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八中特色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八中特色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八中特色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八中特色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八中特色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昆明八中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特色高一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教师:平行高一备课组审题教师:平行高一备课组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和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一环。《诗经》中直接出现“和”一词地方共12处,其内涵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西周至春秋时期“和”的几种主要涵义。但其“和”的意义不仅仅从在语词方面有体现,还蕴含在其整体艺术形象中的,表现在其所确立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上。徐复观先生说,中国文化“走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最早在《诗经》中得到最集中、最完整的体现。睹桃花灼灼,即感女之青春和美艳(《桃夭》);观梅花盛开而衰,即悲青春和爱情之流逝(《摽有梅》);见风雨鸡鸣,则有亲人之盼(《风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均成为诗人情感心灵的写照。《诗经》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已非常成熟,这正是《诗》“和”之审美的重要意蕴所在,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理想和方式的形成,无疑也有重要意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言《诗经》之“和”,我们还必须看到,《诗经》中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和关系把握,实与它所表现的人伦亲情和关爱是深刻统一的。《诗经》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这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的感情,心灵对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那种本源于周代礼乐文化的对家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关爱,均在《诗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小雅•常棣》是最早歌唱兄弟友爱的诗;《大雅•灵台》则把君臣之乐渲染得无比温馨和谐;而《王风•葛藟》,表达一个孤儿孤苦无依,欲认他人做父母,皆得不到帮助、顾念和关怀,其语沉痛之至,又不忍卒读。显然,若没有经历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是不能写出这样的诗歌的。这种人伦亲情之“和”的表现,亦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儒家从孔子起提倡“中和”,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应该说,这种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不然,孔子就不会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对《关雎》的评价上,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不少人认为,是孔子等提出的“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若没有《诗经》这一类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由孔子提出的儒家“中和”理论,就很可能还是一个较为空洞、抽象的理论原则,难以化成一种深醇、亲心相通的现实感受,也很难真正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方式和原则。(选自毛宣国《<诗经>美学论》,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了解《诗经》“和”的意义,既要考虑语词涵义,又要考虑其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B.《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上,这种意识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C.刘勰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其直接源头是《诗经》所体现的审美方式。D.只有经历过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才能写出表现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关爱的诗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证了《诗经》之“和”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意义。B.文章通过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论证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而这种关系与人伦亲情是统一的。C.文章写《小雅·常棣》《大雅·灵台》等篇目,为《诗经》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提供了例证。D.文章写儒家孔子的事例是为了论证孔子“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诗经》中歌唱兄弟友爱,渲染温馨和谐的君臣之乐的诗篇,正是《诗经》具有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的体现。B.孔子提出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恰恰反映了《诗经》中“中和”思想对孔子的影响。C.《关雎》一文中以“关雎鸟”起兴,体现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更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D.正因《诗经》等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才使“中和”理论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原则有了可能性。【答案】1.C2.D3.B【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其直接源头是《诗经》所体现的审美方式”于文无据。文章第二段只是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诗经》中体现出来的审美意蕴并不一定是刘勰理论的直接源头。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是为了论证孔子‘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为了论证孔子提倡的“中和”论中包含着的对人伦亲情的重视,这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反映了《诗经》中‘中和’思想对孔子的影响”错误,由第四段“儒家从孔子起提倡‘中和’”可知,《诗经》“中和”思想是孔子提出来的,所以谈不上对他的影响。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弹幕功能发展初期,青少年是其发展与应用的主力军,他们拥有更高的接受度和创新能力,能带动新的功能与技术更快走向市场,弹幕在这类群体的推动下能快速郁勃于网络也不足为奇。弹幕作为视频观看中的一种评论工具,它的出现不仅能使用户在视频观看中实时浏览评论和发送评论,根本性的变革在于它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对话工具。参与对话的主体不再是以往的一对一的模式,而是以所看的视频为原始材料,弹幕为技术工具,形成了以观看视频并打开弹幕的人群为潜在沟通群体的多对多的全新对话空间。与以往社交平台中的沟通不同,弹幕只出现于视频播放中,因此各类秩序规范的约束会相对困难,受众更加倾向于在这样的环境中完成自我表达,他们之间交流也更加顺畅,从而倒逼传播者与创作者不断提高制作水准。互联网迅速发展,使处于信息社会中的人们,逐渐在技术作用下变成了漂浮于汪洋中的孤岛。人具有社会性,有时需要在互动中找寻自我价值,需要与人沟通来获得满足感。“弹幕”的出现使观看视频这个相对私密的个人活动开始出现互动感。弹幕文本叙事风格大多以轻松搞笑幽默为主。弹幕作为视频中即时评论与互动的文本,体现了用户对主流文化的调侃,对主流价值观的颠覆与解构,弹幕使用的受众通过戏谑的话语传播,轻松搞笑的吐槽,不断对视频文本进行加工与重组,受众的集体价值与倾向在这样的二次创作中展现。无论是有强烈现场感的直播互动弹幕,还是情感化的、占满屏幕的视频弹幕,都会给人强烈的仪式参与感,这种“虚拟在场”的情感共鸣,使得参与弹幕发送和浏览的受众都产生了由互动带来的狂欢。与其他社交媒体中的观点表达不同,弹幕的属性更自由与开放,不按照时间顺序机械的排列,更像是广场中随意的发言,同时又借由科技的作用保存于视频的某一个时段,消除了时空中的距离感,拉近了视频观看中互动的受众。同时在弹幕中,没有在公共空间中极具话语权和影响力的KOL(关键意见领袖)存在引导观点,使得文本更加贴近于受众自身的情感状态,受众在此刻具有身份隐匿的平等感,通过或讽刺或调侃的话语,不断进行文本与情感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参与其中的受众都得到了情绪的释放,达到了狂欢的作用。(摘编自白怡雯《从受众视角分析弹幕兴起的原因》)材料二:弹幕里充满了各式各样有趣的灵魂。在B站重温四大名著,无异于加入了一场集体怀旧。这令我们不难想起席勒的著名论断:“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那么,弹幕的游戏性与趣味性,对于其追随者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真的可以带来更美好的人生状态吗?必须承认,弹幕文字游戏的创造门槛与理解成本都极低。鉴于弹幕运动速度飞快,且面向最广大的受众,所以必须令人“秒懂”,否则将坠落于语言之海。秒懂的前提,是对庸常的臣服,这不仅是指对于媒体流行语的追随,更指向一种“自诩快乐的末人心态”。自嘲或嘲讽,均跳不出金箍棒画下的“安全圈”,保持在尚不触及本质的限度内。弹幕语言游戏,是从云端抛来的断断续续的经验碎片,其将四大名著融化降解,转变成一种轻型的、实用的人生法则。一句句俏皮话,将潜意识外化为文字趣味,就这样,弹幕暴露着人们“多快好省”的幽默感。在热衷弹幕的人看来,弹幕具备野蛮生长的创发力。与口头表演一样,弹幕业已创造出了许多“套话”与流行语。比如缩略语就正是近年常见的网络用语类型,以极其经济的拼音缩写,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召唤出固定的、集体性的反应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语言的“失焦”。格套无可厚非,但其中令人上瘾的传染力造成的传播效应,以及之于差异性表达的霸权地位,恐怕与解放创造力的初衷恰好相反。弹幕的趣味不仅是套路化的,也是相对的。区别于规范化的文学读写,它本身就被加冕为“快乐与创造力的福地乐土”。对于“自发性”“自由度”的无限肯定,势必掩盖“自由”背后的体制——弹幕场域的游戏规则与反应方式——正在发挥的主导作用。这一规则并非由游戏者共同制定,而是由“趣味”的治理术生成,其操纵者乃是资本—平台—流量的三位一体。“三位一体”再叠加超级技术,正在强势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培养固定情境下的消费“习性”,进而重塑他们的文化趣味与生活方式。人们看不见“趣味”的后台,而只是将之视为人性自然,“趣味”的治理术也就顺畅无比了。在最为讽刺的意义上,不断制造继而满足人的欲望,不正是最“人道”的生财之道吗?(摘编自李静《弹幕版四大名著:“趣味”的治理术》)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少年是弹幕发展与应用的主力,他们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也能带动新的功能与技术加速融入市场,推动弹幕的发展。B.弹幕的受众通过戏谑的话语传播,对视频文本进行加工与重组,这体现了其对主流文化的调侃,对主流价值观的颠覆与解构。C.弹幕用户在保持尚不触及本质的限度内,将四大名著转变成一种轻型的、实用的人生法则,是为了让观众秒懂。D.缩略语以经济的拼音缩写,召唤出固定的、集体的反应模式,必然会带来语言的“失焦”,影响弹幕用户的差异化表达。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以往的社交平台不同,弹幕的对话主体数量增多,对话的规则约束较少,受众更加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表达。B.弹幕给人以强烈的仪式参与感,借由科技手段拉近受众距离,其文本也更加贴近于他们的情感状态,达到了狂欢的作用。C.弹幕区别于规范化文学读写,是“快乐与创造力的福地乐土”,它正在重塑我们的文化趣味和生活方式,是一种人性自然的体现。D.人们对于“自发性”“自由度”的无限肯定,势必会让弹幕背后的资本—平台—流量操纵的“趣味”的治理术变得更加顺畅。6.材料二首段是如何引出论题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答案】4.A5.C6.①引出论题方法:从B站重温四大名著事例切入,引用席勒的著名论断,通过两个设问引出中心论题。②好处:“四大名著”经典事例具有广泛意义,引用名人论断增强了权威性,两个设问句又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青少年是弹幕发展与应用的主力……”错误,原文是“在弹幕功能发展初期,青少年是其发展与应用的主力军,他们拥有更高的接受度和创新能力,能带动新的功能与技术更快走向市场,弹幕在这类群体的推动下能快速郁勃于网络也不足为奇”,选项中缺少了“在弹幕功能发展初期”的时间限制。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C.“……是一种人性自然的体现”错误,原文中“人性自然”是在“‘三位一体’再叠加超级技术,正在强势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培养固定情境下的消费‘习性’,进而重塑他们的文化趣味与生活方式”这一情况下形成的,而并非真实的人性自然体现。选项中对“人性自然”的概念理解错误。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思路和文本特征的能力。由“在B站重温四大名著,无异于加入了一场集体怀旧。这令我们不难想起席勒的著名论断:‘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可知,在引入“那么,弹幕的游戏性与趣味性,对于其追随者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真的可以带来更美好的人生状态吗?”这些论题时,作者一方面从B站重温四大名著事例切入文本,一方面引用了席勒的著名论断。《西游记》和两个问句,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论证的角度来说引用席勒的著名论断增强了权威性、真实性。同时,“四大名著”经典事例为广大读者熟知,具有较为广泛的意义,也增强了故事的权威性。(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围城(节选)钱钟书方鸿渐到了欧洲,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第四年春天,他看银行里只剩四百多镑,就计划夏天回国。方老先生也写信问他是否已得博士学位,何日东归。他回信大发议论,痛骂博士头衔的毫无实际。方老先生大不谓然,可是儿子大了,不敢再把父亲的尊严去威胁他;便信上说,自己深知道头衔无用,决不勉强儿子,但周经理出钱不少,终得对他有个交代。过几天,方鸿渐又收到丈人的信,说什么:“贤婿才高学富,名满五洲,本不须以博士为夸耀。然令尊大人乃前清孝廉公,贤婿似宜举洋进士,后来居上,愚亦与有荣焉。”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可是现在要弄个学位,无论自己去读或雇枪手代做论文,时间经济都不够。干脆骗家里人说是博士罢,只怕哄父亲和丈人不过;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他想不出办法,准备回家老着脸说没得到学位。一天,他到柏林图书馆中国书编目室去看一位德国朋友,瞧见地板上一大堆民国初年上海出的期刊。信手翻着一张中英文对照的广告,是美国纽约什么“克莱登大学函授班”登的,说毕业给予相当于学士、硕士或博士之证书,章程函索即寄,通讯处纽约第几街几号。方鸿渐心里一动,想事隔二十多年,这学校不知是否存在,反正去封信问问,不费多少钱。那登广告的原是个骗子,人也早死了。他住的那间公寓现在租给一个爱尔兰人,具有爱尔兰人的不负责、爱尔兰人的急智、还有爱尔兰人的穷。他当时在信箱里拿到鸿渐来信,以为邮差寄错了,但地址明明是自己的,好奇拆开一看,莫名其妙,想了半天,快活得跳起来。忙向邻室小报记者借个打字机,打了一封回信,说先生既在欧洲大学读书,程度想必高深,无庸再经函授手续,只要寄一万字论文一篇附缴美金五百元,立即寄上哲学博士文凭。署名PatricMahoney,后面自赠了四五个博士头衔。方鸿渐看信纸是普通用的,上面并没刻学校名字,信的内容分明更是骗局,搁下不理。爱尔兰人等急了,又来封信,说如果价钱嫌贵,可以从长商议,本人素爱中国,办教育的人尤其不愿牟利。方鸿渐盘算一下,想爱尔兰人无疑在捣鬼,自己买张假文凭回去哄人,岂非也成了骗子?可是——记着,方鸿渐进过哲学系的——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兵士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哄骗。圣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父亲和丈人希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人好意思教他们失望么?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反正自己将来找事时,履历上决不开这个学位。索性把价钱杀得极低,假如爱尔兰人不肯,这事就算吹了,自己也免做骗子。便复信说:至多出一百美金,先寄三十,文凭到手,再寄余款;此间尚有中国同学三十余人,皆愿照此办法向贵校接洽。爱尔兰人起初不想答应,后来看方鸿渐语气坚决,又就近打听出来美国博士头衔确在中国时髦,渐渐相信欧洲真有三十多条中国糊涂虫,要向他买文凭。于是他抱薄利畅销的宗旨,跟鸿渐生意成交。他收到三十美金,印了四五十张空白文凭,填好一张,寄给鸿渐,附信催他缴款和通知其他学生来接洽。鸿渐回信道,经详细调查,美国并无这个学校,文凭等于废纸,姑念初犯,不予追究,希望悔过自新,汇上十美金聊充改行的本钱。爱尔兰人气得咒骂个不停,喝醉酒,红着眼要找中国人打架。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鸿渐用克莱登大学的假文凭欺骗父亲和丈人,一方面是因为他惯于自欺欺人,但主要是因为他的一片孝心。B.作者借方鸿渐丈人周经理的信讽刺了当时社会中的虚荣心态,崇洋媚外,看重外国文凭,也为下文买假文凭作铺垫。C.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第一个破折号表示加强重点,第二个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两个破折号连用,也是作者巧妙地表达了对方鸿渐自欺欺人行为的讽刺。D.文章最后一句是在调侃近代中国外交上的软弱无能,使读者忍俊不禁又能发人深省,体现了作者的幽默机敏。8.请结合文本,分析方鸿渐的人物形象。9.有人评价,钱钟书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幽默大师,钱氏幽默是渊博机敏中带着一点“毒舌”的味道。请从文中举出两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对钱氏幽默的特点进行赏析。【答案】7.A8.①不学无术的读书人。他到欧洲留学,“四年换了三个大学,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毫无真才实学。②惯于自欺欺人。为自己买假文凭欺骗家人找借口,是因为不想让父亲与丈人失望的一片孝心,还用古代圣人也会欺骗为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拙劣行径。③自尊尚存,良知未泯。虽然用假文凭欺骗家人,但是自尊心尚存,不想在社会上招摇撞骗,决定“自己将来找事时,履历上决不开这个学位”。④颇有小聪明。他看到旧杂志上的广告就能想出买假文凭的主意;识破爱尔兰人的骗局,并在交易中占上风。9.①比喻。用亚当、夏娃遮羞的树叶来比喻文凭,一张纸就可以遮羞包丑,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比喻精妙而犀利。②引用(用典)。引用柏拉图、孔孟撒谎骗人的例子,引经据典地嘲讽方鸿渐的自欺欺人,道貌岸然。显得机敏而深刻。③反讽。爱尔兰人为哄骗方鸿渐买假文凭,说“本人素爱中国,办教育的人尤其不愿牟利。”反话正说,辛辣讽刺了其利欲熏心的丑陋、滑稽嘴脸。方鸿渐与爱尔兰人交易取得胜利,“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反话正说,反讽了当时国家的软弱无能,冷峻而悲愤。【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主要是因为他的一片孝心”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圣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父亲和丈人希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人好意思教他们失望么?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他为自己买假文凭欺骗家人找一些孝心作借口,表现了他自欺欺人。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方鸿渐到了欧洲,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可见其不学无术,毫无真才实学。根据“一天,他到柏林图书馆中国书编目室去看一位德国朋友,瞧见地板上一大堆民国初年上海出的期刊。信手翻着一张中英文对照的广告,是美国纽约什么‘克莱登大学函授班’登的,说毕业给予相当于学士、硕士或博士之证书,章程函索即寄,通讯处纽约第几街几号。方鸿渐心里一动,想事隔二十多年,这学校不知是否存在,反正去封信问问,不费多少钱”和“方鸿渐看信纸是普通用的,上面并没刻学校名字,信的内容分明更是骗局,搁下不理”“索性把价钱杀得极低,假如爱尔兰人不肯,这事就算吹了,自己也免做骗子。便复信说:至多出一百美金,先寄三十,文凭到手,再寄余款;此间尚有中国同学三十余人,皆愿照此办法向贵校接洽。爱尔兰人起初不想答应,后来看方鸿渐语气坚决,又就近打听出来美国博士头衔确在中国时髦,渐渐相信欧洲真有三十多条中国糊涂虫,要向他买文凭。于是他抱薄利畅销的宗旨,跟鸿渐生意成交”,他看到旧杂志上的广告就能想出买假文凭的主意;识破爱尔兰人的骗局,并在交易中占上风。可见其颇有小聪明。根据“圣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父亲和丈人希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人好意思教他们失望么?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他为自己买假文凭欺骗家人找一些孝心作借口,还用古代圣人也会欺骗为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拙劣行径,可见其惯于自欺欺人。根据“反正自己将来找事时,履历上决不开这个学位”,虽然用假文凭欺骗家人,但是自尊心尚存,不想在社会上招摇撞骗,可见其自尊尚存,良知未泯。【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如“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亚当、夏娃遮羞的树叶来比喻文凭,一张纸就可以遮羞包丑,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比喻精妙而犀利。如“他住的那间公寓现在租给一个爱尔兰人,具有爱尔兰人的不负责、爱尔兰人的急智、还有爱尔兰人的穷”,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文中的爱尔兰人行事混乱、利欲熏心的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如“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兵士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哄骗。圣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父亲和丈人希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人好意思教他们失望么?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这段文字中作者引用柏拉图、孔孟撒谎骗人的例子,引经据典地嘲讽方鸿渐的自欺欺人,道貌岸然的行为。如“爱尔兰人等急了,又来封信,说如果价钱嫌贵,可以从长商议,本人素爱中国,办教育的人尤其不愿牟利”中“本人素爱中国,办教育的人尤其不愿牟利”是反讽的手法,辛辣讽刺了爱尔兰人利欲熏心的丑陋、滑稽嘴脸。如“爱尔兰人气得咒骂个不停,喝醉酒,红着眼要找中国人打架。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中“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也是反讽的手法,讽刺了当时国家的软弱无能,冷峻而悲愤。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史思明乘胜西攻郑州。李光弼整众徐行,至洛阳,谓留守韦陟曰:“贼乘胜而来,利在按兵,不利速战。洛城不可守,于公计何如?”陟请留兵于陕,退守潼关,据险以挫其锐。光弼曰:“两敌相当,贵进忌退。今无故弃五百里地,则贼势益张矣。不若移军河阳,北连泽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此猿臂之势也。夫辨朝廷之礼,光弼不如公;论军旅之事,公不如光弼。”陟无以应。冬,十月,丁酉,下制来征史思明,群臣上表谏,乃止。史思明引兵攻河阳,使骁将刘龙仙诣城下挑战。龙仙恃勇,举右足加马鬣上,慢骂光弼。光弼顾诸将曰:“谁能取彼者?”孝德请行。光弼问:“须几何兵?”对曰:“请挺身取之。”光弼壮其志,然固问所须。对曰:“愿选五十骑出垒门为后继,兼请大军助鼓噪以增气。”光弼抚其背如其求而遣之。孝德运矛跃马搏之,斩首,携之以归。贼众大骇。周挚复收兵趣北城。光弼遽帅众入北城,登城望贼曰:“贼兵虽多,器而不整,不足畏也。不过日中。保为诸君破之。尔辈望吾旗而战,吾飐旗缓,任尔择利而战;吾急飐旗三,则万众齐入,死生以之,少退者斩。”又以短刀置靴中曰:“战,危事。吾国之三公,不可死贼手。万一战不利,诸君前死于敌。我自刭于此,不令诸君独死也。”诸将出战,顷之,廷玉奔还。光弼望之,惊曰:“廷玉退,吾事危矣!”命左右取廷玉首。廷玉曰:“马中箭,非敢退也。”使者驰报,光弼令易马。遣之。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光弼驱俘囚临河示之,乃遁。(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B.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C.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D.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酉,此处指干支纪日中的丁酉日,其前一天是丙申日,后一天是戊戌日。B.下制,指下制书,“制”指帝王的命令,类似的词还有“诏”、“敕”、“谕”、“告”、“白”等。C.垒门,“垒”指古代军中作防守用的墙壁,“故垒”中的“垒”用的也是这个含义。D.三公,是我国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朝时指太师、太傅、太保;隋唐时指太尉、司徒、司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光弼认为自己和韦陟各有所长,自己在辨别朝廷礼仪方面虽然不如韦陟,但在安排军旅事务作战方面韦陟却不如自己。B.皇帝下制书要亲自讨伐史思明,在大臣们的劝谏下停止了亲征,另一方面,史思明让刘龙仙去辱骂李光弼,挑战河阳驻军。C.孝德请求出战刘龙仙。李光弼派遣了五十名骑兵为孝德殿后,他抚摸孝德后背的动作表现出他对部下的肯定、爱护和激励。D.李光弼治军军纪严明,当看到廷玉从前线跑回时,就让左右去斩杀廷玉以示众,廷玉解释说自己的马中箭,才幸免于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贼乘胜而来,利在按兵,不利速战。洛城不可守,于公计何如?(2)对曰:“请挺身取之。”光弼壮其志,然固问所须。【答案】10.A11.B12.B13.(1)叛军乘胜来攻,我们应该按兵不动,不宜与敌速战速决。看形势洛阳城难以坚守,你有什么计策呢?(2)白孝德回答说:“我一个人就行。”李光弼赞扬他的勇敢,但坚持问他需要什么支援。【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李光弼不断地挥动着手中的指挥旗,众将领都冒死进攻,呼喊之声惊天动地,叛军顿时大败,被杀一千余人,被俘虏五百人,掉进水中被淹死的有一千余人,周挚仅带领数名骑兵逃走,叛军大将徐璜玉、李秦授被俘。叛军的河南节度使安太清退保怀州。史思明不知道周挚已被打败,还在南城进攻。可根据上文李光弼对将士们的要求“万众齐人,死生以之”判断“齐进致死”不能断开,“呼声”是“动天地”的主语,在其前断开,可排除掉B、C。“遁去”是个固定词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类似的词还有‘诏’、‘敕’、‘谕’、‘告’、‘白’”中的“白”错误。“白”指下对上的禀告、报告。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B.“史思明让刘龙仙去辱骂李光弼”错误。从文中“龙仙恃勇……慢骂光弼”看,史思明是派遣刘龙仙挑战官军,但辱骂李光弼则是刘龙仙倚仗自己的英勇做出的举动,和史思明无关,故选项中“史思明让刘龙仙去辱骂李光弼”表述错误。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贼”,叛军;“不利速战”,不应该与敌速战速决;“何如”,怎么样。(2)得分点:“壮”,意动用法,认为……雄壮;“固”,坚持;“所须”,需要多少人马。参考译文:史思明率兵乘胜西攻郑州,李光弼整军缓缓而行,到了洛阳,对留守韦陟说:“叛军乘胜来攻,我们应该按兵不动,不宜与敌速战速决。看形势洛阳城难以坚守,你有什么计策呢?”韦陟请求留兵于陕郡,退守潼关,占据险要之地,以挫敌锋锐。李光弼说:“两军相当,贵进忌退,现在没来由地放弃五百里地,叛军的势力就会更加嚣张。不如移军于河阳,北与泽潞兵相连,如果有利就进取,不利就退守,里外相应,使叛军不敢向西进攻,这形势就好似猿猴伸缩自如的手臂,说到朝廷中的礼仪,我不如你;如果论指挥军事,你不如我。”韦陟没有说话。冬季,十月丁酉(初四),肃宗下制书要亲自征讨史思明,因群臣上表书谏阻才罢。史思明率兵来攻打河阳,派骁将刘龙仙到城下来挑战。刘龙仙仗着勇力,把右脚举起来放在马鬣上,谩骂李光弼。李光弼看着各位将领说:“哪一位能为我把他的头颅取来?”白孝德愿往,李光弼问道:“你需要多少兵马?”白孝德回答说:“我一个人就行。”李光弼赞扬他的勇敢,但坚持问他需要什么支援。白孝德说:“希望挑选五十名骑兵出营门为后援,并请求大军在后面擂鼓叫喊以助威。”李光弼拍着白孝德的肩膀鼓励他,按照他的要求准备并让他出战。白孝德挟着两根长矛,策马横过河流而进。砍下头颅,持之以归。叛军士卒看见后十分惊骇。叛军大将周挚又收兵逼近北城。李光弼立刻率兵到了北城,登上城头望着叛军说:“敌人虽然兵多,但混乱而不整齐,用不着害怕。过不了中午,我保证为大家打败敌人。你们都看着我的旗子作战,如果我的旗子挥动缓慢,就任凭你们选择有利时机出战,如果我急速挥动旗子多次,你们就全军齐发,冒死前进,稍有后退者杀!”然后李光弼又把一把短刀放置在自己的靴子中,说:“战斗是危险的事情,我身为国家的三公,不能够死于叛军之手,万一战斗失败,大家在前面死于敌手,我就在这里自刎而死,决不会只让大家战死。”于是众将领出战,不一会儿,郝廷玉逃下阵来。李光弼望见,大惊说:“郝廷玉逃下阵来,我的计划就危险了。”于是命令左右的人去把郝廷玉的头颅割下来。郝廷玉说:“是我的坐骑中箭,并不是我怯战退了下来。”使者驰马来报告李光弼。李光弼就命令换了一匹马,让郝廷玉重新上阵。李光弼不断地挥动着手中的指挥旗,众将领都冒死进攻,呼喊之声惊天动地,叛军顿时大败,被杀一千余人,被俘虏五百人,掉进水中被淹死的有一千余人,周挚仅带领数名骑兵逃走,叛军大将徐璜玉、李秦授被俘。叛军的河南节度使安太清退保怀州。史思明不知道周挚已被打败,还在南城进攻,李光弼把俘虏的叛军赶到河边上让史思明观看,史思明才退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野人送朱樱杜甫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忆昨赐沾门下省②,退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注]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沾:即沾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诗人所经历的时空变化。B.“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诗人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C.“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D.以时间词为标识,全诗可分作三层:前两联一“今日”,第三联一“当年”,第四联“今日”。15.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整首诗分析。【答案】14.B15.①“金盘玉箸无消息”承预联对当年皇帝赐樱桃的回忆,表达此时远离朝廷的伤感与思念,表现诗人对皇朝的忠心。②“尝新”呼应首联今日村民赠樱桃一事,表达诗人尝樱的喜悦和对村民的感激之情。③“任转蓬”表达此刻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之情,暗含忧时伤乱之感。【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B.“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错误,此处表现的诗人情感不是哀愁,而是对如此娇嫩的樱桃的珍爱。故选B。【15题详解】本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金盘玉箸无消息”是运用借代的手法,承接上文“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联想到皇帝赐给樱桃的情景,此处借用“金盘玉箸”指朝廷,期盼着朝廷能有消息到来,表现了对朝廷任用自己的期盼和对朝廷的忠心。“尝新”指“野人相赠满筠笼”,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诗人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此日尝新”勾起了回忆,“忆昨赐沾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在门下省内接受樱桃之赐,退朝时分,徐徐擎出宫门。这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次日”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转蓬”是诗人以蓬草自比,辗转漂泊如蓬草般居无定所,“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乐声轻细特点,以“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乐声流畅的特点。(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要严明奖惩制度,在评论人物和升降官吏的时候做到一视同仁。(3)荀子在《劝学》中以行路作比喻,从反面告诫我们不重视积累就不能达到高远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4)《论语》中既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又讲学习方法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5)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刘义隆草率出兵,意图像汉朝大将霍去病那样建立“_________________”功业,最终却落得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后果,词人在对孙权和刘裕进行赞扬的同时也对刘义隆进行了无情的批判。(6)《师说》中韩愈在对比分层论述完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后,再次用“_______,_____”感叹此风气,表现出了鲜明的批判之意。【答案】①.小弦切切如私语②.间关莺语花底滑③.陟罚臧否④.不宜异同⑤.(故)不积跬步⑥.无以至千里⑦.学而不思则罔⑧.思而不学则殆⑨.封狼居胥⑩.赢得仓皇北顾⑪.师道之不复⑫.可知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的书写:“陟”“臧”“跬”“罔”“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古至今,无论东方西方,交通一直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世界成了紧密联系的“地球村”,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现代交通的四通八达,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交通推动了经济融通、人文交流的水平。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给全球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带来严重挑战,交通对于加强互联互通、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性更加彰显,世界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呼唤更加强烈。()。深刻总结交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是打通全球交通发展互联互通“梗阻”的中国良方,也是推进全球可持续交通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引,为世界出路路相通、美美与共的美好蓝图。深化交通合作,促进互联互通,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要义。当今世界,各国,利益交融前所未有。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共克时艰、共享机遇、共创未来,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全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是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中国面对世界、面向未来的庄严承诺。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中国是全球发展的领军者,在重大全球议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相加绘画休戚与共坚贞不屈B.相加擘画息息相关坚定不移C.叠加擘画休戚与共坚定不移D.叠加绘画息息相关坚贞不屈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没有可持续的发展,就没有可持续的交通。B.没有可持续的交通,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C.有了可持续交通,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D.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有可持续交通。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到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再到现代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交通推动了经济融通、人文交流。B.从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到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再到现代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交通推动了经济融通、人文交流。C.从古丝绸之路驼铃帆影,到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再到现代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交通提高了经济融通、人文交流。D.从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到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再到现代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交通提高了经济融通、人文交流。【答案】17.C18.B19.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相加:互相加起来,叠加:使一物与另一物占有相同位置并与之共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是共存的,故选择“叠加”。第二处,绘画:用笔等工具和墨、颜料等材料,在物质平面上绘制可视的形象。擘画:也作擘划。筹划,布置,机构新立。文中指筹划一种“路路相通,美美与共”的模式,故选用“擘画”。第三处,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休戚与共: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形容关系紧密,利害相同。文中说的是各国之间的利益,故用“休戚相关”。第四处,坚贞不屈:坚守节操,不向恶势力屈服。坚定不移:移:改变,变动。稳定坚强,毫不动摇。根据文中“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没有坚守节操的意思,应选用“坚定不移”。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根据文中的意思和陈述的逻辑来分析,文段主要阐述了交通促进发展的观点,因此所选句子要“交通”在前,“发展”在后,排除A、D项;比较BC两项,两句中所用连词有所不同,一个用了“没有……就没有……”,一个用了“有了……就能……”,“交通”是非充要条件,“有……就”,太绝对,故排除C。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中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现代交通的四通八达,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应调换位置;二是搭配不当,“推动”与“水平”动宾搭配不当。B.语序不当,“从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到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应为“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到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C.成分残缺,“提高”一词缺少宾语“的水平”。D.语序不当,“从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到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应调整为“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到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成分残缺,“提高”一词缺少宾语“的水平”。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物多样性事关文明的兴衰。物种丰富,________________,人类文明才能健康发展;反之,物种贫乏,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则人类文明发展将受阻。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良好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物种能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减少疾病传播。然而,《地球生命力报告》指出,自1970年以来,动物的种群数量平均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