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与检验检测作业指导书_第1页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与检验检测作业指导书_第2页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与检验检测作业指导书_第3页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与检验检测作业指导书_第4页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与检验检测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与检验检测作业指导书TOC\o"1-2"\h\u17602第1章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概述 4236231.1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 4195951.2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 4147121.3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 421241第2章食品安全监管 5228582.1食品生产环节监管 5130032.1.1生产许可管理 5292162.1.2生产过程监管 5238152.1.3食品原料及辅料监管 5154372.1.4食品添加剂监管 5118962.2食品流通环节监管 561892.2.1流通许可管理 525282.2.2食品运输和储存监管 566592.2.3食品销售监管 594262.2.4食品进出口监管 5209792.3食品消费环节监管 593022.3.1餐饮服务监管 562812.3.2学校食堂和集体用餐监管 6204272.3.3家庭食品安全指导 6114322.3.4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 65016第3章药品安全监管 656013.1药品生产环节监管 668313.1.1生产许可管理 657503.1.2生产质量管理 6156083.1.3原料药与辅料监管 647693.2药品流通环节监管 6128103.2.1药品经营许可管理 6160793.2.2药品采购与储存管理 6130413.2.3药品配送与运输监管 7135483.3药品使用环节监管 7191433.3.1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 7207373.3.2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7218643.3.3药品广告与宣传监管 730626第4章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概述 7257494.1检验检测的目的与意义 7156264.1.1保证食品药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保障消费者权益; 7182264.1.2发觉并防范食品药品潜在的安全风险,预防食品安全的发生; 7229964.1.3强化对食品药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729594.1.4为政策制定、风险评估、科学研究等提供数据支持。 76854.2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 7237674.2.1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888274.2.2拥有与检验检测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场地、设备等资源; 8238354.2.3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 8129974.2.4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资质认定评审。 8267734.3检验检测标准与法规 831774.3.1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药品质量标准》等; 8215224.3.2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 868744.3.3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如《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 819604.3.4检验检测相关的国际标准、法规和指南,如国际食品法典、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等。 828287第5章食品检验检测 882265.1食品抽样与样品处理 8202105.1.1抽样原则与方法 8217055.1.2样品处理 8133455.2食品理化指标检验 831855.2.1检验项目 814495.2.2检验方法 992055.2.3结果判定 9148235.3食品微生物指标检验 9147235.3.1检验项目 9313645.3.2检验方法 9111195.3.3结果判定 9252375.4食品添加剂检验 9118705.4.1检验项目 9190755.4.2检验方法 9158805.4.3结果判定 930798第6章药品检验检测 912606.1药品抽样与样品处理 9325016.1.1抽样原则 9313906.1.2抽样方法 10117806.1.3样品处理 10137286.2药品含量测定 10149926.2.1测定方法 1053476.2.2测定步骤 10218116.3药品杂质检查 10180126.3.1杂质分类 10155536.3.2检查方法 1070076.3.3限度要求 1071196.4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10247236.4.1检查方法 10120976.4.2检查步骤 10242496.4.3限度要求 1126235第7章食品药品快速检测技术 1147797.1快速检测技术概述 11291617.2食品快速检测方法 11241147.2.1化学分析法 1169077.2.2免疫学方法 11165497.2.3分子生物学方法 11227277.3药品快速检测方法 11239227.3.1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12283967.3.2免疫学方法 1220477.3.3分子生物学方法 124209第8章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 1219278.1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 1237628.1.1监测目的 1268738.1.2监测范围 1273218.1.3监测内容 12171958.1.4监测方法 13124678.2食品药品安全风险评估 13221048.2.1评估目的 1394428.2.2评估原则 1372378.2.3评估方法 13268198.2.4评估结果运用 1362168.3食品药品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置 1310108.3.1预警发布 13262918.3.2预警响应 13204468.3.3应急处置 1361498.3.4信息报告与公开 1319657第9章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 13323279.1监管信息化概述 14215339.1.1基本概念 14180759.1.2发展现状 14149299.1.3未来趋势 14184479.2食品药品追溯体系建设 14176359.2.1追溯体系建设的意义 14312769.2.2追溯体系建设的现状 15156709.2.3追溯体系建设的措施 15227469.3食品药品监管大数据分析 15285039.3.1大数据分析的意义 15267709.3.2大数据分析的现状 1571599.3.3大数据分析的应用 1525847第10章食品药品安全国际交流与合作 162434410.1国际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法规与标准 161363810.1.1国际食品药品安全法规 162284610.1.2国际食品药品安全标准 162387210.2国际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与组织 16593210.2.1国际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 16576010.2.2国际食品药品安全组织 162161310.3食品药品安全国际合作与交流案例 172389610.3.1中美食品药品安全合作 172232910.3.2中欧食品药品安全合作 172192010.3.3国际食品药品安全培训与交流 17第1章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概述1.1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食品药品安全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对于促进食品药品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国家食品战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旨在预防食品安全的发生,减少公共卫生风险,维护市场秩序,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1.2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我国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由国家、省、市、县四级监管部门组成,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主要监管部门包括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地方各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共同保障食品药品安全。1.3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我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健全,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等基础性法律,以及与之配套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指南等。这些法律法规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操作规范,保证了监管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食品安全法》规定了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监管要求,明确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监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药品管理法》则对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管,保证药品质量和安全。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食品药品安全法规的制定,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强化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第2章食品安全监管2.1食品生产环节监管2.1.1生产许可管理对食品生产单位实行生产许可管理制度,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设备设施、质量管理等,保证生产单位具备合格的生产能力和质量保障能力。2.1.2生产过程监管加强对食品生产过程的监督管理,保证生产单位按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进行生产,严禁使用非食品原料、非法添加剂等。2.1.3食品原料及辅料监管对食品原料、辅料进行严格监管,保证其来源合法、质量合格,防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食品生产环节。2.1.4食品添加剂监管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的监管,严格执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和规定,防止滥用、超标使用。2.2食品流通环节监管2.2.1流通许可管理对食品流通单位实行流通许可管理制度,严格审查企业资质、设施条件、质量管理等,保证流通单位具备合格的食品安全保障能力。2.2.2食品运输和储存监管加强对食品运输、储存环节的监管,保证食品在运输、储存过程中不受污染、不变质,保证食品安全。2.2.3食品销售监管对食品销售环节进行严格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过期变质食品,保障消费者权益。2.2.4食品进出口监管加强对食品进出口环节的监管,严格执行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规定,保证进出口食品安全。2.3食品消费环节监管2.3.1餐饮服务监管对餐饮服务单位实行许可管理制度,加强对餐饮服务过程的监管,保证餐饮服务单位遵守食品安全法规,提高餐饮服务质量。2.3.2学校食堂和集体用餐监管加强对学校食堂、集体用餐单位的监管,保障广大师生的饮食安全。2.3.3家庭食品安全指导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指导家庭正确购买、储存、加工、烹饪食品,预防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问题。2.3.4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定期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时发觉和处理食品安全隐患,预防食品安全的发生。第3章药品安全监管3.1药品生产环节监管3.1.1生产许可管理药品生产企业在开展药品生产活动前,应依法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监管机构应严格审查企业资质、生产条件及质量管理措施,保证企业具备持续稳定生产合格药品的能力。3.1.2生产质量管理药品生产企业应严格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加强生产过程控制,保证药品质量。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3.1.3原料药与辅料监管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原料药和辅料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监管,保证其质量符合规定。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原料药和辅料,依法予以查处,防止流入市场。3.2药品流通环节监管3.2.1药品经营许可管理药品经营企业在开展药品经营活动前,应依法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监管机构应加强对药品经营企业的资质审核,保证其具备合格的经营范围和经营条件。3.2.2药品采购与储存管理药品经营企业应严格执行药品采购、储存相关法规要求,保证药品质量。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企业药品采购、储存环节的监督检查,防止假冒伪劣药品流入市场。3.2.3药品配送与运输监管药品经营企业应按照规定对药品进行配送和运输,保证药品在途安全。监管机构应加强对药品配送和运输过程的监管,对不符合规定的运输行为予以查处。3.3药品使用环节监管3.3.1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医疗机构应依法使用药品,建立药品采购、验收、储存、使用等制度,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环节的监督检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行为。3.3.2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应积极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及时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管机构应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管理,分析评价药品风险,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用药安全。3.3.3药品广告与宣传监管药品广告和宣传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不得夸大药品疗效、误导消费者。监管机构应加强对药品广告和宣传的监管,对违法行为依法予以查处,保障公众合法权益。第4章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概述4.1检验检测的目的与意义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是保障和提升公众饮食用药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其核心目的在于:保证食品药品的质量安全,预防和控制食品药品风险,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具体而言,检验检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1保证食品药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保障消费者权益;4.1.2发觉并防范食品药品潜在的安全风险,预防食品安全的发生;4.1.3强化对食品药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4.1.4为政策制定、风险评估、科学研究等提供数据支持。4.2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为保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工作的质量与有效性,检验检测机构需具备相应的资质。我国对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2.1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4.2.2拥有与检验检测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场地、设备等资源;4.2.3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4.2.4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资质认定评审。4.3检验检测标准与法规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工作需遵循一系列国家标准、法规和政策。这些标准与法规为检验检测工作提供了科学、严谨、统一的技术依据,主要包括:4.3.1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药品质量标准》等;4.3.2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4.3.3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如《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4.3.4检验检测相关的国际标准、法规和指南,如国际食品法典、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等。第5章食品检验检测5.1食品抽样与样品处理5.1.1抽样原则与方法食品抽样应遵循科学、公正、随机、代表性的原则。根据不同的食品种类和检验目的,采用合适的抽样方法,如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等。5.1.2样品处理样品处理过程中,要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避免污染和变质。主要包括:样品接收、登记、分发、制备、保存和运输等环节。5.2食品理化指标检验5.2.1检验项目食品理化指标检验主要包括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灰分、酸度、重金属、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5.2.2检验方法根据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选择适当的检验方法,如重量法、容量法、光谱法、色谱法等。5.2.3结果判定依据相关标准,对检验结果进行判定,保证食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5.3食品微生物指标检验5.3.1检验项目食品微生物指标检验主要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检测。5.3.2检验方法采用无菌操作技术,运用平板计数法、多管发酵法、免疫学方法等对食品中的微生物指标进行检验。5.3.3结果判定根据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检验结果进行判定,保证食品中的微生物指标符合规定。5.4食品添加剂检验5.4.1检验项目食品添加剂检验主要包括防腐剂、着色剂、甜味剂、抗氧化剂等。5.4.2检验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对食品中的添加剂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5.4.3结果判定依据相关标准,对检验结果进行判定,保证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第6章药品检验检测6.1药品抽样与样品处理6.1.1抽样原则药品抽样应遵循科学性、代表性和随机性原则。抽样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操作。6.1.2抽样方法采用风险管理原则,结合药品的生产批次、规格、储存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6.1.3样品处理样品处理过程中,应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避免污染和变质。对样品进行分类、登记、编号,并采取适当措施保持其原有状态。6.2药品含量测定6.2.1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成熟、稳定、可靠的检验方法。6.2.2测定步骤(1)样品预处理:根据药品特点,进行提取、净化等预处理操作。(2)仪器分析:将预处理后的样品进行分析,记录图谱,计算含量。(3)结果判断:依据药品质量标准,对测定结果进行判断。6.3药品杂质检查6.3.1杂质分类根据杂质的来源和性质,将杂质分为有机杂质、无机杂质、降解产物等。6.3.2检查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对药品中的杂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6.3.3限度要求依据药品质量标准,对各类杂质设定合理的限度要求,保证药品安全有效。6.4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6.4.1检查方法采用薄膜过滤法、平板计数法、定量培养法等,对药品中的微生物进行限度检查。6.4.2检查步骤(1)样品处理:按照规定方法对样品进行稀释、过滤等处理。(2)接种培养:将处理后的样品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3)结果判断:根据药品质量标准,对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进行判断。6.4.3限度要求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对药品微生物限度设定合理的限度要求,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第7章食品药品快速检测技术7.1快速检测技术概述快速检测技术是指在短时间内对食品药品进行检测和分析的一类技术,具有快速、简便、灵敏、特异等特点。该技术主要包括化学分析法、生物传感器法、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及时发觉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7.2食品快速检测方法7.2.1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光谱法、色谱法等。光谱法如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等,可对食品中的重金属、微量元素等进行检测;色谱法如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可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进行检测。7.2.2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基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进行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技术、免疫层析技术等。这些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食品中病原微生物、毒素、残留物等的快速检测。7.2.3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基于DNA、RNA等生物大分子的特性进行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基因芯片技术等。这些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可定量分析等优点,适用于食品中病原微生物、转基因成分、物种鉴定等的快速检测。7.3药品快速检测方法7.3.1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将色谱法的高分离能力与质谱法的高灵敏度和高专属性相结合的方法。该技术广泛应用于药品中有效成分、杂质、降解产物的检测,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等优点。7.3.2免疫学方法与食品快速检测相似,药品快速检测也采用免疫学方法。主要包括ELISA、免疫荧光技术、免疫层析技术等。这些方法在药品中抗生素、激素、生物制品等的检测中具有重要作用。7.3.3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在药品快速检测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基因芯片技术等。这些方法可用于药品中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以及基因工程药物的成分分析。通过以上快速检测技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以更加高效、准确地完成检测任务,保证食品药品安全。第8章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8.1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8.1.1监测目的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旨在及时发觉和控制食品药品潜在的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8.1.2监测范围监测范围包括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以及药品研发、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8.1.3监测内容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食品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2)食品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状况;3)食品药品供应链中的质量安全问题;4)食品药品消费环节的安全隐患;5)食品药品突发安全事件。8.1.4监测方法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的抽样检验、现场检查、专项检查、风险评估等方式进行监测。8.2食品药品安全风险评估8.2.1评估目的食品药品安全风险评估旨在对监测过程中发觉的安全风险进行科学评估,为制定预警和应对措施提供依据。8.2.2评估原则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透明性原则,保证评估结果真实可靠。8.2.3评估方法运用风险矩阵、定量风险评估、专家评审等手段,对食品药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8.2.4评估结果运用根据评估结果,对食品药品安全风险进行分级管理,制定相应的预警和应对措施。8.3食品药品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置8.3.1预警发布根据食品药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包括风险等级、影响范围、应对措施等。8.3.2预警响应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生产经营企业和消费者应按照预警要求,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安全风险。8.3.3应急处置一旦发生食品药品安全事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保证将损失降到最低。8.3.4信息报告与公开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和公开制度,保证食品药品安全风险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向社会公布。第9章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9.1监管信息化概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监管信息化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旨在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食品药品监管的效率与水平,保证食品药品安全。本章将从监管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概述。9.1.1基本概念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食品药品监管业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支持与优化,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保证食品药品安全。9.1.2发展现状我国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监管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实现了对食品药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全程监管。(2)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断提高,各级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逐渐消除。(3)信息技术在食品药品监管中的应用不断拓展,如移动监管、智能监管等。9.1.3未来趋势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的未来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食品药品监管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2)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将向智能化、精准化、协同化方向发展。(3)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将更加注重信息安全,保证监管数据的安全与可靠。9.2食品药品追溯体系建设食品药品追溯体系是通过对食品药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信息进行采集、记录、传递和查询,实现食品药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目标。食品药品追溯体系建设是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9.2.1追溯体系建设的意义食品药品追溯体系建设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有利于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实时性和准确性。(2)有利于加强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主体责任,促使其规范生产、诚信经营。(3)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提高消费者对食品药品的信任度。9.2.2追溯体系建设的现状我国食品药品追溯体系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追溯体系覆盖面不够广泛,部分食品药品尚未纳入追溯体系。(2)追溯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影响了追溯效果。(3)追溯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制约了追溯体系的建设与发展。9.2.3追溯体系建设的措施为推进食品药品追溯体系建设,可采取以下措施:(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食品药品追溯体系的法律地位。(2)加大投入,提升追溯技术手段,提高追溯体系的覆盖面和共享程度。(3)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机制,鼓励企业、行业协会、消费者等共同参与追溯体系建设。9.3食品药品监管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技术在食品药品监管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监管部门的决策能力、风险预测和防范能力。食品药品监管大数据分析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等环节。9.3.1大数据分析的意义食品药品监管大数据分析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有助于发觉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的潜在因素,提前采取防范措施。(2)有助于提高监管部门的决策科学性,提升监管效能。(3)有助于优化食品药品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9.3.2大数据分析的现状当前,我国食品药品监管大数据分析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数据资源分散,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2)数据分析技术手段相对落后,难以满足监管需求。(3)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突出,影响了数据的利用效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