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行业生态修复方案_第1页
环境保护行业生态修复方案_第2页
环境保护行业生态修复方案_第3页
环境保护行业生态修复方案_第4页
环境保护行业生态修复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保护行业生态修复方案TOC\o"1-2"\h\u7942第一章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概述 2124781.1环境保护的意义 229671.2生态修复的定义与目标 351801.2.1定义 349131.2.2目标 324147第二章生态修复规划与设计 3114822.1生态修复规划的原则 3229592.2生态修复设计的方法 4208322.3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步骤 422897第三章水环境生态修复 5304033.1水体污染治理技术 5136803.2河流生态修复工程 5204613.3湖泊生态修复技术 628057第四章土壤环境生态修复 6151344.1土壤污染治理方法 6217994.1.1物理修复方法 6237304.1.2化学修复方法 6278544.1.3生物修复方法 644024.2土壤生态修复技术 728314.2.1生态工程修复技术 7309244.2.2生态农业修复技术 7113384.2.3生态修复材料 7121954.3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 7205574.3.1土壤改良 786064.3.2植被恢复 714704第五章森林生态修复 875755.1森林资源保护与恢复 8167685.2森林火灾防治与生态修复 8110335.3森林病虫害防治与生态修复 823298第六章农田生态修复 9325366.1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9188416.1.1概述 938996.1.2治理措施 9129486.1.3治理效果评价 91866.2农田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 9283976.2.1概述 9222306.2.2改良措施 1046726.2.3恢复效果评价 1098536.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0303446.3.1概述 10326596.3.2利用措施 10231966.3.3利用效果评价 10500第七章城市生态修复 10209327.1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108227.1.1设计原则与目标 10299297.1.2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1150317.1.3绿地建设与管理 1125877.2城市水体生态修复 11256367.2.1城市水体生态修复原则 11157577.2.2水体生态修复措施 11234797.3城市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179947.3.1垃圾分类与减量 11253787.3.2垃圾资源化利用 12293807.3.3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 1224000第八章生态修复技术与设备 1229028.1生物修复技术 12169918.1.1植物修复技术 12316348.1.2微生物修复技术 1271718.1.3动物修复技术 12250278.2物理修复技术 13147738.2.1物理分离技术 1369088.2.2物理吸附技术 13199098.2.3物理稳定技术 13152998.3化学修复技术 13448.3.1化学氧化技术 13254638.3.2化学还原技术 13217468.3.3化学沉淀技术 1326524第九章生态修复项目管理与监管 1337769.1项目策划与管理 14324179.2项目实施与监督 14140869.3项目效果评价与监测 153565第十章生态修复政策与法规 1510010.1国家生态修复政策概述 15747110.2生态修复相关法律法规 16746910.3生态修复行业规范与标准 16第一章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概述1.1环境保护的意义环境保护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保护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维护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适应的结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环境保护,可以防止生态环境恶化,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2)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环境保护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与发展条件。良好的环境质量可以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要求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这有助于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4)履行国际责任: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履行环境保护的国际责任,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贡献。1.2生态修复的定义与目标1.2.1定义生态修复是指在受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采取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技术手段,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重建,使其逐渐恢复到健康、稳定的状态。1.2.2目标生态修复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通过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其原有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和环境服务功能。(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降低生态环境恶化的风险。(3)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4)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修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保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5)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通过生态修复项目,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二章生态修复规划与设计2.1生态修复规划的原则生态修复规划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结合区域环境特点,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布局。生态修复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生态修复规划应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强调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协调与平衡,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2)针对性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生态受损程度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案,保证修复效果。(3)科学性原则:生态修复规划应遵循生态学原理,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保证修复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4)实用性原则:生态修复规划应注重实际应用,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社会效益。(5)动态性原则:生态修复规划应关注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修复策略,适应生态环境的变化。2.2生态修复设计的方法生态修复设计是在生态修复规划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项目进行的详细设计。以下为生态修复设计的几种方法:(1)生态系统建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生态系统受损前后的状态,预测修复后的生态系统变化,为修复设计提供依据。(2)景观生态设计: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运用景观规划方法,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空间布局和功能优化。(3)生物多样性保护设计:注重保护受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4)生态工程技术:运用先进的生态工程技术,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方法。(5)生态补偿设计:在修复受损生态系统过程中,注重对受损区域的生态补偿,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2.3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步骤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步骤如下:(1)项目前期调查与评估: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明确修复目标和任务。(2)制定修复方案:根据前期调查和评估结果,结合生态修复设计方法,制定具体的修复方案。(3)项目申报与审批:将修复方案报相关部门审批,保证项目的合规性和可行性。(4)项目实施与监管:按照修复方案,组织项目实施,并对修复过程进行监管,保证修复效果。(5)项目验收与评价:修复项目完成后,进行验收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生态修复项目提供借鉴。(6)后期维护与管理:对修复后的生态系统进行长期维护与管理,保证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第三章水环境生态修复3.1水体污染治理技术水体污染治理是水环境生态修复的首要任务,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物理方法主要包括底泥疏浚、人工湿地建设等,通过移除污染物质和改善水体环境,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化学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氧化、化学沉淀等,通过投加化学药剂,氧化或沉淀水体中的污染物,从而改善水质。生物方法主要包括微生物降解、植物修复等,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的生理代谢作用,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3.2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以恢复河流生态功能为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河流形态修复,包括恢复河流的自然弯曲形态,增加河流湿地的面积,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二是河流水质改善,通过实施水体污染治理技术,降低污染物浓度,提高水质。三是河流生态系统构建,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投放鱼类和鸟类等生物,构建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四是河流生态环境监测,对河流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监测,评估修复效果,及时调整修复方案。3.3湖泊生态修复技术湖泊生态修复技术旨在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湖泊水生植物恢复,通过人工种植水生植物,提高湖泊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湖泊的自净能力。二是湖泊底泥疏浚,清除底泥中的污染物质,降低湖泊内源污染。三是湖泊水质改善,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治理湖泊水体污染,提高水质。四是湖泊生态环境监测,对湖泊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监测,评估修复效果,为湖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五是湖泊周边生态环境治理,通过治理湖泊周边的土地利用和污染源,减少污染物输入,保障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第四章土壤环境生态修复4.1土壤污染治理方法土壤污染治理是土壤环境生态修复的首要环节。目前我国土壤污染治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方法。4.1.1物理修复方法物理修复方法主要包括客土置换、原位稳定化和固化和土壤淋洗等。客土置换是将受污染土壤挖出,用未受污染的土壤进行填充,适用于轻度污染土壤。原位稳定化和固化是通过添加稳定剂或固化剂,将污染物固定在土壤中,降低其迁移性。土壤淋洗则是通过水或溶液将土壤中的污染物冲洗出来,达到治理目的。4.1.2化学修复方法化学修复方法包括土壤改良剂、土壤氧化还原和土壤脱毒等。土壤改良剂通过改变土壤性质,降低污染物活性。土壤氧化还原是通过氧化或还原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土壤脱毒则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使污染物失去毒性。4.1.3生物修复方法生物修复方法利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生物体的代谢作用,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微生物修复是通过接种具有降解能力的微生物,促进污染物降解。植物修复利用植物吸收、积累和转化污染物的能力,达到治理目的。动物修复则是通过引入蚯蚓等土壤动物,改善土壤结构和促进污染物降解。4.2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土壤生态修复技术旨在恢复土壤生态功能,提高土壤环境质量。以下几种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4.2.1生态工程修复技术生态工程修复技术包括梯田建设、植被恢复和湿地修复等。通过构建梯田,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保持肥力。植被恢复是通过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提高土壤覆盖率,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湿地修复则有助于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提高土壤自净能力。4.2.2生态农业修复技术生态农业修复技术包括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等。有机农业通过施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绿色农业采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环保型农业投入品,降低化学污染。循环农业则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土壤污染。4.2.3生态修复材料生态修复材料包括生物炭、纳米材料等。生物炭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吸附功能,可用于吸附土壤中的污染物。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可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环境质量。4.3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是土壤环境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以下措施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4.3.1土壤改良土壤改良包括调整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防治土壤侵蚀等。通过施用石灰、磷肥等物质,调整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缓冲能力。采用深翻、松土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施用有机肥料、化肥和微生物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防治土壤侵蚀。4.3.2植被恢复植被恢复包括植物种植、植被配置和植被管理等方面。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生的植物种类。采用混交林、人工草地等方式,进行植被配置。加强植被管理,保证植物生长良好,发挥其生态修复功能。,第五章森林生态修复5.1森林资源保护与恢复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水源、减缓水土流失、提供生物多样性栖息地等重要功能。但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森林资源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退化。因此,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成为我国环境保护行业生态修复的重要任务。森林资源保护与恢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及时掌握森林资源动态变化,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2)制定并实施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强化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破坏森林资源行为。(3)加大森林资源恢复力度,采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4)优化森林资源利用结构,发展森林旅游业、林业产业等,提高森林资源综合效益。5.2森林火灾防治与生态修复森林火灾是森林生态系统面临的重要威胁之一,不仅会导致森林资源大量损失,还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加强森林火灾防治与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森林火灾防治与生态修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健全森林火灾预警体系,提高火灾监测和预警能力。(2)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火意识。(3)加大森林火灾扑救力度,提高火灾扑救效率。(4)开展森林火灾生态修复工程,对火烧迹地进行植被恢复,重建森林生态系统。5.3森林病虫害防治与生态修复森林病虫害是指影响森林生长和生态功能的病源微生物、害虫、鼠害等有害生物。森林病虫害的爆发和蔓延会导致森林资源损失、生态环境恶化,甚至引发森林火灾等灾害。因此,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与生态修复是森林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森林病虫害防治与生态修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森林病虫害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害动态。(2)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3)开展森林病虫害生态修复工程,对病虫害严重发生的森林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4)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提高森林抗病虫害能力。第六章农田生态修复6.1农业面源污染治理6.1.1概述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不规范处理,导致污染物进入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农田生态修复的重要环节。6.1.2治理措施(1)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2)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抗灾能力,减少径流损失。(3)实施农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4)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严格查处违法行为。6.1.3治理效果评价通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农田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6.2农田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6.2.1概述农田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是指针对农田土壤质量下降、植被破坏等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恢复植被覆盖,实现农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6.2.2改良措施(1)实施土壤改良工程,包括深翻、施肥、客土等方法,提高土壤肥力。(2)推广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减少化肥使用量。(3)加强植被建设,种植适应性强、生长快的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4)合理轮作、间作,调整种植结构,减轻土壤负担。6.2.3恢复效果评价通过农田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田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6.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6.3.1概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指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通过科技手段转化为资源,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6.3.2利用措施(1)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秸秆生物质能源等技术,提高秸秆利用率。(2)加强畜禽粪便处理设施建设,推广粪便发酵、有机肥生产等技术,实现粪便的资源化利用。(3)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废弃物污染。(4)推广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利用机制。6.3.3利用效果评价通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可以有效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第七章城市生态修复7.1城市绿地系统建设7.1.1设计原则与目标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景观美学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坚持生态保护与修复,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2)突出城市特色,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绿地景观;(3)合理规划布局,实现绿地系统与城市空间的和谐共生;(4)注重绿地系统的连通性,提高生态效益。7.1.2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应结合城市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点状布局:在市区内分散设置小型公园、绿地,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2)线状布局:利用城市道路、河流、铁路等线性空间,构建绿色走廊;(3)面状布局:在城郊结合部或城市组团间设置大型生态公园、郊野公园,形成生态绿洲。7.1.3绿地建设与管理(1)种植设计: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植物,注重植物多样性和景观效果;(2)水源保障:合理利用城市雨水、中水等资源,实现绿地生态用水;(3)管理维护:建立健全绿地管理系统,保证绿地质量和景观效果。7.2城市水体生态修复7.2.1城市水体生态修复原则城市水体生态修复应遵循以下原则:(1)恢复水体的自然属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2)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兼顾景观与生态效益;(3)注重城市水系的完整性,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7.2.2水体生态修复措施(1)水质改善:通过人工湿地、生物滤池等技术,提高水体水质;(2)河岸生态修复:采用植物护坡、生态驳岸等技术,恢复河岸植被;(3)水生植物种植: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水生植物,提高水体生态功能;(4)水系连通:构建城市水系连通体系,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7.3城市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7.3.1垃圾分类与减量城市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应首先实现垃圾分类与减量,具体措施如下:(1)推广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垃圾资源利用率;(2)强化垃圾源头减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3)完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提高处理效率。7.3.2垃圾资源化利用(1)废物回收:加强废纸、塑料、金属等可回收资源的回收利用;(2)有机垃圾处理:采用堆肥、发酵等技术,将有机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3)危险废物处理:对危险废物进行专门处理,保证环境安全。7.3.3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1)建设现代化垃圾处理设施,提高处理能力;(2)优化垃圾处理设施布局,降低运输成本;(3)加强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保证处理效果。通过以上措施,我国城市生态修复工作将得到有效推进,为构建美丽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奠定坚实基础。第八章生态修复技术与设备8.1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以生物为主体,利用生物的代谢功能对环境污染进行修复的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动物修复等。8.1.1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植物及其根系对土壤、水体等环境污染进行修复的技术。植物可以通过吸收、降解、转化等作用,降低环境污染物的浓度。常用的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萃取、植物稳定、植物转化等。8.1.2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功能对环境污染进行修复的技术。微生物可以通过降解、转化、吸附等作用,降低环境污染物的浓度。常用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包括生物降解、生物吸附、生物转化等。8.1.3动物修复技术动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动物对环境污染进行修复的技术。动物可以通过摄食、代谢等作用,降低环境污染物的浓度。常用的动物修复技术包括蚯蚓处理、昆虫处理等。8.2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物理方法对环境污染进行修复的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分离、物理吸附、物理稳定等。8.2.1物理分离技术物理分离技术是指利用物理方法将污染物从污染介质中分离出来的技术。常用的物理分离技术包括筛选、离心、过滤等。8.2.2物理吸附技术物理吸附技术是指利用吸附剂对污染物进行吸附的技术。常用的物理吸附技术包括活性炭吸附、沸石吸附等。8.2.3物理稳定技术物理稳定技术是指通过改变污染物的物理性质,使其稳定在环境中,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常用的物理稳定技术包括固化、稳定等。8.3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对环境污染进行修复的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化学氧化、化学还原、化学沉淀等。8.3.1化学氧化技术化学氧化技术是指利用氧化剂将污染物氧化为无害物质的技术。常用的化学氧化技术包括过氧化氢氧化、臭氧氧化等。8.3.2化学还原技术化学还原技术是指利用还原剂将污染物还原为无害物质的技术。常用的化学还原技术包括硫酸亚铁还原、亚硫酸钠还原等。8.3.3化学沉淀技术化学沉淀技术是指通过加入沉淀剂,使污染物形成沉淀,从而降低其在环境中的浓度的技术。常用的化学沉淀技术包括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铁沉淀等。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污染类型和程度,合理选择和运用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是实现生态修复目标的关键。同时研发新型生态修复技术与设备,提高修复效果和效率,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第九章生态修复项目管理与监管9.1项目策划与管理生态修复项目的策划与管理是保证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项目策划阶段主要包括项目目标的确立、项目范围的界定、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以及项目预算的编制。项目管理则涉及项目组织架构的建立、项目进度控制、项目质量控制、项目成本控制以及项目风险管理和沟通协调等方面。在项目策划阶段,需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的生态环境特点、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确立明确、可行的项目目标。项目范围应涵盖生态修复的区域、修复类型以及修复措施等。项目实施方案应详细阐述修复技术路线、施工方案、环境保护措施等,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建立高效的项目组织架构,明确各参与方的职责和权益。项目进度控制需保证项目按照既定计划推进,对于可能影响进度的因素要及时调整和应对。项目质量控制应关注修复工程的质量标准,保证修复效果达到预期目标。项目成本控制需合理分配预算,严格控制各项开支,防止资源浪费。同时项目风险管理应贯穿整个项目周期,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应对。沟通协调是项目成功的关键,需加强与各相关方之间的沟通,保证项目顺利实施。9.2项目实施与监督项目实施阶段是生态修复项目落地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施工准备、施工实施和工程验收三个阶段。在施工准备阶段,需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保证其熟悉生态修复技术要求和施工规范。同时要对施工所需设备、材料进行检查,保证其符合相关标准。还需建立健全施工安全管理制度,保证施工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施工实施阶段,要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保证修复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其遵守施工规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要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监督,保证其有效实施。工程验收阶段,要组织专家对修复工程进行验收,评估修复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验收合格后,需对修复工程进行维护管理,保证其长期稳定运行。项目监督主要包括对项目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方面的监督。监督过程中,要定期对项目进行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跟踪整改效果。同时要加强对项目参与方的监督,保证其履行合同义务,保证项目顺利进行。9.3项目效果评价与监测生态修复项目效果评价与监测是评估项目成果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要根据项目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对修复效果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评价指标应涵盖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系统功能、社会经济效应等方面。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项目实施前后的变化,以客观反映生态修复效果。要建立项目监测体系,对修复工程的运行情况进行长期监测。监测内容应包括生态环境指标、工程设施状况、社会经济效应等。监测频率应根据项目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保证能够及时发觉和解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