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精制课件高二语文精制教学资源(选必中册)_第1页
《五代史伶官传序》精制课件高二语文精制教学资源(选必中册)_第2页
《五代史伶官传序》精制课件高二语文精制教学资源(选必中册)_第3页
《五代史伶官传序》精制课件高二语文精制教学资源(选必中册)_第4页
《五代史伶官传序》精制课件高二语文精制教学资源(选必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欧阳修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唐末五代和北宋的历史背景。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各种文言现象,疏通文言大意。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观点及论证方法。学习以散体写实论的手法。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继承和发展了唐代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他与柳宗元、韩愈、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人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五代:五代【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仍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后唐庄宗就是其中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史彦琼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传: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序:一种文体。解

题序:《史记》首创论赞体例,即在许多篇章正文前后以“太史公曰”为开头写一段议论抒情性文字,篇前文字称为“序”,篇后文字称为“赞”。欧阳修撰《新五代史》,沿用此体,在一些纪传前后撰写序论,阐发自己对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问题的看法,以总结经验,引以为鉴。本文即为欧阳修为《伶官传》所写的短序。《伶官传》为一篇合传,写后唐庄宗好俳优,宠幸伶人,伶人因而用事,败政乱国,终至国灭身亡。解

题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文体。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序的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的著作,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和理解此书。序言由作者本人写的,叫“自序”;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在议论中抒发感慨,借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或表达对所记叙的人与事的态度的为“史序”,如《五代史伶官传序》。序北宋王朝建立以后,一直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官僚大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不立田制”,“不抑兼并”,还让他们享有免役、免税等特权。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对劳动人民的榨取便更加残酷。

在尖锐的民族矛盾中,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和统一全国而斗争,反而忍受耻辱,长期向辽王朝输款纳币,以求维持苟安的局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活生生的李存勖兴亡史,来呼吁“忧劳兴国”,警告“逸豫亡身”,可谓对症下药。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了欧阳修的担忧不无道理。写作背景借古讽今,讽谏当时北宋王朝的执政者要以史为鉴。读任务一1.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批注重点文言现象,翻译全文。2.厘清得失之事,感受其中蕴含的盛衰之叹。第一段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之:的理:道理,规律。虽:虽然岂非:难道不是人事:人的作为。原:推其根本。所以:……的原因。其:第三人称代词,他。之:代词,指天下之:代词,指“盛衰之理”。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推究后唐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呜呼”,叹词。以“呜呼”发端,寓含深沉的历史感慨,奠定叹惋的基调。紧接着亮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第二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shǐ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qì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世言:世人说之: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将终:临死以:介词。把,拿。矢:箭。也: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立:扶持约:名作动,订立盟约。

而:连词,表转折,却。背:背叛以:“而”,表承接。归:归顺译文:世人说晋王临死时,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者:语气助词。在判断句中表示停顿,引出下文的判断。遗恨:遗留的怨恨(仇恨)。与:给予,授予。尔:第二人称代词,你。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无:通“毋”。别,不要。乃:第二人称代词,你(的)。志:愿望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在,在……中。(介词结构后置句)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译文:这三人,是我至死没有化解的悔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志向!”庄宗接了箭,把它们收藏在祖庙里。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chéng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其后:此后用兵:出兵作战则:连词。表承接关系。就,便。遣:派遣,差遣。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古今异义)以:介词。用,拿。少牢:旧时祭礼的牺牲,牛、羊、豕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牢,作为祭品的牛、羊、猪。告庙: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请:敬辞,用以代替某些动词,表示恭敬、慎重。其:指示代词。那。盛:把东西放入容器中。(介后+省略)以:介词。用。锦囊:用绸、缎、帛等做的袋子,在古代用来装信函当于信封。负:以背载物,背东西。前:名作状,向前。驱:赶马前进。及:介词。等到,到了。凯旋:获胜而回。纳之:把箭收藏(在祖庙里)。纳,收进。译文: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羊、猪各一头祭告祖庙。恭敬地取出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们走在前面,等到胜利归来就把箭收藏(在祖庙里)。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shǐ,盛chéng以锦囊náng,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课文第2段时怎样详细叙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的?本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两层来记述。第1层是庄宗接受遗命。晋王赐矢--晋王遗命--庄宗受而藏之(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代了赐矢的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于庙”)第2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庄宗用兵(请矢)--作战(负矢)---凯旋(纳矢)(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功告成后,还三矢于先王。)其中,着重写庄宗对三矢的恭敬态度。这一段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战争状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作了准备。这一段叙事的语势比较平缓,没有直接的议论,但是作者寓论点于叙述之中,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欲抑先扬,为下文张本。

第三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方:当……时。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系:绑缚,拴。以:介词。用。组:丝带。这里指绳索。函:名作动。用匣子装。函,匣子。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到。太庙: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以:介词。把。其: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及:介词。等到,到了。仇雠:仇人。雠,与“仇”同义。夜:名作状,在夜里。应:响应仓皇:匆忙而又慌张的样子。东:名作状,向东。贼:乱贼士卒:甲士和步卒。后泛指士兵。相顾:面对面相互看。顾,看。至于:表示达到了某种程度。誓天断发:断发置地,向天发誓。泣:动作名,泪水。何其:多么。其:加强语气译文:等到仇人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的人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该去哪里,以至于截发置地,向天发誓,(大家的)泪水流下来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微啊!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岂:难道。抑:或者,还是。本:考察,探究。迹:事迹。于:介词。介绍对象。满招损,谦得益: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谨慎能得到益处。兴:使……兴盛。逸豫:安乐。亡:使……灭亡。理:道理,规律。译文: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出自人的原因吗?《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根据课文第3段,分析后唐“盛”“衰”的表现及由此得出的结论。盛衰结论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以两个对比渲染庄宗由成到败的巨大反差。先写其成功,报燕、梁之仇,功业达到顶峰,“可谓壮哉!”再写其由胜到转败。“何其衰也!”两句概括性极强,对比极为鲜明,引发下文的议论。先让一步,归于天命。随即作出回答:因为人事。接着分析怎样的“人事”导致其成败。引古训,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第三段小结第四段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方:当,在。也: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举:全,整个。莫:没有谁,没有什么。伶人:指演戏、唱歌、作乐的人。为:被。夫:语气词。用在句首,提示下文。于:介词。从。忽微:极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所溺:所溺爱的人或物。溺,沉湎、无节制。岂……哉:难道……吗?也哉:语气词连用,表示反诘语气。译文: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极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人或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①照应题目;②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③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第4段增强了文章的针对性,也使得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④引出教训,借古讽今。含蓄批评朝政,讽谏北宋当权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本文到第3段,论点已得到证明,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呢?第4段由上文“盛”“衰”处进一步阐发“盛衰之数,虽曰天命,岂非人事”的观点。最后将此观点扩而广之,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结束全篇。读任务二分析结构和论证,感悟其中深藏的盛衰之理五代史伶官传序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论据后唐庄宗史实论证事例得天下:成则由人失天下:败亦由人事理盛: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衰: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推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对比论证晋王临终授矢庄宗,告以遗恨,要庄宗不忘世仇,完成遗志。庄宗重任在肩,惟恐辜负先人之托,用兵时负矢在前,身先士卒,终于一胜再胜,大获成功。可他大功告成后,便改初衷,宠幸伶人,贪图享乐,以致政事废弛,衰败继之。作者以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其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对比,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的结论,显示出成败由人的道理,显得令人信服,发人深省。1.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增强说服力呢?请你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举例论证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引用论证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得益”的名言,证明后唐庄宗因骄傲而亡国的道理,增强说服力。2.本文题目为《五代史伶官传序》,为什么在文中很少提到伶官们的事情?怎样理解文与题的内在联系?作者为《五代史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在传内已有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对庄宗盛衰的史实的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目,突出了中心。3.怎样理解“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意思是“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①课文紧接这句话的是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②第2段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3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是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有力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③第4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1)巧妙组材,思路清晰。本文虽然材料繁复,但是作者始终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无论是使用的事例,还是抒发的感情和发表的议论都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申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这就使得文章气脉贯通,前后呼应,散而不乱,结构严谨。(2)语言平易晓畅,感慨遥深。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清沈德潜评论此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主要特点有:①辞气委婉,言语恳切。文章作为一篇旨在以史为鉴的史论文,依据史实,娓娓道来,辞气委婉,言语恳切。文章从“呜呼”起笔,起寓感慨,其后“可谓壮哉”“何其衰也”一叹再叹,语重心长。叙庄宗功业辉煌,语含敬佩;述其迅速陨落,则充满叹惋,叹其未能善终,悯其勃兴忽亡。论其败因,先用反稳,再以疑问呼应观点,最后以“岂独伶人也哉”收尾,更是使说理委婉而富恳切之意。艺术特色②抑扬顿挫,错落有致。文章以散体写史论,间以对仗工整的骈句,骈散结合,错综有致;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张弛有度,读起来抑扬顿挫,感情饱满,气势旺盛。文章语势波澜起伏。开篇亮出观点突兀而起,随后阐发立论根据,叙述“晋王三矢”的故事,节奏为之缓;后写其成败反转,涉及论述核心,语势猛然一升,先写其成,慷慨激昂,达到高潮,又写其败,仓仓皇皇,语势紧迫;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再举其盛衰不同,从另一角度阐发教训,并以反问作结,余音袅袅,引人深思。③语言平实,言简意丰。本文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基本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事例,阐发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蔓不枝,概括性极强;议论简明扼要,切中肯綮。其中一些格言式语句,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通过总结历史教训,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文本小结模拟训练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开宗明义,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开篇即提出国家的兴盛与衰败“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接着以庄宗得失天下的事例加以佐证。3.古代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时常祭告祖庙,称“告庙”。《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与之相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4.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引用《尚书》中的话,说明谦虚谨慎的好处和骄傲自大的坏处的句子是“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