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测试范围:必修上册全册。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3·江苏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下人多以种地为生,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却又常为其所束缚,不易流动而产生“土气”。B.“孤立和隔膜”既可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明,又能从村和村之间的关系上来体现。C.中国乡土社会应属于一种无具体目的,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有机的团结”的礼俗社会。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一种对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该信用优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呈现乡土性的特点与由“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所构成的社会基层有关。B.从墓碑上能清楚的重构每家家谱的事实,作者断定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C.文中引用《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名言和列举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的实例,论述内容同中有异。D.文章开篇从乡土社会的“乡下人土气”谈起,至现代社会的“土气”成了骂人的词而收尾,结构严谨,逻辑严密。3.(3分)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不能反映“乡土本色”的一项是(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C.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杨万里《插秧歌》D.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杜甫《客至》。4.(5分)本文语言很有特点,请以第2段为例进行分析。5.(5分)著名作家冯骥才感叹:“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阅读,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请结合本文,分析“乡土性”逐渐消失的原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2023·湖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书者雪樵凯歌雪樵的字儿写得好,是大伙儿都知道的事。窗外,杏树枝头的雀雀儿刚叫上早,雪樵就已经站立在书案前,眼皮子似合微张,整个人似醒未醒,就那么傻乎乎地站着;要么,就直接往椅子上一蹲,面无表情,活脱脱一块榆木疙瘩。良久,他双眼圆睁,挽袖、吸气、提笔,横竖撇折点,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末了,瞥上一眼未干的墨迹,捧起沏好的一壶“铁观音”,长长地舒上口气。这字,就算是成了。为写好这一个字,可是熬足了雪樵三个月的工夫呢。字好,又出名,雪樵的门前就不清静。先是有后生向雪樵求字。雪樵瞥一旁棉絮外翻、冻得红鼻青脸鼻涕顺溜的年轻人,微笑着点头。提笔,发力,转眼间,几个遒劲的楷体已是入木三分,写的是“业精于勤”四个大字。年轻人这边刚走,又有人风尘仆仆而来。来的是一位河东商人。来人双手施礼,恭敬地放下润金。妻招呼客人茶座。雪樵头也不抬。也就在片刻之间吧,来人挨着木椅的屁股还没有蹭出温热来,这边雪樵已经风起云止,大功告成了。雪樵吹着茶叶说,拙字取走,这东西,雪樵用眼神指了指润金,就拿回去吧。商人是个不错的商人,在河东很有慈善之名,雪樵早有耳闻。人家是诚心想交你这个朋友啊,河东商人久经商海,怎么会不明白?冲雪樵肃然施礼,回去,过些日子,却让人送来用四头骡子驮着的八垛习墨用纸。陕北的九月天高云淡,却不时有阴雨扑来,让人猝不及防。前脚刚跨出门的雪樵这回就给迎面而来的一大片黑云驻了足。随黑云一道而来的是国军副师长子清。子清土匪出身,但素来敬仰读书人。子清使人呈上二百块银圆,并说,过些天是陕北镇守使大人的寿辰,我辈均仰慕先生大名,望先生不吝赐墨,为寿宴添光盈彩!陕北镇守使大人,咱不认识呀?雪樵耷拉着眼皮说。忽地一抬头,恍然大悟地说,想起来了啊,可是那个娶了好几房姨太太,又拼命捉拿红匪的陕北镇守使大人吗?副师长子清低下头来干咳了两声,一抱拳说,正是,那可是咱们西北的一位英雄豪杰啊!雪樵抚着胸口自言自语,唉,莫非昨夜受了些寒,为甚感觉这般恶心呢?猛地挥袖长捋。“哗啦”一声响,一堆银圆落地,四处乱窜。子清脸色陡变,身旁的卫兵齐刷刷地拔出枪。子清沉着脸说,既然先生身体有恙,子清当改日再来造访!这天庙会,山上山下人声鼎沸,上香的,看戏的,大家扶老携幼,一团和气。就听见一阵“嗡嗡”的声音由远而近,像苍蝇一般。大伙抬头,这群“苍蝇”已经开始“下蛋”了。顿时,接二连三的爆炸声传来,庙会现场一片火海。小鬼子的飞机又过黄河了!负责治安的子清提着枪,一边指挥乡亲们躲避,一边命令士兵们还击,火光中,瞅见一人手牵毛驴,指天痛骂。子清喊了一声赶快躲起来,不要命啦!冲上前一看,正是雪樵。子清又气又恼,一把扯过雪樵,直奔防空洞。士兵接连向子清报告:房屋被毁,百姓死伤无数……鬼子呢,鬼子伤亡如何?师部里的子清铁青着脸问。鬼子的飞机来了36架,丝毫未损,已经向河东飞回去了。子清大怒,挥起拳头,狠狠地砸向桌面。忽听“啪”地一声响,早有人拍案而起,倒是吓了子清一大跳。奇耻大辱呀,雪樵怒形于色,我堂堂华夏国土,岂容倭寇这般横行霸道,痛煞我也!雪樵大喝一声,笔墨何在?子清一听,惊喜地说,莫非先生要留墨了?忙喊警卫员,文笔伺候!雪樵一边挽袖一边说,待我修书一封往省城,向省府提议成立救国会,我誓将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亲赴前线杀敌,不胜不归……雪樵的咳嗽声传来,子清望望雪樵那单薄的身子,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心里却翘起了拇指:这怂人,一点儿都不怂啊!去扎萨克旗,是应了蒙古王爷的诚邀前往草原的。那里,日本人正谋划着一场将蒙汉分而治之的阴谋。雪樵拖着病躯上路,这一去,竟是永别。雪樵与众友人四处奔走,据理力争;蒙汉人民携手抗日,心若磐石。雪樵,却被病情耽搁得形如枯槁。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尘埃落定,万籁俱寂。消息传来,众人落泪。子清泪眼婆娑、捶胸顿足:老哥呀,怎么走得这么急,你还欠着兄弟的字儿呢!这年春天,黄河水解冻,子清的队伍要开拔了,在河的那头,早有一支武装力量等着他们呢。誓师大会上,有人送来了一幅横匾。子清瞪大了眼睛,那字,他熟悉。对,是雪樵亲笔所书。来人说,是先生在病中为师长您写的,先生临终前嘱托,若师长深明大义,胸怀长远,务必当面呈给您,见字如面……匾上是几个遒劲雄浑风骨凸显的楷字:保家卫国。落款小楷自是气韵不凡:书者雪樵为弟子清壮行。子清向着北方施礼,敬酒,正身时已是泪流满面。转身,摔碗,子清向着长长的队伍发出号令:出——发——这一声喊,声震苍穹,惊动了黄河水。(《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22期)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活脱脱一块榆木疙瘩”既是对雪樵写字之前凝神静思的形象特征的刻画,也是在暗指他固执的性格特点。B.雪樵给求字的年轻后生写“业精于勤”四个大字,意在鼓励年青人勤奋求进,不要辜负人生的宝贵年华。C.一位河东商人诚心想与雪樵交朋友,特地跑来求字,雪樵送他字后没有要钱,但收下了他送的习墨用纸。D.雪樵为蒙汉人民联手抗日而奔走呼吁,为此耽误了病情,在一个大雪日逝去,但其报国的遗愿令人动容。7.(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用短句,如“双眼圆睁,挽袖,吸气,提笔,横竖撇折点,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形象地描绘了雪樵写字的神情动作。B.小说中写到,雪樵给年轻后生和子清写的字都是遒劲有力的楷体字,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在表现雪樵刚正不阿的精神追求。C.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如“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万籁俱寂”的描写对雪樵病逝带给众人的悲痛起到烘托作用。D.结尾“这一声喊,声震苍穹,惊动了黄河水”,既实写声响之大,也把小说主题由颂扬子清升华为表现全民族的团结与爱国精神。8.(5分)雪樵对子清的态度随着情节的发展产生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5分)雪樵写字的细节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试结合文本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装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材料二: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呜呼!生于是病矣,歌以为箴。既以儆己,又以诫人。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吾欲从师,可从者谁?借有可从,举世笑之;吾欲取友,谁可取者?借有可取,中道或舍。仲尼不生,牙①也久死。二人可作,惧吾不似。中②焉可师,耻焉可友,谨是二物,用惕尔后。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内考诸古,外考诸物,师乎友乎,敬尔无忽!(柳宗元《师友箴》,节选)【注】①牙:指鲍叔牙。②中:同“忠”,忠诚之人。10.(3分)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之A世B为人C师者众D笑之E举世F不师G故道H益离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本文是指求学的人。B.巫医;即巫师和医师,古人多求救助于鬼神以治病,故巫医往往并提。C.古文,指唐朝前的文章,这里主要指六朝以来的重文轻道的骈体文章。D.六艺,指六种经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认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并不是老师。B.材料一第二段对比论证,通过“嗟乎”“呜呼”的点染,再加之感叹、反问的语气,批判之意直接而鲜明,发人深思。C.材料一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D.材料二强调了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友并称的思想,包含着师生平等和教育民主的进步因素。13.(8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荀子《劝学》)14.(3分)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择师的标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鹊桥仙·七夕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①月姊②满眉颦,更无奈、风姨③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注】①娟娟:美好的样子。②月姊:月宫中的仙子。③风姨:传说中司风之神。15.(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三句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态、神情的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B.上阕后三句承上“妒”字,借月中嫦娥之悔恨,风姨之风流善妒突出牛郎织女爱情之可贵。C.下阕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相会时的复杂心态,七夕相会过于短暂,徒增无限新愁,不如不见。D.全词虽辞无丽藻,语不惊人,但通过反衬笔法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16.(6分)试比较本词与秦观《鹊桥仙》所抒之情的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2022·河北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写神仙们驾着风云而来,画面神奇而飘逸。(2)在《虞美人》,李煜用“,”两句来抒发物是人非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酒器代酒,通过祭酒行为表达某种人生感受的两句是:“,。”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2023·河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更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黄河之“黄”,实I为泥沙。古籍有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泥沙九成来自黄土高原。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②每逢遭到暴雨冲刷,③就会有大量水土流入黄河。④黄河每年都会携带大约十六亿吨左右泥沙,⑤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⑥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⑦形成冲积平原。⑧长期以来,由于黄河流域环境保护不到位,⑨出现乱砍滥伐、占堤建房和污水排放等问题,⑩黄河两岸的生态环境被毁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河南是治黄的主战场、沿黄经济的集聚区、黄河文化的孕育地和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的支撑带,在黄河生态环境保护中A
。II为推进黄河保护治理工作,让黄河变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应运而生。它III为河南治理黄河生态、发展区域经济提供了“尚方宝剑”。用环境治理留住绿水青山,用绿色发展赢得金山银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将永葆生机,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将B。相信不久,中原大地会形成绿色发展的新模式,黄河两岸必将C。18.(3分)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19.(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4分)文中出现了三次“为”,用法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道,思乡往往可以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而我的乡思落脚点却不是河湾、小树和苍苔,。灯火,是一个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晚曦殆尽,乡野渐渐被黑幔吞噬,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也亮了,另一村落也亮了,一盏再一盏,全亮了。它们相互欣赏着,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直到整个村落安然眠睡,高枕无忧。一盏灯火赫然醒来,在狗吠中也赫然有了起床声,赫然有了开门声,一个村落苏醒了,透过门窗的灯火穿过黑色热烈地奔向远方,于是一盏又一盏灯火醒来,一个村落醒来了。透过门窗的万家灯火穿过黑色依旧奔向远方,一个接连着一个,大大小小左邻右舍的村落齐刷刷地全醒了。村落与村落似乎很近,近得只要有一盏有意无意的灯火,整个乡村便都在注目;,远得让乡人们循了灯火总要趟着黑走上个千折百回,才能完结一段心事,收获一次喜悦。在我的乡思里,不断演绎着一幕幕播种和传颂乡情的美丽记忆。21.(5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另一村落,一盏再一盏,全亮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2.(5分)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③居家上网课期间,有同学感慨:好怀念和老师同学在校园一起学习的日子,在学校的氛围中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也有同学认为:线上学习,相对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己支配,同样可以保证高效学习。环境真的能影响人的成长吗?学校校刊“校园论坛”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以“环境与成长”为主题的文章。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01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测试范围:必修上册全册。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3·江苏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下人多以种地为生,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却又常为其所束缚,不易流动而产生“土气”。B.“孤立和隔膜”既可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明,又能从村和村之间的关系上来体现。C.中国乡土社会应属于一种无具体目的,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有机的团结”的礼俗社会。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一种对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该信用优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呈现乡土性的特点与由“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所构成的社会基层有关。B.从墓碑上能清楚的重构每家家谱的事实,作者断定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C.文中引用《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名言和列举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的实例,论述内容同中有异。D.文章开篇从乡土社会的“乡下人土气”谈起,至现代社会的“土气”成了骂人的词而收尾,结构严谨,逻辑严密。3.(3分)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不能反映“乡土本色”的一项是(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C.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杨万里《插秧歌》D.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杜甫《客至》。4.(5分)本文语言很有特点,请以第2段为例进行分析。5.(5分)著名作家冯骥才感叹:“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阅读,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请结合本文,分析“乡土性”逐渐消失的原因。【答案】DBB①通俗易懂,多用日常生活用语,语言直白,如“拖泥带水”“行动不得”等;②语言准确,例如“可能”“至多只有”“最大多数”等用词准确;③论证逻辑严密,例如“因为”“而且”等关联词语的大量使用。5.①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②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③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④乡土社会所养成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产生流弊。【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该信用优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误。根据原文第八段“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可知,选项中“优于”表述错误,原文强调的是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选项于文无据。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断定”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可知,原文中作者是用“很可以相信”作的推测,而非“断定”的判断,。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句意:笼子中的鸟儿依恋往日的山林,池塘中的鱼儿思念着以前的深渊。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自由的向往。能够反映“乡土本色”。B.句意: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不能反映“乡土本色”。C.句意: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能够反映“乡土本色”。D.句意:如果愿意与邻家老翁举杯对饮,那我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表现了乡村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能够反映“乡土本色”。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根据原文中的“土气”“种地的人”“长在土里的庄稼”“拖泥带水”“行动不得”“讨生活”等此举可知,文章多用日常生活用语,语言直白,使读者通俗易懂;根据原文“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中的“可能”“至多只有”“最大多数”等词语可知,原文中作者用词准确,使语言语言准确,范围清楚;根据原文“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可知,文中“因为”“而且”“也”等关联词语的大量使用,使文章论证逻辑严密。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原文第三段“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和第四段“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可知,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根据原文第七段“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和第八段“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可知,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根据原文第九段“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可知,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根据原文第十段“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可知,乡土社会所养成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产生流弊。(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2023·湖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书者雪樵凯歌雪樵的字儿写得好,是大伙儿都知道的事。窗外,杏树枝头的雀雀儿刚叫上早,雪樵就已经站立在书案前,眼皮子似合微张,整个人似醒未醒,就那么傻乎乎地站着;要么,就直接往椅子上一蹲,面无表情,活脱脱一块榆木疙瘩。良久,他双眼圆睁,挽袖、吸气、提笔,横竖撇折点,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末了,瞥上一眼未干的墨迹,捧起沏好的一壶“铁观音”,长长地舒上口气。这字,就算是成了。为写好这一个字,可是熬足了雪樵三个月的工夫呢。字好,又出名,雪樵的门前就不清静。先是有后生向雪樵求字。雪樵瞥一旁棉絮外翻、冻得红鼻青脸鼻涕顺溜的年轻人,微笑着点头。提笔,发力,转眼间,几个遒劲的楷体已是入木三分,写的是“业精于勤”四个大字。年轻人这边刚走,又有人风尘仆仆而来。来的是一位河东商人。来人双手施礼,恭敬地放下润金。妻招呼客人茶座。雪樵头也不抬。也就在片刻之间吧,来人挨着木椅的屁股还没有蹭出温热来,这边雪樵已经风起云止,大功告成了。雪樵吹着茶叶说,拙字取走,这东西,雪樵用眼神指了指润金,就拿回去吧。商人是个不错的商人,在河东很有慈善之名,雪樵早有耳闻。人家是诚心想交你这个朋友啊,河东商人久经商海,怎么会不明白?冲雪樵肃然施礼,回去,过些日子,却让人送来用四头骡子驮着的八垛习墨用纸。陕北的九月天高云淡,却不时有阴雨扑来,让人猝不及防。前脚刚跨出门的雪樵这回就给迎面而来的一大片黑云驻了足。随黑云一道而来的是国军副师长子清。子清土匪出身,但素来敬仰读书人。子清使人呈上二百块银圆,并说,过些天是陕北镇守使大人的寿辰,我辈均仰慕先生大名,望先生不吝赐墨,为寿宴添光盈彩!陕北镇守使大人,咱不认识呀?雪樵耷拉着眼皮说。忽地一抬头,恍然大悟地说,想起来了啊,可是那个娶了好几房姨太太,又拼命捉拿红匪的陕北镇守使大人吗?副师长子清低下头来干咳了两声,一抱拳说,正是,那可是咱们西北的一位英雄豪杰啊!雪樵抚着胸口自言自语,唉,莫非昨夜受了些寒,为甚感觉这般恶心呢?猛地挥袖长捋。“哗啦”一声响,一堆银圆落地,四处乱窜。子清脸色陡变,身旁的卫兵齐刷刷地拔出枪。子清沉着脸说,既然先生身体有恙,子清当改日再来造访!这天庙会,山上山下人声鼎沸,上香的,看戏的,大家扶老携幼,一团和气。就听见一阵“嗡嗡”的声音由远而近,像苍蝇一般。大伙抬头,这群“苍蝇”已经开始“下蛋”了。顿时,接二连三的爆炸声传来,庙会现场一片火海。小鬼子的飞机又过黄河了!负责治安的子清提着枪,一边指挥乡亲们躲避,一边命令士兵们还击,火光中,瞅见一人手牵毛驴,指天痛骂。子清喊了一声赶快躲起来,不要命啦!冲上前一看,正是雪樵。子清又气又恼,一把扯过雪樵,直奔防空洞。士兵接连向子清报告:房屋被毁,百姓死伤无数……鬼子呢,鬼子伤亡如何?师部里的子清铁青着脸问。鬼子的飞机来了36架,丝毫未损,已经向河东飞回去了。子清大怒,挥起拳头,狠狠地砸向桌面。忽听“啪”地一声响,早有人拍案而起,倒是吓了子清一大跳。奇耻大辱呀,雪樵怒形于色,我堂堂华夏国土,岂容倭寇这般横行霸道,痛煞我也!雪樵大喝一声,笔墨何在?子清一听,惊喜地说,莫非先生要留墨了?忙喊警卫员,文笔伺候!雪樵一边挽袖一边说,待我修书一封往省城,向省府提议成立救国会,我誓将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亲赴前线杀敌,不胜不归……雪樵的咳嗽声传来,子清望望雪樵那单薄的身子,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心里却翘起了拇指:这怂人,一点儿都不怂啊!去扎萨克旗,是应了蒙古王爷的诚邀前往草原的。那里,日本人正谋划着一场将蒙汉分而治之的阴谋。雪樵拖着病躯上路,这一去,竟是永别。雪樵与众友人四处奔走,据理力争;蒙汉人民携手抗日,心若磐石。雪樵,却被病情耽搁得形如枯槁。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尘埃落定,万籁俱寂。消息传来,众人落泪。子清泪眼婆娑、捶胸顿足:老哥呀,怎么走得这么急,你还欠着兄弟的字儿呢!这年春天,黄河水解冻,子清的队伍要开拔了,在河的那头,早有一支武装力量等着他们呢。誓师大会上,有人送来了一幅横匾。子清瞪大了眼睛,那字,他熟悉。对,是雪樵亲笔所书。来人说,是先生在病中为师长您写的,先生临终前嘱托,若师长深明大义,胸怀长远,务必当面呈给您,见字如面……匾上是几个遒劲雄浑风骨凸显的楷字:保家卫国。落款小楷自是气韵不凡:书者雪樵为弟子清壮行。子清向着北方施礼,敬酒,正身时已是泪流满面。转身,摔碗,子清向着长长的队伍发出号令:出——发——这一声喊,声震苍穹,惊动了黄河水。(《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22期)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活脱脱一块榆木疙瘩”既是对雪樵写字之前凝神静思的形象特征的刻画,也是在暗指他固执的性格特点。B.雪樵给求字的年轻后生写“业精于勤”四个大字,意在鼓励年青人勤奋求进,不要辜负人生的宝贵年华。C.一位河东商人诚心想与雪樵交朋友,特地跑来求字,雪樵送他字后没有要钱,但收下了他送的习墨用纸。D.雪樵为蒙汉人民联手抗日而奔走呼吁,为此耽误了病情,在一个大雪日逝去,但其报国的遗愿令人动容。7.(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用短句,如“双眼圆睁,挽袖,吸气,提笔,横竖撇折点,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形象地描绘了雪樵写字的神情动作。B.小说中写到,雪樵给年轻后生和子清写的字都是遒劲有力的楷体字,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在表现雪樵刚正不阿的精神追求。C.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如“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万籁俱寂”的描写对雪樵病逝带给众人的悲痛起到烘托作用。D.结尾“这一声喊,声震苍穹,惊动了黄河水”,既实写声响之大,也把小说主题由颂扬子清升华为表现全民族的团结与爱国精神。8.(5分)雪樵对子清的态度随着情节的发展产生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5分)雪樵写字的细节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试结合文本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答案】6.C7.C8.①刚开始,当子清向雪樵求字,想送给镇守使作为寿礼,雪樵对镇守使的为人颇为不齿,因此也看轻子清,拒绝为其题字。②在经历敌机轰炸时,雪樵感受到子清的爱国、爱民之情,在他去蒙古王爷那里联合抗日时,他为子清写了“保家卫国”的牌匾,激励他的抗日热情。9.①突出雪樵对书法艺术的认真态度;②突出雪樵书法艺术的精湛。【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但收下了他送的习墨用纸”于文无据。文中没有明确交代雪樵收下了河东商人送的习墨用纸。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如‘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万籁俱寂’的描写对雪樵病逝带给众人的悲痛起到烘托作用”分析错误。“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万籁俱寂”是对雪樵去世的暗示,并不是烘托雪樵病逝所带给众人的悲痛。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小说中“子清使人呈上二百块银圆,并说,过些天是陕北镇守使大人的寿辰,我辈均仰慕先生大名,望先生不吝赐墨,为寿宴添光盈彩”“想起来了啊,可是那个娶了好几房姨太太,又拼命捉拿红匪的陕北镇守使大人吗?”“雪樵抚着胸口自言自语,唉,莫非昨夜受了些寒,为甚感觉这般恶心呢”“猛地挥袖长捋……一堆银圆落地,四处乱窜”可知,当子清向雪樵求字,想送给镇守使作为寿礼,雪樵对镇守使的为人颇为不齿,因此也看轻子清,拒绝为其题字。从小说中“负责治安的子清提着枪,一边指挥乡亲们躲避,一边命令士兵们还击……子清喊了一声赶快躲起来,不要命啦!冲上前一看,正是雪樵……子清又气又恼,一把扯过雪樵,直奔防空洞”“誓师大会上,有人送来了一幅横匾……来人说,是先生在病中为师长您写的,先生临终前嘱托,若师长深明大义,胸怀长远,务必当面呈给您,见字如面……”等内容可知,在经历敌机轰炸时,雪樵感受到子清的爱国、爱民之情,在他去蒙古王爷那里联合抗日时,他为子清写了“保家卫国”的牌匾,激励他的抗日热情。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在小说中多次出现雪樵写字的细节,对于这些描写的作用,可以从如下几点进行分析:首先,如“杏树枝头的雀雀儿刚叫上早,雪樵就已经站立在书案前,眼皮子似合微张,整个人似醒未醒,就那么傻乎乎地站着;要么,就直接往椅子上一蹲,面无表情,活脱脱一块榆木疙瘩”“为写好这一个字,可是熬足了雪樵三个月的工夫呢”,从这些情节中可以看出雪樵对书法艺术的认真态度。其次,从“他双眼圆睁,挽袖、吸气、提笔,横竖撇折点,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末了,瞥上一眼未干的墨迹,捧起沏好的一壶‘铁观音’,长长地舒上口气”可知,这些描写是对雪樵写字动作的描写,突出了雪樵书法艺术的精湛。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装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材料二: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呜呼!生于是病矣,歌以为箴。既以儆己,又以诫人。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吾欲从师,可从者谁?借有可从,举世笑之;吾欲取友,谁可取者?借有可取,中道或舍。仲尼不生,牙①也久死。二人可作,惧吾不似。中②焉可师,耻焉可友,谨是二物,用惕尔后。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内考诸古,外考诸物,师乎友乎,敬尔无忽!(柳宗元《师友箴》,节选)【注】①牙:指鲍叔牙。②中:同“忠”,忠诚之人。10.(3分)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之A世B为人C师者众D笑之E举世F不师G故道H益离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本文是指求学的人。B.巫医;即巫师和医师,古人多求救助于鬼神以治病,故巫医往往并提。C.古文,指唐朝前的文章,这里主要指六朝以来的重文轻道的骈体文章。D.六艺,指六种经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认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并不是老师。B.材料一第二段对比论证,通过“嗟乎”“呜呼”的点染,再加之感叹、反问的语气,批判之意直接而鲜明,发人深思。C.材料一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D.材料二强调了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友并称的思想,包含着师生平等和教育民主的进步因素。13.(8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荀子《劝学》)14.(3分)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择师的标准。【答案】BEGCA(1)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比圣人差得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2)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14.①“闻道”在前,“术业”有攻,无关年龄、地位;②以“道”为标准,能者为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重忠信,知耻辱。【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今社会上,做老师的被大家讥笑。整个社会都不求师,因此离“道”也越来越远了。“今之世”作时间状语,一般独立存在,故应在B处断开;“为人师者”是个固定结构,“为……者”,意为做……的人,中间不应断开;其后“众笑之”是完整主谓宾结构,其中“之”指代的就是前面“为人师者”,故应在E处断开。“举世不师”是因,“故道益离”是果,其中“故”表承接,故应在G处断开。故选“BEG”。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这里主要指六朝以来的重文轻道的骈体文章”错误,这里的“古文”是指先秦诸子散文。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A.“材料一作者认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并不是老师”错误,根据原文“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可见,作者不是认为他们不是老师,而是说他们不是自己所说的“传其道解其惑”的老师。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众人”,一般人;“下”,低于;“耻”,意动用法,以……为耻。(2)“有”,通“又”,再次;“暴”,通“曝”,晒干;“挺”,直;“”,用火烤。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可见,①“闻道”在前,“术业”有攻,无关年龄、地位。根据“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见,②以“道”为标准,能者为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根据材料二“中焉可师,耻焉可友”可见,③重忠信,知耻辱。参考译文:材料一: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材料二:当今社会上,做老师的被大家讥笑。整个社会都不求师,因此离“道”也越来越远了;做朋友的,不是以“道”相交,而是以利相交,整个社会上就没有真正的朋友,因此造成了正道日益被抛弃的后果。唉!我对于这种状况感到很痛心啊,于是写下这首歌作为箴文。既用来警戒自己,又用来规劝别人。不求师怎么行呢?我靠什么成就自己!不交朋友怎么行呢?我靠什么提高自己!我想师从老师,谁值得我师从呢?假使找到了值得我师从的老师,又会被整个社会上的人讥笑。我想交朋友,应交什么样的人呢?假使有朋友可交,在对待“道”上又可能因观点不同而分手。现世已找不出孔子那样的老师,像鲍叔牙那样的朋友也早已死去。即使二人在世,恐怕我的“道”和他们的也不一样吧。言行合乎中道的可以作为老师,知道以利为耻辱的可以结为朋友,谨以这两个标准,用来提醒你以后求师交友。如果能坚持中道的,即使是佣人、乞丐也可以作为老师和朋友;假如背弃了中道,就是公侯卿相,也要离开他们。内要考察于历史,外要考察于社会现实,对于从师交友,要警戒不要疏忽。(柳宗元《师友箴》,节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鹊桥仙·七夕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①月姊②满眉颦,更无奈、风姨③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注】①娟娟:美好的样子。②月姊:月宫中的仙子。③风姨:传说中司风之神。15.(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三句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态、神情的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B.上阕后三句承上“妒”字,借月中嫦娥之悔恨,风姨之风流善妒突出牛郎织女爱情之可贵。C.下阕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相会时的复杂心态,七夕相会过于短暂,徒增无限新愁,不如不见。D.全词虽辞无丽藻,语不惊人,但通过反衬笔法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16.(6分)试比较本词与秦观《鹊桥仙》所抒之情的异同。
【答案】C16.同:都写出了鹊桥相会因时间短暂、由爱生怨的离愁别绪。异:①范词侧重抒发新欢不抵旧愁的复杂别离心绪;秦词则认为美好的一刻虽然短暂,却已然能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②范词以添新愁归去作结,情感萧索落寞,而秦词则以“岂在朝朝暮暮”振起全篇,情感昂扬向上。【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徒增无限新愁,不如不见”错。下阕意思是:相见匆匆忙忙,短暂的聚首真不如不见,重新搅起离别的忧伤。见面的欢乐总不抵久别的愁苦多,反倒又增添了新愁带回品尝。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这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这里是借抒情主人公怨恨之语,反映男女双方因相会恨短的复杂心态,并非真的不如不见。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比较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同:范词抒发会短离长、欢少愁多之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三句将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泪别场面,而是着力刻画牛女心态,将神话传说人间化。结拍紧承上句意脉,深一层阐发长别之痛。因为“新欢不抵旧愁”,所以每年七夕相会一次,愁恨便增加一分;秦词“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像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一夕佳期竟然像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因此两首词都写出了鹊桥相会因时间短暂、由爱生怨的离愁别绪。异:①范词“相逢草草,争如休见”,一夕之会,对于相爱的人来说,实在是太短,实在是难以填满两颗相爱而受伤的心,正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恰似狂风掠过已平静下来的心湖,掀起阵阵波澜,遂而发出“争如休见”的怨恨之词。相聚实属不易,却也免不了扰起往日的离别旧愁。“新欢不抵旧愁”新欢何其短暂,旧愁又何其沉重,侧重抒发新欢不抵旧愁的复杂别离心绪;秦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认为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②范词“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将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因此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以添新愁归去作结,情感萧索落寞;而秦词中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振起全篇,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情感昂扬向上。(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2022·河北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写神仙们驾着风云而来,画面神奇而飘逸。(2)在《虞美人》,李煜用“,”两句来抒发物是人非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酒器代酒,通过祭酒行为表达某种人生感受的两句是:“,。”【答案】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霓、兮、砌、颜、梦、酹。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2023·河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更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黄河之“黄”,实I为泥沙。古籍有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泥沙九成来自黄土高原。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②每逢遭到暴雨冲刷,③就会有大量水土流入黄河。④黄河每年都会携带大约十六亿吨左右泥沙,⑤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⑥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⑦形成冲积平原。⑧长期以来,由于黄河流域环境保护不到位,⑨出现乱砍滥伐、占堤建房和污水排放等问题,⑩黄河两岸的生态环境被毁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河南是治黄的主战场、沿黄经济的集聚区、黄河文化的孕育地和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的支撑带,在黄河生态环境保护中A
。II为推进黄河保护治理工作,让黄河变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应运而生。它III为河南治理黄河生态、发展区域经济提供了“尚方宝剑”。用环境治理留住绿水青山,用绿色发展赢得金山银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将永葆生机,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将B。相信不久,中原大地会形成绿色发展的新模式,黄河两岸必将C。18.(3分)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19.(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4分)文中出现了三次“为”,用法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答案】18.②把“遭到”删去;④把“左右”去掉;⑩把“毁坏”改为“破坏。19.A责无旁贷B大有可为C面貌一新20.I相当于判断词“是”;II表原因,为了;III表对象,给。【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句,成分赘余,“每逢”,每次遇到,与“遭到”重复,把“遭到”删去,或改为“每次遭到”;④句,成分赘余,“大约”“左右”重复,删掉其一;⑩句,搭配不当,把“毁坏”改为“破坏。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语境强调河南在治黄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用“责无旁贷”。“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B处,语境强调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很有前途,可用“大有可为”。“大有可为”,比喻指前途极有希望,值得去做。C处,语境说的是黄河两岸的发展会出现新的面貌,可用“面貌一新”。“面貌一新”,形容样子完全改变,出现了崭新的面貌。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和词性的能力。“黄河之‘黄’,实为泥沙”意思是:黄河水的“黄”,是泥沙。“为”,相当于判断词“是”。“为推进黄河保护治理工作”,“为”,表原因,为了。“它为河南治理黄河生态、发展区域经济提供了‘尚方宝剑’”,“为”,介词,表对象,给。(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道,思乡往往可以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而我的乡思落脚点却不是河湾、小树和苍苔,。灯火,是一个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晚曦殆尽,乡野渐渐被黑幔吞噬,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也亮了,另一村落也亮了,一盏再一盏,全亮了。它们相互欣赏着,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直到整个村落安然眠睡,高枕无忧。一盏灯火赫然醒来,在狗吠中也赫然有了起床声,赫然有了开门声,一个村落苏醒了,透过门窗的灯火穿过黑色热烈地奔向远方,于是一盏又一盏灯火醒来,一个村落醒来了。透过门窗的万家灯火穿过黑色依旧奔向远方,一个接连着一个,大大小小左邻右舍的村落齐刷刷地全醒了。村落与村落似乎很近,近得只要有一盏有意无意的灯火,整个乡村便都在注目;,远得让乡人们循了灯火总要趟着黑走上个千折百回,才能完结一段心事,收获一次喜悦。在我的乡思里,不断演绎着一幕幕播种和传颂乡情的美丽记忆。21.(5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另一村落,一盏再一盏,全亮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2.(5分)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另一家也亮了,另一村落也亮了”运用反复手法,从点到面,富有动态感,生动形象,更能充分表达作者对故乡灯火次第亮起来的喜悦之情,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22.①而是无数个乡村的灯火
②却又好像很远【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分析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之处,再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语句的表达效果可从修辞、表现手法、描写方式上判断。“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另一村落,一盏再一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效果使文字充满动态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乡村人家的灯火次第亮起的场景。描写方式:点面结合,所谓点,第一盏灯,一家、另一家;所谓面,指整个村落。富有动态感。从下文的“收获一次喜我的乡思里”可见作者含蓄地表达了思乡之情。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上文“不是”关联词应为“而是”,再看下文重点讲述对象是“灯火”,可初步确定“而是什么的灯火”,再依据“是一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推知应填“而是无数个乡村的灯火”。第二处,根据上句“村落与村落似乎很近”中“似乎”,其实并非近,那就是还远,“在目”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生物基材料生产与销售合同
- 2024旅游景区导游劳动合同书含旅游行业创新发展研究2篇
- 7-2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2024柚子果品质量检测与认证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财务报表保密合同3篇
- 个人住宅租赁简明合同样本(2024版)版B版
- 2024年水产养殖联盟协议3篇
-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第三中学高三地理月考试题含解析
- 个人融资担保借款标准化协议样本版
- 6 影子第二课时 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 AHP层次分析法-EXCEL表格自动计算
- 团代会工作流程图
- 身心康中医经络检测仪—报告解读
- 电力工程承装(修、试)资质管理办法
- 简谱乐理知识(课堂PPT)
- 急诊科乌头碱中毒课件
- 混凝土搅拌站污水处理方案精编版
- 2013天津中考满分作文
- 医院安保人员录用上岗管理办法
- 公共政策分析简答题
- 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_毕业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