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三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_第1页
农业生产三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_第2页
农业生产三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_第3页
农业生产三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_第4页
农业生产三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三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TOC\o"1-2"\h\u23538第一章:总体概述 2296891.1项目背景 2451.1.1目标 3304421.1.2任务 314365第二章:农业生产现状分析 3240511.1.3农业生产总体情况 3253611.1.4农业生产区域分布 458961.1.5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4316501.1.6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115221.1.7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464691.1.8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514721第三章:生态保护与修复原则 5141281.1.9概述 5150221.1.10具体内容 5131901.1.11概述 551731.1.12具体内容 620726第四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6319881.1.13优化种植结构 656731.1.14推广绿色生产技术 6264121.1.15优化畜牧业结构 74301.1.16推广绿色养殖技术 77995第五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7323301.1.17农田土壤保护的重要性 7320411.1.18农田土壤保护的现状 789221.1.19农田土壤保护措施 8101221.1.20农业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8251251.1.21农业水资源保护的现状 867861.1.22农业水资源保护措施 812877第六章: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8317351.1.23概述 9124841.1.24具体分类 9200141.1.25植物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 9120141.1.26动物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 10236511.1.27农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 10135311.1.28农用薄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 1022816第七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10129851.1.29农业生产活动污染 1093161.1.30农村生活污染 1079201.1.3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污染 1181471.1.32源头控制措施 11281661.1.33过程控制措施 11270111.1.34末端治理措施 1131422第八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 11230791.1.35工程目标 12266381.1.36工程内容 12188561.1.37工程技术 1250841.1.38工程目标 12300591.1.39工程内容 13104111.1.40工程技术 1332210第九章:政策法规与管理制度 1334821.1.41立法目标与原则 13237391.1.42政策法规体系构建 14121271.1.43政策法规实施与监督 1412911.1.44创新农业生态环境监管制度 14128441.1.45创新农业生态补偿制度 1570521.1.46创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激励机制 1523448第十章:实施保障与监测评估 15316441.1.47政策法规保障 15156261.1.48资金投入保障 1537171.1.49技术创新保障 16108021.1.50人才培养保障 16293091.1.51社会参与保障 1693661.1.52监测指标体系 1657771.1.53监测方法与技术 16277101.1.54评估体系 16233111.1.55监测评估机制 17第一章:总体概述1.1项目背景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地位日益凸显,而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关系也愈发紧密。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高度重视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生产三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得到了广泛关注。该项目旨在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引导和产业升级,实现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化肥、农药等污染物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2)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亟待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3)政策支持:我国高度重视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为农业生产三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第二节目标与任务1.1.1目标本项目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3)增加农民收入:通过项目实施,提高农民收入,助力农村脱贫攻坚。(4)推动农业现代化: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1.1.2任务本项目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研发与推广: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村生态环境质量。(2)政策引导与实施: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引导农业生产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3)产业升级与转型: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低碳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4)资金投入与保障:加大项目资金投入,保证项目实施顺利进行。(5)宣传与培训:加强项目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生态环境意识和技能,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第二章:农业生产现状分析第一节农业生产概况1.1.3农业生产总体情况我国农业生产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据统计,我国粮食总产量已连续多年保持在6亿吨以上,位居世界前列。同时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逐步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1.1.4农业生产区域分布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分布较为广泛,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北方地区以粮食生产为主,主要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等;南方地区以水稻、茶叶、水果等为主;西北地区以棉花、油料、特色农产品为主;东北地区以粮食、大豆、奶牛等为主。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与资源禀赋密切相关,形成了多样化的农业生产格局。1.1.5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逐年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为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二节农业生态环境问题1.1.6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土地资源过度开发: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土壤肥力降低,耕地面积减少。(2)农药、化肥过量使用: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3)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处理不当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1.1.7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1)土壤污染:农药、化肥残留、重金属污染等导致土壤质量恶化,影响农作物生长。(2)水体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平衡。(3)生物多样性丧失:过度开发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等原因,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稳定。(4)气候变化: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生态环境。1.1.8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1)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2)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4)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三章:生态保护与修复原则第一节生态优先原则1.1.9概述生态优先原则是指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过程中,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以保证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生态优先原则是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基本准则,旨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1.1.10具体内容(1)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遵循生态规律,保证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2)生态修复优先于生态破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旦发觉生态环境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生态修复,防止生态环境继续恶化。(3)生态效益优先于经济效益。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中,要充分考虑生态效益,保证项目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4)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优先于其他措施。在制定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时,要优先考虑采取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第二节综合治理原则1.1.11概述综合治理原则是指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综合运用技术、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实现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综合治理原则是保证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提升的重要手段。1.1.12具体内容(1)技术措施: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运用先进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降低生态环境风险。(2)经济措施: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绿色农业,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3)法律措施: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保障,保证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性。(4)行政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和监管,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合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落实。(5)社会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环境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6)协同治理:加强部门间、地区间的沟通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合力。通过以上综合治理原则的实施,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为我国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有力保障。第四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第一节种植业调整1.1.13优化种植结构为促进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我国需对种植业进行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具体措施如下:(1)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保障粮食安全。在保证粮食生产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适当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调减高耗水、高污染的作物种植面积,推广节水、环保型作物。如减少水稻等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小麦、玉米等节水作物的种植面积。(3)发展特色作物,提高农业附加值。根据各地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作物,如茶叶、中药材、水果等,提高农业产值。1.1.14推广绿色生产技术(1)推广高效、低耗、环保的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如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病虫害防治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2)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合理施用肥料,减少肥料浪费。(3)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如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第二节畜牧业调整1.1.15优化畜牧业结构(1)调减高污染、高耗能的畜牧业生产,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业。如减少规模化养猪场数量,发展草食畜牧业。(2)发展特色畜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畜牧业,如牛羊肉、奶制品、皮毛等。(3)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如实施粪便发酵、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技术,减少环境污染。1.1.16推广绿色养殖技术(1)改进饲养管理技术,提高饲料转化率。如采用全混合日粮、自动喂料等先进饲养技术,减少饲料浪费。(2)推广生态养殖模式,降低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如实施发酵床、林下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减少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3)加强疫病防治,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预警和防治体系,提高畜牧业抵抗风险能力。通过以上措施,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将得到优化,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态保护实现协调发展。第五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农田土壤保护1.1.17农田土壤保护的重要性农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的关键。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田土壤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农田土壤保护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的生活质量。1.1.18农田土壤保护的现状当前,我国农田土壤保护面临着诸多问题。农田土壤污染问题突出,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田土壤退化严重,部分农田土壤肥力降低,生产力下降。农田土壤侵蚀、盐碱化等问题也日益严重。1.1.19农田土壤保护措施(1)实施农田土壤污染治理工程,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推广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绿色生产技术。(2)加强农田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采取深翻、轮作、间作等方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3)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防止农田土壤侵蚀、盐碱化。(4)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降低地下水位,减轻土壤盐碱化。第二节农业水资源保护1.1.20农业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农业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是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关键。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水污染问题严重,农业水资源保护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21农业水资源保护的现状当前,我国农业水资源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河流、湖泊干涸;农业用水效率低下,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影响水质安全。1.1.22农业水资源保护措施(1)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型农业,减少农业用水需求。(3)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4)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规划,保障农业水资源安全。(5)加强水资源监测和预警,及时发觉和处理农业水资源问题,保证农业水资源安全。第六章: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第一节农业废弃物分类1.1.23概述农业废弃物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包括植物残体、动物粪便、农用薄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根据废弃物的性质和来源,农业废弃物可分为以下几类:(1)植物性废弃物: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果实残渣、蔬菜残叶等。(2)动物性废弃物:主要包括畜禽粪便、尸体、羽毛等。(3)农药废弃物:主要包括农药包装物、废弃农药等。(4)农用薄膜废弃物:主要包括废弃的塑料薄膜、地膜等。1.1.24具体分类(1)植物性废弃物(1)农作物秸秆: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秸秆。(2)果实残渣:包括水果、蔬菜等加工后的残渣。(3)蔬菜残叶:包括蔬菜收获后的残叶、根、茎等。(2)动物性废弃物(1)畜禽粪便:包括猪、牛、羊、鸡、鸭等粪便。(2)尸体:主要包括死亡畜禽尸体。(3)羽毛:包括鸡、鸭、鹅等羽毛。(3)农药废弃物(1)农药包装物:包括农药瓶、农药袋等。(2)废弃农药:包括过期、失效、禁用农药等。(4)农用薄膜废弃物(1)塑料薄膜:包括地膜、棚膜等。(2)地膜:主要包括用于覆盖土地的塑料薄膜。第二节资源化利用途径1.1.25植物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1)秸秆还田:将农作物秸秆直接翻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2)秸秆饲料:将农作物秸秆加工成饲料,用于喂养牲畜。(3)秸秆生物质能:将秸秆转化为生物质能,用于发电、供暖等。(4)秸秆工艺品:将秸秆加工成各种工艺品,提高其附加值。1.1.26动物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1)畜禽粪便肥料:将畜禽粪便发酵后用作肥料,提高土壤肥力。(2)畜禽粪便饲料:将畜禽粪便经过处理后用作饲料,降低饲料成本。(3)畜禽粪便生物燃气:将畜禽粪便发酵产生生物燃气,用于供暖、发电等。(4)畜禽粪便有机肥:将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1.1.27农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1)农药包装物回收:对农药包装物进行回收,避免环境污染。(2)废弃农药处理:对废弃农药进行无害化处理,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3)农药废弃物资源化:将农药废弃物转化为有用资源,如提取有效成分、制作工艺品等。1.1.28农用薄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1)废旧农用薄膜回收:对废旧农用薄膜进行回收,避免环境污染。(2)废旧农用薄膜再生利用:将废旧农用薄膜再生利用,制作塑料制品等。(3)废旧农用薄膜生物质能:将废旧农用薄膜转化为生物质能,用于发电、供暖等。第七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第一节农业面源污染来源1.1.29农业生产活动污染(1)农药污染: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部分农药残留通过雨水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2)化肥污染:过量施用化肥,导致部分化肥残留于土壤中,雨水径流进入水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3)畜禽粪便污染: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水体和土壤。1.1.30农村生活污染(1)生活污水排放:农村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悬浮物和病原微生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水体污染。(2)生活垃圾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导致垃圾随意堆放,污染土壤和水源。1.1.3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污染(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部分地区过度开发土地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加剧面源污染。(2)部分地区盲目发展高污染农业产业,如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等,导致面源污染加剧。第二节污染防治措施1.1.32源头控制措施(1)推广绿色农业技术:采用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绿色农业技术,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减少高污染农业产业规模。(3)提高农民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面源污染。1.1.33过程控制措施(1)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面源污染。(2)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保持土壤肥力,减少化肥、农药流失。(3)改进农业灌溉方式: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用水,降低面源污染风险。1.1.34末端治理措施(1)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湿地、生态沟渠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设施,拦截和降解污染物。(2)推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农业面源污染物进行治理。(3)加强农村环境监管: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管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保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到位。第八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第一节生态修复工程1.1.35工程目标生态修复工程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技术手段,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与治理,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如下:(1)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2)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3)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1.1.36工程内容(1)土壤修复工程:针对农村土壤污染、盐碱化、贫瘠化等问题,采取生物、化学、物理等方法进行土壤修复,提高土壤肥力。(2)水体修复工程:针对农村水体污染、富营养化等问题,开展水体生态修复,包括湿地建设、人工湿地处理、水生植物种植等。(3)森林植被修复工程:加强农村森林植被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4)农业废弃物处理工程:对农村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减少环境污染。(5)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监测体系,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控。1.1.37工程技术(1)土壤修复技术:采用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等技术;(2)水体修复技术:采用人工湿地、湿地植物种植、微生物处理等技术;(3)森林植被修复技术:采用植被恢复、树种选择、林分结构调整等技术;(4)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采用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等技术。第二节生态保护工程1.1.38工程目标生态保护工程旨在通过法律法规、政策引导、科技支持等手段,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防止生态环境恶化,保证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具体目标如下:(1)强化农村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建设;(2)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空间布局;(3)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监管能力;(4)增强农村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力度。1.1.39工程内容(1)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保障。(2)农村生态环境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农村土地利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保障农村生态环境空间。(3)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4)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生态环境意识。(5)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支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科技研究,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1.1.40工程技术(1)法律法规实施技术: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执法等;(2)空间布局优化技术:采用遥感、GIS等技术手段,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空间布局;(3)监管技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效率;(4)宣传教育技术:利用互联网、媒体等手段,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宣传教育;(5)科技支持技术: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第九章:政策法规与管理制度第一节政策法规建设1.1.41立法目标与原则为保证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我国政策法规建设应遵循以下目标与原则:(1)目标:建立健全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态保护政策法规体系,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2)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调控作用,实现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1.1.42政策法规体系构建(1)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明确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监管职责和法律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明确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制度、政策等。(2)修订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土地管理、水资源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2)制定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进行合理补偿。具体措施如下:(1)设立农业生态补偿基金,用于补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的经济损失。(2)制定农业生态补偿标准,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农业生产水平,合理确定补偿标准。(3)建立农业生态补偿监测与评估体系,保证补偿资金的合理使用。1.1.43政策法规实施与监督(1)加强政策法规宣传与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提高农民、企业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法规意识。同时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的培训,提高执法能力。(2)完善政策法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监督机制,保证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保证政策法规的落实。(2)设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举报,鼓励公众参与监督。第二节管理制度创新1.1.44创新农业生态环境监管制度(1)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构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时掌握农业生态环境变化情况。(2)实施农业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1.1.45创新农业生态补偿制度(1)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优化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保证补偿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2)摸索多元化补偿方式在农业生态补偿中,摸索多元化补偿方式,如技术支持、产业扶持等,提高补偿效果。1.1.46创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激励机制(1)设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奖励制度对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激发全社会参与农业生态保护的积极性。(2)推行绿色农业生产方式鼓励农民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水平。(3)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用体系对农业生产主体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进行信用评价,对守信主体给予优惠政策,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