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联片办学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卷(本试卷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材料一: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如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朱熹对《论语·学而》中谈到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阐释了“中国气质”。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如秦国很早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制造者把名字刻在制作的产品上。到后来秦朝建立,国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代表“中国气质”的艺术品了。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官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气质”。(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材料二:为什么有人否认“工匠精神”一直深藏在民族文化中?“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凝聚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中提到的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这样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对“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材料三: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三,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在同行业不同行帮间,也讲究各有各的地盘,不得相互侵吞,以免造成行帮间的无序竞争。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穗定,通常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对某种神的信仰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文化。(摘编自苑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都有助于秦朝制造出精湛的艺术品。B.材料一认为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这里的“文化”有别于材料三“‘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中的“文化”。C.中国能够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主要得益于传统的工匠精神,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找回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D.“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的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即不能随跳槽改行。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B.工匠精神能推动社会发展,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C.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D.“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而“匠心独运”则是“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的证明。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A.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德国制造”,这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B.李春是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就是他主持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C.制作杆秤的工匠们相信,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D.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求全国运用统一标准的度量衡,为监管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重建我国的“工匠精神”。【答案】1.B2.D3.A4.①采用总分式结构进行论证,先总说,后分说;②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等。5.①全社会形成尊重能工巧匠创造力和贡献的良好氛围。②形成完备的质量监管体系和行业内部的监管体系。③重视重建“工匠精神”的信仰和文化支撑。【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错误,由材料一可知,“‘物勒工名’制度”在秦国时就已经有了,并不是到秦朝时才开始实行的。C项,“主要得益于”错误,没有依据,材料一说的是“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并没有强调哪一个更重要。D项,“‘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错误,由材料三可知,“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不同行业之间的矛盾的“游戏规则”。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错误,属无中生有。材料一中说“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只是如今的现状,并没有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过去进行比较。B项,“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错误,材料一说的是“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而选项“成了”将未然变成已然,不符合客观实际。C项,“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错误,结合材料二中的“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重要规范”可知“至近现代已被淡化”错。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A项,“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错误,材料一只是在开篇部分提到了“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并没有表达任何相关观点。B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这个观点,和原材料中举到的鲁班、李冰等人的例子作用相同。C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这个观点。D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这个观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论证上的特点一般需要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角度等方面考虑。材料三先分,“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作为传统,‘工匠精神’要用信仰做支撑”,即总说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要深入探讨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然后从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三方面分别进行阐释。在阐释的过程中,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如引用俗语指出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以行业间共同的“游戏规则”为例,论证行业组织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即全社会形成尊重能工巧匠创造力和贡献的良好氛围,需要形成完备的质量监管体系和行业内部的监管体系。材料三第一段则直接提出“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三,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即重视重建“工匠精神”的信仰和文化支撑”,即重视重建“工匠精神”的信仰和文化支撑。【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暮鼓铁凝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2015年荣获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有改动)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对自己保持整体的青春感颇为自信。“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生活和生命的启迪。B.在“她”的眼里,那一对站在路边嚼着馒头的母子更像是一对父子,仅仅是因为老年母亲的外貌和行为方式实在像一位父亲。C.文章中描写“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表达出城市的“她”对农民工母子生活方式的羡慕。D.会所里的暮鼓有点喑哑和憋闷,但依然是生命的勇敢呐喊,六十岁的“她”迎着鼓声回家,此刻,生命的积极鼓点在她心中敲响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环境描写关联全篇,十分生动。如开头“日落之后,天黑以前”的描写,渲染了城市的“黄昏”氛围,烘托人物暮年感伤的心理。B.小说人物描写细腻传神,体型壮实的儿子急切地反复呼喊“妈!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一个憨厚孝顺的儿子形象跃然纸上。C.小说以“暮鼓”为题,富有艺术魅力,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使文章情节紧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且在结束部分以此点明主旨。D.小说情节平实,语言简约洗练,比喻生动形象,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让人感动,字里行间让人领会出人生启悟。8.从“她”眼中的“老头”到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设计十分巧妙。试结合全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9.最后三段呼应标题,着意写“暮鼓”。结合全篇,从不同层面探究“暮鼓”的意蕴。【答案】6.D7.C8.①情节上,运用戏剧性反差手法,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人物上,突出了老母亲作为打工人独特的“男性化”外貌,侧面描写了农民工劳作、生存的艰辛;③主题上,为后文体现“暮年而不屈服现实的倔强”的主题做铺垫。“爸与妈”双重角色统一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打工老母亲身上“父亲般坚韧刚强”。9.①“暮鼓”是黑暗中会所的演奏,更寓意【象征】着虽迫近黑暗却坚强有力、催人振奋的生命鼓声。②“暮鼓”寓指打工母亲虽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像父亲一样艰辛劳作的坚韧顽强的品格。③“暮鼓”和暮鼓般的母亲给“她”心灵的鼓舞,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顽强奋进的姿态。【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内容的能力。A.“对自己保持整体的青春感颇为自信”错,文章第一段“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显示“她”对年龄有一种担忧;B.“仅仅是因为”不正确,更重要的是在“她”的眼里和感觉中,在路边站着用餐的母亲虽是暮年却仍辛勤劳作,坚韧不屈,有“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更像一位父亲;C.“对农民工母子生活方式的羨慕”错,是对他们乐观、坚强精神的赞美。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C.“是串联故事的线索”错,“暮鼓”没有贯穿小说始终,只出现在小说结尾部分,起点题作用;“暮鼓”在小说中有双重含义:既是指“会所里引人驻足”的庆典或者某场欢宴的鼓声,更是对在城市里打工的农村老母亲奏响的坚强乐观的美好的生命鼓点。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小说情节布局的能力。1.情节方面:根据文章第④段“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可知,“她”开始看到这位母亲的时候,认为是一位老头,而当年轻人喊“妈”时,“她”误以为是喊自己,认为年轻人认错人了;根据文章第⑧段可知,等到看到年轻人走到“老头”面前时,“她”才知道“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前后的反差使得情节起伏跌宕,造成了戏剧性的效果,情节的反转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2.人物方面:母亲的头发落满了灰尘,满脸皱纹,也从侧面反映了农民工劳作、生存的艰辛。3.主题方面:“爸与妈”双重角色统一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打工老母亲身上“父亲般坚韧刚强”,突出了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标题含义的能力。“意蕴”指所包含的意思,一般从表面意开始,继而思考其深层意、比喻意、象征意等。“暮鼓”,本义是指“暮色中的鼓声”,“暮”说明临近结束,而“鼓”又给人坚强有力的感觉,催人奋进;从整个故事看,与“暮”相关的有“她”,有农民工的母亲,从农民工母亲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到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暮鼓”烘托了这一人物形象;从“她”身上,我们看到“她”从“暮鼓”和农民工那里受到心灵的警醒与鼓舞,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奋进态度,从而表现了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隋文帝仁寿四年。章仇太翼[注]言于帝曰:“陛下木命,雍州为破木之冲,不可久居。又谶云:‘修治洛阳还晋家。’”帝深以为然,幸洛阳,留晋王昭守长安。丙申,发丁男数十万掘堑,自龙门东接长平、汲郡,抵临清关,渡河至浚仪、襄城,达于上洛,以置关防。癸丑,下诏于伊、洛营建东京。西域诸胡多至张掖交市,帝使吏部侍郎裴矩掌之。矩知帝好远略,诸商胡至者,矩诱访诸国山川风俗,王及庶人仪形服饰,撰《西域图记》三卷,合四十四国,入朝奏之。仍别造地图,穷其要害。帝大悦,赐物五百段,日引矩至御坐,亲问西域事。矩盛言“胡中多诸珍宝,吐谷浑易可并吞”。帝于是慨然慕秦皇、汉武之功,甘心将通西域,四夷经略,咸以委之。以矩为黄门侍郎,复使至张掖,引致诸胡,吱之以利,劝令入朝。诏发河北诸军百余万众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丁男不供,始役妇人。三月乙丑,车驾幸五原,因出塞,巡长城。帝无日不治宫室,两京及江都,苑围、亭殿虽多,久而益厌,每游幸,左右顾瞩,无可意者,不知所适。乃备责天下山川之图,躬自历览,以求胜地可置宫苑者。帝以诸蕃首长毕集洛阳,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达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籍以龙须席胡客每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增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炀帝亡隋》)[注]章仇太翼,隋代著名术士。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B.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C.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D.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雍州:古代九州之一。古代中国划分为九个大区。九州所指,不同的古籍说法不一。B.木:文中指五行之一。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古代认为是构成万物的元素。C.御坐:皇帝的宝座,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帝王的印信。D.乙,十天干之一;丑,十二地支之一。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乙丑,文中是纪月。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隋炀帝听信术士章仇太翼的谏言,前往洛阳视察。他征调几十万劳动力挖壕沟,从龙门到上洛,修筑防线,又下令营建东都洛阳。B.裴矩深得隋炀帝信任,向皇帝进言对外扩张,隋炀帝好大喜功,要向秦始皇、汉武帝看齐,深信裴矩,并让裴矩引诱胡人臣服隋朝。C.隋炀帝征调百万民众开挖运河,男人不够用就征调妇女。他喜欢四处巡幸、大兴土木,各地宫殿虽多,但他住久了而心生厌烦。D.隋炀帝耗费巨资在洛阳举行盛大表演,表演规模宏大,持续时间很长。胡人有就餐后不给钱的,店家竟然炫耀财富,不予追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备责天下山川之图,躬自历览,以求胜地可置宫苑者。(2)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14.文中说“帝大悦”,请说说隋炀帝此时“大悦”的原因。【答案】10B11.D12.D13.(1)于是遍求天下山川图册,亲自察看,以寻求可以建造宫苑的名胜之地。(2)中原也有贫穷的人,衣不遮体,不如把这些东西送给那些穷人,缠在树上做什么用呢?14.裴矩知道隋炀帝喜欢经营远方,就投其所好,写了《西域图记》上奏给皇帝,并绘制了西域要害之地的详细地图。【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之”作“许”的宾语,“帝许之”是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D;“盛”作“设”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画线句意思是:各番国都请求进入丰都市交易,隋炀帝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先命令整修装饰店铺,屋檐都整齐划一,店中大设帷帐,摆满珍贵的货物,店里的人也都衣着华贵,卖菜的人也用龙须席铺地。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乙丑,文中是纪月”错误,根据文中“三月乙丑”可知,乙丑,文中是纪日。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胡人有就餐后不给钱的,店家竟然炫耀财富,不予追讨”错误,据原文“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可知,应是要求店家邀请路过的胡人进来就餐,不收取费用是为了欺骗胡人中原丰裕富饶,而不是“店家炫耀财富”。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备责”,遍求;“览”,察看;“躬自”,亲自;“胜地可置宫苑者”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可置宫苑胜地”。(2)“形”,身体;“何如”,不如;“与”,给;“何为”,做什么。【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据原文“矩知帝好远略,诸商胡至者,矩诱访诸国山川风俗,王及庶人仪形服饰,撰《西域图记》三卷,合四十四国,入朝奏之”可知,裴矩知道隋炀帝喜好经营远方,向来此的胡族商人了解他们国家的山川地形和风土人情,国君和百姓的礼仪服饰,以此撰写《西域图记》三卷,并入朝上奏这部书,是隋炀帝大悦的原因之一。据原文“仍别造地图,穷其要害”可知,裴矩还绘制了地图,并详细叙述了西城地区的要害之处,投其所好,是隋炀帝大悦的原因之一。参考译文:隋文帝仁寿四年。章仇太翼对隋炀帝说:“陛下属木命,雍州是克木之处,不可长期居住。谶语也说:‘修治洛阳还晋家。’”隋炀帝对此深表赞同,驾临洛阳,留下晋王杨昭守卫长安。丙申(初四日),隋炀帝征发男丁几十万人挖掘壕沟,从龙门东接长平、汲郡,到临清关,越过黄河至浚仪、襄城,直达上洛,用来布置关防。癸丑(二十一日),隋炀帝下诏在伊水、洛水营建东京。西域的各个胡人部落大多到张掖进行集市贸易,隋炀帝派吏部侍郎裴矩管理这件事。裴矩知道隋炀帝喜好经营远方,各位胡族商人来到后,裴矩就诱导询问他们国家的山川地形和风土人情,国君和百姓的礼仪服饰,撰写了《西域图记》三卷,总共记载了四十四个国家,入朝上奏了这部书。另外还绘制了地图,详细叙述了西城地区的要害之处。隋炀帝十分高兴,赏赐给他布帛五百段,每天都让裴矩到御坐前,亲自询问西域的事宜。裴矩极力宣称“胡人地区有很多奇珍异宝,吐谷浑容易吞并”。隋炀帝于是心怀豪迈地仰慕秦皇、汉武的功绩,一心想打通西域,对经营谋划四方夷狄的事务,都委任裴矩处置。任命裴矩为黄门侍郎,再次出使张掖,诱导各位胡人,通过利益引诱他们,劝说他们入京朝见。隋炀帝杨广下诏征发黄河以北各军一百多万人开挖永济渠,引沁水向南流入黄河,向北直通涿郡。男丁不够使用,开始役使妇女。三月乙丑(二十二日),隋炀帝车驾临幸五原,顺便出塞,巡视长城。隋炀帝没有一天不营建宫室,东西两京和江都,苑囿、亭殿虽然很多,时间久了渐渐厌烦,每次游玩,左顾右盼,没有满意的宫苑,不知道什么是好。于是遍求天下山川图册,亲自察看,以寻求可以建造宫苑的名胜之地。隋炀帝因为各位番邦酋长都会聚在洛阳,在端门街举行大规模的百戏表演。戏场周长达五千步,手持乐器奏乐的乐师达一万八千人,乐声在几十里外都能听见。从晚.上到早.上,灯火烛光照亮天地。持续了一个月才结束,花费成千上万。从此,这样的表演每年都习以为常。各番国都请求进入丰都市交易,隋炀帝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先命令整修装饰店铺,屋檐都整齐划一,店中大设帷帐,摆满珍贵的货物,店里的人也都衣着华贵,卖菜的人也用龙须席铺地。胡族客人凡有经过酒食店,都要求店家邀请他们进来就座,酒足饭饱才离去,店家不收取费用,欺骗他们说:“中原丰裕富饶,酒食照例不收费。”胡族客人都惊讶叹服。但其中聪明的人颇有些察觉,看见用丝绸缠树,就说:“中原也有贫穷的人,衣不遮体,不如把这些东西送给那些穷人,缠在树上做什么呢?”市肆中的人惭愧地无言以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悯农杨万里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①忍饥度残岁,更堪②岁里闰添长!【注】①分:料定。②更堪:更哪堪,更不堪。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运用比喻,写稻田远望如云,却因无雨天旱,大片稻田丰收已经无望。B.第二句承接首句,写荞麦因遭霜而只开空花,意味着麦收又落空,灾上加灾。C.后两句写灾民度日如年,“已分”“更堪”突出了灾民的无可奈何和苦不堪言。D.前两句写天灾不断,后两句写人祸无情,揭露了广大农民遭受苦难的根源。16.杨万里在这首诗和《插秧歌》中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概括说明。【答案】15.D16.《插秧歌》写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的赞美。(意思对即可)《悯农》写农民面对天灾苦难,民生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后两句写人祸无情,揭露了广大农民遭受苦难的根源”错。三句是说已做好心理准备忍受长年的饥荒,四句说闰月使时光愈觉难熬,先说准备忍,再说实不堪忍,将农民的悲苦无助描写到极致。并未提到“人祸”,也未揭露“广大农民遭受苦难的根源”,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插秧歌》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后四句给它配上了画外音:写农妇招呼农夫小憩片刻,且去用餐;“低头折腰只不答”,这是写农夫的反应,他仍然保持着插秧的姿势,手脚不停地忙着,仿佛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功夫也没有;同时农夫还嘱咐妻子,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作践。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此诗写的富于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的赞美。《悯农》揭示了农民的悲惨遭遇。诗首句言稻谷因旱灾欠收,次句言荞麦因霜冻绝收,勤苦一年,连遭灾害侵袭,心境凄惨可想而知。三句是一个顿宕,说已做好心理准备忍受长年的饥荒,四句又是一个转折,闰月使时光愈觉难熬,先说准备忍,再说实不堪忍,将农民的悲苦无助描写到极致。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诗中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叠词手法,写云和水的情状。(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周瑜大败曹操,“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词人举杯祭月。【答案】①.青青子衿②.悠悠我心③.云青青兮欲雨④.水澹澹兮生烟⑤.樯橹灰飞烟灭⑥.一尊还酹江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重点注意的字,如“衿”“澹”“樯”“尊”“酹”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为351.6亿,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4.94亿;日均数字阅读时长29分钟;80后偏好时尚类图书,90后喜欢旅游旅行类图书,95后则对漫画绘本情有独钟、(___________)。值得注意的是,青年人在进行数字阅读时,并非只选择时尚类、旅行类、漫画类书籍,他们同样还会选择内容精深、趣味高雅、富于深度的书籍。不少青年人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理论著作,在微信阅读中品读老庄,在有声书的世界中回味《红楼梦》的精妙之处,复旦大学学者陈思和与复旦教师团队、众多作家推出的音频课“中国文学大师课”,收听量达到了1600余万次,通过数字阅读,使专业知识的精深走进了普通读者的生活。正如有学者所说:“高校的教育不应该局限在被围墙建筑起来的校园内,应该在适当的条件下为社会服务。”而数字阅读,正是为专业教育和社会服务搭建的那一座桥梁。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青年人日益成为中国数字化阅读的主体,正在改变出版业传统格局的是他们。B.青年人日益成为中国数字化阅读的主体,他们正在改变出版业的传统格局。C.日益成为中国数字化阅读主体的青年人,他们正在改变出版业的传统格局。D.日益成为中国数字化阅读主体的青年人,正在改变出版业传统格局的是他们。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B.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C.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D.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答案】18.B19.D20.①通过数字阅读,精深的专业知识走进了普通读者的生活。或(数字阅读,使精深的专业知识走进了普通读者的生活)。【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本题从陈述对象是否一致的角度来考查语意连贯。根据前后语境,特别是后文“青年人在进行数字阅读时”可知,此处是在评论青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情况及对出版业的影响,陈述对象是“青年人”,“正在改变出版业传统格局的是他们”改变了陈述对象,排除AD;“日益成为中国数字化阅读的主体”做“青年人”的谓语,才能强调出其重要性,排除CD。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数字阅读是……桥梁”是比喻,。A.整个句子是设问、夸张,“醉”“泪”是拟人;B.借代,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的首饰,这里代指盛妆的妇女;C.拟人,“枕”字把山当作人来写;D.比喻,把“香腮”比作“雪”。故选D。【20题详解】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通过……使”缺少主语,可删掉“通过”或“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