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重庆市高三上学期9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重庆市高三上学期9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重庆市高三上学期9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重庆市高三上学期9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重庆市高三上学期9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重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大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管是要找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还是查明天花板上水印的来由,我们通常都要考察可能的解释。比如说天花板上的水印,是屋顶漏水了?还是管子漏水了?我们可能会这样推理:“这个水印在厨房天花板上,正好是在浴室的下面,所以很可能是管子漏水。”现在到楼上去检查一下,如果发现了漏水的管子,那么就可以合理地得出结论,对于水印的最佳解释是管子漏水,当然,也可能屋顶和管子同时漏水。这个简单而实际的例子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推理过程:提出各种假说,一个一个地排除,直到得出最佳解释。地质学的历史为科学研究如何运用这样的推理过程提供了一个清楚的例子。地球已经有上亿年的历史、大陆在漂移,这些都是非常惊人的发现。它们被接受的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要求仔细的观察、改良的技术、大量的集体努力以及在很多学科中共享知识。地质学最近的发展历史就展现了这样的过程。1912年,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板块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个明显的事实——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看上去好像很吻合。但是在他之前的理论家,通过观察过去的地图,也推测这些大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魏格纳对这一理论的补充是,在两个大陆相对应的边缘,岩石的形成和动植物化石都非常相似。因为他不能提出一个解释或者模型来说明像板块这样巨大的东西是如何“漂移”的,他的理论遭到了普遍的拒绝,甚至被嘲笑。虽然他的理论解释了一些观察到的现象,但是并没有被采信,因为它与当时人们所相信的关于大洋和大陆的物理结构方面的观点不一致。拥有可接受的解释模型是科学断言能被接受的重要标准。魏格纳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地质学家哈雷·赫斯复兴。赫斯提出,最近发现洋中脊在延伸,而大陆居于板块之上,因此板块应是由底层的地幔缓慢运动的“环流”所推动的。赫斯也承认,这个理论一开始只是猜想,并且与现有的理论相悖。但它确实是可以从现有知识中推断出来的最合理的理论。赫斯的理论为魏格纳的观察提供了一种解释,也解释了不断出现的惊人的异常——根据现有理论不能得到满意解释的数据——比如岩石的磁性定向。人们发现,玄武岩(由火山爆发所形成的岩石)包含磁铁矿,而正如这个名字所显示的,其行为模式让人感到它像是由小指南针所构成的。在玄武岩温度很高、尚未凝固之前,它们总是指向北极。基于一些尚未被理解的原因,每隔几百万年,北极和南极就调转方向,先前指向北极的指南针,将会在调转之后指向南极。因此,玄武岩中的磁铁矿可以揭示它凝固时极点的位置。此外,磁铁矿的定向不仅是水平的,也是垂直的。当它们凝固的时候,玄武岩越是接近极点,磁铁矿的“指南针”的定向就越垂直,不管是接近北极还是南极,在赫斯发表其学说的那个年代,地磁数据存在异常。大量的地磁数据表明,相较于它们现在的位置,接近于赤道的岩石是在更为接近极点的地方形成的。因为大陆运动的理论尚未被接受,所以对于这些观察缺乏适当的解释。不过,赫斯的理论还是展示了一个成功的新理论模型的重要特点:(1)它应该能对现有信息提供更全面的解释,包含对目前尚不能理解的现象的解释;(2)它应该能够提出新的、可以被测试的预测。赫斯的理论成功地实现了这两点。美国《地质服务》上的一篇文章对此总结道:“1962年,赫斯明确地意识到仍然缺乏坚实的证据来证实他的假说,因此无法说服虽然倾向于接受但是仍然存有怀疑的人。然而一年之后,范恩·马修斯对于海底磁条带的解释,以及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其他的海洋勘测,最终提供了证据来证实赫斯关于海底扩张的模型。之后的年代测定研究表明,离洋中脊地壳越远的海底存在的时间就越长,赫斯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最后,更完善的地震数据证实了赫斯的假说。他关于海底扩张以及洋中脊的基本观点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还应该指出,赫斯的理论不仅符合新的数据,而且还展现了巨大的解释力。板块构造理论对地震、山脉形成以及火山现象都提出了新的解释。这样的理论是富有成果的,即一个理论具有支持很多研究的潜在能力,以及提供大范围内的解释性洞见的能力。(摘编自莎伦·白琳等《权衡:批判性思维的探究与应用》,仲海霞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讲述了推测天花板上水印由来的过程,用有生活气息的例子引出对科学研究推理过程的探讨。B.赫斯基于洋中脊在延伸这一发现,完善了板块漂移理论,解释了魏格纳的观察和岩石磁性定向的问题。C.玄武岩的磁性定向既可以揭示它凝固时极点的位置,也可用于测定其现在所在地与极点之间的距离。D.赫斯通过推理提出了海底扩张模型,之后的海洋勘测、年代测定研究和地震数据不断证实了这一理论。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便没有明确的数据支持,仅根据当时已有知识所能做出的推断而言,赫斯的板块构造理论依旧是最合理的理论。B.赫斯的理论改变了板块漂移学说长期不被接受的处境,可见科学发展主要得益于提出与当时的技术及观念相符的解释模型。C.赫斯的海底扩张理论很快得到了一系列科学测量数据的支持,说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他理论的价值,而且愿意进一步探索。D.诸多科学事实支持了板块构造理论,而该理论又为地震、山脉形成等现象提供了新解释,可见假说与发现的互动促进了科学发展。3.下列对相关理论的描述,最符合文中成功的新理论模型特点的一项是()A.量子力学改变了人们对微观世界中物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认识,并预言了新的物理现象。B.哈雷运用牛顿定律准确预测了1759年的彗星再现,为牛顿定律的可信性提供巨大支持。C.经营者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评估消费者心理需求的级别,据此开发和推销产品。D.费孝通先生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理论模型,有力地解释了中国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4.梳理文中板块漂移理论的发展过程,填写下图中空缺部分的内容。5.以下是对屠呦呦团队青蒿素研究历程的简述请结合上文分析这一历程所体现的科学研究路径20世纪50年代,疟疾重新肆虐。屠呦呦团队受命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团队收集、挑选方药,测试提取物效果,发现青蒿提取物有一定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查阅大量文献后,团队发现加热提取的方式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于是改为低温提取,效果得到提升。之后成功从青蒿中分离提纯出青蒿素,并将其转化为药物,该药疗效明确。团队进一步研发双氢青蒿素,使疗效提高近十倍,且病人复发率低。双氢青蒿素也被发展成新的药物,尝试用于治疗其他疾病。【答案】1.C2.B3.A4.①观察地图进行猜测;

②不能解释板块如何漂移;

③板块应是由底层的地幔缓慢运动的“环流”所推动的。5.①基于假说,进行验证,设想中草药中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通过收集、挑选方药,逐一验证,锁定青蒿提取物。

②完善假说,改变青蒿的提取方式,分离提纯得到青蒿素,并研发双氢青蒿素,提升疗效。

③发展假说,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用于治疗其他的疾病。【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科学史上的重要理论,探讨了科学研究中的推理过程。文章开头以生活中的小例子引出科学推理的主题,随后详细描述了板块漂移理论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假说的提出、验证和接受的过程。通过魏格纳和赫斯的理论演变,文章强调了科学研究中提出合理假说、验证假说以及不断修正的重要性。整体结构清晰,论证严密,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可读性。【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也可用于测定其现在所在地与极点之间的距离”错误,结合“当它们凝固的时候,玄武岩越是接近极点,磁铁矿的‘指南针’的定向就越垂直,不管是接近北极还是南极”可知,可用于推断它凝固时所在地与极点之间距离的远近。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可见科学发展主要得益于提出与当时的技术及观念相符的解释模型”错误。结合“拥有可接受的解释模型是科学断言能被接受的重要标准”可知,科学理论的被接受得益于提出与当时的技术及观念相符的解释模型,而不是“科学发展”。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成功的新理论模型不但能够对现有现象进行解释,还需能提出新的预测。本项最符合,其它三项没有提出新的预测,不符合。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处,结合“但是在他之前的理论家,通过观察过去的地图,也推测这些太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可知,观察地图进行猜测;②处,结合“因为他不能提出一个解释或者模型来说明像板块这样巨大的东西是如何‘漂移’的,他的理论遭到了普遍的拒绝,甚至被嘲笑”可知,不能解释板块如何漂移;③处,结合“赫斯提出,最近发现洋中脊在延伸,而大陆居于板块之上,因此板块应是由底层的地幔缓慢运动的‘环流’所推动的”可知,板块应是由底层的地幔缓慢运动的“环流”所推动的。【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结合“屠呦呦团队受命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团队收集、挑选方药,测试提取物效果,发现青蒿提取物有一定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可知,基于假说,进行验证,设想中草药中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通过收集、挑选方药,逐一验证,锁定青蒿提取物。②结合“查阅大量文献后,团队发现加热提取的方式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于是改为低温提取,效果得到提升。之后成功从青蒿中分离提纯出青蒿素,并将其转化为药物,该药疗效明确。团队进一步研发双氢青蒿素,使疗效提高近十倍,且病人复发率低”可知,完善假说,完善假说,改变青蒿的提取方式,分离提纯得到青蒿素,并研发双氢青蒿素,提升疗效。③结合“双氢青蒿素也被发展成新的药物,尝试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可知,发展假说,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用于治疗其他的疾病。(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茶与酒李永生团长嗜茶。团长是安徽太平人。他们那个地方产茶,产一种叫太平猴魁的好茶。团长家是茶农世家。闻着茶香长大的团长,也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团长说,茶农子弟不嗜茶,犹如忘本也!军校毕业后,开始带兵。从排长干起,几年后升任团长。每到一地,便买本地茶喝。团长说,喝当地茶,也是品读此地文化和历史!嗜茶如此,酒,却是点滴不沾。团长长这么大,就喝过两次酒,第一次是他六岁的时候,爷爷花甲大寿办喜宴,老寿星宠孙子,筷子头儿沾酒让他嘬了几口,他便兴奋得小脸通红,变得手舞足蹈,围着桌子乱跑,嬉闹蹦跳了一阵后,往他娘怀里一扎,立马睡着。谁知他睡了半天不见醒来,爹妈忙请来郎中,郎中给他灌了一碗醒酒汤才见他睁开眼。后来又喝过一次酒,十八岁那年,他喝了一小盅自家酿的米酒,结果和六岁那年情况相差无几,先是手舞足蹈,躁动异常,而后昏睡。爷爷看到后,玩闹似的给他灌了点猴魁茶水,没想到竟让他清醒了不少。自此后,团长视酒如洪水猛兽,再也不沾一滴。团长总结出一套理论:酒壮形色,令人昂奋,却也惹祸,猛张飞不就是醉酒后鞭打麾下将领引来杀身之祸?带兵者,酒后激动,草率行令,指挥失当,岂不是拿将士生命作儿戏?而饮茶则正好相反,茶可清心提神、消减浮躁,带兵者饮茶,思维冷静,才可指挥若定。自己不饮酒,却并不反对别人饮。军中弟兄,不乏善饮者,军人沙场征战,一碗热酒下肚,也就增了几分胆量和豪迈。军人,更喜欢的还是那杯中之物。抗战初期,日本鬼子以破竹之势,打得国军一败再败,团长窝火,为此夜不能寐,整日站在军用地图前,咕咚咕咚灌茶水。终于想出破敌之策,派出一支奇兵,在八路军县大队配合下,偷袭鬼子的炮兵阵地,不仅炸毁了鬼子十几门大炮,还毙伤三十名鬼子。报捷电话打到师部,师长大喜,赏大洋五千,外加十坛美酒。师长是团长的老长官,自然知道他的心腹爱将喜欢喝茶,没忘记给团长捎来一包好茶,竟然还是团长家乡的太平猴魁。团长摆了庆功酒。弟兄们大碗喝师长赏赐的“御酒”,团长以茶代酒,喝师长给的猴魁。茶酒过半,参谋长仗着胆子说:“团座,这是咱的第一场胜利,您就破个例,和弟兄们喝一杯吧?”副团长忙摆手:“团座是沾酒就醉。”参谋长喝高了,语气也就不那么客气了,说:“团座,今儿高兴,您不能冷了弟兄们的心。”参谋长这么一说,几个营长连长也跟着起哄。团长被逼到了这份上,一拍大腿说:“好,那就喝一点。”团长捏起酒杯,皱着眉头,“滋溜”喝干。不一会儿,团长便觉得有一股热气汩汩直冲脑门,变得面红耳赤,语无伦次。团长大着舌头说要跟参谋长学划拳。弟兄们知道团长酒劲儿上来了,忙劝他说“下次下次”。团长不干,撸起袖子,折腾好半天,忽然一下子出溜到桌子底下……这一口酒,让团长呼呼大睡了一夜加半个白天。参谋长觉得不好意思,跟他道歉。团长反倒说了一大堆喝酒的妙处:“喝酒真有好处呢,酒后那一刻钟,就觉得自己变得力大无穷,给我一把鬼头刀,能一气砍下十颗小鬼子脑袋。”没多久,团长带领他的团奉命南下参加淞沪保卫战。团长的部队守一座城,打了三天三夜,一个团的人几乎伤亡殆尽,副团长和参谋长也都牺牲了,最后全团就剩下团长和七名士兵。团长知道为国捐躯的时刻到了,七位弟兄身上全部绑上了手榴弹。他们旁边,刚好有一家酒铺,他们在一堆坛坛罐罐中竟然找出半坛子老酒和几只酒碗,七人列队,团长给每位士兵倒上一碗酒。团长也拿起一只空碗,竟有点不知所措。一个士兵喊一声:“团座,您也喝一碗吧!”一句话提醒了团长,忙也为自己倒上一碗,他知道此去再也不能回来,摸出口袋中仅剩的一撮猴魁茶撒入碗中,一饮而尽。团长高喊一声:“弟兄们,干——”壮士们一饮而尽,八只大碗同时“咔嚓”摔碎在地。也不知道是酒精的作用,还是太平猴魁茶的作用,那一刻,喝过酒的团长周身气血沸腾,他把自己变成了一只猛虎,随手拎起一把大刀,带着弟兄们呐喊着迎着鬼子冲了上去。……团长的遗体被赶来增援的兄弟部队抢了回来,灵柩被护送回老家。耄耋之年的爷爷望着孙子的脸庞,颤抖着说:“乖孙,喝酒了?这回,你要睡多久?”团长被安葬在茶山脚下。新茶采摘后,总有人先给团长敬上一杯好茶。墓前,茶香缕缕不绝。(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团长借三国时期张飞酒后鞭打士卒将领而被属下趁其睡着斩首而亡的例子,说明带兵者不应饮酒失度,拿全军将士性命当儿戏。B.茶可清心提神、消减浮躁,团长认为带兵者饮茶,思维冷静,才可指挥若定,这也是团长能想出破敌之策力挫日军的原因之一。C.庆功宴上,团长因参谋长和几个连长营长起哄,被逼无奈喝酒,却意外发现喝酒好处多,表明团长对带兵者喝酒态度彻底改变。D.淞沪保卫战中,部队只剩七名士兵,团长给每位士兵倒上一碗酒,自己却拿出空碗不知所措,表明团长此时复杂而矛盾的心理。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团长和“茶与酒”的故事,使叙述自由灵活。B.文章开头结尾互相照应,团长嗜茶,牺牲后葬于茶山脚,墓前茶香不绝。C.爷爷望着孙子的遗体说的一番话颇具感染力,文章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D.茶与酒的矛盾贯穿文章始终,文章围绕“茶与酒”表现团长崇高的精神。8.文中多次写到团长“喝酒”,表现了不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文本梳理概括。9.茶和酒通常不可以一起喝,但是文中团长最后茶酒混喝,意蕴丰厚,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D8.①团长第一次喝酒是六岁时爷爷寿宴上,酒后手舞足蹈,嬉笑喧闹后久睡不醒,在郎中的救治下才醒来,此时团长对酒还没有概念,只认为是年少缘故。②团长第二次喝酒是十八岁成年之时,团长尝试自家小米酒后手舞足蹈,躁动异常而后昏睡,喝茶后才清醒,此时团长视酒如洪水猛兽,一滴不沾。③团长第三次喝酒时在抗日初期的庆功宴上,团长在部队将领的起哄下被逼无奈喝酒,酒后举止失态,昏睡良久方醒,此时团长觉得喝酒好处颇多,让人浑身有劲。④团长第四次喝酒是淞沪保卫战时,团长部队只剩七名士兵,准备喝酒壮行,酒后气血沸腾,此时团长深知自己即将为国牺牲,于是借酒劲奋勇杀敌,报效国家。9.①喝茶既是不忘本,品读当地文化和历史,也可清心提神、消减浮躁,带兵冷静,指挥若定。②喝酒虽让团长昏睡,但也自有妙处:团长喝酒后觉得自己变得力大无穷,能更好奋力杀敌。③团长最后茶酒混喝,发挥了喝茶不忘本和喝酒有劲的作用,展示团长为国献身的高大形象。【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团长嗜茶不嗜酒的生活习惯,展现了他在战场上的冷静与智慧,以及在关键时刻的英勇无畏。文章以茶与酒的对比为线索,刻画了团长的性格和精神世界。茶象征着清醒与理智,酒则代表着激情与豪迈。团长在最后的战斗中茶酒混饮,象征着他在理智与激情的交融中,完成了对国家和战友的忠诚与牺牲。文章结构紧凑,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表明团长对带兵者喝酒态度彻底改变”错误。原文“喝酒真有好处呢,酒后那一刻钟,就觉得自己变得力大无穷,给我一把鬼头刀,能一气砍下十颗小鬼子脑袋”,团长对喝酒的好处有了新感受,但说“彻底改变”过于拔高。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茶与酒的矛盾贯穿文章始终”错误。文章最后,团长“摸出口袋中仅剩的一撮猴魁茶撒入碗中,一饮而尽”,喝酒与喝茶最后融为一体,没有了矛盾。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概括能力。先找到团长“喝酒”的内容,结合当时的表现和经过概括心理感受。①团长第一次喝酒是六岁时爷爷寿宴上,当时爷爷一高兴,拿筷子头沾酒让他嘬了几口,当时他“兴奋得小脸通红,变得手舞足蹈,围着桌子乱跑,嬉闹蹦跳了一阵后,往他娘怀里一扎,立马睡着”,“睡了半天不见醒”,后来还是郎中“给他灌了一碗醒酒汤”才醒了。当时团长才六岁,对酒没有概念,只认为是年少缘故。②团长第二次喝酒是十八岁成年之时,他喝了一小盅自家酿的米酒,结果还是“先是手舞足蹈,躁动异常,而后昏睡”,这次团长醒来后“视酒如洪水猛兽,再也不沾一滴”。③团长第三次喝酒时在抗日初期的庆功宴上,当时“炸毁了鬼子十几门大炮,还毙伤三十名鬼子”,大家高兴,团长在参谋长和其他营长连长的起哄下被逼无奈喝酒,“团长便觉得有一股热气汩汩直冲脑门,变得面红耳赤,语无伦次。团长大着舌头说要跟参谋长学划拳”,怎么也劝不住,“撸起袖子,折腾好半天,忽然一下子出溜到桌子底下……”,而且“呼呼大睡了一夜加半个白天”,酒后举止失态,昏睡良久方醒;但团长这次对酒有新看法,“喝酒真有好处呢,酒后那一刻钟,就觉得自己变得力大无穷,给我一把鬼头刀,能一气砍下十颗小鬼子脑袋”,团长觉得喝酒好处颇多,让人浑身有劲。④团长第四次喝酒是淞沪保卫战时,团长部队只剩七名士兵,他们准备跟敌人拼命,他们在一个酒铺找到了半坛子老酒,“团长给每位士兵倒上一碗酒”,一个士兵让团长也喝一碗,团长“知道此去再也不能回来”,于是“摸出口袋中仅剩的一撮猴魁茶撒入碗中,一饮而尽”;“喝过酒的团长周身气血沸腾,他把自己变成了一只猛虎,随手拎起一把大刀,带着弟兄们呐喊着迎着鬼子冲了上去”,酒后气血沸腾,此时团长深知自己即将为国牺牲,于是借酒劲奋勇杀敌,报效国家。【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本意蕴、鉴赏人物情感的能力。①团长爱喝茶,他认为“茶农子弟不嗜茶,犹如忘本也”,团长也喝当地茶,“喝当地茶,也是品读此地文化和历史”,因此喝茶既是不忘本,品读当地文化和历史;团长还在跟酒的对比中觉得“茶可清心提神、消减浮躁,带兵者饮茶,思维冷静,才可指挥若定”。②团长喝酒后爱闹腾,还昏睡,但在一次打了胜仗后被将士们起哄喝了酒,团长却有新发现“酒后那一刻钟,就觉得自己变得力大无穷,给我一把鬼头刀,能一气砍下十颗小鬼子脑袋”,团长喝酒后觉得自己变得力大无穷,能更好奋力杀敌。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团长茶酒混喝,“茶”代表历史和文化,代表国家民族;“酒”能让团长兴奋,能多杀鬼子,这最后的茶酒混喝,发挥了喝茶不忘本和喝酒有劲的作用,展示团长为国献身的高大形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甲申,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先是,祀先圣先师,周公南向,孔子东向坐。制:“自今孔子南向坐,被王者之服,释奠用宫悬。”追赠弟子皆为公、侯、伯。(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三十》)材料二某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爽》,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江]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乎此矣。(节选自苏轼《上梅直讲书》)〖备注〗管、蔡:周公之弟管叔(名鲜)、蔡叔(名度),他们散布周公将要篡位的流言。材料三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今人皆嗤党人不知孔子矣,抑知孔子果成何名乎?以谓天纵生知之圣,不可言思拟议,而为一定之名也,于是援天与神,以为圣不可知而已矣。斯其所见,何以异于党人乎?天地之大,可一言尽。孔子虽大,不过天地,独不可以一言尽乎?或问何以一言尽之,则曰:学周公而已矣。周公之外,别无所学乎?曰:非有学而孔子有所不至;周公既集群圣之成,则周公之外,更无所谓学也。周公集群圣之大成,孔子学而尽周公之道,斯一言也,足以蔽孔子之全体矣。故自古圣人,其圣虽同而其所以为圣不必尽同时会使然也。惟孔子与周公,俱生法积道备无可复加之后,周公集其成以行其道,孔子尽其道以明其教,符节吻合,如出于一人,不复更有毫末异同之致也。然则欲尊孔子者,安在援天与神,而为恍惚难凭之说哉?(节选自章学诚《文史通义·原道》)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圣虽同A而其B所以C为圣D不必尽E同F时G会使然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被,用作动词,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的“被”用法相同。B.窃,谦辞,与《答司马谏议书》“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窃”词义相同。C.果,实现,与《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的“果”词义相同。D.“集其成以行其道”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忽魂悸以魄动”的“以”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困于陈蔡之间,说自己并非犀牛老虎,却奔逃于荒野之上,表明孔子在求道之上也有犹豫的时候。B.颜回劝解孔子,孔子笑称如果颜回有很多财富,自己要做他的管家,体现了孔子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C.达巷党人认为孔子伟大是伟大,但是没有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说明达巷党人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孔子。D.自古成圣的方法不一定完全相同,周公集大成以行其道,孔子向周公学道,并阐明其所教以成道,成就比不上周公。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2)然则欲尊孔子者,安在援天与神,而为尴尬难凭之说哉?14.三则材料均在与周公的比较中表示了对孔子的肯定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ADF11.C12.D13.(1)即使这样,道义不被接受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不被接受,才更能显出您是君子。(2)既然这样,那么想要尊奉孔子,哪里在于引用上天和神灵,然后得出一些模糊难以依据的说法呢?14.①材料一由周公南向坐到孔子南向坐,侧重于体现孔子地位的提升;②材料二周公虽富贵但不被理解、亲人离叛而孔子处于困厄仍弦歌不绝、贤才追随,在对比中表达了对孔子人格的钦慕;③材料三指明周公集群圣之大成而孔子承袭周公且如出一辙,体现孔子对周公的继承。【解析】【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通过三则不同的历史记载和评论,探讨了孔子与周公的关系及其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材料一描述了唐代对孔子的追谥和礼遇,体现了孔子在后世的崇高地位。材料二通过苏轼的视角,比较了孔子和周公的境遇,强调孔子在困境中的乐观和教育理念。材料三则从学术角度分析孔子的成就,认为孔子学周公之道,二者在圣人之道上无异。整体上,这些材料共同表达了对孔子的高度评价和尊崇。【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们的大德大智虽然相同,但他们的成为圣人的方法,不一定完全相同,这也是时机造成这样的。“圣……同”是主谓结构;“而”做连词,表转折,放在句首,其前断开,A处断开。“其……为圣”主谓宾齐全,加上“所以”表原因,后面是结果,因此D处断开。“不必尽同”省略主语,“同”是谓语,意思完整,F处断开。“时会”是主语,“使”是谓语,“然”是宾语,意思完整,不断开。故选ADF。【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都是“披”。句意:身着帝王服装。/披散着头发,在江边边走边吟唱。B.正确。都是“暗自”“私下里”。句意:经常暗自感叹周公不被世人理解。/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C.错误。文中的“果”应该是副词,究竟、最终/实现。句意:可是他们了解孔子最终成什么名吗?/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D.正确。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并列。句意:周公集合他们的成就来实行自己的大道。/忽然魂魄惊动。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成就比不上周公”错,原文“周公集其成以行其道,孔子尽其道以明其教,符节吻合,如出于一人,不复更有毫末异同之致也”,是说二人没有细微的不同,并未说孔子比不上周公。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虽然”,即使这样;“容”,被接受;“病”,忧虑。(2)“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安”,哪里;“援”,引用【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过去祭祀时“周公南向,孔子东向坐”,现在“自今孔子南向坐,被王者之服,释奠用宫悬”,由周公南向坐到孔子南向坐,侧重于体现孔子地位的提升;②材料二“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江]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乎此矣”,周公虽富贵但不被理解、亲人离叛,而孔子处于困厄仍弦歌不绝、贤才追随,在对比中表达了对孔子人格的钦慕;③材料三“周公集群圣之大成,孔子学而尽周公之道”“周公集其成以行其道,孔子尽其道以明其教,符节吻合,如出于一人,不复更有毫末异同之致也”,指明周公集群圣之大成而孔子承袭周公且如出一辙,体现孔子对周公的继承。参考译文:材料一:甲申日,唐玄宗追赠孔子谥号为文宣王。以前祭祀先代的圣贤时,周公向南而坐,孔子向东而坐。玄宗下制书说:“从今以后孔子向南而坐,身着帝王服装,释奠用宫悬礼仪。”又分别追赠孔子的七十二个弟子以公、侯、伯爵位。材料二: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鸮》篇,读到《尚书》的《君奭》篇,经常暗自感叹周公不被世人理解。后来我读了《史记》,看到孔子在陈国和蔡国遭遇困厄,然而弹琴唱歌的声音却没有断绝的记述。颜渊、仲由这些弟子和孔子相互问答。孔子说:“‘并非犀牛,并非老虎,却奔逃于荒野之上。’难道我推行的道义不正确吗?为何我会落到这般田地?”颜渊说:“老师您推行的道义太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可以接受。即使这样,道义不被接受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不被接受,才更能显出您是君子。”孔子轻松地笑道:“颜回,假如你有很多财富,我就会做你的管家。”天下人虽然不能接受孔子的道义,但他和弟子们居然能够感到如此满足,彼此相处快乐。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富贵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凭借召公的贤明,管叔、蔡叔的亲近,还不能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与谁共享那富贵的欢乐呢?而与孔子共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都是天下的贤能之士,这就足够快乐了!材料三:达巷党人说:“伟大啊,孔子!学问渊博,可惜没有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现在的人都嘲笑达巷党人不了解孔子,可是他们了解孔子最终成什么名吗?他们认为上天赋予、生而知之才能的圣人,不需要立言立名,成就一定的名声,因此援引上天和神灵,认为圣人是不可能被了解罢了。他们的见识,和达巷党人有什么不同的呢?广大的天地,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孔子虽然伟大,但不会超过天地,难道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吗?有人问用什么样的一句话能完全概括,回答是:学习周公罢了。除了周公,没有学习别的了吗?回答是:没有孔子未学到的学问。周公已经集合前代圣人的各种成就,那么在周公之外,再也没有所说的学问了。周公集合前代圣人的各种成就,孔子学习周公而完全学到了周公之道,这一句话,完全能够概括孔子的整个学问了。因此,自古以来的圣人,他们的大德大智虽然相同,但他们的成为圣人的方法,不一定完全相同,这也是时机造成这样的。只有孔子和周公,都生在制度积累治道完备而且不能再增益之后,周公集合他们的成就来实行自己的大道,孔子了解周公的大道,发挥大道来阐明教化,如同虎符一样吻合,好像出自同一个人,不再有毫毛般微细的不同。既然这样,那么想要尊奉孔子,哪里在于引用上天和神灵,然后得出一些模糊难以依据的说法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周教授①秋怀陈与义一官不辨作生涯,几见秋风卷岸沙。宋玉有文悲落木,陶潜无酒对黄花。天机衮衮②山新瘦,世事悠悠日自斜。误矣载书三十乘,东门何地不宜瓜③。〖备注〗①周教授,陈与义任开德府教授时的僚友。时诗人常为身居下位而不平。②天机衮衮,自然景物的变化相继不绝。③召平是秦时的东陵侯,秦亡不仕,隐居长安城东,种瓜为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诗人为和友人周教授的诗而作的,表达了诗人在秋天的情怀和感慨。B.颔联以宋玉写文悲秋与陶潜无酒对菊的典故写自己生活的情形与困顿的处境。C.颈联借写山、日等常见之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却不能与友人相聚的伤感。D.尾联写诗人自悔读书求官,不如效仿汉代召平种瓜,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弃。16.宋代释普闻在《诗论》中分析了诗歌创作中意与境的关系:“天下之诗,莫出乎二句:一曰意句,二曰境句。境句易琢,意句难制。”他又说:“‘一官不辨作生涯,几见秋风卷岸沙’,境也;著‘几见’二字,便成意句。”请结合本诗的主旨分析他的观点。【答案】15.C16.①本诗表达了诗人对身居下位的不平、对仕途失意的感叹。②“一官不辨作生涯,几见秋风卷岸沙”以诗人自身的仕宦经历和人生境况交代了诗人内心的苦闷,点明了诗歌的主旨,为下文的抒情感怀做了铺垫,是为“境句”。③“几见”二字则含蓄地暗示出诗人官场失意,世事变迁而自己依然在此地,突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凸显了诗人的创作意图,是为“意句”。【解析】【整体分析】陈与义的《次韵周教授秋怀》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和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失意和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提到宋玉悲秋和陶潜无酒对菊,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颈联描绘了山瘦日斜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叹。尾联则通过自悔读书求官,不如效仿召平种瓜,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弃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却不能与友人相聚的伤感”错误。颈联没有表达诗人对时光流逝却不能与友人相聚的伤感,而是融入了诗人自身对世事变迁的强烈感慨。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释普闻的观点认为诗歌创作中有“意句”和“境句”之分,“境句”描写景物,容易琢磨,而“意句”则表达情感和思想,难以把握。具体到这首诗中,“一官不辨作生涯,几见秋风卷岸沙”这两句本是描写诗人困顿生活和秋风景象的“境句”,但因为“几见”二字的加入,使得这两句不仅描写了景物,还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感慨和无奈,成为了“意句”。“一官不辨作生涯,几见秋风卷岸沙”一个小小的官职无法维持生计,多少次看到秋风卷起岸边的沙尘。诗人身居低位,无法靠官职维持生计,表达了诗人对身居下位的不平、对仕途失意的感叹。“一官不辨作生涯,几见秋风卷岸沙”是诗人仕宦经历和人生境况,“几见”暗示困顿时间之久,也隐含内心苦闷之深,点明了诗歌的主旨,为下文的抒情感怀做了铺垫,是为“境句”。同时,“几见”二字暗示诗人官场仕途困顿、时光流逝,时光流转、世事变迁,而诗人仍在原地“见秋风卷岸沙”,由此可见诗人内心的苦闷,由此可见,这句诗还表达了他对自己困顿处境的感慨。后半句写秋风卷起岸边的沙尘,描绘了秋天萧瑟的景象,进一步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凸显了诗人的创作意图,是为“意句”。(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描摹出乐音达到高潮并戛然而止时的效果。(2)《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3)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答案】(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18.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文中加点的“自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自然才是最神奇的灵感宝库。 B.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C.有些事不要强求,应该顺其自然。 D.他是第一次上台演出,不过,演得还挺自然的。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我们不是靠物质活着”,简要分析说明它们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答案】18.B19.①“吃米”的说法相比“物质”一词更形象化(或具象化),与文段语言风格一致。②原句“不是单靠”表示“不是唯一的依靠”,强调活着有比“吃米”更重要的依靠。③改句“不是”为否定判断,表示“物质”并非必要条件,不符合实际情况。【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语境义的把握能力。文中加点的“自然”表示理所当然。A.自然界;B.表示理所当然;C.表示顺应事物本来面貌和发展规律;D.表示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故选B。【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吃米”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在传统文化中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更能体现生活的烟火气和质朴感。同时,也暗示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所以,通过“吃米”代表物质层面的需求,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物质生活的具象性,与文段中“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的质朴平实,通俗易懂生动的语言风格一致。“不是单靠”表示否定判断,暗示了除物质之外还有更多精神层面的追求,强调活着除“物质”外还有其他活着的条件,即强调活着有比“吃米”更重要的依靠。改句“不是”为否定性的判断句,认为活着是不需要依靠物质,不符合实际情况。(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七百六十岁。七个多世纪,一个不朽的生命,从南宋跨元、明、清、民国昂昂而来,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他生于公元一二三六年。当他生时,“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临安朝廷,已经危在旦夕,①人们指望他能扶大厦之将倾,然而,②毕竟“独柱擎天力弗支”,终其一生,他没能,也无法延续赵宋王朝的社稷。他就在四十七岁那年化作啼鹃去了。③当他死时,不,当他走向永生,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地竖起了又一根立柱,虽共工也触不倒的擎天玉柱。他是状元出身,笔力当然雄健,生平留下的皇皇笔墨,正不知有凡几。只是,真正配得上他七百六十岁生命的,则首推他在零丁洋上的浩歌。那是公元一二七九年,农历正月,他已兵败被俘,恰值英雄末路,在元军的押解下,云愁雾惨地颠簸在崖山海面。如墨的海浪呵,你倾翻了宋朝的龙廷,你噬碎了孤臣的赤心。此一去,“百年落落生涯尽,万里遥遥行役苦。”“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无一丝一毫的张皇,在这生与死的关头,他坦然选择了与国家民族共存亡。但见,一腔忠烈,由胸中长啸而出,落纸,化作了黄钟大吕的绝响。这就是那首光射千古的七律《过零丁洋》。假如文天祥在这时候就死去,结局又会怎样?毫无疑问,他是可以永生的了。南宋遗民清楚这一点。所以,他的战友,庐陵人王炎午,才在他被押往北方的途中,张贴了数十份《生祭文丞相文》,疾呼:“大丞相可死矣!”敦促他舍生取义,保全大节。他自己又何尝不明白这一点。因此,一路上才又是服毒,又是绝食,自谓“惟可死,不可生”。然而,且慢——打量历史,我们只能作这般理解——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吸收更多的钙质;盘古氏留下的那柄板斧,需要新的磨刀石;长江和黄河,渴求更壮美的音符。一句话,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20.请将第一段中①②③处画线句所表达的意思分别用一个成语来概括。2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四句话是作者对文天祥的赞许和钦佩,笔力雄健,寓意深刻,请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的。22.请分析文中加点叠词的使用效果。【答案】20.示例:①力挽狂澜②独木(力)难支/回天乏术③虽死犹生21.①比喻。分别用“光华”“钙质”“磨刀石”“音符”比喻文天祥一片孤勇的忠心和不愿沉沦的精神,并形象地表达了其于民族精神的意义。表达含蓄,寓意深刻。②排比。选取多个喻体,运用类似的句式,突出对文天祥精神品质的盛赞,气势充沛,笔力雄健。22.文中使用叠词“昂昂”“凛凛”,其中“昂昂”突出了文天祥形象器宇轩昂、气度不凡,“凛凛”突出了文天祥勇赴国难时凛然肃恭、令人敬畏的样子。使用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根据“①人们指望他能扶大厦之将倾”可知,此处表达人们期望文天祥能够挽救即将崩溃的国家局势,故选用“力挽狂澜”。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根据“②毕竟‘独柱擎天力弗支’”可知,此处描述文天祥一人之力无法支撑整个国家的危局,故选用“独木(力)难支”或“回天乏术”。独木(力)难支:比喻一个人的力量难以支撑全局,也比喻艰巨的任务不是一个人所能胜任的。回天乏术:比喻局势或病情严重,已无法挽救。根据“③当他死时,不,当他走向永生”可知,此处表达了虽然文天祥肉身已逝,但他的精神和影响力将永存,故选用“虽死犹生”。虽死犹生: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根据画波浪线句子“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吸收更多的钙质;盘古氏留下的那柄板斧,需要新的磨刀石;长江和黄河,渴求更壮美的音符”可知,作者在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用“光华”比喻文天祥生命的光辉,“钙质”比喻其精神的坚强,“磨刀石”比喻其精神的激励作用,“音符”比喻其精神的感召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文天祥的精神对民族和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语言含蓄,寓意深刻。再根据画波浪线句子“日月……;社会……;盘古氏……;长江和黄河……”可知,作者在此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作者选取“日月”“社会”“板斧”“长江和黄河”等意象,构成排比,从不同角度突出强调了文天祥的精神对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后世对文天祥精神的需要,气势磅礴,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叠词的能力。根据“从南宋跨元、明、清、民国昂昂而来,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可知,“昂昂”描绘了文天祥跨越历史长河,精神永存的姿态。“昂昂”本意指气概轩昂,精神饱满。此处用“昂昂”来修饰文天祥跨越朝代的“来”与“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文天祥即使在历史长河中也依然器宇轩昂、气度不凡的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文天祥的崇敬之情。根据“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可知,“凛凛”描绘了文天祥面对未来,依然充满凛然正气的形象。“凛凛”本意指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此处用“凛凛”修饰文天祥“踏”着无穷岁月的姿态,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文天祥面对未来依然充满凛然正气、令人敬畏的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文天祥的赞叹之情。此外,“昂昂”“凛凛”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有气势,使文天祥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因持续晴热高温天气,为切实保障中小学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8月28日,重庆多个区县教委发布公告延迟2024年秋季学期开学时间。此消息一经发布,引来了社会热议。有人认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更应该学会吃苦,磨练意志。也有人认为,面对持续的极端天气,并非毅力可以克服,不应该没苦硬吃。上述材料让你有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以今年夏天天气极端炎热,持续至开学这一背景导致部分中小学延迟开学这一新闻为切入点,引出“吃苦”这一写作话题,并展现了人们对于当代青少年学生是否要“吃苦”这一话题的讨论。对于材料给出的这两种观点,首先前者通过学会吃苦而“磨练意志”这一初衷显然是好的。当前我们虽然在物质生活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发展任务,如科技创新、生态保护、实现共同富裕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继续艰苦奋斗,而不是躺在功劳簿上。而这些挑战,甚至相比于以前难度更高,对祖国的未来,青少年会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学生们唯有从当下做起,磨练出坚强的意志,或许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而对于后一种观点,从现实出发,批判“没苦硬吃”也自无可厚非。因为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新时代的“苦”已不再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肉体之苦。所以,盲目追求艰苦的学习生活环境并无必要,我们更应该去迎接更有挑战性的精神之“苦”、钻研之“苦”,去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而不是让一些外在的“苦”阻碍了内在求索的道路。并且,后者已然明确指出这是“持续的极端天气”,对大多数人特别是还未发育成熟的学生来说,这或许早已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因此,一味地强调吃苦,很可能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引发不必要的悲剧,反而违背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人文价值观。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可以适当地吃吃苦来锻炼自己,但却没必要“没苦硬吃”,害人害己。写作时,首先可以针对材料新闻进行概述,并参考材料中两类人的观点给出自己对于“吃苦”的态度。此后,则可以借助一些现实中的案例,进一步说明新时代我们更需要什么样的“吃苦”,以及为什么要“吃苦”、如何对待“吃苦”等。若是赞同材料中前者观点,可以放大“吃苦”对磨练意志的促进作用。在新时代,青年依然需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勇于担当的精神和不断进取的品质,这些都需要通过吃苦和历练来培养。由此说明虽然当下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已经拥有了不需要吃苦的条件,但我们仍应该忆苦思甜,主动去尝试吃苦,锻炼自己。若是赞同后者观点,则要注意,不能紧紧围绕“不需要吃苦”去论述,而要指出,我们更需要吃的是什么苦,如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匮乏时的挣扎,还包括在追求更高目标、解决复杂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如此才能拥有较高的立意水平。立意:1.敢于吃苦,走出“舒适区”,寻求精神磨砺和成长。2.吃苦磨砺意志,锻造人的精神。3.秉承艰苦奋斗的精神,时代青年自强不息。4.苦难教育不可取,没苦不必去硬吃。5.理性看待苦难,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更有价值的事情上。重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大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管是要找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还是查明天花板上水印的来由,我们通常都要考察可能的解释。比如说天花板上的水印,是屋顶漏水了?还是管子漏水了?我们可能会这样推理:“这个水印在厨房天花板上,正好是在浴室的下面,所以很可能是管子漏水。”现在到楼上去检查一下,如果发现了漏水的管子,那么就可以合理地得出结论,对于水印的最佳解释是管子漏水,当然,也可能屋顶和管子同时漏水。这个简单而实际的例子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推理过程:提出各种假说,一个一个地排除,直到得出最佳解释。地质学的历史为科学研究如何运用这样的推理过程提供了一个清楚的例子。地球已经有上亿年的历史、大陆在漂移,这些都是非常惊人的发现。它们被接受的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要求仔细的观察、改良的技术、大量的集体努力以及在很多学科中共享知识。地质学最近的发展历史就展现了这样的过程。1912年,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板块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个明显的事实——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看上去好像很吻合。但是在他之前的理论家,通过观察过去的地图,也推测这些大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魏格纳对这一理论的补充是,在两个大陆相对应的边缘,岩石的形成和动植物化石都非常相似。因为他不能提出一个解释或者模型来说明像板块这样巨大的东西是如何“漂移”的,他的理论遭到了普遍的拒绝,甚至被嘲笑。虽然他的理论解释了一些观察到的现象,但是并没有被采信,因为它与当时人们所相信的关于大洋和大陆的物理结构方面的观点不一致。拥有可接受的解释模型是科学断言能被接受的重要标准。魏格纳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地质学家哈雷·赫斯复兴。赫斯提出,最近发现洋中脊在延伸,而大陆居于板块之上,因此板块应是由底层的地幔缓慢运动的“环流”所推动的。赫斯也承认,这个理论一开始只是猜想,并且与现有的理论相悖。但它确实是可以从现有知识中推断出来的最合理的理论。赫斯的理论为魏格纳的观察提供了一种解释,也解释了不断出现的惊人的异常——根据现有理论不能得到满意解释的数据——比如岩石的磁性定向。人们发现,玄武岩(由火山爆发所形成的岩石)包含磁铁矿,而正如这个名字所显示的,其行为模式让人感到它像是由小指南针所构成的。在玄武岩温度很高、尚未凝固之前,它们总是指向北极。基于一些尚未被理解的原因,每隔几百万年,北极和南极就调转方向,先前指向北极的指南针,将会在调转之后指向南极。因此,玄武岩中的磁铁矿可以揭示它凝固时极点的位置。此外,磁铁矿的定向不仅是水平的,也是垂直的。当它们凝固的时候,玄武岩越是接近极点,磁铁矿的“指南针”的定向就越垂直,不管是接近北极还是南极,在赫斯发表其学说的那个年代,地磁数据存在异常。大量的地磁数据表明,相较于它们现在的位置,接近于赤道的岩石是在更为接近极点的地方形成的。因为大陆运动的理论尚未被接受,所以对于这些观察缺乏适当的解释。不过,赫斯的理论还是展示了一个成功的新理论模型的重要特点:(1)它应该能对现有信息提供更全面的解释,包含对目前尚不能理解的现象的解释;(2)它应该能够提出新的、可以被测试的预测。赫斯的理论成功地实现了这两点。美国《地质服务》上的一篇文章对此总结道:“1962年,赫斯明确地意识到仍然缺乏坚实的证据来证实他的假说,因此无法说服虽然倾向于接受但是仍然存有怀疑的人。然而一年之后,范恩·马修斯对于海底磁条带的解释,以及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其他的海洋勘测,最终提供了证据来证实赫斯关于海底扩张的模型。之后的年代测定研究表明,离洋中脊地壳越远的海底存在的时间就越长,赫斯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最后,更完善的地震数据证实了赫斯的假说。他关于海底扩张以及洋中脊的基本观点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还应该指出,赫斯的理论不仅符合新的数据,而且还展现了巨大的解释力。板块构造理论对地震、山脉形成以及火山现象都提出了新的解释。这样的理论是富有成果的,即一个理论具有支持很多研究的潜在能力,以及提供大范围内的解释性洞见的能力。(摘编自莎伦·白琳等《权衡:批判性思维的探究与应用》,仲海霞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讲述了推测天花板上水印由来的过程,用有生活气息的例子引出对科学研究推理过程的探讨。B.赫斯基于洋中脊在延伸这一发现,完善了板块漂移理论,解释了魏格纳的观察和岩石磁性定向的问题。C.玄武岩的磁性定向既可以揭示它凝固时极点的位置,也可用于测定其现在所在地与极点之间的距离。D.赫斯通过推理提出了海底扩张模型,之后的海洋勘测、年代测定研究和地震数据不断证实了这一理论。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便没有明确的数据支持,仅根据当时已有知识所能做出的推断而言,赫斯的板块构造理论依旧是最合理的理论。B.赫斯的理论改变了板块漂移学说长期不被接受的处境,可见科学发展主要得益于提出与当时的技术及观念相符的解释模型。C.赫斯的海底扩张理论很快得到了一系列科学测量数据的支持,说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他理论的价值,而且愿意进一步探索。D.诸多科学事实支持了板块构造理论,而该理论又为地震、山脉形成等现象提供了新解释,可见假说与发现的互动促进了科学发展。3.下列对相关理论的描述,最符合文中成功的新理论模型特点的一项是()A.量子力学改变了人们对微观世界中物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认识,并预言了新的物理现象。B.哈雷运用牛顿定律准确预测了1759年的彗星再现,为牛顿定律的可信性提供巨大支持。C.经营者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评估消费者心理需求的级别,据此开发和推销产品。D.费孝通先生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理论模型,有力地解释了中国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4.梳理文中板块漂移理论的发展过程,填写下图中空缺部分的内容。5.以下是对屠呦呦团队青蒿素研究历程的简述请结合上文分析这一历程所体现的科学研究路径20世纪50年代,疟疾重新肆虐。屠呦呦团队受命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团队收集、挑选方药,测试提取物效果,发现青蒿提取物有一定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查阅大量文献后,团队发现加热提取的方式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于是改为低温提取,效果得到提升。之后成功从青蒿中分离提纯出青蒿素,并将其转化为药物,该药疗效明确。团队进一步研发双氢青蒿素,使疗效提高近十倍,且病人复发率低。双氢青蒿素也被发展成新的药物,尝试用于治疗其他疾病。【答案】1.C2.B3.A4.①观察地图进行猜测;

②不能解释板块如何漂移;

③板块应是由底层的地幔缓慢运动的“环流”所推动的。5.①基于假说,进行验证,设想中草药中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通过收集、挑选方药,逐一验证,锁定青蒿提取物。

②完善假说,改变青蒿的提取方式,分离提纯得到青蒿素,并研发双氢青蒿素,提升疗效。

③发展假说,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用于治疗其他的疾病。【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科学史上的重要理论,探讨了科学研究中的推理过程。文章开头以生活中的小例子引出科学推理的主题,随后详细描述了板块漂移理论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假说的提出、验证和接受的过程。通过魏格纳和赫斯的理论演变,文章强调了科学研究中提出合理假说、验证假说以及不断修正的重要性。整体结构清晰,论证严密,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可读性。【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也可用于测定其现在所在地与极点之间的距离”错误,结合“当它们凝固的时候,玄武岩越是接近极点,磁铁矿的‘指南针’的定向就越垂直,不管是接近北极还是南极”可知,可用于推断它凝固时所在地与极点之间距离的远近。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可见科学发展主要得益于提出与当时的技术及观念相符的解释模型”错误。结合“拥有可接受的解释模型是科学断言能被接受的重要标准”可知,科学理论的被接受得益于提出与当时的技术及观念相符的解释模型,而不是“科学发展”。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成功的新理论模型不但能够对现有现象进行解释,还需能提出新的预测。本项最符合,其它三项没有提出新的预测,不符合。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处,结合“但是在他之前的理论家,通过观察过去的地图,也推测这些太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可知,观察地图进行猜测;②处,结合“因为他不能提出一个解释或者模型来说明像板块这样巨大的东西是如何‘漂移’的,他的理论遭到了普遍的拒绝,甚至被嘲笑”可知,不能解释板块如何漂移;③处,结合“赫斯提出,最近发现洋中脊在延伸,而大陆居于板块之上,因此板块应是由底层的地幔缓慢运动的‘环流’所推动的”可知,板块应是由底层的地幔缓慢运动的“环流”所推动的。【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结合“屠呦呦团队受命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团队收集、挑选方药,测试提取物效果,发现青蒿提取物有一定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可知,基于假说,进行验证,设想中草药中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通过收集、挑选方药,逐一验证,锁定青蒿提取物。②结合“查阅大量文献后,团队发现加热提取的方式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于是改为低温提取,效果得到提升。之后成功从青蒿中分离提纯出青蒿素,并将其转化为药物,该药疗效明确。团队进一步研发双氢青蒿素,使疗效提高近十倍,且病人复发率低”可知,完善假说,完善假说,改变青蒿的提取方式,分离提纯得到青蒿素,并研发双氢青蒿素,提升疗效。③结合“双氢青蒿素也被发展成新的药物,尝试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可知,发展假说,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用于治疗其他的疾病。(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茶与酒李永生团长嗜茶。团长是安徽太平人。他们那个地方产茶,产一种叫太平猴魁的好茶。团长家是茶农世家。闻着茶香长大的团长,也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团长说,茶农子弟不嗜茶,犹如忘本也!军校毕业后,开始带兵。从排长干起,几年后升任团长。每到一地,便买本地茶喝。团长说,喝当地茶,也是品读此地文化和历史!嗜茶如此,酒,却是点滴不沾。团长长这么大,就喝过两次酒,第一次是他六岁的时候,爷爷花甲大寿办喜宴,老寿星宠孙子,筷子头儿沾酒让他嘬了几口,他便兴奋得小脸通红,变得手舞足蹈,围着桌子乱跑,嬉闹蹦跳了一阵后,往他娘怀里一扎,立马睡着。谁知他睡了半天不见醒来,爹妈忙请来郎中,郎中给他灌了一碗醒酒汤才见他睁开眼。后来又喝过一次酒,十八岁那年,他喝了一小盅自家酿的米酒,结果和六岁那年情况相差无几,先是手舞足蹈,躁动异常,而后昏睡。爷爷看到后,玩闹似的给他灌了点猴魁茶水,没想到竟让他清醒了不少。自此后,团长视酒如洪水猛兽,再也不沾一滴。团长总结出一套理论:酒壮形色,令人昂奋,却也惹祸,猛张飞不就是醉酒后鞭打麾下将领引来杀身之祸?带兵者,酒后激动,草率行令,指挥失当,岂不是拿将士生命作儿戏?而饮茶则正好相反,茶可清心提神、消减浮躁,带兵者饮茶,思维冷静,才可指挥若定。自己不饮酒,却并不反对别人饮。军中弟兄,不乏善饮者,军人沙场征战,一碗热酒下肚,也就增了几分胆量和豪迈。军人,更喜欢的还是那杯中之物。抗战初期,日本鬼子以破竹之势,打得国军一败再败,团长窝火,为此夜不能寐,整日站在军用地图前,咕咚咕咚灌茶水。终于想出破敌之策,派出一支奇兵,在八路军县大队配合下,偷袭鬼子的炮兵阵地,不仅炸毁了鬼子十几门大炮,还毙伤三十名鬼子。报捷电话打到师部,师长大喜,赏大洋五千,外加十坛美酒。师长是团长的老长官,自然知道他的心腹爱将喜欢喝茶,没忘记给团长捎来一包好茶,竟然还是团长家乡的太平猴魁。团长摆了庆功酒。弟兄们大碗喝师长赏赐的“御酒”,团长以茶代酒,喝师长给的猴魁。茶酒过半,参谋长仗着胆子说:“团座,这是咱的第一场胜利,您就破个例,和弟兄们喝一杯吧?”副团长忙摆手:“团座是沾酒就醉。”参谋长喝高了,语气也就不那么客气了,说:“团座,今儿高兴,您不能冷了弟兄们的心。”参谋长这么一说,几个营长连长也跟着起哄。团长被逼到了这份上,一拍大腿说:“好,那就喝一点。”团长捏起酒杯,皱着眉头,“滋溜”喝干。不一会儿,团长便觉得有一股热气汩汩直冲脑门,变得面红耳赤,语无伦次。团长大着舌头说要跟参谋长学划拳。弟兄们知道团长酒劲儿上来了,忙劝他说“下次下次”。团长不干,撸起袖子,折腾好半天,忽然一下子出溜到桌子底下……这一口酒,让团长呼呼大睡了一夜加半个白天。参谋长觉得不好意思,跟他道歉。团长反倒说了一大堆喝酒的妙处:“喝酒真有好处呢,酒后那一刻钟,就觉得自己变得力大无穷,给我一把鬼头刀,能一气砍下十颗小鬼子脑袋。”没多久,团长带领他的团奉命南下参加淞沪保卫战。团长的部队守一座城,打了三天三夜,一个团的人几乎伤亡殆尽,副团长和参谋长也都牺牲了,最后全团就剩下团长和七名士兵。团长知道为国捐躯的时刻到了,七位弟兄身上全部绑上了手榴弹。他们旁边,刚好有一家酒铺,他们在一堆坛坛罐罐中竟然找出半坛子老酒和几只酒碗,七人列队,团长给每位士兵倒上一碗酒。团长也拿起一只空碗,竟有点不知所措。一个士兵喊一声:“团座,您也喝一碗吧!”一句话提醒了团长,忙也为自己倒上一碗,他知道此去再也不能回来,摸出口袋中仅剩的一撮猴魁茶撒入碗中,一饮而尽。团长高喊一声:“弟兄们,干——”壮士们一饮而尽,八只大碗同时“咔嚓”摔碎在地。也不知道是酒精的作用,还是太平猴魁茶的作用,那一刻,喝过酒的团长周身气血沸腾,他把自己变成了一只猛虎,随手拎起一把大刀,带着弟兄们呐喊着迎着鬼子冲了上去。……团长的遗体被赶来增援的兄弟部队抢了回来,灵柩被护送回老家。耄耋之年的爷爷望着孙子的脸庞,颤抖着说:“乖孙,喝酒了?这回,你要睡多久?”团长被安葬在茶山脚下。新茶采摘后,总有人先给团长敬上一杯好茶。墓前,茶香缕缕不绝。(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团长借三国时期张飞酒后鞭打士卒将领而被属下趁其睡着斩首而亡的例子,说明带兵者不应饮酒失度,拿全军将士性命当儿戏。B.茶可清心提神、消减浮躁,团长认为带兵者饮茶,思维冷静,才可指挥若定,这也是团长能想出破敌之策力挫日军的原因之一。C.庆功宴上,团长因参谋长和几个连长营长起哄,被逼无奈喝酒,却意外发现喝酒好处多,表明团长对带兵者喝酒态度彻底改变。D.淞沪保卫战中,部队只剩七名士兵,团长给每位士兵倒上一碗酒,自己却拿出空碗不知所措,表明团长此时复杂而矛盾的心理。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团长和“茶与酒”的故事,使叙述自由灵活。B.文章开头结尾互相照应,团长嗜茶,牺牲后葬于茶山脚,墓前茶香不绝。C.爷爷望着孙子的遗体说的一番话颇具感染力,文章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D.茶与酒的矛盾贯穿文章始终,文章围绕“茶与酒”表现团长崇高的精神。8.文中多次写到团长“喝酒”,表现了不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文本梳理概括。9.茶和酒通常不可以一起喝,但是文中团长最后茶酒混喝,意蕴丰厚,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D8.①团长第一次喝酒是六岁时爷爷寿宴上,酒后手舞足蹈,嬉笑喧闹后久睡不醒,在郎中的救治下才醒来,此时团长对酒还没有概念,只认为是年少缘故。②团长第二次喝酒是十八岁成年之时,团长尝试自家小米酒后手舞足蹈,躁动异常而后昏睡,喝茶后才清醒,此时团长视酒如洪水猛兽,一滴不沾。③团长第三次喝酒时在抗日初期的庆功宴上,团长在部队将领的起哄下被逼无奈喝酒,酒后举止失态,昏睡良久方醒,此时团长觉得喝酒好处颇多,让人浑身有劲。④团长第四次喝酒是淞沪保卫战时,团长部队只剩七名士兵,准备喝酒壮行,酒后气血沸腾,此时团长深知自己即将为国牺牲,于是借酒劲奋勇杀敌,报效国家。9.①喝茶既是不忘本,品读当地文化和历史,也可清心提神、消减浮躁,带兵冷静,指挥若定。②喝酒虽让团长昏睡,但也自有妙处:团长喝酒后觉得自己变得力大无穷,能更好奋力杀敌。③团长最后茶酒混喝,发挥了喝茶不忘本和喝酒有劲的作用,展示团长为国献身的高大形象。【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团长嗜茶不嗜酒的生活习惯,展现了他在战场上的冷静与智慧,以及在关键时刻的英勇无畏。文章以茶与酒的对比为线索,刻画了团长的性格和精神世界。茶象征着清醒与理智,酒则代表着激情与豪迈。团长在最后的战斗中茶酒混饮,象征着他在理智与激情的交融中,完成了对国家和战友的忠诚与牺牲。文章结构紧凑,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表明团长对带兵者喝酒态度彻底改变”错误。原文“喝酒真有好处呢,酒后那一刻钟,就觉得自己变得力大无穷,给我一把鬼头刀,能一气砍下十颗小鬼子脑袋”,团长对喝酒的好处有了新感受,但说“彻底改变”过于拔高。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茶与酒的矛盾贯穿文章始终”错误。文章最后,团长“摸出口袋中仅剩的一撮猴魁茶撒入碗中,一饮而尽”,喝酒与喝茶最后融为一体,没有了矛盾。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概括能力。先找到团长“喝酒”的内容,结合当时的表现和经过概括心理感受。①团长第一次喝酒是六岁时爷爷寿宴上,当时爷爷一高兴,拿筷子头沾酒让他嘬了几口,当时他“兴奋得小脸通红,变得手舞足蹈,围着桌子乱跑,嬉闹蹦跳了一阵后,往他娘怀里一扎,立马睡着”,“睡了半天不见醒”,后来还是郎中“给他灌了一碗醒酒汤”才醒了。当时团长才六岁,对酒没有概念,只认为是年少缘故。②团长第二次喝酒是十八岁成年之时,他喝了一小盅自家酿的米酒,结果还是“先是手舞足蹈,躁动异常,而后昏睡”,这次团长醒来后“视酒如洪水猛兽,再也不沾一滴”。③团长第三次喝酒时在抗日初期的庆功宴上,当时“炸毁了鬼子十几门大炮,还毙伤三十名鬼子”,大家高兴,团长在参谋长和其他营长连长的起哄下被逼无奈喝酒,“团长便觉得有一股热气汩汩直冲脑门,变得面红耳赤,语无伦次。团长大着舌头说要跟参谋长学划拳”,怎么也劝不住,“撸起袖子,折腾好半天,忽然一下子出溜到桌子底下……”,而且“呼呼大睡了一夜加半个白天”,酒后举止失态,昏睡良久方醒;但团长这次对酒有新看法,“喝酒真有好处呢,酒后那一刻钟,就觉得自己变得力大无穷,给我一把鬼头刀,能一气砍下十颗小鬼子脑袋”,团长觉得喝酒好处颇多,让人浑身有劲。④团长第四次喝酒是淞沪保卫战时,团长部队只剩七名士兵,他们准备跟敌人拼命,他们在一个酒铺找到了半坛子老酒,“团长给每位士兵倒上一碗酒”,一个士兵让团长也喝一碗,团长“知道此去再也不能回来”,于是“摸出口袋中仅剩的一撮猴魁茶撒入碗中,一饮而尽”;“喝过酒的团长周身气血沸腾,他把自己变成了一只猛虎,随手拎起一把大刀,带着弟兄们呐喊着迎着鬼子冲了上去”,酒后气血沸腾,此时团长深知自己即将为国牺牲,于是借酒劲奋勇杀敌,报效国家。【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本意蕴、鉴赏人物情感的能力。①团长爱喝茶,他认为“茶农子弟不嗜茶,犹如忘本也”,团长也喝当地茶,“喝当地茶,也是品读此地文化和历史”,因此喝茶既是不忘本,品读当地文化和历史;团长还在跟酒的对比中觉得“茶可清心提神、消减浮躁,带兵者饮茶,思维冷静,才可指挥若定”。②团长喝酒后爱闹腾,还昏睡,但在一次打了胜仗后被将士们起哄喝了酒,团长却有新发现“酒后那一刻钟,就觉得自己变得力大无穷,给我一把鬼头刀,能一气砍下十颗小鬼子脑袋”,团长喝酒后觉得自己变得力大无穷,能更好奋力杀敌。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团长茶酒混喝,“茶”代表历史和文化,代表国家民族;“酒”能让团长兴奋,能多杀鬼子,这最后的茶酒混喝,发挥了喝茶不忘本和喝酒有劲的作用,展示团长为国献身的高大形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甲申,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先是,祀先圣先师,周公南向,孔子东向坐。制:“自今孔子南向坐,被王者之服,释奠用宫悬。”追赠弟子皆为公、侯、伯。(节选自司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