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无忧】高中语文教案选择性必修下册(2019)23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_第1页
【教无忧】高中语文教案选择性必修下册(2019)23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_第2页
【教无忧】高中语文教案选择性必修下册(2019)23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_第3页
【教无忧】高中语文教案选择性必修下册(2019)23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_第4页
【教无忧】高中语文教案选择性必修下册(2019)23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题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型新授课课标解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现当代文学作品,该篇散文以清丽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云南一个消逝的山村中独特的风物,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学生学习课文时,要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学情分析对于高中生而言,虽具有一定的散文阅读经验,但对较为深刻的散文哲理还缺乏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需对此合理设计有效的任务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该文本。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散文的语言特色。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文中意象的丰富内涵。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重点领悟文中意象的丰富内涵。难点感受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具:一体机、课件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导入:“野老幽居处,成吾一首诗。桑枝碍行路,瓜蔓网疏篱。牧去牛将犊,人来犬护儿。生涯虽朴略,气象自熙熙。”苏轼《山村》里的景象,曾是中国许多百年山村的真实写照,但现在许多村庄往日热闹的景象,已不多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作者冯至,就曾描述过这样的景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采用古诗导入的形式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意识进入文本。新课教学活动一:整体感知,了解背景(一)作家解析冯至。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诗人,学者,翻译家。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他的散文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二)背景简析这篇文章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初(1942年),正值全国抗战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几百万难民和三万多名高校师生被迫开始大西迁,冯至跟随居住在昆明近郊森林里的一间小茅屋。这使冯至陶冶于自然和山水,短暂地远离战争的阴影以及都市的喧哗,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思考生命与自然的更深层的维系,写下了《一棵老树》《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等散文精品。另一方面,在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浩劫,回、汉互相仇杀,许多村庄城镇在这时衰落。冯至《昆明往事》中这样谈及这一“林中小屋”时期:“我在40年代初期写的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里个别的篇章,以及历史故事《伍子胥》都或多或少与林场茅屋的生活有关。换句话说,若是没有那段生活,这三部作品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甚至有一部分写不出(三)重点字词:采撷(xié)赭(zhě)色靛(diàn)蓝悚(sǒnɡ)然嗥(háo)叫飓(jù)风麂(jǐ)子孑(jié)然一身孑然一身:孑:单独。孤孤单单一个人。赭色:中国传统色彩名词,红色、赤红色、深红色。萧疏:凄凉的,孤寂的;清冷疏散;稀稀落落的。嗥叫:形容动物的大声嚎叫。风雨如晦: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像黑夜一样。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俯拾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四)内容介绍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文章一至三节,写了作者发现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中间部分,写了作者看到的小溪、鼠麹草、菌菇、加利树、野狗、鹿群及由此引发的联想;末节,作者点出了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示。文学素养的积累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对下文的讲解作了铺垫。重点字词的理解对本文提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本文作者描写风物众多,用表格的形式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梳理文本信息的能力。对关键风物进行专门提问,引领文本阅读,使脉络层次更加明显。活动二:细读课文,情境创设情境创设:地道风物是中国国家地理发起的互动平台,阅读量10W+,近期该微信公众号发起征稿活动,征稿主题为:推荐你心目中独特的风物。我们班级拟打算从《一个消逝的山村》中汲取灵感,请大家积极投稿。风物大赏请大家阅读文章,分析承载作者感情的风物及作者独特的感悟,先自主思考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下表。参考答案:思考:有加利树本来是异乡的,作者为什么要专门进行描写?参考答案:这树的出现,对写消逝了的村庄来说,它的功能是警示的作用,以此来让人类思考何去何从。有加利树的出现是文本的一个过渡层次,文本由此转入了下一个层面,用与前文对立的画面来佐证消逝了的村庄消逝的原因。(播放部分风物图片)思考:有同学在研习本文时提取出两个关键词:秘密和余韵。请任选一个关键词,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发言提纲。(6分)【参考答案】关键词“秘密”答案示例:①秘密是山村孕育的传说和故事;②秘密是山村隐藏的兴衰的历史;③秘密激发“我”对当年山村美的遐想;④秘密让“我”感悟生命的关联和永恒。关键词“余韵”答案示例:①余韵指山村残留的痕迹;②余韵是山村曾有的风物美、人情美;③余韵让“我”感受到生命有着不尽的关联;④余韵引发“我”对生命永恒的哲思。教师赠语: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表明: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种人心与外物的感应,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它存在、交替变化、生生不息,这种力量,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体认得到的。希望同学们也能在对草木鸟兽的观察中体验人生的意义。活动三:再次研读,感悟写法活动四:深入研读,体悟哲思第二部分风物写法1.第五段,作者引用宋代词人李之仪《卜算子》中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有何巧妙之处?引用诗句使文章显得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表明人和人,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两句话。(1)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花朵的纯洁和坚强。(2)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菌子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3.好散文要有感情浓度和纯度,也要讲究艺术手法。请大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尝试着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总结。①营造丰富意象。本文注重象、情、理的有机融合,由意象构成意境,大大地拓展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具有极大的情感张力。作者最为偏爱的山村意象有“路”“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等,这些意象是富有生命色彩的,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勾勒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②凸显鲜明画面。作者选取了最典型、最有表现力、最能体现山村环境的景物,用简约、流畅的笔触进行勾勒,描绘出了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如体现宁静之美的村女放羊图和充满热闹生机的雨后采菌图。③兼用多种表达方式。本文以描写为主,但又把议论缀于其中,还不时插入抒情等,看似有些散漫,但整体却不失法度。文章通常是由眼前景物生发联想,引发感悟,在结构上回环往复,首尾一贯,显示出种从容舒展又严谨完整的艺术面貌。④赋予哲思理趣。在本文中,冯至由眼前之景,回眸历史,观照现实,使生命跨越了时空,阐发了对人生的感慨。第三部分风物哲思提问: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消逝了的无名的“山村”来承载自己的情思?(提示:知人论世)明确:在永恒的自然面前,生命是短暂的。曾经热闹的生活场景,是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力,但如今只剩下自然景象,这个山村里消逝的“热闹”,让作者思考了生命原始本真的力量。目睹过太多抗战时期的或残酷或丑恶的世相,冯至借无名清绝的山水草木来陶冶自己的性情,锤炼自己的人格。因为敬畏心的缺失,历史上有太多人为的浩劫,要在原生态的美好自然中懂得珍爱和平,共创美好家园。思辨:有人认为,这篇散文,冯至表现出了执着于对纯粹精神和艺术世界的追求,而淡化了现实世界的喧嚣。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小组讨论,选一个代表发言。)明确:观点一:同意。文章写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作者避居山林,寄情山水,对现实和时局表现出一种超然和淡然的态度。文章所写内容不仅与当时国家、民族命运没有什么关系,甚至与作者当时的教师育人生活也没有什么关系,纯粹是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放飞自己的才情与思想。观点二:不同意。作者并没有完全超越现实。比如文章中的写到了“浩劫”,而1942年恰好有一场关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日军轰炸云南保山,死伤无数;文章末尾“风雨如晦的时刻”含蓄的点明了时代特点。文章所表达的自然美好、生命美好、人类声息相通等人生感悟,以及末段所寄托的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显然都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对阻止人类之间的杀戮、消除人为的“浩劫”,是一种呼唤和感召。、通过上述对风物的分析和简单的写法问题的提问,学生总结理解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精妙技法,有了一定的铺垫,加之教师引导,学生能突破难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明确文章写作主旨。活动五:拓展延伸,加深理解(一)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这是你伟大的骄傲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冯至《鼠曲草》提问:这首诗里,诗人展现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看法?请写一段诗评。诗中的鼠曲草,是一种平凡而不起眼的小草,却因其独特的芳香和美丽的姿态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透过对鼠曲草的描摹,作者巧妙地展示了生命的真谛和价值。首先,鼠曲草作为诗的主题,其形象受到精心雕琢,展示了它的高贵和纯洁,诗人并未赋予它太多喧嚣和张扬,而是让其自然地存在,悄然完成它的生命旅程。这体现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敬重和对自然的敬畏。其次,鼠曲草的形象以否定为基础展现出它的本真。诗人描写鼠曲草“回避了一切定义”,暗示它无需借助任何外在的标签或定义来证明自身的价值。这种否定并未削弱鼠曲草的形象,反而凸显出它的寂静和内心的力量。这也正是诗人对于人生的见解:人生无需被外部喧嚣和标签所左右,内心的宁静和内在的力量才最为重要。最后,诗人向鼠曲草祈祷,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人生。他相信鼠曲草的品质能给予人们启示,使人们领悟生命的真谛。这种祈愿并非寻求神明的保佑,而是期待人们能够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总之,这首诗通过对鼠曲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看法和对人生的追求。它提醒人们要尊重生命、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内在的力量,不要被外在的喧嚣所迷惑。鲁迅在《故乡》中写“我”回乡的感受:“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请大家观看下面的视频,结合本文所学对如何留住乡村,提出自己的建议形成三个分论点。(播放视频)参考答案:(1)建设新农村的同时要保留传统的乡村文化,如独特的饮食文化等。(2)建设新农村应该将恢复、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放在首位。(3)建设新农村应该让人民拥有悠闲幸福的生活状态。

拓展延伸部分选了冯至的诗歌来作为阅读理解,使学生深入感受其诗体语言的特征;另外一方面,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加深对本篇散文的理解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