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二中、奕聪中学、广海中学、泉港五中、马甲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福建省晋江二中、奕聪中学、广海中学、泉港五中、马甲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福建省晋江二中、奕聪中学、广海中学、泉港五中、马甲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福建省晋江二中、奕聪中学、广海中学、泉港五中、马甲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福建省晋江二中、奕聪中学、广海中学、泉港五中、马甲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福建省晋江二中、奕聪中学、广海中学、泉港五中、马甲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其中含有多种化合物。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A.CO2、解旋酶、Cl-、尿素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胰岛素、糖蛋白C.K+、血浆蛋白、性激素、脂肪酸D.Ca2+、载体蛋白、胃蛋白酶、DNA聚合酶【答案】C〖祥解〗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均属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氨基酸、递质、激素等),以下两种情况不属内环境成分:①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②只存在于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详析】A、CO2、Cl-、尿素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解旋酶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B、唾液淀粉酶属于消化酶、糖蛋白在细胞膜上,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溶菌酶有的在体液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有的在泪液和唾液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胰岛素可以存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C、K+、血浆蛋白、性激素、脂肪酸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D、Ca2+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载体蛋白在细胞膜上、胃蛋白酶属于消化酶、DNA聚合酶在细胞内,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故选C。2.支原体肺炎患儿肺部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此处不可能发生()A.血浆蛋白外渗B.肺水肿C.淋巴液增多D.血浆渗透压升高【答案】D〖祥解〗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人体各器官协同、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如果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详析】肺部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渗出,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液从组织细胞和血浆中吸收水分,最终导致组织液增加,形成肺水肿,进一步导致血浆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淋巴液增多,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3.正常人的免疫能力来源于健康的免疫系统。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骨髓、胸腺、脾等都是人体的免疫器官B.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都属于APCC.抗体、溶菌酶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均由免疫细胞分泌D.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机体中可能会形成肿瘤【答案】C〖祥解〗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详析】A、骨髓、胸腺、脾脏,扁桃体、淋巴结都是免疫器官,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A正确;B、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APC),B正确;C、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者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由浆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C错误;D、免疫监视功能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机体中可能会形成肿瘤,D正确。故选C。4.在野外草地玩耍时,旁边的草丛里突然窜出一条蛇,于是你非常紧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该过程与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②自主神经系统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③自主神经系统包括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④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起作用,有利于机体适应环境⑤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使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均加强⑥副交感神经兴奋有利于维持安静状态下的机体稳态A.①⑤ B.④⑥ C.②⑤ D.③④【答案】B〖祥解〗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详析】①自主神经系统指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①错误;②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一部分,②错误;③自主神经系统不包括躯体运动神经,③错误;④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属于传出神经,对同一器官起作用,有利于机体适应环境,且两者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④正确⑤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使内脏器官的某些活动加强,但会抑制胃肠蠕动、消化腺的分泌,⑤错误;⑥安静状态下,副交感神经兴奋占据优势,这有利于维持安静状态下的机体稳态,⑥正确。故选B。5.图甲所示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ab=b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突触小体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刺激图甲中②处,①③④⑤⑥都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C.刺激图乙中b、c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偏转一次、两次D.若抑制该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兴奋的传导【答案】B〖祥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①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②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等。③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④兴奋传递特点:单向性(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⑤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兴奋或抑制。【详析】A、在突触处,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电信号)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会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电信号)变化,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故突触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A错误;B、刺激图甲中②处,产生兴奋向左向右双向传导,向左传导到①处,经中间的轴突末梢传到③④所在的神经元,经③④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能传到⑤⑥所在的神经元;②处的兴奋向右传导也能传到⑤⑥所在的神经元,故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B正确;C、刺激图乙中b,产生兴奋向左向右双向传导,向左先传到a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一次,当兴奋向右传导到d点时,灵敏电流计指针再偏转一次,共偏转两次;刺激图乙中c,产生兴奋向左向右双向传导,向左不能传到ab点,向右能传到d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一次,C错误;D、若抑制该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则会抑制ATP的形成,会影响Na+—K+泵的功能,也会影响神经递质的胞吐,会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影响兴奋的传导,D错误。故选B。6.为进一步解决街头的烟头问题,科学家做了个有趣的实验:制造一台类似于“自动售货机”的机器,当乌鸦把烟头扔进该机器的特定位置后,机器就会掉落食物;重复多次训练后,乌鸦见到烟头就会叼取并将其扔进该机器内。下列对该实验分析正确的是()A.乌鸦见到烟头就叼取的反射活动的中枢在脊髓B.食物是非条件刺激,重复多次训练后烟头由无关刺激转化成条件刺激C.长时间缺乏食物奖励后,乌鸦见到烟头不再叼取与大脑皮层无关D.与条件反射相比,非条件反射大大提高了乌鸦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答案】B〖祥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吸、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特定的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条件反射提高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脑越发达的动物,建立的条件反射也就越复杂。【详析】A、乌鸦见到烟头就叼取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A错误;B、食物是非条件刺激,重复多次训练后烟头由无关刺激转化成条件刺激,因而形成了条件反射,B正确;C、长时间缺乏食物奖励后,乌鸦不再叼取烟头与大脑皮层有关,即条件反射的消退过程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C错误;D、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D错误。故选B。7.下图为细胞膜部分结构与功能的示意图,依据此图做出的判断错误的是()A.细胞内高K+、低Na+环境依靠钠-钾泵和脂双层共同维持B.钠-钾泵是一种专一性的载体蛋白,该载体蛋白对离子运输具有选择性C.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同时具有运输和催化的功能D.细胞内K+外流和细胞外Na+内流均消耗ATP,也需要载体蛋白【答案】D〖祥解〗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于细胞外,然后结合题意分析,“这种泵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说明钠离子和钾离子都是逆浓度运输,所以属于主动运输。【详析】A、分析图形可知,图中显示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远高于细胞外,而细胞外的钠离子浓度远高于细胞内,这种细胞内高K+、低Na+环境是依靠钠-钾泵和脂双层共同维持,A正确;B、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其对离子运输具有选择性,B正确;C、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同时具有运输和催化的功能,C正确;D、细胞内Na+外流和细胞外K+内流均消耗ATP,而细胞内K+外流和细胞外Na+内流均不消耗ATP,D错误。故选D。8.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是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言语减少、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等。该病发病机制复杂,5-羟色胺(一种神经递质)分泌不足是引发抑郁症的原因之一。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语言、学习、记忆和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B.良好人际关系和适量运动可以减少情绪波动C.当情绪波动超出自己能够调节的程度时,应向专业人士咨询D.加速突触间隙5-羟色胺的清除是治疗思路之一【答案】D〖祥解〗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详析】A、语言、学习、记忆和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B、良好人际关系和适量运动可以减少情绪波动,B正确;C、当情绪波动超出自己能够调节的程度时,可能是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疾病,应向专业人士咨询,C正确;D、5-羟色胺(一种神经递质)分泌不足是引发抑郁症的原因之一,所以增加突触间隙5-羟色胺的量是治疗思路之一,D错误。故选D。9.热射病,也称重症中暑,是一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或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体力活动导致的严重疾病。某热射病患者从发热到降温的体温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热射病患者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可产生热觉B.bc段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cd段体温下降的调节过程中仅存在神经调节D.人会出现热射病表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存在一定限度【答案】D〖祥解〗人体体温调节:(1)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皮肤血管收缩等。(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详析】A、热觉产生的部位在大脑皮层,A错误;B、bc段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基本等于散热量,B错误;C、cd段体温调节过程中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C错误;D、热射病的发生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稳态,机体的调节能力有限,D正确。故选D。10.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①巨人症和呆小症是由不同种激素分泌紊乱引起的②下丘脑具有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的双重功能③促进肾上腺素分泌的过程中可能伴随着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④生长激素通过提供蛋白质合成所需要的能量来促进身体的发育⑤促胰液素是由胰腺细胞分泌的激素⑥激素不都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内来调节细胞代谢的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答案】B〖祥解〗一、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并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二、生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侏儒症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身材矮小,智力正常;巨人症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是成年后,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详析】①巨人症和呆小症分别是由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紊乱引起的,①正确;②下丘脑具有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的双重功能,例如可作为感受器或神经中枢,可分泌抗利尿激素,②正确;③促肾上腺素的分泌可以受到神经调节的作用,所以促进肾上腺素分泌的过程中可能伴随着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③正确;④生长激素通过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来促进身体的发育,并不能提供能量,④错误;⑤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⑤错误;⑥激素一般不进入细胞内,而是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来起作用,⑥错误。错误的是④⑤⑥,ACD错误、B正确。故选B。11.下图方框内为人体内某组织或器官的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中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含量有关,与蛋白质含量无关B.A渗回B和渗入C的量相差不大C.若图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B中Ⅱ端比Ⅰ端葡萄糖含量高D.若图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B中Ⅱ端比Ⅰ端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低【答案】D【详析】分析题图:图中A为组织液、B为血浆、C为淋巴,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组成人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称为内环境。Ⅰ端为毛细血管动脉端,Ⅱ端为毛细血管静脉端。血浆渗透压主要与其中的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A错误;组织液A中大部分通过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到血浆B,少部分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C,B错误;若图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经消化吸收的血糖经Ⅰ端到组织液并进入肝细胞内合成肝糖原,所以Ⅱ端葡萄糖含量变低,C错误;若图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经消化吸收的大量血糖经Ⅰ端进入A,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经图中Ⅱ端到血浆,所以Ⅱ端比Ⅰ端胰岛素含量高、但葡萄糖含量低,D正确。12.某肾病患者需进行肾脏移植手术。针对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B.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C.进行肾脏移植前,无需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D.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答案】C〖祥解〗一、体液免疫过程: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巨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巨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其产生的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与细胞因子的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二、辅助性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详析】A、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的结果,而细胞免疫是以细胞毒性T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即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A正确;B、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即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所以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避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B正确;C、实质脏器移植中,供、受者间ABO血型物质不符可能导致强的移植排斥反应,所以在肾脏移植前,应考虑捐献者与患者是否为同一血型,C错误;D、血浆置换术可以去除受者体内天然抗体,避免激发免疫反应,所以在器官移植前,可以对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D正确。故选C。13.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以维持血糖平衡B.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可加速肝糖原和肌糖原合成C.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产热增加,汗液分泌增多D.饮用一定量的生理盐水后,下丘脑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不变【答案】D【详析】本题考查血糖平衡、体温平衡、水盐平衡调节相关知识,理解基础知识并形成知识结构网络是解题的关键。A、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提高血糖水平以维持血糖平衡,A正确;B、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可加速肝糖原和肌糖原合成,降低血糖以维持血糖平衡,B正确;C、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产热增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维持体温稳定,C正确;D、饮用一定量的生理盐水后,血浆量增加,下丘脑分泌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多,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维持水盐平衡,D错误。故选D。14.“黏液-碳酸氢盐屏障”是保证胃黏膜在高酸和胃蛋白酶的环境中不被消化的原因之一。黏液层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呈凝胶状,可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溶胶状态进入胃液。当H+从胃腔向黏膜扩散时,在黏液层中与由上皮细胞分泌并向胃腔扩散的HCO3-相遇发生中和,使黏液层产生了pH梯度如下图。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黏液层可以减轻食物对胃的机械性损伤,阻止胃黏膜与胃酸接触B.胃的部分细胞可持续分泌黏液蛋白,阻止胃黏膜与胃蛋白酶接触C.黏液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部分D.胃蛋白酶在到达黏膜时已基本失去活性【答案】C〖祥解〗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酶的作用特点是高效性、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高温、强酸、强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改变而失去活性。胃蛋白酶的最适宜pH是2左右,碱性条件下会使胃蛋白酶失活。【详析】A、黏液层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糖蛋白,糖蛋白具有润滑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食物对胃的机械性损伤,A正确;B、黏液层可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溶胶状态进入胃液,必然需要一直补充,故推测胃部分细胞可持续分泌黏液蛋白,阻止胃黏膜与胃蛋白酶接触,B正确;C、黏膜与外界相通,其上的黏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D、由图可知,黏膜的pH为中性,胃蛋白酶在中性条件下失活,无法破坏黏膜细胞,D正确。故选C。15.下列有关免疫失调所引起的疾病的说法,错误的是()A.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使人体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B.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C.过敏反应是由过敏原刺激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产生组胺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D.过敏反应一般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而自身免疫病会使导致某些器官功能受到影响【答案】B〖祥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详析】A、HIV侵入人体后,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蛋白相结合进入辅助性T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A正确;B、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而引发的疾病,B错误;C、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会与吸附在细胞(如肥大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C正确;D、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均属于免疫功能过强,过敏反应一般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自身免疫病会导致某些器官功能受到影响,D正确。故选B。16.下列有关生长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长素是直接参与细胞代谢的信息物质B.胚芽鞘的向光弯曲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生长素外,还有苯乙酸、吲哚丁酸D.一般情况,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答案】A〖祥解〗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参与植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而不直接参与细胞的代谢活动,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详析】A、生长素能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但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A错误;B、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因为单侧光的照射导致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由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一侧,导致两侧的生长素分布不均,B正确;C、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生长素(IAA)外,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C正确;D、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也就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D正确。故选A。17.在机体缺氧时,肾脏可产生红细胞生成酶,该酶作用于肝脏所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其转变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红细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从而改善缺氧;另一方面又反馈性地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细胞是红细胞,红细胞数量增加可以增加携氧能力,改善缺氧B.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还能产生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可参与免疫调节D.过量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会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这种机制保证了生物体内物质含量的稳定,不会造成浪费【答案】A〖祥解〗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详析】A、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细胞是骨髓造血干细胞,从而使红细胞数量增加,增加携氧能力,改善缺氧,A错误;B、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B正确;C、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除能产生血细胞处,还能产生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调节,C正确;D、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促红细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另一方面又反馈性的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所以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这种反馈属于负反馈调节,这种机制保证生物体内物质含量的稳定,不会造成浪费,D正确。故选A。18.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小鼠的分组及处理见下表,并在适宜条件下正常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记录数据,统计分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组别甲组乙组丙组对照处理切除甲状腺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灌胃甲状腺激素,1次/天饲养条件相同且适宜,正常饲料喂养,共14天A.应采用生长发育情况相同的同种小鼠进行实验B.设置乙组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手术的影响C.采用耗氧量为观测指标的依据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代谢D.若在各组饲料中添加放射性碘,则丙组小鼠甲状腺部位放射性强度高于乙组【答案】D〖祥解〗一、生物实验一般要遵循的原则是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二、根据题意,实验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故自变量是有无甲状腺或有无注射或服用甲状腺激素,因变量为小鼠的代谢水平即耗氧量。三、现将健康成年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其中甲、丙两组设置为实验组,乙设置为对照组;甲组小鼠切除甲状腺,丙组小鼠用适量的甲状腺激素灌胃,故乙组小鼠应假手术处理;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机体代谢,甲组小鼠切除甲状腺,故耗氧量降低;丙组小鼠用适量的甲状腺激素灌胃,耗氧量增加;乙组小鼠应假手术处理,对小鼠耗氧量几乎没有影响。【详析】A、为减小实验误差,除了控制其他无关变量外,还应采用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小鼠进行实验,A正确;B、乙组是对照组,设置乙组的目的是排除手术的影响,控制无关变量,B正确;C、因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因此可测定耗氧量来分析其生理作用,C正确;D、若用甲状腺激素给丙组小鼠灌胃,则丙组小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从而抑制小鼠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若在各组饲料中添加放射性碘,则丙组小鼠甲状腺部位放射性应低于乙组,D错误。故选D。19.美国科研人员日前表示,他们招募确诊Ⅰ型糖尿病(多由免疫异常损伤胰岛B细胞所致)不足3个月的成年患者并开展了一项临床研究,研究发现:口服常见降压药“维拉帕米”可安全、有效地改善患者胰岛B细胞的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有效缓解病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肝细胞等细胞膜上缺少胰岛素受体B.“维拉帕米”与胰岛素的化学本质和空间结构类似C.“维拉帕米”通过作用于胰岛B细胞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维拉帕米”口服被吸收后,可由血浆进入组织液而不能由血浆进入淋巴【答案】D〖祥解〗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葡萄糖的作用,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主要是促进血糖的来路,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而具有拮抗作用;肾上腺素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而共同作用使血糖升高。【详析】A、根据“维拉帕米”可改善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而有效缓解病情可推测,肝细胞等细胞膜上并不缺少胰岛素受体,A错误;B、“维拉帕米”可以口服,而且是通过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进而缓解病情,而非代替胰岛素发挥作用,所以其化学本质应该不是蛋白质,其空间结构与胰岛素也应不同,B错误;C、“维拉帕米”不是由细胞分泌的,所以不能说通过作用于胰岛B细胞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错误;D、“维拉帕米”口服被吸收后,可由血浆进入组织液而不能由血浆进入淋巴,因为淋巴只能单方向进入血浆,D正确。故选D。20.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调节,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信息分子都可以持续作用于靶细胞B.信息分子的受体均在靶细胞膜上C.信息分子均是分泌蛋白D.信息分子皮质醇的分泌过程存在分级调节【答案】D〖祥解〗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激素作用于靶细胞,调节靶细胞代谢,之后激素会被分解;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之后神经递质被分解或重新利用。【详析】A、信息分子不会持续作用于靶细胞,A错误;B、性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内,B错误;C、信息分子不一定是分泌蛋白,如性激素等,C错误;D、皮质醇的分泌受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分级调节,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60分。21.人体产生的尿酸通过尿液和粪便排出。血液中尿酸含量太高引起的尿酸盐结晶会沉淀在关节囊、软骨等组织,引发痛风性关节炎(GA)。回答下列问题:(1)高尿酸血症引发痛风性关节炎,说明________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调节网络。高尿酸血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尿酸生成过多和尿酸排出减少。尿酸生成过多可能与高嘌呤饮食、饮酒等有关,而尿酸排出减少可能与慢性肾脏病、代谢综合征等有关。参与调节人体血液中尿酸含量平衡的系统主要包括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以及________。(2)短期内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浆pH能保持相对稳定,与血浆中含有的________缓冲对有关。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原尿中尿酸含量高,引起尿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3)“浆水”是中国西北地区用蔬菜制成的一种传统发酵食品,长期饮用可缓解痛风,其缓解痛风的机制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长期饮用“浆水”缓解痛风的机制:________。就痛风患者的饮食提出合理化建议:________。【答案】(1)①.内环境稳态②.神经—体液—免疫③.泌尿系统(2)①.HCO3-/H2CO3、HPO42-/H2PO4-②.原尿中尿酸含量高,原尿渗透压高,导致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3)①.“浆水”中的发酵乳酸杆菌JL-3可在肠道中将嘌呤代谢为尿酸,减少人体对嘌呤的吸收,从而缓解痛风②.少食用嘌呤高的食物〖祥解〗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小问1详析】分析题意可知,血液中尿酸含量太高,引起的尿酸盐结晶会沉淀在关节囊、软骨等组织,引发痛风性关节炎GA,故高尿酸血症引发GA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四个系统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其中机体参与血液中尿酸平衡的系统主要包括消化系统以及泌尿系统。【小问2详析】血浆中的缓冲对有HCO3-/H2CO3、HPO42-/H2PO4-。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原尿中尿酸含量高,原尿渗透压高,导致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从而引起尿量增加。【小问3详析】长期饮用“浆水”缓解痛风的原理:食物中的嘌呤被人体吸收过多后代谢为尿酸,过多的尿酸会引发痛风。“浆水”中的发酵乳酸杆菌JL-3可在肠道中将嘌呤代谢为尿酸,减少人体对嘌呤的吸收,从而缓解痛风。建议:减少食用嘌呤高的食物,如海鲜、豆类、动物内脏等。22.痒觉是一种区别于痛觉、触觉、嗅觉、温觉等的感觉。当机体大量出汗招来蚊子叮咬后,机体有关细胞释放组胺引起了被叮咬部位的反应,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现象,同时痒觉信号通过一系列中间神经元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痒觉,并产生抓挠行为。“抓、挠止痒”的神经机制(部分)如图所示。(1)蚊子叮咬引起局部皮肤红肿现象,其原因是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血管壁通透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渗出,导致组织液体增多。(2)皮肤痒觉神经元的轴突处于静息状态时,主要靠___________维持___________的膜电位。若给予皮肤痒觉感受器适宜有效的刺激,皮肤痒觉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会释放神经递质,此过程依赖于细胞膜具有______的特点。此过程中,a、b、c三个细胞能检测到膜电位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3)疼痛可以抑制痒觉。据图分析,痛觉神经元释放的Glu(谷氨酸)是一种______(填“兴奋”或“抑制”)性神经递质。“抓挠止痒”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增加②.血浆蛋白和液体(2)①.K+外流②.外正内负③.一定的流动性④.a、b(3)①.兴奋②.痛觉感受器接受疼痛信号产生的冲动传递到(中间)神经元c时,会抑制(痒觉中间)神经元b兴奋,进而抑制痒觉信号的传递。〖祥解〗一、静息电位形成原因: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于膜外,K+外流,最终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形成原因: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最终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二、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小问1详析】蚊子叮咬后,有关细胞释放的组织胺作用于毛细血管,会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和液体渗出,导致局部组织间隙液体增多,从而出现局部红肿现象。【小问2详析】神经元轴突处于静息状态时,主要靠K+外流维持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若给予皮肤痒觉感受器适宜有效的刺激,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这依赖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由于在突触处兴奋只能单向传递,故此过程中,a、b细胞能检测到膜电位变化。【小问3详析】据题图分析,痛觉神经元释放的Glu能使中间神经元c兴奋并释放递质,Glu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当抓挠皮肤时,痛觉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中间神经元c时,会抑制痒觉中间神经元b兴奋导致大脑不能产生痒觉。23.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1)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一经靶细胞作用后就_________。(2)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调节甲状腺的活动,这种调节属于________________调节。(3)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体温上升期,机体会表现出寒颤,俗称打哆嗦,这种行为可以导致产热_________,体温逐渐达到新的调定点,此过程人的_________觉感受器兴奋,将信号传导到______________,病人会有畏寒的反应。同时,人体还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4)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______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减少尿量。(5)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写2条)【答案】(1)失活了(2)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分级(3)①.神经-体液调节②.增加③.冷④.大脑皮层(4)①.等于②.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5)汗腺分泌增加、皮肤毛细血管舒张〖祥解〗一、机体的体温调节是神经和激素(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反应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时间较长。在寒冷的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导致产热量增多,以维持体温正常。皮肤是与体温调节相关的重要器官,其中血管舒张是为了增加散热量,血管收缩是为了减少散热量。二、根据图分析,在体温上升期,体温的调节方式既包括神经调节,如传出神经,也包括体液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等;高温持续期,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中,并且容易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在体温下降期,机体可以增加汗腺分泌和通过皮肤血管舒张来散热。【小问1详析】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作用的特点之一是一经靶细胞作用后就失活了。【小问2详析】在体温调节中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释放促甲状腺素通过体液运送到甲状腺。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调节甲状腺的活动,这种调节属于分级调节。【小问3详析】图中的体温稳定调节包括神经调节(下丘脑)和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等)两种方式,即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体温上升期,机体会表现出寒颤,这种行为可以增加产热,体温逐渐达到新的调定点,此过程人的冷觉感受器兴奋,病人感到畏寒,而感觉到中枢是大脑皮层。【小问4详析】机体持续高温时期提高调节使产热等于散热,这也是体温调节最终目标,如果出现脱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从而减少尿量。【小问5详析】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增强汗腺分泌汗液、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24.周围环境中的病原体,大多数被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所抵御,但是总有一些“漏网之鱼”,有些病原体会进入体液,那么我们人体的“防疫部队”如何作战呢?下图为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I体现的特异性免疫过程称为___________,上图所示的两个特异性免疫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的细胞除抗原呈递细胞外还有_____________(填细胞名称)。(2)在体液免疫中,B淋巴细胞的活化需要的两个信号: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需要____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的作用。抗原呈递细胞种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中的⑥可来源于_____________,图中⑩为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某人的呼吸道黏膜受损,其更容易患病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5)接种疫苗是预防相关疾病的重要措施,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体液免疫②.辅助性T细胞(2)①.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与B细胞结合②.细胞因子③.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3)①.B细胞和记忆B细胞②.细胞毒性T细胞③.识别、接触并裂解靶细胞(4)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不能正常发挥作用(5)体内产生了特异性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祥解〗体液免疫: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体液免疫的基本过程:(1)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2)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3)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4)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