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62《六国论》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62《六国论》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62《六国论》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62《六国论》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国论【素养目标】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疏通文意。2.把握文章结构,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本文议论严谨、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4.积累文化常识,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教材学情分析】学生经过高一近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疏通文意;积累文化常识,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难点: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这样一首短诗:“大器晚成传美名,言兵六国出奇声。三苏共逐文坛盛,不负老泉劳半生!”这首诗也高度概述了苏洵大器晚成、“不负劳半生”的生平经历。其中,“言兵六国出奇声”指的是苏洵史论文的典范之作《六国论》。那么,苏洵在这篇文章中究竟发出了怎样的“奇声”呢?今天,我们走近苏洵,走进《六国论》,去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二、出示目标,明确重难重点:积累文化常识,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式。难点: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结构。三、预习检测,以学定教活动:学生完成《课堂学案》“课前预学任务”,教师点拨纠错。(略)四、精讲探究,研读课文(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1、作者简介(见练习册P79)2、写作背景(见练习册P79)(二)解题、文体知识。1、(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秦孝公时期,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因为各自的私心,各有自己的打算,这种联合并不稳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韩、赵、魏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之后,楚、燕、齐三国也相继灭亡。(2)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如:柳宗元《封建论》、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韩愈《论佛骨表》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如:贾谊《过秦论》、苏洵《六国论》“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即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整体把握,理清结构学生通读全文,小组合作,梳理预习中的疑难字词句,教师答疑。学生自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总领全文,提挈下文议论。第二层:第二段,论证第一分论点——赂秦力亏,分析六国破灭的直接原因。第三层:第三段,论证第二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论证不赂者因孤立无援而破灭,深入论证不赂者灭亡也是赂的结果。第四部分:第四五段,总结六国灭亡原因,并借古讽今,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覆辙。五、达标检测,知能迁移活动:学生完成《课堂学案》“课后固学任务”,教师点拨纠错。(略)六、作业设计分析本文论证方法,背诵全文。第二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写作背景,梳理了全文文意。本节课我们一起深入研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总论点是如何展开论证的,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二、出示目标,明确重难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本文议论严谨、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难点:联系当下,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三、预习检测,以学定教活动:学生完成《课堂学案》“课前预学任务”,教师点拨纠错。(略)四、精讲探究,研读课文(一)细读文本,深度探究1、【第一段】本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原因: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两方面: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不赂者以赂者丧(分论点二)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逻辑严密。在结构上具有提领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第二段】第2段论证了哪个分论点?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运用了对比、举例、比喻、引用等论证方法,从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加以论证。【第三段】1.试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始有远虑,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以荆卿为计,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2.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道理?不赂者:齐与嬴不助五国燕:以荆卿为计赵: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运用(举例论证)、向使(假设论证)齐人勿附、燕客不行、赵将犹在,胜负或未易量,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第四段】第四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论证方法:假设论证结构上:承上启下——由“谈古”到“论今”(论今: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政治主张:①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重用谋士)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贤下士)③并力西向。(团结一致)【第五段】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得出了什么结论?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讽谏北宋王朝要以古为鉴,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2、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第五段为国者勿使为积威之所劫也第四段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第五段为国者勿使为积威之所劫也第四段(第二段)递进递进弊在赂秦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不赂者以赂者丧讽今(第三段)引古讽今3、比较阅读:《六国论苏洵》《六国论李桢》苏洵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