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高中知识衔接古代汉语语法知识_第1页
2024年初高中知识衔接古代汉语语法知识_第2页
2024年初高中知识衔接古代汉语语法知识_第3页
2024年初高中知识衔接古代汉语语法知识_第4页
2024年初高中知识衔接古代汉语语法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高中知识衔接—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及相关练习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古汉语语法知识在高中阶段需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三方面的内容。①文言实词是考查重点。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这类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对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把握、对语句的翻译,都是基于对实词含义的理解;没有对实词含义的正确理解,就无法正确解答文言文阅读题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方面的知识。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如《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无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中,“妻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配偶。(意即现代汉语中一个词语指的是两个字,古汉语中一个字就是一个词)②文言虚词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六类。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目前不对虚词单独设题,而是放在翻译题和断句题里依靠语境、语法推断,隐性考查。③文言句式是第二大考查重点。文言文的某些句子有时在翻译为现代汉语时语序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不能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与其进行对比调序,则会有翻译障碍。第一讲文言实词考点一一词多义〔考点解读〕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多种含义,乃至拥有不同词性。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最为普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词义的衍生是有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一般来说,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之分。〔知识梳理〕类型阐释举例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中的“斤”,用的是其本义,指砍伐树木的工具。引申义从词的本义发展出来的,同本义有相类似或相关联的意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中的“兵”是本义,是“武器”的意思;“而秦兵又至矣”中的“兵”则是引申义,指“军队”。比喻义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爪牙”的本义是“人和动物的爪脚和牙齿”,如“蚓无爪牙之利”;在“而刻深吏多为爪牙用者”中,“爪牙”用的是它的比喻义,指“亲信,党羽”。假借义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由同音借用而得来,与本义、引申义没有内在联系。“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中的“悟”通“晤”,其假借义为“面对面”。〔技法点拨〕文言文考查素有“教考衔接”这一特点,即考查的内容是陌生的,但知识点是课内的。考生可从学过的文言课文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练习,进行灵活迁移。推断多义实词“两步骤”〔针对训练〕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谢”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并序》)谢:推辞,谢绝。B.往昔初阳岁(冬末初春),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并序》)谢:辞别。C.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谢:道歉,认错。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并序》)谢:告诉。[解析]谢:感谢。2.解释下列句子中“道”的含义。(1)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鸿门宴》)[答案]名词,道路。(2)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答案]动词,说。(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答案]名词,道理。(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答案]名词,风尚。(5)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答案]名词,道义,正道。(6)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节选)][答案]名词,思想,学说。考点二古今异义词〔考点解读〕“古今异义”,指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书写相同(同形)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类型。〔知识梳理〕类型解释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今义指“整个中国”。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古义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今义指谷类作物。(eg.妻子)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脚”,古义指“小腿”;今义指“人和动物的腿的下端,接触地面支持身体的部分”。(eg.行李)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在现代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耻辱”,今义是“难为情,不好意思”。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在现代表示的语义较强。如“恨”,古义是“遗憾”,今义是“怨恨”。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渐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词;今义是“迎合”,贬义词。〔针对训练〕一、教材回扣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寄托:藏身。B.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并序》)逢迎:迎接。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博学:学问广博精深。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亭集序》)其次:它的旁边。[解析]C项,博学:广泛地学习。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A.蟹六跪而二螯(《劝学》)B.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C.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D.蚓无爪牙之利(《劝学》)[解析]B项,古今意义相同,都是“劳累辛苦”的意思。A项,古义,申诉(苦衷);今义,说给人,使人知道。C项,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D项,古义,人或动物的爪脚或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3.写出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答案]先例。(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答案]安身。(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答案]求学的人。二、课外迁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1)左右皆试引之[答案]身边侍候的人,近臣。(2)所用不过三石[答案]不超过。(3)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答案]认为。考点三通假字〔考点解读〕通假字,是文言文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基于一些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从而形成了通假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文言文中,是文言文难读的原因之一。〔知识梳理〕类型解说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通“智”,明智。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用。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通“早”,早一些。又如《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通“背”,违背。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莫春者,春服既成”中的“莫”通“暮”,晚。又如《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受”,通“授”,传授。〔技法点拨〕辨识通假字“三技法”正确辨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可以靠对常用通假字的牢固掌握以及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一般来说,若某个文言实词按照它字面的意思解释不通时,它就很有可能是通假字。考生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辨识通假字。1.字音分析法有一部分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似,这是辨识通假字的方法之一。如:《狼》“担中肉尽,止(只)有剩骨”2.字形分析法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音),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形旁(意)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该通假字的意思。方法解说增加形旁,找出本字。在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声旁增加形旁的方法找出本字。如《烛之武退秦师》:共(供)其乏困。《口技》:满坐(座)寂然,无敢哗者。更换形旁,找出本字。在形声字声旁相同形旁不同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声旁更换形旁的方法找出本字。如《鸿门宴》:距(拒)关,毋内诸侯。《愚公移山》:一厝(措)朔东,一厝雍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取消形旁,找出本字。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拜送书于庭(廷)。(译: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3.字义分析法通假字与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将A的词义放入句子中解释不通,而换成B来解释时句子意思通顺,那么考生就可以考虑“A”通“B”。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中的“内”,理解为“内部”说不通,理解为“接纳”句意通顺,所以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内”通“纳”,接纳。〔针对训练〕1.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答案]“尊”同“樽”,酒杯。(2)虽有槁暴(《劝学》)[答案]“有”通“又”,表示重复或继续。(3)无失其时(《寡人之于国也》)[答案]“无”通“毋”,不要。二、课外迁移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吴既赦越,越王勾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②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③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④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答案]①“反”通“返”,返回。②“坐”通“座”,座位。③“女”通“汝”,你。④“振”通“赈”,救济。[解析][参考译文]吴王已经赦免越王,越王勾践返回越国,就忧心苦思,把苦胆挂在座位上,坐处、卧处抬头就能看到苦胆,吃饭也尝苦胆。自语:“你忘了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自耕种,(他的)妻子亲自织布,不吃肉食,不穿有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降低身份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苦的人,吊唁死去的人,与百姓共同劳作。考点四词类活用(先讲现代汉语语法)〔考点解读〕词类活用,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三类。备考时,要熟记一些常考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知识梳理〕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规律总结典例分析①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译为“像……一样”。①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分析:“翼”表示动词“蔽”的状态,活用为状语,译为“像翅膀一样”。②“斗折蛇行”“其一犬坐于前”“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地点,译为“在……”“向……”“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分析:“西”表示动词“行”的方位,活用为状语,译为“向西”。②“孔子东游”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每……”“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分析:“日”表示动词“参省”的时间(频率),活用为状语,译为“每天”。④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可译为“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分析:“箕畚”指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为名词,本句中活用作状语,译为“用箕畚装土石”,来修饰动词“运”,表示所使用的工具。⑤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可译为“用对待……的方式”。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分析:“兄”表示动词“事”的态度,活用为状语,译为“用对待兄长的礼节”。2.名词活用为动词规律总结典例分析①名词+名词(代)两个名词(或后一个为代词)连用,句中又无作谓语的动词,则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分析:“师”和“道”皆为名词,故“师”活用为动词“学习”,构成动宾关系,译为“学习道义”。②一狼洞其中。②副词(作状语)+名词名词用在副词之后,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分析:“福”紧接在否定副词“弗”之后,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赐福,保佑”。③名词+补语(介宾补语)名词本不能带补语,如果某个名词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有了动词的特点,活用为了动词。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分析:“军”为名词,与“(于)霸上”构成动补关系,故“军”活用为动词,译为“驻扎、驻军”。④能愿动词+名词名词用在能愿动词(欲、能、敢等)之后,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分析:“能”是能愿动词,常修饰动词,这里修饰了名词“水”,故“水”活用为动词,译为“游泳”。3.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规律总结典例分析判断方法:首先判定这个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然后再看它是否具有使(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宾语怎么样”是使动,“认为宾语怎么样”是意动。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分析:“王”为名词,其后带宾语“之”,表示使宾语成为“王”,可以译为“使……称王”。②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分析:“侣”“友”都是名词,其后带宾语“鱼虾”“麋鹿”,故“侣”“友”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分别翻译为“以……为侣”“以……为友”。翻译方法:①使动——主语把(使)宾语当成(变成)[名词];②意动——主语认为宾语是[名词]。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规律总结典例分析①“其”(代词,作定语)+动词动词前有代词“其”作定语,则这个动词活用为名词。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分析:“见”活用为名词,指见到的景象。②“之”(代词,作定语或用作助词)+动词动词前有代词“之”作定语或用作助词,则这个动词活用为名词。燕赵之收藏。(《阿房宫赋》)分析:“收藏”活用为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③动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这样的动词就活用为名词。追亡逐北。(《过秦论》)分析:“亡”作宾语,在文中指“败逃的军队”。④动词+动词两个动词连用,如果不是连动关系,那么后一个动词就活用为名词。止增笑耳。(《狼》)分析:“笑”本为动词,此处活用为名词,与“增”构成动宾关系,指“增加笑料”。2.动词的使动用法规律总结典例分析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针对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用于使动,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分析:“活”为不及物动词,此处带了宾语“之”,故“活”为使动用法,指“使……活”。3.动词的为动用法规律总结典例分析①表示为了某一目的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谓语动词赖以产生的目的。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分析:“死国”中的宾语“国”不是“死”的支配对象,而是主语为了“国”这个目的而施行“死”这一动作。“死”可译为“为……而死”。②表示出于某一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谓语动词赖以产生的原因。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难》)分析:“愁攀援”指为“攀援”而“愁”,“愁”可译为“为……发愁”。③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谓语动词的服务对象。名我固当。(《种树郭橐驼传》)分析:“名我”意思是“给我起(这个)名字”“名”可译为“为……起名”。④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谓语动词的面向对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分析:“哀”可译为“为……哀叹”。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规律总结典例分析①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在句中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就活用为名词。群贤毕至。(《兰亭集序》)分析:“贤”作“毕至”的主语,活用为名词,指“贤才”。②形容词用在“其”“之”“于”字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入之甚寒,问其深。(《游褒禅山记》)分析:“深”本为形容词,用在“其”后,充当中心语,活用为名词,指“深度”。③形容词用在数词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百废俱兴。(《岳阳楼记》)分析:“废”为形容词,用在数词“百”后面,活用为名词。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规律总结典例分析①能愿动词+形容词形容词放在“能”“足”“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①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分析:“能”为能愿动词,修饰形容词“穷”,中间缺少了谓语动词,故“穷”活用为动词,指“走到尽头”。②欲穷其林②形容词+宾语形容词带宾语,且没有使动、意动的意思时,活用为动词。①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分析:“善”为形容词,与名词“留侯张良”构成动宾关系,故“善”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友善、交好”。②京中有善口技者。③亲贤臣,远小人。③副词+形容词形容词放在副词后面,表示某种动态时,一般活用为动词。①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分析:“既”为副词,修饰形容词“白”,故“白”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显出白色”(指天明了)。②风烟俱净(散净)(《与朱元思书》)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规律总结典例分析形容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又带有宾语,并且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格式:主语+使+宾语+形容词。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分析:“愚”为形容词,但让后边的宾语“黔首”有了“愚”的状态,故“愚”为使动用法,指“使……愚昧”。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规律总结典例分析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特征,可译为“认为……”“以……为……”。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分析:“异”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此处却带了宾语“之”,构成动宾关系,故“异”为意动用法,指“认为……奇怪”。四、数词的活用类型规律总结典例分析活用为名词数词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则一般活用作名词。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分析:“一”作宾语,活用为名词,指“一体”。活用为动词把数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则该数词一般活用作动词。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分析:“士”作主语,“其行”作宾语,故“贰”活用为动词,指“不专一、有二心”。活用为形容词数词在谓语的位置,且后面没有带宾语,则一般活用作形容词。用心一也。(《劝学》)分析:“一”活用为形容词,指“专一”。活用为副词数词在形容词前,修饰形容词,数词活用作副词。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分析:“一”活用为副词,意思是“全”。〔技法点拨〕确定词类活用“三关注”准确判断活用类型,理解词语的含义,首先要切实把握各类活用现象的一般特点,培养良好的语感;其次要学会用语法分析的方法确定词语在句中扮演的“角色”——语法成分;最后再确定其具体的含义。在“常态”下,名词多作主语、宾语,形容词多作状语、定语,动词多作谓语。如果一个词语出现在“非常态”的位置上,就要考虑它是否属于词类活用。我们要重点关注语句中的这几种语法成分的位置。关注解说典例分析关注主语(宾语)主语(宾语)一般都由名词、代词充当。当动词、形容词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时,就有可能是活用。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分析:“高”是形容词,意为“高的”,在句子中作动词“登”的宾语,活用为名词,意为“高处”关注谓语谓语一般用动词来充当,如果名词处在该位置上,就要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作谓语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一般也要活用为动词。①天雨雪,武卧啮雪。(《苏武传》)分析:“雨”为名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活用为动词,译为“下”。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分析:“敝”是形容词,作谓语,本来不能带宾语,但这里带了宾语“之”,“敝”就要活用为动词,译为“损害”。关注状语状语一般在主语后,谓语前。动词前的名词,如果不是动作的发出者,那就是动作的修饰限制者,也就起到了状语所起的作用,此时的名词活用为状语。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分析:“廷”位于动词“叱”之前,不作主语,那就只能活用为状语,表地点,意为“在朝廷”。〔针对训练〕一、教材回扣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B.仓皇东出(《伶官传序》)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D.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解析]A.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B.名词作状语,向东。C.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D.名词作动词,行走。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A.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C.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D.可使有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解析]A.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D.形容词用作名词,勇气。考点五偏义复词〔考点解读〕古汉语中有少量的双音节词,偏义复词是其中特殊的一类。这类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而在特定的语境中,其词义却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不了解这类词的特点,就会产生误解。为避免误解,要紧扣语境加以揣摩。〔知识梳理〕偏义复词的类型类型典例分析两个语素意义相对(反)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分析:句中的“异同”为偏义复词,“异”和“同”二者相对,用义偏在“异”,不在“同”。两个语素意义相近(似)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分析:句中的“崩殂”为偏义复词,“崩”是皇帝死亡,“殂”是死亡,在这里偏用“崩”的意义。注意①区别同义复词和语素意义相近(似)的偏义复词:同义复词,构成词语的两个语素的意义在句中都有所保留。语素意义相近(似)的偏义复词,两个语素的词义有交叉,但并不完全相同,翻译时要根据具体语境,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同义复词指的是词义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复合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谤讥”,“谤”“讥”连用,两者词义相同,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的意思。②区别语素意义相对(反)的偏义复词和语素意义相反的两个连用实词:如“无毛羽以御寒暑”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前一个例子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指“寒”;后一个例子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个实词连用。〔技法点拨〕“三方法”辨别偏义复词方法解说典例分析方法1:语境分析法把握词语所在的语境,即根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具体意思判定。“亦以明死生之大”,语境主要强调五人死难的意义,故“死生”偏重于“死”。方法2:语法分析法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即分析词语在语句中充当的语法成分。“昼夜勤作息”,“勤”作为状语修饰谓语。“勤作息”,指“勤劳地工作”,故“作息”偏重于“作”。方法3:前后照应法关注词语与前后文的照应关系。“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根据后面的“观”可推断,“耳目”偏重于“目”。〔针对训练〕一、教材回扣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B.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并序》)C.行李之往来(《烛之武退秦师》)D.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并序》)[解析]C项,往来:来来往往。A、B、D三项都是偏义复词,C项没有这种用法。第二讲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六类。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目前高考往往会将虚词融合到翻译题和断句题中隐性考查。在文言虚词中,“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最常见、最常用的。因为虚词的词性及义项比较复杂,所以结合语境加以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虚词跟实词考查的内容一样,也是考查推断能力。〔知识梳理〕一、文言虚词的种类二、掌握常考的18个文言虚词的含义、用法具体内容见《必备知识清单》“第一部分古代诗文基础”的“清单二18个文言虚词”中18个文言虚词的含义、用法,并完成针对训练。一、以词性用法释义例句介词表示工具、手段拿,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对象把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表示时间、处所从,在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表示原因因为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表示依据按照,依照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连词表示并列而,又,并且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示承接“而”或不译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表示目的用来,以便作《师说》以贻之。(《师说》)表示原因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表示假设如果,假如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表示修饰“而”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并序》)动词表动作行为认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而词性用法释义例句连词表示并列与,和,也可不译蟹六跪而二螯。(《劝学》)表示递进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表示顺承就,才,也可不译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表示转折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表示假设假如,如果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表示方式或状态地,着,也可不译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表示因果因而,所以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表示目的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代词表示人称你(们),你(们)的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之词性用法释义例句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作《师说》以贻之。(《师说》)指示代词这吴起、孙膑……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助词表示修饰、限制的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蚓无爪牙之利。(《劝学》)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不译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动词表示向某处去往,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四、其词性用法释义例句连词表选择或者,还是;两个“其”连用表示选择时,译为“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表假设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助词用在句中,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离骚》)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与妻书》)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六国论》)指示代词那,那些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副词表示推测或许,大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示祈使当,可要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示反诘难道,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五、为词性用法释义例句介词介绍涉及的对象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表示原因、目的由于,为了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并序》)表示被动(常和“所”搭配)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助词wéi,表示反问语气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动词表动作行为作为,做,算是,治理,等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六、于词性用法释义例句介词引出动作行为或状态发生的时间、处所在乃设九宾礼于延。(《廉颇蔺相如列传》)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对于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被不拘于时。(《师说》)表示比较比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表示原因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以凑足音节无实义,不译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七、乃词性用法释义例句副词表时间的紧相衔接就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表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竟然,却,反而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表两事顺承才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表肯定原来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代词表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连词表顺接于是,便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八、所词性用法释义例句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所……的人,所……的事物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助词和“为”字配合使用,表示被动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名词表示处所处所,地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九、且词性用法释义例句连词表示并列又;两个“且”连用表并列时,译为“一边……一边……”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表示递进况且,而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表示让步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副词表示将要将要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表示暂时暂且,姑且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并序》)十、因词性用法释义例句动词表示依据依据,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表示条件趁,趁机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表示方法通过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连词表示承接于是,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表示结果因此,因而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延续沿袭,因袭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表示趋向同一个方向顺着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十一、则词性用法释义例句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那么,便故木受绳则直。(《劝学》)表示转折关系反倒,然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常“则……则”并用,有加强对比的作用就或不译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连用,“则”译为“就是”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表示条件或假设关系“则”如果出现在前一个分句中,译为“假如”;如果出现在后一个分句中,译为“那么”“就”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副词用于加强判断乃,即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十二、者词性用法释义例句代词用于形容词、动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的人,……的事,……的东西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用于数词后面,指代事物……种,……样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语气词用于时间词后……时候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用于否定词后……的话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不译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不译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有时与“之”搭配不译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十三、乎词性用法释义例句语气词表示疑问语气吗,呢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表示反问语气吗,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表示推测语气吧,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示感叹语气啊,呀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不译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用于形容词后……的样子或不译郁乎苍苍。(《赤壁赋》)介词(相当于“于”)表示时间、地点、范围在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表示动作的对象对,对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表示比较比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十四、何词性用法释义例句疑问代词问原因为什么,何故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问处所或事物何处,哪里,什么翻译时“何”要后置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作定语什么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副词用于形容词前,表示程度多么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十五、也词性用法释义例句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不译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语气不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用在疑问句尾加强疑问语气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用在因果句尾表示解释不译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不译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十六、与词性用法释义例句介词引出涉及的对象对,向,和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为,替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连词表示连接和,同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语助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感叹或反诘,后作“欤”不译为肥甘不足于口与?(《齐桓晋文之事》)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给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交往,亲附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赞成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十七、若词性用法释义例句代词表示人称你,你的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表示近指这,这样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假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用在一段话开头,引起下文至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动词用来表示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像,如同上善若水。(《老子》)表示比较比,比得上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十八、焉词性用法释义例句代词指示代词此,是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并序》)兼词相当于“于是”“于此”在这里,对这件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助词语气词,表示感叹、疑问等语气了,呢,啊,或不译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然”……的样子,……地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连词表顺承乃,则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兼爱》)〔针对训练〕一、教材回扣1.说出下列句中“以”“而”的意义和用法。(1)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答案]介词,因为。(2)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答案]连词,因为。(3)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答案]连词,表并列。(4)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答案]连词,表修饰。(5)蟹六跪而二螯。(《劝学》)[答案]连词,表并列。(6)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答案]连词,表顺承。第三讲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在此处指特殊的文言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等。文言句式在文言文阅读中不单独命题,多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因为文言句式是文言文特殊的语法形式,如果不能熟练掌握,就会成为阅读文言文的障碍,直接影响答题。本讲重点讲解文言句式的特点与翻译。考点一判断句〔知识梳理〕一、判断句的形式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来表判断,但在古代汉语里,基本不用“是”来表示判断,而往往借助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或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表示判断。常见的文言判断句有以下几种形式:判断句的形式示例……者,……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者……者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也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是……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乃……用“乃、即、则、本、皆、固、诚、必”等表肯定的判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固不如也。(《鸿门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臣本布衣。(《出师表》)……非……用“非”表否定的判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无判断标志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注意:判断时要看谓语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二、判断句的翻译技巧翻译判断句时,一般要译成带有“是”或“不是”的句子。当用副词加强判断时,应把副词的基本义译出来,并补上判断词“是”,如“必”“亦”“诚”“皆”“乃”,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确实是”“都是”“就是”。〔针对训练〕一、教材回扣1.翻译下面的语句,体会判断句的特点。(1)死生亦大矣。(《兰亭集序》)[答案]死生是一件大事。(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答案]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答案]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答案]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5)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答案]莲是花中的君子。考点二被动句〔知识梳理〕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形式示例“于”字句谓语+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见”字句见+谓语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受”字句受+谓语+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为”字句为+动词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被”字句动词“遭受”“蒙受”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介词,表被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并序》)……为……所…………为所……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无标志被动句或省略了“于”,或由主语后的动词表被动感斯人言。(《琵琶行并序》)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技法点拨〕判断被动句“三方法”方法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方法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事者。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意,所以单凭标志词判断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事者。方法3:巧借“添”“变”。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字,而未改变句子原意的,一般该句就是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主动句的,一般就是被动句。如“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针对训练〕一、教材回扣3.翻译下面的语句,体会被动句的特点。(1)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答案]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俘虏!(2)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答案]陈涉、吴广起义,函谷关被攻占。(3)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答案]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答案]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考点三省略句〔知识梳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产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文言文中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被省略。古代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对话省略,但省略的成分要广得多,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等。类型示例省略主语承前省略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蒙后省略(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对话中省略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省略谓语承前省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蒙后省略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列子》)共喻省略蟹(有)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注意:这种情况,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省略的内容。省略宾语省略动词宾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省略介词“于”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省略介词“以”陈胜、吴广皆(以)次当行。(《陈涉世家》)省略介词“自”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自)日边来。(《望天门山》)省略兼语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技法点拨〕识别省略句“两方法”方法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所谓“瞻前顾后”,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的前后语境,因为主语可能会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承前省略了主语“蛇”。方法2:分析语法成分,判断有无省略。如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处所性宾语,这时就需要我们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如“晋军函陵”中,“军”为动词,而“函陵”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省略了介词“于”。〔针对训练〕一、教材回扣5.翻译下面的省略句,注意补出省略的内容。(1)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答案]替(我)打败刘邦的军队!(2)但见悲鸟号古木。(《蜀道难》)[答案]只看到凄凉的鸟儿(在)古老的树木间啼叫。(3)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答案]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找到。考点四倒装句类型1宾语前置句〔知识梳理〕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古代汉语中,宾语往往放在谓语动词之前,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其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类型示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作宾语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以“之”或“是”为标志,强调宾语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何陋之有?③唯利是图(《师说》)陈述句中,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一言以蔽之。介词的宾语是方位词,宾语常前置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针对训练〕一、教材回扣1.翻译下面的宾语前置句,注意调整语序。(1)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语序:“夫晋,有何厌?”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呢?(2)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语序:“以奚知其然也?”译文: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3)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语序:“微斯人,吾与谁归?”译文:(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二、课外迁移类型2定语后置句〔知识梳理〕定语后置句,指为了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翻译时要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四种:类型示例中心词+后置定语+者①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②桃核修狭者。中心词+之+后置定语①蚓无爪牙之利。(《劝学》)②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③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②马之千里者。中心词+数量词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中心语+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针对训练〕一、教材回扣9.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D)A.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C.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解析]D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类型3状语后置句〔知识梳理〕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类型示例用“于”字构成介词结构后置①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