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含解析_第1页
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含解析_第2页
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含解析_第3页
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含解析_第4页
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8-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先秦时期的思想——“百家争鸣”2.流派及主见(1)儒家时期人物主见春秋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①核心是“eq\x(05)仁”,即“爱人”②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疼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随意刑杀③主见“克己复礼”,希望复原西周的eq\x(06)礼乐制度④首创私人讲学,主见“eq\x(07)有教无类”战国孟子①发展孔子的“仁”,主见实行“eq\x(08)仁政”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③伦理观上,主见“eq\x(09)性本善”④提倡“养浩然之气”⑤“天道”与“人道”统一荀子①主见施政用“eq\x(10)仁义”和“王道”,杂以霸道,礼法并施②强调人民群众的力气,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③伦理观上,提出“人之性恶”④提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2)道家时期人物主见春秋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eq\x(11)道”,强调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②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是运动的,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③提出“eq\x(12)无为而治”的政治主见,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志向社会战国庄子“齐物”“逍遥”: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eq\x(13)逍遥”(4)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翟,主见“兼爱”“非攻”“节俭”“尚贤”。3.影响(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eq\x(15)思想解放运动。(2)逐步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战国时期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eq\x(01)司南”。(2)商周时期在冶金中广泛运用木炭,春秋战国时期运用硫磺和硝石,这为火药的独创奠定了基础。(3)夏朝出现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2.汉字的起源(1)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洁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2)商朝出现的eq\x(02)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3.绘画艺术(1)远古时代,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2)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4.文学艺术(1)《诗经》①内容eq\b\lc\{\rc\(\a\vs4\al\co1(a.收录了西周初年至\o(□,\s\up1(03))春秋中叶的三百多首诗歌。,b.分为《风》《雅》《颂》三部分。))②特点eq\b\lc\{\rc\(\a\vs4\al\co1(a.句式以\o(□,\s\up1(04))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b.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2)楚辞②代表:屈原的《eq\x(08)离骚》《九歌》《天问》等。③影响:楚辞体称为“eq\x(09)骚体”,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问题探究1]孟子提倡的“仁政”与孔子提倡的“仁”相同吗?提示:否。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洁继承,它从孔子“仁”的精神动身,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漫画解史]孔子创办私学[易错点拨]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问题探究2]如何理解道家的“无为而治”?提示:老子提倡政治上“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见既敬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主动无为”的哲学观。[问题探究3]韩非子的“法治”等同于“依法治国”吗?提示:否。韩非子的“法治”不是“依法治国”,而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中心集权,刑律成为镇压人民、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巧法妙记]用“一、二、三、四”巧计百家争鸣[归纳总结]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易错点拨]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但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互动探究史料研读主题1杀身成仁、以仁孝治国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二“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三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王霸》[教你读史]史料一“为政以德”体现了儒家孔子的“德政”治国理念。史料二反映了孟子的主见“仁政”,让农夫得到土地,勿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罚,体现了以民为本的德政思想。史料三中孟子的“君民关系”和荀子的水与舟的比方以及“三得”说体现了他们的思想,理解引文的含义是解读史料的关键。[史料运用](1)依据三则史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儒家治国理念的主动性与保守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依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缘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主动性:儒家的“仁”“仁政”“民本”思想,对于缓和阶级冲突,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主动的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见,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但其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中是无法真正实现的。保守性:儒家的“礼”等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2)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斗争和改革古制,孔子复原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见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须要;而法家的中心集权、严刑峻法等主见却适应了时代要求,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先秦时期儒家代表思想的比较项目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冲突,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主题2“异国纷呈”的治国思想——“百家争鸣”一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敬爱己,不行得也。——《荀子》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韩非子》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二韩非与其他法家人物都具有一种极端独裁的秩序观。关于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不存在发表私人看法的空间。法律是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而发布的东西,加以广泛宣扬和坚决地推行,它就会使人民去做他们本不愿做的事,如努力工作和战斗。这样,百姓的看法在体制中就没有存身之处了。在法家的思想中,没有哪条法律凌驾于或独立于统治者意愿。——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教你读史]史料一中的三段话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三家的思想主见。理解文言语句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段体现了儒家的“仁义”、以德服人的思想;其次段体现了法家主见加强君权,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第三段体现了墨家“兼爱”思想。史料二为后人的历史评论,反映了法律是君办法志的体现、不考虑人民意愿的特点。[史料运用](1)儒、法、墨三个学派在君民关系和治国策略上的主见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法家思想对战国时期政治形势的影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儒家:主见民贵君轻,提出以德治国的策略。法家:主见加强君权,提出以法治国的策略。墨家:主见兼爱,提出尚贤、尚同的治国理念。(2)促进各国变法和富国强兵;有利于建立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诸子百家中针锋相对的观点(1)在治国上,儒家主见“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见法治,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见“性本善”,而荀子主见“性本恶”。(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见“制天命”,而老子主见“顺自然”。(4)在人生看法上,儒家主见主动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见“逍遥”的人生看法,强调“超脱”。高考研析把握考向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时间题号时间题号2024全国卷Ⅲ,242024全国卷Ⅰ,40全国卷Ⅱ,242024全国卷Ⅲ,241.(2024·全国卷Ⅲ)“教民敬爱,莫擅长孝;教民礼顺,莫擅长悌;移风易俗,莫擅长乐;安上治民,莫擅长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C.郡县制 D.察举制学问考查儒家思想的历史渊源实力考查调动运用学问说明历史信息素养考查历史说明、家国情怀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的“孝”“悌”等思想都受到宗法观念的影响,其产生的制度渊源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A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族联盟首领产生的方式,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郡县制是对地方实行有效统治的行政管理制度,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察举制是汉代起先实行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2.(2024·全国卷Ⅲ)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改变。促成这一改变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运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学问考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化实力考查调动、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素养考查唯物史观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汉字的运用更为广泛和频繁。为了书写便利,人们对文字的丰富、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使文字由繁到简,故A项正确。书写材料不同未必会影响文字字形的改变,故B项错误;字形的改变是为了书写便利,而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故C项错误;“书同文”是在秦统一全国后推行的,故D项错误。3.(2024·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指责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白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志向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学问考查古代儒者的政治诉求实力考查考查学生相识和分析历史现象的实力及对有效信息合理解读的实力素养考查历史说明、家国情怀答案C解析古代儒家学者指责现实政治的目的是对君主进行规劝,这不能说明儒者不能适应现实政治,A项错误;古代儒家学者中有很多思想家主见进行社会变革,如汉代的董仲舒,B项错误;古代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常把尧和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这是对志向政治模式的追求,C项正确;以尧、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不等于复古,D项错误。考向分析:先秦时期文化成就主要表现为“百家争鸣”,尤其是儒家思想的产生、以《诗经》《离骚》为代表的先秦文学和文字的演化等。高考题多以供应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的形式考查这一时期的文化,并渗透着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预料1借助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资料,考查唯物史观(2024·江西吉安五校联考)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改变表明编者()A.注意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答案C解析《国语》记载了各国公卿之“语”,侧重公卿的言论,《战国策》主要记载游士之“策”,主要是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见和外交策略。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崛起,侧重点由公卿转向游士,体现了社会权力由贵族向士阶层转移,即社会权势的变动,故C项正确。《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史书体例的创新,《战国策》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不能算是创新,故A项错误;两本史书不是法家著作,不能体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故B项错误;两本史书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