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新授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反映了他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寻求精神解脱却不可得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对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担忧及渴求自由的思想感情。二、教学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圈划关键词句,揣摩语言,学习作者景物描写的技巧。(二)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三)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四)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散文中折射出的传统文化情怀,感受朱自清高洁的人格魅力。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圈划关键词句,揣摩语言,学习作者景物描写的技巧。(二)教学难点:理解散文中折射出的传统文化情怀,感受朱自清高洁的人格魅力。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作者介绍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卒于1948年。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朱自清的作品以散文、诗歌为主。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实情感。其中《背影》、《春》、《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他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散文风格:朴素缜密、清新沉郁、语言洗练、文笔秀丽。①善于融情入景,如《荷塘月色》;②信手拈来古诗词,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③善用拟人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如《春》;④善用叠词,使语言具有韵律美,如《荷塘月色》;⑤大多篇幅短小,于平实中见匠心,如《背影》。知识链接——朱自清名、字的由来原名:朱自华。据说朱自清的父亲十分喜欢苏东坡,于是,朱自清出生后,其父就从苏东坡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取“自华”二字,作为儿子的名字。改名:朱自清。这个名是朱自清在1917年改的,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一语。这句话是屈原于流放之时请太卜为自己占卜时说的,意思是“应该廉洁正直清白自处”。朱自清选“自清”二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其用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以保持清白。字: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韦”是皮带、皮绳的意思,性柔韧;“弦”常紧绷,性刚劲。朱自清取字“佩弦”,有明显的自我勉励之意。播放视频——《山河故土,君子佩弦》(二)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点明了时间——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三)抓情语,探作者游踪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明确:心里颇不宁静(本文文眼)“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为全文奠定了抒情基调。“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下文中作者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原因。2.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明确: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作者当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三天之间,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3000多人失踪。一夜之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惊,一连几天心绪不宁,充满苦涩、悲愤和彷徨。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一封信》近年来为家人的衣食,为自己的职务,日日地忙着,没有坐下闲想的工夫;心里似乎什么都有,又似乎什么都没有。……我是要找一条自己好走的路;只想找着“自己”好走的路罢了。但哪里走呢?或者,哪里走呢!我所彷徨的便是这个。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的体力太不成,况且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我活,也不忍丢下走自己的路。——1927年9月2日《那里走》探究: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对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作为自由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产生的苦闷彷徨;源于家庭生活的困苦和诸多矛盾(父亲、妻子、孩子)。3.为排遣不宁静,作者出门经过了哪些地方?(找出相关联的句子)4.这次短暂的荷塘夜游期间,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找出相关联的句子)5.画出作者行踪和感情发展脉络图,体会文章的行文线索。文本明暗线交织的作用:①作者行踪轨迹贯穿全文,使文章层次更加清晰,结构更加紧凑;②作者心情的变化轨迹,时隐时现,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引起读者的兴趣;③明暗线交织,使文章环环相扣,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广度,丰富了文章的中心思想;④明暗线交织,形成圆形的写作结构,突出了作者心中的矛盾和彷徨,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知识补充:双线交织的作用】①使情节发展更为明晰,情节结构更为集中紧凑。(情节)②明暗线呼应,推动情节的发展。(情节)③使小说主题得到更深挖掘。(深化主旨)④拓展了广度深度,表现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丰富小说的内容)⑤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形象)⑥设置悬念,引人入胜。(读者感受)(四)用心赏读,感受美景朗读文章46段,欣赏作者所描绘的三幅不同画面,为每幅画面拟写一个小标题。明确:月下荷塘图(第4自然段),荷塘月色图(第5自然段),荷塘四周图(第6自然段)。任务一:感受“月色下的荷塘”要求:有感情的朗读第四段,选出你喜欢的句子,分析作者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怎样的特点?句式:第四段中______(哪句话)描绘了_____,作者运用_______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的特点。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品读:“田田”运用叠词,突出叶子的绵远不绝,写出了荷叶广而多的特点,音韵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叶子比喻成舞女的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叶舒展、轻盈、修长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荷叶的喜爱之情。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品读: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白花以人的娇美姿态、羞涩表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盛开的荷花娇小玲珑、柔美及花骨朵含苞待放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3.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①月下的荷花晶莹剔透、冰清玉洁,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②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闪闪发光、忽明忽暗,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赋有动态美;③荷花的纤尘不染、优雅高贵,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冰清玉洁、妩媚羞涩)。博喻的表达效果:多角度、多侧面,更生动形象。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香)品读: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写荷香,用听觉描写嗅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荷香在微风的吹拂下,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捉摸不定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通感,也称移觉,是描写事物时,将人们的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通过比喻或者形容词打通、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5.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荷波)品读: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比喻成闪电;突出波痕快速凝碧,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营造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荷韵)品读: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作者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任务二:感受“荷塘上的月色”要求: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用了哪些传神的动词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并分析是否可以替换?示例:第五段中_____字用得好,写出了_________。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品读:①“泻”有倾泻、流泻的意思,范围更广,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字义②与“流水”这个比喻相照应,以动写静,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语境义③并且用“静静”两字加以修饰,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幽静之美。——情感④而“照”的范围窄,显得死板、不灵活,没有这样的审美效果。2.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品读:①“浮”有浮起的意思。——字义②“薄薄”与“浮”字呼应,共同修饰雾气,突出了雾气轻、薄、透、柔的质感和自下而上、逐渐扩散开的动势。——语境义③“浮”字把水汽和月色交织在一起,显出雾轻飘柔美的特点,正和“轻纱”的妙喻,写尽梦境的朦胧迷离之感。——情感④而“升”写不出薄雾轻柔的特点,缺乏美感。青青的荷叶可以透过“薄薄”的雾气看出来,似乎雾也被染青,故称“青雾”。这样的雾才像“轻纱”。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品读:“洗”写出了花叶在月下雾中呈现的奶白色有新鲜欲滴的状态,表现了月光的温润柔和,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的一种洁白纯净之感。“笼”写出了雾气弥漫笼罩的感觉,与梦这一比喻相照应,自然而不着痕迹。表现了月下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给人置身梦境之感。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品读:比喻。“酣眠”指满月,“小睡”指淡云遮月。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追求幽静宁谧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5.灌木的黑影峭楞楞如鬼,杨柳的倩影画(印)在荷叶上。品读:黑影:用树影反衬月光的轻盈荡漾。如鬼一般:反映作者的心情——淡淡的愁,透露出了作者内心的惊惧、压抑、不快。“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富有动态,突出了影之美,衬托出月光轻盈荡漾,体现作者的喜爱之情。任务三:感受“荷塘四周景色”1.欣赏课文第2段,思考:第2段写了什么景?有何特点?小路(幽僻、寂寞)——环境的寂寥,烘托抑郁心境。(“寂寞”一词移情于物,作者不直接说自己内心寂寞,而说小路“寂寞”)树(蓊翁郁郁)——浓重的夜晚气氛。月光(淡淡的)——与作者的感情相合,心中淡淡的哀愁。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烘托心境。“在寂寞中,在无人告语的境况里,寄情山水,向大自然倾诉内心的独语。”——冯至《山水》2.欣赏课文第6段,作者的视线扩展到荷塘四周,描写了什么景色?知识链接——叠词的作用:①在形式上,读起来朗朗上口,增添语言的韵律美,增强了语意,强化了表达效果;(最常用的作用)②在内容上,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突出事物的形象美;起强调作用。③在情感抒发上,体现其感染力,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给人以美的享受。(五)再读文本,探究作者情感1.合作探讨: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资料链接】《采莲赋》是梁朝皇帝萧绎撰制的,属宫体文学范畴,内容是写一群美丽绰约的少女在风和日丽的暮春季节荡舟采莲的嬉戏,以及由眼前美景引起的对心上人的思念。《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的名篇,全诗写一个女子对所爱之人的深长的思念,由“过人头”的莲花和如水的莲子触景生情,由“莲子”的谐音“怜子”勾起了对情郎的思恋。《采莲赋》写的内容“热闹风流”,洋溢着青春气息,《西洲曲》则写的单相思,写一个美丽女子外表含蓄而内心浓烈如火的思恋。明确:(1)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2)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以采莲的热闹反衬现实生活的孤寂,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内容上:①江南有作者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年。其间,他不仅得以再次领略江南的锦山秀水之美,而且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江南见证了他一段自由、美好的生命历程。②作者对江南充满热爱与向往。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南方》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了午饭,偶然抽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了三年前给S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南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③眼前的荷塘月色美景,让作者触景生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回忆起古时江南采莲的美好与乐趣,又以《西洲曲》里的诗句含蓄地表达内心寻求宁静而不得的失落与惆怅。月下荷塘虽有“过人头”的莲花,“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怎能不“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呢?结构上:这句话在行文中起过渡作用。“惦着江南”有身处忧愁之中而回忆往昔的美好的意义。从行文来说,这一句话是对前文忆江南内容的收束与小结,同时又是从忆江南回到眼前现实的过渡,是从眼前景到忆江南,再到眼前现实的转接。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探究2:作者是个怎样的人?探究3:荷塘月色如此迷人,朱自清还不能完全摆脱了心灵的苦闷?为什么感叹“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写作背景: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受阶级的局限,朱自清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塘月色》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作者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六)总结主旨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反映了他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寻求精神解脱却不可得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对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担忧及渴求自由的思想感情。(七)课后探讨1.对比《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体会两篇文章在写景及抒情方面的差异。写景方面:《故都的秋》所写之景富有生活气息,多是直观之景,从五幅图中可以看出。如“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等景物,再如秋雨图的对话,秋果图的描绘,都贴近生活。即使如秋蕊图中的描绘,也在诗情画意中不忘加入尘世的丝丝扫帚纹。《荷塘月色》所写之景则富有诗情画意,美轮美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光与影的旋律交错上演如梦如幻的魔术,读后令人唇齿生香。抒情方面:《故都的秋》抒发情感的方式有变化。首先,作者借助景物抒发情感,作者笔下之景都染上了作者浓浓的苦闷、寂寞与忧思之情。作者抓住“清”“静”“悲凉”的特点,组织全篇结构,选取了五幅图,分别从不同的侧面着力突出总特点。同时,作者也将情感融入叙事、议论之中,秋雨图就是一个特别精彩的叙事片断,接着援引中外相关事例进一步阐述秋与文人的关系,探究秋的文化内蕴,富有思辨色彩。《荷塘月色》主要是借景抒情。紧扣文眼“心里颇不宁静”通过三幅美丽的画徐徐展现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当然结尾还借用《采莲曲》《西洲曲》,在精神王国里幻化出一个自由美好的世界,与现实对比,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宁静。2.两篇散文的语言各有特点,试分析比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体育场馆广告牌施工协议
- 2025版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用户隐私保护合同3篇
- 2025年度温州二手房交易市场风险防控合作协议3篇
- 城市环境卫生分层管理办法
- 2025版电子商务平台用户行为分析合同6篇
- 2024年茶叶生产设备升级与购买合同
- 2025年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合同3篇
- DB1331T 096-2024 雄安新区市政公用工程绿色评价标准
- 2024年钻石购销合同样本3篇
- 2025版酒店品牌战略规划与委托管理协议3篇
- 中国珠宝市场发展报告(2019-2024)(中英)-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
- 《零售药店实务》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 培训中心商业计划书
- 2024版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及服务保障合同3篇
- 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联考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招聘3人准考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度云计算中心综合布线合同5篇
- 《praat使用入门》课件
- 吉首大学《管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道路车辆 48V供电电压的电气及电子部件 电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文本以及编制说明
- 《病理科(中心)建设与配置标准》
- 医药销售主管市场规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