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作业指导书TOC\o"1-2"\h\u17818第一章环境保护与治理概述 2194521.1环境保护的定义与意义 3172051.2环境治理的发展历程 311933第二章环境监测技术 4267742.1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 4142832.2常用环境监测方法 4158102.3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与分析 420554第三章污水处理技术 5281203.1物理处理方法 536923.1.1格栅处理 558643.1.2沉淀池处理 5319923.1.3砂滤池处理 5209113.1.4沉砂池处理 5282903.2化学处理方法 5307403.2.1中和法 6267373.2.2混凝法 6103843.2.3氧化还原法 6192663.2.4吸附法 6138083.3生物处理方法 6188863.3.1好氧生物处理 6281793.3.2厌氧生物处理 639513.3.3混合生物处理 6142153.3.4生物脱氮除磷 613799第四章废气处理技术 7177264.1废气处理的基本原理 7277844.1.1物理方法 7226994.1.2化学方法 721604.1.3生物方法 735904.2常用废气处理设备 7108164.2.1吸收塔 7193474.2.2吸附塔 7201664.2.3洗涤塔 7297154.2.4活性炭吸附器 826064.2.5催化燃烧设备 8158174.3废气处理工程案例分析 826979第五章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8232365.1固废处理方法 850625.2固废资源化利用途径 9174765.3固废处理工程案例分析 922382第六章噪声治理技术 10190596.1噪声治理的基本原则 10236886.1.1合理规划声环境 10212006.1.2源头控制 10247196.1.3传播途径控制 10171466.1.4声环境监测 1083116.2噪声治理措施 10170796.2.1噪声源控制 1043536.2.2噪声传播途径控制 1060056.2.3敏感目标防护 10160776.3噪声治理工程案例分析 1111418第七章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11153377.1生态环境修复的基本原理 11141547.2常用生态环境修复方法 11283977.3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案例分析 126560第八章环境管理体系 12306948.1环境管理体系概述 1221518.1.1定义与目的 12167938.1.2环境管理体系的构成 13204358.1.3环境管理体系的作用 13189218.2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 13140278.2.1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 13169978.2.2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 13158148.3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与评价 13292558.3.1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1374968.3.2环境管理体系评价 1419819第九章环境法律法规与政策 14188119.1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1441089.1.1概述 14111439.1.2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构成 14279699.2环境政策概述 1516699.2.1环境政策的概念 1537319.2.2环境政策的主要类型 15279809.2.3环境政策的作用 15218009.3环境法律法规与政策实施 1559949.3.1法律法规实施 1544359.3.2政策实施 165883第十章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发展趋势 161933410.1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发展现状 161594710.2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发展趋势 162098810.3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发展方向与策略 17第一章环境保护与治理概述1.1环境保护的定义与意义环境保护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及其他活动中,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安全。环境保护涉及水、土、空气、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保护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环境质量的恶化会导致空气、水源、土壤等受到污染,进而影响人类健康。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2)维护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地球生命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环境保护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稳定的生存环境。(3)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实施环境保护政策,有利于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增长,为后代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1.2环境治理的发展历程环境治理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人类文明起源时期。以下是环境治理发展的几个阶段:(1)原始阶段:在人类早期,环境治理主要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例如,古代文明中的灌溉、土地改良、植树造林等措施,都是为了改善环境、保障生产生活。(2)工业革命阶段:18世纪末至19世纪,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一阶段,环境治理主要体现在对污染源的治理,如治理废气、废水、废渣等。(3)现代环境保护阶段:20世纪中叶,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保护逐渐成为全球共识。各国纷纷出台环保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治理。这一阶段,环境治理范围不断扩大,涉及水、土、空气、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4)生态文明建设阶段:21世纪初,我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层面。环境治理逐渐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强调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技术等,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环境治理手段不断丰富,包括法律法规、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等。未来,环境治理将继续向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方向发展,为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第二章环境监测技术2.1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环境监测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环境中各类污染物、生态指标及环境质量进行系统监测的过程。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代表性原则:环境监测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保证监测数据能够反映区域环境质量的整体状况。(2)同步性原则:环境监测应在相同时间、相同条件下进行,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可比性。(3)连续性原则:环境监测应保持连续性,以便了解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4)准确性原则:环境监测应采用准确可靠的监测方法、仪器和设备,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5)经济性原则:在满足监测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监测成本,提高监测效率。2.2常用环境监测方法环境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化学监测、生物监测、物理监测和遥感监测等。(1)化学监测:通过化学分析方法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如水质监测、大气污染物监测等。(2)生物监测:利用生物指标评价环境质量,如生物指数、生物种类多样性等。(3)物理监测:采用物理手段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监测,如辐射监测、噪声监测等。(4)遥感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如遥感图像处理、GIS分析等。2.3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与分析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与分析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收集与整理:对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建立完整的环境监测数据库。(2)数据审核与质量控制:对监测数据进行审核,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3)数据分析:采用统计方法、模式识别等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挖掘数据中的有用信息。(4)数据报告与发布:编制环境监测报告,及时发布监测结果,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5)数据应用:将监测数据应用于环境质量评价、污染源控制、环境预警等领域,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第三章污水处理技术3.1物理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是指通过物理手段对污水进行处理,以达到去除污染物、改善水质的目的。以下为常用的物理处理方法:3.1.1格栅处理格栅处理是利用格栅将污水中的大颗粒固体物质拦截,防止其进入后续处理设施。根据格栅间隙大小,可分为粗格栅和细格栅。粗格栅间隙一般为16~25mm,细格栅间隙为3~10mm。3.1.2沉淀池处理沉淀池处理是利用重力作用使污水中的悬浮物沉淀,从而实现固液分离。根据沉淀速度和池型,可分为普通沉淀池、斜管沉淀池和澄清池等。3.1.3砂滤池处理砂滤池处理是利用砂滤料层对污水中的悬浮物进行拦截和过滤。砂滤池按滤料种类和结构可分为快速砂滤池、慢速砂滤池和压力砂滤池等。3.1.4沉砂池处理沉砂池处理是通过设置沉砂池,将污水中的细小颗粒物质(如沙粒、煤渣等)沉淀下来,以减轻后续处理设施的负担。3.2化学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易于去除的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以下为常用的化学处理方法:3.2.1中和法中和法是通过向污水中加入酸或碱,使污水中的酸性或碱性物质与加入的酸或碱发生中和反应,达到pH值平衡。常用的中和剂有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等。3.2.2混凝法混凝法是通过向污水中加入混凝剂,使污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聚集成较大的絮体,便于后续处理设施去除。常用的混凝剂有硫酸铝、硫酸铁、聚合硫酸铁等。3.2.3氧化还原法氧化还原法是通过向污水中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使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转化为无害物质。常用的氧化剂有过氧化氢、臭氧等,还原剂有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等。3.2.4吸附法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对污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进行吸附,从而实现水质净化。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等。3.3生物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是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以下为常用的生物处理方法:3.3.1好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是指在充足的溶解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为无害物质。常用的好氧生物处理工艺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3.3.2厌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是指在缺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还原分解为无害物质。常用的厌氧生物处理工艺有UASB、EGSB等。3.3.3混合生物处理混合生物处理是指将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生物处理方法的优点。常用的混合生物处理工艺有A2/O、SBR等。3.3.4生物脱氮除磷生物脱氮除磷是指在生物处理过程中,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实现氮、磷的去除。常用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有硝化反硝化、厌氧好氧交替等。第四章废气处理技术4.1废气处理的基本原理废气处理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以下分别对这三种方法进行简要阐述。4.1.1物理方法物理方法主要利用物理原理对废气进行处理,包括吸收、吸附、冷凝、膜分离等。这些方法主要通过改变废气的物理状态,将污染物从气相转移到液相或固相,从而实现净化目的。4.1.2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通过化学反应将废气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降低其浓度。主要包括氧化、还原、中和、分解、合成等反应。化学方法在处理有害气体、恶臭气体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效率。4.1.3生物方法生物方法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生物方法具有处理效率高、运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适用于处理低浓度、大风量的有机废气。4.2常用废气处理设备常用废气处理设备包括吸收塔、吸附塔、洗涤塔、活性炭吸附器、催化燃烧设备等。以下对几种典型设备进行介绍。4.2.1吸收塔吸收塔是利用液体吸收剂对废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的设备。根据吸收剂的不同,可分为水吸收塔、酸吸收塔、碱吸收塔等。吸收塔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处理效率高等优点。4.2.2吸附塔吸附塔是利用固体吸附剂对废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的设备。根据吸附剂的不同,可分为活性炭吸附塔、分子筛吸附塔等。吸附塔具有吸附效率高、运行成本低、便于更换吸附剂等优点。4.2.3洗涤塔洗涤塔是利用液体洗涤剂对废气中的污染物进行洗涤的设备。洗涤塔具有结构紧凑、操作方便、处理效率高等优点,适用于处理含有水溶性污染物的废气。4.2.4活性炭吸附器活性炭吸附器是利用活性炭对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吸附的设备。活性炭吸附器具有吸附效率高、运行成本低、便于更换活性炭等优点。4.2.5催化燃烧设备催化燃烧设备是利用催化剂对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催化氧化,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设备。催化燃烧设备具有处理效率高、运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4.3废气处理工程案例分析以下为某工业园区废气处理工程案例分析:项目背景:某工业园区内企业产生的废气主要含有有机溶剂、恶臭气体等污染物,对周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处理方案:根据废气成分和排放量,采用“洗涤塔活性炭吸附器催化燃烧设备”的组合处理工艺。具体步骤如下:(1)废气首先经过洗涤塔,利用液体洗涤剂对废气中的水溶性污染物进行洗涤,降低污染物浓度。(2)废气进入活性炭吸附器,利用活性炭对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吸附,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浓度。(3)废气最后经过催化燃烧设备,利用催化剂对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催化氧化,转化为无害物质。(4)处理后的废气排放至大气,达到排放标准。项目效果:经过上述处理工艺,废气排放浓度明显降低,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有效改善了周边环境和人体健康。第五章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技术5.1固废处理方法固体废物处理是指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固体废物进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以达到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常见的固废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填埋法:将固体废物运输至填埋场,进行分层填埋、压实、覆土,最终形成人工地形。(2)堆肥法:利用微生物分解固体废物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肥料。(3)焚烧法:将固体废物进行高温焚烧,减少废物体积,同时实现部分能源回收。(4)物理处理法:包括破碎、分选、脱水等物理方法,对固体废物进行预处理。(5)化学处理法:利用化学反应,将固体废物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6)生物处理法: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对固体废物进行降解、转化。5.2固废资源化利用途径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是指将固体废物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或能源,实现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固废资源化利用途径:(1)废塑料资源化:通过清洗、破碎、熔融等工艺,将废塑料转化为塑料颗粒,用于生产塑料制品。(2)废纸资源化:将废纸进行回收、制浆、造纸,实现废纸的资源化利用。(3)废金属资源化:通过火法、湿法等工艺,将废金属回收,用于金属冶炼。(4)废玻璃资源化:将废玻璃进行清洗、破碎、熔融,制成新的玻璃制品。(5)废食品资源化:将废食品进行加工,转化为饲料、肥料等产品。5.3固废处理工程案例分析以下以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为例,分析固废处理工程的关键环节。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收集环节:在城市各居民区、商业区设置垃圾桶,定期收集生活垃圾。(2)运输环节:采用封闭式垃圾运输车辆,将生活垃圾运输至处理场。(3)预处理环节:对生活垃圾进行破碎、分选、脱水等预处理,分离出可回收物、有害废物等。(4)处理环节:采用焚烧、填埋、堆肥等方法,对预处理后的垃圾进行处理。(5)资源化利用环节:将可回收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如废塑料、废纸、废金属等。(6)环境监测与治理环节:对处理场周边环境进行监测,保证处理场运行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第六章噪声治理技术6.1噪声治理的基本原则6.1.1合理规划声环境为有效控制噪声污染,必须对声环境进行合理规划,保证各类噪声源与敏感目标之间的距离,降低噪声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干扰。6.1.2源头控制从噪声产生的源头入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噪声源的辐射强度,减少噪声排放。6.1.3传播途径控制通过控制噪声传播途径,降低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减少对敏感目标的干扰。6.1.4声环境监测对声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及时了解噪声污染状况,为噪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6.2噪声治理措施6.2.1噪声源控制(1)采用低噪声设备和技术,降低噪声源辐射强度;(2)对噪声源进行隔离或封闭,减少噪声向外传播;(3)对噪声源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保证设备运行稳定,降低噪声排放。6.2.2噪声传播途径控制(1)设置隔音屏障,降低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2)优化建筑布局,提高建筑物的隔音功能;(3)合理规划绿化带,利用植物吸声和隔音效果。6.2.3敏感目标防护(1)对敏感目标进行隔音处理,如设置隔音窗、隔音门等;(2)提高敏感目标的隔音功能,如采用隔音材料、隔音结构等;(3)对敏感目标进行功能划分,降低噪声干扰。6.3噪声治理工程案例分析案例一:某城市交通噪声治理工程该城市位于交通要道,交通噪声污染严重。为改善声环境,采取了以下措施:(1)对交通噪声源进行控制,如优化交通组织、限制车辆鸣笛等;(2)设置隔音屏障,降低交通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3)提高建筑物的隔音功能,减轻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案例二:某工厂噪声治理工程该工厂噪声污染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为降低噪声污染,采取了以下措施:(1)对噪声源进行封闭或隔离,减少噪声向外传播;(2)优化生产线布局,降低噪声源辐射强度;(3)对工厂周边居民区进行隔音处理,提高居民的居住环境。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噪声治理需要综合考虑噪声源、传播途径和敏感目标等多方面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噪声污染。第七章生态环境修复技术7.1生态环境修复的基本原理生态环境修复是指通过人工干预,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和改善,使其恢复到较为稳定、健康的状态。生态环境修复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在修复过程中,应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证修复后的生态环境具有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的能力。(2)物种多样性原则:在修复过程中,应注重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增加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种类和数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3)生态功能恢复原则:修复过程中,要注重恢复生态系统的各项功能,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4)景观美学原则:在修复过程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景观美学效果,使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环境效益。7.2常用生态环境修复方法生态环境修复方法多种多样,以下列举了几种常用的修复方法:(1)植被恢复法:通过人工种植植物,恢复受损地区的植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2)土地整治法:对受损土地进行整治,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被生长。(3)湿地修复法:通过恢复湿地植被、改善湿地水文条件等手段,修复受损湿地生态系统。(4)水环境治理法:针对受损水环境,采取清淤、截污、生态修复等措施,提高水环境质量。(5)矿山生态修复法:针对矿山开采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采取植被恢复、土地整治、水环境治理等措施,实现矿山生态环境的修复。7.3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案例分析以下是几个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案例的分析:(1)某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工程:该城市河道因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修复过程中,采取了清淤、截污、植被恢复等措施,使河道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2)某煤矿区生态修复工程:该煤矿区因长期开采,土地受损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修复过程中,采取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水环境治理等措施,使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3)某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该湿地因过度开发,生态环境受损严重。修复过程中,采取了恢复湿地植被、改善湿地水文条件、设立生态保护区等措施,使湿地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恢复。(4)某海岸线生态修复工程:该海岸线因人为活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复过程中,采取了海滩植被恢复、沙滩修复、防波堤建设等措施,使海岸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第八章环境管理体系8.1环境管理体系概述8.1.1定义与目的环境管理体系是指组织在规划和实施其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通过系统地管理环境因素,以实现环境绩效持续改进的一种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是指导组织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进行有效管理,保证组织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8.1.2环境管理体系的构成环境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要素: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环境管理计划、资源、职责、运行控制、监测与测量、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等。8.1.3环境管理体系的作用环境管理体系有助于组织提高环境绩效,降低环境风险,满足法律法规要求,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员工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8.2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8.2.1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组织应按照以下步骤建立环境管理体系:(1)制定环境方针,明确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承诺和目标;(2)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分析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3)制定环境目标和指标,明确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具体要求;(4)制定环境管理计划,明确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5)配置资源,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6)明确职责,保证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参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8.2.2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组织应采取以下措施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1)开展员工培训,提高环保意识和管理能力;(2)实施运行控制,保证组织活动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3)建立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及时传递环境信息;(4)开展内部审核,检查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情况;(5)进行管理评审,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8.3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与评价8.3.1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是指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系统的、独立的、文件化的检查,以评估其符合性、有效性和实施情况。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主要包括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1)内部审核:组织应定期开展内部审核,检查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情况,发觉问题并及时整改;(2)外部审核:由第三方审核机构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审核,评估其符合性和有效性。8.3.2环境管理体系评价环境管理体系评价是指对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环境管理体系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环境绩效指标评价:分析环境绩效指标的变化趋势,评估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2)内部审核结果评价:分析内部审核发觉的问题,评估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3)管理评审结果评价:分析管理评审提出的改进措施,评估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情况。通过以上审核与评价,组织可以不断优化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境绩效,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九章环境法律法规与政策9.1环境法律法规体系9.1.1概述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是国家为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对环境保护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整体框架。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以宪法为依据,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包括环境保护综合性法律、环境保护单项法律、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多个层次。9.1.2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构成(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对环境保护有明确的规定,为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提供了最高法律依据。(2)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的核心,规定了国家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制度和政策。(3)环境保护综合性法律: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规范。(4)环境保护单项法律: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针对特定环境要素或污染源进行专门规定。(5)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如《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等,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实施进行规定。(6)地方性法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的相关环境保护法规。(7)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各部门根据职责范围,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9.2环境政策概述9.2.1环境政策的概念环境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环境保护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和规划,对环境保护活动进行引导和调控的总称。9.2.2环境政策的主要类型(1)污染防治政策: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政策。(2)生态保护政策:包括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生态补偿等政策。(3)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政策:包括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政策。(4)环境经济政策:包括环境保护税收、绿色金融、绿色采购等政策。(5)环境教育政策:包括环境教育、环保宣传、公众参与等政策。9.2.3环境政策的作用环境政策对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引导、激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院专用药师聘用合同范本
- 出俱乐部车位出租协议
- 金融行业精英人才聘用协议
- 养殖场物流服务租赁合同
- 渔业生产设备使用条例
- 五个合伙人之间协议
- 太阳能发电项目授权委托书样本
- 职业技能实验教室租赁合同模板
- 法律服务招标合同管理准则
- 项目部供应商管理流程
- 2024年时事政治热点题库200道含完整答案(必刷)
- 舞蹈疗法在减少压力和焦虑中的作用
- 女性妇科保健知识讲座
- 《电力系统治安反恐防范要求 第3部分:水力发电企业》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
- 2024年小学教师听课、评课制度
- 精品解析: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解析版)
- 2023年《铁道概论》考试复习题库附答案(含各题型)
- (电焊工)劳务分包合同
- 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