足”之说,虽然反映了王安石的改革家风范,但不能表现王安石的理念和精神。【答案】1.D2.D3.A【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并提出了‘三不足’错,“三不足”之说,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替王安石和宋神宗总结出来的,并不是王安石提出的。故选D。【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论证其变法的作用”错,文章列举报刊发表论述王安石的文章.是为了论证人们积极研读王安石的著作,宣传他的“新法”。故选D。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被借鉴到了民国时期的政策中,所以一些政界人士非常欣赏”错;因果倒置,是因为欣赏所以尝试借鉴。C项“源自周朝所行的井田制度和汉朝王莽想行的井田方法”错,原文并没有说明它们之间有渊源关系,原文是“周朝所行的井田制度,汉朝王莽想行的井田方法,宋朝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D项“但不能表现王安石的理念和精神”错,原文是“虽然不能表现王安石的全部真实理念和精神”。故选A。【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所谓媒介素养教育,指的是在手机、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环境下,用儿童和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从小全面认识和正确辨别无处不在的媒介,能够对所接收和创造的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合理享用大众传播信息,趋利避害,从而将其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力量。媒介素养教育的要义是培养儿童和青少年“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它作为一种养成教育,应该贯穿于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网络信息的需求不同,家长不妨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对8岁以下的低年龄段孩子以制定规则、养成习惯为主,如不泄露个人隐私、拒绝网络不文明行为等。对8岁以上的孩子以沟通交流为主,引导他们学会判断信息的真假;拒绝与不认识的网友见面;鼓励他们用新媒介学习新知识,规避负面影响。同时,家长要放下身段,善于向孩子学习新媒介知识和技能,以沟通代替权威,不露痕迹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摘编自陈若葵《提高孩子“媒介素养”需从家庭入手》,《中国妇女报》2018年10月21日)材料二:(摘编自《新媒体时代家庭媒介素养认知现状调查报告》2019年5月5日)材料三:被称作“数字原住民”的青少年对网络有着与生俱来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一代”。面对泥沙俱下的新媒体网络环境,家长们需要从“疏还是堵”这个问题直接跳到“如何疏导”上来,引导青少年提高对媒介的辨别鉴赏能力,构筑健康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营造亲子共享新媒体的良好氛围。不少家长担心使用新媒体带来的风险,将孩子的自制能力差、学习不好都归咎于接触媒介。其实,使用智能手机对青少年的发展既有可能产生危害,也有潜在的益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手机方式得当会让青少年的理解和共情能力更强,有可能会让青少年觉得线上交流比线下交流更令人满意和有意义。作为家长,既要不断地学习和完善媒介素养的系统知识,以信息理解能力、预防网络诈骗和信息获取能力的教育为重点,又要尊重孩子的上网权,注重对子女信息质疑能力和信息发布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引导孩子有效地使用网络,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家长应通过高质量的陪伴,及时发现孩子可能存在的网瘾隐患,提高孩子抵御互联网的不良影响的能力。家长还应鼓励子女发表新构想,形成自己的立场,发展不必屈从权威的多元型家庭沟通模式,帮助孩子解释有歧义的信息和排除干扰性的信息,鼓励孩子对媒介信息进行解读和批判,寓媒介素养教育于娱乐中。(摘编自唐守伦《提升家庭媒介素养是当务之急》,《中国教育报》2019年5月15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媒介素养教育属于养成教育,它采用儿童和青少年喜欢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有益于孩子自身的发展。B.在家庭媒介教育中,家长要有选择地学习和完善媒介素养知识,且要放下身段向孩子学习新媒介知识和技能。C.父母每天使用电子媒介的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占多数,而子女每天使用电子媒介的时间在60分钟以下的为多数。D.家长要陪伴、鼓励孩子,尊重其上网权,注重引导,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及质疑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青少年出生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对网络的认同和接受度是天生的,缺乏对媒介的辨别鉴赏能力。B.家长和孩子中都有一小部分人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超过6小时,可见父母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C.父母和子女在新媒体端浏览信息时都较为关注新闻和时政,然而子女更偏向于娱乐消遣性内容。D.智能手机是“双刃剑”,孩子自制力差、学习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是使用新媒体。6.请结合材料分析提升家庭媒介素养的意义。【答案】4.B5.C6.①媒介素养教育是养成教育,提升家庭媒介素养可以使家长提高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能力。②提升家庭媒介素养可以让家长也具有新媒介知识和技能,可以用沟通代替权威,不露痕迹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③提升家庭媒介素养可以让家长转变观念,尊重孩子的上网权,构筑健康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营造亲子共享新媒介的良好氛围。④提升家庭媒介素养可以让家长高质量地陪伴孩子上网,正确引导孩子有效使用网络,提高孩子的辨别能力和自我管控能力。【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家长要有选择地学习和完善媒介素养知识”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三第三段文句“家长要不断地学习和完善媒介素养的系统知识”可知,在家庭媒介教育中,家长是要不断地学习和完善媒介素养的系统知识,而不是“有选择地学习和完善媒介素养知识”。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缺乏对媒介的辨别鉴赏能力”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引导青少年提高对媒介的辨别鉴赏能力”可知,青少年需要提高能力,并非缺乏能力。B.“可见父母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分析错误。家长使用新媒体时间超过6小时,并不一定会给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孩子使用新媒体时间超过6小时,并不一定是家长产生的负面影响造成的。D.“而不是使用新媒体”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将孩子自制能力差、学习不好都归咎于接触媒介”,“都”证明,新媒体使用有一部分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首先,从材料一“不同年龄段孩子对网络信息的需求不同,家长不妨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家长要放下身段,善于向孩子学习新媒介知识和技能,以沟通代替权威,不露痕迹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中概括出提升家庭媒介素养可以使家长提高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能力;同时,提升家庭媒介素养可以让家长也具有新媒介知识和技能,可以用沟通代替权威,不漏痕迹的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其次,从材料三“引导青少年提高对媒介的辨别鉴赏能力,构筑健康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营造亲子共享新媒体的良好氛围”可概括出提升家庭媒介素养可以让家长转变观念,尊重孩子的上网权,构筑健康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营造亲子共享新媒体的良好氛围。最后,从最后一段“作为家长,既要不断地学习和完善媒介素养的系统知识,以信息理解能力、预防网络诈骗和信息获取能力的教育为重点;又要尊重孩子的上网权,注重对子女信息质疑能力和信息发布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交流,科学引导孩子有效地使用网络,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通过高质量的陪伴,及时发现孩子可能存在的网瘾隐患,增强抵御互联网不良影响的能力。还应鼓励子女发表新构想、形成自己的立场,不必屈从权威的多元型家庭沟通模式,帮助孩子解释有歧义的信息和排除干扰性的信息,鼓励孩子对媒介信息进行解读和批判,寓媒介素养教育于娱乐中”可概括出提升家庭媒介素养可以让家长高质量地陪伴孩子上网,正确引导孩子有效使用网络,增强辨别能力和自我管控能力。(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平儿进入厅中,他姊妹三人正议论些家务,说的便是年内赖大家请吃酒,他家花园中事故。见他来了,探春便命他脚踏上坐了,因说道:“我想的事不为别的,因想着我们一月有二两月银外,丫头们又另有月钱。前儿又有人回,要我们一月所用的头油脂粉,每人又是二两。这又同才刚学里的八两一样,重重叠叠,事虽小,钱有限,看起来也不妥当。你奶奶怎么就没想到这个?”平儿笑道:“这有个原故:姑娘们所用的这些东西,自然是该有分例。每月买办买了,令女人们各房交与我们收管,不过预备姑娘们使用就罢了,没有一个我们天天各人拿钱找人买头油又是脂粉去的理。所以外头买办总领了去,按月使女人按房交与我们的。姑娘们的每月这二两,原不是为买这些的,原为的是一时当家的奶奶太太或不在,或不得闲,姑娘们偶然一时可巧要几个钱使,省得找人去。这原是恐怕姑娘们受委屈,可知这个钱并不是买这个才有的。如今我冷眼看着,各房里的我们的姊妹都是现拿钱买这些东西的,竟有一半。我就疑惑,不是买办脱了空,迟些日子,就是买的不是正经货,弄些使不得的东西来搪塞。”探春李纨都笑道:“你也留心看出来了。脱空是没有的,也不敢,只是迟些日子;催急了,不知那里弄些来,不过是个名儿,其实使不得,依然得现买。就用这二两银子,另叫别人的奶妈子的或是弟兄哥哥的儿子买了来才使得。若使了官中的人,依然是那一样的。不知他们是什么法子,是铺子里坏了不要的,他们都弄了来,单预备给我们?”平儿笑道:“买办买的是那样的,他买了好的来,买办岂肯和他善开交,又说他使坏心要夺这买办了。所以他们也只得如此,宁可得罪了里头,不肯得罪了外头办事的人。姑娘们只能可使奶妈妈们,他们也就不敢闲话了。”探春道:“因此我心中不自在。钱费两起,东西又白丢一半,通算起来,反费了两折子,不如竟把买办的每月蠲①了为是。此是一件事。第二件,年里往赖大家去,你也去的,你看他那小园子比咱们这个如何?”平儿笑道:“还没有咱们这一半大,树木花草也少多了。”探春道:“我因和他家女儿说闲话儿,谁知那么个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②天物。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的,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有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四则亦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余,以补不足,未为不可。”宝钗正在地下看壁上的字画,听如此说一则,便点一回头,说完,便笑道:“善哉,三年之内无饥馑矣!”李纨笑道:“好主意。这果一行,太太必喜欢。省钱事小,第一有人打扫,专司其职,又许他们去卖钱。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再无不尽职的了。”平儿道:“这件事须得姑娘说出来。我们奶奶虽有此心,也未必好出口。此刻姑娘们在园里住着,不能多弄些玩意儿去陪衬,反叫人去监管修理,图省钱,这话断不好出口。”宝钗忙走过来,摸着他的脸笑道:“你张开嘴,我瞧瞧你的牙齿舌头是什么作的。从早起来到这会子,你说这些话,一套一个样子,也不奉承三姑娘,也没见你说奶奶才短想不到,也并没有三姑娘说一句,你就说一句是,横竖三姑娘一套话出,你就有一套话进去,总是三姑娘想的到的,你奶奶也想到了,只是必有个不可办的原故。这会子又是因姑娘住的园子,不好因省钱令人去监管。你们想想这话,若果真交与人弄钱去的,那人自然是一枝花也不许掐,一个果子也不许动了,姑娘们分中自然不敢,天天与小姑娘们就吵不清。他这远愁近虑,不亢不卑。他奶奶便不是和咱们好,听他这一番话,也必要自愧的变好了,不和也变和了。”探春笑道:“我早起一肚子气,听他来了,忽然想起他主子来,素日当家使出来的好撒野的人,我见了他便生了气。谁知他来了,避猫鼠儿似的站了半日,怪可怜的。接着又说了那么些话,不说他主子待我好,倒说‘不枉姑娘待我们奶奶素日的情意了。’这一句,不但没了气,我倒愧了,又伤起心来。我细想,我一个女孩儿家,自己还闹得没人疼没人顾的,我那里还有好处去待人。”口内说到这里,不免又流下泪来。李纨等见他说的恳切,又想他素日赵姨娘每生诽谤,在王夫人跟前亦为赵姨娘所累,亦都不免流下泪来,都忙劝道:“趁今日清净,大家商议两件兴利剔弊的事,也不枉太太委托一场。又提这没要紧的事做什么?”平儿忙道:“我已明白了。姑娘竟说谁好,竟一派人就完了。”探春道:“虽如此说,也须得回你奶奶一声。我们这里搜剔小遗,已经不当,皆因你奶奶是个明白人,我才这样行,若是糊涂多蛊多妒的,我也不肯,倒像抓他乖一般。岂可不商议了行。”平儿笑道:“既这样,我去告诉一声。”说着去了,半日方回来,笑说:“我说是白走一趟,这样好事,奶奶岂有不依的。”(节选自《红楼梦》(庚辰本)第五十六回)【注】①蠲(juān):除去,免除。②殄(tiǎn):尽、绝。7.下列对选文内容及《红楼梦》中与之相关的其他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王熙凤患病需要长时间治疗调养,王夫人暂让迎春、探春两人协理荣国府琐碎之事,后又因园中人多,恐失于管理,特请薛宝钗参与理家。B.选文中“这又同才刚学里的八两一样”一句所写的“才刚学里的八两”,指探春在理家过程中所免除的宝玉、贾环、贾兰等三人的学堂公费。C.选文叙写探春理家之事,形象鲜明;之后的“抄检大观园”情节又展示了探春面对王熙凤、王善保家的搜检积极应对,敢于抗争的性格特征。D.从探春理家前的“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情节可知,贾府过年依然讲究排场,但从贾珍、贾蓉与来进贡的乌庄头的交谈中已透露贾府经济的窘迫。8.从选文看,平儿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9.文中画线句写探春“不免又流下泪来”,结合选文内容及《红楼梦》其他相关内容,说说探春流泪的主要原因。【答案】7.A8.(1)作为凤姐的心腹通房大丫头,平儿善于维护凤姐形象和尊严,为凤姐争脸。如“这件事须得姑娘说出来。我们奶奶虽有此心,也未必好出口”等语句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性格特点。(2)平儿辞令巧妙。如:“不枉姑娘待我们奶奶素日的情意了。”“你张开嘴,我瞧瞧你的舌头是什么作的……”等语句就说明了这一性格特点。(3)精明细致。“如今我冷眼看着,各房里的我们的姊妹都是现拿钱买这些东西的,竟有一半”等语句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性格特点。9.(1)探春内心的隐痛在于,没有几个人拿她当贾府的小姐看,当探春听了平儿的话,不免感叹平儿的情义,伤心落泪。(2)作为代替王熙凤管理贾府的理家者,王熙凤有平儿帮衬,而自己没有贴心之人,不免伤感。(3)庶出的地位使她苦恼、逃避、挣扎,而庶母赵姨娘生性糊涂,素日惹是生非,借女儿理家之机生事闹事,令探春难堪,自身没人疼没人顾,伤心落泪。【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作品的内容的能力。A.让“迎春、探春两人协理荣国府琐碎之事”错,王夫人暂让李纨、探春两人协理荣国府琐碎之事。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1)平儿是王熙凤的心腹通房大丫头,她十分维护王熙凤的体面和尊严,文中很多地方都能体现这一点。首先看,当探春就脂粉钱等事问到“事虽小,钱有限,看起来也不妥当。你奶奶怎么就没想到这个”时,平儿回答:“这有个原故:姑娘们所用的这些东西,自然是该有分例。每月买办买了,令女人们各房交与我们收管,不过预备姑娘们使用就罢了,没有一个我们天天各人拿钱找人买头油又是脂粉去的理……”这是替凤姐辩护;再如探春说出承包院子的事后,平儿说:“这件事须得姑娘说出来。我们奶奶虽有此心,也未必好出口。此刻姑娘们在园里住着,不能多弄些玩意儿去陪衬,反叫人去监管修理,图省钱,这话断不好出口。”,这是不让凤姐得罪人。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平儿无比忠心,处处维护凤姐。(2)精明细致。平儿自己也是很精明的,从她的话里可以看出这一点,“如今我冷眼看着,各房里的我们的姊妹都是现拿钱买这些东西的,竟有一半。我就疑惑,不是买办脱了空,迟些日子,就是买的不是正经货,弄些使不得的东西来搪塞”,她看出了买脂粉这件事里的问题,可见很精明细致。(3)辞令巧妙。这段选文也塑造了平儿善于辞令,会说话的特点,一是通过她语言直接表现,二是通过宝钗和探春的侧面描写表现。如宝钗“你张开嘴,我瞧瞧你的牙齿舌头是什么作的。从早起来到这会子,你说这些话,一套一个样子,也不奉承三姑娘,也没见你说奶奶才短想不到,也并没有三姑娘说一句,你就说一句是,横竖三姑娘一套话出,你就有一套话进去,总是三姑娘想的到的,你奶奶也想到了,只是必有个不可办的原故……”,探春“不说他主子待我好,倒说‘不枉姑娘待我们奶奶素日的情意了’”,可见平儿很会说话,擅长辞令。【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作品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接着又说了那么些话,不说他主子待我好,倒说‘不枉姑娘待我们奶奶素日的情意了。’这一句,不但没了气,我倒愧了,又伤起心来。我细想,我一个女孩儿家,自己还闹得没人疼没人顾的”“他素日赵姨娘每生诽谤,在王夫人跟前亦为赵姨娘所累”可知,探春是奴婢出身的妾室赵姨娘所生的女儿,她内心的隐痛在于,没有几个人拿她当贾府的小姐看,当探春听了平儿的话,不免感叹平儿的情义,伤心落泪。(2)根据“从早起来到这会子,你说这些话,一套一个样子,也不奉承三姑娘,也没见你说奶奶才短想不到,也并没有三姑娘说一句,你就说一句是,横竖三姑娘一套话出,你就有一套话进去,总是三姑娘想的到的,你奶奶也想到了”分析,平儿是凤姐的心腹,帮着凤姐料理事务。平儿是王熙凤管理贾府的理家者,王熙凤有平儿帮衬,而探春没有贴心之人,没有人帮衬她管家,所以她不免伤感。(3)探春本就敏感自己庶出的身份,可偏在她管家第一天,生母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去世,贾府需要给他发放丧葬银子。探春刚裁度好,赵姨娘公开到议事厅,当着众婆子丫头的面,一口一个“姑娘踩我”,又是“连袭人都不如”“连你也没脸面”“拉扯拉扯我们”等,又是责怪探春尖酸刻薄,又是说探春忘了根本,只拣高枝飞去。赵姨娘眼泪鼻涕一把地哭起来。。庶出的地位使探春苦恼、逃避、挣扎,而生母赵姨娘生性糊涂,素日惹是生非,借女儿理家之机生事闹事,令探春难堪,自身没人疼没人顾,伤心落泪。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六国论(节选)[清]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注】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注】刈: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纵约:特指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联合抗秦,即“合纵”的盟约。B.山东:这个词最早出现的时间不迟于战国,也有人考证春秋时期就有了。但多数人认为,“山东”一词伴随着秦国崛起而出现。因为地处秦岭的华山是秦国和其他六国的天然屏障,秦国在华山之西,其他六国因此被称为“山东六国”,即华山之东的六个国家。C.苏秦、张仪:都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其中张仪首次创立了连横的外交政策,并游说其他六国入秦,苏秦出使赵国后提出了合纵的策略。D.昆弟:同昆仲,指兄和弟。也比喻亲密友好,或同辈的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桢的《六国论》也是探讨六国败亡原因的专论,在承认二苏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B.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C.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D.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是首先排除对六国败亡的不正确解释,然后再阐明自己的看法,直到文章结尾时,才点明论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答案】10.C11.B12.A13.(1)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可以只是怪罪秦国。(2)如果凭借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那么快招致灭亡。“灭六国而帝”中主要动词是“帝”(名词活用为动词“称帝”),“灭六国”作伴随状语,“而”表修饰关系的连词,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D。“其恶未极/其恶未盈”属于对称结构,“极”后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因为地处秦岭的华山是秦国和其他六国的天然屏障,秦国在华山之西……即华山之东的六个国家”错,因为崤山是秦国和其他六国的天然屏障,秦国在崤山之西,其他六国因此被称为“山东六国”,即崤山之东的六个国家,而不是华山。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在承认二苏观点的基础上”错,他认为二苏之说都是厚六国而薄秦的偏颇之论。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以”,据,依据;“彼”,那;“为”,做;“专”,专门、只是;“罪”,怪罪。(2)“苟”,如果;“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大”为“天下”的定语;“下”,名词活用为动词,自取下策;“从”,跟随、重蹈;“故事”,古今异义,旧例,先例,意译为“覆辙(灭亡的旧事)”;“是”,这。参考译文: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性;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性):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才)可以消除。后代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可以只是怪罪秦国。在那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未必不会再出现一个与秦国一样的国家。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当苏秦才出来(游说)时,本来曾想得到秦国的任用,而协助秦国统一天下。(苏秦)的确知道那是容易(的事)。要求秦王重用自己,他那时之所以要为秦国谋划,只是怕张仪。只因他不被秦国所用,就转而游说六国合纵,他难道没有预料到纵散约败之后不能保住(自己)吗?他只是想暂且用这种方法获取一时的富贵,希望自己在世时合纵不散。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国,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洹水之盟,还不过一年,齐国、魏国的军队已经替秦国出征了。张仪的辩说,虽说是只想使合纵离散而连衡成功,但看他说的话,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而想凭借着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所以陈述衰微时代人们的情形,并不是非常错误的。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夸耀相互欺诈,(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张)连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暴的威势威胁六国,即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为过失道歉。那么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地严重;到了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怎么能使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暴露尸骸于野外,而最终被虐杀呢?它一定不会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那么快招致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孤雁[唐]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①,孤飞自可疑。雁[宋]王安石北去还为客,南来岂是归。倦投空渚泊,饥帖冷云飞。垣栅鸡长暖,沟池鹜自肥。怜渠不如此,更堕野人机②。[注]①矰缴(zēngzhuó),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也泛指短箭。②野人,村野之人;机,弓弩上的发射机关。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崔诗开篇交代雁离群北飞的背景,“独”照应标题“孤”,“念”字隐含同情心。B.崔诗颔联写孤雁找到另一失群的雁,赶忙呼唤同伴到寒塘栖息,期盼它不要迟疑。C.王诗颔联用“空渚”“冷云”营造的氛围来渲染雁南北飞迁途中的孤苦,极有感染力。D.两诗尾联有惊人相似处,“逢矰缴”“堕野人机”表现了诗人对雁前途命运的担忧。15.两诗写雁,颈联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4.B15.①崔诗以景衬情。关山洲渚,冷月低云,营造一种孤寂凄冷压抑的氛围,衬托雁孤寂愁苦之情;②王诗借形象(物象)传(衬)情。诗人用暖在窝里的鸡与游在池沟里的肥鸭子来反衬雁漂泊倦飞的痛苦之情。【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崔诗颔联写孤雁找到另一失群的雁,赶忙呼唤同伴到寒塘栖息,期盼它不要迟疑”对颔联内容的分析有误。孤雁从寒塘上空飞过,看到塘中自己的影子,以为还有另一只失群的雁,惊喜之下想飞下寒塘去呼唤,发现是自己的影子,故而迟疑。这联叙事,极写雁的“孤”与“苦”。故选B。【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确定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本题是一道对比阅读题,要求分析两诗写雁,颈联有何不同。这是对描写物象手法的考查。崔诗“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的意思是:渚上低暗,你孤独地穿越过了云层;只有关山的冷月,伴随你孤苦凄凉。这是承颔联而来,写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渚云低”是说乌云逼近洲渚,对孤雁来说,便构成了一个压抑的、恐怖的氛围,孤雁就在那样惨澹的昏暗中飞行。“关月”,指关塞上的月亮,这一句写想象中孤雁的行程,虽非目力所及,然而“望尽似犹见”,倾注了对孤雁自始至终的关心。这两句中特别要注意一个“低”字,一个“冷”字。月冷云低,衬托着形单影只,就突出了行程的艰险,心境的凄凉;而这都是紧紧地扣着一个“孤”字。唯其孤,才感到云低的可怕;唯其只有冷月相随,才显得孤单凄凉。所以崔诗以景衬情。通过关山洲渚,冷月低云,营造一种孤寂凄冷压抑的氛围,衬托雁孤寂愁苦之情。王诗“垣栅鸡长暖,沟池鹜自肥”的意思是鸡窝里的鸡能长久的温暖,池沟里的鸭子能吃的饱长的肥。这里明显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暖在窝里的鸡与游在池沟里的肥鸭子来反衬雁漂泊倦飞的痛苦之情。【点睛】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3)苏洵在《六国论》中假设,六国若能采用正确策略合力抗秦,那么“______”;他为六国有这样好的形势,却“_______”,导致国力日渐削弱乃至灭亡而悲叹。(4)在《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5)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6)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以泰山作比,说明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的句子是:___,____。【答案】①.河海不择细流②.故能就其深③.钉头磷磷④.多于在庾之粟粒⑤.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⑦.明星荧荧⑧.开妆镜也⑨.奉之弥繁⑩.侵之愈急⑪.是以太山不让土壤⑫.故能成其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择”“磷”“庾”“粟粒”“劫”“荧”“妆”“奉”“弥繁”“侵”。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炎黄时代也被称为中国古史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生不息,留下了早期华夏民族薪火相传、的文化轨迹,形成了一条于西方国家的文明路径。这是一条特色鲜明的“共同体”之路。它预设了世界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也彰显出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炎黄时代,中国境内分布着华夏、东夷和苗蛮三大部族集团。首先,黄帝族与炎帝族经过阪泉之战,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以炎黄二族为主体的华夏集团。后来,华夏集团向东、向南扩张,分别与东夷、苗蛮集团通过战争而相互融合。三大部落集团融合后,随着夏王朝的建立,以王朝国家为框架凝聚成了最初的华夏民族。所以,(),又融合了部分东夷、苗蛮等众多部族集团而形成的,华夏民族的血缘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而是由中原地区为中心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传奇筚路蓝缕接连不断区别B.传说焚膏继晷绵延不绝区别C.传说筚路蓝缕绵延不绝迥异D.传奇焚膏继晷接连不断迥异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炎黄在华夏民族最初的生成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主干B.华夏民族从其最初的生成过程来看,是以炎黄为主干C.从华夏民族最初的生成过程来看,炎黄逐渐成为主干D.从最初的生成过程来看,炎黄逐渐成为华夏民族主干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华夏民族在血缘上并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而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由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B.华夏民族的血缘并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而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由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C.华夏民族在血缘上并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而是由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D.在血缘上华夏民族并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因为它是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答案】17.C18.B19.A【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传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传说:群众口头流传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或某种说法。文中并没有“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的内容暗示,所以选“传说”合适。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的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根据语境描写的是“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艰苦创业的事情,所以选“筚路蓝缕”合适。绵延不绝:延续不断。接连不断:一个跟着一个地。文中修饰的是“文化轨迹”,选“绵延不绝”合适。迥异:相差很远。区别:把两个以上的对象加以比较,认识他们不同的地方。文中是说“……于西方国家的文明路径”,这是比较的结果,而不是比较的过程,选“迥异”合适。故选C。【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首先根据前文“以王朝国家为框架凝聚成了最初的华夏民族”,所以后一句的应该承接“华夏民族”开始叙述,A项和D项的内容都是以“炎黄”为叙述重点,与前文内容不衔接,所以排除AD两项。再根据后文“又融合了部分东夷、苗蛮等众多部族集团而形成的”内容,可知括号里的内容是以“华夏民族”最为主语来叙述的,才能和后文的“融合”这一动词搭配形成主谓式结构,C项“从华夏民族最初的生成过程来看”是作状语成分,和后文不照应,可排除。故选B。【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画线句子存在的问题:主语“血缘”和宾语“文化共同体”搭配不当;介词结构“以……为”缺少介词“以”。B项,主语“血缘”和宾语“文化共同体”搭配不当;C项和D项介词结构“以……为”缺少介词“以”;分析可知,A项修改的恰当。故选A。【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这个概念和通常说的“古代诗歌”不同,是专用名词,专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继续流行的一种诗体,和唐代形成的近体诗相对存在。_______: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一句话,_______,同近体诗在格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同。古体诗分两大类: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或简称五古和七古)。此外还有句式长短不齐的古诗,一般归入七古。_______,但用韵、平仄和对仗都不同于律诗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诗。比如《古诗十九首》及陶渊明等人的诗都是古诗。【答案】①.古体诗的特点是②.古体诗格律上比较自由③.有的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律诗相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横线处冒号判断,第一处是总领下文的句子,再结合冒号后内容“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判断属于古体诗特点,于是得出答案。第二空,根据上文“一句话”和下文“同近体诗在格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同”,意味着横线处用一句话来概括古体诗在格律上与近体诗的要求不同,即“古体诗格律上比较自由”。第三空,由下文“但”推断,空处与后语境内容“但用韵、平仄和对仗都不同于律诗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诗。比如《古诗十九首》及陶渊明等人的诗都是古诗”相反,成转折关系,应该强调古体诗和律诗的相同点,据以上分析确定答案。21.下面的柱状图显示的是有关中学生对作文题材的偏好的抽样调查结果。请仔细阅读,用简明的语言完成后面的题目。中学生对作文题材的偏好:(1)通过柱状图所反映的信息,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针对得出的结论,你有何建议?【答案】(1)结论:①初中生喜欢写同学间的事,而高中生则偏爱写个人的生活志趣。②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都不太喜欢写社会、家庭和自己熟悉的事。(2)建议:①在写作中,初中生应关注自己的生活志趣,高中生应重视同学间的关系。②当代中学生在写作中应该多关注社会和家庭,多写自己熟悉的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1)首先观察柱状图,在所显示的五项调查内容中,前两项普遍高于后三项,而且初中生和高中生对前两项的偏好各有侧重,于是可以得出结论:初中生“爱好写同学间的事”,而高中生“爱好写个人的生活志趣”;另外无论是初中生或是高中生都不偏好写“自己家庭的事”“社会中的事”“自己熟悉的事”。(2)针对以上结论,可以提出能够将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写作偏好给予平衡的建议:在写作中,要让初中生关注一下自己的生活志趣,让高中生重视一下同学之间的关系;另外,针对无论初中生或高中生都不偏好写作的内容应积极引导他们在写作中多关注社会和家庭,多写一些自己熟悉的事。四、写作(60分)22.如今微信、微博等信息传播技术与渠道极速增多。有人认为,人们可以获取更多信息,视野会更开阔;有人认为,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视野反而狭窄了……请说说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不要写成诗歌。(2)不少于800字。【答案】范文逃离“信息茧房”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等信息传播技术与渠道极速增多,使人们可以更快捷地获取更多信息,开阔视野,但也必须警惕那些信息传播技术背后的“陷阱”,因为它会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视野变得狭隘和片面。过去,我们都推崇人要多读书,书读得越多,视野就会越开阔,心智就会越开放,格局也会越来越高,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下,一个人看的信息越多,有可能视野越来越狭窄,心智越来越封闭,格局越来越小。因为在机器的眼中,用户不再是一个鲜活的人,而是一个挂满了标签的靶子,接受精准的信息轰炸。从前打开首页,用户每次都需要从大量信息中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如今用户打开首页就会发现,所有的推荐都正中他的兴趣点,甚至眼花缭乱都不知道先点开哪个。信息的推荐从广撒网变成了精准打击。更精准的投放增加了信息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运营方的成本,增加了用户的粘着性,对于用户来讲也能避免看到一堆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省去搜索信息的时间,得到的信息更加个性化。看似两全其美,但这种科技的进步却依然值得我们警惕。接收单一的信息,极容易让人的视野变窄。高速运行的社会,留给每个人的空闲时间都不多,打开首页,已经自动为用户推荐喜欢的信息,那么在有限的时间中,用户接收到的就只有这些,若不是专门需要查找某一类信息,谁还会在一长串正中其偏好的信息中使用搜索功能?而大量类型相同、内容却不同的信息也将人厌倦某一事物并寻求新事物这一过程的周期延长。熟悉的事确实物会让人感到更放松,但久而久之,就会将自身桎梏在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而信息茧房里的人会渐渐聚合成一个小圈子,形成一种“群体共识”。不符合群体共识的他人言论,几乎都会受到整个团体的排斥和抵制。喻国明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容易使人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其思维方式必然会将自己的偏见认为是真理,从而拒斥其他合理性的观点侵入,特别是获得同一类人认同后日益演化为极端思想和极端行为。”当有一天,人类把选择权都交给了机器,那就意味着我们以为自己是自由的,但实际上却被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机器系统所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