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福建省三明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福建省三明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福建省三明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福建省三明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三明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材料一:①夫子其人,大概是数千年中国历史上,记载最丰富、细节最生动、面目最清晰、气象最宜人的伟大圣哲,也是华夏文明之学统和道统的重要奠基者,他不唯是“千古一圣”的不二之选,更是中国文化的最大恩人!②《论语》其书,几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私家著述,其取法之高、化人之深、流传之广,影响之大,绝非一般经典之可比,即便称其为“中国人的圣经”,亦毫不为过。窃以为,凡有血气、通文墨、思进取、求良知、明善道的中国人,皆应在有生之年阅读此一“圣经”,而且,起始年龄越早越好,阅读次数多多益善!③其实,只要是读书人,都应该寻找这个缘,把握这个缘,扩充这个缘。我素所敬仰的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诚哉是言也!④我因读《论语》而受益,久而久之,不免技痒心动,必欲加入“劝人读《论语》”的行列而后快。本书之撰写,盖缘于此。⑤前辈学者徐梵澄先生在《孔学古微·序》中说:“过往的历史显示出中国人非常保守,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说,中国人之所以能够战胜所有内乱和外侵,主要是因为在2500年的历史中我们一直坚守着儒家的道路。公元6世纪上半叶,曾经有人试图用佛教统治一个大帝国,但是失败了。除此之外,道家是这个民族思想中的巨大暗流,但从未显著地浮上过表面。”又说:“流行的观念认为儒学在本质上是世俗的,或以为儒学仅为一堆严格的道德训诫或枯燥的哲学原则。事实却恰恰相反,儒学在本质上是极具精神性的,亦有难以逾越的高度和不可测量的深度,有极微妙精细处乃至无限的宽广性和灵活性,甚或遍在之整全性。”(摘编自刘强《每个中国人都是儒家——<论语新识>自序》)材料二:①同西方文化传统强调个体,尊重个性发展相反,中国伦理传统却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在宗法观念下,个人是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层层统属,各有责任和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而需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则是所谓“五常”:仁、义、礼、智、信,由此而达到“群体和谐”、“四海一家”的儒家理想社会状态。这里反复强调的是群体意识和稳定状态,至于个人的权利和意志则显得无足轻重。这种伦理道德标准的形成,同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不无关系。农业社会一般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社会成员在长期的共同地域生活中,彼此互相交往、互相帮助的机会较多,所以比较容易形成集体活动的群体或有某种血缘关系的较大的家族。比较浓厚的群体观念也正是在这种静态、稳定的社会中形成的。“群体和谐”的伦理追求,既有其优长,也有其不足。从优长的一面看,在这种伦理观念制约下,社会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民族乃至家族,很容易形成“命运共同体”,在该共同体内所有成员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往往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能够比较团结、和谐一致。②同时,在群体生活中,一般而言,有较高的道德水准,能同舟共济,比较具有人情味。但过分强调群体观念和一致性,像孔子所说的那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必然会压抑个性的发展,限制个人的创造力,也会使集体缺乏必要的生机与活力,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钱穆批评儒家伦理道德的缺陷时,指出:“他们太看重现实政治,容易使他们偏向社会上层而忽略了社会下层;常偏向于大群体制而忽略了小我自由。”这是很有见地的见解。的确,如何维持在群体与个体之间,大我与小我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的适当平衡,不因强调集体意识而忽略个体自由,最终阻碍民族创造力的发展,是今天中国文化建设无法回避的大问题。(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材料三:①这些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使我对孟子的“四端之说”有了更深的理解。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②作为“礼”的起始点,这种“辞让之心”就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善意,是人作为社会动物的“乐群”的一面。而在中国的儒释道三教以及基督教等宗教里,都倡导“谦逊”的价值观。这个“谦逊”,“谦”即谦卑、谦和、谦虚;加“逊”,即逊让、辞让、忍让的意思。总的来说,就是“克制自己,以礼待人”,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克己复礼”。③对人有礼貌,本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善意,是对社会环境的一种友爱之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部分四个词,其一是“友善”。提倡并践行“友善”太重要了!传统的乡土社会,“友善”是对周围熟悉人的。如今工业化、城市化了,我们每天要接触很多陌生人,可是我们并没有与时俱进,还只是对亲友才“友善”。同一个社区同一栋大楼的人,如果不是熟悉的,就舍不得给一个笑脸。这就是一些有海外旅行经验的人感叹的,出境到了发达国家和地区,才知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互相对待。现在这样子,我们实在不好意思声称自己来自“礼义(仪)之邦”!④“礼”是形式,是手段,它的基础和旨归是“仁爱”。孔子又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可见,在孔子的学说中“仁爱”才是目的。⑤请看,那些在机舱里为座椅打群架的人们,那个争执中拿开水泼向空姐的女子,最要害的不是懂不懂礼,而是心中对别人有无仁爱之心——但凡有点爱心,都不会那么横那么狠吧。⑥孔子尊敬的政治家管子,是个务实主义者。《管子》“国颂”篇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牧民”篇解释“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为什么必须“礼不逾节”?因为“不逾节则上位安”。在社会伦理层面,关于“礼”的学说,不论儒释道,“三家”或者说“三教”,都有可取之处;而且,即便在今天看来,可取之处仍然是主要的。⑦总而言之,我认为“礼”的核心是“仁爱”与“谦逊”。道理其实很简单。试以乘公交车为例:等车、上车要有“逊让”之心,不要挤,不要抢。如果要好人一味逊让,可能他就不能按时上班了,这不公平。所以,要按先来后到排队,不许插队,这就是“秩序”,也就是“礼制”。上车之后,让老弱病残孕先落座;见后来者有更需要座位的,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他,这便是“仁爱”;受用了人家的让座,对人家的善意应该表达感谢,这是最起码的“知恩图报”……大家都为别人着想,都守秩序,都与人为善,整个社会就显得彬彬有礼,文明和谐了,这就是“礼义之邦”。(摘编自鄢烈山《也来说一说“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在本质上是极具精神性的,亦有难以逾越的高度和不可测量的深度,道家是这个民族思想中的巨大暗流,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B.中国伦理传统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强调“群体和谐”、“四海一家”,所以它的社会是静态、稳定的。C.材料二能够解释材料一的“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说,中国人之所以能够战胜所有内乱和外侵,主要是因为在2500年的历史中我们一直坚守着儒家的道路”这一观点。D.材料三认为在如今工业化、城市化的陌生人社会里,要与时俱进,对陌生人也应该“友善”,这和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2.根据这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华夏文明之学统和道统的重要奠基者,是“千古一圣”,《论语》一书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B.我们在强调群体观念和一致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在群体与个体之间,大我与小我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维持适当平衡。C.在社会伦理层面,儒道释关于“礼”的学说,在今天仍然有很多可取之处,对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启示。D.“礼”的核心是“仁爱”与“谦逊”,但不能因“仁爱”与“谦逊”而破坏了“秩序”,社会是需要守秩序的,是需要“礼制”的。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的长老统治。B.《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D.抗疫中中国民众表现出强烈的责任自觉。4.请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简述材料二的行文思路。5.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材料三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见麒麟哥舒意苏园原园主一门五相,崇祯煤山后辞官,从此不再出仕。返家在屋后种下了第一株桃树,每年开春又种下新树,园子里的桃树变成了桃林,桃林又连成一片。从屋里往外望,是漫山遍野的桃树,桃花一旦绽开,满眼都是花海。南庄方圆百里都能闻到桃花清香,人称“万里桃花”。丁丑年秋,日本陆军进驻了南庄。藤原走进苏园大屋,成为园林的住者。不久日本翻译就传出话,藤原长官要为儿子承太找个家庭教师,要求是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史记通鉴无不精通,还要一手工整行书。整个南庄唯有一个私塾先生符合要求,当地人称苏夫子。夫子女儿守真和私塾的孩子们玩耍,渐渐走入桃林深处,在晨昏明暗间,第一次看见了一个奇特身形。再次醒来时,守真已经躺在父亲的怀里。“我好像看见了一头走兽。”守真说,“它像是很大的狗或者很大的鹿,但要比它们都大,它头上有冠冕一样的犄角,昂着脖颈,看起来很骄傲,又孤独,像是落单了在寻找伙伴,但是它看着我的时候,眼神就像看着自家幼崽。”夫子提起笔,在粗纸上写下两个字,两个非常多笔画的古字。守真学着写,四十二笔,一笔一画,写出这两个字。她看纸上墨宇,仿佛一头沉默古兽,浓缩在她笔端。夫子说:“麒麟,这是它的名字。”“麒麟是古兽,古人把它视为仁慈的化身,太平之世,或者祥瑞之人才能看见它。”夫子说,“孔子就曾经见过麒麟。”守真说:“可是现在是乱世。”夫子说:“所以麒麟不应该现在出现。”一天,午课结束,一队士兵从车上扛下一棵大树。承太说:“父亲说,园里桃树已经枯死,想看看樱花树移植过来能否存活。”守真说:“如果能呢?”承太说:“那就把桃林都砍掉,全部换成樱花树。反正这片桃林都快死了。这样到了隔年春天,我们就能看见漫山樱花了。”守真说:“樱花不是南庄的桃花。”月亮渐渐隐没,云隐风起,风起树动,树叶簌簌作响。守真第一次这么近看见麒麟的样子,她慢慢站了起来,抬起手轻轻抚摸麒麟的躯体,感觉手上一片湿滑,还以为是雨水,再看向麒麟,她看清了它身上的斑纹。那些斑纹不是普通纹路,有形而具意,是一行又一行的文字。有的字她认识,有的只在字帖摹本见过,有的字不知其意。有的古朴如鼎,有的行飞如云。字和字连在一起,有时会形成句子,句子又结成了篇章。白日依山奔流到海,十年生死不尽长江。她能认出一些诗句,每当她读出所见的文字,随着雨水的冲刷,躯体上的文字又变成了新的字句。她仔细分辨,看着自己的手,雨水的颜色没有这么深,在夜里,这是像黑墨一样的颜色,粘在地的手上。麒麟身上遍布伤口。雨夜惊雷大作,一道闪电劈下桃林。守园的日本兵清晨换岗时才看见,一棵大树被昨夜的雷电一劈为二,正是刚刚移植到园子的枝垂樱树。他们走近倒伏的树身,树下的焦土上,有四枚深深的蹄印。藤原请夫子前往书房一叙。夫子进入书房,看见藤原正在写字,“夫子的颜体,真有真卿先生的风骨。”藤原说,“相比真卿行楷,我对另一位大家的字体更为推崇。”夫子说:“这是瘦金体。”藤原说:“正是北宋徽宗皇帝的笔法,有宋以来,没有比它更具美感的书法了。”夫子说:“字是好字。”藤原说:“夫子擅长否。”夫子说:“没练过,恐非所长。”藤原说:“书法之道,不能勉强。我们不说书法,来说一下这两个字。”夫子问:“哪两个字?”藤原拈起老旧宣纸,上面是夫子写的两个字,四十二笔。“麒麟。”藤原说,“我们就说一下麒麟。夫子既然写了,我想听夫子说文解字。”夫子摇了摇头,“麒麟是传说中的动物,大多出现在上古神话、民间传说,麋身牛尾有角,现实里并无这种动物,我想这大抵是古人的想象,牵强附会。”藤原说:“原来夫子看来,麒麟只是想象。那么说起来,孔子二见麒麟,《春秋》见麟而止,只是孔子想当然。”夫子说:“也许孔子见到的只是一种驼鹿,所以这两字都以鹿为字首。”藤原说:“所以夫子并不相信中国有麒麟这种祥瑞之兽。”夫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敢问一下藤原先生,如果见到了麒麟,又会怎样?”藤原说:“如果我有幸看见这种神圣高贵的动物,绝对不会抓去动物园圈养,我们会请回京都,尽一切可能保护和研究。真是可惜,麒麟并非野兽,我觉得麒麟代表了中国文化里最宝贵的那一部分。”夫子说:“遗憾的是,藤原先生见不到麒麟。不管在这个园子里,还是其他地方,都没有藤原先生想象中的麒麟,那只是传说中的动物。”雷雨过后,南庄执行宵禁。第二天进苏园上课时,大门卫兵仔细检查了夫子的通行证,才放他们进入府邸。夫子下午开始讲解经文,讲的是《里仁篇》章节。藤原进入教室听讲时,夫子正好说到,“朝闻道,夕死可矣。”两个孩子随之吟唱,仿佛这是一句孔子千年前吟唱的诗。滕原拍了拍手,从教室门外走进两名日本宪兵。藤原说:“最后还想再问夫子一次,夫子见过麒麟没有。”夫子说:“我从没有见过麒麟。”一名宪兵搭住了夫子的肩膀,夫子嘴唇动了动,想说点什么,守真低声说,“爸,覆巢之下。”夫子就不说话了。夜晚苏园的方向,那里红光艳艳,不知道火从何而起,是谁放火烧山。漫山的桃林都在燃烧,看起来仿佛万里桃花一起盛开。山林间火光绰绰,隐隐约约,真真切切,如有什么活物浴火奔走,化为灰烬,散于花海。守真看了一会儿,从书包里取出一本古旧的线装书,翻到最后一页。上面是夫子的颜楷,“丁丑年秋。”之后空白。守真取出毛笔砚台,一边磨墨一边抹泪。她擦去眼泪,开始在最后一页上挥笔,纸页上渐渐出现了后面的文字。“丁丑年秋,夫子化麟,隐入桃林,是夜桃林花开万里,绵延不绝。”(原载《小说月报》2023年第1期,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藤原将樱花树移植到苏园,象征着日本对中国文化侵略的深入;而樱花树被雷劈,则隐喻侵略者的野心不可能实现。B.一天,午课结束,承太与守真间有一番对话,这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介绍。C.苏夫子和藤原讨论书法之道时,从风骨和美感的角度比较颜体和瘦金体,夫子的“恐非所长”隐含着他的价值倾向。D.夫子在藤原两番追问下,尤其是日本宪兵武力胁迫下,虽未直言麒麟的真实性,但最终“不说话了”予以默认。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藤原聘请精典籍、善书法的家庭教师,并与夫子探讨书体,深究麒麟的有无,多角度侧面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B.守真幻见麒麟一段中,作者将古老的汉字、诗词和传奇的麒麟结合,以虚写实,离奇而又真切,使形象形意兼具。C.苏夫子多次引用孔子的事迹和语录,从孔子见麟,到“子不语”“朝闻道,夕死可矣”等,表现了夫子对孔子的崇拜,以及身死后不能继续传道的遗憾。D.小说结尾夫子化麟,隐入万里桃林,表达言简义丰,寓悲壮于诗意,艺术化地完成了矛盾冲突后的主旨揭示。8.说中麒麟形象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麒麟形象的丰富意蕴。9.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向我们展现了拉丁美洲的历史文化,本文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节选自班固《苏武传》)文本二: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客A主B之C形D既E不F相G如H步I马J之K势L又M甚N悬O绝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效,指献出,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的“效”字意思相同。B.穷,指用尽,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返本”的“穷”字意思相同。C.执事者,指掌权者,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执事”意思不同。D.捐,指舍弃,与成语“功不唐捐”中的“捐”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认为皇帝栽培提拔了自己,自己才得以居高位享厚禄,愿为朝廷牺牲一切,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也心甘情愿。B.李陵率领五千士兵,与单于亲率的十多万匈奴精兵作战,李陵军队死伤惨重,虽然竭尽全力,最后李陵还是被单于俘虏。C.高皇帝曾亲率三十万大军,带领猛将和谋臣,还是被匈奴围困在平城,李陵以此为例说明自己勇猛善战超过高祖,不该受到朝廷如此苛待。D.李陵给苏武写信,表明自己投降匈奴是情势所迫,没有以死殉国是有缘由的,自己绝非贪生怕死之人,希望得到苏武的理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2)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3)终不得归汉,空自苦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①驿里逢冬至②,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注】①邯郸: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②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下旬,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交代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地点、时节,语言质朴真挚,感情浅显外露。B.“抱膝”生动勾画作者呆坐的神态,与“影”相伴,赋予“影”人的感情。C.本诗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却构思精巧别致,读起来十分感人,耐人寻味。D.本诗描写了冬至夜晚诗人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现出真切的思乡之情。15.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说“代为之思,其情更远”,本诗三、四两句和《涉江采芙蓉》都采用了这种“对写法”,请结合两诗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好的文章“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是“,”。(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3)《将进酒》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4)《伶官传序》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经验教训。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火里求财非常辛苦。铁器行内一句顺口溜:“干铁匠,大肚汉,一天只吃两顿饭。”铁匠的炉子轻易不会点燃,一旦点燃,就没有暂停键,满满一天的活等着去干。铁匠师徒们吃过早饭便点燃火炉,趁热打铁,中午不能休息,一鼓作气干到天黑,直到手中的活干完才能吃晚饭。从日出东山到夜幕四合,铁匠铺里充斥着叮叮当当的声音。铁匠做工,锤出声,人不出声。开工前,铁匠师傅只用小锤击砧子尾巴招呼徒弟前来干活。师傅挥臂抡锤汗如雨下,徒弟见机行事,紧随师傅的节奏,只闻铁器的敲击声,不闻人语。师傅站如一棵松,左手执钳,右手拎小锤,俩徒弟分列两侧抡大锤,师傅开始指挥这个合唱团了。他重锤,徒弟就抡圆了胳膊重锤;轻敲,徒弟就跟着轻敲;他紧击,徒弟紧跟……一张一弛,节奏分明,韵味十足。看着器物捶打得差不多了,师傅就在砧子耳朵上轻敲一下,发出停止的信号,徒弟见机便戛然而止,配合得十分默契。17.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眼中的遥远之物。B.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不作声了。C.他面色蜡黄,有气无力地对大家说:“你……你们……快……快去看看。”D.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我不知所以地回到了自己的部队里。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师傅站直了身子,左手和右手分别拿着钳子和小锤,俩徒弟分别站在两侧抡大锤,师傅开始指挥徒弟敲击铁器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很多动物出现了为了生存而改变自身的行为。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桦尺蛾的翅面多为白色,当它们停歇在桦树树干上时,与白色的树干几乎融为一体。工业革命开始后,A。白色桦尺蛾在这种环境下十分显眼,很容易被天敌捕食;而黑色桦尺蛾就幸运多了,它们拥有能与树干融为一体的保护色,生存率也就更高。结果,B,其数量约占所有桦尺蛾的98%。①20世纪中叶,英国采取的措施控制空气污染,②被熏黑的桦树树干渐渐恢复了原来的本色,③黑色桦尺蛾失去了原本的生存优势,④白色桦尺蛾逐渐多了起来。⑤其实,桦尺蛾的变化并非完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造成的。⑥2016年,科学家发现桦尺蛾体内的一个基因突变会导致其翅面“黑化”,⑦而巧合的是,这个基因突变出现的时间与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吻合。⑧这就意味着,工业革命刚刚开始时桦尺蛾就在环境压力下产生了变异的色型,⑨而工业革命创造出的环境更适合拥有这种突变的个体生存。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0.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六、作文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禅家语常引人深思,譬如“人生有三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有人认为:见过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分量,见过天地才知道自己的卑微,这时再面对众生,才能以众生所需为自己所求,顶天立地,服务众生。也有人对“人生三见”的内在关系有不同的见解。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及简析:现代文阅读1.答案:C。简析:A项,“道家是这个民族思想中的巨大暗流,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错误,原文只是说道家是暗流,未提及消极影响;B项,因果倒置,应是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所以形成重群体轻个体等伦理传统,社会呈现静态、稳定状态;D项,“完全一致”错误,“友善”侧重人际交往态度,“克己复礼”内涵更丰富,包含克制、守礼等多方面,二者有交集但并非完全等同,C项,材料二阐述儒家群体观念利于凝聚力量战胜内乱外侵,能解释材料一观点。2.答案:A。简析:“孔子是‘千古一圣’,《论语》一书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并非材料原话,原文是作者个人观点“窃以为”,该项表述不准确,去掉限制词有改变原意之嫌。3.答案:B。简析:材料二强调中国伦理传统重群体轻个体等特点,《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追求自由爱情,是个体对封建家族群体束缚的反抗,与材料二观点相悖;A项,《乡土中国》长老统治体现群体对个体的规范,可支撑;C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民族群体利益,各方协调,体现群体凝聚力,可支撑;D项,抗疫民众责任自觉展现群体意识,为国家、社会群体抗疫付出,可支撑。4.答案:①首先提出中国伦理传统重群体轻个体,以“三纲五常”等为例阐述追求“群体和谐”的儒家理想社会状态及形成原因(与农耕社会有关);②接着分析这种伦理追求的优长,如社会凝聚力强,成员同舟共济、有人情味;③然后指出过分强调群体观念的弊端,压抑个性、限制创造力、使集体缺乏生机活力,阻碍社会发展;④最后引用钱穆观点,提出维持群体与个体间平衡,避免阻碍民族创造力发展是中国文化建设需面对的问题,层层递进,逻辑清晰。5.答案:①钱穆先生之言强调《论语》对中国读书人的重要性。从材料三看,《论语》蕴含诸多如“礼”“仁爱”等为人处世准则。如践行“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论语》倡导的“克己复礼”“仁爱”与之相通,读《论语》能让我们汲取传统文化养分,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以更好态度对待他人,营造和谐社会关系,像在生活中主动帮助陌生人,传承友善之风。②劝人读《论语》利于文化传承。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冲击,部分人对传统文化陌生,劝读可扩大经典影响力,让更多人领略儒家智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民族精神,如组织社区《论语》诵读活动,大家交流心得,传承经典魅力,提升文化素养。小说阅读6.答案:D。简析:夫子始终未承认麒麟存在,“不说话了”是无奈之举,并非默认,他坚守对麒麟的认知,不愿迎合藤原。7.答案:C。简析:夫子引用孔子事迹语录,主要是借孔子言行表达自己气节与对文化坚守,非遗憾不能传道,如以“子不语怪力乱神”回应藤原对麒麟探究,坚守文化理性,“朝闻道,夕死可矣”展现追求真理、不惧强权气节。8.答案:①麒麟是祥瑞象征,承载古人对太平盛世、仁慈美好的向往,如传说中太平世或祥瑞之人能见,夫子向守真讲述麒麟寓意时提及,反映传统文化内涵。②麒麟是中国文化宝贵部分,藤原看重其代表的文化价值,侧面凸显中国文化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引发对文化守护思考。③麒麟是夫子精神化身,乱世不应现却现,夫子在侵略者面前坚守气节,如面对藤原追问不妥协,最后化麟隐入桃林,展现高尚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桃林大火似其悲壮结局,震撼人心。9.答案:①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融合奇幻与现实。文中守真幻见麒麟,麒麟身上文字神奇变化,是奇幻元素;而故事背景是日本侵华的现实苦难,二者交织,如麒麟现身于南庄被日军侵占的乱世,奇幻情节衬托现实残酷,表达对侵略者批判、对文化守护渴望。②象征隐喻丰富。樱花树移植象征日本文化侵略,被雷劈隐喻侵略失败;麒麟象征中国文化、夫子精神,其遭遇暗示文化受冲击,如夫子与藤原围绕麒麟讨论,是文化碰撞,借麒麟展现民族精神不屈,传递深刻寓意,引发对历史文化思索。文言文阅读10.答案:H、L、O。简析: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意思是敌我双方形势已不能相比,步兵和骑兵的力量更加悬殊。11.答案:B。简析:“人穷则返本”中“穷”指处境艰难,与“兵尽矢穷”中“穷”(用尽)意思不同;“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中“效”为献出,与“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中“效”意思相同;“敢以烦执事”中“执事”指对方,表示敬称,与“执事者云云”中“执事者”(掌权者)意思不同;“功不唐捐”中“捐”指舍弃,与“宁有背君亲捐妻子”中“捐”意思相同。12.答案:C。简析:李陵以高祖被围平城为例,是说明自己作战艰难,处境不易,非表明自己勇猛超高祖,不该受苛待,该项错误。13.答案:(1)匈奴战败之后,全国动员起兵,又挑选精兵,强大的军队超过十万,单于亲自临阵督战,对我军进行包围。(2)此后出兵,就派遣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取出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3)最终不能回到汉朝,白白地在这无人之地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又在哪里显现呢?古代诗歌阅读14.答案:A。简析:“感情浅显外露”错误,首句平实叙述,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沉思乡情,于质朴中见深情,非浅显外露。15.答案:①本诗三、四两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诗人不直写自己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在夜深时围坐,念叨远行的自己,从对面落笔,曲折委婉,把思乡情写得更浓郁深沉,拓展情感深度与广度,家人念叨画面越温馨,越衬出诗人漂泊孤寂。②《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先写游子望乡,后笔锋一转想象故乡妻子盼归,同样采用对写法,双方思念隔空呼应,丰富诗歌内涵,强化相思愁绪,将游子思乡、夫妻离别的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余味无穷。名篇名句默写16.答案:(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语言文字运用17.答案:A。简析:文中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A项与之相同;B项省略号表示话语未尽;C项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D项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思维跳跃。18.答案:①原文“站如一棵松”用比喻,生动形象展现师傅打铁时身姿挺拔、稳健有力,改后直白平实,缺形象感。②原文“执”“拎”较“拿”更精准体现动作特点,“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