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三级答案及解析 基础心理学_第1页
心理咨询师三级答案及解析 基础心理学_第2页
心理咨询师三级答案及解析 基础心理学_第3页
心理咨询师三级答案及解析 基础心理学_第4页
心理咨询师三级答案及解析 基础心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咨询师三级答案及解析

基础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主要考察感觉和知觉的相关知识。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

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同•物体所产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形成的对这•物体的整体的认识。

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

觉却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的知识和

经验的影响。而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2.D

解析:主要考察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脑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是脑的最占

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3.B

解析主要考察视觉中颜色视觉的特性及色觉异常的相关知识。全色盲的人什么颜色都看不见,

他们看世界只能看到明度不同的灰。有色觉缺陷的人对明度非常敏感,他们能分辨很细微的

明度上的差别。

4.D

解析:考察言语活动中枢机制的相关知识。1874年,德国学者威尔尼克发现,顶叶、枕叶、

颜叶交会处的颍上回受到损伤,会影响到患者的言语听觉•这一中枢叫听觉性言语中枢,又

叫威尔尼克中枢。

5.A

解析:考察意志品质的相关知识。与意志的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受暗示性和武断从事。与意

志的果断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和鲁莽草率。与意志的坚韧性相反的品质是虎头蛇尾和执

拗。与意志的自制性相反的品质是怯懦和任性。

6.B

解析:考察睡眠状态的相关知识。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期和快速眼动期。非快速眼动睡眠分

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脑电波的频率较低、波幅较小。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

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叫睡眠锭,在这一阶段里,个体很难被叫醒。第三阶段的脑电波

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更大,出现6波,有时会出现睡眠院。第四阶段的脑电波大多呈现为

6波,称为深度睡眠阶段。这四个阶段大约要经过90分钟左右,此后便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

段。这一阶段△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山现,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

移动,梦境开始出现,这一阶段大约持续5~10分钟。

7.A

解析:考察声音特性的相关知识。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

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由声波的波

形决定。

8.1)

解析:考察各种感觉当中痛觉的相关知识。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性的作用。痛觉的产生告诉

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受到了伤害,发生了病变,给我们一个信号,让我们加以保护。所以,

痛觉具有生物学的意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痛觉最难以适应。

9.D

解析:短时记忆中既有从瞬时记忆转来的信息,也有从长时记忆提取出来的信息,它们都是

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所以,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

10.C

解析:“到旅游胜地旅行,对风景感觉良好”属于知觉范畴;“领导感觉小王是个有前途的

青年“属于思维范畴:“白天进入电影院,眼前感觉一片漆黑“,属于感觉范畴;”初恋的

感觉很美好“属于情绪、情感范畴。

11.D

解析: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木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与尊

严,关注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并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12.B

解析:视觉性言语中枢位于顶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是主管阅读的,这一中枢受到损伤的

患者,能看到字词,却不能理解字词的含义,这种言语缺陷叫失读症。

13.C

解析:色觉异常的人虽然能和正常人一样说出物体的颜色,但是他们看到的是物体的明度,

而不是颜色,因为他们对明度非常敏感,能分辨很细微的明度上的差别,因此他们是靠明度

的差别来“辨别”颜色的。

14:A

解析: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又称为光波。波长低于

380纳米的甩磁波(如紫外线)和波长高于780纳米的电磁波(如红外线),是人的肉眼看

不到的。

15:C

解析:间脑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构成,其中下丘脑是植物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

下重要的神经中枢,它调节着内脏系统的活动。

16:B

解析: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最C感

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成反比。

17:B

记忆过程由识记、保持、I可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构成。

18:C

解析:A选项的内省实验法是构造主义学派的研究方法。B选项的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心理学

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概念。D选项潜意识是指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

德提出的概念。行为主义的观点,在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争论中,也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

论观点,因此本题选C项。

19.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外周神经系统的构造即功能的掌握情况。神经元分

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三种。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

神经机构,它包括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的躯麻神经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

20.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大脑皮质机能定位的掌握情况。大脑皮质的不同区

域有不同的机能。颍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颍上回和颍中回;枕叶以视觉功能为

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级;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额叶

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前额叶,支层和颍、顶、枕皮层之间的琰络

区与复杂的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21: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概念的掌握情况。巴甫洛

夫所探究的条件反射是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

条件反射。

22.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学中感觉适应的掌握情况。视觉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研究者发现,在光的作用卜,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分解,这是对光适应的过程;在暗环境中,

视紫红质又重新合成,这是对•暗适应的过程。不过,视紫红质分解的快,合的慢,所以对光

适应快,对暗适应慢。要保护对暗适应,就要设法不让视紫红质分解,办法就是戴上红色的

眼镜,因为在波长620纳米以上的红光作用下,视紫红质不会分解,所以红光能保护对暗适

应。

23.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听觉的掌握情况。人类听觉的感受性和年龄有关,

20岁以前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提高;6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降低。

24.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注意的特征的掌握情况。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

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叫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和注意的稳定

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即平时所说的分心或思想开小差。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

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做事不能集中注意,总被无

关的对象吸引去,做事的效率会大大地受到影响,这是一种不良的注意品质,应当努力加以

克服。

25.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能力概念的掌握晴况。能力是指顺利、有效地完成

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而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

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FI的的心理过程。性格则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

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素质或天赋是指一个人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

括他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构造和机能的特点,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

26.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需要种类的掌握筲况。从需要产生的角度对需要加

以分类,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又

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它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饮食、休息、求

偶等的需要。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成就、交往等的需要。社会

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所以又叫获得性需要。

27.C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反对构造心理学研究意识的元素.他主张抛开意识,直接研究人的

行为,创立了行为主义。这一学派认为环境对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

论的观点。

28.1)

解析:下丘脑是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重要的神经中枢,它调节着内脏系统的活动,上

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底丘脑调节肌张力,使运动能够正常进行。丘脑是大脑皮

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它对传人的信息进行选择和整合,再投射到大脑皮层

的特定部位。

29.C

解析: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受的最小刺激量叫感受阈限C感

受性是用感受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阈限越低,感受性越强,两者成反比。

30.C

解析: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

及其附近,呈圆锥状,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它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杆体

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只能分辨物体的明

暗和轮廓。

31.A

解析:在声音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叫听觉适应,声音强度太大或作用时间太长,

引起听觉感受性在一定时间内降低的现象叫听觉疲劳。

32.C

解析:大脑的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称为大脑灰质,又叫大脑皮质或大脑皮层。大脑的

内部是髓鞘化了的神经纤维,称为大脑白质。

33.B

解析:在知觉某个物体的时候,总想知道它是什么,实际上就是想用一个词把它表示出来,

如果用词表示出来,那么对这个物体的知觉就变得比较稳固了。在知觉外界物体时,人们总

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理解性。

34.B

解析:影响时间知觉准确性的因素有很多,如分别用视觉、触觉和听觉来估计时间,在估计

的准确度上听觉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

35.1)

解析: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数量叫注意广度,又叫注意范围。注意范

围受制于刺激的特点和任务的难度等多种因素,简单的任务下,注意广度大约是7±2,即5-9

个项目。

36.B

解析: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种。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

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

意从特征上来讲,它何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

系在一起,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37.A

解析: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适应既可引起感受性的

提高,也可使感受性降低。

38.B

解析:知觉是指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知觉是在感

觉的基础上去理解环境中的客体和事件,就如本题所说看见并认识玫瑰花。B项,色觉是指

对颜色的感觉,是感觉中的一种;C项,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知,如苹果的红

色等;【)项,统觉是指知觉内容和倾向蕴含着人们已有的经验、知识、兴趣、态度等。

39.C

解析: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进行认识,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A项,认知过程指信

息加工的过程,既包括感觉、知觉等基本的心理过程,也包括记忆、思维等高级认知过程:B

项,记忆过程属「高级的认知过程;D项,知觉过程是指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并以

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对知觉对象做出解释,知觉以感觉为基础的。

40.C

解析:视觉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是指由明到暗的适应,感受性提高;明适应

与暗适应相反,是指由暗到明的适应过程,在此过程人的感受性下降。

41.C

解析: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反应,应激更强调对刺激的适应,例

如飞机£行时,发动机出现故障,驾驶员动员自己的力量,采取行动的过程。A项,心境是

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B项,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

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D项,焦虑也是指一种情绪,

是由刺激引发的紧张状态,但焦虑不存在适应。

42.A

解析: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征,性格不同于气质,它受社会

历史文化的影响,有明显的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直接反映r一个人的道德风貌,因此有好

坏之分。性格是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既不是心理状态,也不是心理过程。

43.A

解析: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两类。

44.C

解析:根据动机的来源,动机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内在需要引起

的动机,如个体由于认识到学习的意义而努力学习,它可以推动个体对事物有持续的积极性;

外在动机是指人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如为了避免老师责备而学

习。

45.C

解析:人本主义理论相信人有自我实现的能力,强调和谐的治疗关系,在这种和谐的关系中,

求助者无限的〃潜能”便可迸发出来。

46.A

解析:舌尖对甜、舌边前部对咸、舌边后部对酸、舌根对苦最敏感。

47.A

解析:痛觉的产生告诉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受到了伤害.发生了病变,给我们一个信号,

让我们加以保护。所以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也因此最难以适应。

48.B

解析: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

在联系的认识。

49.A

解析:运动性言语中枢位于布洛卡区,在左半球的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位,受到损伤会导

致运动性失语症,即能听懂,不能表达。

50.C

解析:爱和归属的需要是指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以及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

地位的需要。

51.B

解析: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这与进化有关。

52.B

解析:多血质的神经过程特点是强、平衡且灵活,相应地,他们的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活泼

好动,言语、行动敏捷,反应速度、注意转移的速度都比较快;行为外向,容易适应外界环境

的变化,擅交往,不怯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

53.A

解析:气质类型往往由先天决定,〃江山易改,乘性难移〃说的是气质的稳定性,但不是“乘性

不移〃,说明气质具有可塑性。

54.B

解析:人的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活动都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

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故一般把这三类心理现象称为心理过程。

55.B

解析:在整个脑干上分布着一个灰色的、像渔网一样的组织,叫脑干网状结构,它由许多散

布于纵横交错的神经网中的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神经元构成,贯穿于脑干的大部分区域,

其神经纤维弥散性的投射,调节着脑结构的兴奋水平,是凋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56.D

解析: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觉能力弼,感受性就高,感觉能力弱,

感受性就低。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最叫感觉阈限。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后的,

两者成反比。

57.C

解析: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这是由生物进化决定的。

58.B

解析:方位知觉可以以双耳听觉提供的信息为参照,因为从不同方位来的声音,到达两耳的

时间和强度都会有差异。双耳听觉的时间差和强度差就给判断声音的方位提供了线索,时间

和强度的差别越大,方位知觉越清晰.从左右方传来的声音相比了前后或者上下有更大的时

问和强度差异,故更容易判断。

59.C

解析: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言语。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

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言语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

60.1)

解析: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只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

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即心理活动总是指向于、集中于某些对象。所以,注

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并不反映任何事物,也不反映事物的任何属性。

61.C

解析: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称内驱力,或称驱力,

它是生理性的动机。D项,诱因是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

62.B

解析:影响能力发展的遗传因素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素质.或叫天赋,即一个人生来具有的

解剖生理特点,包括他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构造和机能的特点。素质是能力

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

63.B

解析:动物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感觉阶段一无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二、知觉阶段一

灵长目以下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三、思维萌芽阶段一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

64.A

解析:机能主义心理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在美国的心理流派,是美国第•个本土心

理学流派。该学派主张意识是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机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并且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

差异心理学等领域。

65.D

解析:外周神经系统,也称周围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外周部分,它一端与中枢神经系统

的脑或脊髓相连,另一端通过各种末梢装置与机体其他器官、系统相联系。

66.C

解析:巴甫洛夫研究的条件反射是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研究的条件反射是操作条件反射或

工具条件反射。

67.C

解析: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在强光起作用,所以叫明视觉器官°能

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杆体细胞:对弱光敏感,所以叫暗视觉器官,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

和轮廓。

68.C

解析: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是,他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音的听觉。

69.C

解析:嗅觉是最占老的感觉,这是由生物进化决定的。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

70.A

解析:内脏器官的活动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感觉。

71.C

解析:幻想: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72.B

解析:1879年,冯特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实验

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诞生。

73.D

解析: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不对称性称为“单侧化”如左半球的言语功能占优势,负责概念形

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活动;右半球的空间知觉与形象思维活动等功能占优势,如音乐、

美术活动、情绪的表达和识别等。

74.C

解析: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有声波的波形决定,声音参与混合的声

波的性质决定了最终的波形。

75.D

解析:艾宾洛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他采用无意义音节进行记忆实验,

得出一条说明遗忘进程的曲线,称为遗忘曲线。从遗忘曲线来看,遗忘的速率开始很快,岁

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率越来越慢,呈负加速型,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76.A

解析:抽象思维是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过程,或称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抽象

思维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这是思维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人的思维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

77.B

解析:个体意识的形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如清醒和警觉状态、安静和休息状态以

及睡眠状态等,脑活动的状态也因此产生变化。科学家用脑电波的变化作为观察脑的活动的

客观指标。

78.C

解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部位,除传递信息外,也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如膝跳反

射等。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

79.D

解析: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FI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

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包括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激情与应激是情绪

的两种状态。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80.A

解析: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相

当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气质类型是由神经过程的特点决定的,而神经过

程的特点主要是先天形成的、同遗传素质密切相关。因此,气质主要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属性。

二、多项选择题

1.AB

解析:考察基础心理学社会需要的内容的相关知识。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

如求知、成就、交往、赞赏、沟通等的需要。社会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所以又叫获得性需要。休息需要和饮食需要是生理需要。

2.BC

解析:考察基础心理学意志品质的相关知识。意志品质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

性、自制性。

3.ABD

解析:考察基础心理学知觉种类中错觉的相关知识。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

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

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的。

4.ABD

解析:考察基础心理学知觉种类中时间知觉的相关知识。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

顺序性的反应。影响时间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很多,如分别用视觉、触觉和听觉来估计时间,

在估计的准确度上听觉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这是通过我们的感觉通道来估计时间。

活动内容丰富容易对时间低估,活动内容贫乏容易对时间高估,所以活动内容会影响时间知

觉准确性。对所发生的事件所持的态度以及它所引起的情绪也影响对时间的估计。

5.ABD

解析:考察基础心理学情绪情感的种类的激情的特点。激晴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

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

6.AD

解析:考察基础心理学情绪和情感的种类中应激的相关知识。烈和持久的应激反应会损害人

的工作效能,还会造成对许多疾病或障碍的易感状态,在其他致病因素的共I司作用下使人患

病。

7.BC

解析: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有

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

8.ABC

解析: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行动的目的要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C

9.ACI)

解析: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包括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和能力发展早晚

的差异。

10.BC

解析: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1.ABC

解析: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个部分组成。

12.BC

解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含了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的需要,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

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臼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低层次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

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

长寿和精力的旺盛,因而这些需要乂称为生长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地

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i切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

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所以也是生长需要。

13.BC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注意分配概念的掌握情况。在同以时间内,把注意

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叫注意分配。边听讲、边做笔记,自拉自唱

等都是注意分配的例子。注意分配需要满足几个条件:(1)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

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只有这样.人才能把更多的注意指向不太熟

悉的活动,否则注意分配将是不可能的。(2)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没

有内在联系的活动很难同时进行。(3)两种活动如果是在同一感觉道,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

完成的话,这两种活动也很难做到注意分配(一手画圆、一手画方)。

14.ABC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需要与动机概念的紧握情况。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

上产生的(选项A)。由生理需要引起来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叫内

驱力,或叫驱力,它是生理性的动机(选项D),,动机也可以由外部环境条件引起的,如名

誉、地位等等社会因素也可以成为激发个体行为、活动的动机。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

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诱因(选项C)。积极的情绪会推动人去设法获得某种对象,

消极的情绪会促使人远离某个对象,所以情绪也具有动机的作用(选项B)。

15.A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情绪和情感的种类的掌握情况。基本情绪是人和动

物共有的、不学而会的,又叫原始情绪。

16.C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概念的掌握情况。巴甫洛

夫提出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以现实的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一信号

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以语言和词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是

人所特有的。因此“谈虎色变”属于对“老虎”这个词汇产生的生理反应,故属于条件反射,

同时也是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17.AB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学中感觉种类的掌握情况。外部感觉是包括视觉、听觉、嗅

觉、味觉和皮肤感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18.AB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心理学中情绪种类的掌握情况。按情绪的状态,也就是按情

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是一种

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的状态,通常叫做心情。激情则是一种强烈的、爆发

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且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应激是在出现意

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19.BC

解析: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组成。

20.ABC

解析:巴甫洛夫提出了两种信号系统,即第一信号系统(非语言)和第二信号系统(语言)c巴

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动力定型也是巴甫洛夫提出的概念,是人习惯

行为的基础。

21.ABC

解析•:动物也有需要,因为动物也得满足自己的生理要求。需要又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

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社会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动物和人的需要

有本质区别。

22.ABCD

解析: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内驱力由生理需要产生,是生理性的动机。在诱因的作

用下,即使机体内部并没有失去平衡,也会引起活动的动机。情绪也具有动机的作用。

23.AD

解析:无论是从种族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得越早,

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得越晚。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需要叫生长

需要。

24.AB

解析:巴甫洛夫把个体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划分为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四种。

25.BCD

解析: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三个古老的部位,也是

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26.ABD

解析: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错觉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每种错觉的产生都有它特殊的原因,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

错觉就必然会产生,通过主观努力无法克服。

27.ABD

解析:彩色的特性包括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

强度,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

28.ACD

解析: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言语则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

程。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言语要:昔助语言来实现。

29.ABC

解析:定势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心理准备状态会对后边从事的活

动产生影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或者刚刚发生的经验都会使人产生定势,这种定势会影响

到后边从事的感知觉、思维等心理活动,这种影响有时是好的,促进问题解决,有时是坏的,

阻碍问题解决。己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产生定势的原因,并非定势本身。

30.AD

解析: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儿种不同活动的现象叫做注意分

配。注意分配的条件:①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自动

化的程度;②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没有内在联系的活动很难同时进行;

③两种活动不能使用同一心理操作。

31.ABD

解析:影响时间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很多,如分别用视觉、触觉和听觉来估计时间,在估计的

准确性上听觉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活动内容丰富容易对时间低估,活动内容贫乏容

易对时间高估。对所发生的事件所持的态度以及它所引起的情绪也影响对时间的估计。

32.BC

解析: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成就、交往等的需要。社会需要是

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所以又叫获得性需要。

33.ABC

解析:基本情绪的种类有不同的分法,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

基本形式。

34.BC

解析•: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叫智力。按能力的结构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即平常所说的智力,

35.BD

解析:神经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从解剖学上看,

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36.AC

解析:老年人听觉感受性的降低特点:首先丧失对高频声音的听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丧失

的范围逐渐向低频方向发展。

37:BCD

解析:小脑位于延脑和桥脑的后方,通过三对小脑脚与桥脑和延脑相连,其功能是保持身体

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A项,下丘脑实现对内脏系统活动的

调节。

38.AB

解析: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与生俱来的、不学而会的反射;而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

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39.ABD

解析: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现象叫感觉后像。感觉后像有时

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这种后像叫正后像;后像的性质与剌激物的性质相反则叫负后像,彩

色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正后像和负后像可以相互转换,后像持续的时间与刺激的强度

成正比。

40.ABCI)

解析: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知觉的产生可以借助的线索包

括计时器提供的信息,自然界昼夜交替、四季周期性变化.人体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周期性

变化等。

41.BCD

解析: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普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开

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现,这一阶段大约持续5〜10分钟。A项,是非快速眼动

阶段会出现的情况。

42.ABCD

解析: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性格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它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有

明显的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性格更多的体现了人格的社会

属性,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的差异。

43.ABC

解析: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原理:

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可以挖掘,自我实现是•个人根本的动机;心理障碍的发生源于自我

实现的破裂和行为的外部标准。行为主义认为可以通过控制环境来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C

44.ABC

解析: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响度的大小决定下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声波的

波形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45.BC

解析:额叶和顶叶的分界为中央沟,额叶在中央沟的前方,顶叶在中央沟的后方。顶叶靠近

中央沟的部位是中央后回,属于躯体感觉中枢。额叶靠近中央沟的部位是中央前回,属于躯

体运动中枢。

46.ACD

解析:痛觉不容易适应,没有独立的信息处理系统,与人对疼痛的认识、态度以及性格和意

志有关系。

47.BD

解析:动景运动,又称似动现象。是指当两个刺激物按照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

时,会看到两个静止的物体的连续运动的现象。1833年J.A.F.普拉托设计和制造了第一个动

景器,在一个圆盘分成的各个扇形平面上,依次画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着的舞姿,当圆

盘旋转时,人们即可看到连续运动的舞蹈动作。后来的电影摄影技术和电影放映机,就是根

据动景运动发生的原理提出和制作的。

48.ACD

解析: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中的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影响各方面行为;中心特质影响某

一类行为;次要特质只在特殊场合下表现。

49.ACD

解析:有些人分辨颜色有困难,甚至不能分辨颜色,称为色觉异常。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

可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三种。

50.ABCD

解析: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如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只要具备了产生错觉的条件,错觉必然会产生,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的。

51.CI)

解析: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

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思维的间接性指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

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加以认识:思维的概括性指把•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

取出来,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52.ABD

解析:梦有许多特点,如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梦中的情节可能前

后没有联系,不连续;甚至前后矛盾不合逻辑,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体现了不协调;

梦中的情境既熟悉有模糊,具有认知的不确定性。

53.ABC

解析: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条件的欲求。需要都

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当旧的需要得到满足,新的部平

衡又会产生,个体又会为了满足新的需要去追求新的对象。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

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内在心理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54.AC

解析:记忆过程的干扰形式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

识记和I可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业。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I可忆先学习的

材料的干扰作业。

社会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印度学者古普塔等访问了印度西北部城市斋浦尔的50对夫妻,发现由爱情结合的夫

妻婚后5年,彼此爱的情感开始不断地减少;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父母之命而结合的

夫妻,开始爱情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感情会慢慢增加,5年后大大地超过了因爱情而结合

的夫妻们。

2.D

解析:考察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的相关知识。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任务

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社会懈怠也称社会消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

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优势反应强化理论认为:他人在场,个体

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而结伴效应是社会促

进的两种效应之一,不是现象。

3.B

解析:考察社会影响中“从众”这一社会心理现象的相关知识。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

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俗称“随

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的多数人相符合。

4.B

解析:考察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中态度测量的相关知识。态度是个体内在的心理倾向,目前

还无法直接测量,所以态度测量一般使用间接的方法。

5.C

解析:考察人际吸引中影响喜欢的因素。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过低与

过高的交往频率都不会使彼此喜欢的程度提高,中等的频率交往,人们彼此喜欢程度较高。

6.B

解析;考察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中自我控制能力对侵犯的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

水平下降时,侵犯行为就比较容易发生。

7.D

解析:考察人际吸引中“才能”的相关知识。才能一般会漕加个体的吸引力,但如果这种才

能对别人构成社会比较的压力,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无能和失败,那么这种才能就不会对吸

引力有帮助。因此有才能的人如果犯一些“小错误”,会让他人的社会比较压力减小,反而

会增加其对周围人的吸引力。

8.B

解析:考察爱情的定义。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

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9.C

解析:考察人际距离的相关知识。公众距离是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场合沟通时的人

际距离。个人距离是朋友之间的交往距离。亲密距离是亲人、夫妻之间沟通和交往的距离。

而社交距离是彼此认识的人之间的交往距离,商业交往多发生在这个距离上。心理在询师与

求助者之间的人际距离就属于社交距离。

10.D

解析:英国本能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麦独孤认为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基本

源泉和动力,他提出12种本能,并认为从这些本能可以衍生出全部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

ll.D

解析:社会化分为两个阶段,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叫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

叫继续社会化。

12.B

解析: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蚱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亲

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起源于依恋。

13.D

解析:态度包括认知(cognition)、情感(affection)和行为倾向(behavioraltendency;三

种成分。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

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14.C

解析:影响归因的因素包括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观察位置和时间因素。其中时间

因素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归因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把过去很久的事情解释为背景的

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

15.D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1G.D

解析:首因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的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

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机制,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

一印象来完成的,因此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很重要。

17.B

解析:美国学者霍兰德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

阶段,其中在哲学思辨阶段,就己经出现了围绕着“人性”的争论,这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

理学研究。

18.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体语沟通的掌握情况。眼睛是最有效地显露个体内

心世界的途径,人对目光很难做到随意控制,人的态度、情绪和情感的变化都可以从眼睛中

反射出来。

19.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影响喜欢因素的掌握情况。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

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国学者安德森研究表明排在最前面、

喜爱程度最高的六个人格品质: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

20.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效应的掌握情况。光环效应是指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

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笼罩上类似的色彩。

21.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态度转变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影响态度转变的因

素有多个方面,第一是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传递者的威信、立场、意图和说服力)、第

二是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第三是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

素(原有的态度和信念)、第四则是情景因素(预警、注意分散、重复)。

22.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动机归因性偏差的掌握情况。个体在归因的过程中,

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往往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

确立的方向倾斜。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外归因则减少自己

对失败的责任,这是一种自我防卫策略。

23.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态度转变的海德的平衡理论的掌握情况。海德

的平衡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

24.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从众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

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25.B

解析: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

指函数关系。该公式的含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情境相

互作用的结果。

26.B

解析: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

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叫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叫继续社

会化。

27.D

解析: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犍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自我

概念实际引导着个体行为。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28.C

解析:亲和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亲

和起源于依恋,即生命早期亲子间的依恋。

29.B

解析: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和的一个重要因素。沙赫特等人的研究发现,长子、长女恐惧时的

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在同一家庭中,这种合群倾向按出生顺序递减。

30.D

解析:社会责任感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移情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也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

而去个性化会导致个体的责任意识丧失,自我意识下降,利他发生的可能性会减小。

31.B

解析: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曾提出过一个态度转变的模型,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传递者、

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和情境。

32.B

解析:在使用量表测量态度时,主要测量态度的方向与强度两个维度。前者是对态度对象的

肯定和否定反应的测量,后者是对反应的程度的测量。

33.C

解析:行为反应测量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

34.C

解析:勒温提出的公式B=f(P,E),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f指函数关

系。该公式指出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5.B

解析: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

36.C

解析:在印象形成中,个体所获得的信息总是认知对象的各个具体特征,但个体最终形成的

印象并部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面,而是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

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第一印象是指在与人第一次交往给人留下的印象。

37.B

解析:詹姆斯一个经典的自尊公式,即自尊=成功/抱负,说明自尊取决于行为的成功和自身

抱负的大小。

38.B

解析: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刻板印象

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

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39.B

解析: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

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

40.A

解析:心理学家耶克斯和道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研究还

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

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41.A

解析:去个性化是个体的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个体在

去个性化的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的事情。心理学家

认为,去个性化的状态是人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

价的关注,通常的内疚、羞愧、困惧的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也都被削弱,从而使人表现出通

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

42.C

解析:爱情是个体身心发展到对成熟的阶段对产生的情感体验,幼儿没有爱情体验。

43.B

解析:罗杰斯说,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

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44.B

解析: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浩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45.A

解析: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作用机制。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

较强的定向作用。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46.D

解析:中心品质模式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

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

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

47.B

解析: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和一致

性信息”个体从三方面的协变中得出结论: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们就可能做

出外部因素的归因。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内部因素的归因。

48.C

解析:一般认为,态度由认知(cognition)、情感(affection)和行为倾向性(behavioraltendency)

三种成分组成。因而有人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49.B

解析•:眼睛是非常有效的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般情况下,人们的目光与面部表情是

一致的,均与其内在心态对应。但在特殊情况下,个体的目光与面部表情会出现分离,比时

表达个体真实心态的有效线索是目光,而非面部表情。

50.B

解析: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与社会促进相反,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

也称社会抑制。社会懈怠也称社会道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体所付出的努力比

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51.C

解析:诲德的平衡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申的作用。海德用-一个P-O-X

模型来说明他的观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代表个体(P)、他人(0)以及另外一个对象(XI。

52.B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

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53.B

解析: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而由F

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再社会化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

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54.B

解析: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涪言社会化为条件的,语言社会化

在个体社会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55.C

解析: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与角色,如果它们互不相容,出现矛盾,那

么个体在心理上就会感到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有:①角色间冲突指同一主体内,两个或两个

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②角色内冲突指由于人们对同一角色的不同的期待所引

起的冲突。

56.B

解析:社会逍遥也称社会懈息,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

时偏少的现象。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是指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的

现象;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相反,是指个体完成某种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

现象;群体极化,指群体讨论通常使群体成员的观点更为极端的现象。

57.C

解析:沙赫特认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

激的认知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过程起着决定的作用。

58.D

解析:美国学者安德森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研究表明受喜爱程度最高的六种人格

品质依次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

59.C

解析: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非常有效的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人对目光很难做到随

意控制,人的态度、情绪和情感的变化都可以从眼睛中反映出来。

60.C

解析:虚拟沟通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展起来的一种沟通形式,沟通的双方在网络上可以匿

名,每个人都可以扮演各种角色,每个人都在和他自己想象的个体沟通,虚拟沟通中的沟通

双方对对方的身份和角色往往是不清楚的.

61.C

解析: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

之间容易产生首因效应。

62.C

解析:荣格突出心理结构的整体性,提出“集体潜意识”等概念。他也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

层次组成:意识(自我)、个人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这和弗洛伊德的提

法有所不同。

63.C

解析:影响自尊的因素如下:①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关心、慈爱、尊重;②行为表现的

反馈:对成功行为的及时鼓励;③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④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

较。

64.C

解析:•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变成光圈并被夸大,其他的优点或峡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视而

不见了。

65.C

解析: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了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减小他人成功其带来的心理

压力。

66.B

解析:习性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洛伦兹(K.Lorentz)和廷伯根

(N.Tinbergen)等。习性学家把动物看作是生活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的积极的有机体,而不是

像传统的学习理论所认为的那种被动接受刺激的消极有机麻。

67.C

解析:大量研究表明,侵犯行为与去个性化有密切联系。心理学家认为,去个性化状态使人

的侵犯行为增加。

68.B

解析:态度的维度有:(1)方向,即态度指向,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还是否定指向,

包括是与否、赞同与反对、接纳与拒绝、喜欢与厌恶;(2)强度,即态度方向的强度;(3)

深度,即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4)向中度,即某种态度在其整个态度价值体系中

的核心程度;(5)外显度,即某种态度在其行为方式和行为方向上的外露程度。

69.B

解析:社会懈怠(社会消遥):群体在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

时偏少的现象。

70.D

解析: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他主张社会心理

学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揭示个体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他

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

含的存在所影响。

71.B

解析: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72.C

解析: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

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笼罩是那个类似的色彩,

这种现象称为光环效应。

73.A

解析•: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学习是侵犯的重要决定因素,个体通

过学习学会侵犯,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消除侵犯。

74.A

解析:态度的维度包括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和外显度。向中度是指某种态度在个体态

度体系及相关价值体系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75.B

解析: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称为态度的ABC模型.一般来说,态度的

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

向与行为倾向。

76.B

解析:海德的平衡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他提出P-O-X模型,

其中P代表个体,0代表他人,X代表另一个对象。X可能是一个人或一个事物。当三者之间

存在不平衡状态时,个体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尽可能少的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

衡。因此,在P-O-X模型中,P-0之间的关系最为重要。

77.D

解析: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影响人际吸引力的因素包括:熟悉与临近、相似与互补、外貌、才能和人格品质。其中,人

格品质是影响喜欢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在人际吸引中排

在最前面。

78.C

解析: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由远及近可分为公众距离、社

交距离、个人距离及亲密距离。社交距离是彼此认识的人之间的交往距离,心理咨询师与求

助者之间的人际距离应为社交距离。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解析:考察社会心理学社交情绪嫉妒的相关知识。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

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

态。嫉妒情绪的特点有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2.BCD

解析:考察社会心理学态度的相关知识。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

倾向。一般认为,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三种成分。

3.AB

解析:考察社会心理学社会角色分类的相关知识。按角色获得方式,农民属于成就角色°按

角色功能,农民属于功利型角色。

4.ABC

解析:考察社会心理学定义的相关知识。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

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c

5.BC

解析:考察社会心理学利他动机中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他人在场往往对利他行

为有负面的影响,在场的人数越多,利他发生的可能性有时越小;个体心情愉悦时,对他人

及事物往往有积极的看法,容易出现利他行为;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倾向于做些好

事加以补偿,以减轻内疚造成的心理压力,但内疚如果得到表白,心理压力减少,则会导致

利他的减少;一些人格因素也影响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正移情力与

自我监控能力也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

6.BCD

解析:考察社会心理学成就动机的相关知识。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目标的吸引力越大、

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越大,成就动机就高;2、很有把握的事情与亳无获胜机会的事均

不会激发高水平的成就动机,所以成功几率大的活动不会激发个体高水平的成就动机;3、个

体为实现目标,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越多,其成就动机就越强。

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的强弱,成就动机强的人抱负水平较高。抱负水平与

个体已往的成败经验也有关系,成功的经验可提高个休的也负水平,失败的经验则降低个体

的抱负水平。

7.BCD

解析:态度是个体内在的心理倾向,目前还无法直接测量,所以态度测量一般使用间接的方

法。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等。

8.ABD

解析:美国学者霍夫兰德提出的态度转变模型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传递者、沟通信息、接

受者和情境。

9.ACD

解折:影响亲合的因素包括;1、情境因素,压力越大,亲合动机越强;2、情绪因素,恐惧

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高焦虑者的亲合倾向较低.因为在焦虑状态卜,与他人在一

起,反而增加焦虑;3、出生顺序,长子、长女恐惧时的亲合倾向更明显。

10.BD

解析: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而个体社会化的基本

条件包括较长的生活依附期和较好的遗传素质。

11.ABC

解析: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依恋、利池和亲密。

12.AB

解析:塔尔德提出的模仿律包括:下降律、几何级数律、丸内后外律。

13.BC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态度特性的掌握情况。态度的特点包括以下方面:

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14.ABC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沟通过程要素的掌握情况。沟通的过程由信息源、

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七个要素构成。

15.ABC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影响喜欢因素的掌握情况。影响喜欢的因素有:①

熟悉与邻近。②相似性。③互补。④外貌。⑤才能。⑥人珞品质。

16.BCD

解析:塔尔德提出的模仿律包括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

17.AC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爱情概念的掌握嗜况。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

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其特点是:(1)

相异性,爱情一般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狭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不含同性恋;(2)成熟性,

爱情是在个体身心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幼儿没有爱情体验;(3)高级性,

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4)生理性,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

纯粹的精神上的依恋;(5)利他性,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惜、

强度如何,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衡量(:

18.AB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结婚动机的掌握情况。婚姻的动机一般来说有三种,

即经济、繁衍和爱情。

19.BCD

解析:沟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①是获取信息的手段:②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③是

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④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⑤能协调

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20.ABD

解析:从众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从众行为的原因包括:①要寻找行为参照故而从众,

②恐惧偏离群体而与群体保持一致,③为了群体之间可以凝聚在一起故而与大众保持一致。

21.AB

解析•: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即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结伴效应: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

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观众效应: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

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的影响。

22.BCD

解折:德国社会学家穆勒里儿认为人类的婚姻的动机至少有二种,即经济、繁衍及爱情c

23.AD

解析:接受者对高吸引力的,专递者有较高的认同,容易接受他们的说服。在大多数的情况下,

一般来说,唤起人们畏惧的情绪能增强说服效果;但畏惧太强烈,会引起畏惧者的心理防御,

会使态度转变变得困难。预先警告有双重作用:如果接受者原有的态度不够坚定,对态度对

象的卷入程度低,那么警告可促使态度转变;如果态度与接受者的重要利益有关,那么预先

警告往往使其抵制态度转变。自尊水平高、自信的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

24.ABD

解析: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的影响,在场人数越多,利他越少,独自一个人时个

体利他的可能性反而增加。这是由于他人在场,导致去个性化,使个体贡任意识丧失,或者

导致责任分散。

25.AC

解析:个体社会化的载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如影视、广播、报纸、杂志

等)、参照群体(如同伴群体)。

26.ABC

解析: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扮演的每一角色

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个体就会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力量、有

地位。自尊和自信是自我概念中的两个主要成分。

27.ABC

解析:凯利指出,人们在进行归因时需要从三个维度着手:客观刺激物、行动主体、所处关

系或情境(时间和形态)。

28.AC

解析: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熟悉的人,

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产生首因效应c

29.ABC

解析:A项,目标的吸引力越大,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越大,成就动机越高;B项,目

标的价值越小,对成就动机的激励作用也越小;C项,个体为实现目标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

越多,其成就动机就越强。I)项,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