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_第1页
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_第2页
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_第3页
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_第4页
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高二12月联考高二历史试卷命题学校:恩施高中命题教师:何利国刘锋李春林审题学校:郧阳中学黄石二中考试时间:2024年12月13日上午10:30—11:45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是有关先秦历史的典籍叙述。据此推断,该时期()史料内容出处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替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史记·周本记》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务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左传·襄公十四年》A.原始民主传统遗存 B.礼崩乐坏政治动荡C.君主权力受到削弱 D.权力下移王权衰微2.下图为出土于湖北恩施的“吴率夷中郎将”和“晋蛮夷归义侯”印。据考证,该印的执有者为受招抚而归顺的蛮夷首领。这可以印证()A.社会治理手段更新 B.官僚政治发展完善C.改土归流效果显著 D.华夏民族多元一体3.柳宗元认为“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顾炎武则言“自古及今,小官多者其世盛,大官多者其世衰”。这反映出()A.分封制的恢复的合理性 B.地方治理关系王朝盛衰C.郡县制的推行的必然性 D.中央集权运行现实困境4.明清时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广泛结交朝野人士,在语言、装束等方面顺应中国的习惯,重视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同时还翻译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这一现象()A.是中西文化频繁交流的产物 B.促进民族融合与华夏认同C.客观上有利于“西学东渐” D.便利了西方殖民主义侵略5.1901年1月清廷颁布上谕,新军编练被正式提上议程,从此“扩展为全国行动”。1903年12月又发布上谕,设置练兵处统一练兵;1906年9月再次发布上谕,设置陆军部。这些举措()A.跳出了中体西用的历史窠臼 B.缓解了清末内外交困的危局C.反映了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 D.拉开了晚清军事变革的序幕6.1937年6月,中国共产党主办的《解放》周刊指出,“百分之八十以上人口的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倘若没有改善,没有从积极方面,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使劳动人民感觉到祖国是可爱的,因此必须保卫的话,那么国就‘举’不起来,人民对于政府也只能是冷淡”。这一观点旨在()A.调动普通民众抗战热情 B.缩小城乡贫富差距C.争取民众支持土地革命 D.扩大工农革命舆论7.古埃及第五王朝时期,“阿蒙”是底比斯的地方神;第十一王朝中期,国王重新统一了埃及,上埃及的阿蒙神与下埃及的拉神相结合形成新的国家神“阿蒙—拉”,第十八王朝时期,国王阿蒙霍特普四世为打击势力过度膨胀的阿蒙神庙祭司,大力削弱阿蒙神影响力。这表明()A.宗教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 B.多神崇拜强化了国家观念C.神权与王权始终冲突激烈 D.宗教与政治权力联系紧密8.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11世纪的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使得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正如布罗代尔说:“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下列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A.王权加强和民族国家形成 B.自给自足庄园经济的繁荣C.市民阶层和自治城市兴起 D.禁欲苦行宗教伦理的盛行9.16—18世纪,俄国的刑罚从基辅罗斯时期的以罚金和命金为主逐渐转向以死刑、体罚、流放和监禁为主,国家在刑罚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得到逐步加强。据此推断,当时俄国()A.国家治理水准下降 B.社会治安状况恶化C.专制集权程度强化 D.社会教化功能弱化10.18世纪,欧洲大学纷纷建立专门学院,注重传播实用知识。同时强调科学和学术脱离神学和行会精神的羁绊,世俗学科逐步成为大学的主要系科。这主要是由于()A.科学革命的推动 B.理性主义的影响C.宗教观念的淡化 D.民主政治的建立11.19世纪中期,拉美出现了茶话会、书店、杂志社、印刷所、科学院、博物馆、音乐学院等文化传播和交流机构;拉美作家也在作品中大胆使用各国方言词汇,歌颂拉美的自然风光,重视发掘古代印第安人的文化遗产,提出创造一种“美洲的文化”。这表明当时的拉美社会试图()A.重塑拉美文化 B.打破殖民枷锁 C.传播启蒙思想 D.传承文明传统12.1921—1924年,苏维埃政府授权国家银行发行名为“切尔文”银行券,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苏维埃纸币,形成了两种货币平行流通的局面,货币体系焕然一新。这一改革()A.体现了战时经济体制色彩 B.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C.丰富了新经济政策的内涵 D.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局面13.20世纪80年代初,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秘书长范莱内普在巴黎召开的社会政策大会上明确提出了“福利社会”构想,他认为,“必须采取更有选择性和更有针对性的方法,包括不同政府机构之间和公共团体与私人团体之间的合作”,此后,“福利多元主义”、“混合的福利经济”的概念也陆续提出。这些概念的提出旨在()A.应对福利国家困境 B.为改革提供理论指导C.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D.强调国家和个人责任14.下图是题为《抢救》的时政漫画。这可以用来说明()①军国主义势力罪行滔天 ②和平发展遭遇诸多挑战③历史遗留问题制约发展 ④世界反恐行动任重道远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5.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掀起一股“民主援非”的浪潮,在巨额援助的诱惑下,非洲在四年时间内,先后有42个国家举行了多党选举,迅速完成了修宪、选举和领导人更迭等一系列制度变革。这一现象()A.反映了战略思维固化与偏执 B.有利于世界政治新秩序的构建C.旨在促进非洲国家政治变革 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二、非选择题:本题共四小题,共55分。16.【备荒救灾与社会治理】(15分)材料一为应对频繁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粮荒,除兴修水利工程外,中国古代仓储体系建设也十分发达,宋元以来,除常平仓外,义仓、社仓在乡村普及。秦汉以来,国家层面还构建了蠲免、赈济与安辑等灾蠲制度,具体包括雨雪粮价奏报制度、报灾检灾制度等,民间往往也积极施粥捐赈。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地矛盾,宋太祖招抚流民返乡,自由耕垦,减免赋税,南方地区圩田、柜田、架田、湖田、涂田、沙田以及梯田大量涌现。除此以外,中国古代还有3次引种域外新作物的高潮: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民众也通过采集野生植物扩大食物来源。——摘编自杨国安《地尽其力,仓备饥馑——中国古代备荒救灾的历史经验》材料二1949年12月,全国七八百万人陷入“无吃缺吃”的严峻境地,1950年2月27日,董必武公布了具体的救灾方针,即“生产自救、节约渡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赈,并辅之以必要的救济”。除发展农业生产外,山东等地还开展了100多种副业生产。各级政府动员各阶层捐献钱财、衣物和粮食,不仅涵盖机关、部队工作人员,而且成为一种群众性运动。各地呼吁非灾区节约捐助灾区、轻灾区支援重灾区、城市援助灾区、有粮户支援缺粮户、有劳力者帮助无劳力者,形成范围广、形式多样的互济互助网络。通过恢复和发展生产来救灾渡荒,1950年,全国粮食实现增产丰收,“有些地区的丰收情形,竟为二十年来所未有”。——摘编自曹佐燕《“不饿死一个人”:新中国初期中共领导生产救灾的理念、实践和成效》(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备荒救灾的主要举措。(4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生产救灾的主要特征,简评新中国初期的备荒救灾。(11分)17.【近代中国与全球治理】(14分)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在《国际联盟盟约》上签字,成为国联的创始会员国并全方位参与了国联事务。中国希望能够摆脱列强对华的不平等特权,致力于自身的国家建设。关税自主运动及法权会议召开,都是此时中国为提升国家地位,改善国际关系所做的努力。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诉诸国联,求助美国,希望制裁日本,阻止日本侵略。利用规则的漏洞,日本否决了国联出台的所有实质性制裁决议。中国以自身的牺牲和抗争,向国际社会证明了国联机制在维护全球和平方面的短板。材料二1944年9月,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中、美、英、苏讨论了战后安全组织的基本草案。鉴于国联的教训,中方建议应建立一个强力有效的国际组织。中国参与创建联合国及永久性地担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体制性地标志着中国跨入大国行列,影响深远。联合国各附属机构及其各专门机构,如联合国安理会、国际法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维持着当今世界的运行。——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侯中军《近代中国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关系及理论思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以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主要历程。(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关于如何“完善全球治理”,谈谈你的看法。(6分)18.【国家战略与国家发展】(14分)材料一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夕,英国通过不断开拓殖民地市场为其技术发展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巨大的国际空间。但到20世纪初,德国与美国的钢铁产量开始超过英国。在1873年到1896年间,出现了一轮世界经济萧条。英国没有构建国际贸易体系和规则,面临经济萧条的压力,各国推行的保护性的贸易政策阻止了来自英国钢铁业的竞争,欧洲其他国家的本土制造业迅速成长。随着欧洲大陆国家开始工业化,其国内的工业生产替代了进口,英国出口的商品在欧洲大陆的市场份额日益下降。到1913年,英国已经基本失去美国市场。——摘编自黄琪轩《19世纪末英国技术衰落的政治经济学解释》材料二截至1945年,美国已与27个国家签订了32个双边贸易协定。二战后,美国政府进行了推动主要谈判国家达成共识、牵头确定谈判方案和程序、牵头制定国际贸易组织章程草案等一系列准备工作。1944年7月,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与金融会议,提议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也提出建立国际贸易组织。——摘编自李明哲等《美国的国际制度领导与多边贸易制度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英国逐渐丧失世界经济霸权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简要概括美国与英国取得世界经济霸权的方式有何共性?并简要分析美国取得世界经济霸权的影响。(8分)19.【梁启超的中国观】(12分)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并将中国民族的演变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梁启超的中国观”,可从整体或局部提炼一个观点,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表达清晰、史实准确)

2024年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高二12月联考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有君而为之贰(辅佐),使师保之,勿使过度。”体现的是当时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原始民主,没有反映礼崩乐坏政治动荡,排除B项;材料主要阐明的是原始民主对王权有一定制约,但这不代表君主权力受到削弱,也不能体现权力下移,王权衰微。排除C、D项。2.答案D【解析】两幅印章印证了少数民族地区接受中央政府的官职和封号,归顺中央政府的史实,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体现了华夏民族多元一体,故选D。授予官职和封号是一种惯用的怀柔政策,社会治理手段并未新,A错误。赐予爵位不属于官僚政治和改土归流,排除B、C。3.答案B【解析】材料主旨是地方治理影响到中央,B符合主旨。材料未主张分封制或者郡县制,A、C错误。材料看不出中央集权运行现实困境,排除D。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传教活动。明朝中后期(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为了减少在华传播天主教的阻力,积极融入中华文化圈,这在客观上有利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故选择C项;当时明清采取“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中外交流受限,故排除A项;当时西方传教士积极融入中华文化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在华传教的阻力,并不能促进民族融合与华夏认同,故排除B项;当时西方传教士积极融入中华文化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在华传教的阻力并非为侵华服务,故排除D项;5.答案C【解析】晚清编练新军属于军事近代化,反映了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C正确;此举并未突破中体西用,A错误;此举也不能.缓解了清末内外交困的危局,B错误;晚清军事变革的序幕始于洋务运动,D错。6.答案A【解析】七七事变前,中国共产党通过持续宣传,推动国民党当局注意民生问题,采取措施改善民生,从而调动民众参加抗战的热情,故选A项;材料与缩小贫富差距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土地革命,排除C项;D项并不符合全面抗战开始前夕的中国共产党的策略和路线。7.答案D【解析】材料涉及古埃及第五王朝、第十一王朝和第十八王朝三个时期的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有融洽也有矛盾,总之联系紧密,故选D;ABC只体现材料的一个方面,因此不选。8.答案C【解析】材料主旨是11世纪欧洲进入青春期,即蓬勃向上的新时期,只有C符合;王权加强和民族国家形成还为时尚早,所以不选A;禁欲苦行宗教伦理和庄园经济并非新现象,因此不选BD。9.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16—18世纪俄国国家在刑罚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逐步加强;体现了专制集权程度强化,故C符合材料。材料体现国家治理水平上升而非下降,因此不选A;材料未体现社会治安状况恶化和社会教化功能弱化,所以DB错误。10.答案B【解析】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盛行,其核心是理性主义,崇尚科学是理性主义的影响,故选B;科学革命发生在16、17世纪,不是主要原因,故不选A;宗教观念没有淡化和民主政治没有广泛建立,所以不选CD。11.答案A【解析】材料主旨是通过吸收西方文化又挖掘古代印第安人的文化遗产以创造一种“美洲的文化”,即重塑拉美文化,因此选A;19世纪中期,拉美已经独立,排除B;材料内容未涉及启蒙思想,排除C;传承文明传统不是目的,排除D。12.答案C【解析】新经济政策发行“切尔文”银行券的目的是稳定苏维埃纸币,从而在新经济政策原有政策基础上增添了新内容,即金融措施,所以是丰富了新经济政策的内涵,选C;战时共产主义已经结束,排除A;1921—1924年苏联模式还没有形成,所以不选B;其目的是稳定苏维埃纸币,不能得出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结论,事实上每“切尔文”银行券含金量7.742起到了稳定货币的作用,所以D错误。13.答案A【解析】结合时空,20世纪80年代初,欧洲福利国家进入调整期,材料就反映了“福利社会”的改革,结合所学,改革的原因“福利社会”面临多方面困境,故选A;B不是目的,理论指导也是为了解决困境,B不符合设问;.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只是目的之一,排除C;强调国家和个人责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所以不选D。14.答案B【解析】漫画的主旨是谴责日本不能正视历史问题,否认侵略战争参拜靖国神社等,这不利于和平发展,因此②③符合漫画主旨;军国主义的罪行应该是战争罪和反人道罪,所以不选①,漫画与恐怖主义无关,不选④。15.答案A【解析】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掀起一股“民主援非”的浪潮,其实质是西方国家偏执地向非洲国家输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这是战略思维固化与偏执的表现,故选A。不利于世界政治新秩序的构建,排除B;目的是促使非洲国家政治变革为西方服务,旨在维护西方利益,排除C;不利于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排除D。16.【答案】(1)兴修水利;积谷备荒,灾蠲赈济;增辟耕地,劝课农桑;引种新作物,扩充食源。(4分,每点1分)(2)特征:政府救灾与自救、互助共济相结合;临时救济与恢复发展生产并举;政府动员与群众运动相结合(4分,任答2点4分,若答政府高度重视、救灾成效明显等可酌情给分)。简析:新中国初期,百废待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七八百万人陷入“无吃缺吃”的严峻境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备荒救灾,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救灾的手段,救灾方式针对性强,成效十分明显,不仅度过了饥荒,1950年全国粮食还实现了增产丰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有利于新中国的各项事业开展,具有重大意义。(7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解析】(1)据材料一“除兴修水利工程外”可得出:兴修水利;据“中国古代仓储体系建设也十分发达”、“国家层面还构建了蠲免、赈济与安辑等灾蠲制度”可概括为:积谷备荒,灾蠲赈济;从“抚流民返乡,自由耕垦,减免赋税”、“圩田、柜田、架田、湖田、涂田、沙田以及梯田大量涌现”等可概括为:增辟耕地,劝课农桑;据“3次引种域外新作物的高潮”、“采集野生植物”等可知:引种新作物,扩充食源。(2)第一小问特征,据“生产自救……群众互助、以工代赈,并辅之以必要的救济”可得出:政府救灾与自救、互助共济相结合;从“捐献钱财、衣物和粮食”、“救灾渡荒”和“生产自救”“发展农业生产”“副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可得出:临时救济与恢复发展生产并举;据“各级政府动员”、“成为一种群众性运动”等可知:政府动员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第二小问简评,可以从背景、效果、意义、经验、启示多方面评析,具有开放性,逻辑清楚,言之有理即可。17.【答案】(1)主要历程:①一战后,参与创建国际联盟,并借助国际联盟,维护自身主权和领土完整。②二战后,参与创建联合国等一系列国际组织,体制性地跨入大国行列。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开展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参与全球治理的深度和广度增加,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每点2分,共8分)(2)看法:面对全球发展的失衡滞后,把发展问题置于国际议程中心位置,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定支持各国捍卫自身正当权利,维护国际体系的公平开放,提升全球发展的普惠协同;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不干涉别国内政;面对生态挑战的不断加剧,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任答3点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给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作为战胜国,在《国际联盟盟约》上签字,成为国联的创始会员国并全方位参与了国联事务”和材料二“中国参与创建联合国及永久性地担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并结合所学完成第一问。(2)根据材料二“中国参与创建联合国及永久性地担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体制性地标志着中国跨入大国行列”并结合所学,特别是当代中国外交发展特点的知识,完成第二问。18.【答案】(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美、德的工业发展;欧洲各国推行的贸易保护政策,打击了英国工业;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和殖民地的独立(或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英国工业竞争力下降导致海外市场萎缩。(任答3点6分)(2)共性:都通过引领工业革命壮大了自身工业实力;都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展谋求世界经济霸权;都曾建立以本国货币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任答2点4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影响:提升了美国的国力,加速了霸权主义膨胀;客观上推动了二战后世界经济朝全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4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20世纪初,德国与美国的钢铁产量开始超过英国”“各国推行的保护性的贸易政策阻止了来自英国钢铁业的竞争”并结合所学,完成第一问。(2)根据材料一“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夕,英国通过不断开拓殖民地市场为其技术发展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巨大的国际空间”和材料二“制定国际贸易组织章程草案”等结合美国历史知识找到共性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影响。19.【答案】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学生可从“梁启超的中国观”的内容切入,既可以从内容整体(“三个时代”)立论,也可以从局部——某个时代立论。从整体立论如“梁启超的中国观反映了我国从古至今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展”、“梁启超的中国观反映了‘中国民族’内涵不断丰富”、“梁启超的中国观反映了不同时期我国交往对象的变化”等等。从某一个时代立论,如“‘中国之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步形成的时期”、“‘亚洲之中国’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形成时期”、“‘世界之中国’反映了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和反应”等等。除了从内容切入,也可以从“梁启超的中国观”提出的背景、原因、影响、意义等角度入手,如“梁启超的中国观深受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梁启超的中国观适应了19世纪末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梁启超的中国观有利于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等等。如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