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至清中叶的

经济与文化第11讲1.农业(1)作物品种①背景:②物种:③表现:A.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B.玉米等作物的自身优势。玉米、甘薯等。▲新物种的传入影响:①推动了明清人口增长;②推动了明清农业多种经营。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1.农业(2)经营方式:(3)经济作物:①农业多种经营(江南等地区);②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据史料记载,中国人口明朝时最高为7000万,清乾隆时相继突破2亿、3亿,至鸦片战争时已达4.1亿。耕地面积也在逐渐增长,明朝耕地面积最多时超过8亿亩,清朝则可能超过10亿亩。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

B.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入C.农民赋税负担的减轻

D.国家政策鼓励垦殖荒地A人口和土地持续增长,体现了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属于传统农业的范畴C十八世纪初,“福建之米,原不足以供福建之食,虽丰年多取资于江浙,而江浙之米,原不足以供江浙之食,虽丰年必仰给于湖广。数十年来,大都湖广之米辏集于苏郡之枫桥,而枫桥之米,间由上海、乍浦以往福建。故岁虽频祲(灾荒),而米价不腾。”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江南地区农业衰败 B.人口激增导致粮食危机C.区域分工格局显现 D.海禁影响沿海居民生计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带城镇郊区的农民,日益从事商业性的农业经营,如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甘蔗,约占全国9/10,泉州一代农民“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在广东东莞,番禺,增城和阳春出现了“蔗田几与稻田等”的现象。广东,广西和江西各地种植烟草也很多。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明清某些地区形成了商品化经营区域B.明清开埠通商刺激了农民商品化经营C.美洲传入作物是当时主要的经济作物D.明清经济作物构成了国家赋税的来源A江南曾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供应区,但是到了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主要因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相对减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但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出现衰退。宋代:苏湖熟天下足↓明代:湖广熟天下足(2020年江苏卷)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2018年江苏卷)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DC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摘编自《中国古代简史》和《中华文明史》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特点。特点:①农作物品种增加;

②多种经营方式推广;③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与推广;④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⑤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进一步被打破。农产品商品化的原因:①生产力水平提高;②赋役征银(明朝一条鞭法、清朝地丁银制);③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④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2.手工业(1)行业发展①制瓷业:②棉纺织业:(2)经营方式①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②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③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清朝烧制出粉彩、珐琅彩。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融合西方技艺和绘画方法(2020·全国Ⅱ卷)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2016·全国Ⅲ卷)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DA3.商业(1)货币: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16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输入中国的白银数量▲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前期中国与欧美贸易概况17世纪流入中国的白银式样▶3.商业(2)贸易:①对内:▲明清时期的主要商帮随着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如徽商和晋商。3.商业(2)贸易:◀广州十三行示意图链接·选择性必修二P38▲乾隆年间的广东十三行(油画)②对外: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3.商业(3)信贷:(4)城市: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①明朝:明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②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清朝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庄票。棉纺织:朱泾(jing)镇丝织业:苏州盛泽镇、湖州南浔镇制瓷业:江西景德镇冶

铁:广东佛山镇3.商业(5)商路:▲中国古代(至清前期)联系东西方的海上商路示意图▲茶马古道示意图4.社会局限(1)经济:(2)政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3000年来中国灾异变化表重点解析

资本主义萌芽1.含义:2.时间:3.标志:4.原因:5.特征:6.地位: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江南地区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⑴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⑵出现手工工场。明朝中后期⑴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⑵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稀疏微弱,发展非常缓慢。⑶直到鸦片战争前,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重点解析

资本主义萌芽7.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原因(1)政治:(2)经济:(3)文化:(4)外交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实行文化专制,轻视科技。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落后的封建制度。(2023·全国卷)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C(2019·全国Ⅱ卷)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C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D如表反映了清代前期主要财政岁入一览表单位:万两(银)A.繁荣背后潜藏危机 B.近代前夜发展停滞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土地兼并程度加深A1.阳明心学(1)背景:(2)代表: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②政治:明中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君主专制不断强化;②文化: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代)陆九渊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满街人都是圣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重要观点1.阳明心学(3)主张①宇宙观:②人生观:③方法论:(4)评价▲王守仁生平主要活动示意图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②以自己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③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1.阳明心学致良知

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则人人都能成为圣贤。致良知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概念解析明代大儒王阳明认为“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这体现了王阳明思想()A.具有一定的平等色彩 B.否定传统的伦理道德C.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D.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A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1)背景:(2)李贽:明朝后期①主张:②评价:①封建专制统治腐朽,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②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壮大。③八股取士使思想界因循守旧,脱离社会现实(或理学走向僵化)。④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民本思想。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具有反封建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3)明末清初三大家①主张人物代表作思想主张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王夫之《周易外传》《读通鉴论》①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倡“众治”。②提出限制君权的种种设想,如恢复宰相制度、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倡导言论自由。③提出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①倡导经世致用。②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系统地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3)明末清初三大家②特点:知行合一

⑴背景:明代实行八股取士,读书人沉湎于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⑵含义:指学术研究应与现实相结合,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⑶意义:批判空谈,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⑷启迪:①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②以天下为己任,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概念解析A.反传统、反教条;B.反君主专制,带有一定民主色彩;C.提倡“经世致用”;D.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等时代需求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3)明末清初三大家③影响:积极影响:局限性:A.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B.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C.还对清末民初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D.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也没有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只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2022·沈阳二模)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一方面重视民之所欲,谴责忽视人民欲求的苛政;一方面却不赞同人民自作主张,斥责逾越等级的行为。由此可知,王夫之意在A.关注民情、民意 B.反对专制制度C.以善治维护秩序 D.提倡个性自由C(2023·深圳模拟)对于当时“荣经陋史”的学术风气,王阳明认为,儒经“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伏羲的历史,《礼》《乐》为夏商周的历史,经与史并无不同。这一论述()A.割裂了心学与儒学的历史关系 B.强化了儒家学说的地位C.反映了明代史学研究氛围浓厚 D.隐含了一定的叛逆色彩D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惟弗禁,且从(顺应)而恤之。……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顾炎武《日知录》依据史料,概括顾炎武“天下观”的核心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价值。内涵:以仁义为本;匡扶仁义道德,是天下人的责任;强调民生的民本思想。时代价值: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体现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对儒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启发了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和救国道路的探索。3.科技与文化(1)背景:(2)文学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时代主要成就特点或地位元末明初①施耐庵《水浒传》②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明朝中期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是神话小说的杰作清朝中期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杰作曹雪芹的《红楼梦》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世俗化、平民化、个性化,注重对商人的描绘3.科技与文化(3)艺术①特点:②代表:③剧种:(4)科技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A.昆曲长期流行。B.道光年间,京剧形成,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①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各自领域进行了总结。②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4.西学东渐※(1)明朝后期(2)清朝前期链接·选择性必修三P9①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②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的工作,并招揽更多人才来到中国。①意大利人利玛窦等来中国传教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②徐光启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西方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中华文化世界影响简表重点解析

中国明清时期社会转型1.有利因素①经济方面:②阶级关系:③思想文化:④社会观念:2.不利因素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四民等级秩序受到冲击出现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传统的轻商观念开始淡化。①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或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②理学居于统治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或实行文化专制政策)。③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出现“士商相混”的现象、出现“儒商”重点解析

中国明清时期社会转型3.明清市民阶层兴起带来的社会新变化社会风气明代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价值体系市民阶层已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系统,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世俗文学戏曲、小说等“杂书”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市民意识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阶段特征总特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由盛转衰。1.政治:①(政治局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②(政治局面)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③(政治制度)专制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④(国家治理)国家治理进一步强化。2.经济①(经济部门)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了新发展,封建经济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阶段特征阶段特征2.经济②(社会限制)由于传统经济体制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3.文化①(思想)一方面,程朱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陆王心学形成,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提倡工商皆本与经世致用;②(文化成就)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市民文化发展,文学、绘画、小说、戏曲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传统科技出现总结性著作,出现西学东渐,但未产生近代科学。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阶段特征阶段特征4.民族关系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进一步加强,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5.对外关系①(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转为闭关锁国,使中国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②(中外关系)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开始遭到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中外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阶段特征核心概念·必背重点·阶段特征·大题训练【西学东渐】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艺术大量传人中国,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致良知(知行合一)】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的心学宗旨。王守仁认为良知就是人心中的天理,是自然界存在的基础,是人生来就有的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只不过暂时被蒙蔽了。致良知就是将自身先天的良知付诸道德实践,外化于心外的事物,从而达到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对明清时期的思想解放起到了重要作用。【经世致用】明末至晚清时期的重要思想潮流。明末清初,由顾炎武等人提倡而掀起,其要义是将学术理论同社会实践相结合,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积极地致力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晚清魏源等经世派人物试图以西方先进的器物技艺来解决中国的民族危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①以传教士为主体;②以传教为主要目的;③局限于士大夫阶层;④以科学技术为主;⑤适应性调整策略;⑥强调实学;⑦没有产生根本性变革。明清农产品商品化发展的原因①生产力水平提高;②赋役征银(明朝一条鞭法、清朝地丁银制);③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④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清代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②国土开发,耕地面积增加;③农业生产技术提高;④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大量种植;⑤赋税制度的变革放松了对人口的控制。2.影响①造成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矛盾加剧。②为工商业领域提供劳动力,促进了清朝工商业的发展。近代以来的物种交流带给中国的影响①美洲的马铃薯、烟草、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加,使中国粮食结构发生新的变化。②引发农业结构变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观上又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③高产作物引入推动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明清时期经济领域的新现象①商业市镇的兴起;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⑤白银广泛使用;⑥形成许多区域性大商帮;⑦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⑧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原因①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落后的封建制度。②经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③文化:实行文化专制,轻视科技。④外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明清思想文化变化的原因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②政治: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八股取士使思想界因循守旧,脱离社会现实;③思想:①思想控制强化;②西学东渐;③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民本思想;④社会:市民阶层扩大,世俗化倾向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城市继续繁荣和工商业市镇兴起。②农产品日趋商品化,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③货币经济活跃,大量使用白银。④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2.影响①经济:刺激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工商业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