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_第1页
2024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_第2页
2024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_第3页
2024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_第4页
2024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全国真题-说明文阅读梳理

一、(2024•重庆市A卷)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学校开展“走进书法世界”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书法是一门对汉字艺术化书写的艺术。据此,可确定书法作品的判断标准:一、所写对象为

汉字且内容健康;二、字迹具有艺术性。根据书法的定义和判断标准,可以确定书法的历史应当从甲骨文

算起,一直到当代以汉字为创作载体的各种探索。根据“艺术性”规定,并非所有的古代文字遗迹都可称

为书法艺术品,只有具备相当笔墨技术支持,又注入了深厚人文情怀的那些书迹才可称为书法。书法艺术

品应该是可以作为人们师法对象的“法书”,因为书法应该为世人提供某些营养——或者在笔墨技巧上可

供学习,或者在精神层面上能打动人心。

(选自吕志强《中国书法发展简史》,有删改)

材料二:汉字书体的演变

书体概说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分离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铸

造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成熟于殷商时期,

甲骨文金文小篆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

大大小小,参差错落,具有天然美感。小

嗡阑腐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

篆是秦统一文字后出现的,有婀娜、对称

之美。

由金文简化而来,萌芽于先秦,在两使汉字变得方正,是书

隶书

汉时走向成熟。横平竖直、撇捺开张,有法史上的革命,为以后各种

一种飞动感和对称美。书体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标志着书法成为能自由

草书出现于西汉晚期。飞扬飘逸,比行书

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

刍更洒脱不羁。

的艺术。

行书出现于东汉晚期。介于草书和楷书之让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

客间,比楷书更加灵动。文字的审美价值。

由隶书演变而来,形成于东晋。结构是对前代书法的继承和

楷书

严谨,字体方正,又风格多样,或飘逸灵创新。

家动,或雄峻清刚,或法度严谨。

书法融入了人的个性,字的风貌能体现书写者的气韵风度和精神品格,即使同一书体,也会因书写者

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风貌,这就是常说的“见字如面”“字如其人”。

(改编自方建勋《中国书法十五讲》)

材料三:鲁迅说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

有歌的旋律。”那么,如何欣赏书法作品呢?简而言之,要欣赏书法作品的“形”与“神”。形,是指由

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结构,整幅字的布局;神,是指书法作品的神韵,包括笔力、气

势、神态、情感等。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笔画多变且适宜。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组合而成,同一个字中的相同笔画的长短、粗细、

浓淡必须有所变化。这样,字才显得灵动。

2字的重心稳健。字有千姿百态,但字的重心必须稳健。

3字势自然。王羲之主张字要“自然宽狭得所”“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他的

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关键在于“天质自然”。

4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需一气呵成,气韵贯通。章法上的所有变化都根源于“阴阳对偶”这四个字,

包括大小、粗细、轻重、阔狭、长短、连断、虚实、缓急、渴润……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其字与字之间、

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断而意相连,适当留白,疏密得当。好的作品既要体现书写者的独特性情、气

质、境界和格调,又要有能够将其表现出来的精熟技法。

此外,还需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下面两幅作品都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是平和愉悦时所书,《丧

乱帖》是极度哀痛时所写,二者呈现出不同的气韵。书写者不同的“情”赋予了书法作品“神”的变化。

春/

Q也«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丧乱帖》

(选自孙晓燕《中国书法艺术欣赏探析》,有删改)

【了解书法】

17.根据材料一、材料三,下列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B]

A.如果一幅字所写内容是汉字,且具有艺术性,就可判定其为书法作品。

B.书法艺术品能为书法学习者提供书写技法的借鉴,丰富书法欣赏者的精神世界。

C.书法作品的“神”,是指字的笔画、线条、布局和整幅字的章法、神韵、情感等。

D.书法家在极度哀痛时创作的书法作品,在气韵上会大打折扣。

【概说演变】

18.小林不知道汉字书体有哪些,又是如何演变的。请根据材料二向他作简述。

【答案】汉字书体有:①甲骨文——分离扇刻在龟甲兽骨上,称为甲骨文;②金文——铸造在青铜器上,

称为金文;③小篆——秦统一文字后出现的;④隶书——由金文简化而来;⑤草书——出现在西汉晚期。

⑥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⑦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

【赏析书法】

19.下面是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雪》,请运用材料三的知识,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艺术美作简要赏析。

【答案】毛主席的这幅作品笔法飘逸,笔意连绵,如行云流水,体现一种动态的流动之美,故应为行书。

字形斜侧,笔画多变,有昂扬向上之感。大小错落,粗细相间。作品中的"飘”字,既有风吹之感,又有

雪落之势,展现了雪花的轻盈姿态。字体虽为行书,但气势雄强,好像一气呵成,体现了作者的豪迈气魄。

【推荐书体】

20.学校将开展书法比赛,就下列三条主题语向全校征集意见,你最想推荐哪一条?它最适合用哪种书体书

写?请结合材料二简述理由。

①笔间论书道,翰墨育雅趣

②工工整整写字,端端正正做人

③笔墨肆意写人生,青春飞扬显豪情

我想推荐第()条,推荐的书体是。理由:

【答案】②楷书因为楷书结构严谨,字体方正。与“工工整整”“端端正正”相照应。

二、(2024•重庆市B卷)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班级开展“走进中国园林文化”项目式学习,需要制作一份“园林旅游手册”,请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①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体系中有其特有的风格,亭、台、楼、阁、榭、舫、廊等园林建筑,

处处体现园林的内在艺术特点和内涵。中国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类。

因为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传统士人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所以又被称为“文人园林”或“江南

园林”。皇家园林以宏伟壮丽著称,私家园林则以小巧清幽取胜。

②私家园林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叠山理水是造园的基本技艺手法,“水随山转,山因水

活”,将山光水色与人亲的想法变为现实。峰石作为园林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造景元素,被广泛使用。现存

的古典园林中,尤其以苏州狮子林中的奇石最为著名。放眼望去,那些石头有的瘦骨嶙峋,有的风姿绰约,

有的娇憨可爱,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深沉含蓄...

③很多江南园林中都开辟有或大或小的水池以蓄水。以池水映蓝天、映花木、映建筑,也以池水照身、

照心。在尽显园林景观之美的同时,也尽显文人的优雅气质。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可以说都是我

国古典园林中的佼佼者。

(摘编自王其均《雨中村树人家》,有改动)

【材料二】①私家园林深邃的意境,往往来源于文人复杂的心境和文化追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

忘言”,其中的意境,通过建筑的排布、景观的设置、题字、命名,甚至是家具的陈设、铺地的样式等各

个方面营造出来,令人神驰心往,游兴大增。

②我们在游览和了解中国文人园林时,需要留意的地方就是:文人园林总是与文人阶层对于人格理想

的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即通过园林来表现士人的人格精神。文人园林中几乎随处可见“寄傲”“洗

耳”“后乐”“颐志”等标举园居者人格追求的题额。北宋苏舜钦官场失意之后,在苏州筑“沧浪亭”一

园,并著《沧浪亭记》以记其事。“沧浪”园名语出《孟子》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的典故,

以表现园主不随波逐流的高远志向。

③名士贤人的道德气节、文采风流,不仅是士人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支柱,同时也对士人生活环境有

相当影响。比如苏州“沧浪亭”园中的“仰止亭”里,刻有明代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文徵明的画像以及清

乾隆皇帝咏赞他的诗篇。这种设计使小园的景观环境,具有了一种文化和人格传承上的脉络和底蕴。

(摘编自王毅《翳然林木》,有改动)

【材料三】①点景、隔景、借景、对景、夹景、藏景,这六种园林造景的手法,也是我们欣赏中国园

林的六个角度和方法。

②点景,从字面上来看,它就是一个小“点"。它可以是一个亭子、一块石头、一座小桥等等。它对

于周围的环境,起到点缀的作用,但又不仅仅是点缀。它更是画龙点睛中的那个“点”,对周围的景色起

到一个点题的作用,是人们视线的聚焦点。

③隔景,就是园林中的隔断。有的是完全隔断,就成了障景。障景,顾名思义,就是起到屏障作用的

景物。障景是为了不让园林景色一览无余,而是要让游人慢慢地品味,细细地欣赏。所谓“欲扬先抑,欲

露还藏”是也。琉璃影壁就是一处障景(如图一),它不但起到屏障的作用,而且其本身也是一处非常值得

欣赏的景点。有的不完全隔断,或者说是隔而不断,就成了透景、漏景、框景(如图二)。

图一图二

④借景,就是借用别处的景致,为我所用。根据所借景致的位置和形式,又分为远借、近借、仰借、

俯借、实借、虚借等等。苏州拙政园远处的北寺塔,被借来当作园林中的景致,这是远借,也是实借。仰

望苏州拙政园见山楼的天空,蓝天白云都成了园林中的景色。这就是仰借,也是远借。而蓝天白云、清风

明月、春花冬雪这些景物,都是变化的,只在某个时间才会出现。所以,这也是虚借。

(摘编自《欣赏中国园林的6个角度和方法》,有改动)

【任务一园林概述】

17.根据三则材料,下面表述与原文意思不那行一项是【D】

①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②私家园林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

合而成,峰石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造景元素。③私家园林小巧清幽,其深邃的意境往往来源于文人复杂的心

境和文化追求。④园林造景的六种方法中,“隔景”是为了让别处的景致为我所用。

A.①B.②C.③D.@

【任务二景点赏析】

18.结合材料二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探究园林主人以“仰止亭”命名亭子的意图。

【答案】示例:园林主人以“仰止亭”命名亭子,表现了他对高尚崇高品德的仰慕与向往。

【链接材料】《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咒景行②行止。”

[注]①止,语气词。②景行,指大道。

19.下面是苏州园林“荷风四面亭”的图片,亭子周围荷塘环绕。请结合材料三造景的方法,赏析这一景点

的妙处。

【答案】示例:“荷风四面亭”运用了点景这一造景方法,被荷叶荷花围绕的亭子成了人们视线的焦点,

它对于环境不仅起到了点缀的作用,还对周围的景色起到了一个点题的作用。

【任务三攻略撰写】

20.根据三则材料将“赏园攻略”补充完整,以指导游客更好地欣赏私家园林。

赏园攻略

①储备园林的知识:

②选择游览的观看点:

③运用合适的欣赏方法:

【答案】①储备园林的知识:中国园林的亭、台、楼、阁、榭、舫、廊等园林建筑,体现了园林的内在艺

术特点和内涵;中国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类;皇家园林以宏伟壮丽著

称,私家园林则以小巧清幽取胜;私家园林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叠山理水是造园的基本技艺

手法;

②选择游览的观看点:苏州的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

③运用合适的欣赏方法:要留意园林的题额与园名;可从点景、隔景、借景、对景、夹景、藏景的六个角

度和方法去欣赏。

三、(2024•江苏省连云港市)实用类文本阅读课,老师以“飞天”为专题选取了三则材料,组织探究学习,

请完成16-18题。(11分)

材料一:我国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夸父一号”(ASO-S)发射一年多以来,已经观测到了100

多例太阳白光耀斑。“夸父一号”卫星搭载的白光太阳望远镜的工作波段为360纳米±2纳米波段,这是人

类首次在这个波段进行空间连续观测。观测时,白光太阳望远镜每两分钟对全日面进行一次成像,视场覆

盖1.2个太阳半径。当有白光耀斑爆发时,白光太阳望远镜会自动进入太阳爆发观测模式,以1秒或2秒

的时间分辨率对日面局部区域进行快速成像。观测同时发现,耀斑白光辐射出现的地点并不固定。下一步,

“夸父一号”卫星团队将对爆发模式下的白光耀斑数据进行分析,对360纳米波段的白光耀斑进行探究。

(摘编自《科技日报》2024年5月9日)

材料二:嫦娥探月工程关键任务一览表

虢愎三号蜘螭后母

苏救中国第一羲月曼足月球£祥井成

城率"xt-t-A.助撬*17312月

劝触•落于月本隼样本通国地球

2013201820202024年

材料三: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近日确定,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月面着陆

器命名为“揽月”。新飞行器的名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文化特色。“梦舟”寓意载人月球

探测承载中国人的航天梦,开启探索太空的新征程,也体现了与神舟、天舟飞船家族的体系传承;新一代

载人飞船包括登月版和后续执行空间站任务的近地版两个型号,其中,登月版采用“梦舟Y”

(飞船名称+“月”字音节的大写首字母)o“揽月”取自毛泽东同志诗词“可上九天揽月”,彰显中国人

探索宇宙、登陆月球的豪迈与自信。此前,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已被命名为“长征十号”。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25日)

1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夸父一号”在太阳爆发观测模式下,通过对日面局部区域快速成像的方式,收集到了全波段的太阳耀

斑数据。

B.嫦娥二号被月球引力捕获后,在太空中验证和试验了多项新技术、新设备,标志着探月工程第二步的实

施。

C.“梦舟”是登月版载人飞船和后续执行空间站任务的近地版载人飞船的统称,其中登月版名称是“梦舟Y”。

D.作为载人月球探测任务飞行器,嫦娥系列探测器和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都是由长征号运载火箭送入

太空的。

【解析】A.“全波段的太阳耀斑数据”应是“360纳米波段的太阳耀斑数据"。B.嫦娥二号是为探月工程第

二步做准备而不是“实施”。D.嫦娥系列探测器不是“载人月球探测任务飞行器”)

17.阅读材料二,写出你的探究发现。(6分)

(1)时间:2004200720102013201820202024

你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近20年间,我国嫦娥探月工程一直持续不断开展,一般相隔3年,最长不超过5年,最短不超

过2年。

(2)数字:38万千米、26天、1731克

你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8万千米”表明嫦娥四号飞行距离之长,“26天”表明飞行时间之久。“1731克”用月球样本精

确的数据表明嫦娥五号取得的科学成果重要。

(3)由此探究出的科学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创新的精神,攻坚克难的勇气,严谨的科学态度,反复的实践探索。

18.从三则材料中,你发现命名上体现了中国航天人的诗意和浪漫。请从以下名称中选取一个,仿照材料三

中画线句子的内容,写一段话对这个名称加以阐释。(2分)

备选名称:夸父一号玉兔号长征十号

【答案】示例1:“夸父一号”取自于中国的神话故事“夸父追日”,彰显中国人探索宇宙的执着精神。

示例2:“玉兔号”取自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体现了中国人对月亮的神往和对月球奥秘的探索精神。

示例3:“长征十号”取自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表明执着坚定不断探索宇宙的精神。

四、(2024•山东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11分)

材料一:①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地理、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各具特色,饮食也呈现独特的风格,

如鲁菜的香醇、川菜的麻辣、鸟菜的鲜美等。

②中国饮食尤其讲究“食以材为先”,注重食材的天然味道和营养价值。烹饪过程注重食材的合理搭

配,利用多种烹饪方法,如炒、煮、蒸、炸等,以达到色、香、味、形、养俱佳的效果。这既增强了口感,

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材的营养成分。

③中国人还会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追求味道醇厚,多煲炖婀煨;夏天讲究清淡爽口,多凉

拌冷拼。

④饮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需求,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在宴请宾客、庆贺喜事等场合,人们通过签桌上

的礼仪来表达友谊、团结、礼貌和尊重。

⑤中国饮食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千百年来,

食材、烹饪技艺等多种元素相互融合,不断丰富着中国饮食文化。

⑥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并爱上了中国美食,很多外

国人来到中国做“美食直播”。在新的时代,中国饮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融合性发展和创新性传播,

从而在世界舞台上更显魅力。

(摘编自《中国饮食文化》)

材料二:不同的食物在与口腔的碰撞之中,会产生不一样的味道刺激与感受,这种感受便被称为“味”。

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人对饮食的追求本质上是对''味”的追求。从酸甜、咸香到麻辣、香辣,即便是同

一种食材在中国厨师的手中也能千变万化出多种味道,红烧、醋溜、清蒸……这种在“味”上的追求与独

到成就,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突出特点之一。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味”是食物的灵魂。如果说,茹毛饮血只是人类之初为满足生存需求而产生的

最原始的饮食行为,那么当调味品进入生活时,人类才逐渐享受到食物带来的真正愉悦。众多调料的创制

与融合,让中国味道在苦、甘、辛、咸之上推陈出新。酸甜酥嫩的“糖醋鲤鱼”、麻辣鲜香的“水煮肉片”,

都充分吸收了多种调料的味道,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

(摘编自《我国饮食的调味艺术》)

材料三:张骞通西域,将西域与中原联系了起来,此举被太史公司马迁称为“凿空”,而张骞“凿空”

西域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凿通”的效果。伴随着军政、经贸的往来与文化传播,物产在汉唐丝绸之路

的辉煌进程中得到交流。中原本土的梨、桃等得到西传,现在被誉为“果中王子”的库尔勒香梨,据考证,

就是张骞通西域时带到新疆种植并不断改良而成的,葡萄、石榴、胡瓜、胡萝卜等得到东进,孜然、茴香、

胡椒等香辛料也一举改变了古代中国菜的味道记忆。

多元交流中的灵感撞击,带来了植物栽培与食材处理的融会贯通。植物的交流,本质也是文化的开放

与融合,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物种的传播、资源的丰富,更是文化的交流、文明的共赢。

(摘编自《张骞通西域的历史馈赠》)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凝聚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饮食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变迁。

B.同一种食材在中国厨师手中变化出多种味道,体现中国人饮食上对“味”的追求。

C.调味品的出现,让人类从最原始的为生存而饮食,直接进入到享受食物的阶段。

D.孜然等香辛料传入后,改变了古代中国菜的味道,对中国菜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16.下列诗句,可体现材料三“物产在汉唐丝绸之路的辉煌进程中得到交流”的一项是[B]

A.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B.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C.姜宜山茗留闲啜,豉下湖茄喜共烹。

D.桂汀霜鲫长如许,绝似松江一尺妒。

17.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饮食的特点,完成下图。

【答案】①注重食材的天然味道和营养价值;②食材合理搭配,采用多种烹饪方法;③按季节变化来调味、

配菜。

18.材料三提到“凿通”的效果。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述“凿通”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体现。

【答案】示例:张骞通西域带来了物产交流,如葡萄、石榴等传入中国,中国本土的梨、桃等西传,丰富

了食材种类;香辛料的传入改变了中国菜的味道记忆,推动了中国菜的发展;物产交流促进了饮食文化的

多元融合与创新发展,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这种交流本质上也是文化的开放与融合,促进了文明的共赢。

五、(2024•山东省烟台市)现代文阅读I(12分)

冬眠,动物御寒的“超能力”

李天洋

①冬天来临,当人们拿出棉衣御寒时,自然界的动植物也在用它们的方式准备过冬。冬眠,就是其中

颇为特别的一种。冬眠可不是简单的睡眠,它不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也是前沿科学研究与应用的

热门。

挑战生理极限的冬眠

②生物学家发现,哺乳动物的冬眠历时4至7个月,为保证冬眠期间能生存下来,它们需要在入眠前

以脂肪或食物的形式贮存大量能量:熊、睡鼠等动物依靠在夏、秋季积累于体内的脂肪;仓鼠、松鼠则选

择在洞穴内贮存食物。

③哺乳动物冬眠时,生命体征变化明显。比如体温迅速下降、代谢率大幅度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维

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具体来说,冬眠时,北极黄鼠体温最低能降到-3℃,极地松鼠降到5℃,而熊的体

温仅降到30℃,睡鼠的体温维持在20℃,这说明,冬眠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并不一定伴随着超低体温现象

的出现。但在代谢率上,哺乳动物冬眠期间降低幅度均较大,熊降低50%左右,小型哺乳动物甚至降至1%。

在心率和呼吸方面,熊的心率从每分钟55次降到10次,呼吸从每分钟8次降到一两次;多纹黄鼠的心率

从每分钟200至300次降到三四次,呼吸从每分钟200次降到1次,可以说是断崖式下降。这对于一个生

命有机体来说,能够让各个器官的运转迅速与之相适应,是一个非常艰难又高级的系统工程。

④虽然在表象上,动物的“冬眠”和“睡眠”差不多,不吃不喝不动,但实际区别很大。目前,世界

范围内,已有百余种动物被证实有冬眠现象,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类动物

等。这些动物在自然常态睡眠时,代谢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标均会有所降低,但变化不大;而在冬眠时,

这些指标则降幅很大,有的动物甚至降到濒临死亡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大减少它们维持生命

所需的能量,帮助它们度过凛冽的冬季。冬眠可以说是动物通过节能方式应对“极限气候”的一种智慧和

有效策略。

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

⑤近些年,随着癌症等医学难题陆续增多以及人类宇宙探索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迫切地对

动物特别是对哺乳动物的冬眠开展深入研究。人们想知道:为什么黄鼠在秋天体重激增而不得糖尿病?熊

冬眠时不排泄为什么不会肾衰羯?极地松鼠在醒来后,为什么大脑没受损伤,也没有肌肉萎缩、骨质疏

松?……科学家希望能尽快弄清楚动物冬眠的这些“超能力”,并应用到人类身上。

⑥依托于信息传播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实例的出现和研究结果的发表给了科学家很大信心:人类

自身或许真的具备冬眠的潜力。

⑦2020年12月,西班牙、希腊学术研究团队在《人类学》期刊发表研究结果,他们在43万年前的人

类骨骸中,找到了人类冬眠的证据,经断层扫描与显微镜观察,这些骨头与冬眠动物的骨头有相似的病变

和损伤,也就是说,远古人类可能也是用冬眠的方式来度过寒冬的。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

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松有可强是事实。远古人类是有冬眠的能力的,只不过后来自然环境变好,人类

应对极端气候能力增强,不再需要通过冬眠这种方式过冬了,这个能力也就退化了。

⑧在这些实例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人工冬眠”的概念应运而生,并率先在科幻电影中“实现”了。

人们在《太空旅客》《流浪地球》等电影中可以看到,为了让太空旅行者完成漫长的星际航行,会把他们放

进太空冬眠舱,以冬眠的方式延长他们的寿命。

⑨为了让梦想尽快照进现实,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研发适用于太空以及医学

方面的冬眠技术。

⑩受变温动物冬眠时体内大半液体冻结,心跳、呼吸、血液流动和大脑活动停止,几个月后又活蹦乱

跳的启发,科学家研究出了“人体冷冻法”,即在796℃的低温下保存整个人体或头部,以期未来的科学

技术能够将其复活。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这种尝试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1967年,加州大学的心理学

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因癌症身亡几小时后,进行了遗体的冻存处理,保存至今。但有研究者指出,通过

这种方式冬眠复苏后,无法证明储存大脑信息的神经通路是否完好,因此,靠冷冻来实现人工冬眠的道路

不太顺畅。

⑪斫究的成果虽然不少,但如何将基于动物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人类,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未来,当科

学家最终找到人类的冬眠开关时,将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星际航行带来全新的天地。

(选自《风流一代•经典文摘》,有删改)

12.为什么说“冬眠”是动物的“超能力”?通读全文,简要概括。

【答案】(1)动物在冬眠时,生命体征变化明显,但能够让各个器官的运转迅速与之相适应;

(2)动物在冬眠时不会产生疾病;

(3)变温动物冬眠时体内大半液体冻结,心跳、呼吸、血液流动和大脑活动停止,几个月后又活蹦乱跳。

13.下列说法与本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B]

A.第①段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冬眠”,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B.哺乳动物在冬眠时,体温都会下降,有的下降幅度较大,有的下降幅度较小。

C.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是为了解决一些现在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以及探索宇宙的需要。

D.最后一段总结概括了目前研究人类冬眠技术的成果,起到了收束全文的作用。

14.第④段主要采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答案】作比较通过对比动物在自然常态睡眠和冬眠时的代谢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标的变化,突出

强调了冬眠与常态睡眠的区别,表现冬眠现象的特殊性及冬眠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性。

15.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词的作用。

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权有9熊是事实。

【答案】“极有可能”指的是有很大程度的可能性,但不是一定的。在文中指的是尽管远古人类可能也是

用冬眠的方式来度过寒冬的这一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有很大程度上是事实,

但不一定绝对是事实。“极有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例子放在文中,小语认为可放在第⑥段和第⑦段之间,而小文认为可放在第⑩段

和第⑪段之间。你同意谁的观点?说说理由。

1999年,一位挪威的滑雪者不慎掉入冰中,被救起后已没有心跳和呼吸,体温下降到13.8℃,但经过

抢救,他仍然苏醒过来。2006年10月,一位攀爬雪山失踪24天才被救援的日本人,在确认新陈代谢已经

停滞的情况下经过治疗生命复苏。

【答案】我同意小语的观点。第⑥段说的是人类自身或许真的具备冬眠的潜力,第⑦段运用举例子证明了

这一观点,材料两个事例说的是掉入冰中和在雪山失踪的人在没有心跳或新陈代谢的情况下经过抢救复苏

过来,贴合第⑥段观点,因此可放到⑥⑦段中间。

六、(2024•四川省成都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0分)

【甲】

咱们的大熊猫

①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有大熊猫的身影,成都大运会吉祥物又选择了它。大熊猫究竟有哪些特别之处让

人如此青睐?

②熊猫憨态可掬的外在自不必多说:圆滚滚的身子,呆萌萌的样子,还有那看似笨拙实则灵活的上蹿

下跳、左右腾挪……人们喜欢它还有更“深刻”的理由:它的黑白两色深深契合了中国文化中黑白相衬、

阴阳相生之说;它喜食竹子,常于竹林之中饮食、休憩的特性,又与传统文人追求的隐逸思想相匹配,这

让它赢得“竹林隐士”的美誉。

③诗文中的“隐士”,曲高和寡,难以亲近,熊猫“隐士”却与之不同。它见到陌生人时往往会“怕

羞”,一旦熟悉起来,就会抱着你的双腿或者搂着你的脖子,撒娇不停,温柔万分。

④虽然熊猫科学意义上的发现距今不到两百年,但在典籍中却不乏它的身影。据载,古时两军廛战不

休,只要有一方举起熊猫旗帜,双方就会鸣金收兵。原来,被称为“3刍虞”的熊猫,食竹,不杀生,啃吃

铁器,符合“化干戈为玉帛”的要义。藏身山野的“竹林隐士”于是又摇身变为终止战争的“和平大使”。

(摘自《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有删改)

【乙】

大熊猫,你爱它有多深

①从熊猫的先祖始熊猫到今天的大熊猫,已有约800万年的历史。不过熊猫科学意义上的发现距今不

到两百年,而在今天所有动物里,估计受喜爱指数最高的,非它莫属。

②人们是喜欢它的外在吗?假如你作出肯定回答,那请“扪心自问”:和大熊猫一样外形庞大且毛茸

茸的动物何其多也,一身金毛的狮子、披着美丽斑纹的老虎,以及外形与之更为接近、动作同样呆萌的北

极熊,为什么你不那么喜爱呢?说到底,以貌取“物”并不成立,人类喜欢的不过是它庞大身躯之下那份

与人亲近的温顺罢了。从人类本性来说,凡是具有攻击性或威胁性的生物,从来就不会被划入喜爱之列。

③这只是针对一般人而言,对于科学研究者来说,大熊猫受到喜爱不会那么感性。种类更多、分布更

广的恐龙早已消失,它为何还可以存活至今?食肉类猛兽在“物竞天择”的法则面前节节败退,它为何可

以转“荤”为“素”?繁殖能力如此低下的它,如何能够“香火不断”……这些,比起人们赋予它的隐含

意义,更容易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④人类根据自己所“需”来选择所“爱”,亘古不变,在大熊猫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摘自《成都日报》,有删改)

10.甲文谈及的“大熊猫受人喜爱之处”,哪些不符合乙文的表述?请分点概括。

【答案】①憨态可掬的外在;②契合中国文化的特性;③和平的象征。

11.甲、乙两文画线句都谈及“大熊猫科学意义上的发现时间短”这一事实,作用有何不同?请结合两文内

容简要说明。

【答案】①甲文画线句引出典籍中有关大熊猫的记载,进而引出对它象征和平的介绍。②乙文画线句引出

大熊猫“受喜爱指数最高”的观点,进而引发有关大熊猫受喜爱之处的论述。

12.两文都围绕“人们对大熊猫的喜爱”展开,其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与内容不够匹配,请作出判断并简述

理由。

【答案】乙文题目不够匹配。乙文围绕人们对大熊猫的喜爱会因所需有别从而所爱不同展开论述,而乙文

题目则聚焦人们对大熊猫喜爱的程度。

七、(2024•四川省广安市)说明文阅读(共11分)

拥抱5G-A商用时代

①2019年5G技术进入商用阶段以来,全球5G用户已突破15亿,5G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

驱动力。随着通信技术更新迭代和新终端新业态不断涌现,5G—Advanced(5G—A或5.5G)应运而生。它

引入通感一体、无源物联、内生智能等新技术,可使网络性能提升10倍,满足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应用场

景需求。当前,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推进5G—A建设,不断激活发展潜能。

②从技术应用上来讲,对生产端而言,5G—A的连接能力大幅扩展,并走向全场景应联尽联,为智能交

通、智能制造等行业打开全新空间。例如在中国山东的一家工厂,运用5G—A的配电器和空开保护,加上

无人机和机器人,实现了发电设备的自动化巡检、故障快速隔离和恢复供电,巡检效率提升了24倍,全年

平均断电时长从5.4小时缩减到25分钟。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

③对消费者而言,5G—A可以促进沉浸式业务、家庭带宽业务体验升级,为智慧家庭、智慧文旅等提供

助力。网络带宽升级,可为用户收看4K/8K高清视频等提供技术支撑,促进裸眼3D、扩展现实等沉浸式业

务的规模化应用,使消费者享受全新的移动互联网体验。中国杭州亚运会期间,观众就可以通过终端小程

序全程沉浸式3D智能观赛。

④中国正在加速推进5G—A商用建设。中国移动宣布今年将在超过300个城市部署5G—A商用网络,

目前已公布首批100个商用城市名单。中国联通打造的基于5G—A的超高清浅压缩编码制播系统,创造了

制播领域全球最高上行码率纪录。中国电信也在多个省市完成了三载波聚合(3CC)百站规模部署,并在钢

铁、矿山、医疗等行业探索落地5G—A关键技术。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设备商,在2023年10月发布了全

球首个5G—A全系列商用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原生万兆、原生绿色、原生智能三大创新技术支撑5G—A商

用发展。

⑤5G—A是5G演进到6G的关键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去年6月,国际电信联盟审议通过《面向

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展示了对6G的愿景和共识。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与5G—A

当前研究的标准有近70%的重叠。因此,发展5G—A也是在提前培育6G相关产业要素,为6G的落地做好产

业储备。今年,全球有望实现5G—A的规模化商业应用,一个更加智能便捷的世界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90,有改动)

16.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全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分)

【答案】5G—A逻辑顺序

17.本文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举例子、列数字;(2分)

举了中国在山东的一家工厂运用5G—A技术的例子,并列举了“24倍”“从5.4小时缩减到25分钟”等相

关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5G—A的运用对生产端而言,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的特点。(2分)(共4分)

18.本文第⑤自然段加点的“近”字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案】不能删去。(1分)

“近”表示“接近,将近”。准确地说明了《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中涉及的关

键技术,与5G—A当前研究的标准有接近70%的重叠。删去了就变成了“有70%的重叠”,与事实不符。“近”

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共3分)

19.下列说法表述律令艾卓的一项是【D】(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相应位置,答在此处无效)(2

分)

A.本文对5G-A技术进行了介绍,全文的结构是先总说后分说。

B.文章第②③自然段分别从生产端和消费端两方面介绍了5G-A技术运用的优势,语言特点主要是生动形

象。

C.本文第③自然段画线句“中国杭州亚运会期间,观众就可以通过终端小程序全程沉浸式3D智能观赛。”

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5G—A不仅是对5G的发展,也是在提前培育6G相关产业要素,为6G的落地做好产业储备,所以5G—A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八、(2024•四川省泸州市)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10分)

材料一:①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1号工位,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发射

升空。嫦娥六号飞行全过程约53天,由发射入轨段、地月转移段、近月制动段、环月飞行段、着陆下降段、

月面工作段、月面上升段、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段、环月等待段、月地转移段和再入回收段11个飞行阶段

组成。

②此次嫦娥六号探测器的着陆和采样地点位于月球背面南极一艾特肯盆地的阿波罗盆地。南极一艾特

肯盆地是整个太阳系中已知的最大撞击坑之一,被公认为月球上最大、最古老和最深的盆地,是月壳演化

三个独立的地体之一,可能保存了月球上古老的岩石。而阿波罗盆地是南极一艾特肯盆地中最大的艾肯纪

峰环盆地,其挖掘深度最深,整体的月壳厚度很薄,可能挖掘到月壳甚至月慢的深部物质。在这里采集样

品并进行分析研究,将填补人类获取月球背面样本的空白,开启月球正面与背面的演化差异、电磁场演化

和地球大气演化等重要科学研究的全新视角,对月球科学新突破具有独特的价值。

③月背采样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突破许多技术难点。研制人员为

嫦娥六号采样封装分系统进行了多项升级,针对月壤特性设计了适应月球背面采样的控制算法和采样策略,

进一步提高了采样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同时,还为着陆上升组合体量身设计了自主月面工作状态设置、

自主定位、应急自主采样和自主起飞等功能,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此外,因为潮汐锁定,月球只有一

面对着地球,嫦娥六号要到月球背面工作,必须建立相应的数据中继通信链路,才能实现与地面的正常通

信。今年3月20日,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发射,搭建起地月之间“通信桥梁”。

④嫦娥六号任务还开展了务实的国际合作。探索浩瀚宇宙是人来的共同梦想,发展航天技术是人类的

共同事业。本次嫦娥六号任务还搭载了欧空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的国际载荷,同步开展月球研究,

推动航天事业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

(选自《科技日报》2024年5月4日,有删改)

材料二:①继2020年11月24日护送嫦娥五号探测器奔月后,本次长五火箭再次执行深空探测任务,

准确将嫦娥六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这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第9次执行探月工程发射任务,成功率达100%。

②地月相对位置在不断变化,为了让嫦娥六号在奔月路上少用点“力气”,减少它用于修正轨道的推

进剂消耗,这就需要火箭入轨的窗口窄、精度高。为了确保火箭准时发射,型号团队应用“窄窗口多轨道”

发射技术,为火箭在连续两天、每天50分钟的窗口内,设计了10条奔月轨道,提高发射概率和可靠性。

③嫦娥六号探测器需要进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这对火箭的运载能

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嫦娥六号探测器比嫦娥五号重了约100公斤,为了满足“乘客”的要求,设计人员

对箭上产品进行了多项优化设计和工艺改进,成功帮助火箭“瘦身”,将长五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

提升了100公斤。

④海南文昌的夏季潮湿闷热,房间里的除湿机工作一天就能积上一大盒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研究

人员在发射场坚守了半年多,成功将长五遥六、遥七、遥八火箭“三兄弟”先后送入太空。“2023年10月

15日出发时,我们的任务就是‘三连发',绝不能掉链子,我们也正好借这个机会,把长五火箭的总装工

作再次改进提高。”研究人员语气坚定地说。

⑤此外,型号团队还显著提升了火箭的可靠性。发射场流程也持续优化,由发射嫦娥五号时的近60天

缩减到43天。研究人员表示,长五遥八火箭与遥五火箭相比,开展了近160项技术改进,并将力争在未来

的发射中,进一步压缩发射场的工作时长。

(选自《北京日报》2024年5月4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嫦娥六号探测器的飞行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嫦娥六号探测器的着陆和采样地点;嫦娥六号在月背

采样的技术突破;嫦娥六号开展的国际合作任务。

2.材料二第①自然段中划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任务的成功率之高。

3.探究两则材料中科技工作者表现出的精神品质,并联系实际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示例:我国航天等方面取得的长足发展离不开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精神。

我要向他们看齐,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怕困难,为将来报效祖国不断奋斗。(能提到“不怕困难、勇

敢拼搏、按照计划踏实前行、不断创新、甘于奉献”等即可)

九、(2024•四川省宜宾市)读下面的图文,完成下面小题。(9分)

材料一:①系统性思维就是用框架来思考和表达的思维方式。框架是系统性思维里最核心的部分。比

如,当你讲一个故事的时候,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原因、结果,有了故事六要素这个框架,故事就

能讲得清楚明白。

②那系统性思维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呢?

③首先,系统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

④其次,系统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进行清晰地表达。

⑤最后,系统性思维能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学习和积累经验。

⑥那么,如何利用系统性思维来解决问题呢?

⑦第一步,发现问题,定位问题出在哪里。一个界定良好的问题,已经将问题解决了一半。

⑧第二步,分析问题,系统性思维运用的重要环节。这需要掌握一些构建框架必备的基础思考工具,

比如思维导图、逻辑树等。

⑨第三步,解决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