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2024年7月)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2024年7月)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2024年7月)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2024年7月)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2024年7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2024年7月)一.选择题(共22小题)1.李吉甫等人主张裁减冗官,讨平西川、镇海、淮西(等地节度使),并积极策划用兵之策,得到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任用。采取各个击破,剿、抚并用的手段取得了胜利,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史称“元和中兴”。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有()①开源节流,充实国库②虚心纳谏,为政以德③重用人才,策略得当④民生安定,威服四夷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如馒头、油炸饼、胡饼等,其中胡饼深受当地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北方()A.生活水平高于南方 B.少数民族成为主体 C.饮食结构彻底改变 D.民族交融程度加深3.如表为某时某地某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中一章节目录。如果对这一章节填补内容,下列选项中准确的是()第五章分裂舆融合第一節帝國的分裂舆短暂的统一第二節南北政机的封峙第三節士族政治舆社會第四節道教的成立舆佛教的興盛A.从封建到郡县制 B.海上贸易的兴盛 C.理学与宗族组织 D.江南经济的开发4.《史记》载:西汉末年,匈奴五位单于争立,“呼韩邪单于率众五千余落归汉”,居朔方各郡,与汉人杂处,所受待遇“与编户大同”。西晋武帝初年,有“塞泥、黑难等二万余落归化,帝复纳之,使居河西故宜阳城下”“后复与晋人杂居”。由此可知,汉晋时期()A.匈奴集团之争日趋激烈 B.解决匈奴边患时机成熟 C.胡人同化于汉先进文化 D.民族融合趋势得到加强5.唐代《卢士琼墓志》记载:“(卢士琼)尝职同州(今陕西渭南),当征官税钱,时民竞出粟易钱以归官,斗至十八九。君白刺史言状,请倍估纳粟,下以泽民,上可以与官取利……刺史乃悬榜晓民,使请余价,因以绢布高给之,民亦欢受,州获羡钱六百万。”这反映了()A.两税法的施行困难 B.统治阶层注重仁政 C.租庸调制负担过重 D.赋税政策实用灵活6.《开元天宝遗事•探春》:“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从高宗至肃宗有名公主共计98人,其中二嫁24人,三嫁3人。唐代女子还活跃于商业领域及体育运动中。这些现象反映出李唐()A.妇女的政治地位较高 B.受到少数民族习俗的濡染 C.推行开放的外交政策 D.佛教伦理重构女性价值观7.吐鲁番出土过一件唐代瓜州都督府颁发的过所,即1200多年前的护照身份证,它记述了一位名叫石染典的西州商人到瓜州、沙州和伊州的目的、随行人员、携带物品及其所经关卡等内容。由此可推知,唐代()A.边疆地区管理较为规范 B.民族政策较为开明 C.丝绸之路贸易往来频繁 D.边境人口流动受限8.“惟才是举”等选人制度的实施,世家大族的争能斗胜,在这一背景下,魏晋书法承汉之余绪,又极富创造活力,成为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其中还有一重要的依托条件是()A.毛笔 B.印刷 C.竹简 D.纸张9.如表信息可以用来说明,唐朝()唐朝时期官员统计表(部分)姓名出身官职契苾何力铁勒部族可汗镇军大将军高仙芝高句丽人河西节度使李光弼契丹人太尉兼侍中元稹鲜卑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彦大食人翰林学士A.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B.民族政策呈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C.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初步显现 D.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10.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A.制度具有重大得缺陷 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 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 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11.到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已和汉族基本上一样了;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及尊重妇女的意识等也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B.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C.民族交融双向互动 D.少数民族加速汉化12.《烧尾食单》是唐朝尚书省左仆射韦巨源所设。烧尾,源于鲤鱼跃龙门时需烧掉尾巴才能化龙,故常用于新官上任宴请同僚或新登第的士子宴请同年。食单中有“御黄王母饭”“八仙盘”“曼陀样夹饼”“婆罗门轻高面”等菜点。这张食单折射出唐朝()A.科举取士造成朋党之争 B.饮食习惯注重健康养生 C.佛道文化渗入社会生活 D.盛世之下官吏贪图享乐13.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表可知唐中后期使相的变化()时间阶段数量(位)出身所在结果唐玄宗8人多科举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代天子巡边唐肃宗——唐懿宗(100年间)36人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形成大量强藩唐慎宗——唐哀帝(34年间)67人强藩霸臣推荐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藩镇之间频繁征战A.推动中枢权力体系完善 B.说明藩镇制度名存实亡 C.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D.表明藩镇割据愈演愈烈14.唐代翰林学士院源于“北门学士”(北门是皇宫的后门,入门便是禁中)。翰林学士院书写的诏敕号称“内命”,中书门下书写的诏敕号称“外命”,都具有法定的效力。翰林学士院的“内命”不经中书门下而直接向下传达,这就使收令传发的途径变为两途,形成双轨辅政制。这种现象反映了()A.中枢决策机制演变 B.国家行政权力分散 C.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D.三省制度渐趋成熟15.唐开元以后,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兼任六部尚书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六部官员拜相出席政事堂会议的人数越来越多,原本由尚书省会议裁决的政务,也逐渐转移到政事堂裁决。这表明当时()A.中书门下成为秘书侍从机构 B.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 C.中枢权力运作机制发生变化 D.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加强16.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内迁少数民族匈奴、羯、氐、羌和鲜卑卷入西晋内战,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到南北朝时,北方十六国除前凉、北燕、西凉外、都由少数民族建立。据此推知()A.少数民族完全掌控了中原局势 B.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C.各民族间的民族隔阂逐渐消失 D.中原人民南迁导致北方社会动荡17.西晋时期,南渡士人将北方的“雅言”带入南方,形成了一套统一的语言体系——“金陵雅音”。在北方,原本的雅言系统,逐渐形成了“北朝雅音”。进入隋朝,语言学家陆法言著《切韵》一书,将二者结合,形成了一套通行全国的新标准语音系统。据此可知()①语音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是民族交融的成果②“北朝雅音”得益于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③大一统王朝的出现更有利于标准语音的推广④“金陵雅音”与“北朝雅音”源于不同的语音系统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18.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的成都织锦“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在政府鼓励下蜀锦远销吴、魏,“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里,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据此推知,该现象是()A.长途贩运发达的表现 B.南方经济开发的延伸 C.蜀汉军事斗争的需要 D.商业政策巨变的反映19.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庚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20.唐玄宗时在皇宫内设立翰林院,作为皇帝身边的近侍顾问机构。翰林学士逐渐取代了中书省的职权,为皇帝起草诏旨文书,后来,又逐渐取代了宰相权力,成为皇帝身边的决策中枢。贞元以后,人们称翰林学士为“内相”。唐朝“内相”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唐玄宗的个人喜好 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中书省权力的下降 D.专制制度的本质使然21.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特别是汉水中上游的南阳、襄阳、汉中等地,无论是移民还是土著,大多以城邑、坞堡、戍垒为中心聚居。这一时期聚落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动乱的加剧 B.宗法传统的影响 C.农耕经济的需求 D.士族制度的兴盛22.苏麻离青矿料原产于波斯,元代传入国,用于青花的烧制,出窑后色泽明艳幽蓝并伴有铁锈斑。郑和下西洋带回大量苏麻离青,永乐、宣德两朝大量用于官窑青花瓷的烧制,使青花瓷展现出新的艺术魅力。上述材料说明()A.青花瓷是官窑烧制的精品 B.中外商贸往来推动文化交流 C.郑和下西洋重视经济利益 D.中国文化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2024年7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2小题)1.李吉甫等人主张裁减冗官,讨平西川、镇海、淮西(等地节度使),并积极策划用兵之策,得到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任用。采取各个击破,剿、抚并用的手段取得了胜利,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史称“元和中兴”。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有()①开源节流,充实国库②虚心纳谏,为政以德③重用人才,策略得当④民生安定,威服四夷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据材料“李吉甫等人主张裁减冗官,讨平西川、镇海、淮西(等地节度使),并积极策划用兵之策,得到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任用。”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有开源节流,充实国库,重用人才,策略得当,①③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②项错在“虚心纳谏,为政以德”是唐太宗的治国措施,④项错在材料不能体现唐宪宗时期民生安定,威服四夷,排除AB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如馒头、油炸饼、胡饼等,其中胡饼深受当地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北方()A.生活水平高于南方 B.少数民族成为主体 C.饮食结构彻底改变 D.民族交融程度加深【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民族融合,要求学生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征和表现来分析。【解答】A.材料信息看不出北方生活水平比南方要高;B.在北方尽管有少数民族,但是汉族仍然是主体;C.饮食结构彻底改变,表述太绝对了;D.北方人喜欢吃少数民族的食品,明显可以看出民族交融的程度比较深。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3.如表为某时某地某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中一章节目录。如果对这一章节填补内容,下列选项中准确的是()第五章分裂舆融合第一節帝國的分裂舆短暂的统一第二節南北政机的封峙第三節士族政治舆社會第四節道教的成立舆佛教的興盛A.从封建到郡县制 B.海上贸易的兴盛 C.理学与宗族组织 D.江南经济的开发【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分裂与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南北政权对立,民族大交融,江南经济得到开发,D项正确;从封建到郡县制是秦汉时期,排除A项;海上贸易的兴盛是在宋元时期,排除B项;理学出现是在宋朝,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史记》载:西汉末年,匈奴五位单于争立,“呼韩邪单于率众五千余落归汉”,居朔方各郡,与汉人杂处,所受待遇“与编户大同”。西晋武帝初年,有“塞泥、黑难等二万余落归化,帝复纳之,使居河西故宜阳城下”“后复与晋人杂居”。由此可知,汉晋时期()A.匈奴集团之争日趋激烈 B.解决匈奴边患时机成熟 C.胡人同化于汉先进文化 D.民族融合趋势得到加强【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与中原地区的民族杂居,互相学习、互相交融,有利于加快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融合趋势,D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匈奴集团日趋激烈的争斗,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匈奴边患问题已基本解决,排除B项;民族的同化总是双向进行的,胡人汉化的同时自然也会有不少汉人胡化,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学生需掌握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发展的表现。5.唐代《卢士琼墓志》记载:“(卢士琼)尝职同州(今陕西渭南),当征官税钱,时民竞出粟易钱以归官,斗至十八九。君白刺史言状,请倍估纳粟,下以泽民,上可以与官取利……刺史乃悬榜晓民,使请余价,因以绢布高给之,民亦欢受,州获羡钱六百万。”这反映了()A.两税法的施行困难 B.统治阶层注重仁政 C.租庸调制负担过重 D.赋税政策实用灵活【分析】本题考查赋税制度(汉﹣唐),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君白刺史言状,请倍估纳粟,下以泽民,上可以与官取利……刺史乃悬榜晓民,使请余价,因以绢布高给之,民亦欢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士琼做收税钱的官员时,认为粟的价格较低,请求此时提高粟的价格,反映出赋税政策实用灵活,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两税法实施困难,排除A项;仁政是一种儒家思想,主要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理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此时租庸调制已被废除,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赋税制度(汉﹣唐),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开元天宝遗事•探春》:“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从高宗至肃宗有名公主共计98人,其中二嫁24人,三嫁3人。唐代女子还活跃于商业领域及体育运动中。这些现象反映出李唐()A.妇女的政治地位较高 B.受到少数民族习俗的濡染 C.推行开放的外交政策 D.佛教伦理重构女性价值观【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据材料,唐朝时期,女性有到郊外踏春游玩的习俗,唐朝的公主有很多改嫁的,唐代女子还活跃于商业领域及体育运动中,反映社会风气开放,对女性束缚较少。结合所学,李唐家族起于西魏时关陇集团,带有鲜明的鲜卑族色彩,唐朝时期民众交往频繁,少数民族风气影响中原地区,这是李唐的女性较为开放的原因,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妇女在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不能体现政治地位较高,排除A项;材料所述体现少数民族风俗的影响,与中外交往无关,排除C项;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主要与民族交融有关,而非受到佛教伦理的影响,且“重构”说法夸大,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7.吐鲁番出土过一件唐代瓜州都督府颁发的过所,即1200多年前的护照身份证,它记述了一位名叫石染典的西州商人到瓜州、沙州和伊州的目的、随行人员、携带物品及其所经关卡等内容。由此可推知,唐代()A.边疆地区管理较为规范 B.民族政策较为开明 C.丝绸之路贸易往来频繁 D.边境人口流动受限【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答】根据材料“它记述了一位名叫石染典的西州商人到瓜州、沙州和伊州的目的、随行人员、携带物品及其所经关卡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边疆地区的护照身份证,详细记述了的相关信息,这说明唐朝的边疆地区的管理较为规范,A项正确;材料主旨为“唐朝的边疆管理”,而“民族政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丝绸之路贸易往来频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边境人口流动”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8.“惟才是举”等选人制度的实施,世家大族的争能斗胜,在这一背景下,魏晋书法承汉之余绪,又极富创造活力,成为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其中还有一重要的依托条件是()A.毛笔 B.印刷 C.竹简 D.纸张【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纸张的普及对魏晋书法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得书写更加便捷、高效,同时也为书法家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随着纸张的普及,书法艺术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和发展,从而形成了魏晋时期独特的书法风格和流派,D项正确;毛笔作为书写工具,在书法发展中无疑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然而,毛笔并非魏晋时期特有的,它在书法史上的重要性是贯穿始终的,因此不是这一特定时期书法发展的独特依托条件,排除A项;印刷术是隋唐时期才出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竹简作为古代的书写材料,虽然历史悠久,但在魏晋时期,随着纸张的逐渐普及,竹简已经不再是主流的书写载体,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如表信息可以用来说明,唐朝()唐朝时期官员统计表(部分)姓名出身官职契苾何力铁勒部族可汗镇军大将军高仙芝高句丽人河西节度使李光弼契丹人太尉兼侍中元稹鲜卑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彦大食人翰林学士A.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B.民族政策呈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C.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初步显现 D.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通过材料“唐朝时期官员统计表”可知,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在唐政府中担任重要的文武官员,可见唐朝统治政策具有包容与开放的特点,D项正确;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是在元明清时期,排除A项;因俗而治的特点在本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与外重内轻的局面无关,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0.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A.制度具有重大得缺陷 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 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 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的中央集权,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随着唐朝的逐渐衰落以及节度使势力日益坐大,中央政府难以掌控住地方,故而演变为藩镇割据,可见节度使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A项正确;节度使本身是为了加强边防,也必须由蕃将充任,只是这一制度下,缺乏制衡和监督,排除B项;节度使手中实权很大,具有边地军队调兵权,排除C项;节度使加重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的中央集权,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1.到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已和汉族基本上一样了;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及尊重妇女的意识等也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B.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C.民族交融双向互动 D.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答】据材料“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已和汉族基本上一样”“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及尊重妇女的意识等也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各族人民在多方面与汉族基本一样,同时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双向互动,C项正确;胡人尊重妇女的意识对汉族文化有所影响并不能证明女性地位有所提高,排除A项;华夏认同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而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材料的下半句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烧尾食单》是唐朝尚书省左仆射韦巨源所设。烧尾,源于鲤鱼跃龙门时需烧掉尾巴才能化龙,故常用于新官上任宴请同僚或新登第的士子宴请同年。食单中有“御黄王母饭”“八仙盘”“曼陀样夹饼”“婆罗门轻高面”等菜点。这张食单折射出唐朝()A.科举取士造成朋党之争 B.饮食习惯注重健康养生 C.佛道文化渗入社会生活 D.盛世之下官吏贪图享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根据食单中“御黄王母饭”“八仙盘”“曼陀样夹饼”“婆罗门轻高面”等菜点名称,其中有道教和佛教的称呼出现,这说明佛道文化渗入社会生活,C项正确;朋党之争并非科举制导致的,排除A项;材料中的食单并不能体现出饮食的健康倾向,排除B项;食单本身并不能说明当时官吏贪图享乐,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3.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表可知唐中后期使相的变化()时间阶段数量(位)出身所在结果唐玄宗8人多科举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代天子巡边唐肃宗——唐懿宗(100年间)36人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形成大量强藩唐慎宗——唐哀帝(34年间)67人强藩霸臣推荐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藩镇之间频繁征战A.推动中枢权力体系完善 B.说明藩镇制度名存实亡 C.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D.表明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中央集权,考生可根据材料表格分析。【解答】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唐朝中后期的宰相多数都在藩镇而不在中央,说明藩镇割据愈演愈烈,D项正确;表格内容反映的是藩镇割据的严重,而不是分割相权,更不是推动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善,排除AC项;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该制度并没有名存实亡,排除B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中央集权,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4.唐代翰林学士院源于“北门学士”(北门是皇宫的后门,入门便是禁中)。翰林学士院书写的诏敕号称“内命”,中书门下书写的诏敕号称“外命”,都具有法定的效力。翰林学士院的“内命”不经中书门下而直接向下传达,这就使收令传发的途径变为两途,形成双轨辅政制。这种现象反映了()A.中枢决策机制演变 B.国家行政权力分散 C.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D.三省制度渐趋成熟【分析】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可知,这种“内命”可以不经过中书门下直接传达,从而形成了双轨辅政制。这一现象表明,翰林学士院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了独立于中书门下的权力,确实反映了中枢决策机制的某种演变,A项正确;虽然翰林学士院拥有了一定的权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行政权力的整体分散。该说法可能过于绝对,排除B项;虽然翰林学士院的地位有所提升,但题干中并没有明确提到文官地位的整体提高,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中枢决策机制演变”,而“三省制度渐趋成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5.唐开元以后,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兼任六部尚书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六部官员拜相出席政事堂会议的人数越来越多,原本由尚书省会议裁决的政务,也逐渐转移到政事堂裁决。这表明当时()A.中书门下成为秘书侍从机构 B.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 C.中枢权力运作机制发生变化 D.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加强【分析】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根据材料反映的原本由尚书省会议裁决的政务,逐渐转移至政事堂裁决,中书令原来掌管决策,反映出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C项正确;中书门下是中央行政机构,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三省之间的分工,且尚书裁决的权利转移到了政事堂,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相权对皇权的制约,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6.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内迁少数民族匈奴、羯、氐、羌和鲜卑卷入西晋内战,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到南北朝时,北方十六国除前凉、北燕、西凉外、都由少数民族建立。据此推知()A.少数民族完全掌控了中原局势 B.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C.各民族间的民族隔阂逐渐消失 D.中原人民南迁导致北方社会动荡【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内迁后,逐渐主导了局势,并建立了封建政权,据所学可知少数民族政权一般社会性质比较落后,因此对于内迁后建立封建政权的少数民族政权而言他们受到汉族政权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少数民族建立了封建政权,并没有说明少数民族占据封建政权主导地位,排除A项;C项表述不符史实,各民族间隔阂不可能消失,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中原人民南迁导致北方社会动荡,材料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客观上促进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17.西晋时期,南渡士人将北方的“雅言”带入南方,形成了一套统一的语言体系——“金陵雅音”。在北方,原本的雅言系统,逐渐形成了“北朝雅音”。进入隋朝,语言学家陆法言著《切韵》一书,将二者结合,形成了一套通行全国的新标准语音系统。据此可知()①语音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是民族交融的成果②“北朝雅音”得益于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③大一统王朝的出现更有利于标准语音的推广④“金陵雅音”与“北朝雅音”源于不同的语音系统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答】根据材料“南渡士人将北方的‘雅言’带入南方,形成了一套统一的语言体系——‘金陵雅音’”和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受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中原汉人同南方民族相融合,形成“金陵雅音”,①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受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影响,在北方形成“北朝雅音”,②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进入隋朝,语言学家陆法言著《切韵》一书,将二者结合,形成了一套通行全国的新标准语音系统”和所学可知,隋朝国家大一统,助推了标准语音的推广,③符合题意;“金陵雅音”与“北朝雅音”源于同一语音系统,④不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18.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的成都织锦“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在政府鼓励下蜀锦远销吴、魏,“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里,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据此推知,该现象是()A.长途贩运发达的表现 B.南方经济开发的延伸 C.蜀汉军事斗争的需要 D.商业政策巨变的反映【分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解答】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蜀汉发展丝织业,意在为国家军事活动提供经济支撑,故C项正确;三国鼎立时期并不利于长途贩运的发展,此时长途贩运发达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蜀汉位于西南部,不能完全代表南方地区,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未发生过根本变革,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19.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庚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分析】本题考查两税法,依据材料“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材料“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等信息体现两税法自身的不完善,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说明两税法存在一定想的制度缺陷,故A正确;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排除B;C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20.唐玄宗时在皇宫内设立翰林院,作为皇帝身边的近侍顾问机构。翰林学士逐渐取代了中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