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押题专题五:文言文阅读_第1页
语文高考押题专题五:文言文阅读_第2页
语文高考押题专题五:文言文阅读_第3页
语文高考押题专题五:文言文阅读_第4页
语文高考押题专题五: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综述】文言文阅读是高考的必考试题,也是灌输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高考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所包括的考点内容有:理解B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C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依据考纲内容,分析如下: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本考点要求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又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需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所谓“常见实词”,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这是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的。而从词义上看,这里所说的常见实词又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凡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过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都应当算作考查内容的常见实词;当然,也还应当包括一些中学生尚未直接接触到的而传世名篇中却经常出现的实词。20年高考试题中,全国18套试卷全部考查了文言实词,这一考点在高考命题中极为稳定,所以预测20年高考命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仍将为命题的重点,题型和分数上将不会有大的变化,仍然为第I卷的选择题,分值为3分。,根据近几年的高考统计,在所考查的50多个实词中,有40多个出自考试大纲中所列出的120个重点实词,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是考试的重中之重,在复习备考中要进行重点攻关。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旨在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并能加以解释虚词的能力。历年高考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考查的方式采取主观题和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比较,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的异同。第二,考查的范围,均严格遵循当年考纲规定,同时对极其常见的虚词作多次重复的考查,如“以”“因”等字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就很高。第三,考查的数量,不同年份考查的虚词个数不同,有时集中辨析一个,有时比较多个虚词,近几年趋向后者。第四,考查的角度,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包括词性和成分。20年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相对偏少,全国仅有7套试题涉及到,其中新课标地区有广东和山东卷考到。预测20年高考,这个点将会进入触底反弹的上行轨道,命题的范围将会大大增加,但是高考的题型不会有大的变化。三、筛选文本信息所谓“信息”,在传记文的考查中,主要指能够表现文中人物某一方面品格的言行,在非传记文的考查中,主要指事件(或事物)的某一个侧面。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这是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的考点之一。从高考设置的题型来看,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排除干扰因素,找出全部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从20年高考全国范围来看,有13套试题考查到了本考点,新课标地区考卷除广东卷外均考到,并且均是采用了传统题型,即“某人何种品质”的信息筛选题,但山东卷和江苏卷在筛选点上有所增加,增加了“直接”二字,从某种意义上讲,增加了筛选的难度。预测20年高考,此考点的命题形式和分值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变化之处是要关注筛选点的增加。当然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命题形式也会随之改变,如除了实行客观题形式,也可以采用主观简答题的形式。这种考查,需要筛选的提取的信息比较隐蔽,且和对文意的把握密切相关。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从高考设置的题型来看,一般为选择题,多采用“选非”(四个选项当中三对一错)形式,偶尔也采用“选对”(四个选项当中三错一对)的形式,分值为3分。从20年高考全国范围来看,有16套试题考查到了本考点,新课标地区考卷全部考到。无论从考查的试题数量角度进行横向的分析,还是从近5年高考试题的命题历史进行纵向的考查,本考点实为高考的常考点,需要大家在备考中加大攻关力度,重点备考。预测20年高考,此考点必将会更大面积和更大力度地考查,这是语文学科注重人文性和注重整体把握的必然要求。题型仍多为客观选择题,一般设置在试卷的第I卷中考查,但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也不排除出现采用主观简答题形式进行考查的新题型。需要提醒广大考生的是,在20年的高考试题中,“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项要求,仍然会结合在一起,三项内容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特别是后两项要求,有时是更难截然区分开来。五、断句与翻译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情况来看,句子的翻译一般要达到这样几个目的:①考查对较难词语的理解;②对人称的把握;③对省略内容的把握;④对句式等特殊现象的把握;⑤对局部及全文意思的理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值是8分—分。文言文翻译的句子大都出自I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如20年新课标地区的全部四套试卷,但也可在II卷中用另一段相对独立的议论、说理的短小文章作翻译的材料,或从中找出几句进行考查,如20年浙江卷就采取的这种形式,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给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更是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方法。断句,作为文言文考查的主要方式曾在全国高考试题中并非新鲜事物,1979—1989年11年中除1982年外均有断句、标点试题。只是因标准化考试的实行,这种考查方式在1990—2001年一直未被采用。但随着语文命题方式的改革,2002—2003年将文言文的考查分为主、客观两种形式,在第II卷中设置了5分的文言翻译题,2004年全国十一个省市单独命题,15套语文试卷中文言文主观题的权重都增加到8分,2006—20年该题的权重更是提高到分,这使断句题有了用武之地。自从各省市自行命题来,北京市高考文言文考查一直有断句的题目,20年已有四个省市的高考文言文测试题中采用了断句这种形式,20年可能有更多。另一方面,断句题还因具有考查知识的丰富性、考查能力的多样性、考查方式的灵活性和训练的可操作性等特点而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预测20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将有加大考查的趋势,单独设置文段,并与断句的结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形式,需要大家在备考中引起足够的重视。【精准押题】【押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谤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洁。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厉:通“砺”,磨炼B.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让:谦让,礼让C.滂奏刺史奏:举奏,弹劾D.守令自知臧污臧,通“赃”,受贿2.下列加点的字词,其意义和用法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复为太尉黄琼所辟②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B.①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②不赂者以赂者丧C.①闭传舍,伏床而泣②弃甲曳兵而走D.①引与俱亡②未得与项羽相见3.以下语句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范滂耿直果断和嫉恶如仇的性格的一组是()①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②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③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④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⑤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⑥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A.①④⑥B.②⑤⑥C.③④⑤D.①②③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范滂在做光禄勋主事时,由于他弹劾的人太多,陈蕃疑心他公报私仇,范滂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改变大局,于是辞官而去。B.范滂嫉恶如仇,不与那些在行为上不孝顺长辈、不尊敬兄长,不遵循仁义礼制要求的人交往,他的外甥被同乡的人所不齿,因而他就是在休息的时候也不召见自己的外甥。C.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勾党之人,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自己立刻赶到监狱,别人劝他逃走他也不肯,他不愿连累自己的母亲,使母亲流离他乡。D.这篇传记写得慷慨悲凉,感人至深。特别是第二次被捕时与母亲和儿子的诀别,态度从容,情辞激昂,浩然正气足以流传千古。【押题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桥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人也。玄少为县功曹。时豫州刺史周景行部到梁国,玄谒景,因伏地言陈相羊昌罪恶,乞为部陈从事,穷案其奸。景壮玄意,署而遣查。玄到,悉收昌宾客,具考臧罪。昌素为大将军梁冀所厚,冀为驰檄救之。景承旨召玄,玄还檄不发,案之益急。昌坐槛车征①,玄由是著名。举孝廉,补洛阳左尉。时梁不疑为河南尹,玄以公事当诣府受对,耻为所辱,弃官还乡里。后四迁为齐相,坐事为城旦②。刑竟,征,再迁上谷太守,又为汉阳太守。时上郡令皇甫祯有臧罪,玄收考髡笞,死于冀市,一境皆震。郡人上邦姜岐,守道隐居,名闻西州。玄召以为吏。称疾不就。玄怒,敕督邮尹益逼致之,日:“岐若不至,趣嫁其母。”益固争不能得,遽晓譬岐。岐坚卧不起。郡内士大夫亦竞往谏,玄乃止。时颇以为讥。后谢病免,复公车征为司徒长史。灵帝初,征入为河南尹,转少府、大鸿胪。建宁三年,迁司空,转司徒。素与南阳太守陈球有隙,及在公位,而荐球为廷尉。玄以国家方弱,自度力无所用,乃称疾上疏,引众灾以自劾。遂策罢。岁余,拜尚书令。时太中大夫盖升与帝有旧恩,前为南阳太守,臧数亿以上。玄奏免升禁锢,没入财贿。帝不从,而迁升侍中。玄托病免,拜光禄大夫。光和元年,迁太尉。数月,复以疾罢,拜太中大夫,就医里舍。玄少子十岁,独游门次,卒有三人持杖劫执之,入舍登楼,就玄求货,玄不与。有顷,司隶校尉阳球率河南尹、洛阳令围守玄家。球等恐并杀其子,未欲迫之。玄嗔目呼日:“奸人无状,玄岂以一子之命而纵国贼乎!”促令兵进。于是攻之,玄子亦死。玄乃诣阙谢罪,乞下天下:“凡有劫质,皆并杀之,不得赎以财宝,开张奸路。”诏书下其章。初自安帝以后,法禁稍散,京师劫质,不避豪贵,自是遂绝。玄以光和六年卒,时年七十五。(选自《梁书》,有删节)注:①征:指押解犯人进京。②城旦:刑法名,一种筑城四年的劳役。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敕督邮尹益逼致之致:使……来B.趣嫁其母趣:通“促”,赶陕,急促C.复以疾罢疾:痛恨D.就玄求货货:财物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桥玄严明的一组是()①景承旨召玄,玄还檄不发,案之益急。②玄以公事当诣府受对,耻为所辱,弃官还乡里。③时上郡令皇甫祯有臧罪,玄收考髡笞,死于冀市。④玄奏免升禁锢,没入财贿。⑤球等恐并杀其子,未欲迫之。⑥奸人无状,玄岂以一子之命而纵国贼乎?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桥玄追究陈相羊昌的罪行,大将军梁冀急发檄文救羊昌,周景也顺从梁冀欲召回桥玄,但桥玄不为所动,且追查羊昌更急,最后用囚车将羊昌押解进京。B.上邦人姜歧,守道隐居,名声很大。桥玄召他为吏,姜歧称病不去,惹得桥玄生气,威胁要让他的母亲改嫁,郡内士大夫争相劝谏,桥玄才停做这件事。C.桥玄位列公位时,推荐与自己素有矛盾的南阳太守陈球做廷尉,又奏请皇帝免去与皇帝有旧恩的太中大夫盖升之职并将其关押起来,皇帝没有同意。D.桥玄十岁的小儿子被人劫持,绑匪索要财物,桥玄不许,并催促已包围劫匪的士兵发起进攻,自己儿子遂被杀死。但从此劫持人质的事件再也没有了。【押题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山之叟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幕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注:①鄂:通“萼”,花蕾。韡:音wěi,繁盛。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其原,数日亦死归:移回 B.客过而尤之曰 过:指出过错 C.请具砚削牍 牍:书版 D.花之怨以死也诚宜 诚:确实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其犹奇于新也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B.旧有数木,移其位让焉其若是,孰能御之C.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D.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夫晋,何厌之有1,3,5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1,3,5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导致其花期紊乱,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虽被移出庭院,也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旧牡丹,是错上加错。 D.作者以牡丹的遭遇喻指封建社会中人才的遭遇,委婉含蓄地批评了封建统治者仅凭自己的喜怒而对人生杀予夺的社会现实。【押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顾宪之字士思,吴郡吴人也,祖凯之,宋镇军将军、湘州刺史。宪之未弱冠,州辟议曹从事,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抚军主簿。元徽中,为建康令。村有盗牛者,被主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证等,前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搪①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至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性又清俭,强力为政,甚得民和。 齐高帝即位,除衡阳内史。先是,郡境连岁疾疫,死者太半,棺木尤贵,悉裹以苇席,弃之路傍。宪之下车,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其家人绝灭者,宪之为出公禄,使纪纲②营护之。又土俗,山民有病,辄云先人为祸,皆开冢剖棺,水洗枯骨,名为除祟。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民俗遂改。时刺史王奂新至,唯衡阳独无讼者,乃叹曰:“顾衡阳之化至矣。”“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还为大尉从事中郎。出为东中郎长史、行会稽郡事。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宪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还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 梁高祖为杨州牧征宪之为别驾从事史比至高祖已受禅宪之风疾渐笃固求还吴天监二年就家授太中大夫。宪之虽累经宰郡,及归,还堵,不免饥寒。八年,卒于家,年七十四。注:①搪:揭发。②纪纲:仆从。(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四十六)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辜:罪 B.发奸搪伏搪:揭发 C.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率:轻率 D.宪之至郡,即表除之表:上奏章2.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顾宪之为官刚正不阿的一组是()①牛迳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②至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③其家人绝灭者,宪之为出公禄,使纪纲营护之。④宪之至郡,即表除之。⑤文度后还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⑥宪之虽累经宰郡,资无担石,及归,还堵,不免饥寒。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④⑥D.②③④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宪之弱冠之年即任南宋建康令,决冤狱,拒请托,抑贪残,百姓因此心平气和。 B.顾宪之衡阳为官时,一心为民处置瘟疫造成的祸害,并教化民众,使全郡大治。 C.顾宪之志节刚正,治理会稽郡时,抑制佞幸之臣在乡里大造府邸,不与其通音信。 D.顾宪之虽连任郡宰,却无甚私财,因病重还乡之后竟“不免饥寒”,足见一生清廉。4.断句和翻译。(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一段话断句。梁高祖为扬州牧征宪之为别驾从事史比至高祖已受禅宪之风疾渐笃固求还吴天监二年就家授太大夫。(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宪之下车,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译文:。 ②宪之虽累经宰郡,及归,还堵,不免饥寒。译文:。【备选试题】【备选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仁基素与司马李孝廉不叶,因相谓曰:“吾辈岂可不自愧乎!”遂相与辑睦。狄仁杰为宁州刺史。右台监察御史晋陵郭翰巡察陇右,所至多所按劾。入宁州境,耆老歌刺史德美者盈路;翰荐之于朝,征为冬官侍郎。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举其子司丞光嗣,拜地官员外郎,已而称职。太后喜曰:“卿足继祁奚矣。”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节)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诣:到……去B.仁基素与司马李孝廉不叶叶:和洽C.太后命太子追执其而系之执:捉拿,拘捕D.仍免其宿直直:通“值”,值班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B.众或不能决云霞明灭或可睹C.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固请,召有司案图D.久之,卒用为相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狄仁杰善于举贤的一组是()①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②翰荐之于朝,征为冬官侍郎。③卿足继祁奚矣。④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⑤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⑥荐贤为国,非为私也。A.①③④B.②③⑤C.③④⑤D.④⑤⑥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狄仁杰在并州任职时,代替郑崇质承担出使的任务,感动了蔺仁基和李孝廉,使二人摒弃前嫌,和睦相处。B.狄仁杰担任宁州刺史时,乡亲父老都歌颂他的美德,于是右台监察御史郭翰向朝廷推荐狄仁杰作冬官侍郎。C.狄仁杰习惯于在朝堂上当面直言规谏,武则天由于信任他,常常采纳他的建议,即使这样做违背了自己的本意时也是如此。D.狄仁杰不仅是一位贤臣,更是一位伯乐,为朝廷推荐了张柬之、姚元崇、桓彦范、史敬晖等数十位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备选题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以身居作 居作:作佣人B.鸿并绝不娶 并:全部C.简斥数妇 简:直接D.无乃欲低头就之乎就:投身、屈就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B.因为执勤谁为大王为此计者C.今乃衣绮缟,傅粉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以观夫子之志耳舞幽壑之潜蛟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鸿崇尚节操的一项是()①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②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③鸿不受而去,归乡里。④居庑下,为人赁舂。⑤七日而鸿不答。⑥鸿潜闭著书十余篇。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鸿曾在当时的最高学府中学习,博览群书,无所不通;学成之后却因家境贫寒无法著述,只好在上林苑中放牧。B.梁鸿为人正直耿介,他死后,人们都认为品性清高的他足以与坚守信念的要离媲美。C.孟光貌丑而心慧,在刚嫁给梁鸿时用盛装丽服来试探梁鸿的品性,其实孟光早已有隐居的准备。D.皋伯通发现佣工梁鸿之妻对丈夫十分敬重,因此断定梁鸿是一个非凡的人,于是安排他住在家里,使梁鸿得以闭门著书。5.断句与翻译。⑴用“/”给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译文:。②今而见择,敢不请罪。译文:。【备选题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①,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遏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成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选自《魏书》,有删节)注:①黄中内润: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担笈负书,千里就业就业:求学B.则亩益三斗益:增加C.为首为讳乎首:头领D.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宠:受宠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世祖引允与论刑政B.复何忧哉何其不直C.悉以授民黑子以览等为亲己D.黑子请计于允曰遂绝于允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说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④竟为世祖所疏。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⑥宜渐致之,不可仓卒。A.①③⑥B.②③⑤C.①②④D.③④⑥4.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但他犯了受贿之罪,被高祖发觉。高允认为如果翟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表达忠心,一定会免于责罚,说明高允是个忠诚明智之人。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因他向皇上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D.郭善明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5.断句和翻译。(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译文:。②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译文:。【备选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柰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训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墨子·兼爱中》,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之与家之相篡,篡:劫夺 B.人之与人之相贼贼:偷窃 C.何以易之易:改变 D.胁息然后带胁:收敛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024 A.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2024 B.以相爱生也洎牧以谗诛 C.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3.下面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译文:。(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译文:。(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译文:。专题六文言文阅读【专题综述】文言文阅读是高考的必考试题,也是灌输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高考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所包括的考点内容有:理解B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C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依据考纲内容,分析如下:历年高考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考查的方式采取主观题和选择题,最常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从高考设置的题型来看,一般为选择题,多采用“选非”(四个选项当中三对一错)形式,偶尔也采用“选对”(四个选项当中三错一对)的形式,分值为3分。从20年高考全国范围来看,有16套试题考查到了本考点,新课标地区考卷全部考到。无论从考查的试题数量角度进行横向的分析,还是从近5年高考试题的命题历史进行纵向的考查,本考点实为高考的常考点,需要大家在备考中加大攻关力度,重点备考。预测20年高考,此考点必将会更大面积和更大力度地考查,这是语文学科注重人文性和注重整体把握的必然要求。题型仍多为客观选择题,一般设置在试卷的第I卷中考查,但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也不排除出现采用主观简答题形式进行考查的新题型。需要提醒广大考生的是,在20年的高考试题中,“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项要求,仍然会结合在一起,三项内容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特别是后两项要求,有时是更难截然区分开来。五、断句与翻译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情况来看,句子的翻译一般要达到这样几个目的:①考查对较难词语的理解;②对人称的把握;③对省略内容的把握;④对句式等特殊现象的把握;⑤对局部及全文意思的理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值是8分—分。文言文翻译的句子大都出自I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如20年新课标地区的全部四套试卷,但也可在II卷中用另一段相对独立的议论、说理的短小文章作翻译的材料,或从中找出几句进行考查,如20年浙江卷就采取的这种形式,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给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更是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方法。断句,作为文言文考查的主要方式曾在全国高考试题中并非新鲜事物,1979—1989年11年中除1982年外均有断句、标点试题。只是因标准化考试的实行,这种考查方式在1990—2001年一直未被采用。但随着语文命题方式的改革,2002—2003年将文言文的考查分为主、客观两种形式,在第II卷中设置了5分的文言翻译题,2004年全国十一个省市单独命题,15套语文试卷中文言文主观题的权重都增加到8分,2006—20年该题的权重更是提高到分,这使断句题有了用武之地。自从各省市自行命题来,北京市高考文言文考查一直有断句的题目,20年已有四个省市的高考文言文测试题中采用了断句这种形式,20年可能有更多。另一方面,断句题还因具有考查知识的丰富性、考查能力的多样性、考查方式的灵活性和训练的可操作性等特点而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预测20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将有加大考查的趋势,单独设置文段,并与断句的结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形式,需要大家在备考中引起足够的重视。【精准押题】【押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谤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洁。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厉:通“砺”,磨炼B.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让:谦让,礼让C.滂奏刺史奏:举奏,弹劾D.守令自知臧污臧,通“赃”,受贿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范滂在做光禄勋主事时,由于他弹劾的人太多,陈蕃疑心他公报私仇,范滂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改变大局,于是辞官而去。B.范滂嫉恶如仇,不与那些在行为上不孝顺长辈、不尊敬兄长,不遵循仁义礼制要求的人交往,他的外甥被同乡的人所不齿,因而他就是在休息的时候也不召见自己的外甥。C.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勾党之人,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自己立刻赶到监狱,别人劝他逃走他也不肯,他不愿连累自己的母亲,使母亲流离他乡。D.这篇传记写得慷慨悲凉,感人至深。特别是第二次被捕时与母亲和儿子的诀别,态度从容,情辞激昂,浩然正气足以流传千古。姓’的一组”,其中D项第①句“趣庖治狗,以会朝属”的迷惑性就很大,表面看起来好象是“荒唐行径”的内容,很容易当作是正确的选项。但当整合本题的信息时,你就会发现,它其实不符合要求,它只是景公听取晏子劝谏后的正确做法,不能体现其关键信息“荒唐行径”的内容,从而排除这一干扰项。总之,在辨别、筛选过程中,突出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分析,努力做到“事到理合”。所谓“到”就是要搞清文含“何人何事”,事属“何类何质”;“理合”就是要推敲“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叙述的合拍、道理的有据,避免“张冠李戴”情况的发生。具体说,做到以下几点:1.对位。对位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把选项中涉及到的文意在原文的位置找准,把所选语料放回原文中,看看其前后联系,找出语料与文章内容的对应点,对语料的细节问题进行再确认。特别是对于有关人物的语言,更应如此。2.比较。与文中相关语句、材料对比,在对比中进行确定,首先找出明显不符合题旨要求的语料,然后即可排除包括此语料的选项,这样可以缩小范围,综合考虑人物、事件、对话等等细节,找准主体人物,前后的因果等。可对有关选项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之处,以此确定有分歧的语料;可对有一定难点的相关语料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选出更加符合题旨要求的一个。3.确定。在对试题选项和原文对应比较之后,还要根据文意前后关系和逻辑顺序以及试题之中的各项要求进行最后的确认,得到清晰的答案之后,便可以确定自己的答案了。附:参考译文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有廉洁的节操、高尚的品质,被州里的人所佩服,连续被举荐为孝廉、光禄。当时冀州地区发生饥饿的灾荒,各地的盗贼纷纷而起,于是让范滂为清诏使,去冀州调查观察。范滂领命后,登上马车,拉起绳子,驱车前行,慷慨激昂,豪情大发,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到了冀州后,太守县令自己知道贪污受贿,做尽坏事,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范滂举奏的事情,没有不使大家满意的。于是升迁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拿着大家的意见去拜访陈蕃,陈蕃却不接见他。范滂心中觉得很遗憾,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用一般的礼节来要求他吗?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岂不是自己选择了没有用优礼相待人才的非议吗?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范滂不久又被太尉黄琼举荐。这时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有关部门举报官吏,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二千石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就疑心他公报私仇。范滂回答说:“我举奏的人,都是贪污刻薄残暴的奸贼,是害人之人,难道我会为了自己的私利玷污国事吗?因为碰上规定的时间太急促了,所以我先举奏最紧要的,那些来不及调查清楚的,以后在慢慢审清吧。我听说农夫除掉杂草后,好的禾苗才会茂盛;忠臣除掉奸贼后,皇上的周围才会变得干净。如果我的话有贰心,甘愿受绞刑。”审问的官吏无话可说了。范滂看到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改变大局,于是又辞官而去。太守宗资先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请求朝廷任命范滂为功曹,并处理政事。范滂上任后,痛恨那些坏人坏事。那些在行为上不孝顺长辈、不尊敬兄长,不遵循仁义礼制要求的人,都不与他们交往。推荐品德特别高尚的人,使他们能够显贵,提拔贫寒之士,使他们能够身居高位。范滂的外甥是西平的李颂,是达官贵人的子弟,被同乡的人所不齿。中常侍唐衡向宗资先请求,宗资先任命他做了小官。范滂却认为外甥李颂不是好人,就把这件事压下来不办理。宗资先十分生气,把怒气转嫁到书童朱零的身上,鞭打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是一个清廉公正的人,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去锯断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是无法改变他的想法的。”宗资先只好不了了之。郡中中等富裕的人,没有一个不把怨恨的矛头指向范滂的,他们竟然都指责范滂所任用的人,认为他们都是范滂的同党。以后牢修诬告朝中有人结党营私,于是范滂因为受牵连被捕,关在黄门北寺监狱。范滂以后被释放了,回到家中。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勾党之人。诏书下来后,立即逮捕范滂等人。督邮吴道到了县里后,抱着诏书,自己关在旅馆中,伏在床上哭泣。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于是自己立刻赶到监狱。县令郭揖十分吃惊,拿出官印,想要拉着范滂和他一起逃走。郭揖说:“天下这么大,你何必还要在这里不走呢?”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事连累你们呢,又使的我的老母亲流离他乡!”他的母亲走近他和他分别,范滂告诉母亲说“弟弟仲博是一个孝敬的人,他完全可以赡养你们,我跟随先父去了,是死得其所的。只是希望母亲大人要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他的母亲说:“你现在可以和前辈李杜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既然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好事是很难兼得的!”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再三拜别而去。他回头对儿子说:‘我想要让你成为坏人,但是恶事不可以做。让你成为好人,但是我没有做不好的事。”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感动的留下眼泪,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押题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桥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人也。玄少为县功曹。时豫州刺史周景行部到梁国,玄谒景,因伏地言陈相羊昌罪恶,乞为部陈从事,穷案其奸。景壮玄意,署而遣查。玄到,悉收昌宾客,具考臧罪。昌素为大将军梁冀所厚,冀为驰檄救之。景承旨召玄,玄还檄不发,案之益急。昌坐槛车征①,玄由是著名。举孝廉,补洛阳左尉。时梁不疑为河南尹,玄以公事当诣府受对,耻为所辱,弃官还乡里。后四迁为齐相,坐事为城旦②。刑竟,征,再迁上谷太守,又为汉阳太守。时上郡令皇甫祯有臧罪,玄收考髡笞,死于冀市,一境皆震。郡人上邦姜岐,守道隐居,名闻西州。玄召以为吏。称疾不就。玄怒,敕督邮尹益逼致之,日:“岐若不至,趣嫁其母。”益固争不能得,遽晓譬岐。岐坚卧不起。郡内士大夫亦竞往谏,玄乃止。时颇以为讥。后谢病免,复公车征为司徒长史。灵帝初,征入为河南尹,转少府、大鸿胪。建宁三年,迁司空,转司徒。素与南阳太守陈球有隙,及在公位,而荐球为廷尉。玄以国家方弱,自度力无所用,乃称疾上疏,引众灾以自劾。遂策罢。岁余,拜尚书令。时太中大夫盖升与帝有旧恩,前为南阳太守,臧数亿以上。玄奏免升禁锢,没入财贿。帝不从,而迁升侍中。玄托病免,拜光禄大夫。光和元年,迁太尉。数月,复以疾罢,拜太中大夫,就医里舍。玄少子十岁,独游门次,卒有三人持杖劫执之,入舍登楼,就玄求货,玄不与。有顷,司隶校尉阳球率河南尹、洛阳令围守玄家。球等恐并杀其子,未欲迫之。玄嗔目呼日:“奸人无状,玄岂以一子之命而纵国贼乎!”促令兵进。于是攻之,玄子亦死。玄乃诣阙谢罪,乞下天下:“凡有劫质,皆并杀之,不得赎以财宝,开张奸路。”诏书下其章。初自安帝以后,法禁稍散,京师劫质,不避豪贵,自是遂绝。玄以光和六年卒,时年七十五。(选自《梁书》,有删节)注:①征:指押解犯人进京。②城旦:刑法名,一种筑城四年的劳役。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敕督邮尹益逼致之致:使……来B.趣嫁其母趣:通“促”,赶陕,急促C.复以疾罢疾:痛恨D.就玄求货货:财物【押题指数】★★★★★【解析】疾:疾病。【答案】D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桥玄严明的一组是()①景承旨召玄,玄还檄不发,案之益急。②玄以公事当诣府受对,耻为所辱,弃官还乡里。③时上郡令皇甫祯有臧罪,玄收考髡笞,死于冀市。④玄奏免升禁锢,没入财贿。⑤球等恐并杀其子,未欲迫之。⑥奸人无状,玄岂以一子之命而纵国贼乎?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⑤⑥4.排除干扰法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归纳概括”题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①误用因果。②事件杂糅。③无中生有。④颠倒是非。⑤偷换概念。⑥张冠李戴。⑦夸大事实。⑧牵强附会。另外,还要注意将作者的观点与文段内容区别开,注意作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与作者的时代局限性。附:参考译文桥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人。桥玄年轻时做过县功曹。当时豫州刺史周景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到了梁国,桥玄谒见周景,并且伏地陈述陈相羊昌的罪恶,请求做总领陈相从事的官,彻底查究羊昌的罪行。周景钦佩他的意志,就任备他担任此职并派遣他去。桥玄到达陈国后,全部抓捕羊昌的宾客,具体拷问贪污罪行。羊昌向来为大将军梁冀所推重,梁冀急发文书救羊昌。周景秉承粱冀意旨想召回桥玄,桥玄退还文书不为所动,拷问羊昌更急。羊昌最后被囚车押解进京,桥玄从此出了名。桥玄被举为孝廉,补洛阳左尉。这时粱不疑任河南尹,桥玄因公事当到府里接受问询,不想受粱氏的羞辱,弃官回到乡里。后来四次升迁做了齐相,因事犯罪被罚为城旦。刑期满后,被征召,升为上谷太守,又做了汉阳太守。这时上郡县令皇甫祯有贪污罪,桥玄把他抓起来剃去头发用竹板痛打,皇甫祯死于冀县集市,一境都被震动。同郡上部人姜岐,守道隐居,名声传遍西州。桥玄召他为吏,他称病不往。桥玄很是生气,勒令督邮尹益强迫他,说:“姜歧如果不来,赶紧让他的母亲改嫁。”尹益坚持求情,桥玄不允。尹益就急忙告诉姜岐,姜岐坚决卧床不起。郡内士大夫也争着劝谏,桥玄才停止了这件事。当时的人颇有些讥讽他。桥玄后来谢病免职,又被公车召为司徒长史.灵帝初年,桥玄被征召为河南尹,转任少府、大鸿胪。建宁三年,升为司空,转任司徒。桥玄素来与南阳太守陈球有矛盾,自己在三公之位后,便推荐陈球做廷尉。桥玄认为国家正弱,自己考虑个人的能力无处所用,就称病上疏,引国家出现的众多灾祸来弹劾自已,于是被免职。一年以后,被拜为尚书令。当时太中大夫盖升与皇帝有旧恩,以前做南阳太守,贪污数亿以上。桥玄奏请免去盖升之职并将他关押起来,没收其贿赂所得,皇帝不同意,反而提拔盖升为侍中。桥玄称病免职,拜为光禄大夫。光和元年,升任太尉。几个月后,又以病罢免,拜为太中大夫,回到家中就医。桥玄的小儿子年十岁,一个人在门边玩耍,忽然有三个人拿着木棍劫持他,跑入桥玄房舍,登楼,向桥玄索要财物,桥玄不给。一会儿,司隶校尉阳球率领河南尹、洛阳令赶来,围攻桥玄家。阳球等人担心劫匪杀害桥玄的儿子,不想逼迫劫匪。桥玄瞪着眼睛喊叫道:“奸人没有王法,桥玄难道因一个儿子的性命而放掉国贼吗?”催促命令兵士前进。兵士们于是进攻,桥玄的儿子因此死了。桥玄于是到朝廷谢罪,请求下令天下:“凡有劫持人质的,都一并杀掉,不得用财宝赎回人质,开启奸贼犯罪之路。”于是朝廷用诏书发布了这个命令。自安帝以来,法禁渐渐松弛,京城劫持人质,不避权责之家,而从此之后就再没有了。桥玄在光和六年死去,时年75岁。【押题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山之叟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幕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注:①鄂:通“萼”,花蕾。韡:音wěi,繁盛。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其原,数日亦死归:移回 B.客过而尤之曰 过:指出过错 C.请具砚削牍 牍:书版 D.花之怨以死也诚宜 诚:确实题B项,“不辞而还”与我们平常惯见的“不辞而别”有一定的相通性,应译为“于是,就”;本组的另一个句子,“裂其衣而束之”,在其中的“而”的意思搞不清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把“于是,就”这个意思代入到这个句子中去,看看是不是合适。原文是张诚因其弟虎害而倍觉悲痛,以至于“以斧自刎其项”,众人急忙救他,但是“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在这种情况下,众人只好撕裂他的衣服对伤口进行包扎,所以此句中的“而”翻译为“于是,就”也是合适的。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性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惟利是图”)等。同时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是“以是”的倒装,翻译成“因此”;“无以”是“用来……的”;“其……之谓(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综上所述,文言虚词的考查常常用比较的方式,要紧紧地抓住“词句不离,虚实相生”的原则,建树全句意识,增强句位感,综合运用上面所列出的五种基本方法来正确阅读解题。【押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顾宪之字士思,吴郡吴人也,祖凯之,宋镇军将军、湘州刺史。宪之未弱冠,州辟议曹从事,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抚军主簿。元徽中,为建康令。村有盗牛者,被主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证等,前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搪①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至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性又清俭,强力为政,甚得民和。 齐高帝即位,除衡阳内史。先是,郡境连岁疾疫,死者太半,棺木尤贵,悉裹以苇席,弃之路傍。宪之下车,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其家人绝灭者,宪之为出公禄,使纪纲②营护之。又土俗,山民有病,辄云先人为祸,皆开冢剖棺,水洗枯骨,名为除祟。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民俗遂改。时刺史王奂新至,唯衡阳独无讼者,乃叹曰:“顾衡阳之化至矣。”“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还为大尉从事中郎。出为东中郎长史、行会稽郡事。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宪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还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 梁高祖为杨州牧征宪之为别驾从事史比至高祖已受禅宪之风疾渐笃固求还吴天监二年就家授太中大夫。宪之虽累经宰郡,及归,还堵,不免饥寒。八年,卒于家,年七十四。注:①搪:揭发。②纪纲:仆从。(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四十六)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辜:罪 B.发奸搪伏搪:揭发 C.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率:轻率 D.宪之至郡,即表除之表:上奏章4.断句和翻译。(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一段话断句。梁高祖为扬州牧征宪之为别驾从事史比至高祖已受禅宪之风疾渐笃固求还吴天监二年就家授太大夫。(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宪之下车,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译文:。 ②宪之虽累经宰郡,及归,还堵,不免饥寒。译文:。⑶倒装句的翻译技巧操作方法: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状语后置重在“调”。①宾语前置句的翻译技巧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宾语也会前置。具体分为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标志词的宾语前置和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前置等类型,翻译时,将相应的宾语调到谓语动词或介词之后。其中,前两种最为常考,可用公式表示为:公式1主语+宾语(疑问代词)+谓语(介词)=主语+谓语+宾语子何恃而往?=子恃何而往?=您凭借什么而前往?公式2主语+否定词+宾语+谓语=主语+否定词+谓语+宾语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也=当时没有人赞同他这种说法。②定语后置句的翻译技巧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操作方法:“换”成现代汉语否定词。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可根据语境译为现代汉语的否定词“不,没有、从不”等。⑺固定句式的翻译技巧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经常搭配在一块使用,形成基本固定的格式,表达基本固定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也有固定的相对应的意思,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它们按现代汉语的形式译出,而不可硬译。在此不再赘述。二、文言断句断句即句读,这是正确理解一段文言文的前提和关键。如何才能准确而迅速地断句呢?在这里提供五种方法以供参考:等到高祖继承帝位,顾宪之已得病且逐渐加重,于是坚决请求回吴郡老家。天监二年,在家中被授予大中大夫。顾宪之虽在地方任职多年,但并没有什么财物,回家时,唯有四周土墙,别无长物,不免陷于饥寒。于天监八年,在家逝世,享年七十四岁。【备选试题】【备选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仁基素与司马李孝廉不叶,因相谓曰:“吾辈岂可不自愧乎!”遂相与辑睦。狄仁杰为宁州刺史。右台监察御史晋陵郭翰巡察陇右,所至多所按劾。入宁州境,耆老歌刺史德美者盈路;翰荐之于朝,征为冬官侍郎。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举其子司丞光嗣,拜地官员外郎,已而称职。太后喜曰:“卿足继祁奚矣。”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节)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诣:到……去B.仁基素与司马李孝廉不叶叶:和洽C.太后命太子追执其而系之执:捉拿,拘捕D.仍免其宿直直:通“值”,值班太后命令宰相各荐举尚书郎一人。狄仁杰荐举自己的儿子司府丞狄光嗣,被任命为地官员外郎,后来他很胜任这个职务,太后高兴地说:“你可以继承古代荐举自己儿子的祁奚了。”武则天十分信任和推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没有哪一个大臣能比得上,她常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是直呼其名。狄仁杰习惯于在朝堂上当面直言规谏,武则天则常常采纳他的建议,即使这样做违背了自己的本意时也是如此。有一次狄仁杰陪同武则天巡游,途中遇到大风,狄仁杰的头巾被风吹落在地,他的坐骑也因受惊而无法驾驭,武则天让太子李显追上惊马,抓住它的笼头并将它拴好。狄仁杰曾屡次因年老多病的缘故而提出退休的请求,武则天都没有答应。武则天在狄仁杰入朝参见的时候,还常常阻止他行跪拜礼,说:“每当看到您行跪拜礼的时候,朕的身体都会感到痛楚。”武则天还免除了狄仁杰晚上在宫中轮流值班的义务,并告诫他的同僚们说:“如果没有十分重要的军国大事,都不要去打扰狄老先生。”辛丑,狄仁杰去世,武则天流着眼泪说:“朝堂上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师长了!”此后朝廷一有大事,如果群臣无法决断,武则天就会叹息道:“老天为什么这么早就把我的国老夺走呢!”武则天曾经问狄仁杰:“朕希望能找到一位杰出的人才委以重任,您看谁合适呢?”狄仁杰问道:“不知道陛下想让他担任什么职务?”武则天说:“我想让他担任将相。”狄仁杰回答道:“如果您所要的是文采风流的人才,那么苏味道、李峤本来就是合适的人选。如果您一定要找出类拔萃的奇才,那就只有荆州长史张柬之了,他的年纪虽然老了一些,但却实实在在地是一位宰相之才。”武则天于是提拔张柬之作了洛州司马。过了几天之后,武则天又要求狄仁杰举荐人才,狄仁杰回答说:“我前几天推荐的张柬之,您还没有任用呢。”武则天说:“我已经给他升了官了。”狄仁杰回答说:“我所推荐的张柬之是可以作宰相的人才,不是用来做一个司马的。”武则天于是任命张柬之为秋官侍郎。过了很长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