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政务建设与服务管理手册TOC\o"1-2"\h\u16293第1章电子政务概述 4138071.1电子政务的发展背景 4123841.2电子政务的概念与特点 4195361.3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与趋势 411559第2章电子政务体系建设 5105892.1电子政务体系架构 5252132.1.1政务信息资源规划 5204832.1.2政务服务平台架构 556742.1.3安全保障体系 5192582.1.4运维管理体系 5149562.2电子政务基础设施 548312.2.1政务网络 5255652.2.2政务数据中心 6155022.2.3云计算平台 6326182.3电子政务应用系统 6602.3.1政务管理与服务系统 6207412.3.2政务决策支持系统 657852.3.3政务信息发布系统 6186922.3.4政务协同办公系统 626496第3章电子政务政策法规与标准 6279703.1电子政务政策法规体系 6289373.1.1法律层面 7154873.1.2行政法规层面 7214883.1.3部门规章层面 7260043.1.4地方性法规层面 762563.1.5规范性文件层面 7147103.2电子政务相关法律法规 758303.2.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138533.2.2《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722923.2.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7147893.2.4《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 7142113.2.5《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8105373.3电子政务标准体系 83293.3.1基础标准 8267903.3.2技术标准 8160063.3.3管理标准 8182833.3.4应用标准 8168603.3.5安全标准 813594第4章电子政务关键技术与实践 835504.1电子政务关键技术概述 875614.1.1网络安全技术 9195374.1.2云计算技术 9254834.1.3物联网技术 9154534.1.4移动通信技术 9314524.1.5大数据技术 9141284.2电子政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9252634.2.1系统架构 999654.2.2功能模块 934414.2.3技术选型 10270994.3电子政务大数据应用 10265434.3.1政务服务大数据应用 10113034.3.2管理大数据应用 10325954.3.3决策支持大数据应用 1021700第5章门户网站建设与管理 1055135.1门户网站概述 10179545.2门户网站设计与实现 10309885.2.1网站定位与规划 11311965.2.2内容架构设计 11132355.2.3界面设计 11303455.2.4技术选型与实现 11116255.3门户网站运营与维护 11228635.3.1内容管理 11143375.3.2用户服务与管理 11145775.3.3网站安全与维护 11211185.3.4网站评估与优化 1157425.3.5人员培训与队伍建设 1110184第6章电子政务服务管理 11285216.1电子政务服务概述 11112426.1.1电子政务服务的内涵 12268606.1.2电子政务服务的发展历程 1251886.1.3电子政务服务的分类 12320826.1.4电子政务服务的重要作用 1226526.2电子政务服务流程优化 12118546.2.1简化政务流程 12138796.2.2优化政务流程 1311376.2.3创新政务服务方式 13256866.3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价 13121896.3.1评价指标 13278596.3.2评价方法 13307866.3.3评价结果应用 1327697第7章电子政务安全与风险管理 13285107.1电子政务安全体系 1391787.1.1物理安全 13316317.1.2网络安全 14182747.1.3数据安全 1450607.1.4应用安全 14258607.1.5人员安全 14154267.2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防护 14191957.2.1网络架构安全 14166757.2.2边界安全防护 1563057.2.3内部网络安全 15167607.3电子政务风险管理 15249497.3.1风险识别 15308887.3.2风险评估 15147197.3.3风险控制 15245347.3.4风险监测 1532172第8章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16202968.1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概述 16148.2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16184648.3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 1616171第9章电子政务项目管理与实施 1743429.1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概述 17186269.1.1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的内涵与目标 17256079.1.2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的原则 17111789.1.3电子政务项目管理体系 1892419.2电子政务项目立项与规划 18147779.2.1立项申请 18300199.2.2项目审批 1886619.2.3项目规划 18167019.3电子政务项目实施与监督 19275509.3.1项目实施 19109789.3.2项目监督 1926959第10章电子政务发展策略与展望 192125610.1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与问题 19660510.1.1发展现状 19841610.1.2存在问题 20101510.2电子政务发展策略 20472010.2.1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目标 20760710.2.2优化政务信息系统,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 203224710.2.3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20932210.2.4强化安全保障,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201310010.3电子政务未来发展展望 201472810.3.1政务数据智能化 20914410.3.2服务渠道多元化 202810510.3.3跨界合作与协同治理 201341610.3.4持续优化政策环境 20第1章电子政务概述1.1电子政务的发展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全球范围内的机构都在经历一场从传统政务向电子政务转型的革命。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及公共服务需求不断提升,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国家层面也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2电子政务的概念与特点电子政务,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优化政务流程、提高政务服务效能、提升治理能力的一种新型政务模式。电子政务具有以下特点:(1)信息化: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2)集成性:整合各部门政务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3)开放性: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政务服务,满足公众、企业和部门的需求。(4)便捷性: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渠道,实现政务服务的高效、便捷。(5)安全性:保证政务信息的安全传输、存储和使用。1.3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与趋势电子政务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起步阶段:以办公自动化为主要内容,实现内部信息资源共享。(2)发展阶段:政务外网建设、政务服务上网,逐步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3)深化阶段: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推进政务服务一体化、智能化,提升治理能力。电子政务发展趋势如下:(1)政务服务一体化:加强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实现政务服务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协同。(2)智能化: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政务服务的智能化水平。(3)数据驱动:以数据为核心,推动决策科学化、精准化。(4)开放创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5)安全可控: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保证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第2章电子政务体系建设2.1电子政务体系架构电子政务体系架构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其明确了一系列规范和标准,为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供了框架。本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电子政务体系架构:2.1.1政务信息资源规划政务信息资源规划是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分类和整合的过程,旨在为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统一、高效的信息支持。包括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元数据标准、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机制等内容。2.1.2政务服务平台架构政务服务平台架构是电子政务体系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政务外网、政务内网和政务专网。政务服务平台应遵循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实现各级部门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2.1.3安全保障体系安全保障体系是电子政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等方面。通过建立健全的安全保障体系,保证电子政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安全。2.1.4运维管理体系运维管理体系是电子政务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主要包括运维组织、运维制度、运维工具、运维流程等内容。建立健全的运维管理体系,有助于提高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2.2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是电子政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2.1政务网络政务网络是电子政务系统的基础传输通道,包括政务外网、政务内网和政务专网。政务网络的建设应遵循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实现各级部门之间的信息高速传输。2.2.2政务数据中心政务数据中心是电子政务系统的大脑,负责政务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政务数据中心的建设应考虑数据存储容量、计算能力、安全防护等多方面因素,保证政务数据的高效管理和利用。2.2.3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平台为电子政务系统提供了弹性、可扩展的计算资源,有助于提高政务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和运维效率。云计算平台的建设应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和标准,保证政务数据的合规性和安全性。2.3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是电子政务体系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类:2.3.1政务管理与服务系统政务管理与服务系统主要包括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电子证照、信用体系建设等模块,旨在提高部门的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2.3.2政务决策支持系统政务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对政务数据的分析挖掘,为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主要包括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预测模型等功能。2.3.3政务信息发布系统政务信息发布系统是部门对外发布信息的重要渠道,包括网站、政务微博、政务等平台。政务信息发布系统应保证信息发布及时、准确、权威。2.3.4政务协同办公系统政务协同办公系统以提高部门内部办公效率为目标,包括公文管理、日程安排、会议管理、通讯录等功能。通过政务协同办公系统,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第3章电子政务政策法规与标准3.1电子政务政策法规体系电子政务政策法规体系是保障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的基石。我国电子政务政策法规体系主要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五个层次。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电子政务政策法规体系:3.1.1法律层面电子政务法律层面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基本法律保障。3.1.2行政法规层面电子政务行政法规层面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作用。3.1.3部门规章层面电子政务部门规章层面主要包括各部门针对本部门职责制定的电子政务相关规定,如《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3.1.4地方性法规层面地方性法规层面主要针对地方电子政务发展实际,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电子政务法规,如《北京市电子政务管理办法》等。3.1.5规范性文件层面规范性文件层面主要包括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导性文件、政策性文件等,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3.2电子政务相关法律法规电子政务相关法律法规是电子政务政策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列举了部分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法律法规:3.2.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为我国电子政务提供了根本法依据,明确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3.2.2《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对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具有指导作用。3.2.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电子签名法为电子政务中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提供了保障。3.2.4《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信息公开条例规定了信息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内容、程序和责任,对电子政务具有重要作用。3.2.5《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对电子政务中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管理进行了规定。3.3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我国电子政务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3.1基础标准基础标准主要包括术语、编码、数据元等,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基本技术规范。3.3.2技术标准技术标准主要包括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数据处理等方面的标准,为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维提供技术支持。3.3.3管理标准管理标准主要包括项目管理、质量管理、运维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对电子政务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规范化管理。3.3.4应用标准应用标准主要针对电子政务具体应用领域,如政务服务、电子监察、电子证照等,为电子政务应用提供技术规范。3.3.5安全标准安全标准主要包括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标准,为电子政务安全提供保障。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电子政务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日益完善,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和技术支持。第4章电子政务关键技术与实践4.1电子政务关键技术概述电子政务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本章首先对电子政务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概述。电子政务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网络安全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等。这些技术为电子政务的建设与服务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4.1.1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主要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安全审计等技术。通过这些技术,保证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可靠,防止信息泄露、篡改等安全风险。4.1.2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为电子政务提供了弹性、可扩展的计算资源,实现了政务数据的集中存储、处理和分析。通过云计算技术,可以降低电子政务的建设成本,提高政务信息化的效率。4.1.3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智能办公、智能监管等方面。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政务资源的智能监控和管理,提高政务服务效率。4.1.4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使得政务服务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政务服务。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电子政务可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提高政务服务的便捷性。4.1.5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方面。通过大数据技术,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提高政务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2电子政务平台设计与实现电子政务平台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环节,本节将从系统架构、功能模块、技术选型等方面对电子政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进行阐述。4.2.1系统架构电子政务平台的系统架构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用户接口层等。各层之间相互独立,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交互,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4.2.2功能模块电子政务平台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政务服务模块、管理模块、公众参与模块、决策支持模块等。这些模块涵盖了政务服务的各个方面,满足企业和公众的需求。4.2.3技术选型电子政务平台的技术选型主要包括:开发框架、数据库系统、中间件、前端技术等。根据项目需求,选择成熟、稳定的技术体系,保证平台的功能、安全性和易用性。4.3电子政务大数据应用大数据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将介绍电子政务大数据在政务服务、管理和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应用实践。4.3.1政务服务大数据应用政务服务大数据应用主要包括: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事项办理数据分析、政务服务效能评估等。通过大数据技术,提高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政务服务个性化、智能化。4.3.2管理大数据应用管理大数据应用主要包括:行政审批数据分析、效能评估、公共安全监控等。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管理水平,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4.3.3决策支持大数据应用决策支持大数据应用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分析、社会舆情监测、城市规划等。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电子政务关键技术与实践在电子政务建设与服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对于推动电子政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5章门户网站建设与管理5.1门户网站概述门户网站是对外提供信息服务和在线办事的主要窗口,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公众、企业和其他机构之间互动交流的桥梁,门户网站承担着发布政策信息、提供公共服务、接受社会监督等重要职能。本节将从门户网站的概念、功能、分类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概述。5.2门户网站设计与实现门户网站的设计与实现是保证网站质量、提高用户体验的关键环节。以下是门户网站设计与实现的主要内容:5.2.1网站定位与规划明确门户网站的功能定位、服务对象和目标,制定网站建设规划,保证网站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5.2.2内容架构设计根据网站定位和用户需求,设计合理的网站内容架构,包括网站栏目、内容分类、信息更新频率等。5.2.3界面设计遵循用户体验原则,设计简洁、易用、美观的界面,提高用户访问满意度。5.2.4技术选型与实现根据网站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框架和开发工具,实现网站功能,保证网站功能、安全性和稳定性。5.3门户网站运营与维护门户网站的运营与维护是保证网站持续稳定发展、提升服务水平的关键环节。以下是门户网站运营与维护的主要内容:5.3.1内容管理制定内容更新策略,保证网站内容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权威性,提升形象。5.3.2用户服务与管理建立用户服务体系,提供在线咨询、投诉举报等互动服务,关注用户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5.3.3网站安全与维护加强网站安全防护,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漏洞修复,保证网站安全稳定运行。5.3.4网站评估与优化开展网站评估,分析网站运营数据,发觉问题并进行优化,不断提升网站质量。5.3.5人员培训与队伍建设加强网站运营维护人员的培训,提高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门户网站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第6章电子政务服务管理6.1电子政务服务概述电子政务服务作为职能转型和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旨在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电子化手段,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透明的服务。本章从电子政务服务的内涵、发展历程、分类及重要作用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电子政务服务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6.1.1电子政务服务的内涵电子政务服务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政务服务进行改造和升级,实现政务服务流程的电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电子政务服务包括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互动、业务办理、在线咨询、投诉举报等环节,是服务模式创新的重要体现。6.1.2电子政务服务的发展历程电子政务服务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信息发布阶段:网站发布政策法规、通知公告等静态信息。(2)单向互动阶段:提供在线咨询、投诉举报等单向互动服务。(3)双向互动阶段:与公众实现双向互动,提供在线办事、网上审批等业务。(4)智能化服务阶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政务服务。6.1.3电子政务服务的分类根据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不同,电子政务服务可分为以下几类:(1)面向公众的服务:如政务服务网、移动政务APP等。(2)面向企业的服务:如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网上办事大厅等。(3)面向部门的服务:如政务协同办公系统、政务数据共享平台等。6.1.4电子政务服务的重要作用电子政务服务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方便公众办事、促进与公众互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推动职能转变、实现政务服务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6.2电子政务服务流程优化电子政务服务流程优化是提高电子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电子政务服务流程的优化措施。6.2.1简化政务流程通过梳理政务服务事项,简化审批环节,取消不必要的证明材料,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次办好”。6.2.2优化政务流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政务服务流程进行优化,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办理,提高政务服务效率。6.2.3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政务服务。6.3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价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价是提升电子政务服务水平的有效手段。本节从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对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价进行阐述。6.3.1评价指标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价应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原则,构建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6.3.2评价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如问卷调查、用户满意度调查、第三方评估等,全面、客观地评价电子政务服务质量。6.3.3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电子政务服务的依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持续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质量。同时评价结果可作为部门绩效考核的参考,促进职能转变和服务水平提升。第7章电子政务安全与风险管理7.1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电子政务安全体系是保障电子政务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本章将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及人员安全五个方面展开阐述。7.1.1物理安全物理安全主要包括对电子政务系统的硬件设备、通信线路及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具体措施如下:(1)设置专门的机房,保证设备运行环境的稳定性;(2)对机房进行严格的出入管理,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关键设备;(3)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和管理制度,保证设备安全可靠运行。7.1.2网络安全网络安全主要包括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外部网络和内部网络进行安全防护。具体措施如下:(1)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防止外部攻击;(2)实施网络隔离,划分安全域,降低内部网络风险;(3)对网络设备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和维护,保证网络正常运行。7.1.3数据安全数据安全主要包括对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保护,防止数据泄露、篡改和丢失。具体措施如下:(1)实施数据加密,保证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2)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3)对敏感数据实施访问控制,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查看和操作。7.1.4应用安全应用安全主要包括对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程序进行安全防护。具体措施如下:(1)采用安全编程规范,减少应用漏洞;(2)对应用系统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和漏洞扫描;(3)实施严格的权限管理,防止权限滥用。7.1.5人员安全人员安全主要包括对电子政务系统运维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开展安全培训,提高人员安全意识;(2)实施权限分离,防止内部人员滥用权限;(3)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对人员操作进行监督。7.2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防护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防护是保障电子政务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本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7.2.1网络架构安全(1)采用分层、分区的网络架构,降低安全风险;(2)合理规划网络布局,保证网络设备的冗余和可靠性;(3)实施严格的网络设备配置管理,防止设备配置错误。7.2.2边界安全防护(1)部署防火墙,实现访问控制和安全策略;(2)采用入侵检测系统、入侵防御系统,对网络攻击进行实时监控和防御;(3)实施安全审计,对网络流量进行分析,发觉异常行为。7.2.3内部网络安全(1)实施网络隔离,防止内部网络之间的攻击;(2)对内部网络进行安全域划分,实施不同级别的安全策略;(3)定期对内部网络进行安全检查,发觉并整改安全隐患。7.3电子政务风险管理电子政务风险管理是对电子政务系统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的过程。本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7.3.1风险识别(1)对电子政务系统进行全面的风险排查,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2)分析安全事件,总结历史风险,为风险防范提供依据;(3)建立风险库,对风险进行分类和记录。7.3.2风险评估(1)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2)分析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确定风险的优先级;(3)制定风险应对措施,为风险控制提供指导。7.3.3风险控制(1)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和措施;(2)实施风险控制,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3)建立风险控制监测机制,保证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7.3.4风险监测(1)对电子政务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并分析新的风险;(2)定期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检查和评估,保证其持续有效;(3)根据风险监测结果,调整风险应对策略,不断提高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第8章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8.1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概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是指在国家政务活动中产生、获取、处理、存储和传播的各类数据、文件、图表、图像、音频和视频等信息资源。它是政务信息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服务具有重要意义。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主要包括部门的业务数据、公共服务信息、政策法规文件、电子公文、电子档案等。8.2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将分散在不同部门、业务系统和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统一、协调的信息资源体系,以提高政务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1)整合目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主要包括: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全面梳理和统一规划;消除信息孤岛,促进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满足社会公众需求。(2)整合内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数据整合:对政务信息进行分类、标准化和清洗,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便于交换和共享。(2)应用整合:通过构建统一的应用平台,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政务处理效率。(3)管理整合:建立健全信息资源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8.3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是指在不同部门、业务系统之间进行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利用,以提高政务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1)共享与交换机制(1)政策法规保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2)技术标准规范: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保证信息资源在不同系统之间的顺利交换。(3)共享交换平台: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2)共享与交换内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的内容主要包括:(1)基础信息资源:如人口、法人、地理信息等,为部门提供共性支持。(2)业务信息资源:各部门根据业务需求,共享相关政务信息。(3)公共服务信息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信息。通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政务服务、促进政务公开,为构建服务型奠定坚实基础。第9章电子政务项目管理与实施9.1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概述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是保证电子政务工程高效、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本章将从项目管理的角度,详细阐述电子政务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项目立项、规划、实施、监督等方面。本节将概述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的内涵、目标、原则以及相关管理体系。9.1.1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的内涵与目标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是指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过程中,运用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对项目进行有效组织、协调、控制的一种活动。其目标是保证项目按照预定的进度、质量和投资预算完成,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提高政务服务效能。9.1.2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的原则电子政务项目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需求导向: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保证项目满足部门和公众的实际需求。(2)系统整合:注重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3)风险管理:识别、评估项目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4)持续改进:根据项目实施情况,不断调整、优化项目管理策略。9.1.3电子政务项目管理体系电子政务项目管理体系包括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方法体系和技术体系等方面。组织体系明确项目管理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和协同机制;制度体系规范项目管理流程、标准和规范;方法体系提供项目管理的方法论和工具;技术体系支撑项目管理的实施与运行。9.2电子政务项目立项与规划电子政务项目立项与规划是项目管理的起始阶段,对项目的成功实施具有重要意义。9.2.1立项申请电子政务项目立项申请应包括以下内容:(1)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阐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2)项目目标与建设内容:明确项目预期目标、主要建设内容和范围。(3)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合理预测项目投资,明确资金来源和筹措方式。(4)项目实施计划:制定项目实施的时间表、进度安排和关键节点。(5)项目效益分析:评估项目实施后的社会、经济和行政效益。9.2.2项目审批项目审批部门对立项申请进行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预期效益。(3)项目投资估算的合理性、资金筹措的可行性。(4)项目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9.2.3项目规划项目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项目目标:明确项目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2)项目范围:界定项目涉及的业务领域、地域范围和相关部门。(3)项目架构:设计项目的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车辆贷款保证合同规范样本2篇
- 2024科技创新项目前期咨询服务协议版
- 2024版权授权协议书范本
- 武汉警官职业学院《光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文山学院《设施园艺学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版房屋出售委托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电子制造企业技术工人劳动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人工智能教育股份分红与人才培养协议3篇
- 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院《别墅空间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力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高二物理竞赛霍尔效应 课件
- 金融数学-(南京大学)
-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 现场安全文明施工考核评分表
- 亚什兰版胶衣操作指南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1口算除法 人教版
- DB32-T 3129-2016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单体钢架塑料大棚 技术规范-(高清现行)
- 6.农业产值与增加值核算统计报表制度(2020年)
- 人工挖孔桩施工监测监控措施
- 供应商物料质量问题赔偿协议(终端)
- 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5.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共19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