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2-3-群落的演替_第1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2-3-群落的演替_第2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2-3-群落的演替_第3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2-3-群落的演替_第4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2-3-群落的演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2.3群落的演替课程标准素养要求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1.生命观念:通过群落演替的形成过程建立进化和适应观。2.科学思维:概括总结两种演替类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社会责任:认同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认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必要性。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类型[提醒]并不是所有群落都能演替到乔木阶段当气候条件适宜时,自然演替最终可形成森林;当气候条件不适宜,如干旱时,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3.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1)外界环境的变化。(2)生物的迁入和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3)人类活动等。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不合理的方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引入等均会使生物群落退化。2.人类活动合理的方式: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等。3.影响结果: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1.原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且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2.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3.措施:颁布《退耕还林条例》。(1)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2)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3)次生演替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4)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5)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都是不良的。()答案:(1)×(2)×(3)√(4)√(5)×知识点一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特点1.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过程举例裸岩上发生的演替:祼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乔木林时间经历时间漫长经历时间较短速度缓慢较快时间与速度的差异分析所依托的基质极为贫瘠、环境极为严酷所依托的基质相对肥沃、环境比较温和,且可能存在原有群落留下来的大量有机质和繁殖体举例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2.群落演替的特点及阶段划分[温馨提示]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演替的标志: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优势物种的变化。1.(2020·高考全国卷Ⅱ)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A.②①③ B.③②①C.①③② D.③①②解析:选A。河水携带泥沙进入大海时,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的过程中,海水逐渐淡化,所以,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为生长在海水环境中→生长在淡水环境中→生长在陆地环境中,对应的植物群落演替顺序是②①③,A选项正确。2.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___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_结构。(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_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环。(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下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解析:(1)由图中信息可知,火灾后群落中迅速出现了多种草本植物和灌木,这说明大火后还保留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可能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次生演替。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对光能的充分利用。(2)从图中可以看出,火烧15年后,草本和灌木丰富度下降,到40年后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草本和灌木在与乔木的竞争中得到的光逐渐减少。(3)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因为针叶树的凋落物不易被分解,物质循环速度慢,而由题知乔木中除了针叶树就是阔叶树,因此应该种植的是阔叶树。(4)从样方大小和物种数间的关系可判断,坐标曲线中最下面的曲线为乔木对应的曲线,从该曲线可以看出,当样方面积为S3时乔木的物种数就达到最大,所以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为S3。答案:(1)次生垂直(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光逐渐减少(3)阔叶树(4)S3发展素养__长句特训____________与高考接轨(1)(科学思维)从其生活环境来看,火烧40年后,群落中留存的草本和灌木类型一般应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适合于在阴湿的环境中生存(2)(科学思维)该群落演替的顺序就是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顺序吗?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是两者虽有相关性,但它们的研究对象、次序、方向和内容都有本质的差别,群落的演替顺序不是生物进化的顺序eq\a\vs4\al()“二看法”判断群落演替的类型知识点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2.群落演替中四个量的变化3.群落演替的方向及相应过程中生物量的变化项目方向类型一方向类型二方向简单→复杂→稳定复杂→简单→稳定实例大多数自然群落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能量变化增加并趋向于稳定减少并趋向于稳定物质变化[温馨提示](1)群落的结构不一定越来越复杂:群落结构也可能从复杂到简单,如从草原演变为沙漠。(2)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的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1.(2021·安徽宿州高二检测)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A.在多年的旧墙壁上生出苔藓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B.披荆斩棘,开出一条道路C.由于化工厂污水的排放,河水中的植物群落改变了D.过度放牧和城市的出现都属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解析:选A。在多年的旧墙壁上生出苔藓是群落自然演替的结果;披荆斩棘开出道路、化工厂污水的排放、过度放牧和城市的出现都属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2.(2021·湖南浏阳高二联考)下表为某退耕林地在恢复阶段的研究数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群落类型树种数量平均直径/cm平均高度/mⅠ:撂荒7年的次生林228.76.3Ⅱ:撂荒25年的次生林8110.48.4Ⅲ:撂荒50年的次生林9611.89.2Ⅳ:撂荒150年以上的近天然林12813.710.5A.退耕林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调查退耕林地乔木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C.随着演替的进行,树种数量增长的速度加快D.退耕林地中植物种类增加,植物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答案:C发展素养__长句特训____________与高考接轨(1)(与生活联系)人类的生产生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影响,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新的关系,因此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2)(科学思维)如果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吗?__________。试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会如果小路废弃后,人的踩踏活动停止了,在路上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核心知识小结[要点回眸][答题必备]1.群落的演替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2.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和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3.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度砍伐的森林及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4.裸岩上初生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5.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6.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随堂检测]1.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被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的时间中,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以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以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解析:选C。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2021·河北邢台高二检测)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是促进演替进程的重要生物基础,土壤结皮依次经过了土壤酶、土壤微生物、藻结皮、地衣结皮以及苔藓结皮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在苔藓结皮阶段,原有的藻类植物和地衣将会消亡C.若气候适宜,将大大缩短生物土壤结皮所需的时间D.地衣结皮阶段能为苔藓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解析:选B。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群落演替的过程中,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原有的藻类植物和地衣数量会减少,但不会消亡,B错误;若气候适宜,群落次生演替的时间将会变短,C正确;地衣结皮阶段能为苔藓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D正确。3.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演替的先后顺序:乙→丙→甲→丁B.生物多样性:丁>甲>丙>乙C.此演替过程速度较慢D.此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解析:选D。在废弃鱼塘中的演替应为次生演替,演替速度较快,演替过程应为丁→甲→丙→乙,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D正确。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的这首《归园田居》中的第一句隐含的生物间的关系及第三句反映出的生物学知识是()A.种间竞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无影响B.种间竞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C.捕食、撤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会发生变化D.捕食、撤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未发生变化解析:选B。豆苗和草之间的关系为种间竞争;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撤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会发生变化,B正确。5.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B.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初生演替C.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率D.可利用人工措施改善土壤,帮助恢复群落植被快速恢复解析:选B。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生物量大,为题图中S1,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A正确;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其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可能还保留植物的繁殖体等,因此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次生演替,B错误;原始林群落具有良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植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C正确;良好的土壤环境为生物生长提供资源,利用人工措施改善土壤,可以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D正确。6.请回答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乔木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木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木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据此分析可知,在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因森林被全部砍伐后,土壤条件等仍然保留,因此演替到相对稳定的乔木阶段所需时间较短,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较长的时间。(3)“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木丛出现了荒漠化”,“50年”相对于题目信息中的“5万年”来说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故人类的开垦活动会加快演替的速度。人类活动导致向荒漠化方向的演替与“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木丛取代”的演替方向是一致的。答案:(1)在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未发生改变[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B.次生演替速度通常比初生演替快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变化D.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解析:选A。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A.退耕还林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沙漠变绿洲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解析:选D。退耕还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沙漠变绿洲,都体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现象,属于群落演替。“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的是温度等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3.(2021·江苏南通高二期末)下图是某地沙丘中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示沙丘上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引起上述群落演替的环境因素最可能是该地区雨水增多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所有种群的数量都呈“S”形增长D.不同时期群落中优势种群不同,与植物对光、肥、水等的生长需求不同有关解析:选C。在沙丘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植物类群的增加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如土壤含水量、温度、光照、矿质元素等,不同地区、不同植物、不同生长时期影响生长的因素不同,干旱地区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水,B、D正确;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的数量会增加,而劣势种数量一般会减少甚至消失,C错误。4.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短,原因是()A.次生演替不需要形成森林B.次生演替所处的环境较湿润C.次生演替中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D.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结构简单解析:选C。初生演替中几乎不存在土壤条件,所以需要较长的时间,而次生演替已具备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故演替所需的时间短。5.(2021·湖北孝感月考)从湖泊到森林要经历5个演替阶段: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森林植物阶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有人为干扰时,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速度可能会加快B.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和在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C.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发生改变D.当演替达到森林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解析:选B。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因此有人为干扰时,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速度可能会加快,A正确。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起始于裸底阶段,因此属于初生演替,而在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发生改变,C正确。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D正确。6.(2021·江西赣州高二下月考)下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B.若时间允许,甲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乔木阶段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解析:选C。甲发生了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乔木阶段,B错误;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C正确;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结构不一定相同,D错误。7.右图表示两种群落演替的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处可表示发生特大火灾后原有生物彻底灭绝B.b处可表示火山爆发形成火山岩C.甲、乙演替的起点均具备基本的土壤条件D.如果时间允许,甲、乙都会形成森林解析:选B。由图分析可知,甲表示次生演替,乙表示初生演替,a处遭受破坏但是物种丰富度并未降到0,即原有生物没有彻底灭绝;而b处所遭受的破坏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为0,即原有生物彻底灭绝,可表示火山爆发;初生演替的起点不具备基本的土壤条件;群落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取决于气候条件。8.(2021·江苏南京高二期中)因滥垦坡地和狂风暴雨侵袭等原因,某山区的局部山坡发生了山崩。在较长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以灌木和小树等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下列有关该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群落演替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有机物总量不断增加C.灌木和小树的出现标志着该地区的生物群落已经发展至最高水平D.因人类活动、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群落不一定会演替至乔木阶段解析:选C。山崩后,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该群落演替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演替过程中随着植物对光的利用能力增强,群落中有机物总量不断增加,B正确;如果气候条件适宜,群落有可能演替成森林群落,则乔木的出现才标志着该地区的生物群落发展至最高水平,C错误;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而自然环境等也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如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森林,D正确。9.下图表示某种类型的群落演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自然条件下演替速度随时间而变化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C.从灌木阶段到乔木阶段的演替过程中,乔木层完全取代了灌木层D.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中的动物种群不完全一样解析:选D。由图可知,该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在自然条件下演替,演替速度会随时间发生变化,A错误;人类活动将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的取代仅是优势取代,C错误;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中的动物种群一般不同,D正确。10.下图是某森林在遭受火灾前后植被的分布及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b段,三类植物呈斑块镶嵌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b~d段,由于森林完全烧毁,所以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一直增加D.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没有发生变化解析:选A。由于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同一地段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b~d段,森林完全烧毁,但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所以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最后趋于稳定,C错误;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优势种不断发生变化,D错误。11.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第1年第5年第10年第15年第20年物种a510200物种b12533物种c01386A.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不断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B.第1~5年内,物种b为优势物种C.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解析:选D。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表中数据仅反映出a、b、c三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不能反映出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情况,A错误;第1~5年内,物种a是优势物种,B错误;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D正确。12.下图为某一大规模农场自1919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注:横坐标为物种丰富度,纵坐标为单一物种总干重所占百分比。A.1919~2019年间该农场物种丰富度和各种群密度均不断增加B.与1919年相比,1969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C.2019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比以前有明显的分层现象D.图中信息可反映出人类的干扰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解析:选D。依题意并对比分析图示可知,1919~2019年间该农场的物种丰富度不断降低,但有的种群密度增加,A错误;与1919年相比,1969年植物种类减少,群落结构趋于简单,B错误;2019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丰富度比以前明显降低,但仅根据图示不能看出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错误;化肥使用后使种群数量和单一物种的总干重变化,反映出人类的干扰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二、非选择题13.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_______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形成________的过程。(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5)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A.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C.灌木阶段到乔木阶段D.乔木阶段解析:地衣能够分泌有机酸腐蚀岩石,形成土壤,所以首先出现,被称为“先锋植物”;当群落演替到草本植物阶段,植食性动物开始出现,物种变得多样化;在整个演替过程中,地衣和苔藓阶段历时最长,而从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历时最短。答案:(1)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2)有机酸土壤(3)草本植物阶段(4)苔藓阶段苔藓阶段(5)A14.(2021·黑龙江哈尔滨高二期末)下图为甲、乙两地在一段时间内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其中甲地为森林群落,乙地为废弃的矿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研究甲、乙两地在一段时间内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是在____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可用____________法来统计甲地大型哺乳动物的丰富度。(2)单位面积甲地合成的有机物比乙地多,从群落的空间结构角度分析,原因是甲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对光的利用率高。(3)若气候条件适宜,乙地最终也可演替成森林,但由于缺乏形成森林所需要的____________条件,因此演替的时间会相当漫长。如果乙地的群落演替到D点时,人类开荒种田,则会改变该群落演替的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