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浙江省星辰联盟高一上学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星辰联盟高一上学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星辰联盟高一上学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星辰联盟高一上学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星辰联盟高一上学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浙江省星辰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材料一:在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村前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材料二: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都属于革命诗词。B.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C.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前后的长沙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内容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D.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鲜明的精神标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B.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C.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A.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B.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C.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D.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所运用的论证方法?5.毛泽东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答案】1.C2.B3.D4.①举例论证:通过引用毛泽东的诗词作品,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来具体说明毛泽东诗词的特点和价值,增强论证的说服力。②引用论证:直接引用毛泽东诗词中的大量诗句,准确地传达诗词精神及时代主题,有力地支撑了论点。③对比论证:把现实的艰难处境和诗词中的豪迈描写相对比,突出毛泽东诗词的代表性和独特性,突出人大无畏革命气魄。5.①见解独到:毛泽东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从历史人物的本质和突出特征出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②全面客观:毛泽东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能够全面地看待其历史功绩和过失,不一概而论。如评价成吉思汗,称其为“一代天骄”肯定其统一蒙古、东征西讨的功绩,但也指出其“只识弯弓射大雕”在文治方面的不足。③以史为鉴:毛泽东读史书并在诗词中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说,进而为当下及未来提供借鉴。如在不同时期对诸多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是在思考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如何借鉴历史经验,更好地发展。【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二者之间没有关联”错误。根据材料一“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可知二者并非没有关联。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B.“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错误,毛泽东的诗句“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其中“商量”并不是肯定的结论。诗句并不是肯定“焚书坑儒”事件,而是说对秦始皇的评价应该更加全面和客观。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A.对战斗场景的写实描绘,没有明显体现浪漫主义风格。B.是一种对时间和行程的平实叙述,没有明显体现浪漫主义风格。C.是对演兵场场景的客观描写,没有明显体现浪漫主义风格。D.通过夸张的手法将长征中的艰难险阻轻描淡写,体现了毛泽东诗词中的浪漫主义风格。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举例论证:文中详细描述了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时期,青年毛泽东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之问。创作于1936年2月红军困难重重之时的《沁园春·雪》表达出的对革命前途的信心。通过这些具体诗词作品,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真切地感受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使论证更具说服力。②引用《沁园春·长沙》中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诗句,通过这些诗句的直接引用,原汁原味地呈现了毛泽东诗词的韵味和内涵,使读者能够深入领会诗词所传达的精神,从而有力地支撑了关于毛泽东诗词特点及价值的相关论点。③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将残酷的战斗转化为别样的景致,展现出一种豪迈之情。如实际长征过程中是重重困难,然而在毛泽东诗词里,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通过这种鲜明对比,突出了毛泽东诗词所体现的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见解独到:例如对于秦始皇,传统观点可能因“焚书坑儒”等事件对其存在诸多负面评价,但毛泽东却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认为“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甚至提出“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这样独特的观点,可见他并非人云亦云,而是提出了自己独有的见解。对于其他历史人物,如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等,他也都有不同于常规的评价,充分体现了其评价历史人物时见解的独到性。②全面客观:以成吉思汗为例,毛泽东称其为“一代天骄”,肯定了他统一蒙古、东征西讨的伟大功绩,这是从其在军事扩张、民族统一等方面的显著成就给予的正面评价。但同时,毛泽东也指出其“只识弯弓射大雕”,说明他在评价时并非只关注一方面,而是全面考量了成吉思汗在历史上的表现,既看到了其辉煌的功绩,也看到了其相对薄弱的环节,这种评价方式使得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更加全面、客观、准确。对于其他历史人物如汉武帝,既肯定其雄才大略、开拓刘邦业绩的功绩,又提及他晚年自知存在奢侈、黩武、方士之弊并下罪己诏的情况,也是全面客观评价的体现。③以史为鉴:从材料可知,毛泽东一生嗜读历史书籍,在诗词中对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的众多历史人物都有评说。他在不同时期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是基于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如何更好发展的思考。比如他对诸多封建统治者代表人物的评价,一方面是基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在思考在当时的革命与建设进程中,应该如何借鉴这些历史人物的经验或避免他们所犯的错误。他的这种评价方式,使得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了现实指导意义,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前进提供了有力支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希望的田野上侯发山花珠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实习的问题上她与妈妈桂兰产生了分歧。四年前,花珠好不容易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桂兰希望花珠能在上海找个单位实习,将来有机会能留在上海工作。花珠呢,却想回河南老家。两人虽然远隔千里,有了微信便近在眼前,丝毫不耽误交流。越临近毕业,他们聊的话题就越多,关于就业,关于未来的发展,关于事业的前景等等,但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谁说的都有点道理。花珠说:“妈,上海这地方,大学生多了去,显不着咱,还不如回去。”桂兰心里荡漾了一下,她知道花珠的心思,担心自己一个人在家孤单,迫不及待地想回来找个工作,更多的还有照顾自己的成分。花珠四岁那年,她爸出车祸走了,是自己一个人累死累活把她养大的,她比一般孩子更懂得感恩和孝顺,说的话就很顺耳,像个痒痒挠,挠的尽是痒痒处。但是,当妈的还是希望自己子女像雄鹰一样飞出去,能飞多远就飞多远,能飞多高就飞多高。想到这里,桂兰稳定了一下情绪,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傻闺女,好不容易走出去了,咋能再回来呢?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应该在外面打拼一番事业,无论如何都有个交代。再说了,年轻人,哪个愿意恋家的呢?”“妈,人往高处走,其实高处不胜寒;水往低处流,其实海能纳百川。您一直没走出村,不也过了大半辈子?”“别跟妈贫嘴!妈吃的苦你知道?脸朝黄土背朝天,风里来雨里去,那些个日子都不是人过的啊……”“妈,都是老皇历了,我耳朵都听出茧子啦,就别再提了。”其实,大前年,村里的土地都流转给了希望,希望每个月给大家丰厚的租金。这比种地还划算,家里好几亩地,自己不用操心,一年还白落好多钱。现在的农村也不是以前可比的,看得着、摸得着的东西还真的拎得起的。桂兰不吭声了。似乎在咀嚼着其中的道理。花珠说:“妈,希望哥租一千多亩地,都弄啥哩?”桂兰说:“啥子观光农业园,说是种菜都不用土。嗐,妈也搞不明白。需要钱不?妈给你转。今年的地租,希望前天转给我了。”花珠说:“妈,给您说过,我在大学勤工俭学,有奖学金,用不着。对了,现在不种地了,家也没啥事,您可以出去转转看看啊,既放松放松,又长长见识。”“我天天转,天天看,还不花钱。”桂兰说着把手机的摄像头对准桌子上的地球仪,这个还是花珠上初中时买的。花珠“扑哧”笑了,说:“妈,我给您说正经的。”“妈听你的,出去旅游;但你也得听妈的,就在上海实习,然后在上海找个工作,安个家,不要有其他的想法。”“好,好,好。”花珠忙不迭地答应了。一星期后的一个晚上,花珠给桂兰视频聊天。桂兰看到花珠是在火车的卧铺车厢里,忙问:“闺女,你这是去哪儿?”“妈,我在火车上实习。”“啊?你学的是农业,咋在火车上实习呢?”“妈,您不是让我留在上海吗?没有找到合适单位,只好找了个在火车上实习的机会,乘务员,也不是很累……不过,白天忙,不能聊天,只能晚上聊啊。”“好,好,好,妈天天晚上给你聊。”就这样,每天晚上,花珠和桂兰都视频聊天。聊过去,聊现在,聊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桂兰看到,每一次,花珠都是在火车的卧铺车厢里,这倒也好,风吹不着,雨淋不到。不过,实习结束后干啥呢?当乘务员?桂兰想从花珠的话里套出话来,可是,花珠说话每次都是断断续续的,像吝啬鬼发红包似的,一次说一点儿,一次比一次的信息量少,搞得桂兰晕头晕脑的。桂兰在家闲着无事,就到希望的农业园找了个事儿,干保洁。上班第一天,大概是上午十一点,桂兰正在农业园的草坪里捡垃圾,忽然接到花珠微信视频聊天的请求,她忙挂断了。她东张西望一番,有了主意,跑到那个水泥站台上,两边停放的是火车——希望买的是几节报废的火车车厢,简单装修了一下,让员工以及来这里拓展训练的客人当宿舍用。桂兰抻了抻衣服,拍打了两下裤腿——其实上面也没有尘士,之后,她打开了跟花珠的视频聊天模式。“妈,您干啥呢?”花珠还是在火车的卧铺车厢里。“你不是说让我出去旅游吗?瞧,我在站台上。”桂兰说罢,用手机的摄像头照了照身前身后的火车,脸上挂着愉悦的微笑。“妈,您这是要到哪儿旅游?”“北京,妈还没去过北京呢。”“妈,您是不是上错站台了?”“没有啊,就在县城的火车站,巴掌大的小站我还能上错?”花珠忍住笑,说:“妈,您看看您身后的站牌。”桂兰扭头一看,只见后边竖着的站牌上写着“希望站(起点)——幸福站(终点)”。她不自然地笑了,对着手机说:“花珠,这是希望的现代农业园,我来这里真长见识了,大棚里的豆角两米多长,吊在架子上像蛇⋯⋯听希望说,他这里来了一个科班院校的实习生,之前就是人家给谋划的。”“妈!”花珠推开“车厢”的门下来了——就是旁边停放着的火车。在阳光的照射下,她的脸蛋如花朵般绽放。桂兰又惊又喜,似乎什么都明白了。(选自2023年12月13日《文艺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通过花珠与桂兰的对话,表现了母女二人对就业的不同看法,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B.桂兰不同意花珠回河南老家,是因为她自己一辈子没走出村子,所以不希望女儿也回来。C.花珠故意说自己在火车上实习,虽然与她的农业专业不符,但体现了她对母亲要求的妥协和顺从。D.小说通过塑造花珠和桂兰这两个人物形象,批判了老一辈人保守的就业观念,赞扬了年轻人敢于追求梦想的精神。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描写桂兰与花珠的微信聊天,突出了母女二人虽远隔千里,但沟通无阻的亲情。B.小说通过描写桂兰在农业园的工作场景,展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小说的时代感。C.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生动传神,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D.小说以桂兰的不自然一笑和“似乎什么都明白了”结尾,说明桂兰对花珠的欺骗感到失望。8.请简要分析花珠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9.小说标题“在希望的田野上”,有何深刻的含义?请作简要分析。【答案】6.A7.D8.①孝顺体贴。花珠担心母亲桂兰独自一人在家孤单,希望回老家发展,不仅是为了工作,更是为了陪伴和照顾母亲。②独立自主。她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母亲的意见,坚持选择回老家实习,展现出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③聪明机智。花珠通过“火车实习”的说法巧妙地隐瞒了实际情况,既让母亲放心,又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计划。④有责任感和事业心。她学以致用,主动到家乡的现代农业园实习,努力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体现出责任感和对事业的追求。9.①希望的农业园。这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是主人公桂兰和花珠等人的“希望的田野”。②农村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农民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生活有了更多的希望。③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无论是桂兰、花珠,还是希望,他们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努力奋斗,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希望。【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是因为她自己一辈子没走出村子”错误。根据原文“想到这里,桂兰稳定了一下情绪,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应该在外面打拼一番事业”可知,桂兰希望花珠留在上海,是为了让女儿有更好的发展,而不是因为自己没走出村子就不希望女儿回来。C.“但体现了她对母亲要求的妥协和顺从”错误。花珠说自己在火车上实习是为了隐瞒其已回河南,并且正在希望的农业园实习的事实,而不是为了妥协或顺从母亲的要求。D.“批判了老一辈人保守的就业观念”错误。小说中,桂兰希望花珠追求更广阔的发展,而花珠则选择回乡就业,小说通过两代人观念的碰撞展现了亲情与理性选择的交融,并未批判老一辈人保守的就业观念。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说明桂兰对花珠的欺骗感到失望”错误。根据小说结尾“桂兰又惊又喜,似乎什么都明白了”的描写,可知桂兰并不是对花珠的欺骗感到失望,而是对花珠的选择感到又惊又喜,并理解了女儿的决定。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孝顺体贴。根据小说中桂兰知道花珠“担心自己一个人在家孤单,迫不及待地想回来找个工作,更多的还有照顾自己的成分”可知,花珠担心母亲桂兰独自一人在家孤单,担心母亲的生活,不仅是为了工作,更是想回家陪伴和照顾母亲,表现出她孝顺、体贴的一面。②独立自主。根据文中花珠通过勤工俭学和奖学金完成了学业,和“花珠说:‘妈,上海这地方,大学生多了去,显不着咱,还不如回去。’”可知,尽管母亲希望自己留在上海实习,将来留在上海工作,但花珠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母亲的意见,坚持选择回老家实习,展现出花珠独立和有主见的性格特点。③聪明机智。花珠在希望的农业观光园实习,这里有几节废弃火车车厢,是员工宿舍,于是告诉母亲“妈,我在火车上实习”,每次母女俩通话她都在卧铺车厢里,母亲也就没有怀疑,花珠通过“火车实习”的说法巧妙地隐瞒了实际情况,既让母亲放心,又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计划,体现了她的聪明机智。④有责任感和事业心。根据文中“这是希望的现代农业园,我来这里真长见识了”“他这里来了一个科班院校的实习生,之前就是人家给谋划的”等可知,花珠学以致用,主动到家乡的现代农业园实习,努力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体现出责任感和对事业的追求。【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①希望的农业园。桂兰她们村里的土地都承包给了一个叫“希望”的人,他“每个月给大家丰厚的租金”,还弄了个农业观光园,“种菜都不用土”,可见题目的表层含义指的是希望的农业园,这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这个农业园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希望的田野”。②农村的发展和变化。根据文中“现在的农村也不是以前可比的,看得着、摸得着的东西还真的拎得起的”和“大棚里的豆角两米多长,吊在架子上像蛇”可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土地流转和高科技农业的应用,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生活充满了希望。③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根据文中“花珠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实习的问题上她与妈妈桂兰产生了分歧”和“花珠说:‘妈,上海这地方,大学生多了去,显不着咱,还不如回去。’”可知,无论是桂兰希望女儿在上海发展,还是花珠选择回到家乡,他们都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桂兰希望女儿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而花珠则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他们的生活和选择都充满了希望。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顷之,征著作郎,不就。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节选自《晋书·陶潜传》)材料二: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节选自《归去来兮辞序》)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弘每令人候之A密知当往B庐山C乃遣其故人D庞通之等E赍酒F先于半道G要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属,撰写,缀辑,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词义不同。B.事,侍奉,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事”词义相同。C.委,在文中指交托,与《琵琶行》中“委身为贾人妇”中“委”字词义相同。D.寻,寻找,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中“寻”词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因为家庭贫困,亲人年迈,曾做州祭酒,但不久就解职回家了,后来他又历任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B.陶渊明精通音乐,每当朋友带着酒肉到他家里去,他经常喝醉,有时即兴尽情弹琴吟咏,将欢乐推向极致。C.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一开始命令公田全部种秫谷,后来在妻儿的请求下才决定一半种秫谷一半种粳。D.陶渊明请求到彭泽县去做官,是考虑到当时社会动荡,彭泽县离家较近,且公田之利足够酿酒。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2)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14.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陶渊明辞去彭泽令的原因。【答案】10.ACF11.D12.B13.(1)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2)恰巧遇到四方勤王的大事,诸侯大臣都以广施惠爱作为美德。我的叔父见我家境贫困(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14.①不想为微薄的俸禄丧失尊严。②本性任其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③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很急迫。【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王弘经常派人窥伺他,暗中得知他准备去庐山,就派他的老朋友庞通之等人带着酒先到半路上等着邀请他。“弘每令人候之”是兼语句,“弘”是主语,“人”即为“令”的宾语,又为“候”的主语,中间不断开,应在A处宾语“之”后断开;“知”是谓语,“当往庐山”是“知”的宾语,中间不断开,宾语后C处断开;“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是兼语句,“故人庞通之等”既是“遣”的宾语,又是“赍酒”的主语,中间不断开,应在“酒”后F处断开。“先于半道”都是“要”的状语,不断开。故选ACF。【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撰写,缀辑;/通“嘱”,嘱托。句意:知识渊博善于作文章。/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B.正确。都是“侍奉”。句意:不谄媚长官。/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C.正确。都指“交托”。句意:家中的事务全部都交给儿女和奴仆。/嫁给一位商人为妻。D.“寻找……词义不同”错误。词义相同,均为“不久”。句意: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陶渊明精通音乐”错误,由原文“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可知,陶潜生性不懂音律,只是抚琴应和。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召”,聘用、征召;“躬”,亲自;“羸”,瘦弱。(2)“会”,恰逢、恰巧;“以……为”,把……作为;第二个“以”,因为;“见……于……”,表被动。【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可知,他不想为了微薄的俸禄丧失尊严。②根据“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可知,他本性任其自然,很难改变,为了填饱肚子而违背自己的志向出仕,感到官场拘束,身心都感到痛苦。③根据“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可知,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很急迫。【参考译文】材料一:陶潜,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作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被任用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可以吗?”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不久,被征召为著作郎,没有上任。刺史王弘在元熙年间到州上任职,很敬仰陶潜,后来亲自到陶潜家里。陶潜称说有病,没有见王弘,后来对别人说:“我生性不媚世俗,因为生病得以保持清闲,幸而不是高洁志趣慕取声名,哪里敢把王公的驾到看成是荣耀呢!”王弘经常派人窥伺他,暗中得知他准备去庐山,就派他的老朋友庞通之等人带着酒先到半路上等着邀请他。陶潜碰到有酒喝,就在旷野的亭中取饮,高兴得忘记了往前走。王弘这才出来和陶潜相见,于是高兴地宴饮了整整一天。陶潜的亲朋好友有喜欢多事的,带着酒肉到他家里去,他也不推辞。每次喝醉了,就非常舒适快意。陶潜不经营产业,家中的事务全部都交给儿女和奴仆。他从来没有过高兴或愤怒的神色,碰到有酒就喝,有时候没有酒,也常常吟咏不停。他曾经说夏季安闲无事,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吹来,自己觉得是羲皇时代的人。陶潜生性不懂音律,但是收藏有一张素琴,琴上系弦的绳子和标记都不完整,每当有朋友聚会,他就抚琴应和,说:“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不用弹出弦上音!”陶潜在宋元嘉年间去世,当时六十三岁,所有文集都流行于世。材料二:我家境贫困,靠耕田不足自给。恰巧遇到四方勤王的大事,诸侯大臣都以广施惠爱作为美德。我的叔父见我家境贫困,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这时讨伐桓玄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心里也害怕出远差。彭泽县离家只有百余里路程,公田里种植的粮食,足够酿酒,故而就向叔父谋求这个官职。到任后不久,很怀念家乡,便有归去的心愿。为什么呢?我本性真率,无法改变。饥饿寒冷虽也令人感觉痛切,但违背自己的意愿则更使我心身交病。先前曾在官场里应酬周旋,那都是为了嘴巴肚子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为平生的抱负未能实现而深感惭愧。本指望干完一年就整好衣服乘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想赶快奔赴吊丧,于是自己请求免去了职务。自仲秋到入冬,任职一共八十多天。因这件事顺遂了心愿,而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念奴娇·春情李清照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萧条庭院”句写词人所处的环境,给人以寂寞幽深之感。庭院深深,寂寥无人,引发了词人心中的惆怅。B.“征鸿过尽”句点上片主旨,是虚写,实际上是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写出词人欲向丈夫诉说相思而信使难逢的愁绪。C.“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写晨起时庭院中的美好景色。新长的桐叶引发了游人的喜悦,反衬出词人内心的悲凉。D.全词从上片的天阴写到下片的天晴,词中感情的起伏和天气的变化相谐而生,全篇融情入景,浑然天成,别具一格。16.对比《声声慢(寻寻觅觅)》,请你判断: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前还是南渡后的作品?从词的内容与情感两方面谈谈你的理由。【答案】15.C16.通过内容、情感可以判定这是南渡前的作品。从内容来看,《声声慢》选用凋谢黄花,雨中梧桐等意象,极力营造凄凉哀伤的氛围;而本词中“宠柳娇花”“新桐”都是清丽明快的意象;(回答“重门、垂帘、玉阑干也可以看出较为富裕的生活状态”;“慵倚阑干,被冷香消的描写可看出是年轻女子”等内容也可以给分)从情感来看,本词与《声声慢》都写了孤独寂寞之情,但《声声慢》在孤独中融入了家国之悲,沦落之苦,情感沉郁忧伤,而本词还有期盼天晴赏春的喜悦,盼夫君归来的期待,情感上相对明朗。【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C.“反衬出作者内心的悲凉”错误。原文“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更多地表现了春天到来时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及词人对春天的细腻感受。这句是说晨起时庭院中景色令人感到盎然生趣,引发了作者的游春之意,所以才会有下句“更看今日晴未”,并不是反衬,也不是悲凉之情。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通过内容,情感可以判定这是南渡前的作品。①内容上:两首词中都选用了“花”和“梧桐”的意象,但营造的意境和氛围明显不同。《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菊花谢落,满地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更加上细雨落在梧桐叶上,到黄昏还点点滴滴不停息。菊花憔悴,雨打梧桐,营造的是凄凉哀伤的氛围。本词中“宠柳娇花寒食近”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垂柳繁花,犹得天宠,备受人们爱怜;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引发了游人的喜悦,营造的是清丽明快的氛围。②情感上:《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再结合写作背景可知,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所以《声声慢》在孤独中融入了家国之悲,沦落之苦,情感沉郁忧伤。而本词中开头三句写环境气候,景色萧条。柳、花用“宠”“娇”修饰,隐有妒春之意。接着写作诗填词醉酒,但闲愁却无法排解,已有万般怨尤。一句“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道出词人闲愁的原因:自己思念远行的丈夫,“万千心事”却无法捎寄。但下片的“清露”两句转写新春的可爱,因之产生游春心思。结尾两句写期盼天晴赏春的喜悦,盼夫君归来的期待,情感上相对明朗。(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描绘出一幅壮阔、萧索的夔州秋景图,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2)在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余村民宿“陶然居”开业了,房屋周围按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意栽种了各种各样的树木,深受游客喜爱。(3)“露”虽小,但在古典诗词中却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意象,积淀着作者的丰富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3)芙蓉泣露香兰笑昆山玉碎凤凰叫(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说文》里讲:“匠,木工也。”(甲),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乙),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A,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B、“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将一门技术掌握到C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②工匠精神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亦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③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④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⑤却足以为成功架起通天大道。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言表达效果。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根据下面的示例,另选一个对象(如画家、老师、诗人……)进行仿写,要求句式相同,语意完整,符合身份,表达流畅。示例: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答案】18.A.雕虫小技B.离群索居C.炉火纯青19.②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⑤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20.①运用排比句式,强调热爱、追求、境界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运用整句形式,指出工匠精神所包含的生命哲学和人生信念。21.甲:今天的“匠”乙: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22.示例一:一支画笔一盘颜料,一块画布一静室,构成一个画家的全部世界。示例二: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间教室一群生,构成一个老师的全部世界。示例三:一纸素笺一壶清茶,一窗月光一怀思,构成一个诗人的全部世界。【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根据原文“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_______,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可知,此处强调工匠精神力量强大,并非无足轻重或微不足道的事情,因此应填入表示微小、不重要的成语,故可填“雕虫小技”。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B处,根据原文“也不是鼓励______、‘躲进小楼成一统’”可知,这里描述的是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态度,因此应填入表示孤独、隐居的成语,故可填“离群索居”。离群索居: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C处,根据原文“将一门技术掌握到______绝非易事”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技艺达到非常高超的程度,因此应填入表示技艺非常高的成语,故可填“炉火纯青”。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②语序不当,“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和“手艺人的安身之本”应调换顺序,以符合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关系,应改为“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也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⑤搭配不当,“架起”与“通天大道”搭配不妥,应改为“铺就”,即“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①运用排比句式。该句由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分句组成,形成排比句式。这种句式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有力地强调了“热爱”“追求”“境界”是工匠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排比,作者层层递进地展示了工匠精神的多个方面,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②运用整句形式。每个分句内部都采用了整齐的四字成语,如“发自肺腑”“专心如一”“废寝忘食”等,形成了整句的形式。这种整句形式不仅使语言更加凝练、简洁,还增强了句子的韵律美,使得整个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同时,这些成语的选择也非常贴切,准确地传达了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如热爱、追求和境界。【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前文提到《说文》中对“匠”的定义,即“匠,木工也”。后文则提到“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因此,此处需要一个过渡句,将古代的“匠”与现代的“匠”联系起来,表明“匠”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故可填“今天的‘匠’”。乙处,前文提到“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后文则提到“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因此,此处需要一个过渡句,将企业层面的工匠精神扩展到国家层面,表明一个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的特点。故可填“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仿写能力。题目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示例,选择另一个对象(如画家、老师、诗人等),保持句式相同,语意完整,符合身份,表达流畅。首先分析例句,示例的句式为“一+量词+两字名词+一+量词+一字名词,一+量词+两字名词+一+量词+一字名词,构成一个XX的全部世界”。解答此题,首先选择一个对象,如画家、老师、诗人等。接下来,根据所选对象的职业特点,确定其常用的工具和工作环境,如画家需要、画笔、颜料、画布等。老师需要教案、粉笔、教室、学生等。诗人需要纸、笔、灵感、思绪等。然后按照示例的句式结构,构建新的句子。最后,确保句子语意完整、符合身份,表达流畅,即可得出答案。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劳动让人“吃苦”。《插秧歌》描绘一家四口农忙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表现出农事的辛苦与繁忙;“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晚上下班后,也会“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也有人说,劳动孕育着美。这种美,既体现在劳动成果的丰硕与甜美上,也蕴藏在劳动过程的审美体验中,包括劳动者的情感交流、精神追求和心灵升华。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呈现了对劳动的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劳动是“吃苦”的,并以《插秧歌》中冒雨插秧的农家和劳模张秉贵下班后的疲惫为例,展现劳动带来的辛苦和压力。另一种认为劳动孕育着美,这种美不仅体现在劳动成果的“丰硕与甜美”上,也体现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情感交流、精神追求和心灵升华”等精神层面的审美体验。本次作文材料的关键词:“劳动”是核心概念,指人们通过体力或脑力活动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过程;“吃苦”则形容劳动过程中经历的艰辛和困苦;“美”指劳动带来的积极意义和美好体验,包括成果的丰硕、情感的交流、精神的追求和心灵的升华。就材料而言,文章旨在引导考生思考劳动带来的两种感受——“苦”与“美”的辩证关系。写作时,文章可以从“苦”与“美”的辩证关系入手,探讨劳动带来的双重体验。可以选择一个角度深入分析,例如:劳动中“苦”与“美”的相互转化。如何正确看待劳动中的“苦”,进而发现劳动之“美”。劳动创造价值,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劳动带来的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论述过程中,可以用正反对比、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可以联系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使文章更具真情实感。立意:(1)劳动是辛苦的,但也是美好的。(2)劳动之美在于过程和结果。(3)劳动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星辰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材料一:在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村前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材料二: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都属于革命诗词。B.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C.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前后的长沙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内容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D.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鲜明的精神标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B.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C.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A.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B.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C.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D.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所运用的论证方法?5.毛泽东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答案】1.C2.B3.D4.①举例论证:通过引用毛泽东的诗词作品,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来具体说明毛泽东诗词的特点和价值,增强论证的说服力。②引用论证:直接引用毛泽东诗词中的大量诗句,准确地传达诗词精神及时代主题,有力地支撑了论点。③对比论证:把现实的艰难处境和诗词中的豪迈描写相对比,突出毛泽东诗词的代表性和独特性,突出人大无畏革命气魄。5.①见解独到:毛泽东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从历史人物的本质和突出特征出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②全面客观:毛泽东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能够全面地看待其历史功绩和过失,不一概而论。如评价成吉思汗,称其为“一代天骄”肯定其统一蒙古、东征西讨的功绩,但也指出其“只识弯弓射大雕”在文治方面的不足。③以史为鉴:毛泽东读史书并在诗词中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说,进而为当下及未来提供借鉴。如在不同时期对诸多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是在思考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如何借鉴历史经验,更好地发展。【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二者之间没有关联”错误。根据材料一“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可知二者并非没有关联。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B.“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错误,毛泽东的诗句“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其中“商量”并不是肯定的结论。诗句并不是肯定“焚书坑儒”事件,而是说对秦始皇的评价应该更加全面和客观。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A.对战斗场景的写实描绘,没有明显体现浪漫主义风格。B.是一种对时间和行程的平实叙述,没有明显体现浪漫主义风格。C.是对演兵场场景的客观描写,没有明显体现浪漫主义风格。D.通过夸张的手法将长征中的艰难险阻轻描淡写,体现了毛泽东诗词中的浪漫主义风格。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举例论证:文中详细描述了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时期,青年毛泽东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之问。创作于1936年2月红军困难重重之时的《沁园春·雪》表达出的对革命前途的信心。通过这些具体诗词作品,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真切地感受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使论证更具说服力。②引用《沁园春·长沙》中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诗句,通过这些诗句的直接引用,原汁原味地呈现了毛泽东诗词的韵味和内涵,使读者能够深入领会诗词所传达的精神,从而有力地支撑了关于毛泽东诗词特点及价值的相关论点。③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将残酷的战斗转化为别样的景致,展现出一种豪迈之情。如实际长征过程中是重重困难,然而在毛泽东诗词里,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通过这种鲜明对比,突出了毛泽东诗词所体现的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见解独到:例如对于秦始皇,传统观点可能因“焚书坑儒”等事件对其存在诸多负面评价,但毛泽东却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认为“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甚至提出“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这样独特的观点,可见他并非人云亦云,而是提出了自己独有的见解。对于其他历史人物,如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等,他也都有不同于常规的评价,充分体现了其评价历史人物时见解的独到性。②全面客观:以成吉思汗为例,毛泽东称其为“一代天骄”,肯定了他统一蒙古、东征西讨的伟大功绩,这是从其在军事扩张、民族统一等方面的显著成就给予的正面评价。但同时,毛泽东也指出其“只识弯弓射大雕”,说明他在评价时并非只关注一方面,而是全面考量了成吉思汗在历史上的表现,既看到了其辉煌的功绩,也看到了其相对薄弱的环节,这种评价方式使得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更加全面、客观、准确。对于其他历史人物如汉武帝,既肯定其雄才大略、开拓刘邦业绩的功绩,又提及他晚年自知存在奢侈、黩武、方士之弊并下罪己诏的情况,也是全面客观评价的体现。③以史为鉴:从材料可知,毛泽东一生嗜读历史书籍,在诗词中对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的众多历史人物都有评说。他在不同时期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是基于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如何更好发展的思考。比如他对诸多封建统治者代表人物的评价,一方面是基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在思考在当时的革命与建设进程中,应该如何借鉴这些历史人物的经验或避免他们所犯的错误。他的这种评价方式,使得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了现实指导意义,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前进提供了有力支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希望的田野上侯发山花珠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实习的问题上她与妈妈桂兰产生了分歧。四年前,花珠好不容易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桂兰希望花珠能在上海找个单位实习,将来有机会能留在上海工作。花珠呢,却想回河南老家。两人虽然远隔千里,有了微信便近在眼前,丝毫不耽误交流。越临近毕业,他们聊的话题就越多,关于就业,关于未来的发展,关于事业的前景等等,但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谁说的都有点道理。花珠说:“妈,上海这地方,大学生多了去,显不着咱,还不如回去。”桂兰心里荡漾了一下,她知道花珠的心思,担心自己一个人在家孤单,迫不及待地想回来找个工作,更多的还有照顾自己的成分。花珠四岁那年,她爸出车祸走了,是自己一个人累死累活把她养大的,她比一般孩子更懂得感恩和孝顺,说的话就很顺耳,像个痒痒挠,挠的尽是痒痒处。但是,当妈的还是希望自己子女像雄鹰一样飞出去,能飞多远就飞多远,能飞多高就飞多高。想到这里,桂兰稳定了一下情绪,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傻闺女,好不容易走出去了,咋能再回来呢?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应该在外面打拼一番事业,无论如何都有个交代。再说了,年轻人,哪个愿意恋家的呢?”“妈,人往高处走,其实高处不胜寒;水往低处流,其实海能纳百川。您一直没走出村,不也过了大半辈子?”“别跟妈贫嘴!妈吃的苦你知道?脸朝黄土背朝天,风里来雨里去,那些个日子都不是人过的啊……”“妈,都是老皇历了,我耳朵都听出茧子啦,就别再提了。”其实,大前年,村里的土地都流转给了希望,希望每个月给大家丰厚的租金。这比种地还划算,家里好几亩地,自己不用操心,一年还白落好多钱。现在的农村也不是以前可比的,看得着、摸得着的东西还真的拎得起的。桂兰不吭声了。似乎在咀嚼着其中的道理。花珠说:“妈,希望哥租一千多亩地,都弄啥哩?”桂兰说:“啥子观光农业园,说是种菜都不用土。嗐,妈也搞不明白。需要钱不?妈给你转。今年的地租,希望前天转给我了。”花珠说:“妈,给您说过,我在大学勤工俭学,有奖学金,用不着。对了,现在不种地了,家也没啥事,您可以出去转转看看啊,既放松放松,又长长见识。”“我天天转,天天看,还不花钱。”桂兰说着把手机的摄像头对准桌子上的地球仪,这个还是花珠上初中时买的。花珠“扑哧”笑了,说:“妈,我给您说正经的。”“妈听你的,出去旅游;但你也得听妈的,就在上海实习,然后在上海找个工作,安个家,不要有其他的想法。”“好,好,好。”花珠忙不迭地答应了。一星期后的一个晚上,花珠给桂兰视频聊天。桂兰看到花珠是在火车的卧铺车厢里,忙问:“闺女,你这是去哪儿?”“妈,我在火车上实习。”“啊?你学的是农业,咋在火车上实习呢?”“妈,您不是让我留在上海吗?没有找到合适单位,只好找了个在火车上实习的机会,乘务员,也不是很累……不过,白天忙,不能聊天,只能晚上聊啊。”“好,好,好,妈天天晚上给你聊。”就这样,每天晚上,花珠和桂兰都视频聊天。聊过去,聊现在,聊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桂兰看到,每一次,花珠都是在火车的卧铺车厢里,这倒也好,风吹不着,雨淋不到。不过,实习结束后干啥呢?当乘务员?桂兰想从花珠的话里套出话来,可是,花珠说话每次都是断断续续的,像吝啬鬼发红包似的,一次说一点儿,一次比一次的信息量少,搞得桂兰晕头晕脑的。桂兰在家闲着无事,就到希望的农业园找了个事儿,干保洁。上班第一天,大概是上午十一点,桂兰正在农业园的草坪里捡垃圾,忽然接到花珠微信视频聊天的请求,她忙挂断了。她东张西望一番,有了主意,跑到那个水泥站台上,两边停放的是火车——希望买的是几节报废的火车车厢,简单装修了一下,让员工以及来这里拓展训练的客人当宿舍用。桂兰抻了抻衣服,拍打了两下裤腿——其实上面也没有尘士,之后,她打开了跟花珠的视频聊天模式。“妈,您干啥呢?”花珠还是在火车的卧铺车厢里。“你不是说让我出去旅游吗?瞧,我在站台上。”桂兰说罢,用手机的摄像头照了照身前身后的火车,脸上挂着愉悦的微笑。“妈,您这是要到哪儿旅游?”“北京,妈还没去过北京呢。”“妈,您是不是上错站台了?”“没有啊,就在县城的火车站,巴掌大的小站我还能上错?”花珠忍住笑,说:“妈,您看看您身后的站牌。”桂兰扭头一看,只见后边竖着的站牌上写着“希望站(起点)——幸福站(终点)”。她不自然地笑了,对着手机说:“花珠,这是希望的现代农业园,我来这里真长见识了,大棚里的豆角两米多长,吊在架子上像蛇⋯⋯听希望说,他这里来了一个科班院校的实习生,之前就是人家给谋划的。”“妈!”花珠推开“车厢”的门下来了——就是旁边停放着的火车。在阳光的照射下,她的脸蛋如花朵般绽放。桂兰又惊又喜,似乎什么都明白了。(选自2023年12月13日《文艺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通过花珠与桂兰的对话,表现了母女二人对就业的不同看法,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B.桂兰不同意花珠回河南老家,是因为她自己一辈子没走出村子,所以不希望女儿也回来。C.花珠故意说自己在火车上实习,虽然与她的农业专业不符,但体现了她对母亲要求的妥协和顺从。D.小说通过塑造花珠和桂兰这两个人物形象,批判了老一辈人保守的就业观念,赞扬了年轻人敢于追求梦想的精神。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描写桂兰与花珠的微信聊天,突出了母女二人虽远隔千里,但沟通无阻的亲情。B.小说通过描写桂兰在农业园的工作场景,展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小说的时代感。C.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生动传神,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D.小说以桂兰的不自然一笑和“似乎什么都明白了”结尾,说明桂兰对花珠的欺骗感到失望。8.请简要分析花珠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9.小说标题“在希望的田野上”,有何深刻的含义?请作简要分析。【答案】6.A7.D8.①孝顺体贴。花珠担心母亲桂兰独自一人在家孤单,希望回老家发展,不仅是为了工作,更是为了陪伴和照顾母亲。②独立自主。她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母亲的意见,坚持选择回老家实习,展现出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③聪明机智。花珠通过“火车实习”的说法巧妙地隐瞒了实际情况,既让母亲放心,又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计划。④有责任感和事业心。她学以致用,主动到家乡的现代农业园实习,努力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体现出责任感和对事业的追求。9.①希望的农业园。这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是主人公桂兰和花珠等人的“希望的田野”。②农村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农民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生活有了更多的希望。③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无论是桂兰、花珠,还是希望,他们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努力奋斗,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希望。【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是因为她自己一辈子没走出村子”错误。根据原文“想到这里,桂兰稳定了一下情绪,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应该在外面打拼一番事业”可知,桂兰希望花珠留在上海,是为了让女儿有更好的发展,而不是因为自己没走出村子就不希望女儿回来。C.“但体现了她对母亲要求的妥协和顺从”错误。花珠说自己在火车上实习是为了隐瞒其已回河南,并且正在希望的农业园实习的事实,而不是为了妥协或顺从母亲的要求。D.“批判了老一辈人保守的就业观念”错误。小说中,桂兰希望花珠追求更广阔的发展,而花珠则选择回乡就业,小说通过两代人观念的碰撞展现了亲情与理性选择的交融,并未批判老一辈人保守的就业观念。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说明桂兰对花珠的欺骗感到失望”错误。根据小说结尾“桂兰又惊又喜,似乎什么都明白了”的描写,可知桂兰并不是对花珠的欺骗感到失望,而是对花珠的选择感到又惊又喜,并理解了女儿的决定。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孝顺体贴。根据小说中桂兰知道花珠“担心自己一个人在家孤单,迫不及待地想回来找个工作,更多的还有照顾自己的成分”可知,花珠担心母亲桂兰独自一人在家孤单,担心母亲的生活,不仅是为了工作,更是想回家陪伴和照顾母亲,表现出她孝顺、体贴的一面。②独立自主。根据文中花珠通过勤工俭学和奖学金完成了学业,和“花珠说:‘妈,上海这地方,大学生多了去,显不着咱,还不如回去。’”可知,尽管母亲希望自己留在上海实习,将来留在上海工作,但花珠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母亲的意见,坚持选择回老家实习,展现出花珠独立和有主见的性格特点。③聪明机智。花珠在希望的农业观光园实习,这里有几节废弃火车车厢,是员工宿舍,于是告诉母亲“妈,我在火车上实习”,每次母女俩通话她都在卧铺车厢里,母亲也就没有怀疑,花珠通过“火车实习”的说法巧妙地隐瞒了实际情况,既让母亲放心,又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计划,体现了她的聪明机智。④有责任感和事业心。根据文中“这是希望的现代农业园,我来这里真长见识了”“他这里来了一个科班院校的实习生,之前就是人家给谋划的”等可知,花珠学以致用,主动到家乡的现代农业园实习,努力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体现出责任感和对事业的追求。【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①希望的农业园。桂兰她们村里的土地都承包给了一个叫“希望”的人,他“每个月给大家丰厚的租金”,还弄了个农业观光园,“种菜都不用土”,可见题目的表层含义指的是希望的农业园,这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这个农业园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希望的田野”。②农村的发展和变化。根据文中“现在的农村也不是以前可比的,看得着、摸得着的东西还真的拎得起的”和“大棚里的豆角两米多长,吊在架子上像蛇”可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土地流转和高科技农业的应用,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们的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