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手册_第1页
农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手册_第2页
农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手册_第3页
农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手册_第4页
农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手册TOC\o"1-2"\h\u13183第一章引言 2252131.1编写目的 286291.2编写依据 395781.3适用范围 39313第二章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3242312.1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概述 3189462.2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4149412.3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43893第三章农业信息化战略目标 4100853.1战略愿景 5167283.2近期目标 561213.3中长期目标 5809第四章农业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681904.1政策法规建设 6275064.2标准体系建设 6107914.3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的实施 713830第五章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7309475.1通信网络建设 73985.2数据中心建设 896515.3农业信息化终端设备普及 810503第六章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 944056.1平台架构设计 9322176.1.1技术架构 954586.1.2业务架构 940756.1.3数据架构 1044876.2服务内容规划 10233366.2.1农业生产服务 10273516.2.2农产品流通服务 10118496.2.3农业服务管理 1091896.3平台运营管理 10319766.3.1组织架构 1059596.3.2制度建设 1079726.3.3技术支持 11279256.3.4数据安全 11213366.3.5用户服务 1128219第七章农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开发 11150397.1应用系统需求分析 11110367.2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 1140867.3应用系统集成与测试 1222662第八章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1237628.1人才培养与引进 1274298.2人才培训与激励机制 13323108.3人才队伍评估与优化 136680第九章农业信息化项目管理与评估 1372309.1项目管理流程 1361099.1.1项目立项 13216269.1.2项目规划 14120669.1.3项目实施 14207029.1.4项目验收与交付 14279069.2项目评估方法 1444159.2.1经济效益评估 1411479.2.2技术评估 14279349.2.3社会效益评估 1414389.2.4项目管理水平评估 14144849.3项目持续改进 1539079.3.1建立项目后评价机制 15198889.3.2加强项目团队培训 15223829.3.3完善项目管理制度 1514899.3.4深化项目合作与交流 151990第十章农业信息化战略实施与监测 151913310.1实施策略 15583210.1.1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152598910.1.2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151936210.1.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5856910.1.4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161890810.1.5强化宣传推广 161937610.2监测指标体系 161105310.2.1建立农业信息化监测指标体系 16716210.2.2制定监测方法与流程 16850610.2.3建立监测数据库 161489910.2.4开展监测评价 16974510.3持续改进与调整 162746610.3.1建立反馈机制 161474010.3.2优化政策法规 16294810.3.3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172335310.3.4深化合作与交流 172655510.3.5强化监测与评价 17第一章引言1.1编写目的本《农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手册》的编写目的在于,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套全面、系统、可操作的规划指导。通过梳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关键要素,为部门、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相关主体制定农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1.2编写依据本手册的编写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政策法规:遵循国家关于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要求,保证规划内容的合规性。(2)国内外研究与实践:借鉴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结合我国实际需求进行整合与创新。(3)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为规划制定提供前瞻性指导。(4)农业产业链环节:充分考虑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化需求,实现产业链整体优化。1.3适用范围本《农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手册》适用于以下范围:(1)部门:为部门制定农业信息化政策、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2)农业企业:为企业制定农业信息化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益提供指导。(3)科研机构:为科研机构开展农业信息化研究、技术研发和咨询服务提供支持。(4)其他相关主体:包括农业合作社、农业服务组织等,为其提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参考。第二章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2.1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概述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政策层面,国家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实践层面,各级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国范围内农村宽带网络、物联网、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坚实基础。(2)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各级农业部门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市场信息服务、农村电子商务等工作,提高了农业服务水平。(3)农业信息化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4)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取得进展。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农业信息化人才素质,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2.2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农业信息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均衡。部分地区农村宽带网络、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农业信息化进程。(2)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部分农业部门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农民需求。(3)农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地区和领域农业信息化应用程度较高,而另一些地区和领域则相对落后。(4)农业信息化人才短缺。农业信息化人才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难以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2.3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1)基础设施建设将逐步完善。国家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农村宽带网络、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将不断加强,为农业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撑。(2)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将日益健全。农业部门将加大投入,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满足农民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3)农业信息化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拓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领域将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4)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将得到加强。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业信息化人才素质,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5)农业信息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农业信息化将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助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第三章农业信息化战略目标3.1战略愿景我国农业信息化战略愿景旨在构建一个全面、高效、智能的农业信息化体系,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生产、管理、服务和营销的数字化转型。具体而言,战略愿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2)提升农业管理水平: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农业资源、环境、市场等信息的实时监测与分析,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3)优化农业服务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农业服务模式,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4)拓宽农业营销渠道: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3.2近期目标近期目标是指在短期内,我国农业信息化战略实施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建设,提升网络覆盖率,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坚实基础。(2)推广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力度,推广成熟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水平。(3)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提高农民信息化素养,为农业信息化战略实施提供人才保障。(4)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政策体系: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农业信息化战略实施提供政策支持。3.3中长期目标中长期目标是指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农业信息化战略实施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整合各类农业数据资源,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2)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智能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提升农业服务水平:创新农业服务模式,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4)建立农业现代化管理体系:构建农业现代化管理体系,实现农业资源、环境、市场等信息的实时监测与分析,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5)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高农业经营效益。(6)打造农业品牌: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7)实现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通过信息技术,推动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第四章农业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4.1政策法规建设农业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策法规建设是保障农业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政策法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农业发展需求,明确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政策支持。(2)完善农业信息化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创新,制定涵盖农业信息化各个领域的政策文件,如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3)加强农业信息化立法工作。推动农业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法律责任,保障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4)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政策执行机制。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和评估,保证政策效果得到充分发挥。4.2标准体系建设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标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根据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构建涵盖农业信息技术、产品、服务、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标准体系框架。(2)加强农业信息化标准制定。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农业信息化相关标准,保证标准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3)推进农业信息化标准实施。加强对农业信息化标准实施的宣传、培训和监督,保证标准得到有效执行。(4)完善农业信息化标准修订机制。根据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新情况、新需求,及时修订和完善农业信息化标准,保持标准的时效性。4.3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的实施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的实施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为保证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的顺利实施,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的实施得到有效推进。(2)完善实施机制。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的实施、监督、评估机制,保证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的有效性。(3)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农业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提高社会各界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4)强化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熟悉农业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的专业队伍,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第五章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5.1通信网络建设通信网络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信息化推进的效率与效果。在农业信息化通信网络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需求,制定全国农业信息化通信网络规划,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阶段,分步推进。(2)标准化建设,互联互通。遵循国家相关标准,保证通信网络设备、技术、协议的标准化,实现各级农业部门、农业企业、农村居民等信息节点的互联互通。(3)安全可靠,稳定高效。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保证农业信息安全传输;采用先进技术,提高通信网络稳定性和传输效率。具体建设内容包括:(1)光纤网络建设:加快农村光纤网络覆盖,提高光纤接入能力,为农业信息化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基础。(2)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推进农村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提高移动网络接入速度,满足农业信息化移动办公、在线监测等需求。(3)卫星通信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卫星通信资源,为偏远地区农业信息化提供补充通信手段。5.2数据中心建设数据中心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关键支撑,承担着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和应用等任务。在农业信息化数据中心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资源整合,共享利用。整合各级农业部门、农业企业、农村居民等数据资源,实现数据共享,提高数据利用效率。(2)安全可靠,保障数据安全。加强数据中心安全管理,保证数据存储、传输、处理等环节的安全可靠。(3)先进技术,提高数据处理能力。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提高数据挖掘、分析和应用能力。具体建设内容包括:(1)数据中心硬件设施建设:配置高功能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硬件设施,满足农业信息化数据存储、处理需求。(2)数据中心软件平台建设:开发完善的数据管理、分析、应用软件平台,实现数据的快速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3)数据中心运维管理:建立健全数据中心运维管理制度,保证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和维护。5.3农业信息化终端设备普及农业信息化终端设备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普及程度直接影响到农业信息化成果的应用。在农业信息化终端设备普及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注重实用性,满足农业需求。根据农业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终端设备,保证设备的功能和功能满足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等需求。(2)经济适用,降低成本。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经济条件,选择性价比高的终端设备,降低农业信息化成本。(3)培训推广,提高应用水平。加强农业信息化终端设备的使用培训,提高农民、农业技术人员等的应用水平。具体普及内容包括:(1)计算机设备普及:推广计算机在农村地区的普及,提高农民计算机操作能力,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基本条件。(2)移动终端设备普及:推广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方便农民随时随地获取农业信息。(3)智能农业设备普及:推广智能农业设备,如智能温室、智能灌溉系统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第六章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6.1平台架构设计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架构设计是保证平台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以下是对平台架构设计的详细阐述:6.1.1技术架构技术架构应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基础,构建一个开放、可扩展、安全可靠的平台。具体包括:(1)基础设施层: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等硬件资源;(2)平台服务层: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挖掘等核心功能;(3)应用服务层:提供各类农业信息化应用,如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分析、农业电子商务等;(4)用户界面层:为用户提供便捷、友好的操作界面。6.1.2业务架构业务架构应涵盖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业服务等多个环节,具体包括:(1)农业生产管理:包括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环节;(2)农产品流通管理:包括仓储、物流、销售、追溯等环节;(3)农业服务管理:包括农业技术、金融、保险、政策咨询等环节。6.1.3数据架构数据架构应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具体包括:(1)数据采集:通过物联网设备、移动应用等渠道,实时采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等环节的数据;(2)数据存储: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保证数据的高效存储;(3)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整合等处理,提高数据质量;(4)数据挖掘:运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挖掘数据中的价值信息。6.2服务内容规划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服务内容规划应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和农业服务等领域,以下为具体规划:6.2.1农业生产服务(1)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如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等;(2)实时监测农业生产环境,如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3)提供农业生产数据统计分析,帮助农民优化生产决策。6.2.2农产品流通服务(1)提供农产品市场行情、价格走势等信息;(2)实现农产品在线交易、物流配送等功能;(3)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保障消费者权益。6.2.3农业服务管理(1)提供农业金融服务,如贷款、保险等;(2)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帮助农民了解政策、享受政策;(3)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6.3平台运营管理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运营管理是保证平台稳定、高效运行的重要环节,以下为具体运营管理措施:6.3.1组织架构设立专门的管理团队,负责平台的日常运营、维护和技术支持。6.3.2制度建设制定平台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操作流程、应急预案等。6.3.3技术支持定期对平台进行技术升级,保证平台功能的完善和功能的稳定。6.3.4数据安全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保证数据的安全存储、传输和处理。6.3.5用户服务设立客服部门,为用户提供咨询、解答、技术支持等服务,保证用户满意度。第七章农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开发7.1应用系统需求分析农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开发的第一步是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明确系统所需实现的功能、功能指标、用户需求以及系统运行的约束条件。以下是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1)功能需求:根据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明确应用系统应具备的核心功能,如信息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信息发布、决策支持等。(2)功能需求:分析应用系统的功能指标,包括响应时间、处理速度、数据存储容量、系统稳定性等。(3)用户需求:深入了解农业从业人员的操作习惯、使用场景和业务需求,为应用系统设计提供依据。(4)系统约束:分析系统运行的环境、硬件设备、软件平台等,保证应用系统在实际环境中的可用性。7.2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以下是设计与开发的主要内容:(1)系统架构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应用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硬件、软件、网络等方面的布局。(2)模块划分:将应用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子模块,明确各模块的功能、输入输出关系及接口定义。(3)数据库设计:根据业务需求,设计合理的数据库结构,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安全性。(4)界面设计:充分考虑用户操作习惯,设计简洁、易用的界面,提高用户使用体验。(5)编码实现:采用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实现应用系统的各项功能。(6)系统优化:对应用系统进行功能优化,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7.3应用系统集成与测试完成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后,需要进行系统集成与测试,保证系统在实际环境中的稳定运行。以下是集成与测试的主要内容:(1)硬件集成:将应用系统所需的硬件设备进行连接和调试,保证硬件设备的正常工作。(2)软件集成:将应用系统各模块进行整合,保证各模块之间的接口关系正确。(3)功能测试:对应用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测试,验证其正确性和稳定性。(4)功能测试:对应用系统的功能指标进行测试,保证其满足实际应用需求。(5)安全测试:对应用系统的安全性进行测试,防止数据泄露、恶意攻击等风险。(6)用户测试:邀请实际用户参与测试,收集用户反馈,进一步优化应用系统。(7)系统部署:将应用系统部署到实际环境中,进行现场调试和优化,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第八章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8.1人才培养与引进农业信息化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关键。在人才培养与引进方面,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职业院校,开展针对性的农业信息化专业教育,培养具备信息技术、农业管理和农业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2)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引进。充分利用国内外人才资源,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农业信息化专家,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3)加强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共同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通过产学研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8.2人才培训与激励机制(1)制定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训计划。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开展分类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2)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专项奖金、职称晋升、职务晋升等多种方式,激发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创新活力和积极性。(3)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交流与合作。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技术研讨等活动,促进农业信息化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整体水平。(4)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农业信息化人才提供良好的办公条件、科研平台和职业发展空间,增强其归属感和成就感。8.3人才队伍评估与优化(1)建立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评估体系。从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多个维度,对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进行评估,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依据。(2)定期开展人才队伍评估。通过定期评估,了解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的现状和问题,为人才队伍优化提供参考。(3)实施人才队伍优化策略。针对评估中发觉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加强培训、调整人员结构等,优化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4)建立人才队伍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农业信息化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人才队伍结构,保持人才队伍的活力和竞争力。第九章农业信息化项目管理与评估9.1项目管理流程农业信息化项目管理流程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达成预期目标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农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主要流程:9.1.1项目立项项目立项是农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首要环节。此阶段需明确项目的目标、任务、投资预算、实施周期等要素,并编制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需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批。9.1.2项目规划项目规划阶段主要包括项目目标的确立、项目范围的界定、项目资源的配置、项目进度安排等。此阶段需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项目的可行性、技术路线、经济效益等。9.1.3项目实施项目实施阶段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环节。此阶段需按照项目计划,组织项目团队,开展项目实施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项目任务分解:将项目目标细分为具体的任务,明确任务的责任人和完成时间。(2)项目进度控制:监控项目进度,保证项目按计划推进。(3)项目成本控制:合理控制项目成本,保证项目投资效益。(4)项目质量保证: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质量指标达到预期要求。9.1.4项目验收与交付项目验收与交付是项目管理的收尾阶段。此阶段需对项目成果进行验收,保证项目达到预期目标。验收合格后,将项目成果交付给用户。9.2项目评估方法农业信息化项目评估是对项目实施过程和成果的全面评价,以下为几种常用的项目评估方法:9.2.1经济效益评估经济效益评估是对项目投资回报的评估。通过对比项目实施前后的经济效益,评价项目的投资效果。9.2.2技术评估技术评估是对项目技术水平的评价。通过分析项目的技术创新点、技术成熟度等方面,判断项目的技术水平。9.2.3社会效益评估社会效益评估是对项目在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价。主要包括项目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等方面的贡献。9.2.4项目管理水平评估项目管理水平评估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管理水平、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为项目改进提供依据。9.3项目持续改进农业信息化项目持续改进是提高项目效果、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以下为项目持续改进的主要措施:9.3.1建立项目后评价机制项目后评价是对项目实施过程和成果的全面回顾,通过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后续项目提供借鉴。9.3.2加强项目团队培训项目团队培训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关键。通过定期开展培训,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素质和协作能力。9.3.3完善项目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通过完善项目管理制度,规范项目管理流程,提高项目实施效果。9.3.4深化项目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