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10讲1.明朝的建立▲明朝形势图(1433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比较说明元朝形势图与明朝形势图的差异▶元朝形势图2.明清易代(1)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2)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3)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朝灭亡。(4)1644年,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逐步统一。▲满洲的兴起与清朝统治的确立◀明末农民起义▲明朝形势图(1433年)▲清朝形势图(1820年)比较明清两朝形势图,说明其差异,并进行解读。角度提示:疆域、民族关系、行政区划、长城等方面3.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1)康乾盛世:(2)发展趋势:(3)表现①资源危机:▲清朝中期的人口和耕地面积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史称“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迹象。嘉庆、道光时期衰象更为明显。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人地矛盾十分尖锐3.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3)表现①资源危机:②政治危机:③民族危机:④政策阻碍:▲18世纪末19世纪初农民起义示意图(局部)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导致农民起义屡屡发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闭关自守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1.政治制度(1)中央官制①废宰相:②设内阁:③宦官专权: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明朝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作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A.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B.表现:司礼监逐渐获得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设置特务机构东厂、锦衣卫。重点解析
内阁(1)原因:(2)过程:①萌芽:②建立:③发展:④鼎盛: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设文渊阁大学士,充当秘书,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明宣宗时拥有“票拟权”;明神宗时有的大学士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如张居正时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凌驾于六部之上重点解析
内阁(3)运作:①票拟:②批红:(4)特点:①地位:②作用: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正常情况下无法制约皇权。是内侍机构,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内阁成员的地位始终来自于皇帝的信任;重点解析
内阁项目宰相制内阁制相同点皇权加强的重要表现,职责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不同点地位“百官之首”,地位巩固仅是顾问侍从,权力源于皇帝个人信任职权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侍从咨询,无决策权,遵旨拟诏,无属官性质国家法定中央机构非正式中央行政机构影响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对皇权无约束力,强化君权(2020·全国高考)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A(2019·北京高考)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D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材料(朱元璋)在中国传统政治史上,做了一件亘古未有的大翻案,即正式下令废止宰相,改用内阁大学士。照法理讲,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大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一切最高命令,全由皇帝发布。但这也不是说即由皇帝一人独裁专制。皇帝的命令,因于传统政治习惯之束缚,依然必先经过内阁。照法理论,内阁大学士的身份决非真宰相,但就当时实际情形而论,内阁大学士却渐渐变成站到以往传统宰相的地位上去了。但有人若以大学士身份而真正执行宰相职权,那在明代的政治法理上讲是越权的,张居正便吃了这个亏。——钱穆《国史新论》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权力的局限性,并分析其影响。局限性:①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其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②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③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④内阁受制于司礼监。影响:①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②容易形成宦官专权;③朝廷内争权夺利,政局动荡。1.政治制度(2)地方官制①区划:②分权:③集权:明初废行中书省,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开始是中央派到地方的监察官员,后逐渐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省、府、县三级制。链接·选择性必修一P6▲明朝形势图1.政治制度(2)地方官制④特点:⑤评价:链接·选择性必修一P6三司分权,分别听命于中央有关部门,互不隶属,互相牵制。▲明朝中央及地方行政机构A.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不利于应对突发事件,降低了行政效率。C.巡抚、巡按设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代司法制度规定:布政使、按察使、巡抚以及巡按御史,都可以接待上诉民众或复查案情。万历年间大儒吕坤曾对此做出评价:“数批检问,非以求同,正谓恐有冤狱,相与平反耳”。明代司法制度这一规定A.标志着监察制度的完善 B.导致监察区向行政区转化C.有利于保证审判的公正 D.完善了地方权力制约机制C明初设置布政使,掌一省之行政,考察官吏,征收财赋等。宣德、正统以后,随着原本作为临时差遣性质的总督、巡抚权力不断加重,布政使的权力随之缩减。清初规定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再分左右。上述变化反映出明清时期()A.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 B.地方制度发生调整转变C.分化事权降低行政效率 D.国家监体制日趋完备B1.政治制度(3)官员选拔与管理①选官:②考核:③监察:A.都察院:B.六科给事中:C.特点:A.考试分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从四书五经中命题。B.八股取士盛行,科举制度逐渐走向僵化。制度严密,有考满(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与考察(京官与外地官员的定期考核),张居正改革制定考成法。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御史与给事中品级虽低,但权力大。链接·选择性必修一P32-331.政治制度(4)法律与教化①法律:②教化:A.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B.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律例合编※。约律合流※。乡约宣讲皇帝“圣谕”,逐渐带有强制力并与法律合流。链接·选择性必修一P481.政治制度(5)货币与赋税①货币:②赋税:A.明朝初年:B.正统年间:
C.明朝中期:A.发行宝钞作为官方货币,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B.白银货币化※,明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沿袭两税法,分夏秋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重点解析
一条鞭法(1)背景:(2)内容:(3)特点: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货币化)②白银流通量的增加。(全球航路开辟)A.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为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B.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①赋役合一;②化繁为简;③按田亩征税;④以银交纳;⑤官收官解重点解析
一条鞭法(4)影响:①地位:②农民:③商业:④政府是我国赋税史的一次重大转折,标志着赋税征收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转变。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劳动力商品化。扩大了货币税的课征范围,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简化纳税项目,降低征税成本,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员贪污腐败。重点解析
白银货币化(1)原因:(2)过程:①起始:②发展:③定型:④深化:①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②新航路开辟后,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中国;③张居正改革的一条鞭法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④纸币容易伪造和贬值。成化、弘治年间,白银在民间逐步取代官方的纸币和铜钱。嘉靖年间(16世纪中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洪武末年,宝钞贬值衰落,白银在民间逐渐崛起;张居正改革后,白银货币全面渗透到国家的财政结构之中。重点解析
白银货币化(3)影响:(4)实质:①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缓解了通货膨胀;②打破了政府的货币垄断权;③对进口白银的依赖影响政局稳定;④推动明朝由实物财政向货币化财政转型;⑤推动白银成为世界货币;⑥推动世界贸易网络的发展;⑦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货币从贱金属铜钱向贵金属白银转变,建立了实际上的白银本位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指出,唐初设立租庸调到杨炎时改为两税法,“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庸调而入于租也”;明代行一条鞭法,“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杂役仍复纷然……嗟乎!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者亦无几矣”。黄宗羲意在()A.批评前代税制改革的弊端
B.揭示王朝兴衰的规律C.指出农民赋税加重的趋势
D.为知识分子参政造势C明后期,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对此时人评议到:“今一切征银,农无银,贱其粟以易银”。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A.税制改革引发银荒 B.货币制度不够健全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赋役承担趋向合理C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项目和征收手续,以银代役,赋役合一,但带有浓厚东南地域色彩。在南方推行较为顺利,在北方推广时却遭到强烈抵制。这种差异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C.白银流入数量
D.民户数量多寡B万历初年,张居正颁布“一条鞭法”,原本分别上缴的钱、粮和所服劳役一律合并且征收白银。此法推行后,北方部分农户的生计却加速恶化。这主要是因为北方()A.自然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 B.商品经济活跃程度较低C.承担更加沉重的国防责任 D.社会风俗强调重义轻利B一条鞭法实施过程中存在地区差异,赋役折银也加重了一部分民众负担明朝白银货币化“把国家财政活动推到快速运转的经济旋流中,从而造成了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凝重稳定的社会结构偏离传统运行模式”。材料表明,明朝白银货币化()A.是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 B.使明朝的社会迅速转型C.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破坏了稳定的社会秩序C《海与帝国∶明清时代》在描述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迁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一条鞭法”施行后,居民不再通过里甲,而是把折算成白银的税粮、徭役直接交给县衙门。上述变化()A.说明中国已被卷入世界市场 B.标志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C.提升了明朝地方治理的效率 D.部分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2.社会治理(1)户籍制度:①以职业定户籍,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②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明朝十五省人口分布示意图(1578)从右图中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2.社会治理(2)基层组织:(3)基层治理:(4)社会保障: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实行里甲制。里甲制
明代地方基层组织制度。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由江南推广全国。以邻近110户为里,其中丁粮多者10户为里长,余100户为10甲,每甲10户,皆置甲首。以里甲为单位所服徭役就是里甲正役;包括:到各级官衙服役;催征钱粮;根究逃亡;提供各种杂项支费。里甲制度加强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由于人户逃亡导致赋役不均,里甲制度逐渐废弛。概念解析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2023·全国卷)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B明朝法律明确规定,凡“户婚、田土、斗殴、窃盗”等涉及基层民事关系、经济纠纷、风俗教化等乡里社会事务,都必须由里甲制中的乡官处理解决,而不许径直告官。这表明中国古代乡里基层组织的特点是A.严密性 B.独立性 C.灵活性 D.创新性B明洪武年间,基层实行里甲制,设里长、甲首,负责田粮丁数、催办钱粮等。里长、甲首实行轮换制,如按照富裕程度,排在前十的人家每户轮流担任里长一职,任期一年,十年为轮。这一举措()A.使乡村富户成为税收基本来源 B.有利于避免地方豪民一家独大C.开创了明朝地方治理的新模式 D.加重了国家赋役征收管理成本B十家牌法是古代乡间管理方法,由明朝中期王阳明创造。十家牌法规定每十家为一牌,牌上注明各家的丁口、籍贯、职业,轮流巡查。一家隐匿盗贼,其余九家连坐。如有人口变动,需向官府申报,不然被认定为“黑户”。这表明十家牌法()A.成为保甲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 B.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C.便于基层民众自我管理与监督 D.是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实践C3.民族关系(1)对蒙古:(2)对西藏:(3)对东北: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②瓦剌和鞑靼威胁北部边防,曾两次包围北京。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4.对外交往(1)郑和下西洋①时间:②概况:③目的:④评价:15世纪前期。先后七次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但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郑和航海路线图标志朝贡贸易※达到顶峰重点辨析
朝贡贸易与宗藩体制朝贡贸易
中国古代王朝与周边各族及海外诸国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贸易。中国历代王朝均把自己作为天下的中心,在处理与别族、别国的关系时,把自己当作“宗主”,把对方看作附庸,双方间的商业往来,以“通贡”方式进行对方用来贸易的商品被称为“贡品”,历代王朝用来交换的东西被称为“回赐”。“厚往薄来”“宁厚毋薄”是进行朝贡贸易的指导思想。明清时朝贡贸易达到鼎盛,甲午战后,近代外交体系建立,朝贡体系解体,朝贡贸易也随朝贡体系的解体而崩溃。概念解析起源:西周服事制建立:西汉汉武帝成熟:明清时期解体:近代设立总理衙门:“理藩院”外交职能丧失《中法会订越南条约》:1885年清朝正式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马关条约》:1895年清朝被迫承认朝鲜“独立”宗藩体制发展过程4.对外交往(2)倭患问题:(3)西方殖民:明朝前期,东南沿海地区遭受倭寇袭扰,明廷派遣戚继光等人平倭,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海禁政策为了防止倭寇侵扰,朱元璋厉行海禁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民间仍禁止出海隆庆元年(1567年),民间私人海外贸易合法化,史称隆庆开关※,海禁政策松弛明朝晚期,海禁政策废弛1571—1576年,中国与西属菲律宾从民间贸易走向官方交往。菲律宾三任总督均遣使访华,但他们扩大贸易的需求未受到中方理睬。为此西班牙人提出武力征服中国的计划。这()A.反映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中外交流B.演化为中国遭受西方侵略的主因C.说明朝贡贸易体制束缚海外贸易D.对中西印度洋贸易产生不利影响1560年,由于辽东地区的粮食储备短缺,明廷暂时准许渤海湾进行海运,渤海沿岸的商业随之发展起来。粮食短缺一旦得到缓解,明廷就再次禁止海运。这反映出明朝()A.依赖内陆运输来获取高额利润 B.竭力稳定传统农耕经济秩序C.适时调整海禁政策以维护统治 D.保障了朝贡贸易的规范进行CC明朝隆庆时期,随着海禁开放,私人海外贸易发展,出现了大量华侨携带中国丝绸、瓷器等出国的现象。17世纪初,中国商船常赴万丹(今印尼爪哇)与英、荷商人市易,除了胡椒、檀木、象牙等土产品外,中国商船还载走了大批欧人运来的西班牙银元,以至万丹城内常常因为缺乏银元而发生钱荒。这反映出当时()A.西班牙因贸易中心转移而走向衰弱B.朝贡贸易推动东南亚经济繁荣C.中国传统经济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D.价格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据《广东通志》记载:“明隆庆间始议抽银……估验每一舶……该纳银若干……估税完后,贸易听其便。每年税银约四万余两备饷。”据此可推断,明隆庆年间()A.海禁政策有所松弛 B.广东是海关税收的主要来源C.仅有广州一口通商 D.政府放弃对来华贸易的管控A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有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C【易错辨析】海禁与闭关锁国均不是完全禁绝与海外的沟通、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和管理对外贸易5.张居正改革(1)背景:(2)措施:(3)结果: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统治危机暂时得到缓解。考成法※、一条鞭法考成法
明中期张居正改革时推行的整顿吏治的措施。考成法规定,六部都察院各衙门,凡属应办公事,都要根据事情的缓急,拟定期限办理,设置文簿登记存照,依限办完注销。若地方行事拖延,则部院纠举;部院注销有误,则六科纠举;六科奏报不实,则内阁纠举。考核结果作为官员升降的依据。考成法的推行强化了内阁权力,内阁权力至此达到顶峰,大大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使张居正的各项改革措施得以实施。概念解析1.政治制度(1)中枢制度:①概况:②职责:③作用:设立军机处▲清朝军机处及内阁位置示意图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轮流值班,商议军情,在皇帝直接监督下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提高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南书房雍正:军机处1.政治制度(2)加强君主专制的其他制度:①奏折制度:A.特点:B.作用:②文字狱:制造“文字狱”,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本质是文化专制。迅速、机密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1.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政治制度(3)地方官制①行政区划:②督抚制度:地方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督抚制度延伸扩展①清末东南互保标志中央权威式微;②辛亥革命督抚投机革命,存在失败隐患▲清朝疆域督抚制度
明清地方行政长官总督、巡抚的合称。因总督、巡抚均为省级长官,故合称为督抚。督抚在明代为临时派遣,清代则成为固定的封疆大吏。总督一般辖一省,巡抚总管一省,地位略低于总督,但基本平行。清前中期,督抚多由满人和汉军旗人担任。太平天国运动后,汉人任督抚者有所增加。为使总督和巡抚相互制约,一些地区,总督、巡抚并置,其事权不一,十分混乱。早期督抚制度加强了皇权对地方的控制,但晚清东南互保标志中央权力式微,政治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概念解析清朝时,总督和巡抚二者都单独开府,有独自的奏事权,遇有大事,亦需两相会商,并联名奏请,加上他们的职掌又多重复,故职责上的摩擦在所不免。清朝统治者虽在后期作过某种调整,但其原则却始终不变。清朝地方这一督抚二元化领导体制()A.严重影响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确保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C.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D.标志着专制集权达到了顶峰C课堂探究
根据图片,提取相关信息,说明历代地方制度的变化。黄河中下游地区还发生什么变化?1.政治制度(4)官员选拔与考核①选官:②考核:③监察: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实行考课制度,包括京察(京官)与大计(外省文官)。科道合一※,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科道合一
清代雍正年间监察体制的重要改革。将原本独立的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的御史机构合并,监察制度更加规范化和集中化。削弱给事中的谏言权和封驳权,其职能转变为监察百官,不再对皇权直接牵制形成统一的监察体系。这一改革加强了皇帝对监察体系的直接控制,强化了皇权。概念解析▲雍正年间的监察体制▼历代考核制度奏折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一P32▲清代各地进士人数图清代科举采用分省录取,“考取之时,就本省卷内择其佳者,照所定之额取中”,在庶吉士(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有潜质者担任)的选拔上,也是采取分省取士的办法,如清初顺治年间录取的40名庶吉士中,直隶、江南、浙江各5名,江西、福建、湖广、山东、河南各4名,山西、陕西各2名,广东1名。清朝实行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的交流D.保证科举取士各区域的平衡B1.政治制度(5)法律与教化①法律:②教化: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乡约基本沿袭明朝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也常引用《大清律例》。乡约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链接·选择性必修一P48明朝后期,乡约由儒学士人教化乡里改为宣讲明太祖的“六谕”,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清朝乡约延续明制,宣讲内容变为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常常引用《大清律例》。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社会矛盾异常尖锐C.儒士政治地位提升 D.皇权向基层的延伸D▼宋元明清时期礼法并用的进一步发展2.社会治理(1)货币制度:(2)赋税制度:①过程:②影响: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A.康熙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B.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人头税,农民人身束缚进一步减轻。链接·选择性必修一P88-95A.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瞒人口的现象逐渐减少;C.有利于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但也导致人地矛盾尖锐。◀历代赋税制度变化2.社会治理(3)户籍制度:(4)基层治理:(5)救济优抚:①变化:②总体特点: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到实行摊丁入亩后,户籍作用减弱。乾隆年间,停止户籍编审。链接·选择性必修一P100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推行保甲制。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A.政府为主体,民间为补充;B.救灾为重心,核心在于保障粮食供应。C.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日常生活的救济。2.社会治理▲中国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郑成功收复台湾根据图示,说出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举措3.维护统一(1)东南:经略台湾(2)东北:反击沙俄①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②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①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②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谈判。③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3.维护统一(3)西北:平定叛乱,加强管理(4)西南:改土归流※。①1757年,清朝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叛乱。②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③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改土归流
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推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官吏任命改革。即废除自元代以来世袭之土官,改设可随时任命的流官。明初即开始实行,雍正四年(1726)开始在云贵等地进行改土归流。在改流地区,撤销土司,在原土司地区设府县厅州,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等。改土归流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中央对边远地区的控制,促进了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概念解析3.维护统一(5)西藏:加强对西藏的管理。①册封宗教领袖:清政府以“达赖喇嘛”尊号册封五世达赖,以“班禅额尔德尼”尊号赐予五世班禅。②1727年,设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③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④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4.对外交往(1)与西方:(2)政策:重点辨析
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1.海禁政策(1)明朝初年①原因:②措施: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试图打开中国市场遭拒。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明太祖担心流亡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撤销负责海外贸易的泉州、明州、广州等地的市舶司。重点辨析
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1.海禁政策(2)清朝初年①原因:②措施:2.闭关锁国(1)表现: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①雍正时下令禁止天主教,不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限制中外贸易,被视为锁国的开始。②乾隆时下令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重点辨析
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2.闭关锁国(2)原因:(3)根源:(4)评价:①积极:②消极:①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无须依赖对外贸易。②政治上: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妄自尊大。③军事上:防范沿海抗清势力和西方殖民势力入侵。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对外来侵略势力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A.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从而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核心概念·必背重点·阶段特征·大题训练【里甲制】明代地方基层组织制度。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由江南推广全国。以邻近110户为里,其中丁粮多者10户为里长,余100户为10甲,每甲10户,皆置甲首。以里甲为单位所服徭役就是里甲正役;包括:到各级官衙服役;催征钱粮;根究逃亡;提供各种杂项支费。里甲制度加强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由于人户逃亡导致赋役不均,里甲制度逐渐废弛。【朝贡贸易】中国古代王朝与周边各族及海外诸国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贸易。中国历代王朝均把自己作为天下的中心,在处理与别族、别国的关系时,把自己当作“宗主”,把对方看作附庸,双方间的商业往来,以“通贡”方式进行对方用来贸易的商品被称为“贡品”,历代王朝用来交换的东西被称为“回赐”。“厚往薄来”“宁厚毋薄”是进行朝贡贸易的指导思想。明清时朝贡贸易达到鼎盛,甲午战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上半年台州市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地下车库车位使用权转让及车位管理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初中生在线考试系统使用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安防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合同模板
- 2025年度大棚花卉产业合作开发合同3篇
- 2025家政服务行业劳动合同样本2篇
- 2025年度合同文本识别比对与智能合同审核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地下室使用权及附属设施租赁合同书3篇
- 2025年度工厂环保设备采购与安装合作协议合同3篇
- 2025年度电子产品配件品牌授权合同
- 一年级新生家长会课件(共25张课件)
- 工匠精神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广东省东华高级中学2025届高一上数学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2024-2025学年上海市闵行区华东师大二附中九年级(上)月考数学试卷(10月份)(含解析)
- 创业人生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心理健康教育(共35张课件)
- 高级管理招聘面试题及回答建议(某大型央企)2024年
-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历年考试真题试题库(含答案)
-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 2023年西藏自治区中考英语真题(解析版)
- 2025年电力公司固定资产管理规定专题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