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44页,共=sectionpages1414页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猜想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卜正民在《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中指出:“这次战役首次显示,北方军队想要占领南方会面临怎样的困难——首先面对的就是需要进行长途跋涉,而且要适应水上而非陆上作战。曹操向北方撤退使其尽快统一中国的希望落空”这次战役指的是()A.长平之战 B.牧野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排除。B.牧野之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符合题意。C.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排除。D.根据题干“这次战役首次显示……曹操向北方撤退使其尽快统一中国的希望落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战役是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曹军远道奔走,兵士疲惫,军中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喜水战,最后曹军大败。曹操带着败兵北撤,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记忆赤壁之战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2.有学者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利于恢复和发展东汉末年以来遭到破坏的社会经济。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A.曹丕废汉献帝,称帝于洛阳 B.孙吴开发江东,发展贸易C.刘备成都称帝,定国号蜀汉 D.魏国实力增强,出兵灭蜀【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了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魏、蜀、吴三国时期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吴开发江东,发展贸易这有利于恢复和发展东汉末年以来遭到破坏的社会经济。故B正确;曹丕废汉献帝,称帝于洛阳,刘备成都称帝,定国号蜀汉造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不能体现经济发展,故排除AC项;魏国实力增强,出兵灭蜀有利于统一,不能体现经济发展,故排除D项。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3.《后汉书•袁安传》中写道:“昔高祖初起,地不过千里,卒能席卷天下,分裂山河,成王业者,何也?夫以区区之地,乘时而动,因利而制权,是以三国鼎立。”“三国鼎立”最终形成应该出现在如图年代尺的哪一时期()A.A B.B C.C D.D【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三国鼎立的形成,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前3世纪这个时间段远早于东汉末年,因此与“三国鼎立”无关,故A项错误;B.前2世纪,同样,这个时间段也早于东汉末年,与“三国鼎立”不符,故B项错误;C.虽然公元2世纪这个时间段涵盖了东汉的大部分时期,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际上是在东汉末年结束后才形成的,因此这个选项也不是最准确的,故C项错误;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汉书》中提到的“三国鼎立”是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现象,具体指的是魏、蜀、吴三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这个时间段包括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正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和存在的时期。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综合以上分析,每一个世纪为100年,从理论上讲,公元1年—公元99年为一世纪,公元101年—公元199年为第二世纪,因此我们可以确定“三国鼎立”最终形成应该出现在公元3世纪,故D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以三国鼎立的形成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如图两场战役的相同点是()A.曹操均取得了胜利 B.都影响了当时的政局 C.都发生在长江流域 D.都体现诸葛亮的智谋【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地图的分析与解读。【解答】观察地图可知,这反映的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在这两场战役中,曹操一胜一败。官渡之战发生在黄河流域,与诸葛亮无关,可排除ACD三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影响了当时的政局。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B。【点评】注意对地图的识读,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5.如图的历史手抄报设计,其空白框中填写的标题应为()A.长平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仔细观察图片是解题的关键。【解答】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公元前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使曹操不敢轻易南下,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据历史手抄报设计图示,其空白框中填写的标题应为赤壁之战。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6.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八糟”和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A.东汉 B.东晋 C.西晋 D.三国【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晋八王之乱。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解答】“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西晋。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西晋。7.小历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制作了一张地图,如图空白处应填上的信息是()A.三国鼎立形势 B.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分布C.魏晋南北朝形势 D.五代十国形势【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地图文字信息“西晋、匈奴、鲜卑、羯、氐、羌”可知,该图反映的是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分布。故B正确;图片反映的是西晋时期,不是三国时期,排除A;魏晋南北朝是指曹魏、西晋、东晋、北朝和南朝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C;五代十国中的“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与材料不符,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反映的是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分布。8.据西晋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反映出内迁民族()A.认同中原地区的文化 B.反抗西晋的腐朽统治 C.结束了政权分立局面 D.人口快速增长并迁徙【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少数民族内迁与民族融合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可以看出,内迁的少数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大禹的后代,黄帝与大禹都是我国古代传说时代的人物,可以看出内迁少数民族通过对中原地区的文化的认同,从而确立其正统地位,进而有利于统治,A项正确;西北民族不断内迁,没有结束政权分立局面,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反抗西晋、人口快速增长的信息,排除B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少数民族内迁与民族融合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9.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一时期,主要内迁的民族有()A.匈奴、大月氏、羯、氐、羌 B.匈奴、大宛、鲜卑、羯、氐C.匈奴、犬戎、羯、氐、羌 D.匈奴、鲜卑、羯、氐、羌【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一时期,主要内迁的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D项正确,排除AB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0.如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借助地理学科知识绘制的方位示意图,这反映的是()A.春秋时期的民族交融 B.“八王之乱”的爆发C.江南地区的开发 D.游牧民族的内迁【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魏晋时期人口的南迁,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相关知识作出回答。【解答】A.春秋时期周边的少数民族主要是戎狄等族,故A项错误;B.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C.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涉及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D.据题干示意图可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内迁到陕西关中一带,生活在漠北草原的匈奴族和羯族内迁到山西一带,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于北方的匈奴、鲜卑、羯等少数民族纷纷迁往中原各地和其他地区,这一迁徙对我国各民族的融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故D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以魏晋时期人口的南迁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1.某同学在学习中发现以下两则学习材料,从材料甲到材料乙,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是()材料甲材料乙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汉]司马迁《史记》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南朝]沈约《宋书》A.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B.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C.南方是当时的政治中心 D.江南地区人地矛盾突出【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材料表格,从西汉时期南方“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到南朝时期“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对比可知,南方地区的经济从西汉时期的落后到南朝时期粮食产量高,社会繁荣,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故B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排除A项;从材料甲到材料乙无法推断出南方是当时的政治中心,题干意在强调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江南地区人地矛盾情况未在题干中体现,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2.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A.“八王之乱” B.定都洛阳C.“七王之乱” D.五族内迁【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了八王之乱。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解答】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八王之乱。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司八王之乱的影响。13.中华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如图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A.科举取士 B.江南开发 C.民族交融 D.文学艺术繁荣【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科举取士是一种选官制度,题干没有涉及选官,故A项错误;B.题干体现民族交融,没有涉及江南开发的信息,故B项错误;C.根据题干图片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民族人民采桑壁画、汉人胡食图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坐具传入中原,这都体现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故C项正确;D.题干体现民族交融,没有体现文学艺术繁荣,故D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以北方民族大融合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4.北魏孝文帝改革积极接受汉族生活方式和文化,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同时,胡服、胡食、胡床也逐渐在中原地区流行开来。这体现了()A.民族交融的双向性 B.农耕与游牧文明隔阂被打破C.胡汉观念已经消失 D.全国已经形成大一统的局面【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北魏孝文帝时期,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同时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也在汉族地区流传开来,因此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双向性,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的双向性,并不是农耕与游牧文明的隔阂被打破,排除B项;当时胡汉观念并没有消失,也不可能消失,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时期没有形成全国大一统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5.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理解题干材料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加强。【解答】根据材料“胡床、胡坐”“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的垂脚高坐礼俗的产生是民族交融的结果,A正确;题干材料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无关,排除B;材料现象与政权分立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了汉族吸收少数民族习俗,不属于少数民族的汉化,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北方民族大交融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16.如表所示诗歌的作者是琅邪都临沂县人,深受孝文帝的器重。该诗作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悲平城诗【魏晋】王肃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A.统一北方的背景 B.推行汉化的意义C.移风易俗的影响 D.迁都洛阳的动因【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悲平城诗》反映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动因。故D正确;孝文帝改革前统一北方已经完成,排除A;推行汉化的意义是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移风易俗强调讲汉话、易服饰、与汉族通婚等,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移风易俗的影响,排除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悲平城诗》反映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动因。17.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人们称他的行书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他”指的是()A.钟繇 B.胡昭 C.王羲之 D.顾恺之【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王羲之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他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他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C项正确;钟繇、胡昭是曹魏时期的书法家,《兰亭集序》不是他们的作品,排除AB项;顾恺之是东晋的画家,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王羲之的相关史实。18.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说明贾思勰强调()A.农业生产要注重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B.农业生产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劳作 C.农业生产与商品生产相结合,共同发展 D.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勿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答案】D【分析】考查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相关知识。【解答】A.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B.材料表明贾思勰更强调天时地利,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劳作”无关,排除B项。C.材料强调农业生产,没有体现“农业生产与商品生产相结合,共同发展”,排除C项。D.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意思是如果顺应天时,衡量地利,那么可以花很少的力气而获得最大的成功。如果放纵情感,违反规律,将徒劳而一无所获。贾思勰通过这句话强调了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应顺应天时,裁量地理,根据规律办事的重要性,D项正确。故选:D。【点评】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理解并掌握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相关知识。19.如表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著作成果说明贾思勰汲取农民生产经验,并在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著成《齐民要术》祖冲之在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所创“割圆术”的基础上,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郦道元在研究前人地理学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写成《水经注》A.成果集中于农业领域 B.成果领先于世界 C.注重继承与创新结合 D.注重以民生为本【答案】C【分析】考查南北朝时期科技的相关知识。【解答】A.《水经注》是地理学著作,圆周率属于数学领域的成就,排除A项。B.领先世界的是祖冲之的圆周率,和《齐民要术》《水经注》无关,排除B项。C.根据材料“贾思勰汲取农民生产经验,并在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著成《齐民要术》”“祖冲之在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所创“割圆术”的基础上,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郦道元在研究前人地理学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写成《水经注》”可知,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是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的创新成果,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结合的特点。C项正确。D.《水经注》是地理学著作,圆周率属于数学领域的成就,体现不出以民生为本,排除D项。故选:C。【点评】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南北朝科技的相关知识。20.下列表格对中国古代文明成果的介绍,正确的是()选项成果时代作者地位A《伤寒杂病论》战国张仲景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B《史记》西汉司马迁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C《兰亭集序》东晋顾恺之“天下第一行书”D《齐民要术》北朔贾思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A.A B.B C.C D.D【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齐民要术》的相关内容。【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D项正确;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排除A项;《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排除B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齐民要术》的相关内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21.一句句豪迈的诗词,一首首经典的名篇。从古时起,人们就开始对“诸侯割据,群雄争霸”的三国时代常常追思。阅读下列有关三国的诗词,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公元207年)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材料一中曹操的“壮心”指的是什么?此诗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4分)(2)曹操最大的功绩是什么?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功绩?(6分)(3)材料二中的“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次著名的战役有关?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什么?(4分)【答案】(1)“壮心”:统一全国。(2分)心情:抒发了曹操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壮之情。(2分)(2)功绩: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的局面。(2分)原因:政治上,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在军事上,通过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4分)(3)政权:魏、蜀、吴。战役:赤壁之战。战役:官渡之战。(4分)【分析】本题以曹操、三国、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解答】(1)“壮心”:根据材料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壮心”是指统一全国。心情:根据材料一“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抒发了曹操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壮之情。(2)功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最大的功绩是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的局面。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是政治上,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在军事上,通过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3)政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是指魏、蜀、吴。战役:根据材料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可得出与赤壁之战有关,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战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点评】本题考查曹操、三国、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一次战役里,有30多万人参战,死伤10万人左右。洛阳周围13岁以上的男子,都被迫当兵或服徭役。米价贵到1万钱一石。人民流离四散。材料二山西发生饥荒,皇族司马腾乘机掳掠内迁各族人民,卖往山东、河北做奴婢,用来换取军粮。当时20多岁的石勒,也在被掠卖的行列中。他历尽饥饿、疾病、死亡的危险,被卖到山东做奴隶。后来石勒起兵反晋,建立后赵政权。(1)材料一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导致了什么后果?(4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西晋统治者是如何对待内迁各族人民的。(4分)(3)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西晋会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2分)【答案】(1)八王之乱;晋惠帝;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西晋从此衰落。(4分)(2)掳掠内迁各族人民,进行买卖。(4分)(3)战乱不断;统治者腐朽堕落等。(2分)【分析】本题以两则文字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和西晋的灭亡,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解答】(1)据材料“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一次战役里,有30多万人参战,死伤10万人左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八王之乱”。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晋惠帝;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西晋时期,手握重兵的分封制下诸侯王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八王之乱”历时16年,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西晋从此衰落。(2)据材料“山西发生饥荒,皇族司马腾乘机掳掠内迁各族人民,卖往山东、河北做奴婢,用来换取军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统治者掳掠内迁各族人民,进行买卖。(3)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西晋之所以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是因为西晋后期战乱不断;统治者腐朽堕落等。【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和西晋的灭亡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西晋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材料二三国时期……华夏民族与山越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为东南地区的开发作出重大贡献。同时,江南粮食单产有较大提高,钟离牧有田二十亩,年获六十斛米。三国两晋时,京口、建业、武昌已并列成为江南地区的重要商业城镇。城市的增多促进了商品贸易的繁荣。三国时期户口大量流入江南地区,已拉开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摘编自马强《论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口下降与迁移》(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晋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国两晋时期南方社会发展的表现。(4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魏晋时期的移民现象对南方地区的影响。(4分)【答案】(1)方向:由北向南;历史事件:五胡内迁。(4分)(2)表现:民族交融、东南地区开发、商品贸易繁荣、经济重心南移。(4分)(3)影响: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4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晋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三国两晋时期南方社会发展的表现、魏晋时期的移民现象对南方地区的影响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魏晋时期的移民现象及三国两晋时期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解答】(1)根据西晋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可以看出西晋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由北向南。根据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人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因此,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五胡内迁。(2)根据材料二“三国时期……华夏民族与山越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为东南地区的开发作出重大贡献。同时,江南粮食单产有较大提高,钟离牧有田二十亩,年获六十斛米。三国两晋时,京口、建业、武昌已并列成为江南地区的重要商业城镇。城市的增多促进了商品贸易的繁荣。三国时期户口大量流入江南地区,已拉开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可知,三国两晋时期南方社会发展的表现是:民族交融、东南地区开发、商品贸易繁荣、经济重心南移。(3)综上所述,五胡内迁,魏晋时期的移民现象对南方地区的影响是:江南地区的开发,可以分析出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晋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三国两晋时期南方社会发展的表现、魏晋时期的移民现象对南方地区的影响的相关史实。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引自《资治通鉴》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华”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主是谁?他主张将都城迁往何地?(4分)(2)概括材料二中的改革措施。(2分)(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一谈这次改革的历史意义。(4分)【答案】(1)魏主:孝文帝。地点:洛阳。(4分)(2)措施:改汉姓。(2分)(3)历史意义:客观上促进北方经济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推动北方民族大融合。(4分)【分析】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1)魏主、地点:根据材料一“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所以,魏主是孝文帝。他主张将都城迁往洛阳。(2)措施:根据材料二“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可知,概括材料二中的改革措施为改汉姓。(3)历史意义:据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宅基地使用权转让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合同3篇
- 2024年运动鞋品牌授权区域销售与售后服务合同3篇
- 交通设施墙纸更换服务
- 数据中心楼面节能施工协议
- 医院专业助产士招聘合同范本
- 薪酬激励与员工晋升机会
- 水泥制品生产企业地磅管理办法
- 非遗项目拍卖师签约函
- 农业科技项目招投标监管体系
- 企业安全生产安全件管理办法
-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 关于更换公务用车的请示
- 国外发达国家中水回用现状
- 室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远洋渔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
- 塔塔里尼调压器FLBM5介绍.ppt
- 相亲相爱一家人简谱
- CCC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程序
- 验收合格证明(共9页)
- 苏强格命名规则
- 初中物理竞赛教程(基础篇)第16讲比热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