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诗歌专题2(教师版)_第1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诗歌专题2(教师版)_第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诗歌专题2(教师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上语文期末复习——诗歌专题1一.选择题。1.下列对《饮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车马喧,实指世俗交往的喧扰。写出了诗人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自问自答,说只要远离名利争斗,自然就会获得心灵的宁静。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自然而然地映入眼帘,表现作者悠然自得的情趣。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者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从中能感受到他的内心失落之情。2.下列对《饮酒》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3.下列对《春望》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写今日之景,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气氛。B.颔联以“感时花溅泪”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思家之忧,对仗精巧,声情悲壮。C.颈联“家书抵万金”既写出了家书难得的现实,也表达了诗人迫切得到家人消息的心情。D.尾联中“白头”“不胜簪”等词语,以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4.下面对《春望》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的一、二句是具有因果关系的两个句子,由于国家破败,国都沦陷,所以都城里的春天失去了往日光彩,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B.诗人看到国都的残败景象,看到花开而流泪,听到鸟叫也惊心,这使他更加担忧家人的安危,以至于忧愁搔首,青丝变成疏短白发。C.诗题的“望”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家人的思念,对国家前程的忧虑,对自己“廉颇老矣”的慨叹之情。D.这首诗蕴含着强烈的忧国思家的情怀。同是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却处处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明快的情调,这是两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5.下面对《雁门太守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构思奇特,想象大胆,“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出了大战之前紧张的氛围。B.“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中“角声满天”表现战争的规模,“塞上燕脂凝夜紫”可以理解为战场血流成河,这两句从正面写战争的惨烈。C.“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乘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抒写了官军全体将士的心愿,表现出忘身报国之情,感人至深。6.下面对《雁门太守行》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诗人借用这一曲名作诗题,描绘了一场激烈悲壮的战争。B.开头两句写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渲染了当时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C.本诗写战争,融进了边塞风光,把金色、胭脂色、紫色、红色等多种颜色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向读者展现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优美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D.“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最后两句引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贤才这一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英勇杀敌,誓死报国的决心和勇气。7.对杜牧《赤壁》分析不当的一项(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D.最后两句议论,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语言含蓄,怀古之中又透伤今。8.选出下列对杜牧的《赤壁》赏析有误的一项()A.这首诗借三国史实,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B.诗的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自将磨洗”和“认”显示了对前朝故事的兴趣和思索。C.诗后两句直接从正面落笔,描绘如果东风不给周瑜方便后的失败场面。D.诗的后两句以小见大,反说其事,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暗指曹孙“势”与“运”。9.下列《渔家傲》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天空、云涛、晓雾、星河,景象瑰丽,展现了一幅辽阔、恢弘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B.词作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幸福安定都无法保障的不满。C.词中“归”字是词人经历了人生道路的流徙奔波之苦后,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的潜意识的具体体现。D.词人希望自己能像大鹏鸟一样高飞远走。她大声疾呼:“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游仙思想。10.下面对李清照的《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篇写梦中所见的景象,接着写词人在梦中穿过云涛、晓雾、星河,来到天帝居住的宫殿,与天帝对话。B.“殷勤问我归何处”,天帝问“归”,随后词人嗟叹,却道诗文何用,看似答非所问,实则意脉承接连贯。C.下片中一个“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一个“谩”字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赞美。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想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11.下列对《浣溪沙》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此句中蕴含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B.“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为天然对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缠绵哀感,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悟。D.本词描写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徘徊于小园中的词人等,营造了一种美丽和谐、心情愉悦的氛围。12.下列《浣溪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第一、二句写在明媚春光里,词人聆听新曲,品尝美酒,过着优雅的生活。但是,面对眼前美景,一种由光阴流转、物是人非带来的感慨与惆怅也轻轻袭来。B.上片第三句写词人想到风物依然而时光飞逝,他不禁悄声暗问:“夕阳西下几时回?”由此可以看出词人对未来充满了强烈的期待和盼望。C.下片第一、二句直承上片第三句,既流露出了对繁华易尽的“无可奈何”,也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交织在一起,融入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等景物中,透露出某种生活的哲理。D.下片第三句写词人独自徘徊,似赏景,亦似沉思.词作将瞬间的感受与久久的思考熔于一,既敏锐,又不乏深沉,自然流畅,婉转圆润。13.下列对《采桑子》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的一项是(

)A.上阕第一句“轻舟短棹西湖好”总摄全篇,点明颗意,直抒赞美之情。B.上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提、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C.下阕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三、四句以静衬动,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西湖的动态美。D.这首词的下阕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词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14.对两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钱塘湖春行》中颈联从植物角度写景,“乱花迷眼”“浅草没蹄”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初春百花怒放,草木茂密的景象。B.《采桑子》中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C.白居易从“骑马”的角度,欧阳修则以“轻舟”作为欣赏风景的观察点,来描写了春日动人的美景。D.两首诗都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充满诗情画意,洋溢着诗人们愉悦的情感,读来清新可喜。15.下列各项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B.《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诗人引用典故,写出将士们对朝廷的不满。C.《相见欢》一词,作者朱敦儒由登楼入题,先描绘登楼所见之秋景,然后抒发情怀,表达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D.《相见欢》下阕“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用拟人的手法,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经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16.下列各项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一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表现战争规模大,战况惨烈。B.《雁门太守行》中,“半卷红旗临易水”一句,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暗示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C.《相见欢》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有双重意味。一方面书写日薄西山,余晖黯淡,暮色苍茫的万里清秋之景,另一方面也暗喻国家的衰落。D.《相见欢》“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一个“乱”字,概括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写出了自己狼狈出逃,帽子和帽饰都散乱了。这样下去,何时才能收复国土呢?17.下面对《相见欢》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上片一二句点出登临地点及季节,状写眼前凄清零落的秋景,实则暗示山河残破,气象萧条,悲秋之感油然而生。B.上片第三句寓情于景,借夕阳垂地之暮景,象征南宋国势正无可挽回地走向衰亡,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沉重。C.下片前三句用“乱”概写中原沦陷的现实;用“散”揭露统治者无心抗战心理;“几时收”,则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之情。D.末句移情于物,“风”本无情,“悲”给“风”注入了浓厚的主观感情;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暗示词人在前线杀敌立功,亡国之痛升华为报国之举。18.下列对《如梦令》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从内容上说,“常记”一词表现出作者非常怀念当初的美好生活,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赞美。B.“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C.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曲折地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忧愁。D.本词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甲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乙诗〗南安军(宋)文天祥梅花南北路①,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②。〖注〗①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岭。梅岭,即大庾岭,山上多梅树,是广东和江西的分界岭。②采薇:采食野菜。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2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南安军》首联的画面。24.甲乙两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23.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飘落,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24.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沦丧的悲伤、担忧、痛苦之情和强烈的爱国热情。不同点:甲: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乙:这首诗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表达了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25.阅读李清照的《渔家傲》和《如梦令》,完成题目。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