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论中的“平淡”思想》4200字(论文)_第1页
《浅析艺术论中的“平淡”思想》4200字(论文)_第2页
《浅析艺术论中的“平淡”思想》4200字(论文)_第3页
《浅析艺术论中的“平淡”思想》4200字(论文)_第4页
《浅析艺术论中的“平淡”思想》4200字(论文)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艺术论中的“平淡”思想目录TOC\o"1-2"\h\u17818浅析艺术论中的“平淡”思想 18641关键词:“平淡”思想;艺术论;美学 129981一、引言 125028二、艺术论中的“平淡”思想 219727(一)陶渊明——开千古平淡之宗 21822(二)李、杜与山水田园派诗人 330226三、“平淡”思想的要素 424319(一)淡泊的心境 46983(二)质朴枯淡的形式 430710参考文献 5摘要:“平淡”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也是一个文艺范畴,它源于儒道释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纵观平淡美的发展流变,其历史轨迹是,平淡存在于“淡思浓采”尚盛的魏晋六朝,突显于士族阶层人格品性与生存意识层面;有待于发展到唐代时期,平淡始作为文论之面目为一般人所认同,除此之外,唐代素朴为美,趣尚凸显,表现为山水诗人群体和田园山水诗写作高潮;两宋,是中国古典文论中平淡美的理想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时代,做为一个成熟文艺理论范畴,平淡美,在宋代诗人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上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明清两朝承继了两宋余波,把平淡推向艺术美之极至,同时,对平淡美的内涵进行深层次地解剖和概括。关键词:“平淡”思想;艺术论;美学一、引言作为中国古典文论史,美学史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平淡”浓缩了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蕴涵着特有的民族文化精神,自古以来,它一直是古往今来文论家所仰慕的文艺规范与理想。发展到现在,伴随着“中西比较诗学等”这一研究主题的逐渐繁荣,更有一些东方学人,以及国外研究学者,开始重提中国古代文论对世界文艺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与影响。于是当他们“想找寻最能反映东方情调与华夏风格的诗意氛围,在这种找寻不因猎奇式搜求偏爱蛮荒混沌或是怪诞神秘,他们多半会倾心那种和山水田园,甘泉清茶和谐相处的风格情调。这一风格情调其实也是中华民族长期沉醉于此并自我陶醉,并在绵长的体验玩味之中升华成了一种所谓平平淡淡的诗学理想”。所以,在学术界一般都把研究角度集中在东方文论范畴的情况下,“平淡”思想就成了一个当仁不让而又不可忽视的课题。二、艺术论中的“平淡”思想(一)陶渊明——开千古平淡之宗明代诗论家胡应麟的《诗薮》中,尊陶渊明为“开宗立派,千古平淡”,这不是过誉之词。陶渊明对于中国古典文论中平淡思想的形成,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魏晋以前,儒、道、释思想中所包含的平淡观只是形而上思想,做为现实层面上的一个载体,陶渊明是千古第一人。陶渊明的功绩,在他所处的魏晋时期,并没有被人们相应地承认,但是,它引起了后人的强烈反响,经过对他诗歌的多次诠释与模仿,其淡泊的人格修养,平实自然的诗风,成了许多尚淡诗人写作与追捧的准则。所以,对陶渊明诗歌中平淡美的理想的阐释,应该是从他平和的心态与平淡的诗风出发。陶渊明在平淡诗上有所建树,与坎坷仕途经历相对应、耿直这一个性品质有着必然联系。当时在遇到官场屡遭碰壁时,陶氏毅然辞官,归田。“学而优则仕”,在当时封建社会里,功名几乎成了一切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愿望,这种转化,自然要有雄厚的内心基础,要有超脱的勇气,因而陶渊明此举可谓壮烈。所以当它自由的实现角色变更时,并在东篱田园中寻找自我的精神家园后,我们能够深刻的感受到陶渊明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淡泊!纵观中国各朝达于文人墨客,名士贤达的,辞官归隐,有去无回,醉心田园的人也不鲜见,却更为此郁郁不得志,徒感叹英雄末路,或以托物言志聊慰宦海之恨,但悠闲得像陶渊明的却不多。实际上陶渊明这种宁静的心境,基本上暗合平淡美的文论本质,甚至支配着他平淡诗风之产生,随着后代“崇陶”的出现,陶渊明的淡泊心境和平和心态在苏轼和朱熹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袁宏道和其他诗论家都曾在其着作中提到过。在艺术实践方面,陶渊明与同时代人谢灵运都是田园山水诗奠基人,二者的诗歌题材都是自然原野风光,就诗歌内容而言,皆力于平淡自然之美,但是终究是没有进入自然化境,又由于他的一些诗作太过雕琢、太重骄俪,深受垢病之苦,不若陶诗集意淡薄、笔淡,甚至是诗人性淡的合一。但是即使如此,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山鼻祖,其文学功绩与历史地位也是无法抹煞的,他的诗歌作品到处洋溢着的平淡美的特征,至今仍值得我们去探讨。在平淡美的理想盛行的唐宋,人们把谢灵运的诗歌推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时代的潮流。(二)李、杜与山水田园派诗人历来所论及李白,都以他是唐代最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奔放空灵,意境幽远瑰丽。实则置身于李白茫茫诗海之中,奔放之余,也更透露出对自然的平淡、空灵闲远的美是人们所追求的。最能反映诗人对自然平淡美的追求,还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首诗是李白艺术美理想——“清真”的集中反映,“清”,就是新鲜美丽的,“真”,就是自然天真。李白以淡隽诗,把自己追慕清丽和自然合一的审美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它又恰到好处地透露出盛唐人的一般艺术品味和诗歌趣尚。再加上李白诗歌创作中常常追求信手拈来、不加雕琢、语言优美等境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诗人使用了几乎是白话,就朗朗上口外在形式而言,把平淡美的诗学理论内涵发挥到了极致。“诗圣”杜甫,唐代平淡诗人中着名的代表人物。纵观杜诗,杜甫所创造的诗歌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平易美的意境,一是流俗所悉清新自然、语淡情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之境。而杜甫平淡诗学的至高点,表现为其平淡美的意境不断加深和扩大。所以,除了上述样式,杜诗也擅长用朴实朴素的语言,来传达出丰富的观念,造就了朴老硬瘦的性格、风华内敛,平淡无奇之境,以及这一美学追求,这对后来宋诗“绚烂至极,归於平淡”创作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诗的平淡美,第一,表现为题材内容艺术深度。综观诗人的坎坷流离、命途多舛,人生坎坷,堪称血泪史,李唐王朝由兴盛走向衰落,诗人长征博索,终至郁郁寡欢,但“国家不幸诗家幸,诗家不幸文章幸”。在这段时间里,诗人们以饱蘸情思的笔调写下了一批乐府诗歌,这些作品集中地反映了诗人对于苦难人民的怜悯和悲怜,如著名“三吏”,“三别”之中,就在老百姓痛苦的生活中,刻划了一幕幕具有强烈艺术震撼力的悲剧场景。又《前出塞》一诗说:“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现实生活中的痛苦,为杜诗在诗歌美学上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这一客观现实,不仅直接成就杜甫老成持重之品格,平淡凄凉之诗风,也间接地规约着诗歌的外部形式,比如语言等、体裁及其他平淡性。山水田园派是唐代以至中国古代史研究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诗人群体,这个脉诗人继承了陶谢的遗风,糅合了自己的精神情趣,创造了无数艺术成就极高诗歌作品,使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坛都大大兴盛起来。王维以此为翘楚,在创作实践与品性修养二重维度中实践陶渊明精神追求,把山水田园诗艺术水准推向最高。其类型化诗歌作品系列,到处都透露出新鲜平淡之痕,渗透着丰沛冲淡平和之美。另外唐代著名的平淡美的诗人还有柳宗元、韦应物等等,数不胜数。子厚有丰富的诗文,却最受世人赞誉,应该有它的情深意远、疏淡峻洁,山水闲逸。韦应物的诗清淡真厚、风骨内蕴,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颇具影响的“韦苏州体”。三、“平淡”思想的要素(一)淡泊的心境平淡诗歌创作,要求诗人这一审美主体要有温和平和的气质、淡泊默然之心态。这种心态,首先表现为用虚静之心来处理审美问题,“静”是走向平淡必经之径,虚静之心,帮助审美主体超然物外,全心投入到自然万物中去。但这个“静”并不是物理上绝对的静,而且正是寓动于静的、以动衬静,意念之静也,如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归园田居》),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等。从静观中诱导出反省、顿悟这样一种机制,亦与平淡美精神内核相吻合,唯有凝神静思外物,才能实现物我同一的境界、心与道契之境也。沈德潜尝谓孟浩然诗曰“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卷一),此言得之。陆侃如评“诗僧”王维曰“唯其能静,故他能领略到一切的自然的美”(《中国诗史》),可以说是一语中的。综观中国传统思想理论渊源——儒,道,释三家思想,都注重“静”观之思致,而且儒,道,释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也产生了此消彼长,互为表里,这使做为平淡美的审美理想代代相传,没有中断。(二)质朴枯淡的形式“平淡”原是“自然”的题中之义和特殊言说方式,而“自然”这一平淡诗美元素,则具有专指之意,那就是“本色”。平淡美的诗讲究外在形式不假修饰,自然天成,以自然之致,作为平淡诗最高的审美标准之一。但平平淡淡所求之自然,也不是绝对不加雕饰,而是“既雕既琢,复归于素朴”(《庄子·山木》)。事实上,中国古典诗歌的写作,从先秦诸子开始,虽反对艳丽浮华的文采,不过,并不是绝对反对文采的,而是打算符合“极炼如未炼,卓越与本色同在,人籁悉归天听”(刘熙载《艺概》)这一自然美学标准,在遣词造句和性情吐纳上达到了天才和人工完美结合,这样的妙手偶得之作品,必有澄淡细腻,浑然天成的新鲜、巧夺天工的情趣。所谓平易,就是就平淡诗歌外在性形式的语言与选材。平淡诗人讲究诗歌语言通俗易懂,以自然平易为口语等、俗语这种表意的东西,却是这样一种浅近而包含着极其凝炼而深刻的内涵,耳熟能详之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贝武得古原草送别》)便是一例。反映到选材层面,平淡的诗歌多表现为平淡的田园风光、淡雅的山川秀水,入诗情,且难寻觅金戈铁马,玉宇琼台、黎民哀痛的痕迹,就算诗家把眼光接触到尘世,也不外乎“竹喧归烷妇,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之类荡漾着惬意,超凡脱俗情趣的对象,到处充满道家释子虚空气氛。再读陶渊明平淡的诗歌,更喜欢茅屋宅院、桃李柳菊之类司空见惯的意象言志,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就像宋施德操所说的“渊明随所见所闻,点化为诗,见其花者为道,遇其竹者为言,更未一毫为之”一样,盖为平实之美!参考文献[1]张坤旭.苏轼平淡美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2]张超.追求平淡美:非中国古代文艺一以贯之的传统[J].兰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