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方案_第1页
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方案_第2页
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方案_第3页
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方案_第4页
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方案TOC\o"1-2"\h\u936第一章农业生物育种技术概述 25821.1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 239141.2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分类与特点 331889第二章遗传资源评价与利用 3109952.1遗传资源调查与收集 3254972.2遗传资源评价方法 4150932.3遗传资源利用策略 42793第三章基因组编辑技术 5192393.1基因组编辑技术原理 591003.2基因组编辑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547893.3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安全性评价 520767第四章转基因育种技术 6213444.1转基因技术原理 6124394.2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 6224474.3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79754第五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7122755.1分子标记技术原理 7129425.2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策略 730705.3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应用实例 822230第六章细胞工程育种 8163856.1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原理 8311956.2细胞工程育种的应用 9135506.3细胞工程育种的安全性评价 912226第七章抗性育种 10187647.1抗性育种的目标与策略 10297067.1.1抗性育种目标 1034357.1.2抗性育种策略 10136717.2抗性育种的技术方法 10241387.2.1遗传资源评价与利用 10188287.2.2基因工程 10155457.2.3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10205557.2.4轮回选择与混合选择 11272567.3抗性育种的应用实例 1122287.3.1抗病性育种 11259577.3.2抗逆性育种 11286937.3.3抗虫性育种 1122769第八章育种技术创新与集成 115188.1育种技术创新方向 1183158.1.1基因编辑技术 11271218.1.2分子育种技术 1123678.1.3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 12147698.2育种技术集成应用 12145858.2.1育种材料创新与评价 1256868.2.2育种策略优化 1216498.2.3育种体系构建 1246988.3育种技术创新与集成案例分析 12152368.3.1案例一: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12289998.3.2案例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1213421第九章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1254039.1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推广策略 12118669.1.1完善政策体系 12173359.1.2创新推广模式 13265049.1.3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 13314369.1.4强化示范引领 1314169.2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现状 1355529.2.1育种技术成果丰富 1367409.2.2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13231699.2.3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3100779.3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市场前景 13290779.3.1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14137539.3.2产业链不断完善 1485319.3.3国际竞争力提升 1454069.3.4创新驱动发展 1414822第十章农业生物育种技术政策与管理 14800810.1农业生物育种技术政策制定 141418010.2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管理措施 15306710.3农业生物育种技术国际合作与交流 15第一章农业生物育种技术概述1.1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农业生物育种技术是现代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数千年前。早期的农业生物育种主要是通过人工选择和杂交,对作物和家畜进行改良。以下是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主要发展历程:(1)传统育种阶段: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人类开始利用人工选择和杂交技术对作物进行改良。此阶段,育种工作主要依靠观察和经验,育种效率较低。(2)经典遗传学阶段:20世纪初,孟德尔遗传学理论的发觉,使农业生物育种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育种家开始利用遗传学原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育种,提高了育种效率。(3)现代生物技术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生物育种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这一阶段,育种家可以通过基因编辑、基因转移等技术,实现对目标性状的精确改良。1.2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分类与特点农业生物育种技术可分为以下几类:(1)传统育种技术:主要包括人工选择、杂交育种、轮回选择等。这类技术以遗传学原理为基础,通过对目标性状的筛选和改良,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性。特点:操作简便,对育种家经验要求较高,育种周期较长。(2)分子育种技术:主要包括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定位、基因编辑等。这类技术以分子生物学原理为基础,通过对目标基因的定位和操作,实现对性状的精确改良。特点:精确度高,育种周期短,但技术要求较高,设备投入大。(3)细胞工程育种技术:主要包括植物组织培养、原生质体融合等。这类技术通过细胞工程方法,实现对植物细胞的操作和改良。特点:繁殖速度快,可大量繁殖优良品种,但技术要求较高,生产成本较高。(4)基因工程育种技术:主要包括基因转移、基因沉默等。这类技术通过基因操作,实现对目标性状的定向改良。特点:定向性强,育种周期短,但安全性问题尚待解决。农业生物育种技术在不断发展,各类育种技术各有特点。在实际应用中,育种家可根据目标性状、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选择合适的育种技术进行作物改良。第二章遗传资源评价与利用2.1遗传资源调查与收集遗传资源的调查与收集是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研究的基础工作。应针对我国农业生物资源的分布特点,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遗传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区域、生态环境以及遗传特性等。在调查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分子标记、基因测序等,以获取更准确、全面的遗传信息。收集遗传资源时,要注重资源的多样性和代表性。对于珍稀、濒危的遗传资源,应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同时要加强遗传资源的保存与管理,建立完善的遗传资源库,为后续育种研究提供丰富的遗传材料。2.2遗传资源评价方法遗传资源评价是了解遗传资源潜在价值的重要环节。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1)形态学评价:通过观察遗传资源的形态指标,如生长周期、产量、品质等,对其进行评价。(2)遗传多样性评价: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遗传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以了解其遗传背景和遗传潜力。(3)抗逆性评价:针对目标生态环境,评价遗传资源的抗逆性,如抗病性、抗旱性、抗盐性等。(4)品质评价:对遗传资源的品质性状进行评价,如营养成分、口感、加工功能等。(5)经济价值评价:从市场需求、经济效益等方面,评价遗传资源的潜在价值。2.3遗传资源利用策略遗传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研究的核心任务。以下为几种遗传资源利用策略:(1)优异基因挖掘与利用:通过基因挖掘技术,发掘具有优异性状的基因,将其应用于育种实践中,提高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2)基因编辑与基因调控: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遗传资源进行精准改良,实现性状的定向调控。(3)杂交育种:通过不同遗传背景的遗传资源进行杂交,创造新的遗传组合,筛选优良品种。(4)分子育种: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辅助选择优良遗传资源,提高育种效率。(5)转基因育种:将外源基因导入遗传资源,赋予其新的性状,提高其利用价值。(6)资源整合与共享:加强遗传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提高遗传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以上策略,可以充分发挥遗传资源的潜在价值,为我国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研究提供有力支持。第三章基因组编辑技术3.1基因组编辑技术原理基因组编辑技术是一种能够对生物体基因组进行精确修改的方法,其原理主要基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基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靶点识别:通过特定的核酸酶识别并定位目标DNA序列。(2)DNA断裂:核酸酶在目标DNA序列上产生双链断裂。(3)DNA修复:细胞内的DNA修复机制对断裂的DNA进行修复,从而实现基因的插入、缺失或替换。目前常用的基因组编辑技术有CRISPR/Cas9、TALENs、ZFNs等,其中CRISPR/Cas9系统因其简便、高效、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3.2基因组编辑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农业生物育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下列举几个方面的应用:(1)抗病性育种: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培育出抗病性更强的品种,提高作物的抗逆能力。例如,利用CRISPR/Cas9技术培育出抗稻瘟病、抗纹枯病的品种。(2)抗虫性育种:基因组编辑技术可用于培育抗虫性作物,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如利用CRISPR/Cas9技术培育出抗棉铃虫的棉花品种。(3)品质改良:基因组编辑技术可用来改善作物的品质,如提高营养成分含量、改善口感等。例如,利用CRISPR/Cas9技术培育出富含γ氨基丁酸的番茄。(4)产量提高: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培育出产量更高的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如利用CRISPR/Cas9技术培育出高产量的水稻品种。3.3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安全性评价基因组编辑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虽然具有巨大潜力,但其安全性问题也备受关注。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安全性进行评价:(1)基因插入和缺失:基因组编辑技术可能导致非目标位点的基因插入和缺失,影响基因组的稳定性和功能。(2)脱靶效应:在基因编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脱靶现象,即核酸酶错误地识别并切割了非目标DNA序列,导致基因功能丧失或异常。(3)基因组编辑后代稳定性:基因组编辑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需要关注后代遗传稳定性的问题,保证编辑效果能够在后代中稳定传递。(4)生态安全:基因组编辑技术培育的品种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如基因流动、生物多样性降低等。(5)食品安全:基因组编辑技术培育的作物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如过敏原、营养成分改变等。为了保证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安全性,需要在育种过程中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和监管,同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研究。,第四章转基因育种技术4.1转基因技术原理转基因技术,是一种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将外源基因引入到受体细胞中,使其在受体细胞中自我复制并表达特定性状的技术。转基因技术主要包括基因的克隆、重组、转化和表达等步骤。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目的基因从供体生物中分离出来,然后将其与载体DNA重组,形成重组DNA,最后将重组DNA导入到受体细胞中,通过细胞分裂和遗传物质的传递,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传递并表达特定性状。4.2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是转基因育种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重要环节。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因稳定性:评估转基因作物中外源基因的稳定性,保证其能在后代中稳定传递。(2)基因表达产物:分析转基因作物中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安全性,保证其对人体和环境无害。(3)遗传多样性:评估转基因作物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避免基因污染。(4)生态安全性:评估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证其对生态环境的友好性。(5)食品安全性:评估转基因作物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影响,保证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4.3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物育种中的应用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物育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下列举了几方面的应用:(1)抗病虫害:通过转基因技术,将抗病虫害基因导入到作物中,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2)抗逆境:将抗逆境基因导入作物,提高作物在干旱、盐碱等逆境条件下的生长能力,扩大种植范围。(3)提高产量:通过转基因技术,将产量相关基因导入作物,提高作物产量,满足粮食需求。(4)改善品质:通过转基因技术,改善作物品质,如提高蛋白质含量、降低脂肪含量等。(5)生产功能性食品:利用转基因技术,开发具有特定功能的转基因食品,如富含抗氧化剂、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食品。(6)生物制药: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具有药用价值的生物制品,如抗体、疫苗等。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农业生物育种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为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带来更多福祉。第五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5.1分子标记技术原理分子标记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分子育种手段,其原理基于DNA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态性。该技术通过检测生物个体的DNA序列差异,从而揭示其遗传特征和相关性状。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包括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简单重复序列(SSR)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等。5.2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策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策略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基于QTL定位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通过分析目标性状的QTL(QuantitativeTraitLocus,数量性状座位)与分子标记之间的关联,筛选出与目标性状紧密相关的分子标记,从而实现辅助育种。(2)基于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利用基因连锁关系,将目标基因与分子标记紧密连锁,通过检测分子标记的有无,判断目标基因的存在与否,进而辅助育种。(3)基于基因表达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通过分析目标性状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筛选出具有显著差异的分子标记,用于辅助育种。(4)基于基因组编辑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结合基因组编辑技术,对目标基因进行精准修改,从而实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5.3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应用实例以下为几个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应用实例:(1)水稻抗病性育种:通过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出与水稻抗病性相关的分子标记,用于辅助育种,从而培育出抗病性较强的水稻品种。(2)小麦品质育种: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小麦品质相关基因的遗传差异,筛选出与优质小麦品质相关的分子标记,用于辅助育种。(3)玉米抗逆性育种:通过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玉米抗逆性相关的遗传机制,筛选出与抗逆性相关的分子标记,用于辅助育种。(4)大豆油脂含量育种: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大豆油脂含量相关的遗传差异,筛选出与高油脂含量相关的分子标记,用于辅助育种。第六章细胞工程育种6.1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原理细胞工程育种技术是一种基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原理的高新技术。其主要原理是通过细胞操作和基因转移技术,对植物或动物的遗传物质进行改造,从而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以下是细胞工程育种技术的主要原理:(1)细胞培养与再生:细胞培养是细胞工程育种的基础,通过将植物或动物细胞在体外培养,使其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分裂和再生。在此基础上,可进行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2)遗传转化:遗传转化是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的过程。常用的转化方法有生物技术法、物理法和化学法等。转化后的细胞可表现出新的性状。(3)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精确的基因操作方法,通过特定的核酸酶识别并切割目标基因,实现对基因组的定向改造。基因编辑技术包括CRISPR/Cas9、TALENs和ZFNs等。(4)细胞融合与杂交:细胞融合是将两种或多种细胞合并为一个细胞的过程,通过细胞融合可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细胞杂交是将不同物种的细胞进行杂交,以产生具有新性状的杂种。6.2细胞工程育种的应用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在农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下为部分应用实例:(1)抗病虫害育种:通过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将抗病虫害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培育出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作物产量。(2)耐逆境育种:将耐盐碱、耐旱、耐寒等逆境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培育出适应性强、生长稳定的品种,提高作物在恶劣环境下的产量。(3)品质改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善作物的口感、色泽、营养成分等品质指标,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4)抗除草剂育种:将抗除草剂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培育出抗除草剂的品种,降低农业生产成本。(5)动物育种:通过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对动物进行遗传改良,提高生长速度、繁殖能力、肉质等性状。6.3细胞工程育种的安全性评价细胞工程育种技术的安全性评价是保障新品种推广应用的重要环节。以下为细胞工程育种安全性评价的主要方面:(1)遗传稳定性:评价转化后的细胞遗传物质是否稳定,是否会出现基因突变、插入缺失等异常现象。(2)生态安全性:评价新品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证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3)食品安全性:评价新品种的食品安全性,保证其营养成分、口感等符合食品安全标准。(4)经济可行性:评估细胞工程育种技术的经济成本,保证新品种的推广价值。(5)社会伦理:关注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如基因歧视、生物技术滥用等,保证技术应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第七章抗性育种7.1抗性育种的目标与策略7.1.1抗性育种目标抗性育种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农业生物对病虫害、逆境等不利环境因素的抵抗能力,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化学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具体目标如下:(1)提高抗病性:培育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品种,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2)提高抗逆性:培育能够适应逆境环境(如干旱、盐碱、低温等)的品种,提高作物在不利环境下的生长能力。(3)提高抗虫性:培育具有抗虫性的品种,降低害虫对作物的危害。7.1.2抗性育种策略(1)遗传资源挖掘与利用:通过收集、保存和评价国内外遗传资源,挖掘具有抗性基因的优异种质资源。(2)基因工程: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抗性基因导入目标作物,提高其抗性。(3)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具有抗性的基因进行跟踪和选择,提高抗性育种的效率。(4)轮回选择与混合选择:通过轮回选择和混合选择,逐步提高品种的抗性水平。7.2抗性育种的技术方法7.2.1遗传资源评价与利用对国内外遗传资源进行收集、保存和评价,挖掘具有抗性的优异种质资源。通过引种、杂交等手段,将这些优异种质资源引入到育种项目中。7.2.2基因工程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性基因导入目标作物。包括基因克隆、重组质粒构建、转化受体细胞、转化植株再生等步骤。7.2.3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抗性基因进行跟踪和选择。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有:RAPD、AFLP、SSR、SNP等。7.2.4轮回选择与混合选择通过轮回选择和混合选择,逐步提高品种的抗性水平。轮回选择是指在后代中选择具有抗性的个体进行繁殖;混合选择是指在后代中选择具有相似抗性的个体进行混合繁殖。7.3抗性育种的应用实例7.3.1抗病性育种以水稻为例,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成功培育出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害的水稻新品种。7.3.2抗逆性育种以小麦为例,通过轮回选择和混合选择,培育出抗干旱、抗盐碱的小麦新品种。7.3.3抗虫性育种以棉花为例,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抗棉铃虫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抗棉铃虫的棉花新品种。第八章育种技术创新与集成8.1育种技术创新方向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农业生产需求的日益增长,育种技术创新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以下是当前育种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8.1.1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种精准的基因操作手段,能够在不改变基因组其他部分的情况下,对目标基因进行修饰或替换。CRISPR/Cas9、TALENs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为育种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未来,基因编辑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8.1.2分子育种技术分子育种技术是基于分子生物学原理,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工程等方法,提高育种效率。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分子育种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将更加深入。8.1.3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为育种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构建育种模型,分析大量遗传数据,预测目标性状,为育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8.2育种技术集成应用育种技术集成应用是指在育种过程中,将多种育种技术相互融合、协同作用,以提高育种效率和质量。以下是育种技术集成应用的几个方面:8.2.1育种材料创新与评价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分子育种技术等手段,对育种材料进行创新,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进行评价,筛选具有优异性状的育种材料。8.2.2育种策略优化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手段,对育种策略进行优化,提高育种效率。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目标基因进行修饰,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实现高效育种。8.2.3育种体系构建以分子育种技术为基础,构建育种体系,实现育种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通过育种体系,提高育种研究的协同性和创新能力。8.3育种技术创新与集成案例分析以下为两个育种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的案例分析:8.3.1案例一: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某科研团队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水稻关键基因进行修饰,培育出抗病性强、产量高的水稻新品系。通过分子育种技术对新品系进行评价,发觉其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和适应性。8.3.2案例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某科研团队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大量玉米遗传数据,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构建育种模型,预测目标性状。通过分子育种技术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成功培育出抗病、抗逆性强的玉米新品系。第九章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9.1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推广策略9.1.1完善政策体系为推动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推广,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明确技术路线、推广目标及扶持政策。同时加强对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投入,保证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9.1.2创新推广模式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创新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推广模式。采取引导、企业参与、农民合作的方式,构建多元化的推广体系。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技术交流等形式,提高农民对生物育种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9.1.3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加大对农业生物育种技术培训与指导的力度,培养一批技术熟练、业务精通的推广人员。通过现场指导、远程咨询等方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9.1.4强化示范引领在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示范推广过程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推广范围。充分发挥示范区的引领作用,推动农业生物育种技术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用。9.2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现状9.2.1育种技术成果丰富我国农业生物育种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育成了一批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等特性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在粮食、经济作物、蔬菜、水果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9.2.2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农业生物育种技术已在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9.2.3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促进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9.3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市场前景9.3.1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市场前景广阔。9.3.2产业链不断完善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将带动种子产业、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9.3.3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通过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影响力。9.3.4创新驱动发展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不断突破,将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创新动力。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助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十章农业生物育种技术政策与管理10.1农业生物育种技术政策制定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部署。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国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