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言阅读》专项测试卷及答案(陕西商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尊君在不()(3)相委而去()
(4)入门不顾()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友人惭,下车引之。3.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的区别。请写出下列人物的尊称和谦称(1)尊称对方的女儿——()
(2)谦称自己的弟弟——()4.你认为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请说说理由。(安徽安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期日中
期:
(2)相委而去
委:(3)下车引之
引:
(4)元方入门不顾
顾:6.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7.当友人愤怒指责元方父亲时,元方从“”和“”两点对友人进行反驳。8.本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吉林四平)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9.《世说新语》是南朝宋________(人名)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10.“俄而雪骤”中“骤”的正确解释是(
)A.急 B.快 C.大 D.多次11.文章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12.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何用意?13.请自拟一副对联,表达你对本文的理解或感悟。(每联不少于5字)上联:下联:(湖北随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选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俄而/雪骤C.公/大笑乐 D.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撒盐空中差可拟”中“差”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鬼使神差 B.参差不齐 C.差强人意 D.一念之差1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17.“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从文中哪句话能读出谢安的态度?你觉得纷纷白雪还像什么呢?你可以用下面的句式来说:白雪纷纷像(似、如、堪比)。(吉林白城)阅读《<论语>十二章》一文,完成小题。《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手?”《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簞食,一孤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间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8.孔子是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学派创始人。1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亦说乎(同“悦”,愉快)B.传不习乎(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C.学而不思则罔(疑惑)D.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20.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21.颜回身处“陋巷”,对此,他的态度如何?这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22.“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辽宁锦州)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⑥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23.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1)为人谋而不忠乎:
(2)思而不学则殆:(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匹夫不可夺志也:24.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吾日/三省/吾身 B.学/而不/思则罔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择其/善者/而从之26.阅读选文,简要概括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上的观点。(河北承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7.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1)夫君子之行
(2)遂成枯落2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静以修身
(2)年与时驰
29.翻译下列句子。(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30.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3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山东菏泽)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2.《诫子书》是三国时期(作者)为告诫劝勉儿子而写的一封家书。33.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夫君子之行
(2)非志无以成学3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无以致远()
(2)无以广才()(3)年与时驰()
(4)意与日去()35.翻译下列两个句子。(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36.作者认为成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简要概括。(广西桂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狼蒲松龄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选自《聊斋志异》)3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B.顾野有麦场(看,视)C.目似瞑(睡觉) D.盖以诱敌(大概,原来是)38.选出与“复投之”中“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两狼之并驱如故 B.数刀毙之C.择其善者而从之 D.下车引之3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屠户和狼的斗争展开情节,第①段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B.通过双方激烈的交锋,表现出两狼一直凶狠贪婪而屠户始终胆小怯懦。C.“目似瞑,意暇甚”运用神态描写,把狼奸诈狡猾的形象刻画得生动传神。D.从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等成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狼形象的共性。4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41.一句“止增笑耳”表达了作者哪些态度?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出什么道理?(重庆九龙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42.下列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场主积薪其中”中的“薪”根据成语“卧薪尝胆”,可推测其意为“柴草”。B.“苫蔽成丘”中的“苫蔽”均有偏旁“艹”,根据上下文可推测出,“苫蔽”有“遮盖”“覆盖”的意思。C.“洞其中”和“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中的“洞”和“隧”均为名词用作动词,意为“打洞”和“打隧道”。D.“乃悟前狼假寐”中的“寐”可由古诗名句“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推测出,“寐”的意思是“睡觉”。4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4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对屠户的心理描写,如“屠惧”“屠大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等,展示了屠户从恐惧到镇定的心理变化过程。B.“投以骨”和“复投之”既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恐惧和幻想,也表现了狼的狡猾和贪婪。C.“两狼并驱如故”说明屠户迁就妥协的策略失败,再没有可以引开狼的东西,处境更加危险。屠户与狼斗争的过程越纠结,情节就越紧张,故事就越有吸引力。D.“顾”“奔倚”“弛担持刀”等一系列动作,表现出屠户在毫无退让的余地下选择与狼斗争的果敢坚决。45.选文中的屠户和链接材料中的俞樾对待动物的态度有何区别?请结合材料分别谈谈这种态度产生的原因。【链接材料】余居西湖寓楼。楼多鼠,每夕跳踉几案,若行康庄①。……始甚恶之,继而念鼠亦饥耳。至于余衣服书籍一无所损,又何恶焉。……一夕,余自食饼,复吐出之,遂并以饲鼠。次日视之饼尽而余所吐弃者故在。乃笑曰:“鼠子亦狷介②乃尔。”是夕,置二饼以谢之。次日,止食其一。余叹曰:“不惟狷介,乃亦有礼。”(选自俞樾《春在堂随笔》)【注释】①康庄:宽阔平坦的大路。②狷介:孤高正直,不肯同流合污。(陕西西安)阅读《穿井得一人》,完成下面小题。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4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家无井而出溉汲
()(2)闻之于宋君
()(3)丁氏对曰
()47.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宋之丁氏A.国人道之B.友人惭,下车引之C.学而时习之。D.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4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49.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传闻?(河南新乡)阅读《杞人忧天》,完成下面小题。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5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1)身亡所寄(2)晓之者曰51.下列选项中文言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若
求闻之若此(像)
若躇步跳蹈(你)B.舍
太丘舍去(舍弃)
其人舍然大喜(放下)C.因
未若柳絮因风起(乘、趁)
因往晓之(于是,就)D.其
屠自后断其股(指代“狼”)
其人曰:“奈地坏何?”(那)5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53.寓言中,杞人的担忧是什么?这则寓言嘲讽了怎样的人?54.如果从积极的方面去思考,你又会如何评价杞人?(山东枣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1)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
(2)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3)国人道之
道:
(4)丁氏对曰
对: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及其家穿井
一狼洞其中 B.夫君子之行
久之,目似瞑C.夫学须静也
不若无闻也 D.闻之于宋君
其一犬坐于前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2)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4.(1)【甲】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2)读了【乙】这则寓言故事,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传闻?(山西临汾)经典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班级举办了“博学笃行”专题学习活动。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穿井得一人》)【晓其意·文章内容理解】5.屠户惧狼,对其妥协。“骨已尽矣”,两狼依然“并驱如故”,两狼像原来一样一起的行径充分暴露了其贪得无厌的本性。丁氏表述不清,让人产生误会,“国人道之”,国人的事情甚至传到国君耳中,可见人们热衷于传播这种离奇传闻。(根据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填空)6.从文中或生动传神,或铿锵有力的言语中,可以读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弛担持刀”的意思是,表明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的意思是,,卒章显志,隐含了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对待传闻不能盲从。【明其志·探究精神力量】7.两篇文章的结尾都是通过议论来揭示主旨,说理性强,有很强的感染力。请找出下面诗中同样运用议论手法的句子并加以批注。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批注:8.选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深入人心。你从屠户或宋君身上学到了什么优秀品格?请结合选文作答。(重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9.按照提示,解释加点字词。文言字词理解方法字词释义
俄而雪骤字源推断:“骤,马疾也。从马,聚声。”(《说文解字》)①撒盐空中差可拟语境猜测:联系字词所处的语境,做出猜测。②陈太丘与友期行成语联想:联想到成语“不期而遇”中的“期”。③相委而去课内迁移:与上文“太丘舍去”中的“去”意同。④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一次雪天聚会,营造出轻松、融洽的家庭氛围;乙文元方与友人的对话,演绎了一场关于“信”的精彩辩论。B.甲文开篇语言简练,写出屋外寒冬飘雪,屋内雅兴十足;乙文开篇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是必不可少的铺垫与交代。C.甲文“公大笑乐”一句,意在言外,耐人寻味;乙文“非人哉”的怒骂,既表现友人的无礼,也可见其率真性格。D.甲文末的身份补叙,直接称赞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乙文元方与友人年龄的“小大”对立,衬托出元方的聪颖方正。12.《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这些儿童的语言艺术不输儒雅名流。请结合甲、乙两段选文,分析文中儿童语言的精妙之处。参考答案(陕西商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尊君在不()(3)相委而去()
(4)入门不顾()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友人惭,下车引之。3.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的区别。请写出下列人物的尊称和谦称(1)尊称对方的女儿——()
(2)谦称自己的弟弟——()4.你认为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请说说理由。【答案】1.约定不,同“否”舍弃回头看2.(1)陈太丘就先行离开,陈太丘离开之后友人才到。(2)朋友感到惭愧,走下车来拉他。3.令爱舍弟4.示例一:失礼。元方批评客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客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示例二:不失礼。客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客人一个深刻的教训。【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约定好一起出行。期:约定。(2)句意: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3)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丢下。(4)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门。顾:回头看。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重点字词:太丘:指陈太丘。舍:舍弃。去:离开。乃:才。至:到。(2)重点字词:友人:朋友。惭:感到惭愧。引:拉,牵挽。之:代指元方。3.本题考查文化常识。(1)尊称对方的女儿,一般使用“令爱”或“令嫒”。在这里,“令”是一个敬辞,表示美好、尊贵的意思,“爱”或“嫒”则是对女儿的称呼。因此,“令爱”或“令嫒”就是尊称对方的女儿。(2)谦称自己的弟弟,一般使用“舍弟”。在这里,“舍”表示同辈、同住的意思,“弟”则是对弟弟的称呼。因此,“舍弟”就是谦称自己的弟弟。同时,也可以使用“舍弟子”或“舍弟生”等变体,但基本的含义和用法都是相同的。4.本题考查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解答时,任选一个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说明理由即可。示例:失礼。尽管客人之前有错,但在他认错并表现出惭愧之情后,元方应该给予一定的宽容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互相包容和尊重。示例:不失礼。在客人无礼地指责和侮辱自己的父亲后,元方选择“入门不顾”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愤怒。这种行为既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也让客人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是一种有理有据的反击。【点睛】参考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安徽安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期日中
期:
(2)相委而去
委:(3)下车引之
引:
(4)元方入门不顾
顾:6.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7.当友人愤怒指责元方父亲时,元方从“”和“”两点对友人进行反驳。8.本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答案】5.约定舍弃拉,牵拉回头看6.(1)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不在?”(2)过了正午后(友人)仍没有到达,陈太丘不再等(他)而离开,离开以后(友人)才到。7.无信无礼8.示例:①陈元方懂得“诚信”的重要;②陈元方懂得“礼”的重要;③陈元方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④陈元方轻视无信、无礼之人,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分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句意是: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2)句意是: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古今异义词,舍弃。(3)句意是:下车去拉元方。引:拉;(4)句意是:(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1)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不:同“否”。(2)委,舍弃。去:离开。乃:才。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道题要想解答正确,就要先弄懂文意,然后从文章中去抓关键的词语、句子进行解答。文中句子“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从不守信用的角度进行反驳;“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从不礼貌的角度进行反驳。8.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从“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以看出,元方懂得“信”“礼”的重要,辩驳有理有据;以“入门不顾”的行为,既对友人的“无信”“无礼”的有力回击,同时也维护了父亲的尊严。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点睛】参考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吉林四平)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9.《世说新语》是南朝宋________(人名)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10.“俄而雪骤”中“骤”的正确解释是(
)A.急 B.快 C.大 D.多次11.文章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12.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何用意?13.请自拟一副对联,表达你对本文的理解或感悟。(每联不少于5字)上联:下联:【答案】9.刘义庆10.A11.时间,地点,人物,事件。12.有力地暗示谢道韫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修养,作者很赞赏谢道韫的才气。13.与文章内容相关,宽对即可。示例:上联:撒盐空中为形似下联:柳絮风起乃更美【解析】9.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而成。刘义庆是南朝宋宗室、文学家。他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10.本题考查实词含义。句意:不久,雪下得更急了。骤,急;故选A。1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中,“寒雪日”交代了时间,是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内集”交代了地点,是在家里举行聚会;“谢太傅”和“儿女”交代了人物,有谢太傅以及他的子侄辈们;“讲论文义”交代了事件,即大家在一起谈论文章的义理。1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文章结尾“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从“公大兄无奕女”可以看出她出身于名门望族,家族中人才辈出,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她的才华和修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进一步表明她的婚姻也是门当户对,这从侧面反映出她自身的优秀,能够匹配这样的家世和婚姻。作者通过这样明确的身份交代,有力地暗示了谢道韫的良好家庭背景和所受到的良好教育,也表现出作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这种交代不仅增添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丰富性,还让读者对谢道韫的才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13.本题考查写对联。首先深入阅读《咏雪》一文,理解文中所描绘的场景,包括寒冷的雪天、家庭聚会的氛围、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各自的才华展现等细节。然后确定对联想要突出的重点。比如可以侧重于表现雪的美妙,像“雪”的形态、“雪”的急骤等;也可以侧重于人物的才华,如胡儿和谢道韫对雪的比喻,谢太傅的提问和评判;还可以侧重于整个家庭聚会的和谐欢乐氛围。根据确定的重点开始构思上联的内容。比如如果重点在表现雪,上联可以是“寒天瑞雪纷纷落”;如果重点在人物才华,上联可以是“稚子妙语声声奇”;如果重点在家庭氛围,上联可以是“谢氏堂中欢乐聚”。依据上联的内容和结构来构思下联。要保证上下联表意清晰、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对《咏雪》这篇文章的理解或感悟。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示例:上联:寒雪骤来诗意起下联:暖堂欢聚妙言生【点睛】参考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更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十分快乐。(这位)兄女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湖北随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选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俄而/雪骤C.公/大笑乐 D.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撒盐空中差可拟”中“差”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鬼使神差 B.参差不齐 C.差强人意 D.一念之差1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17.“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从文中哪句话能读出谢安的态度?你觉得纷纷白雪还像什么呢?你可以用下面的句式来说:白雪纷纷像(似、如、堪比)。【答案】14.D15.C16.不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啊?”17.谢安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从后文“公大笑乐”这句话可以看出。白雪纷纷像被风旋起的落花。【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与语法结构来分析。D.“左将军”是官职,修饰人物“王凝之”,“左将军王凝之”在句子里做主语,其后应断开;句意: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故正确的断句应是: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故选D。1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撒盐空中差可拟”的意思是: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体。A.鬼使神差:好像有鬼神在差遣支使一样。指不自觉地做了某事。差:差遣。与题干中的“差”意思不同;B.参差不齐:形容高矮、长短、水平、程度很不一致。差:不整齐。与题干中的“差”意思不同;C.差强人意:原指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多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大体、大致。与题干中的“差”意思相同;D.一念之差:指一时糊涂所犯的错误。差:差错。与题干中的“差”意思不同;故选C。1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欣然: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白雪纷纷何所似”是宾语前置句,正确的语序是“白雪纷纷所似何”。1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仿写句子。第一问:从“公大笑乐”可知,谢安认为“柳絮”的比喻更好。是因为这种比喻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强,有美感。第二问,此题是开放型题目,答案不唯一,如:白雪纷纷如山谷中群飞的蝴蝶。【点睛】参考译文: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吉林白城)阅读《<论语>十二章》一文,完成小题。《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手?”《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簞食,一孤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间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8.孔子是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学派创始人。1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亦说乎(同“悦”,愉快)B.传不习乎(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C.学而不思则罔(疑惑)D.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20.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21.颜回身处“陋巷”,对此,他的态度如何?这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22.“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答案】18.春秋儒家19.C20.(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意思是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21.回也不改其乐,体现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22.(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吾日三省吾身”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与求学方面得到提高。【解析】1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19.本题考查词语释义。C.句意: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罔,迷惑。故选C。20.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意为:把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都强调了要学习他人的长处,如果自己身上也有别人的缺点,就要改正。2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一簞食,一孤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知,颜回的态度是“不改其乐”。即使吃食粗陋,居住环境恶劣,颜回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快乐,这说明他是一个安贫乐道的人。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阅读启示。第一问:根据“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得: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第二问: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吾日三省吾身”教给我们的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与方法。只有时常反思自己,才会发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进而改正,逐渐向着完美与成功靠近。【点睛】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孔子说:“温习学过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辽宁锦州)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⑥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23.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1)为人谋而不忠乎:
(2)思而不学则殆:(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匹夫不可夺志也:24.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吾日/三省/吾身 B.学/而不/思则罔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择其/善者/而从之26.阅读选文,简要概括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上的观点。【答案】23.竭尽自己的心力。疑惑。以……为快乐。改变24.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25.A26.按时复习、温故知新、学思结合。【解析】2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1)句意为: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忠:竭尽自己的心力。(2)句意为: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殆:疑惑。(3)句意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乐:以……为快乐。(4)句意为: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夺:改变。2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重点字词:温,温习。故,旧的知识。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能够。以,凭借。2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B.有误。句意为: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而”是连词,表转折,故断句应为:学而不思/则罔;C.有误。句意为: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知之者”和“好之者”分别代指两类人,故断句应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有误。句意为: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择”为动词,“其善者”表示一个人好的方面,故断句应为:择其善者/而从之;故选A。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根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得学习要按时复习、温故知新;根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知学习要学思结合;根据“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得要培养学习的兴趣。【点睛】参考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河北承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7.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1)夫君子之行
(2)遂成枯落2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静以修身
(2)年与时驰
29.翻译下列句子。(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30.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3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答案】27.(1)夫∕君子之行(2)遂∕成枯落28.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驰:疾行,指迅速逝去。29.(1)不内心恬淡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3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1.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解析】2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1)句意:君子的行为操守。“夫”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应在“夫”后断一处;“君子之行”意思是:君子的行为操守;为完整语句。故断为:夫/君子之行。(2)句意为:最终枯败零落。从结构上分析,“遂”表示结果的副词,做状语,“成枯落”是动宾短语,做谓语,是一个整体,故断为:遂∕成枯落。2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2)句意: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疾行,指迅速逝去。2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淡泊:内心恬淡,宁静专一;致远:实现远大理想;(2)淫慢:放纵懈怠;险躁:轻薄浮躁。3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志当存高远”意思是追求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诫子书》中诸葛亮同样教育儿子要“明志”“致远”,即“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3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诫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告诫儿子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点睛】参考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山东菏泽)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2.《诫子书》是三国时期(作者)为告诫劝勉儿子而写的一封家书。33.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夫君子之行
(2)非志无以成学3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无以致远()
(2)无以广才()(3)年与时驰()
(4)意与日去()35.翻译下列两个句子。(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36.作者认为成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简要概括。【答案】32.诸葛亮33.(1)夫/君子之行(2)非志/无以成学34.达到增长疾行,指迅速逝去岁月,时光35.(1)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36.立志、学习、惜时。【解析】3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家书。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33.本题考查断句。(1)句子意思:有道德修养的人。“夫”为句首发语词,在其后断一处;正确断句为:夫/君子之行。(2)句子意思: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非志”导致出现“无以成学”的后果;正确断句为:非志/无以成学。3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2)句意: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增长。(3)句意: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4)句意:意志随岁月而丧失。日:岁月,时光。3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自己的志向;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2)淫慢:放纵懈怠;励精:振奋精神;险躁:轻薄浮躁;治性:修养性情。3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知,需要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树立远大志向,获得成就;强调“立志、学习”;根据“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知,时间流逝快,应该珍惜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社会所用;强调“惜时”。【点睛】参考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丧失。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广西桂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狼蒲松龄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选自《聊斋志异》)3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B.顾野有麦场(看,视)C.目似瞑(睡觉) D.盖以诱敌(大概,原来是)38.选出与“复投之”中“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两狼之并驱如故 B.数刀毙之C.择其善者而从之 D.下车引之3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屠户和狼的斗争展开情节,第①段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B.通过双方激烈的交锋,表现出两狼一直凶狠贪婪而屠户始终胆小怯懦。C.“目似瞑,意暇甚”运用神态描写,把狼奸诈狡猾的形象刻画得生动传神。D.从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等成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狼形象的共性。4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41.一句“止增笑耳”表达了作者哪些态度?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出什么道理?【答案】37.C38.A39.B40.(1)屠夫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2)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41.作者对狼可悲下场的嘲笑(轻视、蔑视、讽刺),对屠户勇敢机智的赞美;道理:①不要轻易被看似可怕的事物吓到,在勇气和智慧面前,凶狠(狡猾、贪婪)者的下场只能是自取灭亡;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轻易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③面对恶人恶势力,我们要冷静、果断,要用力量和智慧战胜恶势力。【解析】37.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C.有误,该句句意为: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瞑:闭眼。故选C。38.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复投之”的“之”的意思是:代词,指骨头。A.之:主谓之间,取独;B.之:代词,指狼;C.之:代词,代指好的方面;D.之:代词,代指元方;故选A。39.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B.有误,从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两狼开始时表现出凶狠贪婪的一面,但屠户并没有始终胆小怯懦。在文中,屠户展现出了机智和勇敢,利用环境和工具进行自我保护和反击,最终成功地杀死了狼。因此,本项中“屠户始终胆小怯懦”这一描述是不正确的。故选B。4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1)窘:处境困迫、尴尬;敌:攻击、夹击。(2)径:直接、径直;犬:名词作状语,表示像狗一样。4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题干要求对文章中的“止增笑耳”进行理解,并从中悟出一些道理。(1)从“止增笑耳”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狼的可悲下场持有嘲笑的态度。作者认为狼的狡猾和贪婪只会成为人们的笑料,而不会对人们构成真正的威胁。这种轻蔑和嘲讽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狼的不屑和鄙视。作者对屠户的勇敢和机智给予了赞美。屠户在面对两只凶狠的狼时,没有选择逃避或妥协,而是利用环境和工具进行自我保护和反击,最终成功地杀死了狼。这种勇敢和机智的行为,得到了作者的肯定和赞美。(2)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些道理。首先,我们不应该轻易被看似可怕的事物吓到。在勇气和智慧面前,凶狠、狡猾、贪婪者的下场只能是自取灭亡。其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不能存有幻想,不能轻易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最后,面对恶人恶势力,我们要冷静、果断,要用力量和智慧战胜恶势力。【点睛】参考译文: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重庆九龙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42.下列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场主积薪其中”中的“薪”根据成语“卧薪尝胆”,可推测其意为“柴草”。B.“苫蔽成丘”中的“苫蔽”均有偏旁“艹”,根据上下文可推测出,“苫蔽”有“遮盖”“覆盖”的意思。C.“洞其中”和“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中的“洞”和“隧”均为名词用作动词,意为“打洞”和“打隧道”。D.“乃悟前狼假寐”中的“寐”可由古诗名句“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推测出,“寐”的意思是“睡觉”。4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4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对屠户的心理描写,如“屠惧”“屠大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等,展示了屠户从恐惧到镇定的心理变化过程。B.“投以骨”和“复投之”既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恐惧和幻想,也表现了狼的狡猾和贪婪。C.“两狼并驱如故”说明屠户迁就妥协的策略失败,再没有可以引开狼的东西,处境更加危险。屠户与狼斗争的过程越纠结,情节就越紧张,故事就越有吸引力。D.“顾”“奔倚”“弛担持刀”等一系列动作,表现出屠户在毫无退让的余地下选择与狼斗争的果敢坚决。45.选文中的屠户和链接材料中的俞樾对待动物的态度有何区别?请结合材料分别谈谈这种态度产生的原因。【链接材料】余居西湖寓楼。楼多鼠,每夕跳踉几案,若行康庄①。……始甚恶之,继而念鼠亦饥耳。至于余衣服书籍一无所损,又何恶焉。……一夕,余自食饼,复吐出之,遂并以饲鼠。次日视之饼尽而余所吐弃者故在。乃笑曰:“鼠子亦狷介②乃尔。”是夕,置二饼以谢之。次日,止食其一。余叹曰:“不惟狷介,乃亦有礼。”(选自俞樾《春在堂随笔》)【注释】①康庄:宽阔平坦的大路。②狷介:孤高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答案】42.C43.①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44.A45.屠户对狼的态度是从惧怕到奋起反抗,最后杀死两只狼。俞樾对老鼠的态度是从开始时的的厌恶到后来的敬佩。狼的贪婪和对屠户的逼迫,让屠户奋起反击。老鼠吃食物时表现出来的孤高正直让俞樾转变了态度。【解析】4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有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中的“隧”是名词作状语,“从隧道”的意思;故选C。4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①径:径直。去:离开。②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哉:语气词,相当于“啊”。4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有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不是心理描写,是动作描写;故选A。4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从选文中的“屠惧,投以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等语句可知,屠户对狼的态度从开始时的惧怕到奋起反抗,最后杀死两狼。从【链接材料】中的“始甚恶之”“置二饼以谢之”表现了俞樾从开始时的的厌恶到后来的敬佩。从选文内容可知,狼吃完了骨头,还想攻击屠户。屠户逼不得已,奋起反抗,最终杀死两只狼。由此可见,是狼的贪婪和步步紧逼让屠户放下幻想,奋起反抗。从【链接材料】内容可知,俞樾一开始对老鼠很厌恶,后来他通过老鼠吃东西发现老鼠孤高正直,很有气节,所以,他改变了对老鼠的态度。【点睛】参考译文: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链接材料】我寄居在西湖边的公寓楼。楼里有很多老鼠,每天晚上这些老鼠都会跳到桌子上,在桌子上走着就像走在大路上一样。……开始很厌恶这些老鼠,后来想到是这些老鼠太过饥饿了。至于我的衣服书籍这些东西一件都没有被损坏,又何必厌恶它们。……一晚,我自己吃饼,觉得不好吃,就把饼吐了出来,和剩下的一起喂老鼠。第二天再看看,饼子被老鼠吃完了,而我吐出来的却还在那里。于是笑道:“老鼠你竟然如此的孤高正直。”在夜里,又放两块饼来向它道歉。第二天,发现老鼠只吃掉其中一个。我感叹道:“不止是孤高正直,也有礼节。”(陕西西安)阅读《穿井得一人》,完成下面小题。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4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家无井而出溉汲
()(2)闻之于宋君
()(3)丁氏对曰
()47.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宋之丁氏A.国人道之B.友人惭,下车引之C.学而时习之。D.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4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49.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传闻?【答案】46.浇灌、灌溉。使听到。回答。47.D48.像这样得到的消息,还不如不知道。49.对于传闻,要用审慎的态度进行分会、辨别,不要轻易相信更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解析】4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家中没有井,需要到外面打水浇地。溉:浇灌、灌溉。(2)句意: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闻:使听到。(3)句意:丁氏回答说。对:回答。4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例句句意: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之:助词,的;A.代词,这件事B.代词,他;C.代词,指学过的知识;D.助词,的;故选D。4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求闻,得到的消息;若此,像这样;不若,不如;无闻,不知道。4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可知,国都的人听说丁氏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未经证实就去传播,国君听闻此事后派人向丁氏询问情况,才知道是挖井相当于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告诉我们不能轻信未经证实的传闻,要用审慎的态度进行分会、辨别。【点睛】参考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要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情况,丁氏回答说:“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人。”像这样得到的消息,还不如不知道。(河南新乡)阅读《杞人忧天》,完成下面小题。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5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1)身亡所寄(2)晓之者曰51.下列选项中文言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若
求闻之若此(像)
若躇步跳蹈(你)B.舍
太丘舍去(舍弃)
其人舍然大喜(放下)C.因
未若柳絮因风起(乘、趁)
因往晓之(于是,就)D.其
屠自后断其股(指代“狼”)
其人曰:“奈地坏何?”(那)5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53.寓言中,杞人的担忧是什么?这则寓言嘲讽了怎样的人?54.如果从积极的方面去思考,你又会如何评价杞人?【答案】50.无,没有告知,开导51.B52.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53.杞人的担忧是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这则寓言嘲讽了那些为不必要的事情担忧,缺乏见识的人。54.杞人能够对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和担忧,说明他具有探索精神和忧患意识。从这个角度看,杞人并非完全不可取。【导语】《杞人忧天》是古代寓言中经典的篇章,通过讲述杞国某人对天塌地陷的无谓担忧,揭示了人们在面对自然和生活中的未知时容易产生的多余恐惧。故事中的“晓之者”利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解开了杞人的忧虑,展示了理性思维和科学认知的重要性。该寓言不仅嘲讽了毫无根据的担忧之人,更启示读者要以理性和知识去应对生活中的恐惧和困惑。短短数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智慧,引人深思。5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句意:自己无处存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
-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编
- 广告业务员工作参考计划范文2
- 电子商务产业园租赁合同
- 苗木基地租赁合同
- 停车场车位租用合同
- 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4Ihaveapenpal第一课时教案人教PEP版
- 2024年跨国电子产品贸易合同中英文版版B版
- 2025年生物质碳化专用炉合作协议书
- 2024年跨境电商企业承包经营合作协议集锦3篇
- DL∕T 248-2012 输电线路杆塔不锈钢复合材料耐腐蚀接地装置
- CJ/T 158-2002 城市污水处理厂管道和设备色标
- NB-T35009-2013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编制规范
- 结构设计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 曳引驱动电梯调试作业指导书
-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导管的护理要点
- 国家开放大学《心理学》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2024年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中级)》考试真题必考题
- FZ∕T 74001-2020 纺织品 针织运动护具
- MOOC 作物育种学-四川农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国标《电化学储能电站检修试验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