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教育信息化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教育信息化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教育信息化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教育信息化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信息化作业指导书TOC\o"1-2"\h\u19074第一章教育信息化概述 223331.1教育信息化的定义与意义 2148401.2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3191541.3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 3127171.3.1现状 3260671.3.2趋势 312397第二章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 4306992.1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 4220802.1.1教育信息化理论 4237472.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258272.1.3教育生态系统理论 4145852.2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实践案例 4309842.2.1网络教学平台 4160872.2.2智能教室 5273072.2.3虚拟现实(VR)教学 54732.3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策略与方法 5299502.3.1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 559972.3.2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527432.3.3构建多元化教学资源体系 5303432.3.4创新教育管理模式 586412.3.5促进教育公平 521760第三章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5229563.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分析 5309453.2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与设计 6149163.3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与运维 625860第四章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 6297534.1教育信息化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7173264.1.1教育信息化资源的类型 771084.1.2教育信息化资源的特点 7181934.2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7219284.2.1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 7140464.2.2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整合 8289264.3教育信息化资源的管理与利用 8233644.3.1教育信息化资源的管理 8319224.3.2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利用 814611第五章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 875825.1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 8286435.2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策略与实践 9211445.3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 921089第六章教育信息化管理与评价 10322506.1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基本任务 10210556.2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组织与实施 1021596.3教育信息化评价的方法与体系 1125682第七章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 11202247.1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 12263357.1.1理论素养 12242517.1.2技术能力 1290067.1.3教学能力 12211017.1.4团队协作能力 1232907.2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培训 1228807.2.1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 12134337.2.2开展多样化的培训形式 128337.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 12206137.3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 13125657.3.1设立教育信息化奖励项目 1358207.3.2完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 13282717.3.3加强教师职业发展引导 13126227.3.4营造良好的教育信息化氛围 137930第八章教育信息化与学生发展 13139618.1教育信息化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139848.2教育信息化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4324888.3教育信息化与学生个性化发展 1418411第九章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公平 14216899.1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公平的关系 14295629.2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策略 1545219.3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公平的案例分析 1510742第十章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15869610.1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与规划 152736510.2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与模式 162513610.3教育信息化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16第一章教育信息化概述1.1教育信息化的定义与意义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及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定义:(1)技术层面:教育信息化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包括硬件设施、软件资源、网络环境等。(2)过程层面:教育信息化是指对教育过程进行改革,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3)目标层面:教育信息化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教育信息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教育质量:教育信息化有助于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2)促进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可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3)提升教育管理效率:教育信息化有助于优化教育管理流程,提高教育管理水平。1.2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主要表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校园网络的初步建设。(2)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教育信息化逐渐从单一技术应用向综合集成发展,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新兴教育形式逐渐涌现。(3)深化阶段(21世纪初至今):教育信息化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设施逐步完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创新。1.3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1.3.1现状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2)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互联网接入率不断提高。(3)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在线教育、混合式教学、虚拟现实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逐渐普及。1.3.2趋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推动教育教学的智能化发展。(2)个性化:教育信息化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3)国际化:教育信息化将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资源的全球化共享。(4)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将与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紧密结合,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第二章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2.1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1教育信息化理论教育信息化理论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以促进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教育信息化理论的核心在于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2.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他人互动、情境体验、自主探究等方式,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新的知识。信息技术为建构主义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工具和环境,有助于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2.1.3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将教育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强调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同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推动教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2.2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实践案例以下是一些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实践案例:2.2.1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在线教学、学习、互动的平台。通过平台,教师可以发布课程资源、布置作业,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实现教学活动的网络化。2.2.2智能教室智能教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的智能化。例如,智能黑板、智能投影、互动教学系统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教学手段。2.2.3虚拟现实(VR)教学虚拟现实技术为教育领域带来全新的教学体验。通过虚拟现实教学,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例如,在历史课上,学生可以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历史事件。2.3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策略与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以下策略与方法可供借鉴:2.3.1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教育部门应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任务、措施等,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提供政策支持。2.3.2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2.3.3构建多元化教学资源体系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构建多元化教学资源体系,满足教育教学需求。2.3.4创新教育管理模式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效率。2.3.5促进教育公平利用信息技术,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第三章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3.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分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分析是项目实施的基础,其目的是明确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需求,为规划与设计提供依据。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与意义:分析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阐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2)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根据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明确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3)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需求: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硬件、软件、网络、安全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明确各项具体需求。3.2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与设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与设计是项目实施的关键,其目的是保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规划与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根据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需求,制定相应的建设规划,包括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周期等。(2)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设计:依据建设规划,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硬件、软件、网络、安全等方面进行详细设计,保证系统的高效、稳定、安全运行。(3)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预算:根据设计方案,编制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合理控制成本。3.3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与运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与运维是项目建设的核心环节,其目的是保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顺利建设和长期稳定运行。实施与运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按照设计方案和预算,组织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保证项目按期完成。(2)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监控:对建设过程进行质量监控,保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3)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运维: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运维管理体系,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4)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训与推广: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使用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操作和维护能力,同时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推广与应用。第四章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4.1教育信息化资源的类型与特点4.1.1教育信息化资源的类型教育信息化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网络教育资源:以互联网为基础,提供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包括课件、视频、音频、文章、试题库等。(2)数字图书馆资源: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3)虚拟实验室资源:通过计算机模拟,实现实验设备、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虚拟化。(4)教育软件资源:包括教学管理系统、在线教学平台、课程管理系统等。(5)教育大数据资源: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教育过程中的数据,为教育教学提供决策支持。4.1.2教育信息化资源的特点(1)丰富性:教育信息化资源涵盖了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教育内容,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便捷性:通过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渠道,教育信息化资源可以实现快速检索、和分享。(3)互动性:教育信息化资源支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教育教学效果。(4)智能性:教育信息化资源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服务。(5)时效性:教育信息化资源更新速度快,可以及时反映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4.2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4.2.1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1)资源规划:根据教育教学需求,确定资源开发的目标、内容、形式和规模。(2)资源制作:按照规划,利用多媒体技术、编程技术等手段制作教育资源。(3)资源审核:对制作完成的资源进行质量审核,保证其符合教育教学要求。(4)资源发布:将审核通过的资源共享到教育平台,供教师和学生使用。4.2.2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整合(1)资源分类:对各类教育资源进行分类,便于检索和利用。(2)资源整合: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资源体系。(3)资源共建:鼓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资源建设,提高资源质量。(4)资源共享:打破地域、学校、学科等界限,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4.3教育信息化资源的管理与利用4.3.1教育信息化资源的管理(1)资源库建设:建立教育资源库,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2)资源审核:对入库资源进行质量审核,保证资源的准确性、权威性。(3)资源维护:定期检查资源库,更新过期、无效资源,保持资源库的活力。(4)资源安全:加强资源库的安全防护,防止数据丢失、泄露等风险。4.3.2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利用(1)教学应用:将教育资源应用于日常教学,提高教学效果。(2)自主学习:学生利用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3)教育科研:教师利用教育资源开展教育科研,推动教育教学改革。(4)社会服务:将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为终身学习、职业培训等提供支持。第五章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5.1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翻转课堂: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与课堂讨论环节颠倒,学生在课前通过数字化资源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讨论、实践和探究。(2)混合式教学:将传统面对面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3)项目式学习: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4)协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5)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和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服务。5.2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策略与实践在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以下策略与实践:(1)明确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2)优化教学设计: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设计有趣、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通过个性化教学资源和服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4)强化课堂互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参与度。(5)注重实践环节: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6)评价与反馈:运用信息化评价工具,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予有效反馈。5.3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成长。以下是一些建议:(1)多元化评价方式:采用量化评价、质性评价、同行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2)关注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觉和解决问题。(3)及时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具体的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4)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5)关注教师成长:通过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第六章教育信息化管理与评价6.1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基本任务教育信息化管理是指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对教育资源、信息技术应用、教育教学过程等进行有效组织和协调的活动。其基本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依据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明确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益。(3)加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备信息技术素养、熟悉教育业务的教育信息化队伍,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4)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各领域的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5)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范、有序推进。6.2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组织与实施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组织与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1)明确责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责任主体,保证各项工作有序推进。(2)协同配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要协同配合,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3)分步实施。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分阶段、分步骤的实施计划。具体实施措施包括:(1)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领导机构。成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教育信息化工作。(2)完善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制定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法规,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3)加强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4)开展教育信息化培训。组织教育信息化培训,提高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素养。(5)建立教育信息化监测评估机制。对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进行监测评估,及时发觉问题,调整优化措施。6.3教育信息化评价的方法与体系教育信息化评价是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的评估和反馈,旨在推动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以下是教育信息化评价的主要方法和体系:(1)评价方法1)定量评价:通过数据统计、问卷调查等手段,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模、效益、应用效果等进行量化分析。2)定性评价:通过专家访谈、案例分析等手段,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不足等进行定性描述。3)综合评价: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成效。(2)评价体系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包括网络环境、硬件设施、软件资源等方面的评价。2)教育信息化应用评价:包括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服务等方面的评价。3)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评价:包括信息技术素养、业务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评价。4)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评价:包括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管理措施等方面的评价。5)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价:包括教育质量、教育公平、资源配置效益等方面的评价。第七章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7.1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教育信息化时代对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以下是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应具备的几项关键素质:7.1.1理论素养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应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熟悉国家教育政策、教育法律法规以及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教师还需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7.1.2技术能力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应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育信息化工具和平台,为教育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教师还需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勇于尝试新的教育技术。7.1.3教学能力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应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能够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还需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能够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课程设计和调整。7.1.4团队协作能力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同事、学生及家长有效沟通,共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7.2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培训为适应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加强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培训。7.2.1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教师培养体系,注重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7.2.2开展多样化的培训形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开展针对性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培训内容应涵盖教育信息化理念、技术、工具等方面,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7.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加强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的管理,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工作。同时注重教师队伍的激励与保障,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7.3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举措。7.3.1设立教育信息化奖励项目设立教育信息化奖励项目,对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7.3.2完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将教育信息化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定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工作,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7.3.3加强教师职业发展引导为教育信息化教师提供职业发展路径,引导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成长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家。7.3.4营造良好的教育信息化氛围通过政策引导、舆论宣传等手段,营造良好的教育信息化氛围,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工作。第八章教育信息化与学生发展8.1教育信息化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增强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形成主动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习惯。教育信息化丰富了学生的信息知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学科知识,拓展知识面,为培养信息素养奠定基础。教育信息化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可以更高效地处理、传递和运用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学生在网络环境中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如尊重知识产权、保护个人隐私等,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8.2教育信息化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信息化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实践三个方面。以下是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教育信息化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可以接触到多元化的信息和观点,激发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信息化提供了丰富的创新方法。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编程、虚拟实验等,开展创新实践,提高创新能力。教育信息化促进了创新实践的发展。学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创新想法付诸实践,实现成果的转化。8.3教育信息化与学生个性化发展教育信息化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个性化发展包括兴趣、特长、学习风格等方面。以下是教育信息化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影响:教育信息化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调整学习进度,实现个性化学习。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发觉和培养学生的特长。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教育信息化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个性化成长。教育信息化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助于培养具有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个性化特点的新时代人才。第九章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公平9.1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公平的关系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公平是当前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议题。教育信息化是指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教育公平则是指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相对平等的教育资源,实现自身潜能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教育信息化可以为教育公平提供技术支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资源可以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从而打破地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化还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促进教育公平。9.2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策略为了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以下策略值得探讨:(1)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应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财政投入,保证学校具备良好的信息化设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信息技术的便利。(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学生。同时加强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支持,缩小城乡、区域间的教育差距。(3)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4)创新教育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摸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9.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