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复习目标】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扩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汉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了解两汉时期政治体制、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边疆政策和民族关系;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明重点备热词命题趋向预测①对汉代的历史,既要准确把握两汉共同的特征,也要充分理解两汉的不同。对西汉,要把其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认识三个时期面临的社会问题,在政治制度建设、经济举措和思想文化方面呈现的不同特色。对东汉,一方面要理解其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举措与西汉的关联,另一方面要把握其举措对魏晋的影响。②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角度考查秦汉时期的制度继承与创新,进而思考制度与国情的结合度是影响国家治理兴衰的重要因素。③对汉史的复习,把握教材知识和准确理解基础知识,还要重点深化对秦汉阶段性特征及相关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④梳理儒学从先秦到汉代的变化和秦汉文化特征,在特定的时间框架下评析秦汉文化成就汉承秦制、地方治理、大一统、治理效能、黄老无为、治国思想、文景之治、推恩令、中朝制度、察举制、刺史制度、盐铁官营、币制改革、尊崇儒术、西域都护府、光武中兴、党锢之祸、丝绸之路、编户齐民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高考考情分析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23【新课标·26】刺史制度(汉)【甲·25】两汉更迭与“光武中兴”【乙·42】两汉更迭与“光武中兴”“民德”浙江(1)·3·汉武帝开拓边疆·2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措施黄老之学广东·2·黄老之学;福建·2·两汉更迭与“光武中兴”海南·2·两汉更迭与“光武中兴”中央行政体制(西汉)山东·2·外戚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江苏·2·黄巾军起义与东汉衰亡辽宁·2·史学(两汉)北京·2·地方行政制度(两汉)古代的陆路交通(汉朝)2022【乙·42】汉代儒学天津·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
江苏·2·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辽宁·2·两汉的文化;湖北·2·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东汉的兴衰;山东·2·两汉的文化广东·2·东汉的兴衰;湖南·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浙江·4·刺史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高考考情分析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21【甲】25·汉代监察制度【乙】25·汉代经济发展河北·2·汉中枢体制;河北·3·刺史;江苏·2·司马迁采用的史学方法;福建·2·东汉内蒙古农耕经济;
浙江高考·4·汉武帝教育浙江(6)·3·湖南长沙马王堆2020【Ⅲ】25·东汉屯田制浙江(1)·3·水排;2019【Ⅰ】25·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Ⅱ】25·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Ⅲ】25·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浙江·汉代“刺史”
江苏·郡国并行制;汉代选官北京·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手工业时空定位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王莽篡汉西汉公元9年公元25年公元184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上计制尊崇儒术盐铁官营丝绸之路外戚宦官专权庄园经济东汉建立与民休息文景之治汉武集权黑暗而亡东汉光武中兴外戚宦官农民起义军阀割据黄巾起义公元220年东汉灭亡考点一巩固大一统:西汉的强盛“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秦的统治
思想:以法为教经济:征发繁重政治: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军功爵处理民族关系:法律: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严刑苛法汉初政治②地方:郡国并行(刘邦)①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黄老无为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和亲匈奴羁靡百越宽省刑法惩亡秦之弊①汉承秦制的实质是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西汉统治者在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②“汉承秦制”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知识点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2.汉初指导思想——无为而治①战争使人口锐减,经济残破;②人民困苦,政局不稳;③吸取秦朝赋役繁重、严刑峻法等暴政和孤立的教训。(1)原因:(2)概念:汉初“无为而治”思想(黄老之学)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在其影响下,汉初出现了“文景之治”知识点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3.汉初统治措施:(1)经济:(2)军事(边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提倡节俭,重农抑商。p21p93削减军队,和亲休战,羁靡百越羁靡百越时间措施结果汉高祖时期“兵皆罢归家”商人不得拥有土地田租十五税一经济逐步恢复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减轻罪罚提倡节俭田租三十税一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知识点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3.汉初统治措施(3)政治-地方:郡国并行史料1: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史记》史料2: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汉书》材料3:秦末群雄逐鹿,天下本呈分崩之势。汉以一国之地,消灭楚项,荡平列强,实有赖于其统治下之将领力战建功。故开始时,不得不以广土厚地,封王建国,以收安抚之效。——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①概念:郡是指郡县,国是指封国。郡和封国同是汉初地方高级的行政区划,郡直属于中央,封国则由分封诸王统治。(“斑马式”的地方管理体制)知识点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②原因:笼络诸侯王;推动中原地区休养生息;从俗而治,巩固新生政权;巩固国防,防备匈奴;郡县制有局限性。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等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影响力,东西方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政府在东部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③特点: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王国独立性强,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
④影响:是当时“无为而治”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增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便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生产;封国权力较大,以至于拥兵自重,形成王国问题,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汉初统治措施:(3)政治地方:郡国并行史料1:(吴王)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司马迁《史记·吴王刘濞列传》知识点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4.汉初统治隐患王国:42郡中央:15郡(1)内部:①王国问题;p21①建国之初大封异姓王。②基本铲除异姓诸侯。③规定只能分封同姓诸侯。文帝时期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以亲制疏”方法削藩。①景帝采用晁错建议,进一步削藩,激化矛盾,引发七国之乱。②叛乱平息后乘机“抑损诸侯”。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史料2: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记。史料3: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
(豪强地主)役财骄溢,或至并兼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史料4:丞相(田蚡)入奏事……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上乃曰:“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史料5: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②土地兼并、豪强膨胀;知识点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4.汉初统治隐患(1)内部:③丞相势大;④思想不一;(2)外部:⑤匈奴犯境;知识点2:巩固大一统——政治、经济、思想1.汉武帝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背景(1)面临的问题:汉初统治隐患①政治:②经济:③思想:④边疆:(2)具备的条件:A.中央:相权势大,威胁皇权;B.地方: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A.土地兼并严重(激化矛盾),豪强势力日益壮大;B.工商业秩序混乱,工商业主实力强大;A.思想不一,不利于巩固统治;B.黄老无为的思想不再适应统治和时代的需要;匈奴势力强大,威胁边疆安全①文景之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②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知识点2:巩固大一统——政治集权2.中央官制——中外朝制度p4架空相权加强皇权位高权轻皇帝中朝外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位卑权重(1)目的:(2)特点:(3)演变:中朝官员位低权重,以小驭大;皇帝亲信近臣构成;以内朝架空外朝,抑制相权。【概念】汉武帝加强皇权抑制相权的制度。中朝即内朝,由皇帝的亲信和侍从构成,他们在宫内办公,参与国家大事的处理,是决策机构;外朝由三公九卿主场,在宫外办公,是执行机构。中外朝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至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选必1第1课】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弊端:随着中朝势力的膨胀,和皇帝最为亲密的宦官、外戚成为中朝的主宰,新莽代汉与东汉时的宦官、外戚交替专权就是其表现。知识点2:巩固大一统——政治集权(4)其他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①任用布衣丞相,降低丞相威信【背景】汉初丞相多由功臣宿将担任,丞相集权,威高权重,威胁皇权。【措施】对丞相采取谴责、罢免、处死的策略。起用平民、儒生为相。②频繁更换宰相,减短任职时间姓名离任原因任职时间窦婴免职1年2月许昌免职3年8月田鼢去世3年9月薛泽免职7年6月公孙弘去世2年4月李蔡畏罪自杀3年严青翟畏罪自杀2年10月赵周下狱死2年7月知识点2:巩固大一统——政治集权3.地方——推恩令(千古第一阳谋)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地位相当于县。(1)内容:诸侯王的封地实行“推恩令”前
长子次子三子四子五子仍属原诸侯王国属临近郡管理实行“推恩令”后(2)影响:避免了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削弱王国势力,朝廷直辖土地逐渐扩大,中央集权加强。王国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以
权力为诱饵瓦解了诸侯宗法基础【注意】汉武帝后历朝历代仍实行皇子封王,但只得“衣食租税”,其出发点也不再是巩固统治,而是维护皇帝“至尊”地位。成为专制政治下皇帝身份的象征。知识点2:巩固大一统——政治集权汉朝削弱王国力量的其他方法①左官律:左官即诸侯的下属官僚,有诸多限制,削弱诸侯的私属幕僚,地位低于朝廷官员,阻碍诸侯国招揽人才。②附益法:禁止诸侯贿赂、勾结中央官僚;禁止为诸侯敛财。③酎金夺爵:祭祀宗庙,列侯献酎金,以所献酎金不足或成色不足为借口,废侯106人,基本解决了离心诸侯。④阿党法:中央派官僚辅助诸侯(实为监视),诸侯犯法,必须举报,否则同罪。⑤私出界罪:禁止诸侯私自离开封地。
⑥严格执行嫡长子制:正妻无子则废国号。⑦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知识点2:巩固大一统——政治集权3.地方——其它措施(1)武帝将地方豪强强制迁移关中;(2)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地方豪强游侠势力。(3)进一步严密封建法律。武帝命张汤等制作新的律令。律令合计达359章,死刑法令409条1882事,死罪判例13472件,汉律令规模至此达到顶峰。知识点2:巩固大一统——政治集权4.选官制度:察举制p30(1)标准:(2)方式:(3)分类:先考察而后推举(自下而上);“孝廉”(品德,才能);①常科(岁举)有人数规定,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秀才)等;②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自上而下举荐人才;封闭性(选官权力逐渐被世家大族垄断);以荐举为主,考试为辅(举荐考试相结合);多样化的选拔标准;连带责任制(4)演变:(5)特点:①选官权力逐渐被官僚家族控制;②选官标准演变为门第望族;③形成累世公卿世家地主知识点2:巩固大一统——政治集权4.选官制度:察举制①为两汉选拔了大批人才,提高官员素质;②打破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垄断,扩大统治基础,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③有利于形成尊重人才、德行的民风;④容易造成徇私舞弊、任人唯亲,助长官僚集团、门阀士族的兴起,威胁中央集权;⑤重名声、舆论,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⑥封闭,选官权力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民意无从体现,导致社会阶层趋于固化(6)评价:【拓展】察举制的两面性①积功劳为官(官吏以累计功劳取得升迁的资格)②征辟制:皇帝或官府征聘,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可以分为“征”和“辟”两类:朝廷特征士人,为“征召”;长官自行辟除士人,为“辟除”。③任子制:任用子弟做官知识点2:巩固大一统——政治集权(7)其他选官:征辟制、积功劳为官、任子制p30知识点2:巩固大一统——政治集权5.考核制度:上计制p316.监察制度p31(1)中央:(2)地方: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设刺史进行巡视监察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3)发展:①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②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秦汉时期监察机构及其职权的行使只是相对独立,由御史大夫一身二任,多少受到丞相统制//汉武帝时刺史论职级只有六百石,如果成功地弹劾二千石的郡国长官,自己便可取而代之//我国古代监察官员的选拔与任用上标准均严于一般官员,历代都非常重视德、才、识三方面的考察。不仅要求监察官员必须具有清廉耿直、刚正不阿、敢谏敢言等品格,而且要求监察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汉初制定的《监御史九条》是监御史监察地方官吏的法律依据。汉武帝时期制定的《六条问事》是我国第一部地方监察法规,对我国的监察制度有深远的影响。——摘编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沿革、特征及借鉴意义》评价:积极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②推动监察制度法制化和规范化,利于整顿吏治,稳定社会秩序;③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④为后世监察制度提供借鉴。消极⑤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监察制度的效果有限,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知识点2:巩固大一统——政治集权【思考】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评价。特点:①监察机构自成体系,组织逐步完备;②位卑权重,垂直管理;
③有完善的法律制度;④监察官员选任严格,才能和文化素质要求高;
⑤实行重奖重罚。
知识点2:巩固大一统——政治集权(1)沿袭秦律,制《九章律》,秦汉律令并行。(2)律令儒家化(开端),董仲舒“春秋决狱”【概念阐释】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8.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p101(1)乡里制度县乡三老(教化)啬夫(狱讼、赋税)游徼(捕盗)里7.汉代法律:p47皇权不下县材料:虽然从全国范围看,县是基层行政单位,但真正直接管理百姓的是乡、亭、里之类的组织。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等事,都是由乡里官员直接承担办理的……乡官实际以啬夫为主……啬夫承担乡一级的一切政务,管理行政、司法、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是乡里百姓最直接的统治者,因而当时有“但闻啬夫,不知郡县”的说法。——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知识点2:巩固大一统——政治集权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皇帝赐高龄老人鸠杖,以示尊重。(5)户籍制度99:“编户齐民”①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地有专人主管;②百姓成为“编户齐民”;③定期人口调查;④东汉末年,户籍散乱。(2)社会治理101:(3)社会救济102:(4)优抚政策103:1.货币: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知识点3:巩固大一统——财经改革五铢钱西汉自建立以来,币制混乱,郡国铸币失控又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之一。汉武帝即位后,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基本解决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将汉高祖下放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1)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和交流五铢钱大量流通,使币制和币值保持长期相对稳定,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重大转变。知识点3:巩固大一统——财经改革2.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实行盐铁官营西汉初开放民营,使经营盐铁的商人富比王侯。汉武帝迫于财政压力和对商人“不住公家之急”的反感,在桑弘羊的主持下“笼盐铁”,将盐铁的经营收归官府,实行专卖。在产盐和产铁的地方,分设盐官和铁官进行管理。(1)实质:重农抑商(2)评价:①增加财政收入;打击了豪强富商,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②中央直接掌握社会经济命脉,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制度;③冶铁炼钢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④是一种经济垄断,从长期来看严重阻碍工商业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知识点3:巩固大一统——财经改革4.均输平准,平抑物价p22①均输:中央政府统一征购各地物品,运输到高价地区售卖或运往中央;②平准: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储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以稳定市场价格。(2)作用:增加政府收入,稳定物价,打击大商人,有利于社会稳定。(1)概念阐释:3.重农抑商:抑制工商者,征收财产税p93;(1)算缗(mín):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2)告缗:是鼓励知情者揭发瞒报不报或自报不实者。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奖励告发者一半财产。知识点4:巩固大一统——思想专制措施:尊崇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原因:(1)现实需求:黄老学说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2)思想发展:董仲舒改造先秦儒学,新儒学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需要。2.理论来源: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建立的新的思想体系,著有《春秋繁露》。3.实质:思想文化专制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代思想家、政治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1)内容(2)目的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施行仁政、德刑并用知识点4:巩固大一统——思想专制措施:尊崇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新儒学:(3)特点:加强中央集权加强、限制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缓和阶级矛盾①儒学独尊;②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③思想专制;
④具有神学色彩。【易错陷阱】罢黜百家≠禁绝百家“罢黜百家”只为尊崇儒术服务董仲舒新儒学≠先秦儒学制约机制的设计: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主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须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知识点4:巩固大一统——思想专制6.影响(1)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的形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社会稳定。(3)推动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4)思想单一僵化,后世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5.尊儒措施:(1)思想:(2)政治:①教材:儒家经典“五经”;②教师: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③中央:兴办太学,生员考试合格为官;地方:设立郡县学校,建立地方教育系统;①起用儒士参与国家政务;②儒学成为选官标准;(3)教育: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同点目的实质不同点:方式和结果加强中央集权文化专制采用法家思想,对其它思想粗暴破坏,加速秦的灭亡尊崇儒术,以儒学为正统思想,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合作探究】秦汉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比较知识点4:巩固大一统——思想专制8.【知识拓展】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比较项汉代新儒学先秦儒学区别思想内涵与当政者的关系地位思想核心联系百家思想的融合百家思想之一维护现实统治批判时政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儒学更加政治化、法制化、神秘化。限制君权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思想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知识点4:巩固大一统——思想专制8.【知识拓展】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深化认知]汉代儒学的四大新变化统治术的变化从“以礼理民”到“礼法并用”人民性逐渐淡化从“民贵君轻”到“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浓厚的神秘色彩从“不语怪力乱神”到“天人感应”地位发生变化从先秦民间学说上升为汉代官方学说知识点5:巩固大一统——边疆治理1.边疆管理、民族关系p62(1)管理机构:(2)民族治理:(3)边疆政策: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①和亲、军事打击: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②行政管辖:设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护乌桓校尉(东北)屯戍政策①开发边疆,移民屯田;②在西域设置田官,戍卒屯田【概念阐释】屯田: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方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军事:①有利于抵御匈奴的入侵;
②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边疆:③有利于边疆的开发。民族:④推动了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⑤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后世:⑥为曹魏屯田制奠定了基础(4)张骞出使西域p49p38\69:开通“丝绸之路”能力培养:
归纳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措
施目
的(作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削减了诸侯王势力选拔优秀人才,后期弊端显现加强地方管理,强化中央集权调节供需、平抑物价、抑制商人、增加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①地方:推恩令②中央:设立中(内)朝③选官制度:察举制④监察制度:刺史制度⑤社会治理:任用酷吏,打击豪强①改革币制②盐铁官营③均输平准④抑制工商业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击匈奴;丝绸之路;西域都护府等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儒学独尊,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1.中央制度:从设三公九卿到设立中朝→强化皇权,削弱相权。2.地方制度:从郡国并行到王国“推恩”→加强中央集权。3.选官制度:从军功爵制到察举征辟→战时政策到平时政策。4.监察制度:从设御史大夫到增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5.法律制度:从宽省刑罚到德主刑辅→儒法结合。6.经济制度:从私有开放到国有垄断→加强经济管控。7.思想制度:从黄老之学到尊崇儒术→思想上巩固大一统。知识点6:巩固大一统——总结【小结】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的制度变化考点二延续大一统:东汉的兴衰【复习目标】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扩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汉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了解两汉时期政治体制、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边疆政策和民族关系;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知识点1:王莽政权1.背景:材料1: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加重了农民身上的赋税……农民最终不得不卖掉他们唯一剩下的家财——土地。在汉帝国投入财力物力进行军事扩张的同时,对帝国统治构成真正威胁的是地主势力的逐步膨胀。……朝廷政治核心衰退的另一个标志是外戚对宫廷中枢的控制力越来越大。——摘编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土地兼并外戚专权豪强地主政权旁落王莽篡权(1)西汉后期,外戚干政,政权日趋黑暗;(2)土地兼并严重,赋役沉重,社会动荡不安。2.建立:知识点1:王莽政权1.背景:(1)西汉后期,外戚干政,政权日趋黑暗;(2)土地兼并严重,赋役沉重,社会动荡不安。4.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3.改制:改革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随后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企图解决问题的王莽,成为被问题解决的王莽。——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政治模仿《周礼》对官制、地名、行政区划等进行大幅度仿古改革。经济废除土地私有,行土地国有的“王田制”;废除奴隶制度;发行多种货币。知识点2:光武中兴p231.建立:2.措施: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措施作用政治经济文化加强皇权节省开支,提高工作效率缓和阶级矛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缓和阶级矛盾继承汉朝尊崇儒学传统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重视儒学,以“柔道”治天下3.影响: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知识点3:东汉衰亡1.原因:(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根本原因:本质:外戚宦官专权是封建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产物专制皇权加强皇权旁落,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知识点3:东汉衰亡p241.原因:(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皇权旁落,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知识链接】“太学清议”与“党锢之祸”纲要上p24清议是东汉时期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时论。东汉自中叶以后,外戚专权,宦官祸乱,西羌侵扰,政治社会动荡不安。东汉太学生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他们品评政界人物,参与上层政争。太学生少年英锐,敢于思想创新,言行较为勇敢。他们尚未跻身于官场,与民间接触比较密切,对于弊政的危害有直接的感受。太学清议,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较早的史例。当时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东汉朝政长期被宦官把持,一些正直的官员、士大夫、太学生上书揭露宦官的罪行,反被宦官诬告为“党人”逮捕入狱,并扩大禁锢范围,史称“党锢之祸”。(2)党锢之祸加剧了政治危机;(政治腐朽黑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3)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形成地方割据,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4)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184年,张角率“黄巾军”,创立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1)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2)地方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知识点3:东汉衰亡4.两汉衰亡共同原因材料一:西汉后期,政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矛盾尖锐。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改制激化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终于爆发。材料二: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日益尖锐。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东汉政权。黄巾起义绿林赤眉起义同:①皇权异化,政治腐朽黑暗;②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5.两汉衰亡的历史教训: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抑制兼并、选贤任能庄园的社会价值:东汉 自春秋战国以来确立土地私有制后,土地兼并就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土地兼并的结果就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到了汉朝,土地兼并达到了一个高峰,以至于大部分土地都掌握在了豪强地主手中。这些集中的土地在东汉时代就形成了庄园经济。在过去,人们总是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庄园经济,认为这是土地兼并的结果,是封闭的自然经济的表现。实际上,庄园经济汉代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知识点4:豪强地主与庄园经济一,庄园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自从春秋战国废除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就在中国确立了。从此,中国的农业经济从集体经济演变成为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不可否认小农经济在提到农民生产积极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不可忽视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难以抵抗天灾人祸,一旦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必然会导致饿殍遍野,流民连群,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另外,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难以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这是不可以社会持续发展的。小农经济由于小农经济具有天然的缺陷,因而在产生之初就避免不了兼并。许多商人、贵族、官僚会利用手中的资金以及掌握的权力来购买、夺取土地,使得土地不断走向集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农经济就不断走向衰退,大土地生产就不断兴起。这些占据大量土地的地主,在历史上被称为“豪强”。他们不仅拥有广阔的土地,还有成千上万的劳动力。所谓:“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这些豪强地主就在土地边沿修建城墙,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庄园。庄园经济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农业上,有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等;在手工业上,有农产品的加工、酿酒、铁器制造、纺织等。因此,庄园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自给自足,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这种经济描述:“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如此多的生产经营种类,其分工必然十分明确。在四川出土的东汉墓画像砖上,有许多庄园生产壁画,如收获图、桑园图、采芋图、采莲图、春米图、家禽图、酿酒图、莲池图、薅秧耕作图、仓楼图等,这些都体现了庄园经济内部的经营丰富多样,分工明细。庄园内的生产生活豪强地主拥有充足的劳动力和资金,因而能够很好地提高生产技术、生产效率。首先,庄园经济是一种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经营,各部门可以相互配合,这无疑可以提高经营的效率。规模化的生产有利于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采用最先进的生产工具,这些无疑是小农经济难以达到的。人们在东汉豪强庄园地主的墓室中发现了陶风车、陶水井、短辕一牛挽犁画像石、曲柄锄石刻等,这些都是庄园生产技术提高的实物证明。庄园内部还可以独立修建水利工程,以进行了灌溉和防洪。四川成都等地的东汉地主墓中就出土了一些水田与池塘模型,在模型上都有灌溉水渠。在当时的情况下,除了政府之外,也只有庄园内部能够拥有人力、财力去修建这些较大规模的工程。庄园内的农业生产二,庄园经济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土地兼并必然会导致自耕农的土地减少,甚至完全失去了土地,成为了流民。然而流民却并非完全是土地兼并所造成的,自然灾害、战争、苛政都是流民形成的主要原因。每一个朝代,流民问题都是一个颇为棘手的社会问题。他们不仅会严重破坏地方正常秩序,甚至会引发大规模的叛乱、起义,以至于瓦解一个王朝的根基。在两汉之交,由于王莽改制、战乱不断等因素,导致大量自耕农破产,流民遍野,起义不断。这时候,庄园经济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了。古代农民庄园经济形成的对面是大量自耕农的破产,然而庄园经济的生产也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的。因而,庄园会向社会吸收大量的流民。庄园内部的人员主要分为宗族、奴婢、租客、门客几类,其中奴婢大多是因为失去土地而沦为的依附民。在西汉时期,奴婢的社会地位和奴隶无异,可以被主人肆意杀害、掠夺和买卖。在东汉刘秀颁布了相关法令后,奴婢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人身安全和基本的权益得到了法律保障。在田庄内部租佃土地的称“租客“佃户”,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一般的自耕农无异,但是在经济上依赖·于庄园主。根据史料记载,在庄园内生产的农民,需要将一半的产出上交给庄园主。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剥削。庄园内的集体耕种不过,这些奴婢、佃户在庄园内可以不用向官府缴纳税收,甚至可以不参与徭役,因此在经济上具有一定的稳定保障。另外庄园内部有私人武装,在战乱期间,他们可以抵御小规模的“盗贼”侵扰,维护庄园的正常生产和生活。这无疑是强于“徭役并起,农桑失业,兆民呼嗟于昊天,贫穷转死于沟壑”的流民悲惨生活的。另外,庄园主还常常参与地方的救灾、赈济活动,史料记载“让爵、让产、散财、振施之事,以汉世为最多”,如东汉名将马援”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这些庄园主的赈济活动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忠孝仁义做宣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然而在客观上却有利于地方经济的稳定。庄园内的酒肆因此,庄园经济可以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也保障了地方经济的稳定。在东汉时期,土地的集中程度远远高于西汉,但是东汉依然能够平稳渡过100多年,这和庄园经济的存在是密不可分的。三,庄园具有一定的文化教育功能庄园内聚集着大量的宗族人口,为了保证宗族的长期繁荣昌盛,庄园十分重视对宗族成员,尤其是宗族后代的文化教育。其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希望宗族子弟能够进入仕途,以巩固家族的地位;二是使得家族的家风能够得以传承,保障家族的长盛不衰。因此在以儒学为正统的汉代,庄园内部的教育也主要以儒学为主。《四民月令》记载了东汉晚期一个世族地主庄园一年12月的经营状况,其中对教育情况也有一定的记载,如:"正月.…....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十一月.…....砚冰冻,命幼童入小学,读《孝经》、《论语》。”这里的《篇》《章》是指一些天干地支、算术和识字等基础的知识。在基本知识掌握后就可以学习《论语》《孝经》这样的启蒙课本了。除了儒学之外,黄老道家、民间道教、诸子百家、音乐、棋艺、书法等都可以在庄园中进行一定的学习和了解。汉代教育庄园内部教育的不断发展,使得庄园教育成为了东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庄园时代以耕读为业,不仅培养了许多的官僚人才,还出现了一些较为著名的学者。如从当时比较的樊氏庄园中,樊修·就侍中丁恭受《公羊严氏春秋》",教授门徒前后三千余人,世号"樊侯学”。汉末的曹氏父子,也是经过了庄园教育的熏陶,曹操“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曹丕:“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十余万言,善属文”。不得不说,东汉庄园内部的教育还是十分具有水平的。汉代孔子见老子壁画东汉的庄园还是文人文学兴起的基础。许多士人在经历了官场的风波之后,就将田园视为乐土。如京兆冯衍官场失意后,便回到庄园,“将西田牧肥饶之野,殖生产,修孝道,营宗庙,广祭祀。然后阖门讲习道德,观览乎孔老之论,庶几乎松乔之福”。正是这种恬淡悠然的生活,使得士人的文学自觉开始出现,开始出现了一些抒情、写景的小散文,如张衡在《归田赋》就表现了对田园生活那种自由清新的气氛、独立不羁的精神的向往和回归。这种文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为魏晋时代文学和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做好了准备。知识点4:豪强地主与庄园经济1.田庄经济(豪强地主土地经营的主要方式)材料1:刘秀本人就是南阳的大豪强,南阳、河北等地区响应刘秀的人,都是拥有宗族宾客子弟的豪强地主。——翦伯赞《中国史纲要》(2)原因:①土地兼并加剧;②苛捐杂税繁重;③政府的支持(豪强地主是东汉政权的基础)。(1)概念:东汉庄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政治经济组织,规模很大,内有依附农民和家内奴婢,拥有家兵,筑有坞堡壁垒,不用缴纳租赋,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演变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材料2:(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司马彪《续汉书》①集体劳作;②多种经营,自给自足;③规模宏大;④聚族而居,具有很强的宗族色彩;⑤拥有私家武装,具有军事化特征;⑥行使基层政权的职能(一定程度上稳定社会秩序);⑦易形成割据势力。(3)特点:②对自耕农的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战乱时期可使失去土地的农民依附于地主得到生存空间,一定程度可减少土地兼并的危害①吸纳流民,一定程度上稳定社会秩序。(4)影响:③中央无力时易形成封建割据。
田庄的出现和存在是国家贫弱、中央集
权弱化和政局不稳的表现。逐新演变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知识点4:豪强地主与庄园经济(5)评价:2.租佃经营——汉代租佃关系发展,佃农依附性有所减弱。(抗租、减租)3.概念比较:豪强地主、门阀士族豪强地主经济建立自给自足的庄园政治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军事拥有私人武装和城堡影响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门阀士族身份地位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拥有高贵的血统和显赫的家世政治世代为官,拥有很大的政治势力经济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人口,不向国家纳租服役社会关系与庶族保持着严格的界限门阀士族多是豪强地主,但豪强地主不一定是门阀士族。知识点4:豪强地主与庄园经济知识点4:豪强地主与庄园经济4.比较小农经济与庄园式经营方式的异同点小农经济庄园经济不同土地自耕农拥有少量土地佃农租种地主土地土地主要归领主所有,农民可领少量份地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性,生产积极性较高没有生产自主性,缺乏生产积极性社会关系农民受国家控制,向国家(或地主)交租服役农民受领主剥削,向领主缴纳租税相同①都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农民都受到封建地租剥削。考点三两汉的经济与文化【复习目标】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扩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汉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了解两汉时期政治体制、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边疆政策和民族关系;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知识点1:两汉的经济p20-221.农业:(4)经营方式: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出现犁壁、耦犁、耧车(播种)漕渠、白渠、龙首渠(关中地区)、坎儿井(边疆)西域物种石榴、苜蓿、胡麻、胡桃小农经济、东汉出现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1)工具:(2)水利:(3)作物:知识点1:两汉的经济2.手工业:p20-23选2(1)主要行业:金属冶炼:用煤冶铁;西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鼓风冶铁工具水排。②纺织业:丝织技术相当成熟(纺车纺纱、提花机);丝绸远销欧亚。③陶瓷业:东汉青瓷(2)经营形态:①官营手工业为主导;②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共同发展。3.商业:(1)群体:商人成为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2)商业中心:以“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3)管理机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王莽执政时曾在长安和“五都”设专门官员,控制市场物价。知识点2:两汉的文化与科技成就p24-25纲要上领域文化与科技成就史学①《史记》西汉中期司马迁撰写,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②《汉书》东汉中期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①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②乐府诗: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③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医学①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②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③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④东汉华佗“麻沸散”1.表现知识点2:两汉的文化与科技成就领域文化与科技成就科技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东汉张衡地动仪,《灵宪》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周髀算经》勾股定理农学《汜胜之书》《四民月令》2.两汉科技文化繁荣原因:⑴国家统一;⑵经济的发展;⑶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⑷继承和发展前代科技文化成就;⑸统治者重视教育;⑹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知识点3:中外交流时间对外交往成果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1.表现知识点3:中外交流2.丝绸之路(2)汉代开通丝绸之路的条件①政治:国力强盛,政局稳定,西域地区行政机构设立,提供政治保障。②技术:中国的丝织、漆器技术先进,手工业等的发展。③经济: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丝绸贸易利润巨大。④军事:对匈奴战争的胜利,保障了商路的安全。⑤外交:汉朝积极的对外政策;稳定的国际关系。⑥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1)“凿空”——张骞通西域知识点3:中外交流2.丝绸之路(3)丝绸之路概况起点途经地终点主要货物主要意义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长安西北、中亚欧洲、非洲漠北南西伯利亚咸海里海北长安、成都缅甸、印度中亚、西亚中国沿海东海、南海印度洋西亚、东非朝鲜、日本欧洲小亚细亚丝绸民族迁徙茶、马瓷器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技术文化交流3.海上丝绸之路知识点3:中外交流(1)演变:①西汉已经开辟通往印度洋的海路。②宋元: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
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③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知识点3:中外交流4.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1)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主要通道,东西方的商品、生产技术和人口在这条商路上不断交流。(2)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中国的四大发明由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助力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亚地区的艺术形式也通过丝绸之路受到希腊和罗马文化的艺术熏陶。唐朝从丝绸之路接受了不同国家的舞蹈和音乐等艺术。郑和七下西洋传播了中国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亚非各国进行了经济和文化交流。东西方之间的宗教文化也产生了交融。知识点3:中外交流5.古代丝绸之路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1)经济社会的繁荣是基本动因。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兴盛之时大都是古代中国最强盛之时。经济繁荣是古代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先决条件。(2)政府引导与主体参与有机统一是客观要求。政府支持与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作用,是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二者缺一不可。(3)和平稳定是必要前提。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共同发展的共赢理念,是推动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也是丝绸之路的本质属性。(4)开放包容是重要支撑。沿线各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以开放的心态,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实验室生物安全》课件
- 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北京)(解析卷)
- 幼儿园科学活动说课稿
- 材料工程师工作总结
- 2023年-2024年安全教育培训试题含答案(B卷)
- 《电商营销推广》课件
- 云计算商业模式-洞察分析
- 星系团形成与演化-洞察分析
- 网络电影与观众互动-洞察分析
- 水平转移的进化意义-洞察分析
- 园林绿化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划分
- 询价单模板范本
- 围手术期胃肠营养
- 基坑支护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 2024年有色金属分选机行业特点分析
- 小学师德师风培训的课件
- 吸粉活动推广方案
- 系统集成实施方案
- 2024年大学试题(管理类)-行政管理学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
- 高尿酸血症的预防与控制策略研究
- 2023-2024学年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湘少版(三起)六年级上册期末质量检测英语试卷(无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