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本设计拟用主问题探究法,即用一个大容量的问题来统帅两文的教学。同时针对两文的主旨和风格,对教材作了灵活处理,深教细教《行道树》,浅教淡化《第一次真好》,避免课堂上因平均使力而造成的固定节奏。教学步骤:一、探究主问题:这两篇小散文,你更喜欢哪一篇?深入钻研课文后,作出有理有据的回答。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作答,鼓励发表不同意见,提倡有价值的争论。明确两文特色:从内容上说,《行道树》赞美的是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第一次真好》抒写的是人生体验;从表现的哲理上说,前文让人明白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后文告诉人们尝试第一次需要勇气,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艺术魅力上说,前文富有感染力,后文富有亲和力;从传情效果上说,前文含蓄,后文直白;从语言表达上说,前文是内心独白式,是诗意的抒情,后文是寓理于事式,是叙议结合……二、探究分问题一:《行道树》读起来极优雅动人,你认为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合作学习,然后作答。明确:有很多原因。如:①形象选择高妙——行道树本身就是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况作者还喻它为无私奉献者,的确惹人喜爱。②形象烘托巧妙——作者为行道树设置了一种独特的背景氛围,使描写主体始终处于鲜明醒目的位置上,如烘云托月。③作者构思奇妙——用行道树形象与原始森林同伴、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对比,赞美了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还有诸多对比隐在文中,如堕落与高尚、神圣与庸俗、深沉与肤浅、痛苦与欢乐、黑夜与朝霞、喧闹与孤独、污浊与清新、忧愁与快乐等等,发人深思。④语言表达精妙——作者善用富含感情的词语达意,善用转折句层层翻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三、探究分问题二:《第一次真好》所阐述的一些观点你赞同吗?结合课文及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谈。学生可就“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等有感而发的句子设问探究。学生各抒己见,能以理服人就行。四、小结。【教学设计B】创意说明:许多篇幅较短的散文有文眼,如果教学时能引导学生找准这些关键词或关键句,然后顺藤摸瓜,带动全篇教学,定能事半功倍。这是教法,同时也是学法。教学步骤:一、读课文前的导语,导入课文。二、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感受《行道树》中的抒情和《第一次真好》中的事理。三、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章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行道树》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和直接抒情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的深刻含义,重点弄清《第一次真好》中“好”的积极意义。四、回头再答导语所提出的问题。【教学设计C】创意说明:本设计观照语言的读写训练。《行道树》优雅的叙述、诗意的抒情,适合于朗读。《第一次真好》中的事例很能勾沉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适合替换式的改写,这样设计兼顾了两篇短文自身的特点。教学步骤:一、学习《行道树》,强调训练点——读。1.听配乐朗读,要求想象行道树形象,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2.自由朗读,要求理解行道树形象的意义,理解词语含义,理解文章的哲理。3.感情朗读,要求体味文章精美的语言和诗意的表达。4.配乐诵读,要求读出韵味,读出美感。二、学习《第一次真好》,强调训练点——写。1.读课文,了解课文先叙事后点示道理的结构。2.替换式改写,用你亲身经历的某个感人精彩的第一次替换文中的事例。3.范文交流、评点。自主参与交流,修改,定稿。【资料整合平台】课文扩读材料梧桐张晓风其实,真正高大古老的梧桐木,我是没有见过的。也许由于没有见过,它的身影在我心中便显得愈发高大了。有时,打开窗子,面对着满山蓊郁的林木,我的眼睛便开始在那片翠绿中寻找一株完全不同的梧桐,可是,它不在那里。想象中,它应该生长在冷冷的山阴里,孤独地望着蓝天,并且试着用枝子去摩挲过往的白云。在离它不远的地方有山泉的细响,泠泠如一曲琴音。渐渐地,那些琴音嵌在它的年轮里,使得梧桐木成为最完美的音乐木材。我没有听过梧桐所制的古琴,事实上我们的时代也无法再出现一双操琴的手了。但想象中,那种空灵而缥缈的琴韵仍然从不可知的方向来了,并且在我梦的幽谷里低回着。我又总是想起庄子所引以为喻的凤鸟鹓鹐,“夫鹓鹐,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一想到那金羽的凤鸟,栖息在那高大的梧桐树上,我就无法不兴奋。当然,我也没有见过鹓鹐,但我却深深地爱着它,爱它那种非梧桐不止的高洁,那种不苟于乱世的逸风。然而,何处是我可以栖止的梧桐呢?它必定存在着,我想——虽然我至今还没有寻到它,但每当我的眼睛在窗外重重叠叠的峦嶂里搜索的时候,我就十分确切地相信,它必定正隐藏在某个湿冷的山阴里。在孤单的岁月中,在渴切的等待中,聆听着泉水的弦柱。使用建议:此文与《行道树》同出于张晓风之《林木篇》,都是寄情于物类散文,都是张晓风诗意散文中的优美篇章,但状物不同,象征意义也不同。此文可作为课文比较参照的对象,课堂使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3.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学习写景的方法。教学难点: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感情。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作者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所写的小说《骆驼祥于》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气候截然不同。那么,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边学习边领略。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同时自己查字典、词典弄清生字、生词的音和义。三、初步领会课文的大概内容和脉络。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学生重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2.组织学生就上面三个问题展开讨论。明确: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阳光下济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四、细读、分析课文。引导学生逐段细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自读的同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指导他们就文章各段的内容、描述方法和语言,在课文一旁的空白处写些简要的批注。各段问题和提示如下:1.第一自然段①课文从什么角度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明确:课文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作者把济南与北平比较,又与他刚刚离开的伦敦比较,再与热带比较,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很自然地发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由衷赞叹。所以,可以从全文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看到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济南的赞美。这段的对比方式,是一种“曲折行文”的手法。这段课文,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②课文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明确:“响亮”一词,一般用来指声音宏大。但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第二课时(继续细读、分析课文)2.第2自然段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明确:“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的感受和对人们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济南的可爱。作者把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用拟人的方法来写城:“在天底下晒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山:“安静木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明静、温暖和舒适的特点。济南人由于身在温暖冬天而引起对温暖的春天的联想,但眼前春天并未到来,他们却又“并不着急”,而且“脸上含笑”,“有着落”,“有人依靠”,表现了济南人对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恋,也洋溢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3.第3自然段这段也是写山,是小雪点染了山之后的景色。那么,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议论后在全班交流。明确: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和薄雪等景色,“山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是对小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小雪后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了粉红色”,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再现了冬天济南周围的小山,在白雪与蓝天的相映中的雪色与草色、雪光与日光交融的情态。4.第4自然段①作者在写了冬天济南“温晴”、“秀气”之后,把视线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内的“狭窄”与城外的“宽敞”对照,用“小村庄”来点缀山坡,以小雪点染屋顶,这样,读者就看到了济南的全貌。②在这段文字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和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应?明确:“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心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5.第5自然段①作者是怎样写水的“温晴”的?明确:课文紧扣“暖”字,写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写水中的水藻“把终年贮藏的绿色全拿出来”,所以它“不忍得冻上”。水还多情地让“长枝的垂柳在水里照个影儿”。读到这里,让我们感受到济南的冬天真是风情万种,使人留恋不舍。②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作者紧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从河水的清亮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并把红屋顶、黄草山、灰树影都溶入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广阔背景下,描绘了冬天济南瑰丽的色彩。在此铺垫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满激情的句子“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咱然而然地收了尾。五、引导学生小结课文的写作艺术。1.让学生再将课文默读一遍,要求边读边找出作者的各个观察点。明确:作者在不同的观察点上,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济南冬天的特有美景;第二段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第三段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后的山景;第四段从城内拉城外,写雪后山村的景色;第五段由俯视到仰视,写出整个济南的形象。作者正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的观察,才生动形象地写出冬天济南“温晴”的这个特点。2.学生再议论,归纳课文的各种表现手法。明确:①用作者以前生活过的地方(北京、伦敦),与济南对比,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使人们确实感到它是“宝地”。②作者不仅细致观察和描写冬天济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告诉读者,以此来感染读者,使读者有如临其境的感受。③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冬天的济南写得脉脉含情,把作者感情融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六、反复朗读课文。朗读前要指导学生怎样读出感情来,如朗读课文时可根据文中描写的景物展开想象,脑海中映现作者描绘的画面。七、指导学生作文。可带领学生外出,实地观察某处的景物特征,仿照课文,写一篇题为《xx的冬天(春天)》的短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丰富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子,有感情并准确的朗读课文。2、体味作者笔下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3、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4、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感悟作者自然与生命的热爱。[教学重难点]体味作者笔下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教学设想]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画面美,教学中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共同分析文章的画面美,并领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时用笔之细腻,同时领悟、体会作者外露的情感。[教学方法]自读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李攀龙《广阳山道中》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的“抒情诗之王”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二、字词预习检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的字词,弄清字词读音、字形以及含义。组内练写,互相检查。)注①读准字音。静谧(mì)莅临(lì)吝啬(lìn)(sè)咄咄逼人(duō)粗犷(guǎng)干涩(sè)②掌握下列词语静谧:安静。谧,安宁、平静。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吝啬:过分爱惜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三、朗读训练1、配乐欣赏,初步感知。2、齐读课文,注意朗读时的重音和停连。四、文本分析(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分析)1、文章的写作思路。2、用两三个词语概括每个季节的雨的特点。春雨的特点:美丽而娇媚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犷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思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3、作者的情感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4、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2——5段。五、难点分析(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小组讨论结果)1、文章没有直接描写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段文字写了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是间接描写,展现了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间接抒发了对春雨的爱恋之情。212、凄冷的秋雨为什么能纯净人们的灵魂呢?秋天的雨,端庄而又沉静。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的时节,给人安静与深思,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所以说可以纯净人的灵魂。213、这种“特殊的温暖”,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冬雨给人以清冷和柔和的,万物经过冬天的洗涤,使人感觉到湿润、明亮与温暖,让人忘记冷冽的寒风,干涩而苦的气息,忘记了严冬。W4、上文写雨多用“她”或“它”指称,为何这一段改称“你”。用第二人称称呼雨,显得更亲切感人,更能充分表达出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六、修辞分析学生找出文中运用了修辞的语句,并选出一句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谈。七、作业1、有感情并准确的朗读课文。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到积累本上。3、以“风的四季”为主题,运用比喻、拟人或者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几句话。【教学总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它还强调“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是一个学生个性化表达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在引导学生感受优美散文时,要立足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得能力。我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了解到七年级的学生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但是学生在感受散文和鉴赏散文的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我在设计这边课文时,通过让学生四读课文,去感受散文的优美。首先初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同时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拿出手中笔进行批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阅读完之后检测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生字词掌握情况,并对一些易错、难懂的字词进行讲解。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二读文章,“这篇写得是雨的四季,那么雨在四季有什么特点呢?”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很多学生会从文中圈画出雨的夏、秋、冬季的特点,但对于雨在春季的特点不知道如何去总结。我在这点做得不太好,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有层次引导,这使学生直接去总结雨在春季的特点时显得不知所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学生自身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再次让学生三读文章,感受散文的美,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处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可以从修辞、不同的角度等方面进行赏析,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但从这个环节我也了解到一些学生存在的问题,第一个是学生对一些修辞把握得还不是很到位,例如一部分同学不能够准确区分比喻和拟人。第二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鉴赏时,学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下手。对于这些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要进行专项练习加以巩固。最后,再让学生四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感情。虽然这堂课结束了,但我的人生教学课堂才刚刚开始,对于刚刚讲过的这堂课,觉得自己对本篇文章的重心把握得还算准确,思路还算清晰,但是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让学生个性化读的时间少;在鉴赏课文美的时候,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课堂中语言不够简练,造成拖堂的现象。了解到自己存在着不足,在以后工作中要努力提升自己、改善自己、虚心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新颖的构思,托物寓情的方法。(二)能力训练点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及抒发生动、具体、含蓄、深沉的感情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对母亲的爱。(四)美育渗透点领会本诗挚爱母亲的亲情美。二、学法引导在简要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的基础上,进入对课文本身的欣赏。重点欣赏这首诗在表达母爱上的独特之处。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讲清母女之间的深深的情感。2、难点:托物寓情的写法。3、疑点:诗的第三节。4、解决方法:讲解,辩论。四、课时安排2~3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及相关的软件(大海行船画面及配音或朗读)、录音机及相关的伴乐朗诵带。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沧海、小船及相应音响,以此作背景,范读诗歌。2、读诗歌,总结诗歌内容,找出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并对其作用予以讨论。3、让学生折纸鹤,折纸船,写上对亲人祝愿思念之言。或写一首小诗表达情感。七、教学步骤导语说起诗,同学们马上就会想起李白、杜甫的许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却很少想到冰心的诗。冰心,这位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写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生活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她的“问题小说”,早在新文学初期,就引起文学界的注目;她那清新、隽永、富有哲理的小诗,曾形成了“小诗流行的时代”。她文思潮涌,彩笔纵横,谱写出许多新的篇章。今天,我们学习冰心的一首诗《纸船——寄母亲》。1923年8月,冰收由上海启程赴美留学,在漫长的旅程中,面对茫茫大海,她倍感孤独,日夜思念亲爱的母亲,于是写这首诗。(一)明确目标反复朗读感受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赋予“纸船”的含义。(二)整体感知1、有感情朗读诗文,要求学生划出生字词。生字叠dié抛pāo生词天风:大自然之风。吹卷:吹动翻卷。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例:无端生事。至爱:至,极;最。例:欢迎之至。至爱:最爱。2、朗读诗文,理解全诗内容,领悟文章思想内涵。3、自由领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颂读,重点品味其精神实质。(三)总结、扩展1、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心情?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思念母亲的心情。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八月十七日,她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在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了这首诗。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从吴淞口出发的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亲、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见到母亲而病愈。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2、提问:这首诗分三节,每节写的是什么?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童真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废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四行诗,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诗的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可见她这种强烈诚挚的愿望。至于希望那纸船流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耐人寻味。诗人自然明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身边的,于是诗的第三节翻出新意。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纸船。如果说这一现象还属一般的话,“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就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那么,为什么要让母亲不要惊讶小船的入梦呢?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3、提问:这首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①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发就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②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③诗以洁白无瑕而轻盈的纸船作为寄托物,有利于想像的展开。④诗是自由体,但感情的潮水自由翻腾,风格质朴、委婉。八、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一(1)2、折一纸船或纸鹤或写一首小诗交上来。九、板书设计纸船——寄母亲冰心十、随堂练习繁星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那深厚的恩慈反使他终于沉默母亲啊你是那春光吗?思考题1、明明想“感谢春光”,却“终于沉默”。为什么不说呢?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2、最后的一句话隐含着对母亲的特别的感激之情,它的后面可以补充上一句话揭示出这种感激之情,发挥你的想象补充上。3、这首诗和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一句表达的思想很接近,你能默写出那句诗吗?答案1、因为他认识到几句感谢的话是不足以报答“春光的爱”的,沉默中包含着更深的感激与敬意。2、我就是那朵小小的花。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一、教学目标①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②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三、课前准备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人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四、教学内容《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五、教学设计1、恰当导入①可以由”海市蜃楼”的画面或图片导人,也可以播放有关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状态。②也可以讲传说、讲故事,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2、课题:山市3、学习目标:a.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4、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识记。自学课下注释。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①通览全文,了解全貌②逐词逐句,通懂其义a.识记生字词a.分析理解词语{b.断清句层次{b.省略补出翻译c.朗读按标点c.精读分析理解d.难句村出来d.画批圈点小结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引导学生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自主学习①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②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③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5、探究想像学生讨论后可自讲:①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②结尾的作用是什么?③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④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5、拓展练习①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②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③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6、信息反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属于一篇自读课文。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编者的意图或许是想让学生领略大自然之美吧。有人评价梁衡的《夏感》是“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镜头”,的确如此。文章从夏天的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个方面来盛赞夏天旺盛的生命力,盛赞人们的劳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本文,应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之上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强与文本的对话;要让学生通过联想与想像,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真切感受夏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二、学情分析刚刚迈入中学大门的七年级学生,拥有一颗较为强烈的好奇心。但在学习的重压下,他们却很少为一轮红日而惊叹,很少为一片落叶而感慨,往往对大自然的美熟视无睹。因此,教学本文,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丰富的想像与联想能力,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优美的词句去赏析课文,尽情领略夏天的景色之美,人们的劳动之美,大自然的画面之美,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努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三、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3、通过对优美词句的赏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四、教学重点强化诵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情感。五、教学难点抓住优美词句赏析课文,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观看一幅各具风韵的四季图,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然后播放一段有关夏天的优美音乐,让学生判断音乐中所描述的景物代表哪个季节。教师提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特点。春天的和煦,夏天的炽热,秋天的色彩,冬天的严寒,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因为我们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对四个季节的感悟也会有异。在当代作家梁衡的眼中,“夏”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看梁衡先生笔下的夏又有着怎样的特点。(设计意图:课前播放一段有代表性的关于夏天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初步体验到夏天的特点,引发学生对夏天的兴趣。)(二)落实基础1、作者简介: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2、听读: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朗读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重音与情感,在朗读过程中同时播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画面。(设计意图:学生伴随着音乐听读,并结合与课文有关的画面加以想像,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比较直观的了解,以便尽快熟悉课文。)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并齐读两遍,然后任选三个词语说一段话。芊芊(qiānqiān)黛色(dài)磅礴(pángbó)匍匐(púfú)迸发(bèng)澹澹(dàndàn)(设计意图:检测字词掌握情况,可以让学生重视字词的积累。而用词写“话”,则是强调词语的运用。这些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三)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在听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书的过程就是初步与文本对话并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2、默读课文,思考以下二个问题:①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或:夏天有着怎样的特点?(先在书上勾画,然后用课文中现成的词语来回答)明确:夏天的特点是“紧张、热烈”而又“急促”的。(设计意图:文章着力表现的是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学生抓住这一特点,就抓住了理解全文内容的“纲”。同时,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勾画,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②请在文中分别勾画出表现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特点的语句,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致的。明确:作者是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致的。通过对这三个方面景致的描写,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夏天的特点。(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第一段的总领句去找相关句子,轻而易举地让学生明白文章的结构关系,同时领会文章内容,并让学生进一步靠近文本。)3、齐读文章最后一段,说说它有何作用,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最后一段与历代文人多写春花秋月作比较,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无比喜爱及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设计意图:齐读最后一段,找出文章的“点睛”之笔,让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同时对学生的写作也会有所启迪与帮助。)(四)品味语言根据示例,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示例1:我喜欢“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句子,它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示例2:我喜欢“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这个句子,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一个“替”字写出了夏天的炎热。比喻句:“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拟人句:“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象,生动形象。“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写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细致生动,富有韵致的句子:“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有动作,有形象,还有节奏感;“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而夏呢,总是在苦涩的汗水里“,非常简朴,又形象生动。“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语句具有对称性、旋律感,近似于文言,显得雅致,琅琅上口。“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由具体描写进到概括性描述,伴随着写景视野的逐渐开阔,语言中的大气也张露出来,“磅礴”“滚动”“升腾”等词用在这里都显出大气,“夏天到了”,四字单独成句,斩截,响亮。文章末尾说“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情感态度明朗,语调高亢。这些语言都不经意间显出刚性气质。(设计意图:品味语言既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二,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写作能力。同时,对于刚入中学校门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从何入手品味语言,多少会感到有些茫然,由教师给出一二示例,他们做起来就驾轻就熟了。)(五)拓展延伸1、你知道哪些关于四季的古诗?请写出来。描写春天的古诗:1)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2)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3)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4)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夏天的古诗:1)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2)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3)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4)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描写秋天的古诗:1)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描写冬天的古诗:1)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2)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幕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积累名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仿句:仿照以下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夏之色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之色为晶莹的蓝,如蓝天,如海浪,充盈着清凉。夏之色为暖的红,如热血,如朝阳,散发生命之光、夏之色是热的红,如雏菊,如艳阳,充满活力。夏之色为暖之红,如火焰,如太阳,贮满温暖之情。夏之色为晶莹的蓝,如蓝天,如海浪,充盈着清凉。夏之色为热的.绿,如绿叶,如繁林,蕴涵澎湃只请夏之色为热之白,如沙滩,如船帆,充满烈日豪情;夏之色为亮的蓝,如蓝天,如夜空,展现魅力之神,夏之色为灿的黄,如光艳,如夏花,象征着生命的旺盛夏之色为炫的黄,如黄花,如向日葵,欣欣向荣的影响;夏之色如凉的青,如荷叶,如山川,折射着燥热之后的思索。夏之色如火的青,如田野,如山川,表明,生命的至高、冬之色为清冷的白,如冰雪,如梨花,满含着纯净。冬之色为冷的白、如羽翼,如水晶、蕴涵天国之美、冬之色为寒的银,如月光,如白雪,纯洁了整个世界冬之色为清冷的白,如冰雪,如梨花,满含着纯净。冬之色为冷之灰,如枯枝,如铅云,标志着终极之后的空虚冬之色为炫的白,如雪花,如冰天,昭示着春的临近;冬之色为静的白,如雪原,如雾凇,蕴涵万物的静谧冬之色为甜的白,如雪花,如树挂,掩盖了世界的美丑;冬之色如水的白,如瑞雪,如冰霜,蕴涵纯净之心、冬之色如洁的白,如霜雪,如冰凌,闪烁着无私的清静(设计意图:品味语言之后,热炒热卖,仿写心中的夏,学生会觉得很容易,同时也达到了讲练结合的目的。)(六)总结全文作者梁衡以多情的笔调,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着力表现出了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绚烂的夏之图画,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夏天的自然景色之美、色彩之美和劳动者的勤劳之美。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品味,我们就会发现“美”就在四季的更替,“美”就在我们身边!(七)结语、寄语:[幻灯3]踩着时间的脚步一路走来,我看到了你,也看到了我自己。我看到你,从往日充满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长成为如今充满__活力的青少年。我看到你,正从今时勃发热情的青少年,走向坚强伟岸的成年。在你身上,我仿佛看到了翻滚升腾的麦浪。在你身上,我仿佛闻到了夏日涌动着的成熟了的麦香。在你身上,我触摸到了收获希望的喜悦。在你身上,我听到了生命成长那紧张的脚步声。在你身上,我才发现,生命里的夏天到了。这正是一个“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生命季节,这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生命旺季。来吧,朋友,勇敢挑起肩上的两季,用我们的活力大声赞美这个生命里的黄金的夏季吧!【设计意图】利用寄语的形式,在优美的音乐情境中呈现文字,既是课堂情感酝酿的最终爆发,又能在教学结尾处推波助澜,再掀一个情感__,达到师生共鸣效果。同时,对文章的情感和主题进行迁移,赋予现实意义,揭示生活真谛。(八)作业请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对你家乡的夏天作一番描绘(300字以上)。(设计意图:带着品味赏析课文的余温,热情洋溢地描绘自己家乡的夏天,投学生之所好,加大平常练笔的力度。)附:板书设计紧张热烈急促景美赞美(总——分——总)人勤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教学目的:理解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热爱生命和生活。教学重点、难点: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教学过程:导入:神话动画片导入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作者简介:袁珂,神话学家。关于神话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全班集体朗读课文探究品味复述课文,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像力。对女娲形象的认识:她哪里是神,她分明是人。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想像是神话的亮点,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放《女娲造人》动画片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拓展运用:读神话《盘古开天地》后回答问题。放神舟五号飞船记录片: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布置作业:收集有关神话,讲给别人听。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想像出一种女娲造人的新办法。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①精读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②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的重大意义。提示:a.使人积极乐观。b.使人斗志顽强。c.使人永远年青。d.使人充满活力。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有关提示:崇高的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作业①抄写并识记字词。②背诵这首诗歌。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第二课时○教学内容①检查作业。②继续研讨与赏析。③语言运用。○教学设计检查作业①识记字词。②朗读、背诵。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一、教学目标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二、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三、课前准备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四、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五、教学设计1、整体感悟①导入新课(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出示目标,板书课题。②感知内容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勾勒轮廓春草图草报春春花图花争春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春雨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2、研读与赏析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①潜心精读:[问题组]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c、读一读,读出情。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明确]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春天是福,含有深情的感觉。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3、[教师小结]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3、体验与反思①质疑交流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②拓展延伸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4、[作业]《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5、信息反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教学难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2、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一、导入新课: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课堂。能不能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森林里各种小动物、昆虫的鸣叫声)这些昆虫隐藏在茂盛的草丛里、浓密的树叶里,欢快地歌唱。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小昆虫呢?看来,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去拜访这些朋友中的一位——绿色蝈蝈。(板书课题)二、预习交流:1、字词交流。2、请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情况交流一下。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一版再版,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更有趣味,更有意义。达尔文评价说:难以效法的观察家。他还被法国文学界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是当之无愧的。)3、谁能介绍一下绿色蝈蝈?(身体呈绿色或褐色,腹部较大,翅膀短,四肢强壮有力,善于跳跃。雄的前翅有发音器,能发出清脆的叫声。)三、整体感知:法布尔是怎样介绍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1、速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2、学生交流:声音特征、形体特征、食性等。形体:漂亮、苗条、匀称。叫声: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食性:喜欢吃蝉,爱吃甜食,偶尔也吃一点儿水果、青草。居住特点:和睦共居3、小结蝈蝈在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得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四、质疑探究:浏览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1、文中多次变换对蝈蝈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当蝈蝈捕蝉时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的时候称“蝉的屠夫”。作者这样变换称呼,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师:你分析得真好,的确是这样。作者将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2、开头作者是怎么引出蝈蝈的?这样写的好处。(开头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着。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样写别具匠心,富有情趣。)3、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作为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应当要准确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能因自己的好恶进行取舍,这正是法布尔严谨的工作态度的体现。)4、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先写叫声——黑夜中的法布尔要确定自己身边有蝈蝈存在,首先是听到了蝈蝈的叫声,而不是看到了蝈蝈。所以,先写蝈蝈的叫声符合逻辑,使文章的走势显得自然而得体。)五、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因为他非常喜爱绿色蝈蝈。因为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因为他善于观察和想像。师小结:是的,他是抓住了声音、形态、食性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的。并且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了对昆虫生命的满腔尊重与热爱。六、拓展延伸: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是小昆虫,而是可爱的小精灵,是我们的好朋友。就让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七、课堂小结: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2、师小结: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奉献了一枚枚智慧之果。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昆虫记》,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整体感悟: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散文,此类文章写作成功的基础是先把景物写好,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本文是如何写景的。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发言谈谈自己认为本文写景哪里写得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加以引导总结,可以将问题总结到以下几点上来:1、第一段的作用2、景物描写的顺序3、景物描写的角度4、所使用的修辞手段研读赏析:此阶段要紧承上阶段的讨论总结,以解决上面列出的问题,本阶段主要在于围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反复阅读、体会文章在写景上的独到之处1.文章的第一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花引人止步,眩人眼目的美丽,也引出下文,照应结尾。2、描写的角度花形(像一条瀑布;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花色(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泛着点点银光;颜色边上浅下深)花态(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在笑,嚷嚷;)描写的顺序:3、花瀑②——花穗(花串)③⑤——花朵⑤;整体——局部。从描绘的形象看:作者先从所见的整体着笔,“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将花瀑拟人化,使静态变为动态,赞美花繁花盛,如盛装少女欢歌笑语,生趣盎然。再按照视线所及,从局部着笔,细写每一朵花,像“帆”、如:“舱”,“船舱鼓鼓的”“像忍俊不禁的笑容”。进而提出花中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的问题,这便写出花不仅生机勃勃.而且还具有神话般的美丽。从描绘的颜色看:仍是先写整体,“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紫色的大条幅”.再写局部“泛着点点银光”“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上深下浅,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作者着力描写紫色是因为紫色是深沉的,象征着生命的永恒。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诗歌思乡情感;2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把握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3领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乐观积极的进取精神。一、导入讲《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这就是著名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的故事。同学们注意到“甘露寺”,这座寺庙坐落在某座山上,这座山,可以说是三国山,充满着英雄豪气,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这座山叫做“北固山”,这座山,还成就了一位诗人,他就是王湾。王湾是唐代诗人,他流传至今最有名的诗歌就是《次北固山下》,相传这首诗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到底《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怎样的诗歌,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二、题解同学们看题目,北固山我们知道是一座山名,这个次字怎么理解呢?(是量词一次两次呢,还是说是“仅次”呢还是“次品”的次呢?)我们还知道哪些题目中饱含景点的古诗词啊?(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这里的望、登都是作动词解释,所以,次也可能是动词解释,看注释,对,是动词“停靠”的意思。解了题目,我们进入诗歌的内容。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读懂诗歌的内容。有不懂的请做好记录。同学们,遇到难题了吗?请提出来。(请学生回答,老师辅助)并补充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三、朗读1凭印象初读:请同学们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体会。同学们读完了,你能说说你刚才读的时候,是用怎么样的情感去朗读的?并说说原因。2教师范读:老师也想以朗诵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请同学们听听,给老师点评点评。(教师除了要注意情感部分,更要突出语气语速停顿重音等等)学生点评:1节奏韵律2情感表达3教师指导:既然大家都觉得老师读得好,那我就把我的小窍门告诉大家。4领会后再读:同学们琢磨了几分钟,一定有所收获了吧!不如来展示展示,谁愿意?4全班齐读: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四、分析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到了诗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思想之情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激发出来的呢?作者传达的是单一的乡愁吗?我们对诗歌进行分析理解,找到答案。1、理解首联和颔联中诗人的感情,品味颔联。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诗人为什么要写他的道路还在青山之外呢?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途中天气如何?你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提示:和风吹拂,春意融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淼,两岸之间的水面显得很宽阔。和顺的风吹得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清代的王夫之赞这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觉得它写出了什么样的大景?提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置身在青山绿水中,眼见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诗人此时该是怎样的心情?愉快,舒畅请带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气,扩张心胸,朗诵前四句。2、品味颈联不知不觉,已到残夜。作者见到了什么景象?齐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有人说这两句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流露出什么感情?提示:感慨时间过得太快,白天和夜晚,旧年和新春,为何这般匆匆啊?请带着无限的感慨朗读这两句诗。语调要深沉舒缓。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表达的不仅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请听老师读,注意声调、重音。强调生,入。为什么不用“升”?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提示: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所以,这句诗还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提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朗读时声调可高一些。请用这种情绪朗读。男女重读,女感慨,男乐观。你能从这两句诗中知道这是一年中的什么日子吗?知道具体的时间吗?提示: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家的时间,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时候,此时的诗人却停泊在北固山下,遥望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因为彻夜未眠呀。他在想什么?想像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请学生回答。提示:想家中妻儿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时能回家;想写信……请再带着这种思念朗读,语调要忧伤一点。3.品味尾联: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齐读最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这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请用惆怅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后两句诗。大雁飞过,诗人会说些什么。提示:诗人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乡愁,是归意。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男女重读,男略高,女低五、小结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千古流传,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打动人的不仅仅是他深深的思乡之情,还有他乐观积极的情绪,每当我们处于低谷的事情,不要气馁,想想王湾告诉我们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下课。六、板书设计次北固山下王湾首联:羁旅颔联: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寓情于景,景中含理颈联:理尾联:情【教学总结】这节课为了体现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4、合理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3知识目标: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诗句的深刻含义。理解“山”和“海”所蕴含的意思,联系生活,进一步理解思想感情,感悟人生。能力目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情感目标:相信理想可以实现,要为之不懈奋斗。教学重点:顺畅地朗读这首诗,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主旨。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海”和“山”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教学方式:朗读,讨论分析,合作学习。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重点是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课文,初步学会如何朗读、齐读,讨论第1节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情分析:人教版新课程改革教材,各个单元以专题形式出现,第一单元专题:怎样面对人生的困难与不幸。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叙述,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2、导语设计1: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古老悠久,充满魅力的首都北京,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由同学的回答,导入新课:同学们的想法和诗人王家新小时候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导语设计2:同学们回忆以下,你的童年有过怎样的幻想?导入新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