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勤学苦练、增强本领。“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如果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就会耽误事。年轻干部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正处在长本事、长才干的大好时期,一定要珍惜光阴、不负韶华,如饥似渴学习,一刻不停提高。向书本学习,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毛泽东同志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日理万机,但仍见缝插针读书,理发时也读,还幽默地对理发师说:“你办你的公,我办我的公,咱们互不干扰。”我们要发扬这种“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不能自我感觉良好、不屑学习,不能借口工作太忙、放松学习,不能为了装点门面、应付学习。抓好学习,有一个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都去学,干部要结合工作需要学习,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管理、生态、国际等各方面基础性知识,学习同做好本职工作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完善履职尽责必备的知识体系。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党和国家事业涉及面很广,领导干部也不是总在一个岗位上工作,都要学过了、学好了再来干是不现实的。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是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之初组建海军,决定肖劲光同志担任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同志从没接触过海军,自己还是个“旱鸭子”,但他边干边学,使我国海军从无到有、迅速壮大,出色完成了交给的任务。许多从战争年代走来的老一辈革命家也都是在实践中成长为经济、科技、外交等领域的行家里手的。“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有同志经过一番实践历练后说了一句话,越干越会干、越干越能干、越干越想干。当然,同样是实践,是不是真正上心用心,是不是善于总结思考,收获大小、提高快慢是不一样的。如果忙忙碌碌,只是机械做事,陷入事务主义,是很难提高认识和工作水平的。——摘自《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材料二:真理或知识是对实在或真实事物的理智的了解、思想的把握。应用思想或理智的活动来把握或理解真实事物,所得即为知识、真理、学问。故读书应该训练思想,应用理智,以求得真实学问。读书并不是求记诵的博雅,并不是盲从古人,做书本的奴隶。求真实学问,先要认识书。书广义讲来,有成文的书和不成文的书:成文的书,是用文字写出来的书,贵在能用自己的思想于字里行间探求作者言外之意。至于不成文的书,更晦昧难读,整个大自然、整个人生都是我们所谓不成文的书。运用实践去读这种不成文的书,所得的学问,将更为真实,更为创新,更为灵活。中国旧日的书生,大概就只知道有成文的书,而不知道有更广博、更难读、更丰富而有趣味的不成文的书,所以只能有书本知识,而难于得到驾驭自然、指导人生、改革社会的真实学问。须以读成文的书所得,作读不成文的书的参考;以读不成文的书所得,供给读成文的书的指针。这样,我们就可得真的、活的学问。求真实学问,需要有一个基本的确切认识。要确切认识:真知必可见诸实行,真理必可发为应用。要明白见得:知识必然足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学术必然足以培养我们的品格。有了真知灼见,认识透彻了,必然能不期行而自行。希腊思想史家曾说:“理论是行为的秘诀。”所谓“理论是行为的秘诀”,就是要从理论的贯通透彻里去求实践的动力,要从学术的探讨、科学的研究里,去求征服自然、指导人生的丰功伟绩。求真实学问,应抱为学问而学问、为真理而真理的态度,即学者的态度。一个人处在求学的时候,便应抱学者的态度。犹如上操场时,就应该有运动家的精神,受军事训练时,就应有军人的气概。因为每一样事,都有其模范。要将一事做好,就应以模范作为目标。所以我们求学就应有学者的态度,办事就应有政治家的态度。譬如,曾国藩政治上、军事上虽说走错了道路,然而当他研究哲学时,则尊崇宋儒;学文则以司马迁、韩愈为其模范,以桐城古文为其依归;他每做一门学问,就找着那一门的模范来学。一人在社会上做实际工作,无论如何忙迫,但只要有一个钟头可以读书,则在那一个钟头内即须作纯学问的探讨,抱着为真理而学问的态度。要能领会学问本身的价值,感觉学问本身的乐趣。惟有抱着这种态度,才算是真正尊崇学术,方可以真正发挥学术的超功用之功用。人是能读书著书的动物。读书是划分人与禽兽的界限,也是划分文明人与野蛮人的界限。读现代的书可以与同时的人作精神上的沟通交谈,读古人的书可以传承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所以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要想不放弃此种神圣权利,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人,我们惟有努力读书。——摘编自贺麟《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二段和材料二第四段均提到无论多忙都要读书,二者的目的相同。B.材料一中指出,领导干部如果想要成长成才,必须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C.材料二认为,从自然、人生中所得的学问比从成文的书中所得的更晦昧难读。D.材料二中指出,人们如要获得真知灼见,就要有正确的行为与良好的品格。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如果只求记诵的博雅,或者盲从古人成为书本的奴隶,就会背离读书原本的目的。B.读成文的书与读不成文的书所得不同,各有优点,因此要将两种类型的书结合起来读。C.曾国藩在政治、军事上走错路,但在治学上有学者的态度,可见为人与为学没有关系。D.求学问若能领会学问的价值,感觉学问的乐趣,就可佐证学术本身存在超功用之功用。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使所论述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B.材料一用“装点门面”“旱鸭子”等词语,使原本严肃深奥的语言风格变得生动活泼。C.材料二以运动家的精神和军人的气概来类比学者求学时应有学者的态度,通俗易懂。D.材料二围绕“读书”这一话题,从读书的方法、态度和价值方面展开论述,思路清晰。4.材料一的议论具有针对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实践”,二者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概括。【答案】1.B2.C3.B4.①针对“处在变革时代,建设伟大事业需要提升学识能力”这一现实问题发表议论。

②提出的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如多读书、读好书,从实践中学习等。

③针对中青年领导干部讲话,选择边干边学的肖劲光这一典型事例来激励干部,运用排比句的表达技巧来增强语势。5.同:二者都认为“实践”是获得知识的一个途径,都倡导将“向书本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结合起来。

异:①材料一将“实践”作为与“向书本学习”并列的一种学习方式,侧重于行为方法。

②材料二还论述了“真知”与“实践”的关系,认为“真知”能够指导“实践”。【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二者的目的相同”错误。材料一目的在论述多读书、读好书,材料二目的在论述读书要有学者的态度。C.“从自然、人生中所得的学问比从成文的书中所得的更晦昧难读”错误,张冠李戴。由原文“成文的书,是用文字写出来的书,贵在能用自己的思想于字里行间探求作者言外之意。至于不成文的书,更晦昧难读,整个大自然、整个人生都是我们所谓不成文的书。运用实践去读这种不成文的书,所得的学问,将更为真实,更为创新,更为灵活”可知,原文是“不成文的书”与成文的书相比更晦昧难读,“不成文的书”中所得的学问更为真实创新灵活,比较对象发生变化,而不是“从自然、人生中所得的学问”。D.“就要有正确行为与良好的品格”错误。由原文“要确切认识:真知必可见诸实行,真理必可发为应用。要明白见得:知识必然足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学术必然足以培养我们的品格。有了真知灼见,认识透彻了,必然能不期行而自行。希腊思想史家曾说:‘理论是行为的秘诀’”可知,原文认为“理论是行为的秘诀”,而非正确的行为与良好的品格是真知灼见的先决条件。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可见为人与为学没有关系”错误。由原文“所以我们求学就应有学者的态度,办事就应有政治家的态度。譬如,曾国藩政治上、军事上虽说走错了道路,然而当他研究哲学时,则尊崇宋儒”可知,曾国藩的例子是为了论证“求学就应有学者的态度”,不可得出为人与为学之间的关系。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使原本严肃深奥的语言风格变得生动活泼”错误。材料一的语言并不深奥,也不能称“活泼”。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勤学苦练、增强本领。‘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如果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就会耽误事”可知,针对“处在变革时代,建设伟大事业需要提升学识能力”这一现实问题发表议论。提出的方法具有普遍意义:根据材料一“向书本学习,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发扬这种‘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党和国家事业涉及面很广,领导干部也不是总在一个岗位上工作,都要学过了、学好了再来干是不现实的。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是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可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学习方法,如多读书、读好书,从实践中学习等,具有针对性。根据材料一“年轻干部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正处在长本事、长才干的大好时期,一定要珍惜光阴、不负韶华,如饥似渴学习,一刻不停提高”可知,针对中青年领导干部讲话,根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组建海军,决定肖劲光同志担任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同志从没接触过海军,自己还是个‘旱鸭子’但他边干边学,使我国海军从无到有、迅速壮大,出色完成了交给的任务”可知,选择边干边学的肖劲光这一典型事例来激励干部,“越干越会干、越干越能干、越干越想干”,运用排比句的表达技巧来增强语势。【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同:材料一“向书本学习,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是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材料二“求真实学问,先要认识书”“运用实践去读这种不成文的书,所得的学问,将更为真实,更为创新,更为灵活”“须以读成文的书所得,作读不成文的书的参考;以读不成文的书所得,供给读成文的书的指针”,由此可知,二者都认为“实践”是获得知识的一个途径,都倡导将“向书本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结合起来。异:材料一“向书本学习,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将“实践”作为与“向书本学习”并列的一种学习方式,“党和国家事业涉及面很广,领导干部也不是总在一个岗位上工作,都要学过了、学好了再来干是不现实的。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是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侧重于行为方法。根据材料二“知识必然足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学术必然足以培养我们的品格。有了真知灼见,认识透彻了,必然能不期行而自行。希腊思想史家曾说:‘理论是行为的秘诀’。所谓‘理论是行为的秘诀’,就是要从理论的贯通透彻里去求实践的动力,要从学术的探讨、科学的研究里,去求征服自然、指导人生的丰功伟绩”可知,材料二还论述了“真知”与“实践”的关系,认为“真知”能够指导“实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间房杨志军父亲是一名汉族援藏干部。他想当校长,原因是整个沁多县还没有一所学校、没有一个真正的学生。他想办一所学校,让所有的孩子都来上学。县委书记王石起先不同意,认为如果父亲当了畜牧科长或商业科长,就比较容易再次成为副县长甚至县长,干得好,将来还能往上升。父亲说:“我升上去有什么用?我让我的学生升上去才算本事。”王石拗不过父亲,只好同意:“那好,你先干着,随时听候调遣。”他依然不放弃让父亲走仕途的想法。父亲骑着日尕①考察了一些日子后,把学校定名为沁多小学,校址选在“一间房”②。在向王石汇报时,王石说:“为什么那么远?”父亲说:“不远,这里是沁多县的地理中心,离各个公社都比较近,而且它坐落在沁多公社。沁多不光比其他公社富裕些,他的主任也好说话,不管什么事只要我开口,就没有不答应的。”后来见了角巴,父亲笑着说:“桑杰说啦,‘一间房’算什么,要献就献大帐房……但我要你的大帐房做什么?帐房再大,也没有‘一间房’大。”“那倒是,以后你还想在沁多踅摸什么,直接跟我说。”虽然叫作“一间房”,但占地面积却不小,里面有五根柱子的支撑,能隔出一间教室、两间宿舍和一小间办公室来。父亲原本想跑一趟西宁,购买隔断的砖,雇请砌墙的匠人,但办学经费迟迟拨不下来,父亲只能自己解决问题。父亲琢磨:“一间房”用木头的隔墙再好不过,又轻便又不占地方。他骑着日尕直奔阿尼琼贡,岭河谷的所有树都属于阿尼琼贡,那里是整个沁多县唯一有树的地方,砍伐树木也必须得到香萨主任的同意,父亲最终没能砍到树。正当他沮丧的时候,他想起了县政府对面的小卖部和屠宰内运牛羊时囤积在那里的皮张。他打马直奔县上,一头闯进副县长旦增的办公室说:“小卖部的皮张你打算怎么办?”旦增说:“忙得顾不上,还没想过。”“顾不上就对啦,给我一些怎么样?”“干什么?”“肯定是公用。”“那你就去拿呗,不用给我说。”几天后,在“一间房”里,一些沁多公社派来的牧人,由父亲带领着隔出了一间教室、两间宿舍、一间教师办公室兼宿舍,再用整张牛皮在门外的墙上挂起红漆写就的牌子,沁多小学就这样诞生了。正忙活着,县政府的通信员果果来了,传话说王石书记要他明天去一趟县里。王书记转达了上级的意见,让父亲去州畜牧兽医站干站长,父亲坚决要当小学校长,并向书记保证按时开学。父亲迎来了一段废寝忘食的日子,他的日尕为他竭尽全力四处奔走,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这一次恐怕要烂成一片破氆氇了。草原的绿色迅速褪去,枯黄的脚步越走越快,已经没有了花朵,上天恩赐的五彩斑斓又被上天收了回去。日子摇晃在晚秋和初冬的分界线上,一天比一天凉了。日尕跑得够快,差不多一天一个公社。十天下来,父亲跑遍了所有的公社,日尕的膘掉了一层,骨头都奓起来了,父亲也累得几乎瘫倒。公社主任们答应得都很好:噢呀,噢呀,让孩子们去就是啦。却都是敷衍,没有一个学生被家长送往学校的,因为除了去阿尼琼贡学经,草原上的人不知道也不认为还有别的地方别的方式可以认字写字。父亲沮丧得就像满草原的牧草,黄了,黄了,眼看着枯萎衰败了。这一天,日尕居然把父亲带到了一个完全陌生且毫无必要的地方。父亲让它不要再走了,它仍然没有停下脚步,甚至长嘶一声,猛地抬起前腿,差点把父亲甩下来,然后直奔前方。父亲喊着:“日尕,日尕,你竟敢对我这样?我揍死你。”父亲很快就意识到,日尕没有胡来,就算它心情不好,无精打采,也会一如既往地把他带到一个对他有用的地方,日尕带给他的不仅仅是一顶可以过夜的帐房,而是一个绝处逢生的希望:帐房里全是孩子,衣袍褴褛,有男有女,父亲跟他们聊天之后才发现,原来他们没有阿妈阿爸,是白唇鹿公社的孤儿,最大的十四岁,最小的不到五岁。父亲不禁一阵欢喜:还犹豫什么?就让这些孤儿做沁多小学的第一批学生吧。半个多月后,父亲的沁多小学开学了。学生除了白唇鹿公社的十几个孤儿,还有沁多公社的三十多个学生。沁多小学最早的黑板是父亲发明的,他去牧人的帐房搜集来一些锅底灰,抹黑了一整张牛皮。牛皮起初也不是挂在墙上,而是铺在地上。写字没有粉笔,父亲就用河边的沙子把字撒出来。他就用这种办法,让所有的孩子学会了读写自己的名字,而且是藏文和汉文两种文字。每天早晨的第一节课,父亲都要带着学生齐声朗读,有时是藏文诗,有时是汉文诗,有时是他自己编创的一些文句,比如:我生地球,仰观宇宙,大地为母,苍天为父,悠悠远古,漫漫前路,人人相亲,物物和睦,山河俊秀,处处温柔,四海五洲,爱爱相守,家国必忧,做人为首……在“一间房”里,父亲努力教会孩子们如何按照他们的愿望去生活。(有删改)〖备注〗①日尕:马名,角巴送给父亲的珍贵礼物。②一间房:最早是部落头人用来迎送客人的驿站,后来变成公社主任角巴的办公室。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公社主任们答应得都很好,却都是敷衍,没有一个学生被家长送往学校的,因为藏民们不相信汉族干部能教好他们的孩子。B.文中几次写到父亲和县委书记王石的谈话,写出了书记在得知父亲想办学后的不同意到和稀泥到大力支持的思想转变过程。C.阿尼琼贡是整个沁多县唯一有树的地方,但树不能砍伐,说明这里的百姓不仅很爱护他们的生存环境,而且还有环保意识。D.父亲每天早晨都带着孩子们朗读的情节说明他不仅想让孩子们学会藏文和汉文,更想让他们最后都能按照各自的愿望生活。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日尕的骨头奓起来”“抹黑一整张牛皮”“用沙子把字撒出来”等细节,使故事情节显得更真实生动。B.小说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如父亲和副县长旦增之间的对话,体现出旦增的爽快和藏区独特的地方风情。C.“父亲沮丧得就像满草原的牧草,黄了,黄了,眼看着枯萎衰败了”一句用环境描写来衬托父亲招不到学生的难过及怨恨的心理。D.小说文笔朴实,不事雕琢,读来却有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不但能净化读者的心灵,还让小说呈现出一种质朴、崇高而又厚重的美。8.父亲有哪些打动人心的精神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一间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日尕。请任选一个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案】6.D7.C8.①不慕名利,责任担当。沁多县没有学校,没有学生,父亲想办一所学校,让所有的孩子都来上学。父亲不愿做官,上级让他去做科长、当站长他都没去。②踏实做事,甘于奉献。父亲自己找办学的地方,自己动手修建教室,自己做黑板,自己编创教学资料等事例都能体现这些特点。③远见卓识、传播知识。父亲在藏区办学校,为藏区培养人才,父亲带着学生朗读,父亲努力教会孩子按照他们的愿望去生活等事例都能体现这些特点。9.甲组答案示例:“一间房”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的情节诸如选址建校、招收学生、上课等情节都围绕着“一间房”展开。“一间房”把沁多县的过去、现在、未来串起来,既有历史的概括,也有现实的写照,还有父亲对未来的憧憬,它是沁多县发展的缩影。乙组答案示例:日尕是一种象征,它既是角巴赠送给父亲的珍贵礼物,也是人与草原,民族融合的友好使者。父亲和日尕,一人一马行走草原,互为依靠,随处建功立业。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共建美好的家园。【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因为藏民们不相信汉族干部能教好他们的孩子”错误,文中第五段说到除了去阿尼琼贡学经,草原上的人不知道也不认为还有别的地方别的方式可以认字写字。B.书记的“不同意到和稀泥到大力支持的思想转变过程”曲解文意,原文中书记既没有“和稀泥”,也没有“大力支持”父亲,大力支持父亲的是公社主任角巴;C.“说明这里的百姓不仅很爱护他们的生存环境,而且还有环保意识”于文无据,文中第三段“他骑着日尕直奔阿尼琼贡,岭河谷的所有树都属于阿尼琼贡,那里是整个沁多县唯一有树的地方,砍伐树木也必须得到香萨主任的同意,父亲最终没能砍到树”,可知原文并没有说到环境保护问题,而且砍伐树木也必须得到香萨主任的同意。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C.“用环境描写来衬托父亲招不到学生的难过及怨恨的心理”曲解文意,此处并非真实的环境描写,并且父亲心中有的是沮丧,没有怨恨。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原文第一段“他想当校长,原因是整个沁多县还没有一所学校、没有一个真正的学生。他想办一所学校,让所有的孩子都来上学”可知,沁多县没有学校,没有学生,父亲想办一所学校,让所有的孩子都来上学。根据“县委书记王石起先不同意,认为如果父亲当了畜牧科长或商业科长,就比较容易再次成为副县长甚至县长,干得好,将来还能往上升。父亲说:‘我升上去有什么用?我让我的学生升上去才算本事。’”可知,父亲不愿做官,上级让他去做科长、当站长他都没去。可得出父亲不慕名利,责任担当的精神品质。根据原文第二段“父亲骑着日尕考察了一些日子后,把学校定名为沁多小学,校址选在‘一间房’”可知,父亲自己找办学的地方,根据原文第四段“几天后,在‘一间房’里,一些沁多公社派来的牧人,由父亲带领着隔出了一间教室、两间宿舍、一间教师办公室兼宿舍,再用整张牛皮在门外的墙上挂起红漆写就的牌子,沁多小学就这样诞生了”可知,父亲自己动手修建教室,根据原文第八段“沁多小学最早的黑板是父亲发明的,他去牧人的帐房搜集来一些锅底灰,抹黑了一整张牛皮。牛皮起初也不是挂在墙上,而是铺在地上。写字没有粉笔,父亲就用河边的沙子把字撒出来。他就用这种办法,让所有的孩子学会了读写自己的名字,而且是藏文和汉文两种文字。每天早晨的第一节课,父亲都要带着学生齐声朗读,有时是藏文诗,有时是汉文诗,有时是他自己编创的一些文句”可知,父亲自己做黑板,自己编创教学资料。由这些内容可知,父亲踏实做事,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根据原文第八段“每天早晨的第一节课,父亲都要带着学生齐声朗读,有时是藏文诗,有时是汉文诗,有时是他自己编创的一些文句,比如:我生地球,仰观宇宙,大地为母,苍天为父,悠悠远古,漫漫前路,人人相亲,物物和睦,山河俊秀,处处温柔,四海五洲,爱爱相守,家国必忧,做人为首……”可知,父亲在藏区办学校,为藏区培养人才,父亲带着学生朗读,父亲努力教会孩子按照他们的愿望去生活。体现了父亲远见卓识、传播知识的精神品质。【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理解文学短评的概念及特点。文学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等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其特点是篇幅短小、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根据“甲组的关键词:一间房”可知,短评思路要围绕“一间房”来写。根据原文“校址选在‘一间房’”“几天后,在‘一间房’里,一些沁多公社派来的牧人,由父亲带领着隔出了一间教室、两间宿舍、一间教师办公室兼宿舍,再用整张牛皮在门外的墙上挂起红漆写就的牌子,沁多小学就这样诞生了”“沁多小学最早的黑板是父亲发明的,他去牧人的帐房搜集来一些锅底灰,抹黑了一整张牛皮。牛皮起初也不是挂在墙上,而是铺在地上。写字没有粉笔,父亲就用河边的沙子把字撒出来”“在‘一间房’里,父亲努力教会孩子们如何按照他们的愿望去生活”可知,小说的情节诸如选址建校、招收学生、上课等情节都围绕着“一间房”展开。根据原文“校址选在‘一间房’。在向王石汇报时,王石说:‘为什么那么远?’父亲说:‘不远,这里是沁多县的地理中心,离各个公社都比较近,而且它坐落在沁多公社。沁多不光比其他公社富裕些,他的主任也好说话,不管什么事只要我开口,就没有不答应的。’”“几天后,在‘一间房’里,一些沁多公社派来的牧人,由父亲带领着隔出了一间教室、两间宿舍、一间教师办公室兼宿舍,再用整张牛皮在门外的墙上挂起红漆写就的牌子,沁多小学就这样诞生了”“沁多小学最早的黑板是父亲发明的,他去牧人的帐房搜集来一些锅底灰,抹黑了一整张牛皮。牛皮起初也不是挂在墙上,而是铺在地上。写字没有粉笔,父亲就用河边的沙子把字撒出来”“在‘一间房’里,父亲努力教会孩子们如何按照他们的愿望去生活”可知,“一间房”把沁多县的过去、现在、未来串起来,既有历史的概括,也有现实的写照,还有父亲对未来的憧憬,它是沁多县发展的缩影。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一间房”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根据“乙组关键词:日尕”可知,短评思路要围绕“日尕”来写。根据原文“父亲是一名汉族援藏干部。他想当校长,原因是整个沁多县还没有一所学校、没有一个真正的学生”,注解一“日尕:马名,角巴送给父亲的珍贵礼物”可知,日尕是一种象征,它既是角巴赠送给父亲的珍贵礼物,也是人与草原,民族融合的友好使者。根据原文“父亲迎来了一段废寝忘食的日子,他的日尕为他竭尽全力四处奔走,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这一次恐怕要烂成一片破氆氇了”“十天下来,父亲跑遍了所有的公社,日尕的膘掉了一层,骨头都奓起来了,父亲也累得几乎瘫倒”“父亲很快就意识到,日尕没有胡来,就算它心情不好,无精打采,也会一如既往地把他带到一个对他有用的地方,日尕带给他的不仅仅是一顶可以过夜的帐房,而是一个绝处逢生的希望:帐房里全是孩子,衣袍褴褛,有男有女,父亲跟他们聊天之后才发现,原来他们没有阿妈阿爸,是白唇鹿公社的孤儿,最大的十四岁,最小的不到五岁”可知,父亲和日尕,一人一马行走草原,互为依靠,随处建功立业。根据原文“这一天,日尕居然把父亲带到了一个完全陌生且毫无必要的地方。父亲让它不要再走了,它仍然没有停下脚步,甚至长嘶一声,猛地抬起前腿,差点把父亲甩下来,然后直奔前方。父亲喊着:‘日尕,日尕,你竟敢对我这样?我揍死你。’父亲很快就意识到,日尕没有胡来,就算它心情不好,无精打采,也会一如既往地把他带到一个对他有用的地方”可知,父亲与日尕的关系象征了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共建美好的家园。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辱书云①,欲相师,吾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汝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吾自卜②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汝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则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愈以是得狂名。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吾以为过言。吾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吾亦以为过言。前六七年,吾来南,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仓皇吠噬,狂奔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汝又欲使吾为越之雪,岂不以诟乎?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犬惊怪而吠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众目,无视于众怒乎?汝行厚而辞深,虽吾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吾年先汝,闻道著书之日不后,汝诚欲往来言所闻,则吾固愿尽陈所得者。汝苟自择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汝,吾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其果近乎,远乎?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谓为文之道也。苟数往以广是道子未能获焉而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犬吠,则幸矣!(节选自《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删改)〖备注〗①辱书云:承蒙来信。此文是柳宗元给韦中立的回信。②卜:估量,估计。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苟A数往以广B是道C子未能D获焉E而我得矣F又何以师云G尔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文中指料想、估计,与成语“出其不意”中的“意”意思不同。B.说,古代通过记叙或议论来论说道理的一种文体,例如《捕蛇者说》《师说》。C.已,文中为停止,与《劝学》中“学不可以已”的“已”意思相同。D.苟,文中为随意,与《赤壁赋》中“苟非吾之所有”的“苟”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人的毛病就是好为人师。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这样的社会背景与《师说》中所阐述的是一样的。B.韩愈奋然不顾时俗,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在柳宗元看来韩愈把自己当做了蜀地的太阳。C.蜀地多雨,突然日出,狗就会狂叫。柳宗元开始认为这个传闻言过其实,后来亲自去验证了这一现象,才知狗见怪即吠。D.柳宗元向韦中立讲述自己的为文之道,认为为文要去除“轻心”“怠心”,让文章含蓄而明快,流畅而凝练,清雅而庄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之世,不闻有师,有则哗笑之,以为狂人。(2)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其果近乎,远乎?14.面对韦中立“欲相师”的请求,柳宗元称“不敢为人师”,请结合全文,概括柳宗元拒绝为师的原因。【答案】10.CEF11.A12.C13.(1)在当今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

(2)凡是我所陈说的(那些心得),都自认为接近于道,但不知这果真离道近呢,还是远呢?14.①自认为没有可取之处。

②不想像韩愈一样被世人诟骂。

③韦中立自己已很优秀,柳宗元认为拜自己为师学不到什么东西。

④认为不需有师生之名,有师生之实就够了。【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即使您不因我的帮助有什么收获,我却因为您的帮助而有所收获,又何必以老师来称呼这种关系呢?“子”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C处断句;“而”表转折,用于句首,其前断句,所以E处断句;“矣”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所以F处断句。故选CEF。【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意思相同。“出其不意”中“意”也指“料想”。句意: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在别人意想不到的时候行动。B.正确。C.正确。句意:直到没有雪了才停止下来。/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D.正确。随意;/假如。句意:您自己随意加以选择。/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后来亲自去验证了这一现象”错误。由原文“前六七年,吾来南,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仓皇吠噬,狂奔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可知,原文说的是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见到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停止下来,可见我并不是“亲自去验证”,而是恰巧遇见的的。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闻”,听说;“哗笑”,哗然讥笑;“以为”,把……看作。(2)“所陈”,所陈说的(那些心得);“而”,但;“果”,果真。【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根据“吾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可知,自认为没有可取之处。根据“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则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愈以是得狂名”可知,不想像韩愈一样被世人诟骂。根据“汝行厚而辞深,虽吾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吾年先汝,闻道著书之日不后,汝诚欲往来言所闻,则吾固愿尽陈所得者。汝苟自择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汝,吾才不足”可知,韦中立自己已很优秀,柳宗元认为拜自己为师学不到什么东西。根据“苟数往以广是道,子未能获焉,而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可知,认为不需有师生之名,有师生之实就够了。参考译文: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认为自己并不是很正确。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我)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即使有可取之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我过去听说蜀地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也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停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到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是因此受到诟骂吗?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是狗感到惊怪而狂叫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无视人们的众怒呢?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师,对您又有什么帮助呢?假如因为我比您年长,学道、写文章的时间比您早,您的确愿同我往来,交谈彼此所学的东西,那么,我当然愿意向您毫无保留地陈述自己全部的心得,您自己随意加以选择,就可以了。如果要我判定是非来教您,我的才能不够,而且又顾忌前面所说的那些情况,我不敢做您的老师。凡是我所陈说的(那些心得),都自认为接近于道,但不知这果真离道近呢,还是远呢?每当我写文章的时候,从来不敢轻率随便对待它,从来不敢怠惰轻慢它。加以抑制是希望文章含蓄,进行发挥是希望文章明快;加以疏通是希望文气流畅,进行精简是希望文辞凝练;剔除污浊是希望语言清雅不俗,凝聚保存文气是希望风格庄重。这些正是我所认为的作文之道。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即使您不因我的帮助有什么收获,我却因为您的帮助而有所收获,又何必以老师来称呼这种关系呢?采取老师的实质,去掉老师的名称,不要像遭遇越、蜀之地的狗(因奇怪而)吠叫一样(遭人们的嘲笑),那就万幸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亭对鹊湖杜甫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迹籍台观旧,气溟海岳深。圆荷想自昔,遗堞感至今。芳宴此时具,哀丝千古心。主称寿尊客,筵秩宴北林。不阻蓬荜兴,得兼梁甫吟①。〖备注〗①梁甫吟:同《梁父吟》,乐府古辞。多被认为是诸葛亮的明志之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句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亭子和清澈的湖水,将读者带入诗人的视角。B.诗歌回忆旧亭的景象,实写新亭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怀和对景色的赞美。C.诗人和李太守登上历下亭,放眼望去,湖中圆荷田田,城上古堞历历,引人遐思。D.诗歌后四句表达诗人对主人设宴款待的感谢,同时诗人心情也发生变化,由乐转哀。16.《杜诗艺谭》中说:“杜诗常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下笔,使诗境具有超常的深度与广度。”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5.D16.①时间上:“自昔”与“至今”,“此时”与“千古”,从时间下笔,表达诗人对历史更迭、时光流逝的感慨,诗境深厚。②空间上:“气溟海岳深”从空间下笔。作者登亭远眺,看到云雾中海岳的幽深,赞叹壮丽的自然风光,意境宏阔。【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由乐转哀”有误,诗歌结尾“不阻蓬荜兴,得兼梁甫吟”表明作者吟诗明志,并未转哀。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特点的理解能力。时间上:“圆荷想自昔,遗堞感至今”意思是湖中圆荷田田,城上古时遗留下来的矮墙令人感到此处古今景象之绝胜。“芳宴此时具,哀丝千古心”意思是此时,华美的筵席已经准备好,哀切的弦声演奏出千古遐思。这两句中,“自昔”与“至今”,“此时”与“千古”,从时间下笔,表达诗人对历史更迭、时光流逝的感慨,诗境深厚。空间上:“气溟海岳深”意思是气象高远,连接着大海和泰山。本处作者从空间下笔,作者登亭远眺,看到云雾中海岳的幽深,赞叹壮丽的自然风光,意境宏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石头怪异耸立,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之景象。(2)《登泰山记》中形象地描绘了作者登顶看日出,日出前天边五彩缤纷之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3)“愁”常见于古代诗人的笔端。有的化抽象为具体,将“愁”写得妙绝。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创新“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与全球华人相约除夕,共享一台①的文化盛宴。近日,总台甲辰龙年春晚的主标识正式发布。您知道龙年春晚主题中的“龘”字怎么念吗?据《康熙字典》记载,“龘”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音同“沓(dá)”。“龙行龘龘”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总台春晚以“龘”字为题眼,用“龘龘”之姿生动描摹十四亿中华儿女②的精神风貌。2024年总台春晚主标识“龘”字的整体设计以中国传统篆刻艺术中极具特色的“国朝官印”字体——九叠篆为灵感来源,庄重平衡、中正匀称,彰显出大气雄健的文化气象。主标识由中国探月工程、中国行星探测工程标识的设计者顾永江设计,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富有现代气息的“再加工”,金属质感的色彩光泽让“龘”字的造型酷似一枚芯片——从古老汉字到现代科技,龙年春晚主标识连接古今、融通未来。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概括出2024年春晚主标识的设计特点。要求:语言简洁准确,不超过50个字。【答案】18.①精彩纷呈(美妙绝伦、异彩纷呈)②奋发有为(奋发图强、昂扬向上)19.以“国朝官印”字体九叠篆为灵感来源,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再加工”,像有金属质感的芯片。【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是指共享一台无与伦比的文化盛宴,可用“精彩纷呈”,或者“美妙绝伦”“异彩纷呈”。精彩纷呈: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在眼前呈现出来。美妙绝伦:形容风景美丽,无与伦比。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第二空,语境是指十四亿中华儿女情绪高涨,充满活力,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应用“奋发有为”,或者“奋发图强”“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精神振作并且有所作为。奋发图强:振作精神,以求强盛。昂扬向上:形容情绪高涨,充满活力,斗志昂扬,通常用来描述人的精神状态或者某个事物的发展趋势积极乐观,充满希望。【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根据“2024年总台春晚主标识‘龘’字的整体设计以中国传统篆刻艺术中极具特色的‘国朝官印’字体——九叠篆为灵感来源”可概括出:以“国朝官印”字体九叠篆为灵感来源;根据“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富有现代气息的‘再加工’”可概括: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再加工”;根据“金属质感的色彩光泽让‘龘’字的造型酷似一枚芯片”可概括:像有金属质感的芯片。(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官渡古镇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在这里,①:走过古庙,经过古塔,你如同穿越了千年时光,读过了属于云南的古历史;漫步精品街区,打卡网红景点,在灯光与科技的映衬下,官渡古镇亦充盈着现代气息。非遗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和保护。官渡古镇不仅汇集了各种非遗艺术品,②。官渡风味特色小吃制作传承人张留焕在古镇上经营着一家官渡风味小吃店,各种小吃芳香四溢,被称作“官渡三宝”的官渡米线、官渡粑粑、官渡饵块,更让人们垂涎欲滴。始于唐代的云南围棋子——云子,是棋中圣品,云子制作技艺是省级非遗项目。在官渡古镇云子围棋厂生产车间,记者第一次看到了③,在1000多摄氏度高温的窑炉旁,工人们正在娴熟地用长勺舀起熔化的原料液体,一个一个地滴制云子,然后经过压制、打磨、筛选等十几道工序,一个个洁白如玉,或乌黑透亮的云子才制作出来。在官渡古镇,许多非遗产品不仅在活态中创新,更在活动中展示。官渡古镇的非遗传承成就了云南省非遗传承的缩影。20.下列句子中的“你”和“你如同穿越了千年时光,读过了属于云南的古历史”中的“你”,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B.你教育孩子是应该的,可要注意方法,不能打孩子。C.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D.他们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C21.①走出了一条传统和现代融合共荣的创新之路②还荟萃了各种非遗小吃③云子的生产过程22.在官渡古镇,许多非遗产品不仅在活动中展示,更在活态中创新。官渡古镇的非遗传承是云南省非遗传承保护的缩影。【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般词语含义的把握能力。文中所给句子中的“你”不确指听话的一方,而是指任何人。A.“你”指听话人一方。B.“你”指听话人一方。C.“你”不确指听话的一方,而是指任何人。D.“你”和“我”是用两个不同的人称代词前后呼应,不确指某人。故选C。【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这句话后面是冒号,后面的内容是对这句话的解释,说到官渡古镇既有一些传统建筑,也充盈着现代气息,所以具有传统和现代融合共荣的特点,可填“走出了一条传统和现代融合共荣的创新之路”。②后文说到官渡古镇又具有很多具有官渡特色的风味小吃,所以官渡古镇也汇集了很多非遗小吃,可填“还荟萃了各种非遗小吃”。③后文都是在说云子的生产过程,所以看到的是云子的生产过程,可填“云子的生产过程”。【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不仅在活态中创新,更在活动中展示”语序不当,“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可改为“不仅在活动中展示,更在活态中创新”。二,“成就了云南省非遗传承的缩影”句式杂糅,本句话将“是云南省非遗传承的缩影”和“成就了云南省非遗传承”糅合在了一起,可改为“是云南省非遗传承的缩影”或“成就了云南省非遗传承”。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信息填补了人类生活的空余时光,但过剩的信息也剥夺了人类面对空白时的想象力。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勤学苦练、增强本领。“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如果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就会耽误事。年轻干部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正处在长本事、长才干的大好时期,一定要珍惜光阴、不负韶华,如饥似渴学习,一刻不停提高。向书本学习,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毛泽东同志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日理万机,但仍见缝插针读书,理发时也读,还幽默地对理发师说:“你办你的公,我办我的公,咱们互不干扰。”我们要发扬这种“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不能自我感觉良好、不屑学习,不能借口工作太忙、放松学习,不能为了装点门面、应付学习。抓好学习,有一个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都去学,干部要结合工作需要学习,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管理、生态、国际等各方面基础性知识,学习同做好本职工作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完善履职尽责必备的知识体系。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党和国家事业涉及面很广,领导干部也不是总在一个岗位上工作,都要学过了、学好了再来干是不现实的。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是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之初组建海军,决定肖劲光同志担任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同志从没接触过海军,自己还是个“旱鸭子”,但他边干边学,使我国海军从无到有、迅速壮大,出色完成了交给的任务。许多从战争年代走来的老一辈革命家也都是在实践中成长为经济、科技、外交等领域的行家里手的。“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有同志经过一番实践历练后说了一句话,越干越会干、越干越能干、越干越想干。当然,同样是实践,是不是真正上心用心,是不是善于总结思考,收获大小、提高快慢是不一样的。如果忙忙碌碌,只是机械做事,陷入事务主义,是很难提高认识和工作水平的。——摘自《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材料二:真理或知识是对实在或真实事物的理智的了解、思想的把握。应用思想或理智的活动来把握或理解真实事物,所得即为知识、真理、学问。故读书应该训练思想,应用理智,以求得真实学问。读书并不是求记诵的博雅,并不是盲从古人,做书本的奴隶。求真实学问,先要认识书。书广义讲来,有成文的书和不成文的书:成文的书,是用文字写出来的书,贵在能用自己的思想于字里行间探求作者言外之意。至于不成文的书,更晦昧难读,整个大自然、整个人生都是我们所谓不成文的书。运用实践去读这种不成文的书,所得的学问,将更为真实,更为创新,更为灵活。中国旧日的书生,大概就只知道有成文的书,而不知道有更广博、更难读、更丰富而有趣味的不成文的书,所以只能有书本知识,而难于得到驾驭自然、指导人生、改革社会的真实学问。须以读成文的书所得,作读不成文的书的参考;以读不成文的书所得,供给读成文的书的指针。这样,我们就可得真的、活的学问。求真实学问,需要有一个基本的确切认识。要确切认识:真知必可见诸实行,真理必可发为应用。要明白见得:知识必然足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学术必然足以培养我们的品格。有了真知灼见,认识透彻了,必然能不期行而自行。希腊思想史家曾说:“理论是行为的秘诀。”所谓“理论是行为的秘诀”,就是要从理论的贯通透彻里去求实践的动力,要从学术的探讨、科学的研究里,去求征服自然、指导人生的丰功伟绩。求真实学问,应抱为学问而学问、为真理而真理的态度,即学者的态度。一个人处在求学的时候,便应抱学者的态度。犹如上操场时,就应该有运动家的精神,受军事训练时,就应有军人的气概。因为每一样事,都有其模范。要将一事做好,就应以模范作为目标。所以我们求学就应有学者的态度,办事就应有政治家的态度。譬如,曾国藩政治上、军事上虽说走错了道路,然而当他研究哲学时,则尊崇宋儒;学文则以司马迁、韩愈为其模范,以桐城古文为其依归;他每做一门学问,就找着那一门的模范来学。一人在社会上做实际工作,无论如何忙迫,但只要有一个钟头可以读书,则在那一个钟头内即须作纯学问的探讨,抱着为真理而学问的态度。要能领会学问本身的价值,感觉学问本身的乐趣。惟有抱着这种态度,才算是真正尊崇学术,方可以真正发挥学术的超功用之功用。人是能读书著书的动物。读书是划分人与禽兽的界限,也是划分文明人与野蛮人的界限。读现代的书可以与同时的人作精神上的沟通交谈,读古人的书可以传承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所以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要想不放弃此种神圣权利,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人,我们惟有努力读书。——摘编自贺麟《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二段和材料二第四段均提到无论多忙都要读书,二者的目的相同。B.材料一中指出,领导干部如果想要成长成才,必须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C.材料二认为,从自然、人生中所得的学问比从成文的书中所得的更晦昧难读。D.材料二中指出,人们如要获得真知灼见,就要有正确的行为与良好的品格。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如果只求记诵的博雅,或者盲从古人成为书本的奴隶,就会背离读书原本的目的。B.读成文的书与读不成文的书所得不同,各有优点,因此要将两种类型的书结合起来读。C.曾国藩在政治、军事上走错路,但在治学上有学者的态度,可见为人与为学没有关系。D.求学问若能领会学问的价值,感觉学问的乐趣,就可佐证学术本身存在超功用之功用。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使所论述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B.材料一用“装点门面”“旱鸭子”等词语,使原本严肃深奥的语言风格变得生动活泼。C.材料二以运动家的精神和军人的气概来类比学者求学时应有学者的态度,通俗易懂。D.材料二围绕“读书”这一话题,从读书的方法、态度和价值方面展开论述,思路清晰。4.材料一的议论具有针对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实践”,二者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概括。【答案】1.B2.C3.B4.①针对“处在变革时代,建设伟大事业需要提升学识能力”这一现实问题发表议论。

②提出的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如多读书、读好书,从实践中学习等。

③针对中青年领导干部讲话,选择边干边学的肖劲光这一典型事例来激励干部,运用排比句的表达技巧来增强语势。5.同:二者都认为“实践”是获得知识的一个途径,都倡导将“向书本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结合起来。

异:①材料一将“实践”作为与“向书本学习”并列的一种学习方式,侧重于行为方法。

②材料二还论述了“真知”与“实践”的关系,认为“真知”能够指导“实践”。【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二者的目的相同”错误。材料一目的在论述多读书、读好书,材料二目的在论述读书要有学者的态度。C.“从自然、人生中所得的学问比从成文的书中所得的更晦昧难读”错误,张冠李戴。由原文“成文的书,是用文字写出来的书,贵在能用自己的思想于字里行间探求作者言外之意。至于不成文的书,更晦昧难读,整个大自然、整个人生都是我们所谓不成文的书。运用实践去读这种不成文的书,所得的学问,将更为真实,更为创新,更为灵活”可知,原文是“不成文的书”与成文的书相比更晦昧难读,“不成文的书”中所得的学问更为真实创新灵活,比较对象发生变化,而不是“从自然、人生中所得的学问”。D.“就要有正确行为与良好的品格”错误。由原文“要确切认识:真知必可见诸实行,真理必可发为应用。要明白见得:知识必然足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学术必然足以培养我们的品格。有了真知灼见,认识透彻了,必然能不期行而自行。希腊思想史家曾说:‘理论是行为的秘诀’”可知,原文认为“理论是行为的秘诀”,而非正确的行为与良好的品格是真知灼见的先决条件。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可见为人与为学没有关系”错误。由原文“所以我们求学就应有学者的态度,办事就应有政治家的态度。譬如,曾国藩政治上、军事上虽说走错了道路,然而当他研究哲学时,则尊崇宋儒”可知,曾国藩的例子是为了论证“求学就应有学者的态度”,不可得出为人与为学之间的关系。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使原本严肃深奥的语言风格变得生动活泼”错误。材料一的语言并不深奥,也不能称“活泼”。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勤学苦练、增强本领。‘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如果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就会耽误事”可知,针对“处在变革时代,建设伟大事业需要提升学识能力”这一现实问题发表议论。提出的方法具有普遍意义:根据材料一“向书本学习,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发扬这种‘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党和国家事业涉及面很广,领导干部也不是总在一个岗位上工作,都要学过了、学好了再来干是不现实的。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是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可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学习方法,如多读书、读好书,从实践中学习等,具有针对性。根据材料一“年轻干部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正处在长本事、长才干的大好时期,一定要珍惜光阴、不负韶华,如饥似渴学习,一刻不停提高”可知,针对中青年领导干部讲话,根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组建海军,决定肖劲光同志担任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同志从没接触过海军,自己还是个‘旱鸭子’但他边干边学,使我国海军从无到有、迅速壮大,出色完成了交给的任务”可知,选择边干边学的肖劲光这一典型事例来激励干部,“越干越会干、越干越能干、越干越想干”,运用排比句的表达技巧来增强语势。【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同:材料一“向书本学习,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是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材料二“求真实学问,先要认识书”“运用实践去读这种不成文的书,所得的学问,将更为真实,更为创新,更为灵活”“须以读成文的书所得,作读不成文的书的参考;以读不成文的书所得,供给读成文的书的指针”,由此可知,二者都认为“实践”是获得知识的一个途径,都倡导将“向书本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结合起来。异:材料一“向书本学习,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将“实践”作为与“向书本学习”并列的一种学习方式,“党和国家事业涉及面很广,领导干部也不是总在一个岗位上工作,都要学过了、学好了再来干是不现实的。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是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侧重于行为方法。根据材料二“知识必然足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学术必然足以培养我们的品格。有了真知灼见,认识透彻了,必然能不期行而自行。希腊思想史家曾说:‘理论是行为的秘诀’。所谓‘理论是行为的秘诀’,就是要从理论的贯通透彻里去求实践的动力,要从学术的探讨、科学的研究里,去求征服自然、指导人生的丰功伟绩”可知,材料二还论述了“真知”与“实践”的关系,认为“真知”能够指导“实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间房杨志军父亲是一名汉族援藏干部。他想当校长,原因是整个沁多县还没有一所学校、没有一个真正的学生。他想办一所学校,让所有的孩子都来上学。县委书记王石起先不同意,认为如果父亲当了畜牧科长或商业科长,就比较容易再次成为副县长甚至县长,干得好,将来还能往上升。父亲说:“我升上去有什么用?我让我的学生升上去才算本事。”王石拗不过父亲,只好同意:“那好,你先干着,随时听候调遣。”他依然不放弃让父亲走仕途的想法。父亲骑着日尕①考察了一些日子后,把学校定名为沁多小学,校址选在“一间房”②。在向王石汇报时,王石说:“为什么那么远?”父亲说:“不远,这里是沁多县的地理中心,离各个公社都比较近,而且它坐落在沁多公社。沁多不光比其他公社富裕些,他的主任也好说话,不管什么事只要我开口,就没有不答应的。”后来见了角巴,父亲笑着说:“桑杰说啦,‘一间房’算什么,要献就献大帐房……但我要你的大帐房做什么?帐房再大,也没有‘一间房’大。”“那倒是,以后你还想在沁多踅摸什么,直接跟我说。”虽然叫作“一间房”,但占地面积却不小,里面有五根柱子的支撑,能隔出一间教室、两间宿舍和一小间办公室来。父亲原本想跑一趟西宁,购买隔断的砖,雇请砌墙的匠人,但办学经费迟迟拨不下来,父亲只能自己解决问题。父亲琢磨:“一间房”用木头的隔墙再好不过,又轻便又不占地方。他骑着日尕直奔阿尼琼贡,岭河谷的所有树都属于阿尼琼贡,那里是整个沁多县唯一有树的地方,砍伐树木也必须得到香萨主任的同意,父亲最终没能砍到树。正当他沮丧的时候,他想起了县政府对面的小卖部和屠宰内运牛羊时囤积在那里的皮张。他打马直奔县上,一头闯进副县长旦增的办公室说:“小卖部的皮张你打算怎么办?”旦增说:“忙得顾不上,还没想过。”“顾不上就对啦,给我一些怎么样?”“干什么?”“肯定是公用。”“那你就去拿呗,不用给我说。”几天后,在“一间房”里,一些沁多公社派来的牧人,由父亲带领着隔出了一间教室、两间宿舍、一间教师办公室兼宿舍,再用整张牛皮在门外的墙上挂起红漆写就的牌子,沁多小学就这样诞生了。正忙活着,县政府的通信员果果来了,传话说王石书记要他明天去一趟县里。王书记转达了上级的意见,让父亲去州畜牧兽医站干站长,父亲坚决要当小学校长,并向书记保证按时开学。父亲迎来了一段废寝忘食的日子,他的日尕为他竭尽全力四处奔走,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这一次恐怕要烂成一片破氆氇了。草原的绿色迅速褪去,枯黄的脚步越走越快,已经没有了花朵,上天恩赐的五彩斑斓又被上天收了回去。日子摇晃在晚秋和初冬的分界线上,一天比一天凉了。日尕跑得够快,差不多一天一个公社。十天下来,父亲跑遍了所有的公社,日尕的膘掉了一层,骨头都奓起来了,父亲也累得几乎瘫倒。公社主任们答应得都很好:噢呀,噢呀,让孩子们去就是啦。却都是敷衍,没有一个学生被家长送往学校的,因为除了去阿尼琼贡学经,草原上的人不知道也不认为还有别的地方别的方式可以认字写字。父亲沮丧得就像满草原的牧草,黄了,黄了,眼看着枯萎衰败了。这一天,日尕居然把父亲带到了一个完全陌生且毫无必要的地方。父亲让它不要再走了,它仍然没有停下脚步,甚至长嘶一声,猛地抬起前腿,差点把父亲甩下来,然后直奔前方。父亲喊着:“日尕,日尕,你竟敢对我这样?我揍死你。”父亲很快就意识到,日尕没有胡来,就算它心情不好,无精打采,也会一如既往地把他带到一个对他有用的地方,日尕带给他的不仅仅是一顶可以过夜的帐房,而是一个绝处逢生的希望:帐房里全是孩子,衣袍褴褛,有男有女,父亲跟他们聊天之后才发现,原来他们没有阿妈阿爸,是白唇鹿公社的孤儿,最大的十四岁,最小的不到五岁。父亲不禁一阵欢喜:还犹豫什么?就让这些孤儿做沁多小学的第一批学生吧。半个多月后,父亲的沁多小学开学了。学生除了白唇鹿公社的十几个孤儿,还有沁多公社的三十多个学生。沁多小学最早的黑板是父亲发明的,他去牧人的帐房搜集来一些锅底灰,抹黑了一整张牛皮。牛皮起初也不是挂在墙上,而是铺在地上。写字没有粉笔,父亲就用河边的沙子把字撒出来。他就用这种办法,让所有的孩子学会了读写自己的名字,而且是藏文和汉文两种文字。每天早晨的第一节课,父亲都要带着学生齐声朗读,有时是藏文诗,有时是汉文诗,有时是他自己编创的一些文句,比如:我生地球,仰观宇宙,大地为母,苍天为父,悠悠远古,漫漫前路,人人相亲,物物和睦,山河俊秀,处处温柔,四海五洲,爱爱相守,家国必忧,做人为首……在“一间房”里,父亲努力教会孩子们如何按照他们的愿望去生活。(有删改)〖备注〗①日尕:马名,角巴送给父亲的珍贵礼物。②一间房:最早是部落头人用来迎送客人的驿站,后来变成公社主任角巴的办公室。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公社主任们答应得都很好,却都是敷衍,没有一个学生被家长送往学校的,因为藏民们不相信汉族干部能教好他们的孩子。B.文中几次写到父亲和县委书记王石的谈话,写出了书记在得知父亲想办学后的不同意到和稀泥到大力支持的思想转变过程。C.阿尼琼贡是整个沁多县唯一有树的地方,但树不能砍伐,说明这里的百姓不仅很爱护他们的生存环境,而且还有环保意识。D.父亲每天早晨都带着孩子们朗读的情节说明他不仅想让孩子们学会藏文和汉文,更想让他们最后都能按照各自的愿望生活。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日尕的骨头奓起来”“抹黑一整张牛皮”“用沙子把字撒出来”等细节,使故事情节显得更真实生动。B.小说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如父亲和副县长旦增之间的对话,体现出旦增的爽快和藏区独特的地方风情。C.“父亲沮丧得就像满草原的牧草,黄了,黄了,眼看着枯萎衰败了”一句用环境描写来衬托父亲招不到学生的难过及怨恨的心理。D.小说文笔朴实,不事雕琢,读来却有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不但能净化读者的心灵,还让小说呈现出一种质朴、崇高而又厚重的美。8.父亲有哪些打动人心的精神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一间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日尕。请任选一个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案】6.D7.C8.①不慕名利,责任担当。沁多县没有学校,没有学生,父亲想办一所学校,让所有的孩子都来上学。父亲不愿做官,上级让他去做科长、当站长他都没去。②踏实做事,甘于奉献。父亲自己找办学的地方,自己动手修建教室,自己做黑板,自己编创教学资料等事例都能体现这些特点。③远见卓识、传播知识。父亲在藏区办学校,为藏区培养人才,父亲带着学生朗读,父亲努力教会孩子按照他们的愿望去生活等事例都能体现这些特点。9.甲组答案示例:“一间房”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的情节诸如选址建校、招收学生、上课等情节都围绕着“一间房”展开。“一间房”把沁多县的过去、现在、未来串起来,既有历史的概括,也有现实的写照,还有父亲对未来的憧憬,它是沁多县发展的缩影。乙组答案示例:日尕是一种象征,它既是角巴赠送给父亲的珍贵礼物,也是人与草原,民族融合的友好使者。父亲和日尕,一人一马行走草原,互为依靠,随处建功立业。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共建美好的家园。【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因为藏民们不相信汉族干部能教好他们的孩子”错误,文中第五段说到除了去阿尼琼贡学经,草原上的人不知道也不认为还有别的地方别的方式可以认字写字。B.书记的“不同意到和稀泥到大力支持的思想转变过程”曲解文意,原文中书记既没有“和稀泥”,也没有“大力支持”父亲,大力支持父亲的是公社主任角巴;C.“说明这里的百姓不仅很爱护他们的生存环境,而且还有环保意识”于文无据,文中第三段“他骑着日尕直奔阿尼琼贡,岭河谷的所有树都属于阿尼琼贡,那里是整个沁多县唯一有树的地方,砍伐树木也必须得到香萨主任的同意,父亲最终没能砍到树”,可知原文并没有说到环境保护问题,而且砍伐树木也必须得到香萨主任的同意。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C.“用环境描写来衬托父亲招不到学生的难过及怨恨的心理”曲解文意,此处并非真实的环境描写,并且父亲心中有的是沮丧,没有怨恨。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原文第一段“他想当校长,原因是整个沁多县还没有一所学校、没有一个真正的学生。他想办一所学校,让所有的孩子都来上学”可知,沁多县没有学校,没有学生,父亲想办一所学校,让所有的孩子都来上学。根据“县委书记王石起先不同意,认为如果父亲当了畜牧科长或商业科长,就比较容易再次成为副县长甚至县长,干得好,将来还能往上升。父亲说:‘我升上去有什么用?我让我的学生升上去才算本事。’”可知,父亲不愿做官,上级让他去做科长、当站长他都没去。可得出父亲不慕名利,责任担当的精神品质。根据原文第二段“父亲骑着日尕考察了一些日子后,把学校定名为沁多小学,校址选在‘一间房’”可知,父亲自己找办学的地方,根据原文第四段“几天后,在‘一间房’里,一些沁多公社派来的牧人,由父亲带领着隔出了一间教室、两间宿舍、一间教师办公室兼宿舍,再用整张牛皮在门外的墙上挂起红漆写就的牌子,沁多小学就这样诞生了”可知,父亲自己动手修建教室,根据原文第八段“沁多小学最早的黑板是父亲发明的,他去牧人的帐房搜集来一些锅底灰,抹黑了一整张牛皮。牛皮起初也不是挂在墙上,而是铺在地上。写字没有粉笔,父亲就用河边的沙子把字撒出来。他就用这种办法,让所有的孩子学会了读写自己的名字,而且是藏文和汉文两种文字。每天早晨的第一节课,父亲都要带着学生齐声朗读,有时是藏文诗,有时是汉文诗,有时是他自己编创的一些文句”可知,父亲自己做黑板,自己编创教学资料。由这些内容可知,父亲踏实做事,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根据原文第八段“每天早晨的第一节课,父亲都要带着学生齐声朗读,有时是藏文诗,有时是汉文诗,有时是他自己编创的一些文句,比如:我生地球,仰观宇宙,大地为母,苍天为父,悠悠远古,漫漫前路,人人相亲,物物和睦,山河俊秀,处处温柔,四海五洲,爱爱相守,家国必忧,做人为首……”可知,父亲在藏区办学校,为藏区培养人才,父亲带着学生朗读,父亲努力教会孩子按照他们的愿望去生活。体现了父亲远见卓识、传播知识的精神品质。【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