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沪科新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594_第1页
2024年沪科新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594_第2页
2024年沪科新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594_第3页
2024年沪科新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594_第4页
2024年沪科新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59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沪科新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下图为人体内几种免疫细胞参与机体免疫机制的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某种物质,④⑤⑥⑦⑧⑨⑩代表某种细胞。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内与细胞⑩具有相似作用的细胞还有吞噬细胞等B.图中细胞④⑤分别代表T细胞和B细胞C.④将抗原传递给⑤,促使⑤增殖分化出相应的免疫细胞D.初次感染病毒以后,机体会产生⑦和⑨两种细胞2、如图是血糖调节模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ab段与ef段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相同B.曲线bc段与de段血液中胰岛素变化趋势相同C.fg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是神经—激素调节的结果D.当血糖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水解以提高血糖浓度3、人的手掌磨起的“水泡”中的淡黄色液体是A.血浆B.组织液C.淋巴D.血清4、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A.O2、CO2、血红蛋白、H+B.呼吸酶、抗体、激素、H2OC.DNCa2+、载体D.Na+、葡萄糖、氨基酸5、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C.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可存在于②中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6、破伤风外毒素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强毒性蛋白质;注射破伤风外毒素可导致小鼠死亡,该毒素经脱毒处理后可成为类毒素,下图是关于这种类毒素的一组免疫学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组小鼠存活是因为其发生细胞免疫B.免疫血清能诱导甲组小鼠产生外毒素抗体C.1~3周后,乙组小鼠体内有相应的记忆B细胞D.乙组的二次免疫中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7、图是某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中的三个种群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有关叙述正确的。

A.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I→II→IIIB.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以有机物为载体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4%D.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为5.45107KJ8、适度放牧可刺激牧草分蘖;去除植物的衰老组织,且动物会将种子踩入土壤中,排泄粪尿起到均匀施肥的作用。下图为有蹄类放牧量与植被有机物积累量之间的关系,A点表示在不放牧时,草原保持健康稳定状态的植被有机物积累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食草动物对不同牧草选择采食形成镶嵌的大小斑块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适度放牧刺激牧草分蘖、均匀施肥提高土壤肥效是AB段形成的重要原因C.D点所对应的放牧量为保护该草原处于稳定的最大控制放牧量D.与适度放牧相比,过度放牧和停止放牧都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9、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正确的是()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水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的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D.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10、有人做过如下实验:将某种蛙放到明亮处,蛙体色变亮,再将它放到暗处,蛙体色变暗。在明亮处,给此蛙注射褪黑色素,蛙体色逐渐变暗,但不久以后又慢慢恢复亮色。将此蛙的眼睛蒙住,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蛙体色均为暗色。切除垂体后,把此蛙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蛙体色都保持亮色。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下列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A.光是影响蛙体色变化的外界因素B.褪黑色素可使这种蛙体色变亮C.蛙体色的变化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D.褪黑色素的分泌与垂体有关11、下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白色箭头可表示能量流动过程,黑色箭头可表示物质循环过程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C.②表示热能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需要通过①过程从外界获得能量D.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碳循环,则碳在③④⑤过程的传递形式为CO212、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国家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碳达峰”是碳循环调整的结果,使碳释放速率与消耗速率大致相当B.“碳中和”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使碳实现零排放C.“碳达峰”是“碳中和”的结果,这需要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D.限制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是实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13、下图为生态系统成分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的各成分之间均可以传递信息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及各级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其种间关系C.非生物环境发出的信息种类只能是物理信息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4、内环境_____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5、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内部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外部因素有气候、_______、天敌、_______等。16、根据高中生物学知识,用专业术语将表格补充完整:。生物学现象原理吃熟鸡蛋容易消化高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容易_________①中耕松土中耕去除杂草,避免杂草与农作物_________②阳光、水分和无机盐等;增加土壤中氧气含量,促进根部_________③,从而促进无机盐吸收;促进土壤中分解者_________④,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棉花打顶解除_________⑤现象,以促进侧芽的发育,从而使棉花多开花、多结果。“果树一草菇”立体农业运用群落的_________⑥原理,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17、将单位时间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作______。从中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______。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_______个营养级。18、有科学家指出:“没有物质,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是这样起作用的吗?_______________在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等层次,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的吗?_______________试举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19、请补充完成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填空。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概念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功能繁殖和____的基本单位____特征具有____和空间特征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开放性、自我调节性

①_____________②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20、某地经过开垦后;荒山变为树林,注地成为鱼塘。下图表示某鱼塘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山顶和山脚种植了不同的树木;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结构。树林中,A和B两种生物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互利共生通常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乙同化的能量去向有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

(3)若鱼塘的环境条件不变;经过捕捞后,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将__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鱼塘生态系统需要人工不断地添加饲料以维持其正常功能,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说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2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为______;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_______。2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相对稳定的能力。评卷人得分四、判断题(共1题,共9分)23、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_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五、实验题(共4题,共8分)24、细菌侵入人体后,有些种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另一些种类存在于人体的内环境中。为探究某种细菌a的存在部位,科学家以从未感染过此细菌的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小鼠的生理状况相同),结果如表。回答以下相关问题:。步骤组别甲乙丙丁1给小鼠注射适量的细菌a给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分离T细胞分离血清分离T细胞分离血清分离血清2分别注射到已经感染细菌a的小鼠,培养一段时间3检测小鼠脾脏中细菌a的数量结果+++++++++++++

(分离的T细胞中含有效应T细胞;“+”表示细菌a数量的多少)

(1)实验中,对照组的是_____。

(2)步骤2中小鼠感染细菌a的天数应_____(填相同或不同),这属于对实验中_____变量的控制。

(3)从结果分析,由于乙组和丁组的细菌a数量基本相同,说明通过_____免疫不能有效的抑制细菌a的增殖。通过甲组的结果说明细菌a生活在_____。25、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

(1)由甲图可知,对于不同的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________;对于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的关系是,低浓度__________________高浓度_____________。

(2)乙图中a侧生长素浓度大于________mol·L-1,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b侧生长素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

(3)为验证在单侧光照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帮助其完成下列有关实验过程。

Ⅰ.实验材料及用具:燕麦胚芽鞘;一侧开孔的硬纸盒、薄云母片、光源等。

Ⅱ.下图表示的是该实验过程。

Ⅲ.实验结果:①装置内胚芽鞘_________生长;

②③装置内胚芽鞘_____________生长。26、科研人员以大鼠神经元为材料;研究细胞外ATP对突触传递的作用。

(1)在突触前神经元上给予一个电刺激时,产生_________传至突触小体,引起神经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2)Glu是大鼠神经元的一种神经递质,科研人员分别用Glu受体抑制剂、ATP处理离体培养的大鼠神经元,检测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表明,ATP对突触传递产生_________。

(3)科研人员用Glu和Glu+ATP分别处理突触后神经元,检测发现两组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无差异。由此推测ATP对突触_________(结构)没有直接的作用。

(4)科研人员给予突触前神经元细胞一个电刺激时,能够引起细胞膜上Ca2+通道的开放,Ca2+流入细胞,使_________与_________融合,递质释放。由图2所示实验结果分析,ATP能够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结果推测,ATP对神经元之间信号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土壤盐渍化日益加重,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杨酸(SA)是一种植物内源激素,在调节植物抗逆性有一定作用。

(1)植物激素通过___________关系共同调节植物生命活动(从以下3个选项中选择)。

a.协同b.拮抗c.协同拮抗。

(2)研究者以小麦种子为研究材料;初步研究不同浓度水杨酸(SA)浸泡种子对盐胁迫(植物生长在高盐环境中收到伤害)下种子萌发率和幼苗茎长度的影响,初步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注:NaCl浓度为100mmol/L,SA的浓度单位是mmol/L)

①本实验的对照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知SA可以________盐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胁迫。本实验是预实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研究外源水杨酸(SA)对盐胁迫下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作用机制;研究者对不同处理下种子中淀粉酶的活性;种子吸水能力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结合(2)的实验结果推测,图1、图2中SA的浓度应为_____________mmol/L。

②分析图1可知,SA改变种子的抗盐能力与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③图2表明SA能________________;结合图1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成小分子;进而使种子细胞的渗透压和吸水能力发生相应改变有关。

④其他研究表明:胞内较高浓度的Na+对种子和幼苗有毒害作用。综合上述内容,推测SA增强种子和幼苗耐盐性的可能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C【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该图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图中①表示抗原,②表示抗体,③表示淋巴因子,④表示T细胞,⑤表示B细胞,⑥表示浆细胞,⑦表示记忆B细胞,⑧表示效应T细胞,⑨表示记忆T细胞,可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细胞⑩是抗原呈递细胞,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的作用,故人体内与细胞⑩具有相似作用的细胞还有吞噬细胞等,A正确;图中④能产生淋巴因子,为T细胞,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可促进⑤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即图中细胞④⑤分别代表T细胞和B细胞,B正确;图中④表示T细胞,其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⑤B细胞,促使⑤增殖分化出相应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错误;初次感染病毒时,机体可以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所以机体可产生⑦记忆B细胞和⑨记忆T细胞两种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免疫调节的知识,要求学生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并结合图解判断图中数字表示的细胞类型,明确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2、C【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ab段由于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bc段胰岛素分泌增加;降低血糖;de段运动消耗糖类,使得血糖浓度降低;ef段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升高。

【详解】

A、在ab段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较高,而ef段是体内肝糖原水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引起的,A错误;

B、曲线bc段是胰岛素分泌增多导致;而de段运动导致代谢增强,血糖浓度降低,则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B错误;

C;在血糖平衡调节中有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C正确;

D;当血糖浓度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只促进肝糖原水解和非糖物质转化,肌糖原不能水解补充血糖浓度,D错误。

故选C。

【点睛】

易错点:胰高血糖素不能促进肌糖原水解为葡萄糖。3、B【分析】【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皮肤受到摩擦后;表皮层和真皮层会分离而产生空隙,组织液会渗入到空隙中,形成“水泡”中的淡黄色液体,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

准确记忆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识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4、D【分析】【分析】

1.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

(1)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2)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3)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

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详解】

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呼吸酶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载体位于细胞膜上;DNA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Na+;葡萄糖、氨基酸均位于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D。5、C【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直接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是组织液,②是淋巴,③是血浆。

【详解】

A、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血浆,A错误;

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处于动态平衡之中,B错误;

C、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可存在于②淋巴中,C正确;

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降低,①处的液体会增加,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分析题图货物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及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6、C【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甲组小鼠存活,是因为及时注射的免疫血清中含有外毒素抗体,A;B项错误;乙组小鼠注射的类毒素相当于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机体可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C项正确;在乙组的二次免疫中,抗原可直接刺激记忆B细胞,使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7、B【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能量去路:

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

②流向下一营养级;

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

④未被利用: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也包括动植物残体以化学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

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

A、三个种群的同化的能量的数值,并结合能量流动的特点可知,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Ⅱ→Ⅰ→Ⅲ,A错误;

B、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以有机物形式流动,B正确;

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率=3.0÷15.0=20%,C错误。

D、种群Ⅱ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种群Ⅰ同化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根据图中数据可知,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的能量=111-15-41.5-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5.45×107kJ-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由于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是未知的,所以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也无法计算,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着重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首先能够利用能量流动的特点判断图中三个种群的食物链关系,然后利用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去向计算相应的能量,同时学会计算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难度适中。8、C【分析】【分析】

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

(2)群落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群落水平结构的特征是镶嵌性。镶嵌性即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

【详解】

A;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群落水平结构的特征是镶嵌性。故牧草的形成镶嵌的大小斑块,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

B;AB段形成的原因是随着放牧量的增加;刺激牧草分蘖,牧草的光合作用逐渐增强,导致净光合作用合成量逐渐增多,B正确;

C;A点表示在不放牧时;草原保持健康稳定状态的植被有机物积累量,A-B随放牧量增多,生产者的净生成量增加,B点之后,随放牧量增多,生产者的净生成量减少,C点所对应的放牧量为保护该草原处于稳定的最大控制放牧量,C错误;

D;由图可知;B点左右为适度放牧,与适度放牧相比,过度放牧和停止放牧都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C。

【点睛】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9、A:B:C【分析】【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

A;实验设计要符合对照原则和等量原则;“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A正确;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B正确;

C;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故实验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C正确;

D;实验结果反映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维持相对恒定,变化幅度很小,D错误。

故选ABC。10、A:C:D【分析】【分析】

将某种蛙放到明亮处;蛙体色变亮,再将它放到暗处,蛙体色变暗,说明光能影响体色的变化。在明亮处,给此蛙注射褪黑色素,蛙体色逐渐变暗,说明褪黑色素可以是哇体变暗,但不久以后又慢慢恢复亮色,说明光可以使因激素导致的变暗恢复。将此蛙的眼睛蒙住,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蛙体色均为暗色,说明蛙是通过眼睛来感光的。切除垂体后,把此蛙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蛙体色都保持亮色,说明垂体与褪黑色素的分泌有关。

【详解】

A;将某种蛙放到明亮处体色变亮;再放到暗处体色变暗,说明光是影响蛙体色变化的外界因素,A正确;

B;褪黑色素只能使青蛙体色变暗;B错误;

C;在明亮处;注射褪黑色素,蛙体色逐渐变暗,可见蛙体色的变化受激素调节,将此蛙眼睛蒙住,无论放在明处或暗处,蛙体色均为暗色,可见蛙体色的变化还受神经的调节,C正确;

D;切除垂体后;把此蛙无论放在明处或暗处,蛙体色都保持亮色,说明褪黑色素的分泌与垂体有关,D正确。

故选ACD。11、B:C【分析】【分析】

图示分析:①主要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②表示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③④表示捕食关系,以及能量流动的方向。

【详解】

A;图中黑色箭头②③④单向流动;可表示能量流动过程,白色箭头⑤循环往复,可表示物质循环过程,A错误;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借助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即捕食关系)相依相伴进行;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即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B正确;

C;通过分析可知;②表示热能散失的过程,①主要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生态系统需要通过①过程从外界获得能量,C正确;

D;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故碳在③④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D错误。

故选BC。12、A:D【分析】【分析】

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国家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详解】

A;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目前没有“碳达峰”,碳释放速率仍大于碳的消耗速率,即碳循环平衡被破坏,若碳释放速率逐渐减少到与消耗速率相同时,达到峰值,因此“碳达峰”是碳循环调整的结果,使碳释放速率与消耗速率大致相当,A正确;

B;“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一定时间以前的水平,即达到相对“零排放”,而不是碳实现零排放,B错误;

C;“碳达峰”是碳释放速率达到最大时出现的一个峰值;而不是“碳中和”的结果,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等特点,因此“碳中和”需要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C错误;

D;使用不可再生资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会大大增加碳释放速率,限制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是实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D正确。

故选AD。

【点睛】13、A:B: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A正确;

B、通过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及各级消费者之间的种间关系,B正确;

C、非生物环境发出的信息可以是物理信息,也可以是化学信息,C错误;

D、生态系统的功能不仅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等,D正确。

故选ABD。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4、略

【分析】【详解】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解析】稳态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食物传染病16、略

【分析】【详解】

高温使鸡蛋中的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容易被蛋白酶水解。

中耕松土能去除杂草;避免杂草与农作物竞争阳光;水分和无机盐等,还能增加土壤的含氧量,促进有氧呼吸,进而促进根细胞对无机盐的吸收,也可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增加无机盐的含量。

棉花打顶为解除顶端优势;降低侧芽生长素浓度,促进侧芽发育成枝条,使棉花多开花;多结果。

果树和草菇表现出的分层现象属于该群落的垂直结构,立体农业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解析】被蛋白酶水解竞争有氧呼吸分解作用顶端优势空间结构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能量金字塔多四~五18、略

【分析】【详解】

有科学家指出:“没有物质,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这是有道理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信息传递决定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在细胞、个体、种群等层次,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的,例如细胞与细胞之间,如果没有物质,就不能构成生命,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的储存和释放,而信息传递使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正常进行。【解析】是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信息传递决定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在细胞、个体、种群等层次,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的例如细胞与细胞之间,如果没有物质,就不能构成生命,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的储存和释放,而信息传递使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正常进行。19、略

【分析】【详解】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具有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其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解析】进化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数量物种组成20、略

【分析】【分析】

通过图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示意图和不同营养级所构成的能量金字塔;来回答相应的生态学习题。生物群落中不同的生物分布在不同的位置的现象称作群落的结构,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群落中不同生物之间形成不同的种间关系: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关系;能量的流动过程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呈现相对平衡时,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

(1)在不同水平位置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称作群落的水平结构,山顶和山脚是不同的水平位置,因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获利,彼此对对方有利的生物关系。

(2)根据能量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分析;对于一个生物的同化量(乙)而言,其能量的流动方向有: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流向丙和丁),还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除此以外部分的能量未被利用。

(3)种群S型增长的K值称作环境容纳量;影响S型增长的因素是环境因素(包括食物;水、天敌、栖息地空间等),与此时种群的种群密度无关,因此若环境不变捕捞前后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

(4)鱼塘生态系统中因捕捞造成大量鱼类生物输出;因此对于输入的能量和物质都要增大,持续不断地添加饲料为鱼塘提供能量和物质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点睛】

本题是生物的生态学知识点的考察,通过能量金字塔来完成生态系统,种群、群落的相关问题,难度适中,多为一般性的概念考察,在做题时需要通过题干与知识点结合来处理具体的问题。【解析】水平(空间)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传递给丙和丁、用于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向分解者不变环境条件不变,该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不变由于捕捞造成池塘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出大于输入,所以要不断添加饲料为鱼塘提供能量和物质以维持生态系统正常功能21、略

【解析】①.抵抗力稳定性②.恢复力稳定性22、略

【解析】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四、判断题(共1题,共9分)23、A【分析】【分析】

【详解】

某些植物的花期受光周期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正确。

【点睛】五、实验题(共4题,共8分)24、略

【分析】【分析】

依据题意和实验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准确定位实验目的(探究某种细菌a侵入小鼠体内后的存在部位),再结合表中呈现的实验处理及结果找出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进而围绕问题情境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详解】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某种细菌a侵入小鼠体内后的存在部位;因此自变量为是否给小鼠注射适量的细菌a,据此分析表中信息可知:甲;乙是实验组,丙、丁是对照组。

(2)步骤2中小鼠感染细菌a的天数是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这属于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3)表中实验结果显示:乙组和丁组的细菌a数量基本相同;说明通过体液免疫不能有效的抑制细菌a的增殖。分离的T细胞中含有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能够导致靶细胞(被细菌a侵入的细胞)裂解死亡,甲组的细菌a数量明显少于丙组,说明细菌a生活在宿主细胞内。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解析】丙、丁相同无关体液宿主细胞内25、略

【分析】【详解】

(1)图甲的坐标曲线图反映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横轴为生长素浓度的变化,纵轴为生长素对器官生长的作用,两条曲线分别代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根和芽生长的影响。由图中可以看出,根和芽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0-10mol/L、10-8mol/L;说明对于不同的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对于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的关系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超过一定范围则抑制生;

(2)乙图中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强,近地侧a的生长素浓度高,大于10-8mol/L;抑制了根的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了根的生长;

(3)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在单侧光照射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可对燕麦胚芽鞘进行三种处理:阻断A段,阻断B段,不阻断任何部位以做对照。即①是实验组:胚芽鞘的尖端有云母片,它阻断了生长素在尖端的横向运输,使得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②③两组是对照组:胚芽鞘的尖端没有云母片,而在尖端发生了横向运输,使得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向光侧浓度高,所以背光侧生长的比较快从而导致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点睛】

实验素材来自与课本实验,思路设计新颖,能充分考查设计实验的能力。【解析】不同促进生长抑制生长10-8抑制促进直立生长弯向光源生长26、略

【分析】【分析】

1;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2;分析图1:Glu是大鼠神经元的一种神经递质;Glu受体抑制剂处理组,能阻碍兴奋的传递;AIP处理组能减弱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表明AIP能抑制神经递质的传递,从而减弱兴奋的传递。

分析图2:用ATP处理,使得Ca2+通道电流相对值降低,故ATP能够抑制Ca2+内流。

【详解】

(1)神经元受到电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会传导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引起神经递质释放,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2)用ATP处理离体培养的大鼠神经元;突触后膜电位变化比对照组变化小,说明ATP对突触传递产生(部分)抑制作用。

(3)因为Glu是受体抑制剂;能抑制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用Glu和Glu+ATP分别处理突触后神经元,检测发现两组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无差异,说明ATP对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没有作用。

(4)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中,当递质释放时,是要靠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出递质,由图2可知,加了ATP后,Ca2+通道电流减少,说明ATP能抑制Ca2+内流。

(5)综合上述结果推测;ATP对神经元之间信号传递的作用是抑制突触前神经元递质释放从而抑制突触传递。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解析】兴奋(或“神经冲动”)受体(部分)抑制后膜(或“后膜上的受体”)突触小泡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