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龙坡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重庆市九龙坡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重庆市九龙坡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重庆市九龙坡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重庆市九龙坡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重庆市九龙坡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行保存。第Ⅰ卷(选择题)注意: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龙山文化同一时代,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存在一系列文化,他们具有相似的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共同性,被统称为龙山时代。龙山时代的共同性有()A.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B.祭坛神庙,邦国林立C.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D.父系社会,地位平等【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B项正确;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的时期主要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排除A项;长江流域种植水稻,黄河流域种植粟,排除C项;父系社会地位不平等,排除D项。故选B项。‌2.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这是成文法典的初次公布,遭到了晋国叔向的责备。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孔子批评其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段材料反映了()A.百家争鸣推动政治大变革 B.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诉求C.法家思想更适合时代需要 D.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尖锐【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春秋时期,郑国和晋国先后公布了成文法典,遭到了传统贵族的反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分封制和宗法制也遭到破坏,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传统贵族势力与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公布成文法典是新兴地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遭到了传统贵族势力的反对,D项正确;百家争鸣出现于战国时期,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而不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诉求,排除B项;材料虽然反映了春秋时期成文法典的公布,但并未强调法家思想更适合时代需要,排除C项。故选D项。3.北魏中后期的《元弼墓志》《元淑墓志》《李氏墓志》等墓志文,不仅喜欢歌颂墓主及其祖先的德行、功业与文学,而且还讲究藻饰,普遍具有对偶工整、韵律谐美等特征。这体现出北魏士人()A重塑传统儒学正统地位 B.极力推行民族交融政策C.追求文雅化的审美趣味 D.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魏的墓志文讲究藻饰,具有对偶工整、韵律谐美等特征,体现出北魏士人追求文雅化的审美趣味,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士人偏好,与重塑传统儒学正统地位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北魏的民族政策,无法得出极力推行民族交融政策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北魏在文学艺术方面的表现,与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唐朝存在“觅举”的风气。时人薛登批评说:方今举士,明诏方下,固已驱驰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陈篇希恩,奏记誓报。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觅举”反映了当时()A.荐举仍是选官的重要途径 B.士族仍然把持着选官权力C.科举取士有很大的局限性 D.知识的分子地位有所提高【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材料中“觅举”的风气,说明唐朝荐举仍是选官的重要途径,A项正确;材料中“觅举”的风气,说明唐朝荐举仍是选官的重要途径,没有体现士族仍然把持着选官权力,排除B项;材料中“觅举”的风气,说明唐朝荐举仍是选官的重要途径,没有体现科举取士有很大的局限性,排除C项;材料中“觅举”的风气,说明唐朝荐举仍是选官的重要途径,没有体现知识的分子地位有所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5.《宋史·食货志》云:“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栾城集》记载:苏辙出使辽国,所见“北界别无钱币,公私交易,并用本朝铜钱”。《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赵伯圭说:“(铜钱)缘海界南,自闽广通化外诸国,东接高丽、日本,北接山东,一入大洋,实难拘检”。……南宋理宗时,日本一次就从中国运去铜钱千万贯。这反映出宋代()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B.海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C.铸币水平的地域差异 D.经济发展冲击夷夏观念【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国钱币在周边的其他民族或国家所共用,反映了宋代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交流与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传统的夷夏观念,D项正确;材料强调宋朝钱币的流通,而非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排除A项;材料提到了宋朝与海外的贸易,但没有直接说明海外贸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讲述铸币水平的地域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6.明清时期,各国朝贡使团必须有表文与贡品。在表文中必须使用中国历法,贡品在中国官方文书中称为“方物”。这体现了()A.儒家思想深刻影响对外交往 B.朝贡外交政治利益大于经济利益C.明清时期对藩属国加强控制 D.来贡诸国对明清藩属国的象征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各国朝贡使团必须有表文与贡品,说明明清对朝贡诸国的强制要求,体现了明清时期对藩属国的控制加强,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得出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对比信息,无法得出大小,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诸国对明清藩属国的象征性,排除D项。故选C项。7.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讲到学习西方时呼吁“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倡言“乘此有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这一主张()A.体现农民政权性质 B.反映出民族自强意识C.顺应中体西用潮流 D.开启中国近代化先河【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本质题、影响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可得出他主张学习西方,从而摆脱西方的压迫,与西方国家并立,反映了民族忧患意识,B项正确;材料反映他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并不能体现农民政权性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中体西用的主张,中体西用是在洋务运动中提出,排除C项;这一主张并没有真正实行,因此并没有推动近代化进程,排除D项。故选B项。8.19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西方殖民者相继在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及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少家庭手工业者逐步转化为产业工人。到1894年中国产业工人约有10万人,其中在外国资本企业劳动的约占35%,在洋务企业中劳动的约占37%,在其他类型近代企业中劳动的约占28%。据此可知()A.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近代列强侵华不断加剧C.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化 D.中国工业体系初步建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西方工业品的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工人的出现是这个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他们开始从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进入到新兴的工业领域,C项正确;工人阶级真正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等后来的历史事件中,而非19世纪中期,排除A项;近代列强侵华不断加剧体现的是民族危机在不断加深,但与材料描述产业工人发展情况关系不大,排除B项;中国工业体系建立起来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情,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9.如图是刊登在1946年6月30日出版的《东北日报》上由华君武创作的漫画《另一种来华美军》。该漫画旨在()A.揭露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 B.讽刺蒋介石大肆出卖国家主权C.展示国民党内战不得民心 D.说明民族工商业发展非常艰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另一种来华美军》反映出国民党的卖国政策,其有利于美国商品的倾销,但严重影响中国的发展,从而加剧国内形势的恶化,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非军事领域,排除A项;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美国对中国的商品倾销,说明民族工商业发展非常艰难,但不是作者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0.1930年5月,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么,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这种主张意在()A.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斗争 B.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C.强调革命结合中国实际 D.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0年(中国)。根据材料“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等信息可知,毛泽东强调革命要结合中国实际,反对本本主义,C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革命要结合中国实际,没有体现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斗争的内容,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国民革命时期,排除B项;《反对本本主义》与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1953年9月,周恩来总理同日本拥护和平委员会主席大山郁夫会谈时便表示:“我们主张恢复与世界各国的正常关系,特别是与日本的正常关系。”此时期内,《人民日报》还发表了专门论述中日关系的社论。这说明()A.国际形势走向了缓和 B.国内建设需要调整已有外交政策C.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运用推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年9月(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53年中国方面表达了与日本恢复正常关系的意愿,并专门论述中日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外交方针,倒向社会主义一边,此时正值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准备时期,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需要积极调整外交政策,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关系,B项正确;仅从本题材料不能说明“国际形势走向了缓和”,排除A项;1972年中日建交,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时间是1953年12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1978年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商品零售总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90%;2013年,我国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中私营企业数量占总数的70.1%,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占总数的1.2%;自1978年至201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达15.0%。这说明()A.所有制结构调整推动民生的改善 B.私有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C.对外开放推动国内经济迅速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78年,公有制经济在社会零售业中占主导地位,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社会零售业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增长迅猛。社会零售业是与民生关系密切的产业,这反映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推动民生的改善,A项正确;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社会零售业不属于国民经济命脉范畴,社会零售业的发展不能说明私有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排除B项;材料中社会消费品零售业的市场主要是国内市场,而非世界市场,与对外开放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对民生的影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13.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约公元前2400年的棉织渔网;在埃及,考古学家发现了4000年前盛有棉籽的器皿。这表明()A.物种交流历史悠久 B.文献和考古资料相互印证C.古代文明多元发展 D.地理环境影响着植物分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古代印度、秘鲁、埃及等地都有种植棉花或使用棉织品的痕迹,这说明了古代文明多源发展的特点,C项正确;物种出现全球交流是在新航路开辟后,历史悠久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是文献与考古队不同地区相似历史现象的见证,并非同一事件的相互印证,排除B项;材料反映不同的文明有种植和使用棉花的情况,未体现地理环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4.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的《赫梯法典》规定:“假如任何人使男奴或女奴失明或敲落他的牙齿则他应交付十玻鲁舍克勒银子,同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假如奴隶反抗自己的主人,则奴隶应被投入水中”。据此可知,《赫梯法典》()A.主张保护个人私有财产 B.是了解古代西亚埃及关系的依据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影响了《汉穆拉比法典》的制定【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西亚)。根据材料可知,《赫梯法典》规定奴隶受到伤害,只需赔付银子即可,以及反抗主人的奴隶会被投入水中等,这些规定体现了奴隶的悲惨状况,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项正确;材料“假如奴隶反抗自己的主人,则奴隶应被投入水中”强调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不是保护个人私有财产,排除A项;《赫梯法典》是赫梯历史上重要文献之一,与埃及无关,排除B项;《汉谟拉比法典》出现时间早于《赫梯法典》,排除D项。故选C项。15.9世纪西欧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这反映出当时西欧()A.领主权力至高无上 B.封建统治相当稳固C.基督教会举足轻重 D.国家民族意识淡薄【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在封君封臣制度的仪式上,封臣向封君诵读的誓词,说明当时的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封建统治相当稳固,B项正确;领主权力至高无上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基督教会地位举足轻重体现为教会对于中世纪的政治,文化与经济上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讲述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没有讲述国家民族意识,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4至6世纪,是中国和西欧历史上的一个社会动荡时期。其间,中国北方的匈奴、氐、羌、羯和鲜卑等游牧、半游牧民族以及欧洲多瑙河以北的日耳曼诸族向南方较发达的农耕地区,发起大规模迁徙运动。自公元3世纪起,各支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地拥入罗马帝国,甚至远徙到南欧和北非等地。公元1世纪时,日耳曼人还没有金属工业,但至公元3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了自己的金属、织布和造船等工业,尤其是金属工业已“有出乎意料的高度水平。”“德意志野蛮人把罗马人从他们自己的国家里解放了出来”,她“给垂死的欧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材料二“闯关东”,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区的农民、商人向东北地区流动,在此垦荒种地,安家落户。顺治十年(1653)政府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令,鼓励与动员关内包括中原地区的农民到东北垦荒居住。真正具有“闯关东”的意义,应是乾隆五年(1740)实行封禁政策之后。一道命令,就把东北列为禁区。所以,山东、河北等省的“流民”欲前往东北谋生,就要“闯关”,即闯山海关。自乾隆始,清之历朝累下禁令,流民仍“闯关”不止。一直到清亡前夕,即光绪三十二年,才最终下令废除封禁,封禁之地向内地开放,允许自由出入、自由开垦。在民国时期“闯关东”达到了高峰,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又掀起了一次“闯关东”的新高潮。材料三1979~2013年我国深圳人口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4——6世纪西欧和中国北方民族迁徙的共同之处。(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时期“闯关东”移民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9—2013年深圳人口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答案】(1)共同之处:迁徙方向:自西向东,由北向南;迁徙主体:游牧民族迁徙;迁徙地:向发达的农耕地区迁徙;迁徙规模:规模大;迁徙影响:加强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联系,对中国和西欧的民族融合产生了不同的影响。(2)影响:缓解了内地人口压力和人地矛盾;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东北边境的稳定和安全;推动了东北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影响了近现代以来我国经济和人口分布格局。(3)趋势:人口总数总体呈增长趋势;人口年增长率降低;原因: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增加吸引人口流入‌;深圳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导致人口年增长率较低;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发生变化,影响了人口增长速度。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外来人口数量多且流动性大,这导致了人口增长的波动性较大。【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公元4——6世纪(西欧与中国)。共同之处:据材料一“中国北方的匈奴、氐、羌、羯和鲜卑等游牧、半游牧民族以及欧洲多瑙河以北的日耳曼诸族”可得出迁徙方向上“自西向东,由北向南”、迁徙主体是“游牧民族迁徙”;据材料一“向南方较发达的农耕地区”可得出迁徙地是“向发达的农耕地区迁徙”;据材料一“发起大规模迁徙运动”可得出迁徙规模:“规模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迁徙影响上,加强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联系,对中国和西欧的民族融合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影响:据材料二“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区的农民、商人向东北地区流动,在此垦荒种地,安家落户”可得出“缓解了内地人口压力和人地矛盾”;据材料二“鼓励与动员关内包括中原地区的农民到东北垦荒居住”可得出“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据材料二“实行封禁政策之后。一道命令,就把东北列为禁区”可得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东北边境的稳定和安全”;据材料二“封禁之地向内地开放,允许自由出入、自由开垦”可得出“推动了东北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据材料二“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又掀起了一次‘闯关东’的新高潮”可得出“影响了近现代以来我国经济和人口分布格局”。【小问3】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79—2013年(中国)。第一小问趋势,从图表数据可知,这一时期人口总数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人口年增长率降低。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改革开放的史实进行分析。深圳的人口增长主要得益于其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对人口增长产生了影响,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发生变化,影响了人口增长速度。此外,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外来人口的流动性和数量对人口增长的波动性有显著影响。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东濒茫茫沧海,西北横亘漫漫戈壁,西南耸立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中国自古以来的统治者把精力主要放在了内治和对少数民族的防御上。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较周边地区先进,促使中国形成了半封闭的文化环境。特别是统治中国的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对外是“修文德以来之”,这种思想使得中国的统治者和臣民守国土而不求于海外。中国资源和物产极其丰富,没有向外的经济利益,也不可能向海洋拓展,逐渐形成重北轻南、重陆轻海的国防观念。材料二清朝前期,被誉为“认识海疆形势第一人”的将军施琅认为,“天下东南之形势,在海而不在陆。陆地之为患也有形,易于消弭;海外之藏奸也莫测,当思杜渐”。康熙帝囿于满汉大防,未有效关注。雍正帝一改明代弃守沿海岛屿政策,建立岛屿与海岸并重的全面防御体制。在此基础上,乾隆帝坚持海防重于通商的指导思想,将与西洋贸易由四口减为一口。鸦片战争后,有识之士深感海防危机,萌发建立外海水军的近代国防思想。此外,他们还从海洋经济的角度提议海洋开发。材料三改革开放后,我国海军防御范围逐渐从近岸领域转移到利益攸关的近海领域。进入21世纪,海洋成为各国合作竞争的“新空间”,海洋的重要性更为凸显。这就要求我国海军不仅要有近海作战的意识和能力,还要有在实现远洋护卫方面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威胁的能力。2008年,中国海军首批前往亚丁湾护航,标志着中国海军走出黄水、跨过浅蓝、走向深蓝的航向。2012年,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服役,这是中国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舰。此次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第一次有了远洋纵深打击能力,中国海军向深蓝迈出了重要一步。2019年,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诞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重陆轻海”的国防观念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海防观念的变化情况。(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海军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答案】(1)原因:地理原因:中国地处内陆,中原地区四面环陆,国土广阔且自然屏障较多;政治原因:统治者重视内治,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少数民族的防御和内陆发展上;经济原因:中国资源和物产丰富,满足内需,无迫切对外扩张的经济动机;

思想原因:儒家思想影响,以德治国,强调内修而非外拓。(2)变化:前期观念弱化:康熙帝因满汉大防未关注海防;

雍正时期改革:建立岛屿和海岸并重的防御体系;

乾隆时期收缩:减少对外通商口岸,重视海防;鸦片战争后转变:感受到海防危机,萌发现代海防和海洋经济开发思想。(3)成就:防御范围扩展:从近岸向近海发展,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威胁;远洋能力提升:2008年首次进行亚丁湾护航,标志海军走向远洋;航母入列:2012年“辽宁”号服役,提升远洋打击能力;自主建造:2019年“山东舰”服役,标志国产航母建设成就。【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中国东濒茫茫沧海,西北横亘漫漫戈壁,西南耸立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得出地理原因:中国地处内陆,中原地区四面环陆,国土广阔且自然屏障较多;根据材料“中国自古以来的统治者把精力主要放在了内治和对少数民族的防御上。”得出政治原因:统治者重视内治,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少数民族的防御和内陆发展上;根据材料“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较周边地区先进,促使中国形成了半封闭的文化环境。”“中国资源和物产极其丰富,没有向外的经济利益”得出经济原因:中国资源和物产丰富,满足内需,无迫切对外扩张的经济动机;

根据材料“特别是统治中国的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对外是‘修文德以来之’,这种思想使得中国的统治者和臣民守国土而不求于海外。”得出思想原因:儒家思想影响,以德治国,强调内修而非外拓。【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变化:根据材料“康熙帝囿于满汉大防,未有效关注。雍正帝一改明代弃守沿海岛屿政策,建立岛屿与海岸并重的全面防御体制。在此基础上,乾隆帝坚持海防重于通商的指导思想,将与西洋贸易由四口减为一口。鸦片战争后,有识之士深感海防危机,萌发建立外海水军的近代国防思想。”得出前期观念弱化:康熙帝因满汉大防未关注海防;

雍正时期改革:建立岛屿和海岸并重的防御体系;

乾隆时期收缩:减少对外通商口岸,重视海防;鸦片战争后转变:感受到海防危机,萌发现代海防和海洋经济开发思想。【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根据材料“这就要求我国海军不仅要有近海作战的意识和能力,还要有在实现远洋护卫方面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威胁的能力。”得出防御范围扩展:从近岸向近海发展,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威胁;根据材料“2008年,中国海军首批前往亚丁湾护航,标志着中国海军走出黄水、跨过浅蓝、走向深蓝的航向。”得出远洋能力提升:2008年首次进行亚丁湾护航,标志海军走向远洋;根据材料“2012年,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服役,这是中国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舰。此次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第一次有了远洋纵深打击能力,中国海军向深蓝迈出了重要一步。2019年,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诞生。”得出航母入列:2012年“辽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