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北省沧州市八县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不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论语》虽非孔子亲笔著述,但从弟子记载其话语中,仍能明显感到他是落实自己重视文采主张的力行者。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孔子擅于比喻,也妙于夸张。“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不这样夸饰,怎能凸显他把“闻道”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请看似乎平淡无奇的开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此段首言不仅要勤学更要经常练习,强调知行合一之道;次言欢迎各位远来学习,表达孔子善待弟子及朋友的处世之道;再言弟子初次相聚不因互不了解而闹矛盾,申述大家反求诸己,和睦相处的君子之道。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大有“始正而未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文心雕龙·隐秀》)的神采。这三句话并非彼此独立的教诲,而是气脉相互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摘编自钱念孙《孔子谈“诗”说“文”及践行》)材料二: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正所谓“圣人语人不语神,语常不语怪”。虽说如此,《论语》在遣词用句上却从不粗陋,通篇可见精巧的句子结构,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雍也》篇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泰伯》篇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也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统一,极具韵律和美感。文学的核心是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阳货》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段对话——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和歌唱的声音,有感于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联想到许多大国的民众都没有这般对礼乐的喜好,而在武城这个小地方却能如此成功地化民成俗,其实是有些喜出望外的,因此“莞尔一笑”,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子游回答:“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学生们,言偃(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上述内容,不是围绕“义理”展开的,而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呈现孔子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因此会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摘编自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中有不少语句体现了孔子的主张,如“朝闻道,夕可死矣”运用夸张的手法凸显了孔子对道的追求。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知行合一之道,用亲切的反问语气道出了学习不但要勤奋,而且要多加练习的道理。C.儒家注重人伦教化,视自己与众生为一体,其作品内容也大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和常见事,叙事说理融为一体。D.“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精辟而富有哲理的排句,其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契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的很多思想在当代仍能给人们深刻启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句言简意赅地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B.“学而时习之”三句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体现了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的循循善诱,故被置于《论语》卷首。C.《阳货》篇中,孔子听到弦歌先“莞尔而笑”,后听子游的对答后,转而正色道歉。前后的转变,体现了他对“治国安邦”的敬畏。D.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正是来源于《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详细的神态描写。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巧言令色,鲜矣仁。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C.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D.言之无文,行而不远。4.两则材料都提到《论语》开篇《学而》,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5.《论语》是如何表现文学性的?请综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C2.A3.C4.①材料一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分析其中的文学笔法,证明《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②材料二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说明《论语》相比《中庸》《大学》,传递的内容更加具有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
5.①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如借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②讲究遣词用句,常用结构精巧而又精辟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运用对句说明了“质”与“文”的关系。③注重在不同的情景中运用简约的神态描写,许多段落呈现“氛围感”和戏剧感。如《阳货》篇中对孔子的描述。
【解析】【导语】《论语》在文学性方面表现卓著,孔子不仅通过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其思想深度,更在平实的叙述中传递出儒家核心的伦理观。材料一指出孔子在言简意赅的句子中融合哲理和情感,形成富有内涵的文学意境;材料二揭示《论语》的语句虽源自生活,却有着引人深思的哲理。另外,通过对孔子的个性描绘,如幽默、深邃等,使书中内容更具戏剧性和亲和力。这些特点共同奠定了《论语》的文学价值和持久影响力。【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视自己与众生一体”错,与原文“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的说法不符。“其作品内容也大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和常见事,叙事说理融为一体”错,扩大范围。原文是《论语》的内容大多叙述平凡人和常见事,而选项的主语是儒家作品。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B.“三句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体现了……故被置于《论语》卷首”错,强加因果,原文信息是“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的神采。这三句话并非彼此独立的教诲,而是气脉相互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可见“学而时习之”三句置于卷首,是因为这三句是气脉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所以被弟子置于卷首。C.“转而正色道歉”错,原文“因此‘莞尔一笑’,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学生们,言偃(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中没有体现“道歉”的意思。D.“正是来源于《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详细的神态描写”错,原文信息是“事实上,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可见选项表述偷换概念。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论点和论据关系的能力。材料一强调的重点是孔子注重文学性。A.注重描写,体现了语言的文学性;B.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也能体现文学性;C.没有体现语言的文学性。D.直接提出语言要注重文学性。ABD均出自《论语》,且强调文学性,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比较材料异同的能力。由材料一结尾三段“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请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概括为:材料一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分析其中的文学笔法,证明《论语》处处隐含内的文学意味。由材料二开头段“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正所谓‘圣人语人不语神,语常不语怪’”概括为:材料二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说明《论语》相比《中庸》《大学》,传递的内容更加具有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概括归纳要点的能力。(1)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如材料一第一段“言必信,行必果”使用了对偶,材料一第二段“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材料一第三段“也妙于夸张。‘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不这样夸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2)讲究遣词用句,常用结构精巧而又精辟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材料二第二段“虽说如此,《论语》在遣词用句上却从不粗陋,通篇可见精巧的句子结构,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雍也》篇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泰伯》篇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也与孔子……的诗教观高度统一,极具韵律和美感。”(3)注重在不同的情景中运用简约的神态描写来呈现“氛围感”和戏剧感。如“文学的核心是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阳货》篇中对孔子的描述,“《阳货》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段对话——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因此‘莞尔一笑’,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猫城记(节选)①老舍①大蝎调了五百名兵来保护迷林,可是兵们全驻扎在二里以外,因为他们要是靠近了迷林,便会先下手抢劫。但是不能不调他们来,因为猫国的风俗以收获迷叶为最重大的事,必须调兵保护。兵们不替任何人保护任何东西,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可是不调他们来做不负保护责任的保护是公然污辱将士,大蝎是个漂亮的人物,自然不愿被人指摘,所以调兵是当然的事,可是要将他们安置在二里以外,以免兵馋自乱。风稍微大一点,而且是往兵营那面刮时,大蝎立刻便令兵们后退半里或一里,以免他们随风而至,抢劫一空。兵们为何服从他的命令?还是因为有我在那里:没有我,兵早就哗变了。“外国人咳嗽一声,吓倒猫国五百兵”是个谚语。②五百名兵之外,真正保护迷林的是大蝎的二十名家将。这二十位都是深明大义、忠诚可靠的人,但是有时候他们一高兴,也许会把大蝎捆起来,进而把迷林抢了。到底还是因为我在那里,因此他们不敢“高兴”,所以能保持着忠诚可靠。③这天大蝎为收获迷叶举办了盛大的敬神仪式。他请我这个外国人作大神的代表,在迷林中心的高架子上替他保护迷叶。大蝎告诉猫兵们,摘叶的时候若私藏或偷吃一片,大神的代表便会用张手雷劈了他们。大蝎一声令下,兵们两人一组上树摘叶。不大的工夫,我在上面已能看到原来被密叶遮住的树干。④猫人并不是不能干事,我心中想,假如有个好的领袖,禁止了吃迷叶,这群人也可以很有用的。假如我把大蝎赶跑,替他做地主、做将领……但这只是空想,我不敢决定什么,我到底还不深知猫人。我正在这么想时,便看见大蝎的木棍照着一个猫兵的头去了。我知道就是我跳下去自己不致受伤,也来不及止住他的棍子了,但是我必须跳下去,在我眼中大蝎是比那群兵还可恶的,就是来不及救那个兵,我也得给大蝎个厉害。我爬到离地两丈多高的地方,跳了下去。跑过去,那个兵已躺在地上,大蝎正下令,把他埋在地下。一个人若不明白他人的心理,便往往会因自己的善意而有害于人。我这一跳,让猫兵们以为我是下来放张手雷,我跳在地上,只听噼咚噗咚四下里许多兵全掉下树来,大概跌伤的不在少数,因为四面全悲苦地叫着。我顾不得看他们,便一手捉住大蝎。他呢,也以为我是看他责罚猫兵而来帮助他的,因为我这一早晨处处顺从着他,他自然地想到我完全是他的爪牙了。我捉住了他,他感到莫名其妙,大概他一点也不觉得打死猫兵是不对的事。⑤我问大蝎:“为什么打死人?”⑥“因为那个兵偷吃了一个叶梗。”⑦“为吃了一个叶梗就可以……”我没往下说,我又忘了我是在猫人中,和猫人辩理有什么用呢!我指着四围的兵说:“捆起他来。”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似乎不明白我的意思。“把大蝎捆起来!”我更清晰地说。还是没有人上前。我心中冷了。设若我真领着这么一群兵,我大概永远不会使他们明白我。他们不敢上前,并不是出于爱护大蝎,而是完全不了解我的心意——为那死去的兵报仇,在他们的心中是万难想到的。这使我为难了:我若放了大蝎,我必定会被他轻视;我若杀了他,以后我用他的地方正多着呢。无论他怎么不好,对于我在火星上——至少是猫国这一部分——所要看的,他一定比这群兵更有用一些。我假装镇静问大蝎:“你是愿意叫我捆在树上,眼看着兵们把迷叶都抢走呢?还是愿意认罚?”⑧兵们听到我说叫他们抢迷叶,立刻全精神起来,立刻就有动手的,我一手抓着大蝎,一脚踢翻了两个。大家又不动了。大蝎的眼已闭成一道线,我知道他心中怎样地恨我:他请来的大神的代表,反倒当着兵们把他惩治了,极难堪的事,自然他绝不会想到因一节叶梗而杀人是他的过错。但是他决定不和我较量,他承认了受罚。我问他,兵们替他收迷叶,有什么报酬。他说,一人给两片小迷叶。这时候,四围兵们的耳朵都在脑勺上立起来了,大概是猜想,我将叫大蝎多给他们一些迷叶。我叫大蝎在迷叶收完之后,给他们一顿饭吃,像我每天吃的晚饭一样。兵们的耳朵都落下去了,却由嗓子里发出了一点声音,好像是吃东西噎住了似的,不满意我的办法。对于死去的那个兵,我叫大蝎赔偿他的家小一百个国魂②。大蝎也答应了。但是我问了半天,谁知道他的家属在哪里?没有一个人出声。对于别人有益的事,哪怕是说一句话呢,猫人没有帮忙的习惯。这是我在猫国又住了几个月才晓得的。大蝎的一百个国魂因此省下了。(有删改)〖备注〗①《猫城记》创作于1932—1933年,老舍从英国回国不久。此时的中国内有军阀割据、国共对峙,外有日本侵占东北,全国上下一片混乱,岌岌可危。小说情节概要:因飞机失事,中国人“我”坠落到了火星上的猫国,被一群猫人抓走。猫国大地主大蝎救了我,但他只是想利用我外国人的身份替他保护能使人上瘾又毒害精神的迷叶。我随着大蝎看到了猫国社会的种种情状,最终见证了猫国的灭亡。本文节选自第十三章。②国魂:猫国的货币。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作为猫国的外来者,与猫人保持着心理和文化的距离,以“我”这一视角来讲述故事能增强小说的批判力度。B.“我”的存在使得大蝎调动了本不想调用的五百名猫兵前来看管并收获迷叶,由此可见“我”在猫国的威慑力之大。C.文中画线部分的心理描写表明“我”对拯救猫人心存念想,对大蝎颇为不满,这为后文“我”惩罚大蝎埋下了伏笔。D.大蝎认为“我”很顺从他,且因叶梗杀人不是大事,因而对“我”质问他的行为感到不解,对“我”将他捆起来的行为感到愤怒。7.关于文中“猫兵被打死”这一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有意跳下高架子为被打的猫兵报仇,却反而导致不少猫兵因为害怕而跌伤。B.“我”本是替猫兵出头,却没能得到猫兵的响应,这既是“我”的悲哀,也是猫人的悲哀。C.猫兵对待被打死同伴的态度加深了“我”对人性的认识,彰显了小说的现实批判意义。D.“猫兵被打死”一事使“我”与大蝎彻底反目,但最终大蝎也没给被打死的兵做出赔偿。8.猫兵们具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9.文学评论家王淑明曾评价本文:“《猫城记》在独特的风格里,包含着蕴藉的幽默味,给一个将近没落的社会,以极深刻的写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B7.D8.①缺乏责任精神,规则意识。如猫兵身为士兵,却不履行保护的责任,被人请来保护迷叶,却想监守自盗,毫无规矩、责任意识。②愚昧无知,胆小怕事。如猫兵盲目惧怕外国人,在面对单个外国人时,即使自己所在的队伍庞大,还是会心生畏惧。③自私自利,毫无助人精神。如猫兵在同伴被打死时,毫无出头的念想,即使有人帮着伸冤,也不愿意回应,涉及自己利益时才开始出动。9.①风格独特:小说富有科幻色彩,以火星猫人来展现旧社会国民的人格缺陷,以猫写人,风格独特。②幽默:小说运用反语、对比、反转等手法达到讽刺的效果,如“有时候他们一高兴”一句中,用“高兴”一词美化叛变,语境中褒词贬用,形成反差,生成幽默。③深刻的写照:作者意在通过描写猫人和猫城的生活,来映射当时混乱的社会现状及国人的自私自利、愚昧无知等,启人深思。【解析】【导语】《猫城记》通过描写猫国社会的荒诞与混乱,反映了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困境,揭示了社会腐败和人性的堕落。节选部分重点展现了猫国收获迷叶的荒谬仪式,主人公作为外国人因疏离感和文化距离产生的无奈和矛盾。在大蝎与猫兵的互动中,作者以讽刺与幽默的笔触,深刻揭示社会弊端,传递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进一步突显了小说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探讨。【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我’的存在使得大蝎调动了本不想调用的五百名猫兵前来看管并收获迷叶”错,大蝎调动五百名猫兵的原因是“猫国的风俗以收获迷叶为最重大的事,必须调兵保护”“不调他们来做不负保护责任的保护是公然污辱将士”,他“不愿被人指摘”。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D.“‘猫兵被打死’一事使‘我’与大蝎彻底反目”错,由文中“但是他决定不和我较量”可知,应该没有彻底反目。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①文中有“兵们不替任何人保护任何东西,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那个兵偷吃了一个叶梗”,猫兵身为士兵,却不履行保护的责任,被人请来保护迷叶,却想监守自盗,可见他们缺乏责任精神,规则意识。②“外国人咳嗽一声,吓倒猫国五百兵”,兵盲目惧怕外国人,在面对单个外国人时,即使自己所在的队伍庞大,还是会心生畏惧。可见他们没有思想,愚昧无知,胆小怕事。③文中有“‘把大蝎捆起来!’我更清晰地说。还是没有人上前。我心中冷了他们不敢上前,并不是出于爱护大蝎,而是完全不了解我的心意——为那死去的兵报仇,在他们的心中是万难想到的”“我问了半天,谁知道他的家属在哪里?没有一个人出声。对于别人有益的事,哪怕是说一句话呢,猫人没有帮忙的习惯。这是我在猫国又住了几个月才晓得的。大蝎的一百个国魂因此省下了”,猫兵在同伴被打死时,毫无出头的念想,更想不到别人会为同伴报仇;有人帮着伸冤,也不愿意回应,涉及自己利益时才开始出动。他们自私自利,毫无助人精神。【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说“在独特的风格里,包含着蕴藉的幽默味,给一个将近没落的社会,以极深刻的写照”,从风格独特、幽默、深刻的写照三方面分析理解即可。①风格独特:小说富有科幻色彩,作者笔下的火星猫人是对当时中国人的影射,当时的中国人就如小说中的火星猫人,整个民族意志消沉,卑微自欺,或者整理国故躲在过去的辉煌影子下自我麻醉,或者完全丧失自信,崇洋媚外。作者在小说中以火星猫人的病态讽喻社会现实,指出了当时国人的病症,犀利尖锐地批判旧社会国民的人格缺陷,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②幽默:“家将”本应该保护主人,“深明大义”原指深深地了解为人处事的大道理,可是“大蝎的二十名家将”,“有时候一高兴,也许把大蝎捆起来,而把迷林抢了”,这样鲜明的对比就有了讽刺的味道;“高兴”本是一种愉快的心情,这里用来表示不确定的情绪,甚至可以催生“抢”的举动,褒义贬用,读来忍俊不禁;“忠诚可靠的人”“能保持着忠诚可靠”,强调了随时可以抢主人的“家将”的不可靠,凸显反讽效果。小说运用反语、对比、反转等手法达到讽刺的效果。③深刻的写照:作者在目睹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目睹了当时中国人普遍的作为与表现后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我随着大蝎看到了猫国社会的种种情状,最终见证了猫国的灭亡”,小说通过描写猫人和猫城的生活,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是民族衰败根源,猫兵们没有一个具体的名字,他们的冷血、麻木令“我心中冷了”。折射的是“九一八事变”后老舍刚从英国回国不久看到的国家腐朽不堪,社会千疮百孔,人性自私自利,愚昧无知,不思进取,体现了作者揭露病症、疗救社会的理想。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李斯之对二世曰明主灭仁义之涂绝谏争之辩荦然行恣睢之心。尽古今概贤不肖,无有忍言此者,而昌言之不忌。呜呼!亦何至此哉!斯亦尝学于荀卿氏矣,亦尝与始皇谋天下而天下并矣。岂其飞廉、恶来之所不忍言者而言之不忌,斯之心其固以为然乎?苟非二世之愚,即始皇之骄悖,能受此言而不谴乎?斯抑谓天下后世之不以己为戎首而无所恤乎?无他,畏死患失之心迫而有所不避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而众怒之不可犯,众怨之不可任,亦易喻矣。申、商①之言,何为至今而不绝邪?志正义明如诸葛孔明而效其法,学博志广如王介甫②而师其意,无他,申、商者,乍劳长逸之术也。无其心而用其术者,孔明也;用其实而讳其名者,介甫也;乃若其不容掩之藏,则李斯发之矣。李斯曰:“行督责之术,然后绝谏争之路。”申不害曰:“有天下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为桎梏。”谏争绝,桎梏脱,则虽日劳于刑名文籍之中,而耽酒嗜色、佚游骄乐,可晏享而不辍。苟未忘逸豫之情者,恶能不以此为两得之术哉!任法,则人主安而天下困;任道,则天下逸而人主劳。无一切之术以自恣睢,虽非求治之主,不能高居瀁洸于万民之上,固矣。以孔明之淡泊而尽瘁也,以介甫之土木其形而好学深思也,然且乐奉名法者,何也?俭以耳目,勤以耳目,而心思从其康逸也。贤者且然,况令狐绹、张居正之挟权势者哉!使读李斯之言,知其为导谀劝淫之术也,能勿靦然而汗下与?(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材料二:李斯尝为仓吏,见仓鼠而乐之。吾观斯死生,亦一鼠而已。始而谋饱,终而啮人,秦之社遂以空。及东门黄犬,仍思顾兔,驰心犹未死也。矫诏杀人而致族灭,不亦宜乎!高则刑余匹夫,死亦不足责。若夫恬亦有罪焉,为秦名将而阿主兴功,杀人多矣。此太史公所以罪之也。或曰:扶苏何罪?夫扶苏不死,则二世不被弑,秦能亡乎?(节选自丁耀亢《天史》)〖备注〗①申、商:指申不害和商鞅。②王介甫:指王安石。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李斯之对A二世曰B明主灭仁C义之涂D绝谏争E之辩F荦然G行H恣睢之心。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亦尝与始皇谋天下而天下并矣”与“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四章》)两句中的“而”用法不同。B.“苟非二世之愚”与“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赋》)两句中的“苟”含义不同。C.辍,停止,与成语“笔耕不辍”“孜孜不辍”“弦歌不辍”中的“辍”含义相同。D.“此太史公所以罪之也”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夫之认为,李斯毫无顾忌地说出别人的不忍之言,是他畏惧死亡和担心失去的心理迫使他这么做。B.王夫之认为,诸葛亮和王安石都效法申不害、商鞅的言论,是因为申、商的学说能够让人最终长久安逸。C.如果依靠法令治理国家,那么君主安逸而百姓困苦;如果依靠道义治理国家,那么百姓安定而君主辛苦。D.司马迁认为赵高是受过刑罚的平民,其死不值得责备,而蒙恬有罪,他作为秦将,阿主兴功,杀人众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而众怒之不可犯,众怨之不可任,亦易喻矣。(2)苟未忘逸豫之情者,恶能不以此为两得之术哉!14.王夫之和丁耀亢对李斯持什么态度?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0.BDF11.B12.D13.(1)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而众人的愤怒不可触犯,众人的怨恨不可任由发展,这也是容易明白的道理。(2)如果没有忘记安逸享乐的心思,怎能不把这当作一举两得的办法呢!14.(1)王夫之对李斯持批判态度。他认为李斯曾师从荀卿,却说出违背仁义的话,是因为其畏惧死亡、患得患失;李斯主张行督责之术,断绝谏争之路,这是导谀劝淫之术,是为了满足君主的逸豫之情。(2)丁耀亢对李斯也持批判态度。他将李斯比作仓鼠,认为李斯一生追求名利,始而谋饱,终而啮人,导致秦朝社稷空虚,最后落得族灭的下场是罪有应得。【解析】【导语】文章通过对李斯在秦朝历史中的角色和行为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他对专制权力的顺从和个人贪欲的追求。王夫之认为李斯为保自身利益和生命而违背仁义,提出李斯对“不忍人之心”的漠视,是其对利益的欲望所致。而丁耀亢则通过比较,批评李斯的邪恶与顽固,尽管对死后的清醒认识仍无悔改之意。两位作者都对李斯持批评态度,从不同角度揭示其历史的悲剧性。【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斯回答秦二世说:“贤明的君主灭绝仁义的道路,杜绝劝谏争论的言论,独自随心所欲地行事。“李斯之对二世曰”意思是“李斯回答秦二世说”,是一个完整的表意,“曰”是断句的标志,故应在B处断开;“灭仁义之涂”“绝谏争之辩”“荦然行恣睢之心”结构相同,分别从不同方面阐述君主的行为,中间应断开,故应在DG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表顺承/表转折。句意:也曾和秦始皇谋划统一天下,后来天下得以统一。/即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B.错误。两句中“苟”含义相同,都译作“如果”。句意:如果不是秦二世愚蠢。/如果不是我拥有的东西。C.正确。原文中的“辍”和三个成语中的“辍”含义相同,都译作“停止”。句意:可安然享受而不停止。/笔耕不辍:指从未中断写作。/孜孜不辍:勤勉从事,努力专一,不肯停息。/弦歌不辍:以琴瑟伴奏而歌诵,指来表达保持教化育人的精神。D.正确。……的原因/用来……的。句意:这就是太史公司马迁责备他的原因。/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司马迁认为”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高则刑余匹夫,死亦不足责。若夫恬亦有罪焉,为秦名将而阿主兴功,杀人多矣。此太史公所以罪之也”,是丁耀亢认为赵高死不足责、蒙恬有罪,而不是司马迁的观点,张冠李戴。故选D。 【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不忍人之心”: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任”:任由发展;“喻”:明白。(2)“苟”:如果;“逸豫”:安逸享乐;“恶”:怎么。【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1)王夫之对李斯持批判态度。从他的言论中可以看出,首先,李斯曾师从荀卿,本应知晓仁义道德,但他却向秦二世进言“明主灭仁义之涂,绝谏争之辩,荦然行恣睢之心”,这种违背仁义的言论被王夫之批判。其次,王夫之认为李斯主张“行督责之术,然后绝谏争之路”,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君主的私欲,让君主在施行严刑峻法的同时还能享受逸乐,这是一种导谀劝淫之术,是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出于畏惧死亡、患得患失的心理而提出的,所以王夫之对其进行批判。(2)丁耀亢对李斯的态度及分析:丁耀亢同样对李斯持批判态度。他将李斯比作仓鼠,说“李斯尝为仓吏,见仓鼠而乐之。吾观斯死生,亦一鼠而已”,形象地指出李斯一生追求名利,就像仓鼠一样只谋求自身利益。“始而谋饱,终而啮人,秦之社遂以空”表明他认为李斯的行为导致了秦朝社稷的空虚。最后“矫诏杀人而致族灭,不亦宜乎”体现出丁耀亢认为李斯落得族灭的下场是罪有应得,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参考译文:材料一:李斯回答秦二世说:“贤明的君主灭绝仁义的道路,杜绝劝谏争论的言论,独自随心所欲地行事。”从古至今无论贤能还是不贤能的人,没有人忍心说出这样的话,而他却毫无顾忌地宣扬。唉!怎么会到这种地步呢!李斯也曾向荀卿学习,也曾和秦始皇谋划统一天下并且天下得以统一。难道是飞廉、恶来都不忍心说的话他却毫无顾忌地说出来,李斯心中本来就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吗?如果不是秦二世愚蠢,就是秦始皇骄横悖逆,能听到这样的话而不谴责他吗?李斯或许认为天下后世不会把自己当作罪魁祸首而无所顾忌吗?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害怕死亡、担心失去的心理逼迫他而使他有所不避讳罢了。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而众人的愤怒不可触犯,众人的怨恨不可任由发展,这也是容易明白的道理。申不害、商鞅的言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断绝呢?志向正义、光明磊落如诸葛亮却效法他们的方法,学识渊博、志向远大如王安石却学习他们的思想,没有别的原因,申不害、商鞅的学说,是一开始辛劳最终长久安逸的方法。没有他们那样的心思却使用他们的方法的,是诸葛亮;运用他们的实质内容却避讳他们的名称的,是王安石;至于那种无法掩盖的本质,李斯把它揭示出来了。李斯说:“施行督责之术,然后断绝劝谏争论的道路。”申不害说:“拥有天下却不随心所欲,就叫做把天下当作脚镣手铐。”劝谏争论断绝了,脚镣手铐解除了,那么即使每天在刑名法令和文书簿籍中忙碌,却能沉湎于酒色、游乐骄奢,可安然享受而不停止。如果没有忘记安逸享乐的心思,怎能不把这当作一举两得的办法呢!依靠法令,君主安逸而天下困苦;依靠道义,天下安逸而君主辛苦。没有一种权宜之计来随心所欲,即使不是追求治理天下的君主,也不能高高在上、悠然自得地凌驾于万民之上,这是必然的。以诸葛亮的淡泊名利而尽心尽力,以王安石的质朴无华而好学深思,然而他们仍然乐于奉行名法,为什么呢?节省耳目之欲,勤奋于政务,而心思能从安逸中得到满足。贤能的人尚且如此,何况像令狐绹、张居正那样挟持权势的人呢!假使他们读了李斯的言论,知道这是诱导阿谀、劝人荒淫的方法,能不羞愧得脸红流汗吗?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材料二:李斯曾经担任管仓库的小吏,看到仓库中的老鼠而感到快乐。我看李斯的一生,也不过是一只老鼠罢了。开始谋求饱腹,最终咬噬他人,秦朝的社稷于是因此而空虚。到了在东门牵着黄狗,仍想着追逐野兔的时候,他那放纵的心还没有死去。假传诏书杀人而导致被灭族,不也是应该的吗!赵高不过是个受过刑的匹夫,他的死也不值得责备。至于蒙恬也有罪,他作为秦朝名将却迎合君主建立功业,杀人太多了。这就是太史公司马迁责备他的原因。有人说:扶苏有什么罪?如果扶苏不死,那么秦二世就不会被弑杀,秦朝能灭亡吗? (节选自丁耀亢《天史》)(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上元①后一日观灯寄王四苏辙城头月减一分圆,城里人家万炬然。紫陌群游逢酒住,红裙醉舞向人妍。且为行乐终今夕,共道重来便隔年。遥想猖狂夜深处,河沙飞水湿归鞯。〖备注〗①上元,指上元节,即元宵节,上元节点灯笼始于汉代,当时名叫“上元燃灯”,时间为一整天。宋代,元宵放灯著于法令,且把上元放灯时间定为五个晚上。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写了欲喝酒助兴游人和盛装的舞女,凸显观灯的热闹,也表现了诗人的悲伤。B.颈联上句和《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所抒发的情感类似。C.颈联下句写这样的欢快氛围要到明年才能体验,流露出诗人的不舍与对来年的期待。D.尾联“飞水湿归鞋”的细节描写烘托了人物的真实心境,把归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16.诗人为什么说“月减一分圆”?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月减一分圆”表示上元日已过,照应题目中的“上元后一日”。②写月亏月盈暗示时间的流逝,表达诗人对当下美好时光的珍惜和留恋。③城里人家灯火通明,让诗人感觉月的光辉也逊色了一分。【解析】【导语】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观灯的热闹场景,诗人通过对城头月亮、城里灯火、游人醉舞等细节的描写,表现了节日的欢愉和热闹。诗中既有对当下行乐的劝慰,也有对未来重逢的期盼,情感真挚,画面生动,余味悠长。【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也表现了诗人的悲伤”错误,颔联展现了上元节的热闹喜庆之景,表现出了诗人享受和珍惜当下的情感,并没有悲伤之感。故选A。【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句含义及作用的能力。题目中有“上元后一日”,诗句“月减一分圆”是说月亮已不似十五之夜的圆了,表示上元节已过去,与题目相互照应;“万炬然”是指成千上万的火炬点燃起来,“城里人家万炬然”是说整个城里因为上元节的庆祝活动而依然灯火通明,让诗人感觉月的光辉也逊色了一分;客观的事件暗含作者的感情,“月减一分圆”是因为元宵节已过,月亮开始亏缺,时光已悄悄逝去,象征着欢乐的时光即将结束,诗人以观灯的热闹和因而引起的对月亮的感受表达对当下美好时光的珍惜、留恋。(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写出了妻子长眠的孤苦,又写出了词人与妻子不能互诉愁肠的悲哀。(2)《春江花月夜》中表现游子归途艰难和遥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和兵器,共同奔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2)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3)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巴黎奥运会开幕在即,中国奥运健儿A,他们将参加30个大项、236个小项的角逐。本次参加巴黎奥运会的405名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平均年龄只有25岁。越来越多的年轻选手担当主力,而(甲),如即将第五次征战奥运赛场的田径运动员刘虹、巩立姣。5次奥运之旅,横跨16年光阴,岁月在她们的体育生涯中不断留下印记,也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的光辉时刻。从北京奥运会初出茅庐,到伦敦、东京奥运会创造佳绩,再到如今登上巴黎奥运会赛场,她们一步步积累、一次次超越,用坚韧和执着书写梦想的篇章。①面对不断变化的竞技赛场,②每一个运动员对奥运周期而言都是崭新的探索。③面对新形势、新规则、新对手,运动员需要不断突破自己,开拓进取。④在巩立姣习惯了国内的训练环境后,远赴欧洲训练,继续改进技术细节;⑤刘虹在复出后寻找新的训练参赛模式,并在巴黎奥运会参加田径比赛的新设小项——竞走混合接力。每一次的努力与尝试,背后都饱含着汗水与坚持。巩立姣目前体能状态与前些年难以B,大强度的训练频次减少。对这位35岁的老将而言,每一次突破都来之不易。而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中年龄最大的运动员,刘虹用刻苦训练诠释着自己的决心,她说:“我会努力做到最好,不留遗憾。”(乙),也激励着年轻选手不断努力。永远向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目标迈进,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每一名运动员身上都体现着顽强拼搏的精神。从11岁的滑板运动员郑好好到37岁的刘虹,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状态向梦想冲刺。在他们身上,人们既看到体育运动的魅力,也感受到体育精神的鼓舞。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A______B______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写为“她们的体育生涯中留有岁月的印记,拥有一个又一个的光辉时刻”,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请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出四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不超过4个字。【答案】18.①A.蓄势待发②B.相提并论19.①原句强调“岁月”,紧承上句的“16年光阴”,使得句意更加连贯。②原句使用副词“不断”。突出了“岁月”对她们体育生涯产生的持久影响,强调了运动员的不懈努力。③原句“见证”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岁月以人的情态,使得表达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感染力。④改句则较为平淡,只是简单陈述事实,没有原句的表达效果。20.②句,每一个奥运周期对运动员而言都是崭新的探索。④句,巩立姣在习惯了国内的训练环境后,远赴欧洲训练,继续改进技术细节(在习惯了国内的训练环境后,巩立姣远赴欧洲训练,继续改进技术细节。)21.(甲)奥运老将也不甘示弱(乙)她们的奋斗拼搏精神22.①征战奥运②坚韧执着③突破自我④梦想激励【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井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由语境“巴黎奥运会开幕在即“他们将参加30个大项、236个小项角逐”提示可知,此处说的是中国奥运健儿准子参加奥运会的事,可用“蓄势待发”。“蓄势待发”,随时准备进攻。B处,此处阐述的是巩立姣目前体能状态与前些年相比的结果,再结合“大强度的训练频次减少”分析,可知目前状态不如以前,加上此句为否定形式,故可用“相提并论”。“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事物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来谈论或者看待。【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原句以“岁月”为陈述主体,承接前文“横跨16年光阴”。句意连贯,语林流畅。②原句使用了修饰词“不断”,突出了岁月作为一个外在力量在运动员生涯中留下痕迹和见证的作用。呈现出一种自然而随时间累积的过程感,强调了运动员的不懈努力。③“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的光辉时刻”,“见证”一词赋予“岁月”以人的动作情态,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了时间以见证者的角色,使表达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感染力。④改句则较为平淡,只是简单陈述事实,没有原句的表达效果。【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井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句,主宾不当(不合逻辑),将“运动员”与“奥运周期”调换位置。⑤句,成分残缺,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改为:巩立姣在习惯了国内的训练环境后,远赴欧洲训练,继续改进技术细节(在习惯了国内的训练环境后,巩立姣远赴欧洲训练,继续改进技术细节。)【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此句与前文越来越多的年轻选手担当主力照应,前文说的是“年轻选手”,此处结合刘虹、巩立姣分析,应陈述的是“奥运老将”,故可填写“奥运老将也不甘示弱”之类的句子。乙处。“也激励着年轻选手不断努力”的应是某种精神,结合“刻苦训练”“努力”等词,故可填写“她们的奋斗拼搏精神”之类的句子。【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关键词的能力。①材料共有4段,第一段,由“巴黎奥运会开幕在即,中国奥运健儿……将参加30个大项、236个小项的角逐”可知,概述中国奥运健儿即将奔赴巴黎,参加奥运会,故可提炼关键词“征战奥运”。②由“对这位35岁的老将而言,每一次突破都来之不易。而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中年龄最大的运动员,刘虹用刻苦训练诠释着自己的决心,她说:‘我会努力做到最好,不留遗憾。’……也激励着年轻选手不断努力”看出,句中奥运老将突破,坚持艰苦训练,由此提炼出:坚韧执着。③由“如即将第五次征战奥运赛场的田径运动员刘虹、巩立姣”“从北京奥运会初出茅庐,到伦敦、东京奥运会创造佳绩,再到如今登上巴黎奥运会赛场,她们一步步积累、一次次超越,用坚韧和执着书写梦想的篇章”“从11岁的滑板运动员郑好好到37岁的刘虹,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状态向梦想冲刺。在他们身上,人们既看到体育运动的魅力,也感受到体育精神的鼓舞”看出,刘虹、巩立姣等老将的坚持与表现,由此提炼出:突破自我。④由“永远向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目标迈进,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每一名运动员身上都体现着顽强拼搏的精神。从11岁的滑板运动员郑好好到37岁的刘虹,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状态向梦想冲刺。在他们身上,人们既看到体育运动的魅力,也感受到体育精神的鼓舞”句体现了运动员顽强拼搏等体育精神,由此提炼出:梦想激励。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老子》文章辞意洗练,充满人生智慧,比如“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句。所谓“自胜者强”,是指真正的强者,不在于赢过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执着于与他人的竞争,却不愿好好面对自己,战胜自己的弱点。对于老子这句富含哲理的话,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答案】略【解析】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审题】文章重点在于写清“如何战胜自我”。从题目材料看,首先要诚实面对自己,尤其是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进而找到方法战胜自己的弱点,改进自我,强化自我,最终成就自我。可以写成理性论证的论述文,也可以写成紧扣自身经历并由此感悟的记叙文。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自己打败了自己,如懒惰、懦弱、凶残、贪婪、嫉妒等缺点,如贫穷、病痛、尔虞我诈等恶劣环境。失败者呈现的是一个丑陋、萎缩的面貌。丑的那一面便变得异常强大,美的那一面便变得异常弱小。人之所以胜利,是因为战胜了自己。人生中,被自己打败是最可悲的失败,战胜自己则是最可贵的胜利。围绕“战胜自己”来写作文。【立意】自胜者强;战胜自己,成功在握;战胜自己,辉煌人生;战胜自己,克服困难理性前进等等。河北省沧州市八县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不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论语》虽非孔子亲笔著述,但从弟子记载其话语中,仍能明显感到他是落实自己重视文采主张的力行者。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孔子擅于比喻,也妙于夸张。“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不这样夸饰,怎能凸显他把“闻道”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请看似乎平淡无奇的开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此段首言不仅要勤学更要经常练习,强调知行合一之道;次言欢迎各位远来学习,表达孔子善待弟子及朋友的处世之道;再言弟子初次相聚不因互不了解而闹矛盾,申述大家反求诸己,和睦相处的君子之道。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大有“始正而未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文心雕龙·隐秀》)的神采。这三句话并非彼此独立的教诲,而是气脉相互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摘编自钱念孙《孔子谈“诗”说“文”及践行》)材料二: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正所谓“圣人语人不语神,语常不语怪”。虽说如此,《论语》在遣词用句上却从不粗陋,通篇可见精巧的句子结构,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雍也》篇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泰伯》篇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也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统一,极具韵律和美感。文学的核心是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阳货》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段对话——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和歌唱的声音,有感于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联想到许多大国的民众都没有这般对礼乐的喜好,而在武城这个小地方却能如此成功地化民成俗,其实是有些喜出望外的,因此“莞尔一笑”,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子游回答:“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学生们,言偃(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上述内容,不是围绕“义理”展开的,而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呈现孔子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因此会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摘编自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中有不少语句体现了孔子的主张,如“朝闻道,夕可死矣”运用夸张的手法凸显了孔子对道的追求。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知行合一之道,用亲切的反问语气道出了学习不但要勤奋,而且要多加练习的道理。C.儒家注重人伦教化,视自己与众生为一体,其作品内容也大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和常见事,叙事说理融为一体。D.“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精辟而富有哲理的排句,其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契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的很多思想在当代仍能给人们深刻启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句言简意赅地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B.“学而时习之”三句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体现了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的循循善诱,故被置于《论语》卷首。C.《阳货》篇中,孔子听到弦歌先“莞尔而笑”,后听子游的对答后,转而正色道歉。前后的转变,体现了他对“治国安邦”的敬畏。D.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正是来源于《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详细的神态描写。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巧言令色,鲜矣仁。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C.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D.言之无文,行而不远。4.两则材料都提到《论语》开篇《学而》,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5.《论语》是如何表现文学性的?请综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C2.A3.C4.①材料一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分析其中的文学笔法,证明《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②材料二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说明《论语》相比《中庸》《大学》,传递的内容更加具有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
5.①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如借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②讲究遣词用句,常用结构精巧而又精辟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运用对句说明了“质”与“文”的关系。③注重在不同的情景中运用简约的神态描写,许多段落呈现“氛围感”和戏剧感。如《阳货》篇中对孔子的描述。
【解析】【导语】《论语》在文学性方面表现卓著,孔子不仅通过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其思想深度,更在平实的叙述中传递出儒家核心的伦理观。材料一指出孔子在言简意赅的句子中融合哲理和情感,形成富有内涵的文学意境;材料二揭示《论语》的语句虽源自生活,却有着引人深思的哲理。另外,通过对孔子的个性描绘,如幽默、深邃等,使书中内容更具戏剧性和亲和力。这些特点共同奠定了《论语》的文学价值和持久影响力。【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视自己与众生一体”错,与原文“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的说法不符。“其作品内容也大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和常见事,叙事说理融为一体”错,扩大范围。原文是《论语》的内容大多叙述平凡人和常见事,而选项的主语是儒家作品。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B.“三句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体现了……故被置于《论语》卷首”错,强加因果,原文信息是“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的神采。这三句话并非彼此独立的教诲,而是气脉相互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可见“学而时习之”三句置于卷首,是因为这三句是气脉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所以被弟子置于卷首。C.“转而正色道歉”错,原文“因此‘莞尔一笑’,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学生们,言偃(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中没有体现“道歉”的意思。D.“正是来源于《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详细的神态描写”错,原文信息是“事实上,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可见选项表述偷换概念。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论点和论据关系的能力。材料一强调的重点是孔子注重文学性。A.注重描写,体现了语言的文学性;B.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也能体现文学性;C.没有体现语言的文学性。D.直接提出语言要注重文学性。ABD均出自《论语》,且强调文学性,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比较材料异同的能力。由材料一结尾三段“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请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概括为:材料一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分析其中的文学笔法,证明《论语》处处隐含内的文学意味。由材料二开头段“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正所谓‘圣人语人不语神,语常不语怪’”概括为:材料二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说明《论语》相比《中庸》《大学》,传递的内容更加具有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概括归纳要点的能力。(1)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如材料一第一段“言必信,行必果”使用了对偶,材料一第二段“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材料一第三段“也妙于夸张。‘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不这样夸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2)讲究遣词用句,常用结构精巧而又精辟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材料二第二段“虽说如此,《论语》在遣词用句上却从不粗陋,通篇可见精巧的句子结构,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雍也》篇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泰伯》篇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也与孔子……的诗教观高度统一,极具韵律和美感。”(3)注重在不同的情景中运用简约的神态描写来呈现“氛围感”和戏剧感。如“文学的核心是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阳货》篇中对孔子的描述,“《阳货》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段对话——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因此‘莞尔一笑’,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猫城记(节选)①老舍①大蝎调了五百名兵来保护迷林,可是兵们全驻扎在二里以外,因为他们要是靠近了迷林,便会先下手抢劫。但是不能不调他们来,因为猫国的风俗以收获迷叶为最重大的事,必须调兵保护。兵们不替任何人保护任何东西,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可是不调他们来做不负保护责任的保护是公然污辱将士,大蝎是个漂亮的人物,自然不愿被人指摘,所以调兵是当然的事,可是要将他们安置在二里以外,以免兵馋自乱。风稍微大一点,而且是往兵营那面刮时,大蝎立刻便令兵们后退半里或一里,以免他们随风而至,抢劫一空。兵们为何服从他的命令?还是因为有我在那里:没有我,兵早就哗变了。“外国人咳嗽一声,吓倒猫国五百兵”是个谚语。②五百名兵之外,真正保护迷林的是大蝎的二十名家将。这二十位都是深明大义、忠诚可靠的人,但是有时候他们一高兴,也许会把大蝎捆起来,进而把迷林抢了。到底还是因为我在那里,因此他们不敢“高兴”,所以能保持着忠诚可靠。③这天大蝎为收获迷叶举办了盛大的敬神仪式。他请我这个外国人作大神的代表,在迷林中心的高架子上替他保护迷叶。大蝎告诉猫兵们,摘叶的时候若私藏或偷吃一片,大神的代表便会用张手雷劈了他们。大蝎一声令下,兵们两人一组上树摘叶。不大的工夫,我在上面已能看到原来被密叶遮住的树干。④猫人并不是不能干事,我心中想,假如有个好的领袖,禁止了吃迷叶,这群人也可以很有用的。假如我把大蝎赶跑,替他做地主、做将领……但这只是空想,我不敢决定什么,我到底还不深知猫人。我正在这么想时,便看见大蝎的木棍照着一个猫兵的头去了。我知道就是我跳下去自己不致受伤,也来不及止住他的棍子了,但是我必须跳下去,在我眼中大蝎是比那群兵还可恶的,就是来不及救那个兵,我也得给大蝎个厉害。我爬到离地两丈多高的地方,跳了下去。跑过去,那个兵已躺在地上,大蝎正下令,把他埋在地下。一个人若不明白他人的心理,便往往会因自己的善意而有害于人。我这一跳,让猫兵们以为我是下来放张手雷,我跳在地上,只听噼咚噗咚四下里许多兵全掉下树来,大概跌伤的不在少数,因为四面全悲苦地叫着。我顾不得看他们,便一手捉住大蝎。他呢,也以为我是看他责罚猫兵而来帮助他的,因为我这一早晨处处顺从着他,他自然地想到我完全是他的爪牙了。我捉住了他,他感到莫名其妙,大概他一点也不觉得打死猫兵是不对的事。⑤我问大蝎:“为什么打死人?”⑥“因为那个兵偷吃了一个叶梗。”⑦“为吃了一个叶梗就可以……”我没往下说,我又忘了我是在猫人中,和猫人辩理有什么用呢!我指着四围的兵说:“捆起他来。”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似乎不明白我的意思。“把大蝎捆起来!”我更清晰地说。还是没有人上前。我心中冷了。设若我真领着这么一群兵,我大概永远不会使他们明白我。他们不敢上前,并不是出于爱护大蝎,而是完全不了解我的心意——为那死去的兵报仇,在他们的心中是万难想到的。这使我为难了:我若放了大蝎,我必定会被他轻视;我若杀了他,以后我用他的地方正多着呢。无论他怎么不好,对于我在火星上——至少是猫国这一部分——所要看的,他一定比这群兵更有用一些。我假装镇静问大蝎:“你是愿意叫我捆在树上,眼看着兵们把迷叶都抢走呢?还是愿意认罚?”⑧兵们听到我说叫他们抢迷叶,立刻全精神起来,立刻就有动手的,我一手抓着大蝎,一脚踢翻了两个。大家又不动了。大蝎的眼已闭成一道线,我知道他心中怎样地恨我:他请来的大神的代表,反倒当着兵们把他惩治了,极难堪的事,自然他绝不会想到因一节叶梗而杀人是他的过错。但是他决定不和我较量,他承认了受罚。我问他,兵们替他收迷叶,有什么报酬。他说,一人给两片小迷叶。这时候,四围兵们的耳朵都在脑勺上立起来了,大概是猜想,我将叫大蝎多给他们一些迷叶。我叫大蝎在迷叶收完之后,给他们一顿饭吃,像我每天吃的晚饭一样。兵们的耳朵都落下去了,却由嗓子里发出了一点声音,好像是吃东西噎住了似的,不满意我的办法。对于死去的那个兵,我叫大蝎赔偿他的家小一百个国魂②。大蝎也答应了。但是我问了半天,谁知道他的家属在哪里?没有一个人出声。对于别人有益的事,哪怕是说一句话呢,猫人没有帮忙的习惯。这是我在猫国又住了几个月才晓得的。大蝎的一百个国魂因此省下了。(有删改)〖备注〗①《猫城记》创作于1932—1933年,老舍从英国回国不久。此时的中国内有军阀割据、国共对峙,外有日本侵占东北,全国上下一片混乱,岌岌可危。小说情节概要:因飞机失事,中国人“我”坠落到了火星上的猫国,被一群猫人抓走。猫国大地主大蝎救了我,但他只是想利用我外国人的身份替他保护能使人上瘾又毒害精神的迷叶。我随着大蝎看到了猫国社会的种种情状,最终见证了猫国的灭亡。本文节选自第十三章。②国魂:猫国的货币。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作为猫国的外来者,与猫人保持着心理和文化的距离,以“我”这一视角来讲述故事能增强小说的批判力度。B.“我”的存在使得大蝎调动了本不想调用的五百名猫兵前来看管并收获迷叶,由此可见“我”在猫国的威慑力之大。C.文中画线部分的心理描写表明“我”对拯救猫人心存念想,对大蝎颇为不满,这为后文“我”惩罚大蝎埋下了伏笔。D.大蝎认为“我”很顺从他,且因叶梗杀人不是大事,因而对“我”质问他的行为感到不解,对“我”将他捆起来的行为感到愤怒。7.关于文中“猫兵被打死”这一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有意跳下高架子为被打的猫兵报仇,却反而导致不少猫兵因为害怕而跌伤。B.“我”本是替猫兵出头,却没能得到猫兵的响应,这既是“我”的悲哀,也是猫人的悲哀。C.猫兵对待被打死同伴的态度加深了“我”对人性的认识,彰显了小说的现实批判意义。D.“猫兵被打死”一事使“我”与大蝎彻底反目,但最终大蝎也没给被打死的兵做出赔偿。8.猫兵们具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9.文学评论家王淑明曾评价本文:“《猫城记》在独特的风格里,包含着蕴藉的幽默味,给一个将近没落的社会,以极深刻的写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B7.D8.①缺乏责任精神,规则意识。如猫兵身为士兵,却不履行保护的责任,被人请来保护迷叶,却想监守自盗,毫无规矩、责任意识。②愚昧无知,胆小怕事。如猫兵盲目惧怕外国人,在面对单个外国人时,即使自己所在的队伍庞大,还是会心生畏惧。③自私自利,毫无助人精神。如猫兵在同伴被打死时,毫无出头的念想,即使有人帮着伸冤,也不愿意回应,涉及自己利益时才开始出动。9.①风格独特:小说富有科幻色彩,以火星猫人来展现旧社会国民的人格缺陷,以猫写人,风格独特。②幽默:小说运用反语、对比、反转等手法达到讽刺的效果,如“有时候他们一高兴”一句中,用“高兴”一词美化叛变,语境中褒词贬用,形成反差,生成幽默。③深刻的写照:作者意在通过描写猫人和猫城的生活,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医用高频仪器设备项目提案报告模范
- 生命小学作文15篇
- 2024-2025学年许昌市魏都区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4-2025学年新源县三上数学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水用电磁阀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范
- 个人辞职报告19篇
- 个人年终总结合集15篇
- 2024年校园护卫人员标准聘用合同模板版B版
- 员工离职证明书(15篇)
- 2023行政主管年终工作报告五篇
- 电网行业工作汇报模板22
- 2024年-江苏省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青干班培训个人总结
- 2024年度跨境电商平台承包经营合同3篇
- 2025年上半年人民日报社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85人笔试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1~2022学年广东广州越秀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 固态电池生产(1GWH)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拿地
- 中建一期工程履带吊安拆方案
-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
- 2024游乐新“室”界室内乐园洞察与趋势研究报告
- 2024-2025学年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乐考非纸笔测试题(二 )(苏教版2024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