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练习-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1页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练习-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2页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练习-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3页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练习-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4页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练习-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1.有学者指出,在中国古代所有的生产工具里,农具的数量一直占据首位,在农具中又以整地农具居多。下列使我国的整地农具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并且开始定型化的标志是()A. B.

C. D.2.下列经济现象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在某些地方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

②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

③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夜市

④出现了技术比较先进的“灌钢法”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 D.④①②③3.在西汉长安城遗址内共发掘了50座窑址,其中37座位于西北角的“西市”及其附近。根据窑址内的遗存判断,33座为烧制陶俑的窑,4座为铸铁窑(如图)。另外,在相家巷村附近还发现大量铸造五铢钱的陶范。据此可推知,西市附近的手工业

A.满足了东市和西市的市场需要 B.奠定了长安的经济地位

C.促进了长安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绝大部分为官营手工业4.下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从图中我们能读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①牛耕在当时得到了推广

②铸铁业是当时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③东汉绘画技术高超

④东汉精耕细作技术得到提高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5.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手工业分布示意图。该时期是(

)

​​​​​​​A.汉代 B.唐代 C.明代 D.清代6.《国语•晋语》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民食力,工商食官。”这段记载反映出当时()A.“工商食官”格局已突破 B.严格的社会等级仍然存在

C.“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D.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兴盛7.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8.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9.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到战国末期,黄河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黄河更是“河水高于地上”,下游地区水患频繁,引发土壤沙化和盐碱化。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A.生产工具的改进 B.争霸战争频繁 C.人口的大量迁移 D.大量开垦土地10.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11.殷墟考古发掘中,曾经在一个坑内集中出土一千多把石刀,另有坑内出土440把石镰和78件蚌器,由此可推测商朝()A.尚未进入青铜时代 B.家庭手工业很发达 C.农业采取集体劳作 D.开始出现贫富分化12.如表是中国古代早期农具对比表。该表反映的主要信息是()耕作方式时间(天)面积(担田)锄耕11木牛14牛耕114A.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到全国 B.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C.牛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D.封建小农经济得以确立13.西汉中期,各种铁制的犁铧、耧、锄、镰、斧、锯、刀、锤等农业生产用具普遍地取代了青铜器,并且推广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这可从侧面说明当时()A.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B.内外经济交流频繁 C.国内经济整体发展 D.耕犁技术逐渐成熟14.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载:“秦汉时期,广大的半农半牧区的农业获得了发展;落后的江南地区也获得了一定的开发,从而扩大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地区。”这反映出秦汉时期()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农耕面积有所扩大 C.农牧区域均衡发展 D.农业技术不断提高15.如图所示耕作工具(铁犁)和耕作方式(牛耕)形成是在()

A.夏商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两汉时期 D.唐朝16.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17.考古工作者在江苏邳县刘林、大墩子村和新沂县花厅村等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墓葬内,发现有装饰品随葬现象。这些装饰品采用玉、松绿石和象牙等珍贵原料,耗费较多劳动力而制成。据了解,江苏境内并不产玉,邻省山东泰山等地才是玉的产地。这表明当时()A.社会等级分化日益明显 B.私有制占主导地位

C.玉器加工技术世界领先 D.商品交换现象出现18.牛耕逐渐普及全国是在()A.秦朝 B.汉代 C.唐代 D.宋朝19.《三国志•魏书•韩暨传》载:“(韩暨)徒监冶谒者。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用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这主要表明()A.中国古代冶炼材料发生革新 B.水排大大提高了冶炼的效率

C.水排促使冶炼技术走向成熟 D.冶铁业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下图所示是某老师上课所使用的一页幻灯片,该老师使用它讲解的主题可能是()

A.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B.中国古代农作物的起源

C.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D.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21.(25分)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明和积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是一个民族应当具备的博大胸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般通史的写法偏重于政治史,但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因为文明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文明的各种要素的发展不平衡,在综合考察的同时还必须有重点,重点就是不同时期不同的标志性文明成果。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秦汉士人面对政治权势时,往往流露出程度不同的怯懦和奴性。这实在是政治大格局使然。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就此而贬低秦汉思想的境界与价值。思想家在时代所提供的有限舞台上,依然演出了精彩纷呈的节目,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

——孙家洲《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

材料三

对于外来文明,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接纳力和融合力。汉唐时代,众多的外来文明落脚中华大地,融入中华文明……从明中叶至清末,中西文明有两次大规模的接触和交流,特别是后一次的接触,引发和加速了中华文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时期的标志性文明成果。(6分)(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以董仲舒为例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10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佛教是如何“融入中华文明”的?与之相比,清末中西文明的“接触与交流”具有怎样的鲜明特点?(9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扬州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处于长江与运河“T”字型交汇处,沟通南北的运河要道和连接东西的长江是其生长发展的命脉所在。扬州居南北交通枢纽和明清两淮盐业中心的地位,使其成为沟通南北东西贸易的“四汇五达之衢”,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四方舟车、商贾荟萃,商业高度繁荣。不仅如此,运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从唐朝开始,扬州就成为东南漕粮转运京师的咽喉,一直至清中叶。为了保证漕粮能顺利运达京师,历代王朝都加强对扬州的统治,并不惜巨资和代价对运河进行疏浚、整治,以保证国家命脉--运河的畅通,从而也确保了扬州在漕运中的咽喉地位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

何一民

材料二

曼彻斯特的真正崛起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事。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到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已达99家。自1780年后的四十年中,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也是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1830年建成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最早被清政府派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1866年)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计三千人,女多于男。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织机万张,刻不停梭。每机二三张以一人司之。计自木棉出包时,至纺织染成,不逾晷刻,亦神速哉?”那时的曼彻斯特已从旧集镇发展为英国有数的大城和世界棉纺工业之都。

--摘编自百度百科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扬州城市发展的特点及背景。

(2)根据二概括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近代扬州和曼彻斯特一衰一兴的原因。

1.答案: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是中国古代古代耕犁技术成型的标志,故的正确。

A明显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B出现在汉代,排除。

C是播种工具,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演进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开始定型化的标志。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再现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较低。2.答案:B①挽犁出现于唐代;

②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

③夜市出现于宋代;

④灌钢法出现于南北朝时期;

因此顺序为:①④③②;

故选:B。

本题以经济现象排序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农耕、冶金、明清时期商业发展以及古代市的变迁等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本题考查对农耕、冶金等知识点的掌握,在解答题目时,要掌握材料中具体事件的具体出现时间。3.答案:D由材料可知,长安西市集中了烧陶、铸铁、铸币等手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盐铁官营、铸币权也收归政府,可知材料中西市的手工业部门以官营为主,D项正确;

官营手工业以满足政府和贵族需要为主,不作为商品向市场供应,排除AC项;

材料中没有将长安与其他地方作比较,排除B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手工业,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西汉手工业的把握。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手工业,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4.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材料的解读。图片显示的是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这种二牛抬杠式耕作方式在东汉得以推广,故①正确;由当时使用的工具为铁犁,可知②正确;从绘画的形式和内容看,绘画形象生动,故③正确;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体现了耕作技术的进步,故④正确。由此可知,ABC不对,故选D。5.答案:A从地图上可以判断,当时疆域辽阔,国家统一,手工业主要集中于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因此可以判断出是汉朝,A项正确。

其他朝代都不符合,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代的手工业和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考生可根据材料地图内容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代的手工业和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6.答案:B材料“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民食力,工商食官”体现了公、大夫、士等之间仍有严格的社会等级,故B正确;

材料恰恰体现的是“工商食官”,排除A;

C是汉朝,D是明清的商帮,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生可根据材料“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民食力,工商食官”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7.答案:DA.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的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的生产几乎不涉及市场,排除A;

B.所给材料没有比较,看不出有减少犁耕依赖的现象,排除B;

C.材料没有体现生产的是哪些商品,也不能得出C项结论,排除C;

D.从所给图示看,江南的农业在肥料、播种等方面所占支出很大,从而说明注重精耕细作,故答案为D。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与特点。

我国的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规模很小、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简单落后、生产收益低的经济形态,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的特点主要有:其一,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其二,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其三,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其四,稳定性和脆弱性。

其五,封闭性和落后性。

其六,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本题以图表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从图中比例分布得出结论:江南的农业在肥料、播种等方面所占支出很大。8.答案:D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知D项正确。

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考查田庄农业的耕作方式。

早期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耜耕)到铁犁牛耕的三个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生产的变化。土地制度则经历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私有制三个发展阶段。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精耕细作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田庄式经营指古代的大地主用自己的土地组建田庄,在里面让农民进行集体耕种,其最大的特点是自给自足。9.答案: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故A正确。

B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保护迁出地的环境,排除C。

D包含在A中,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解题思路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0.答案:A结合所学可知,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石器锄耕是奴隶社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封建社会的耕作方式,因此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解题的关键是对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所处的阶段的把握。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答案:C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了商代农具的集中保管,这反映了当时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故C项正确。

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和贫富分化,故A、D两项均错误。

家庭手工业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技术。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题思路材料的主旨,得出体现了商朝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

本题以殷墟考古发掘成就为背景材料考查商朝农业耕作技术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解题思路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答案:C表格中的数据表明采用牛耕技术耕作效率大为提高,这说明牛耕是中国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C正确。

在表格中无法体现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到全国、封建小农经济得以确立,排除A,D两项。

采用牛耕能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这不是表格所要强调的,排除B。

故选:C。

本题以表格形式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需要结合牛耕的作用解题思路,注意解读表格。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表格信息的解读与解题思路,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解题思路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3.答案:C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内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铁农具都普遍地取代了青铜器,说明当时国内经济整体发展,故C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融合,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涉及的是内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均是中国国内,没有体现体现“外”,故B项错误。

耕犁技术逐渐成熟是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需要掌握西汉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白内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工具的改进意味着经济在整体发展。

本题考查对西汉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解题思路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4.答案:B从材料中的“广大的半农半牧区的农业获得了发展”“落后的江南地区也获得了一定的开发”等信息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农业得到发展,农耕面积有所扩大,故B正确。

A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C中的“均衡发展”、D中的“农业技术”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广大的半农半牧区的农业获得了发展”“落后的江南地区也获得了一定的开发”。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中国古代史上,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不仅从中原地区向江南地区扩展,还向边疆地区扩展,向广大的半农半牧区扩展。15.答案: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出现,故B正确,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耕作工具(铁犁)和耕作方式(牛耕)”。

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16.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耕技术的进步,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C项的表述与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长期分裂的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发生于秦朝统一后,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战国时”,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西周时‘一人跖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史实。故由设问要求“根本原因是”即可排除由B项所致的A项,故选B。17.答案:D依据材料“这些装饰品采用玉、松绿石和象牙等珍贵原料,耗费较多劳动力而制成。据了解,江苏境内并不产玉,邻省山东泰山等地才是玉的产地”,可以看出江苏并不产玉,墓葬中却有玉装饰品,说明存在商品交换,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等级分化明显,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商品交换现象,并未涉及私有制,排除B项;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技术水平状况,排除C项。18.答案: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牛耕逐渐普及全国,故B正确,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逐渐普及全国”。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19.答案:B由材料“水排……三倍于前”可知,水排鼓风冶铁大大提高了冶炼效率,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冶炼技术的革新,A项错误;C项拔高了水排的影响,排除;水排出现于东汉时期,当时的冶铁业属于官营手工业,而官营手工业不讲求经济效益,D项错误。20.答案:A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图片信息反映的是: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由原始的石制工具到曲辕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A正确;BCD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故选A。21.答案:(1)物质文明:铁犁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政治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精神文明:百家争鸣,私学出现,《诗经》、《楚辞》的出现及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建立。(6分,必须从物质、政治和精神文明三个角度作答,每一个角度最高2分)

(2)观点:秦汉士人在面对政治权势时,虽然流露出一定的怯懦和奴性,但其思想依然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2分)汉武帝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体大体定型。(2分)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并主张以文化的“一统”巩固政治的“一统”。(2分)这些思想和主张,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2分)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其限制君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主观努力。(2分)

(3)历程:佛教在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传入中国,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的组成部分;(1分)魏晋时期,佛教的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2分)儒学对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有所吸收,形成宋明理学。(2分)特点:由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引发;伴随着救亡图存的历程;学习领域由器物至制度再到文化,不断拓展、不断深化:推动了中华文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4分,任答2点即可)(1)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首先,应注意答案的全面性,即“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其次,“物质文明”结合相关所学可从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等角度思考作答,“政治文明”结合相关所学可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等角度思考作答,“精神文明”结合相关所学可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诗经》和《楚辞》等文学成就的产生等角度思考作答。(2)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第一小问“主要观点”,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秦汉士人面对政治权势时,往往流露出程度不同的怯懦和奴性......即便如此......依然......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即可得出“秦汉士人在面对政治权势时,虽然流露出一定的怯懦和奴性,但其思想依然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的结论;第二小问“论证”,结合相关所学可从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其限制君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主观努力等角度思考作答。(3)本题主要考查佛教的传入及晚清时期中西文明的融合,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历程”,结合相关所学可从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魏晋时期,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唐宋时期,儒学对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有所吸收,形成宋明理学等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特点”,结合相关所学可从由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引发、学习领域由器物至制度再到文化、推动了中华文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