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及中国碳化硅市场分析报告 下游市场需求正在持续增长_第1页
全球及中国碳化硅市场分析报告 下游市场需求正在持续增长_第2页
全球及中国碳化硅市场分析报告 下游市场需求正在持续增长_第3页
全球及中国碳化硅市场分析报告 下游市场需求正在持续增长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球及中国碳化硅市场分析报告下游市场需求正在持续增长当前全球碳化硅行业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新能源汽车、光伏、5G通信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碳化硅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为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一、全球\o"市场分析"市场分析1、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全球碳化硅市场规模近年来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2023年全球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场规模约为30.4亿美元,而在2021年这一数字仅为10亿美元,市场规模增长迅速。从应用领域来看,新能源汽车是推动碳化硅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尤其是在电动汽车的主逆变器方面需求强劲,2021年新能源汽车应用占比超过63%,能源汽车占据全球碳化硅41.5%的下游市场份额,其市场份额仍在不断攀升。光伏+储能领域也是碳化硅功率器件的重要应用方向,占比达到23.1%;PFC/电源供应以19.7%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三。随着5G通信、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发展,对碳化硅器件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碳化硅市场规模的扩大。从地区分布上看,亚洲地区已成为全球碳化硅行业的主导区域,其中中国、日本和韩国是主要市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消费品市场之一,对碳化硅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国内众多企业在碳化硅领域的布局和发展,也为市场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支撑。日本和韩国在半导体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基础,在碳化硅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推动了亚洲地区碳化硅市场的繁荣。北美和欧洲地区同样占据重要市场份额,且在高端碳化硅产品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美国的碳化硅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拥有多家知名企业,如Wolfspeed等,在碳化硅晶圆市场具有较高占有率;欧洲在碳化硅衬底、外延、器件以及应用产业链方面较为完整,在全球电力电子市场拥有一定话语权。未来,全球碳化硅市场预计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这主要得益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持续拓展。随着碳化硅生产工艺的改进,材料成本逐渐降低,性能不断提升,将进一步促进其在各领域的应用普及,预计未来几年全球碳化硅市场将保持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对续航里程、充电速度等性能要求的提高,碳化硅功率器件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在光伏产业中,碳化硅器件有助于提高光伏发电效率,降低成本,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增加,其市场规模也将不断扩大;5G通信基站建设、工业自动化升级等领域对高频、高功率器件的需求,也将为碳化硅市场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2、区域市场分布全球碳化硅市场的区域分布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格局,亚太地区是目前全球碳化硅市场的主导区域,其中中国在全球碳化硅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市场规模呈现快速上涨态势,中国拥有庞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在新能源汽车、光伏、5G通信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碳化硅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碳化硅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推动了国内碳化硅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能扩张,吸引了众多企业投身于碳化硅领域的研发和生产,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了从原材料供应、衬底和外延片制造到器件封装测试等各个环节,在全球碳化硅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未来有望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日本和韩国在碳化硅领域也具有较强的实力和竞争力,日本在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制造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先进的技术,其企业在碳化硅衬底、外延片及器件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如Sumitomo、Kyocera等企业在全球碳化硅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并持续投入研发,不断推动碳化硅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创新。韩国则在半导体和电子产业方面具有强大的产业集群和技术实力,在碳化硅功率器件的研发和生产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其在全球碳化硅市场中的份额也在逐步增加,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日本和韩国在全球碳化硅市场中的地位有望进一步稳固和提升,在高端碳化硅产品市场将继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为全球碳化硅产业的发展贡献重要力量。北美地区的碳化硅产业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美国是全球碳化硅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产业基础,在碳化硅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如Cree(现Wolfspeed)、DowCorning等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特别是在碳化硅晶圆制造领域,美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较高,技术水平先进,推动了全球碳化硅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美国在碳化硅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方面持续投入,不断拓展碳化硅的应用领域,在高端市场和关键技术领域具有明显优势,预计未来将继续保持其在全球碳化硅产业中的领先地位,引领碳化硅技术的发展方向,为全球碳化硅市场提供高端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欧洲在碳化硅领域也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应用水平,拥有完整的碳化硅衬底、外延、器件以及应用产业链,在全球电力电子市场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欧洲微电子中心(IMEC)等研究机构在碳化硅器件和电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推动了欧洲碳化硅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欧洲企业如STMicroelectronics、英飞凌等在全球碳化硅市场中也占据一定份额,且在碳化硅器件的应用开发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满足了欧洲市场对高性能碳化硅器件的需求,未来欧洲将继续加强在碳化硅领域的研发投入和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碳化硅市场中的竞争力,特别是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欧洲的碳化硅产业有望实现更大的发展,为全球碳化硅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国内市场分析1、国内市场现状近年来,中国碳化硅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快速上涨态势,随着新能源汽车、5G通信、光伏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碳化硅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市场规模的扩大。2022年中国碳化硅市场规模约为43.45亿元,碳化硅晶圆市场规模约为6.4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碳化硅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到2028年,中国碳化硅晶圆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25%,到2029年,中国碳化硅行业市场规模或将达到620亿元,2024-2029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4%。在产能方面,国内碳化硅产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能。国内目前已有30余家碳化硅衬底企业,投资金额已经超过500亿元。从衬底来看,2021年国内投产3条6英寸SiC晶圆产线,总体来看国内至少已有7条6英寸Sic晶圆制造产线(包括中试线),另有约10条SiC生产线正在建设。GaN射频产线方面,目前有5条4英寸GaN-on-SiC生产线,约有5条GaN射频产线正在建设。在电动汽车等应用拉动下,国内SiC产能高速增长,2022年,SiC衬底产能达到94万片/年(折合6英寸),相较于2021年增加30.6%;外延产能达到84万片/年(折合6英寸),相较于2021年增加58.5%;芯片/器件产能达到96万片/年,相较于2021年增加62.7%。结合部分企业2023年年报情况及CASA盟披露的数据,初步统计2023年碳化硅衬底、外延和芯片/器件产能分别为120万片/年、115万片/年和144万片/年。从产量来看,国内碳化硅产量也在逐年增加,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然而,尽管产能在逐步提升,但由于碳化硅生产技术难度较大,良品率相对较低,实际能够满足高质量应用需求的产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消费方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以及在光伏、5G通信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使得碳化硅在国内的消费量持续攀升,成为推动全球碳化硅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在进出口方面,中国碳化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出口量逐年增长,主要出口到欧美、日本、韩国等地区和国家。同时,为了满足国内高端市场的需求,也会进口部分高纯度、高质量的碳化硅产品和关键生产设备。从国内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来看,碳化硅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资源丰富的省份。山东省和江苏省是碳化硅注册企业的主要聚集地,此外河南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也布局了较多碳化硅业务相关企业。其中,山东省的碳化硅产业代表性企业有天岳先进、潍坊凯华、淄博大丰、正鑫碳化硅等;江苏省碳化硅代表企业有华润微、新洁能、宏微科技、东渡碳化硅等。在产业链环节上,各地也呈现出不同的优势,如北京、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在碳化硅衬底+外延片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企业分布;北京、江苏、浙江、广州等地在碳化硅功率器件全产业链方面企业较为集中,行业的区域集中度较为明显。2、政策环境与支持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将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支持性政策,为碳化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推动碳化硅等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产业政策为碳化硅器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支持本地碳化硅产业的发展,政策方向主要从加强产业链技术基础和提升碳化硅产品性能两个方面入手。北京率先发展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上海将战略发力点着重于碳化硅、第三代半导体产品的具体性能,湖北、浙江等地则提出加强产业链技术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破解“卡脖子”难题等目标。这些政策的实施,对碳化硅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技术创新方面,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攻克碳化硅晶体生长、外延生长、器件制造等关键技术难题,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缩小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