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重庆一中高二(上)期末地理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重庆一中高二(上)期末地理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重庆一中高二(上)期末地理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重庆一中高二(上)期末地理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重庆一中高二(上)期末地理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重庆一中高二(上)期末地理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研究发现,近年来南亚地区棕色云团的季节性爆发加剧了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消融。棕色云团由高浓度的颗粒物(主要成分有黑碳、棕碳、矿物粉尘、含硫化合物等)组成,沉降后会使冰雪变脏。如图分别为南亚地区1月份棕色云团分布示意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棕色云团加剧了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消融,与其成因密切相关的是()A.①增强 B.②减弱 C.地面反射减弱 D.地面辐射增强2.为减弱南亚棕色云团爆发频率及强度,从污染物来源方面应该()A.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B.限制氟氯烃的使用 C.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D.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地膜覆盖,是指用农用塑料薄膜覆盖地表的一种措施。地膜覆盖可促进农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和生长,提高土地肥力,使土壤保持适宜的温度、温度。如图示意我国北方某地地膜覆盖景观。据此完成3~4题。3.我国北方农田使用地膜覆盖,可有效抵御寒潮,保障农作物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减少地面热量损失 B.增强大气逆辐射 C.增强太阳辐射 D.减弱削弱作用4.我国华北地区多春旱,地膜覆盖可提高土壤湿度,其原理是减少()A.下渗 B.地表径流 C.蒸发 D.地下径流如图示意夏季某日塔里木盆地某绿洲与沙漠气温日变化情况,完成5~6题。5.根据图示信息,判断北京时间15:00左右大气运动描述正确的是()A.垂直方向上,绿洲盛行上升气流 B.垂直方向上,沙漠盛行下沉 C.近地面气体由沙漠流向绿洲 D.近地面气体由绿洲流向沙漠6.从图中信息可知()A.白天,太阳辐射强烈,使得绿洲温度较高 B.白天,太阳辐射强烈,使得沙漠温度较低 C.夜晚,因比热容的差异,绿洲温度较高 D.夜晚,因大气逆辐射强,沙漠温度较高如图1为我国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图,图2为该地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读图完成7~9题。7.有关该地区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气压高于②地 B.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C.③地气压低于④地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高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昼夜温差小 B.b为下沉气流 C.乙地保温作用弱 D.d为下沉气流9.该时段,甲、乙之间的风向是()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如图为长江河谷某地地形剖面图及某时刻等温面(等温面是指空间中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面)分布图。读图,完成10~11题。10.据图分析,该时刻河谷中部等温面向上弯曲的主要原因有()①白天因地形阻挡,谷地内部获得太阳辐射少,谷地气温较低②黑夜因散热不畅,谷地内部气温偏高③白天因江水比热容大,升温慢,谷地气温较低④黑夜因江水比热容大,降温慢,谷地气温较高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1.此时,图中四地之间的气流应该是()A.乙流向甲 B.乙流向丙 C.丁流向丙 D.丁流向甲城市热岛强度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研究我国北方某滨海城市的热岛强度变化。如图为该小组根据研究结果绘制的该城市多年平均和某次冬季强降雪后热岛强度变化图。据此完成12~14题。12.从图中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可知()A.7时至17时的风速持续减小 B.7时的风向由城区吹向郊区 C.17时的风向由城区吹向郊区 D.7时的风速大于17时的风速13.与多年平均热岛强度相比,冬季强降雪后的热岛强度加大,原因是()①城区家庭取暖耗能多②郊区积雪反射率低③城区的太阳辐射更弱④郊区积雪留存时间长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14.下列做法会使热岛效应增强的是()A.扩大城市水面面积 B.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 C.大量建设城市道路 D.营造绿色通风系统海陆风是滨海地区由昼夜温差引起的大气热力环流,对滨海地区的局地气候具有调节作用。长期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陆风特征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下表)。读表,完成15~17题。区域陆风时间(北京时间)长三角地区夏季23:00~次日11:00冬季22:00~次日12:00环渤海地区夏季18:00~次日7:00冬季17:00~次日11:0015.与环渤海地区同季节相比,长三角地区()A.海风开始早,结束早,持续时间短 B.海风开始晚,结束早,持续时间长 C.陆风开始早,结束早,持续时间短 D.陆风开始晚,结束晚,持续时间短16.夏季海风对这两地局地自然环境的调节作用是()A.可降低滨海地区的气温,减少空气湿度 B.可提高滨海地区的气温,增加空气湿度 C.可增强滨海地区的下沉气流 D.可减小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17.天津东临渤海湾,是北方最大的沿海城市,其城市热岛效应对该渤海湾地区海陆风的影响是()A.海风与陆风均增强 B.海风与陆风均减弱 C.海风增强,陆风减弱 D.海风减弱,陆风增强如图为大西洋某海域表层海水等温线与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8~20题。18.关于甲、乙两处的洋流判定正确的是()A.甲向北流,是暖流 B.乙向北流,是暖流 C.甲向南流,是暖流 D.乙向南流,是寒流19.图中a、b、c、d四处表层海水水温的高低排序是()A.a>b>c>d B.d>c>a>b C.b>a>d>c D.c>d>b>a20.图中洋流会导致()A.甲处沿岸降水增多 B.乙处沿岸气温下降 C.丙处形成大型渔场 D.乙处海水盐度降低河流某些特征常常受自身某些要素的改变而变化。如图是某河流中游连续三个河段(河段长约50千米)河床平均海拔和平均宽度在过去10万年间的变化图,箭头表示变化方向。读图,完成21~22题。21.三个测量点从上游到下游的排序是()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甲、丙、乙22.若不考虑地壳变化,关于以上三河段河床特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河床变化幅度最大 B.丙河谷岸壁陡峭谷底宽浅 C.乙河谷发育日益宽浅 D.流水堆积导致丙河床变低我国西北地区有很多的新月形沙丘分布。如图为新疆一处受西北风影响形成的新月形沙丘示意图。读图,完成23~25题。23.照片拍摄者大致面朝()A.东方 B.南方 C.西方 D.北方24.关于该沙丘的描述,正确的是()A.缓坡是迎风坡 B.陡坡是迎风坡 C.肯定不会移动 D.风向与缓坡坡向垂直25.该地区植被的特点是()A.叶片宽阔 B.根系发达 C.四季常青 D.常见茎花、板根罗平螺丝田位于云南曲靖罗平县城西北十公里处的牛街。螺丝田是其中最著名油菜花拍摄点,这里的梯田是圈状的,远远看去真像是螺丝上的旋纹。牛街所在地石灰岩广布,“螺丝田”是由一连串岩溶漏斗地貌构成的自然景观,漏斗如此密集,形态如此奇特,目前尚不多见。如图1为螺丝田局部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图2为“螺丝田”景观图。读图,完成26~29题。26.形成“螺丝田”分布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为()A.流水溶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海浪侵蚀27.“螺丝田”分布区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是()A.热量不足 B.降水稀少 C.地表水不足 D.植被覆盖率低28.如图1中坡度最大的是()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29.甲地和乙地间的相对高差可能是()A.4米 B.5米 C.8米 D.9米我国乌兰布和沙漠正在开展菌草种植、沙漠土壤化改造、葡萄产业等生态实践。某科研团队将自主研发的植物纤维黏合剂施加到沙子间,使沙漠表层的沙子“土壤化”。如图示意沙漠种植实验区。该团队的沙漠实地种植试验证实,“土壤化”的沙子非常适宜某些植物生长,且具有很强的抗风蚀能力。据此,完成30~32题。30.有学者认为未改造的沙漠土不是土壤,主要依据是()A.水分含量较少 B.矿物质含量少 C.空气含量太小 D.几乎不含有机质31.经该团队改造的土壤具有较强的抗风蚀能力,主要原因是()A.减少散状颗粒 B.增加土壤水分 C.减少土壤空气 D.改变地表起伏32.与普通土壤相比,种植试验区的植物根系异常发达,原因最可能是()A.有机质含量高 B.育种技术先进 C.土层松散透气 D.光照时间超长如图示意某土壤剖面,甲、乙、丙代表不同的自然土层,丁代表底层基岩(母岩层)。据此完成33~34题。33.如图所示土壤剖面中,对土壤肥力高低起决定性影响的物质主要位于()A.甲层 B.乙层 C.丙层 D.丁层34.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自然地理要素中的()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岩石我国是受台风和寒潮灾害影响较大的国家之一。如图为我国寒潮和台风的主要移动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35~37题。35.台风对图示阴影区域的影响可能有()①缓解伏旱②带来暴雨③加重雾霾④诱发风暴潮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6.关于寒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寒潮对我国的影响范围比台风的要小 B.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季节是冬季 C.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主要源自北极地区 D.寒潮会影响农牧业、交通和电力系统37.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A.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B.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D.遥感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读图,回答38~40题。38.应急避难场所针对的自然灾害主要是()A.台风灾害 B.寒潮灾害 C.地震灾害 D.洪涝灾害39.在防灾减灾中,了解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属于()A.灾前准备内容 B.灾害监测内容 C.灾后恢复内容 D.灾害救援内容40.应急避难场所一般布设在()A.城镇的住宅区内 B.乡村的空旷地带 C.城镇的商业街中 D.城镇的空旷地带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题,共计40分。41.(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水循环是地球表面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物质循环之一,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如图示意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岩石圈部分构造(甲、乙、丙、丁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水循环示意图。(1)图中丙界面的名称是,地震波经过该界面时,波速会明显(增大/减小)。(2)关于岩石圈的构成和特点,叙述正确的是。(双选)A.由甲和乙两个层次构成B.表面高低不平,被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覆盖C.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D.与地球各外部圈层之间,界线明确(3)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名称;②;⑥;⑦。(4)近年来,该地区毁林开荒,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循环某些环节的水量发生明显变化,在某次降水期间,环节④、⑤、⑥中,水量变大的环节有,水量变小的环节有。42.(12分)读下列地貌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1)坝子是(填图序号)地区重要的农耕区,该地区典型喀斯特地貌中,具有层状分布、大小不一特点的是。(2)雅丹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是,其中垄槽延伸方向与当地盛行风向(平行/垂直)。(3)黄河河曲中适宜采砂淘金的是(凹岸/凸岸),当洪水泛滥时,河流自然裁弯取直,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43.(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各题。重庆一中知行地理研学社同学们到野外进行土壤与植被的实地考察。如图1是指导老师绘制的地形和植被示意图,图2是同学们绘制的不同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剖面示意图。(1)结合图1所示推测,丙地的土壤剖面可能是图2中的;据图文信息推测图2中,①②③降水量的大小关系。(2)研学小组考察过程中,在丙地发现该地植被叶片宽大,夏季常绿而秋冬落叶,据此判断该植被类型可能为阔叶林。在向乙地行进的过程中发现沿途森林茂密、生态良好,研学小组认为该地植被对环境的影响有等。(3)为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请提出2条合理的土壤养护措施。

2023-2024学年重庆一中高二(上)期末地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研究发现,近年来南亚地区棕色云团的季节性爆发加剧了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消融。棕色云团由高浓度的颗粒物(主要成分有黑碳、棕碳、矿物粉尘、含硫化合物等)组成,沉降后会使冰雪变脏。如图分别为南亚地区1月份棕色云团分布示意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棕色云团加剧了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消融,与其成因密切相关的是()A.①增强 B.②减弱 C.地面反射减弱 D.地面辐射增强【解答】解:从图中信息可知,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辐射。材料信息表明,棕色云团由高浓度的颗粒物(主要成分有黑碳、棕碳、矿物粉尘等)组成,沉降后会使冰雪变脏,地表冰雪颜色加深,使得地面反射减弱,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气温升高,使得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消融加剧,故与其成因密切相关的是地面反射减弱,C正确,ABD错。故选:C。2.为减弱南亚棕色云团爆发频率及强度,从污染物来源方面应该()A.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B.限制氟氯烃的使用 C.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D.加大污染治理力度【解答】解:从棕色云团的成分(主要成分有黑碳、棕碳、矿物粉尘、含硫化合物等)看,主要与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有关。调整能源结构,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才是从根源上减弱南亚棕色云团爆发频率及强度的方法,A正确。氟氯烃的使用导致臭氧的减少,与棕色云团暴发无关,B错误。植树造林可以吸烟滞尘,但不是消除污染物来源主要措施,C错误。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可以减弱棕色云团爆发频率及强度,但治标不治本,不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方法,D错误。故选:A。地膜覆盖,是指用农用塑料薄膜覆盖地表的一种措施。地膜覆盖可促进农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和生长,提高土地肥力,使土壤保持适宜的温度、温度。如图示意我国北方某地地膜覆盖景观。据此完成3~4题。3.我国北方农田使用地膜覆盖,可有效抵御寒潮,保障农作物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减少地面热量损失 B.增强大气逆辐射 C.增强太阳辐射 D.减弱削弱作用【解答】解: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抑制膜内外的热量交换,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应,A正确。地膜有一定的反射作用,因此地膜覆盖不会减弱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D错误。地膜覆盖增强大气逆辐射的效果不明显,B错误。地膜覆盖不会增强太阳辐射,C错误。故选:A。4.我国华北地区多春旱,地膜覆盖可提高土壤湿度,其原理是减少()A.下渗 B.地表径流 C.蒸发 D.地下径流【解答】解:地膜覆盖阻挡水体下渗,增加地表径流,AB错误。地膜阻断空气流动,有利于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提高土壤湿度,C正确。水分蒸发减少,则地下径流增加,D错误。故选:C。如图示意夏季某日塔里木盆地某绿洲与沙漠气温日变化情况,完成5~6题。5.根据图示信息,判断北京时间15:00左右大气运动描述正确的是()A.垂直方向上,绿洲盛行上升气流 B.垂直方向上,沙漠盛行下沉 C.近地面气体由沙漠流向绿洲 D.近地面气体由绿洲流向沙漠【解答】解:图示北京时间15:00时左右,沙漠的温度比绿洲的温度高,说明在垂直方向上沙漠地区盛行上升气流,绿洲盛行下沉气流,AB错误。近地面水平方向气流的从高压流向低压,由于绿洲温度低,气压高,沙漠相反,所以气流从绿洲流向沙漠,D正确,C错误。故选:D。6.从图中信息可知()A.白天,太阳辐射强烈,使得绿洲温度较高 B.白天,太阳辐射强烈,使得沙漠温度较低 C.夜晚,因比热容的差异,绿洲温度较高 D.夜晚,因大气逆辐射强,沙漠温度较高【解答】解:绿洲的比热容大于沙漠,所以夜间气温下降时绿洲降温幅度较沙漠小,温度较高,C正确。结合图示信息可以看出,白天沙漠气温较高,而不是绿洲气温较高,AB错误。沙漠地区气候干旱,以晴朗天气为主,夜晚沙漠地区的大气逆辐射并不强,D错误。故选:C。如图1为我国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图,图2为该地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读图完成7~9题。7.有关该地区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气压高于②地 B.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C.③地气压低于④地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高【解答】解:图示甲地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差大,乙地气压差小,说明①处气压高、④处气压低,②处气压低、③处气压高,即①地气压高于②地,③地气压高于④地,则A正确、C错误。由于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处等压面上凸,气压低处等压面下凹,由于①地气压高于②地,③地气压高于④地,因此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高,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低,故BD错误。故选:A。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昼夜温差小 B.b为下沉气流 C.乙地保温作用弱 D.d为下沉气流【解答】解:根据上题可知,甲地气流在垂直方向上下沉,水汽难以凝结,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乙地气流在垂直方向上为上升气流,随着海拔增高,温度下降,水汽容易凝结,多阴雨天气,保温作用强,AC错误。甲近地面为高压,说明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所以b为下沉气流;同理,d为上升气流,B正确,D错误。故选:B。9.该时段,甲、乙之间的风向是()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解答】解:根据上题可知,①地气压高于②地,则近地面a处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西指向东,为西风;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右偏,加上摩擦力的影响,最终形成西北风,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如图为长江河谷某地地形剖面图及某时刻等温面(等温面是指空间中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面)分布图。读图,完成10~11题。10.据图分析,该时刻河谷中部等温面向上弯曲的主要原因有()①白天因地形阻挡,谷地内部获得太阳辐射少,谷地气温较低②黑夜因散热不畅,谷地内部气温偏高③白天因江水比热容大,升温慢,谷地气温较低④黑夜因江水比热容大,降温慢,谷地气温较高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河谷中部等温面向上弯曲,说明河谷中部气温高于两侧,①③选项是谷地气温低的原因,和题意相悖,①③错误。黑夜河谷中央因散热不畅,气温偏高,冷空气沿两侧谷坡下沉,气温较低;黑夜因江水比热容大,降温慢,谷地气温较高,②④正确。故选:D。11.此时,图中四地之间的气流应该是()A.乙流向甲 B.乙流向丙 C.丁流向丙 D.丁流向甲【解答】解:图示河谷中部等温面向上弯曲,两侧谷坡的等温面向下弯曲,说明河谷中部的气温高于两侧,则谷地中部气流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两侧气温较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在水平方向升,河谷中央的气流上升后向两侧流,然后从甲流向乙,从丁流向丙,乙和丙向谷地中部流,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城市热岛强度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研究我国北方某滨海城市的热岛强度变化。如图为该小组根据研究结果绘制的该城市多年平均和某次冬季强降雪后热岛强度变化图。据此完成12~14题。12.从图中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可知()A.7时至17时的风速持续减小 B.7时的风向由城区吹向郊区 C.17时的风向由城区吹向郊区 D.7时的风速大于17时的风速【解答】解:7时至17时的热岛强度先减小后增大,即城区与郊区的温差先减小后增大,气压差先减小后增大,故风速先减小后增大,A错误。由图可知,7时的热岛强度大于17时,即城区与郊区的温差7时大于17时,温差与气压差呈正相关,故7时城区与郊区的气压差大于17时,风速较大,D正确。城区的温度始终高于郊区,故城区的气压始终低于郊区,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全天的风向均由郊区吹向城区,BC错误。故选:D。13.与多年平均热岛强度相比,冬季强降雪后的热岛强度加大,原因是()①城区家庭取暖耗能多②郊区积雪反射率低③城区的太阳辐射更弱④郊区积雪留存时间长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解答】解:降雪后温度降低,取暖需求增大,城区人口比郊区更密集,取暖产生的废热更多,①正确。郊区温度低于城区,积雪留存时间长,城区温度回升时,郊区的温度依然较低,增大了城区与郊区的温差,④正确。郊区气温较低,加上人类活动较少,郊区积雪比城区融化的慢,积雪反射率较高,②错误。降雪后天气转晴,城区与郊区的太阳辐射强度差异不大,③错误。故选:A。14.下列做法会使热岛效应增强的是()A.扩大城市水面面积 B.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 C.大量建设城市道路 D.营造绿色通风系统【解答】解:扩大城市水面面积会利用水体比热容减慢城市气温上升幅度,A错误。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可增加绿地,缓解热岛效应,B错误。营造绿色通风系统会缓解城市热岛效应,D错误。城市道路比热容小,大量建设城市道路将进一步的加剧城市热岛效应,C正确。故选:C。海陆风是滨海地区由昼夜温差引起的大气热力环流,对滨海地区的局地气候具有调节作用。长期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陆风特征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下表)。读表,完成15~17题。区域陆风时间(北京时间)长三角地区夏季23:00~次日11:00冬季22:00~次日12:00环渤海地区夏季18:00~次日7:00冬季17:00~次日11:0015.与环渤海地区同季节相比,长三角地区()A.海风开始早,结束早,持续时间短 B.海风开始晚,结束早,持续时间长 C.陆风开始早,结束早,持续时间短 D.陆风开始晚,结束晚,持续时间短【解答】解:根据表中数据分析,环渤海地区陆风是夏季18:00~次日7:00,持续13小时,冬季17:00~次日11:00,持续18小时;长三角地区陆风是夏季23:00~次日11:00,持续12小时,冬季22:00~次日12:00,持续14小时;由此可知,与环渤海地区相比,无论夏季还冬季,长三角地区陆风开始晚,结束晚,持续时间短,D正确,ABC错误。故选:D。16.夏季海风对这两地局地自然环境的调节作用是()A.可降低滨海地区的气温,减少空气湿度 B.可提高滨海地区的气温,增加空气湿度 C.可增强滨海地区的下沉气流 D.可减小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解答】解:吹海风时,陆地盛行上升气流,夏季海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较为凉爽湿润,可降低滨海地区的气温,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D正确,ABC错误。故选:D。17.天津东临渤海湾,是北方最大的沿海城市,其城市热岛效应对该渤海湾地区海陆风的影响是()A.海风与陆风均增强 B.海风与陆风均减弱 C.海风增强,陆风减弱 D.海风减弱,陆风增强【解答】解:热岛效应是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现象,白天城市因热岛效应影响,加大了与海洋之间的温差,气压差也相对增大,使海风增强,而晚上缩小了与海洋之间的温差,气压差相对减小,使陆风风力减弱,C正确,ABD错误。故选:C。如图为大西洋某海域表层海水等温线与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8~20题。18.关于甲、乙两处的洋流判定正确的是()A.甲向北流,是暖流 B.乙向北流,是暖流 C.甲向南流,是暖流 D.乙向南流,是寒流【解答】解:根据图中标注的“45°N”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海水等温线弯曲的方向与洋流的流向相同,甲处等温线向南凸出,则甲处洋流向南流,是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应为寒流;同理判断,乙处洋流向北流,应为暖流,B正确,ACD错误。故选:B。19.图中a、b、c、d四处表层海水水温的高低排序是()A.a>b>c>d B.d>c>a>b C.b>a>d>c D.c>d>b>a【解答】解:由上题分析可知,c处有暖流流经,水温较同纬度两侧高,因此c>d;a处有寒流流经,水温较同纬度两侧低,因此b>a;该海域位于北半球,c、d所处纬度较a、b低,因此水温较高,所以图中a、b、c、d四处表层海水水温的高低排序是c>d>b>a,D正确,ABC错误。故选:D。20.图中洋流会导致()A.甲处沿岸降水增多 B.乙处沿岸气温下降 C.丙处形成大型渔场 D.乙处海水盐度降低【解答】解:根据图中标注的“45°N”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海水等温线弯曲的方向与洋流的流向相同,甲处等温线向南凸出,则甲处洋流向南流,是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应为寒流;同理判断,乙处洋流向北流,应为暖流,丙处有寒暖流交汇,海水搅动,底层营养元素上泛,表层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丰富,容易形成良好渔场,C正确。甲处是寒流,对沿岸地区起到降温减湿作用,A错误。乙处是暖流,暖流流经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作用,B错误。乙处是暖流,暖流水温高,蒸发较强,往往盐度较高,D错误。故选:C。河流某些特征常常受自身某些要素的改变而变化。如图是某河流中游连续三个河段(河段长约50千米)河床平均海拔和平均宽度在过去10万年间的变化图,箭头表示变化方向。读图,完成21~22题。21.三个测量点从上游到下游的排序是()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甲、丙、乙【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海拔逐渐降低,丙海拔最高,乙海拔最低,所以三个测量点从上游到下游的排序依次为丙甲乙,C正确,ABD错误。故选:C。22.若不考虑地壳变化,关于以上三河段河床特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河床变化幅度最大 B.丙河谷岸壁陡峭谷底宽浅 C.乙河谷发育日益宽浅 D.流水堆积导致丙河床变低【解答】解:读图可知,乙处位于河流下游,河床海拔升高,宽度变宽,下游河流流速变慢,外力沉积作用使得河床升高,侧蚀作用使河床变宽,C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河床变化幅度最小,A错误。甲位于最上游,岸壁陡峭,丙不会岸壁陡峭,B错误。流水堆积导致丙河床变高,D错误。故选:C。我国西北地区有很多的新月形沙丘分布。如图为新疆一处受西北风影响形成的新月形沙丘示意图。读图,完成23~25题。23.照片拍摄者大致面朝()A.东方 B.南方 C.西方 D.北方【解答】解:读新疆一处受西北风影响形成的新月形沙丘示意图,沙丘迎风坡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缓坡为西北方向,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照片拍摄者大致面朝北方,D正确。故选:D。24.关于该沙丘的描述,正确的是()A.缓坡是迎风坡 B.陡坡是迎风坡 C.肯定不会移动 D.风向与缓坡坡向垂直【解答】解:我国西北地区有很多的新月形沙丘分布,沙丘的缓坡是迎风坡,陡坡是背风坡,沙丘两侧有顺风向前延伸的两个尖角,高度一般在数米至十余米。迎风坡为凸坡,较平缓,坡度约5°~20°;背风坡为凹坡,较陡,坡度约28°~34°。A正确,B错误;可能会移动,C错误;风向与缓坡坡向平行,D错误。故选:A。25.该地区植被的特点是()A.叶片宽阔 B.根系发达 C.四季常青 D.常见茎花、板根【解答】解:地处沙漠地带,植被应该具有明显的适应干旱环境的特征。根系发达,有利于植物吸收深层地下水,B正确。叶片宽阔,消耗水分多,不是沙漠植被的特征,A错误。四季常青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植被特征,该地为新疆,C错误。常见茎花、板根的是热带雨林植被的特征,D错误。故选:B。罗平螺丝田位于云南曲靖罗平县城西北十公里处的牛街。螺丝田是其中最著名油菜花拍摄点,这里的梯田是圈状的,远远看去真像是螺丝上的旋纹。牛街所在地石灰岩广布,“螺丝田”是由一连串岩溶漏斗地貌构成的自然景观,漏斗如此密集,形态如此奇特,目前尚不多见。如图1为螺丝田局部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图2为“螺丝田”景观图。读图,完成26~29题。26.形成“螺丝田”分布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为()A.流水溶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海浪侵蚀【解答】解:据材料可知,螺丝田的岩石为石灰岩,故为喀斯特地貌,所以地质作用为流水溶蚀。故选:A。27.“螺丝田”分布区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是()A.热量不足 B.降水稀少 C.地表水不足 D.植被覆盖率低【解答】解:“螺丝田”分布区多为石灰岩溶蚀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地表水不足成为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C正确。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条件较好,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较高,且植被覆盖率并不是影响该区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故ABD错误。故选:C。28.如图1中坡度最大的是()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解答】解:读图可知,图1的①②③④中,①的等高线最稠密,所以坡度最大,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9.甲地和乙地间的相对高差可能是()A.4米 B.5米 C.8米 D.9米【解答】解:图中的等高距是2米,根据等高线数值的递变规律可知,甲地高度在1356﹣1358米之间,乙地高度在1362﹣1364米之间,两地的相对高度在4米到8米之间,两端数值不可取,符合条件的数值是5米,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我国乌兰布和沙漠正在开展菌草种植、沙漠土壤化改造、葡萄产业等生态实践。某科研团队将自主研发的植物纤维黏合剂施加到沙子间,使沙漠表层的沙子“土壤化”。如图示意沙漠种植实验区。该团队的沙漠实地种植试验证实,“土壤化”的沙子非常适宜某些植物生长,且具有很强的抗风蚀能力。据此,完成30~32题。30.有学者认为未改造的沙漠土不是土壤,主要依据是()A.水分含量较少 B.矿物质含量少 C.空气含量太小 D.几乎不含有机质【解答】解:结合材料信息,沙漠土壤化改造是“某科研团队将自主研发的植物纤维黏合剂施加到沙子间,使沙漠表层的沙子“土壤化”,又结合相关知识,植物纤维黏合剂是几种植物纤维的提取物,属于有机质,所以沙漠土不是土壤主要与有机质含量有关,有学者认为未改造的沙漠土不是土壤,主要依据是有机质含量少,D正确,ABC错误。故选:D。31.经该团队改造的土壤具有较强的抗风蚀能力,主要原因是()A.减少散状颗粒 B.增加土壤水分 C.减少土壤空气 D.改变地表起伏【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某科研团队将自主研发的植物纤维黏合剂施加到沙子间,使沙漠表层的沙子“土壤化”,形成团粒结构,减少了散状颗粒,所以土壤具有较强的抗风蚀能力,A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土壤水分和空气以及地表起伏状况变化不大,BCD错误。故选:A。32.与普通土壤相比,种植试验区的植物根系异常发达,原因最可能是()A.有机质含量高 B.育种技术先进 C.土层松散透气 D.光照时间超长【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与普通土壤相比,种植试验区为“土壤化”的沙子,有机质含量不高,A错。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与普通土壤相比,种植试验区的植物根系异常发达,原因最可能是“土壤化”的沙子土层松散透气,C对。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育种技术先进、光照时间超长对普通土壤和种植试验区的植物发育影响是没有差异的,BD错。故选:C。如图示意某土壤剖面,甲、乙、丙代表不同的自然土层,丁代表底层基岩(母岩层)。据此完成33~34题。33.如图所示土壤剖面中,对土壤肥力高低起决定性影响的物质主要位于()A.甲层 B.乙层 C.丙层 D.丁层【解答】解:据图可知,甲为枯枝落叶层,乙为腐殖质层,丙为淀积层,丁为底层基岩;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壤中有机质来源于生物死后的残体及植物的枯枝落叶,甲为枯枝落叶层,枯枝落叶较多,故A正确。故选:A。34.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自然地理要素中的()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岩石【解答】解: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石,是自然环境要素中的成土母质,D正确,ABC错误。故选:D。我国是受台风和寒潮灾害影响较大的国家之一。如图为我国寒潮和台风的主要移动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35~37题。35.台风对图示阴影区域的影响可能有()①缓解伏旱②带来暴雨③加重雾霾④诱发风暴潮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答】解:读图可知,图示阴影区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季节会发生伏旱,台风登陆可能有带来暴雨,缓解该地的伏旱,①②正确。台风过境带来的狂风、暴雨,会消除雾霾,③错误。风暴潮发生在沿海地区,该阴影区域在内陆,④错误。故选:A。36.关于寒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寒潮对我国的影响范围比台风的要小 B.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季节是冬季 C.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主要源自北极地区 D.寒潮会影响农牧业、交通和电力系统【解答】解:寒潮带来的大风、降温、雨雪天气会影响农牧业、交通和电力系统,D正确。由图可知,寒潮对我国的影响范围比台风要大,A错误。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是春季和秋季,春季引发温冻害,冻伤冻死返青农作物。秋季寒潮影响农作物成熟,冬季农业活动基本结束,B错误。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主要源自蒙古﹣﹣西伯利亚地区,不是来自北极,C错误。故选:D。37.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A.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B.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D.遥感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解答】解:卫星云图需要气象卫星获取遥感影像数据,再经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故其主要使用的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B正确。卫星云图没有使用定位、导航功能,A、C、D错误。故选:B。读图,回答38~40题。38.应急避难场所针对的自然灾害主要是()A.台风灾害 B.寒潮灾害 C.地震灾害 D.洪涝灾害【解答】解:应急避难场所多为开阔地,应对的自然灾害主要是地震,C正确。开阔的室外无法抵御台风,排除A。开阔的室外无法抵御寒潮,排除B。开阔的室外无法抵御洪涝,排除D。故选:C。39.在防灾减灾中,了解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属于()A.灾前准备内容 B.灾害监测内容 C.灾后恢复内容 D.灾害救援内容【解答】解:了解学校或家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属于灾前准备内容,A正确。灾害监测、灾后恢复、灾害救援一般有政府专业人员负责,排除BCD。故选:A。40.应急避难场所一般布设在()A.城镇的住宅区内 B.乡村的空旷地带 C.城镇的商业街中 D.城镇的空旷地带【解答】解:应急避难场所的选择距离城镇居民区较近,且较空旷的地带,远离高大密集的建筑物,D正确。城镇的住宅区内、商业街均有高大、密集的建筑,不适合建设应急避难场所,AC错误。乡村人口稀少,不需要建设应急避难场所,B错误。故选: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题,共计40分。41.(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水循环是地球表面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物质循环之一,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如图示意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岩石圈部分构造(甲、乙、丙、丁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水循环示意图。(1)图中丙界面的名称是莫霍界面,地震波经过该界面时,波速会明显增大(增大/减小)。(2)关于岩石圈的构成和特点,叙述正确的是BC。(双选)A.由甲和乙两个层次构成B.表面高低不平,被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覆盖C.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D.与地球各外部圈层之间,界线明确(3)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名称;②水汽输送;⑥地下径流;⑦蒸腾。(4)近年来,该地区毁林开荒,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循环某些环节的水量发生明显变化,在某次降水期间,环节④、⑤、⑥中,水量变大的环节有④,水量变小的环节有⑤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